林徽因序



第一篇:林徽因序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小院里湿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凉风吹起书页,这烟雨让尘封在书卷里的词章和故事弥漫着潮湿的气息。独倚幽窗,看转角处的青石小巷,一柄久违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流年分明安然无恙,而山石草木是这样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地老天荒的城,在细雨中越发地清瘦单薄。青梅煎好的茶水,还是当年的味道;而我们等候的人,不会再来。

后来才知道,那一袭素色白衣的女子已化身为燕,去寻觅水乡旧巢。她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她呢喃的梁间,还留着余温犹存的梦。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

她叫林徽因,出生于杭州,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发生过一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可她懂得人生飘忽不定,要学会随遇而安。

所以,当爱情接踵而至时,她会做短暂的停留,又义无反顾地离开。看着她决绝的背影,又无比的优雅,那时候,仿佛连一声珍重都是多余。她让每一次转身都成隔世,又让每一次相逢都成永远。她总是那样洁净,任凭世事万象丛生,她的内心始终山明水秀、一清二白。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加倍偿还。这个雨季会在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第二篇:林徽因

诗意并理性地生活

读《林徽因传》有感

因为一直坚信“人应诗意的栖居”,所以喜欢那种感性而浪漫的感觉。当大量青春小说风靡校园时,我不可置否地迷恋上这种风,慢慢喜欢那种小伤感的情调,渐渐地开始变得颓废、迷茫。开始写诗、写小说,多么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浪漫诗人,生活在自己的乌托邦。不尽人意的高考让我开始在现实中慢慢苏醒。暑假在姐姐的逼迫下读了《林徽因传》,感慨颇多。

她的深笑盈满了真挚,她的朝气点缀着光环。她以一代才女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又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学家的身份让人眼前一亮。她便是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读着她感性的文字,感受她的清新婉丽。在现实生活中,她并不符合美女的标准,但却有三个男人倾心于她,为什么呢?我以为他们并非爱她的貌,而是倾她的才,服她在诗意遭遇理性时的选择。这位能使最爱说话的叶公超沉默的孤傲才女,在诗意写诗的同时也在中国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疑,她是孤傲浪漫又诗意的女孩,若她着意于诗词,清新高雅却只不过落入俗套,混迹于一帮女诗人之间,反倒玷污了她的才学。她是冷静的,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内心的诗意忧愁注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东西来支撑。她理性地选择了建筑学作为学术的主页,选择了家境人品俱佳的梁思成作为终生的伴侣。他放弃了一个只会浪漫的徐志摩,也放弃了为他终生不娶的情痴金岳霖。三人都才华横溢,可是她是理性的,她懂得梁是她的初恋,她心底的情人,梁是适合她的伴侣,现实的选择。而金是她的闺蜜,一生的蓝颜知己。而她的事业也因为诗意与建筑理性的结合而双丰收。林在爱情忠贞于与梁细水长流,友情襟怀坦荡,有病痛,有贫困,但从没失去有理性。

我明白了诗意一个人不在于他柔弱遐想,只要在内心保留一个角落即可。心有诗意,则生活诗意。人应用现实的理性来选择自己方向,有事业爱情的成功来安慰忧怅的内心。我想这世间是美好的,闲时于窗棂处啜一口茶,读三两页数,这种诗意的生活很惬意。但是我们也不能把生活过于理想化,乌托邦的生活是脱离理性现实的,是浮于水面的浮萍,是没有根基可言的,也显然是不长久的。梭罗诗意隐居瓦尔登湖畔,却没有一味沉迷,反而写出了惊世之作。所以我想我们也应该如此,保持自己内心的诗意,但不能忘了理性,只有诗意与理性结合,我们的人生才能焕发出更灿烂的光芒。

第三篇:林徽因

一代才女——林徽因

作者简介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

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

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

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推荐——《九十九度中》

《九十九度中》主要包括:悼志摩、惟其是脆嫩、山西通信、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窗子以外、蛛丝和梅花、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究竟怎么一回事、此一片阳光、诗歌、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深夜里听到乐声、笑、激昂、情愿等等。

《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最富有现代性”,在京派小说中别具一格。它写的是北平一个大热天的众生相,一个同时空的“共在”结 构:小说有9部分,包含了大约14个情节片断,钟表时针的移动和水银柱的上升是这个“共在”结构的轴,而4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则是围绕这个轴转动的众生之流的断面。作者用电影语言蒙太奇手法如不相关人物位置上的接近、主题的相关、人物心理的联系等把各片断串在一起,中间不作任何过渡,由此作品以流动的方式向前叙事;从而引出了富裕、悠闲的上层社会和受剥削、下苦力的劳动阶层的比照,显示了社会不平等的主题。正是上述一些在今天看来扔颇为现代的艺术技巧的纯熟运用及作者“对于人生看法的不同”,使这篇作品“有立意”,“达到一个甚高的造诣”,从而在现代小说史上常被提及。

第四篇: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听到这个名字,许多人总是把她和徐志摩、张爱玲、陆小曼等联系在一起,想到的是她那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却很少人知道,她是一位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有过许多建筑方面的成就。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还有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设计,以及为人熟知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们今天提起林徽因,更多想到的是才子徐志摩对她至死未了的真挚爱情以及她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美好婚姻,想到的是那富丽大方、美观庄重的共和国国徽和肃穆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却很少有人将她那些精美优雅的诗歌拾来重温。林徽因诗作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不仅源于她敏感而追求本真的性格,也受到特殊客观原因的影响。大家知道,林徽因短暂的生命一直受到久治不愈的肺病的侵噬,这使得她在内心里对生命,对自然都萌生出一种健康人无法体味的崇敬和向往,也使得她比一般人更珍视世间无数美好的事物。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在这里我要说到的是一首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有文献这样记载:“‘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指的是徐志摩,他们可能是对林徐的恋情情有独钟,倾心于他们之间的感情设计成一段遗憾的难圆的爱作一种心理补偿。但其中的‘四月天’的确与徐志摩毫不相关,与爱情毫不相关,实际上它是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是一位被母爱充盈的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赞颂’。”而我想说的是,诗人作此诗的初衷其实难下定论。与这种观点相反,我个人情感上更支持“四月天”是为徐志摩而作的观点。

林徽因,是一位温婉的女子,更是一位传奇的女子。她的美貌清丽脱俗,让世人惊叹:她的才华横溢,让万众瞩目。她出生名门,浸染过中西方最精粹的文化,既有东方女性的温文尔雅,又有西方女性的爽朗大方。她是近百年来中国女性的畅想,是康桥的柔波,海德公园的湖水,高贵宁静又带有几分忧郁;是敦煌的壁画,佛光寺的雕梁画栋,热情明朗又含有几分隐密。正因为如此,她,让徐志摩怀念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记住了一生。她,性情淡薄,犹如一杯清茶,素净的香气消散在空气中,在每个人的心中环绕。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後林徽因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後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像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後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後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著林徽因。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晚期的林徽因大多在病中度过的,她每天只能靠在被子上工作,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数以千计的照片、草图、数据和文字记录。她生命最后的英雄乐章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中承担纪念碑须弥座装饰浮雕设计,并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的饰纹,特别是底座上的一系列花圈。1955年她悄悄的离开了,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安葬于革命烈士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建会决定将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环刻样移作她的墓碑。

林徽因的一生可谓是精彩万分,有才有貌,有家庭有事业,唯一不美满的爱情也被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所填满。在我看来,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也达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顶峰。

演讲人:李风旻

学号:20110401104 班级:11调查

第五篇: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民国名媛,胡适眼中的“中国一代才女”,集才情横溢的诗人、入木三分的评论家和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于一身,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

你是人间四月天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这真挚而坦诚的语言正道出了——爱,就像那一树一树的花开。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写这首诗时林徽因正因肺病在北京香山疗养。但从这首诗并不能看到多少痛苦忧伤的影子,而只是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悟,然而这也展示了一个女性豁达的胸怀,在生活中,她喜好与人辩论,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她精通文理,学贯中西。她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有人崇拜她,把她当成女神;也有人诋毁她,说她是“女人公敌”。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等为她痴迷一生。

接下来谈几个小故事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

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此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爱上了林徽因,但林徽因后来才发现,自己对徐志摩只是崇拜,并无爱情。徐志摩深爱林徽因,回到中国与此时刚生下第二胎的妻子张幼仪离婚,但当他回到英国。林徽因已经离开了英国,又回到了中国。在这个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女那真正与众不同的、早萌的智慧的闪光。一开始就标明心意,不做别人眼里的传奇,要踏踏实

实的过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巅峰最受人宠爱的时候,放弃成为传奇的诱惑和虚荣心的牵引,凭着本能选择最踏实的生活状态,实属难得。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林徽因回国不久,梁思成便到林宅登门拜访。而这次是以一个求婚者的身份,这也为他们的婚姻奠定了基础。婚前,他们有一段经典而感动的对话,大家应该也很熟悉,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我想,源远的中华文化,那些文字背后的悲欢离合,都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也是一生都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亦或是天气阴沉的时候,不妨捧起一本林徽因的诗集,体味那文字背后的落寞传奇。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