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



第一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煌煌巨著,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以白鹿原商人们的视角描写了中国农村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幅中国农村宗族式生活的斑斓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 白鹿原的统治权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 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 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 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 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特色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富有文化价值的人物。他的一生,是实践儒家思想的一生,即“仁义至上”儒家学说及其追随者们认为:一个人做到了仁和义,自然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具体而言,“仁”的品格是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义”的品格是指人的行为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义及宜也”,“人之正路也”,具体是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可以说是儒家思想高高悬起的理想的人格,人格的理想。同时,这也是陈忠实在小说中一直致力于高高悬起的所在朱先生是个神话了的圣人,一个具有纯洁心灵的圣人,一个集正直、博学、雅致于一身的关中大儒,他是关学的最后一位传人。关学,是儒家的一个学派,它重实践,重伦理,重平民。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朱先生不走仕途而主持教学,为的是将关中学派传扬给后人,但最重要的便是教育那些后辈如何学做一个真正的人,帮助他们学习在道德层面上的判断,恰如他在回复方巡抚的信中所说“孺子愿学为好人”那样,进而授业解惑“,他是民族文化所铸造的楷模,具有深远的人格力量。

白鹿精灵是一种“人”“神”一体的神灵。它是人性的化身,神性仅仅是它的外壳。它体现的是人性中的“善”、“正义”、“美好”的一面。白灵者,白鹿精灵是也,她是白鹿精灵的直接化身,是白鹿精灵直接化为人事的体现。她长得美丽动人,纯洁可爱,拥有白鹿精灵的种种美德,她正义善良富有同情心。她也有新生的思想,对生活充满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和爱情。在她身上作者所要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致,一种幻影,一种梦境,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愿望,一种现实。

田小娥从一个追求爱情向封建社会挑战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为追求性及生存的可怜虫。小娥一开始出场时作者安排她勾引黑娃,有点象水浒中的潘金莲。但小娥的生活要比潘金莲凄惨许多,也许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一个女人把依靠男人作为一生的命运无疑是非常愚蠢的选择。但是,在小说《白鹿原》中,寻找一个可靠的男人依附却是一个女人毋庸嘲笑的全部愿望。小娥就是这样一个以寻求男人来依靠作为全部命运的女人。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白鹿原》反映的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古老的中华帝国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无疑充满苦痛,其具体体现是黑娃闹革命是处死了许多地主阶级,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上长满荆棘,反复与变革也是常事。从辛亥革命到今,时间的年轮不缓不急的碾过了百余年,回首过去,不论是辉煌还是萧索,平稳还是动荡,幸福还是苦痛,都有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对于今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历史怀在怀里,细细品尝。

第二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书报告

《白鹿原》注定是本值得传世的书。他没有高深的道理,玄难的词藻,只有在已成为纸张的历史中,无数先人挣扎与希冀的故事。他也注定是一本不能只看一遍的书。就像一张纸,在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也是各异的。

最初的白鹿原,像是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小小缩影,典型的农业自给自足的社会。随着白孝文、陆兆鹏,白灵这一代长大,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尽管这白鹿原深居内陆远离了战火,但时代的洪流还是冲击到了原上,国共合作的旗帜也插到了原上,进而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一再地冲击着白鹿原。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和朱先生正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卫道士,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凝聚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白灵等年轻的一代却与父辈背道而驰,成为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首先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之间一辈子的争斗。这构成了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地变换着胜者的地位,他们都是旧时代的人,都从旧时代走入了新时代,并且不断地被时代的观念影响、改变。可以感受到的是,人毕竟还是要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同时,做人的根本是永远不可以忘记的,所谓“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也在白、鹿两人身上深刻地体现。

还有白孝文、陆兆鹏、黑娃等儿时的相处。小时候孩子们的相处都比较单纯,虽然从儿时的特点就能看出些许他们日后道路的方

向,但童年的时光还是美好多余苦难。兆鹏、兆海去城里读书,预示着他们提前走进了新时代,预示着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甚至观念上发生重大的改变,也预示着他们分别走上革命道路。留在原上读书的孝文、孝武则更多的保留了旧的、流传下来的观念、理念,但却本本分分做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或许安分守己也是中国人传统中的一部分。黑娃从小的胆大、独立的行事作风,也是他日后走上曲折道路的原因和基础吧。

也有陆兆鹏、鹿兆海与白灵之间的情感。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的思想在改变,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他们相互喜爱,却都不愿意也不可以为了对方而发起自己的政党,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白灵与兆鹏通过工作假扮夫妻而假戏真做,他们在共同的坚定信念、信仰下,共同努力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同时产生了更为稳定、深刻的感情。可是兆鹏在原上有妻,若是白灵没有牺牲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他们两人的 情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在那个年代,哪有时间去考虑儿女情长呢?

越是回想小说给我的整体感受,越是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深刻的蕴意,越是感到生命的、历史的厚重、深邃。

第三篇:白鹿原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文章情节结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每个细节部分的描写又非常的精致、缜密、充实,完全是史诗规模和史诗的笔法。全书描写了一个原,两个家族,三代人,四股力量,五种斗争,六件大事,熔历史风云,男女风月,文化兴替于一炉,表现了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的血淋淋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变迁,它以浩瀚,深厚、大气、诗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巅峰之作。

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小说写残酷的斗争,目的是对斗争予以批评,原上的儒家思想兴盛不衰,很快被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所取代,白嘉轩不但腰被土匪打断,而且很快被革命政权从组长的位臵上拉了下来。黑娃十兄弟在白鹿原上搞农民运动,地主和乡长都被戴高帽子游街,国民党打回来后,乡长田福贤在白鹿村开反攻倒算大会,残酷批斗并且处决农会干部,小说借朱先生之口,说白鹿原简直成了一只“鏊子”,老百姓成了鏊子上翻来覆去的烙饼,为了反对无谓的斗争,《白鹿原》还批评了共

产党内部的无情斗争、残酷打击,例如将白灵这样一位坚定、纯洁的老资深女革命者打成特务后活埋。白鹿原上仁义白鹿村的败坏说明了暴力斗争的恶果的极其可怕。

《白鹿原》从文化人格的角度,塑造了一批经历独特、性格鲜明、思想行为惊心动魄的人物形象,构建起了白鹿原文化关系变迁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急公好义的儒家文化的乡村领袖,封建家族的族长:白嘉轩。

白嘉轩有刚毅的意志。他的一生可谓多灾多难,不仅同整个白鹿原上的广大群众一样经历里了兵灾、匪祸、饥谨、瘟疫,而且本人年轻时在婚姻上就遭到六娶六丧的严重挫折,《白鹿原》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最为壮豪的就是一生中娶了七房女人”。中年以后更经历了长子白孝文的堕落,爱女白灵的背叛,贤妻吴仙草的暴死,以及自己被土匪打折腰杆等沉重打击。他腰虽然弯,但头仍然昂着。表现了他刚毅坚韧的精神。他有着慎独的品行。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独处时,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白嘉轩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但对儒家文化中“修身为本”的精义能心领神会和身体力行,坚持耕读传家。他有仁义的精神。如对长工鹿三。但是也有残忍的习性,在其宗族范围内,一旦有谁触犯了儒家礼义和族规乡约,他就显得刻薄寡恩,心冷手硬。甚至是对他的亲生儿子,他也决不手软,严施酷刑,显示出其残忍的一面。尤其是对田小娥残忍狠毒。可见这个最敦厚的长者同时也是最阴冷的食人者,这也再次证明

中国历史的每一页虽然都写着仁义道德,但是字缝里却写满了“吃人”二字。

文中的黑娃和白孝文可以说一个是无根的浮萍,一个是笼中的野兽。因为同一个女人堕落的两个男人,却有着天壤之别。黑娃和田小娥是对自由恋爱的落草鸳鸯,革命的风暴让黑娃,落草为寇。在匪巢内乱之后有被招安,他立志改过自新,从头做人。强行戒烟 求学朱先生,重归祠堂,过上安静的生活。然而最终被杀害,他无法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又见弃与革命文化,无论新旧时代,都没有他的真正位臵,他像无根的浮萍,孤独的灵魂无处依傍,无以为家。而白孝文和田小娥是鹿子霖的圈套,他成了个无辜的牺牲品,他像一个文化变色龙,一次次脱胎换骨,改变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了深谙政治韬晦之术的大阴谋家。他成了笼中的野兽,心狠手辣。

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百灵和鹿兆鹏才是真正的白鹿精魂,他们相对于黑娃和白孝文来说是一种超越。他们二人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同样是新文化的代表。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白领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淌着叛逆的热血。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令人惋惜的是,白领死在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这也许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代价。他们两人,就像双飞的蝴蝶,向光明和未来而去!

《白鹿原》中人物的人生各有不同,朱先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人物,清贫正直,令人敬佩,飘逸走过一生。冷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悬壶济世,冷冷的走过一生。鹿三则是一个本分的农民,勤劳一生,儿子却叛逆,最终杀死儿媳,致疯而死,是个悲剧人物。田小娥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封建的叛逆者,也是封建的牺牲品。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不禁让人感叹: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书的开头有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诚然,一个民族的许多秘密都在小说中佝偻着。它们太小了,却又太重要了。就像书中的一样,秘密无处不在。他隐藏在每一个角落,他隐藏在骡子的背上,隐藏在白家那个只进钱不出钱的盒子里,他隐藏在芰荠菜水饭里,隐藏在或是白赵氏或是鹿贺氏或是朱白氏忙碌的身影中,隐藏在木桌上的羊肉泡馍里,也隐藏在长工们的老茧和丰收时的麦浪里,更隐藏在跳跃在原上的白鹿中。

第四篇: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

最近读了小说《白鹿原》,“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其实也就告诉了我们他的真正的写作意图。小说描写了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 恶施美人计, 孝子为匪, 亲翁杀媳, 兄弟相煎, 情人反目„„大革命, 日寇入侵, 三年内战, 白鹿原翻云覆雨, 王旗变幻, 家仇国恨, 交错缠结, 冤冤相报,代代不已...陈老先生通过对西安东南这片天然的黄土台原上地域人风的描写,折射出从清末到建国初期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变。纵观全篇,小说的人物描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借着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说明了他自己对许多历史问题的看法。比如朱老先生,朱先生是白鹿书院的先生,被乡民们看得是能卜善卦,临死的时候有白鹿的神迹显现,老先生死的时候不用棺材,不用砖砌墓室,是料定了将来有人会挖墓的,果然红卫兵就去挖老先生的尸骨作为封建腐朽出来批斗,老先生当时用布头包了一块砖头,红卫兵找不到可批斗的物事,只有在这块砖上打主意,打开了一看,里面有两句话:天作孽尚可活;人作孽不可活。红卫兵一看一激动,果然是封建余孽啊,躺在坟墓里还不安生。其中一个就把砖头狠劲儿往地上一摔,没想到成了两半,砖头里面还有一句:“折腾到什么时候算完啊”。原来老先生早就料想到了文革这场浩劫,真是很有先见。

再有就是书中安排的白孝文、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灵、鹿兆谦(黑娃)这几个“晚辈”的命运。白孝文是一个堕落分子,是真正的大叛徒,懂得曲意逢迎,甚至出卖自己的兄弟,踩着别人的尸骨往上爬,到最后却成了革命的功臣,当上了光荣的县长,真是具有讽刺意味,作者没有安排白孝文堕落到底背运到底,反而叫他“青云直上”了,这就写出了作品的深度来了,而且更加具有现实性了。

白灵的死是又一个讽刺。革命开始的时候,共产党恨的是出叛徒,不光有“大兄弟”的严厉打压(反革命蒋介石集团),更坏在队伍内部出了大叛徒,迫使鹿兆鹏和白灵的工作转向地下,当白灵生了儿子,被转移到游击队的时候,她不知道真正的威胁才刚刚开始,革命尚未成功,反而被自己人给咬了,这牺牲真是牺牲的冤枉!好没意义!革命队伍内部的人互相的咬来咬去,真的很讽刺。

还有一个主要人物,黑娃。黑娃年轻的时候有冲劲儿,当了土匪头子更是叱诧风云。可是自从“招安”到保安团,拜朱先生为师学为好人又回白鹿村祭祖后,运气反而越来越差,精神头也没有了,最后反而被善于钻营的白孝文反过来咬了一口,成了革命罪人受到审判。这个结局也是很令人深思的。正直诚实善良的人,往往没有好的结局,这就是生活的血淋淋的现实!然而,这些却都是美好的品德,是人格,是品格。

整个白鹿原上,骨头最硬的也许就是白嘉轩和朱先生了,书中却给这两个人安排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共同点:“本钱”非比常物,而“本钱”大的男人都是有血性的硬汉子。或许也这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两个精神境界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所以两个人从不同角度

都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一个是德高望重的族长,一个是朝野钦佩的硕儒,文化水平相差悬殊,却同样的深明大义,把原则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同样的对着凭着良心做事,面对任何人都可以问心无愧,让自己的一生都可以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但凡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就不怕任何人评说。

反观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那个人能说自身没有见不得光的内容?有谁不在努力掩饰甚至埋藏自己阴暗的过去和内心?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也许陈老先生要告诉我们:面对矛盾,要多一份沉静,少一份狂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仇视;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折腾。动用武力,用暴力的手段去解决矛盾,只会使得矛盾更激化。到头来,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到自己。富含哲理。

我个人觉得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它颠覆传统对人性与政治的一刀切的判断。陈老师对国共两党有自己的认识。比如,白灵作为一个虔诚的共产党员,最后死于共产党的内部斗争。而全书唯一让我能够喜欢上的人鹿兆海却是国民党人。鹿兆海最可爱的地方是对感情的执着,他对白灵的爱很深,白灵却因为信仰的不同离弃了他,并和鹿兆鹏走到一起,这给他造成很大的伤害,并发誓终身不娶,最后在打仗的时候,意外碰到一个长得很象白灵的人,马上就要求和其在一起。另外,如果我们把白嘉轩看成地主,但从他对鹿三一家的照顾,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说教无耻的一面。

但我觉得本书也有不太好的地方,就是驾驭时间的能力有限,文章结构安排很一般;看起来有点平铺直叙,按照时间顺序把从清末到建国后的白鹿原的沧桑变化描叙出来,感觉太苍白,悬念不多;对抗日战争中,农民对国共两党的看法太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人物形象刻画不够丰满细腻,全文很难找到一个我喜欢的人物,好像变得没有主角。看书的时候,我找不到主人翁,就好象在看一场玩偶的表演。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深意,却难找到主角。

第五篇:白鹿原

《白鹿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白鹿原》的情节。

2、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白嘉轩、鹿子霖二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二人性格上的差异。

3、理解文中朱先生、白嘉轩“耕读传家”“仁义”和“礼义教子孙“的思想。

4、比较《白鹿原》与《家》的思想倾向的不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全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白嘉轩复杂性格,能够做简要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立足于“民族的秘史”,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所抱有的深深的怀恋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白嘉轩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朱、白“耕读传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许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几千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迄今寥寥可数,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部。

中外文学界高度赞扬陈忠实的成就,认为:“《白鹿原》凭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成了当代小说林中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白鹿原》把陈忠实的个人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也把当代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今天,我们来学习《白鹿原》这部小说中节选的一部分《家族的学堂》,借这一选段,我们了解一下这部著名的作品。

二、知识积累: 陈忠实:

陈忠实(1942-),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1965年开始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成为陕西作协的专业作家,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文革后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屡获多项文学奖。1993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印行的50万字的《白鹿原》,4个月之内,销行6版40万册,成为9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三、有关“白鹿原”

白鹿原也是地名,也叫荻寨原,位于西安市霸桥区,地处长安城以东的制高区域,南接蓝关,北扼灞水,俯临长安,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开始,就在灞河上修筑军事要塞“灞城”。秦末农民起义时,刘邦进军关中,也首先占领异屯兵灞上,迫使秦王子婴不战而降,并在灞上召集关中父老宣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而在唐代,由于白鹿原地处京郊,地势开阔,故当时的显贵死后多葬于此。近40年来,原上献出土了包括皇室亲王、公主及刺史等高级官吏的墓志铭百余方。

四、《白鹿原》前后的主要情节:

小说的前五章写了白鹿原社会生活的常态。主要情节有白嘉轩娶妻生子,换地迁坟,后来又把十多亩天字号水地都种了罂粟,白家也因此彻底改变了模样,老屋得到了翻新,只有“耕读传家”的玉石匾额仍挂在门楼上。罂粟迅速泛滥成灾,滋水县令几次查禁效果都不大。朱先生来到白嘉轩家,把“耕读传家”的匾额蒙了起来,并亲自吆着牛扶着犁把白家的罂粟苗子给犁了,白嘉轩在姐夫的带动下,便把种植的罂粟给毁了。此事影响巨大,全原的罂粟十多天内被铲除干净。没想到滋水县令地没有再聘用朱先生,遍地的罂粟又重新生长了起来。李寡妇地卖两家,引起了白嘉轩与鹿子霖的争斗。二人为了挣个面子,决定见官进行解决。鹿泰桓怕鹿家输给白家,从此不好抬头,便默许了儿子的做法。后来还是朱先生出面,一纸劝解信,了结了官司,白鹿二人在冷先生的调停下,不仅没要李寡妇的地,而且还周济了她一些粮食和银元。这事传开,影响很大,滋水县令批为“仁义白鹿村”,亲自送到了村上。

本文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修葺祖祠,兴建学堂,教育后人,为的是把“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永久流传。

第六章,改朝换代开始了,白鹿原传统的宗法社会也面临着种种考验。原来比较单一的群体也逐渐分化出三种势力:国民党、共产党与土匪。年轻人也渐渐成长起来,走上各自的人生道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鹿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五、整体感知

1、选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件?出场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具体研习:

2、作者在叙述办学堂的前前后后时,设置了哪些情节来渲染热闹的气氛的?表现在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明确:事情的起因、着手;对祠堂来历与村庄历史的交代;翻修祠堂开工,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整个村庄洋溢着欢悦喜庆的气氛;工程竣工时请来了戏班子,唱了三天三夜;白嘉轩、鹿子霖两人一起去白鹿书院请先生,朱先生却对他俩感激不尽;简朴而隆重的开馆典礼„„可以说,作者是把此作为小说中的一件大事来写的,对这样一件公德无量的事情,作者是由衷地赞赏的。

3、学堂的修建,白嘉轩思想中“耕读精神”表现在哪里呢?可以结合课文及你所了解的小说全文,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传统道德?

明确:“耕读传家”从来是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的规范之一,白嘉轩始终把它视为治家、治族的根本方略。先来看“耕”,他早年并不缺乏经济头脑,但他终于退守朱先生的教导:“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坚持只雇一个长工。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毫无松动的经济原因在这里可以找到它真正的答案。再来看“读”,白嘉轩一贯重视教子读书,教族人读书,但这必须是孔孟儒学,对于所谓新学,他天然地持怀疑、拒斥态度,这些都足以反映他思想中保守的、封闭的、顽固的一面,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怎样制约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4、在办学堂过程中,你觉得白嘉轩表现出的是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你所知道的《白鹿原》的情节,谈谈你眼中的白嘉轩。

明确: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是几千年封建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作为白鹿家族的族长,他处处不忘自己的身份,处处以传统道德规范着自己,约束着别人。他严格按照族长的标准培养长子孝文,在发现儿子的奸情以后,他不顾众人的哭劝,在祠堂里当众施行严厉的惩罚,并断绝父子关系;他对叛逆者小娥的处理就更残忍了,支持鹿三开除小娥夫妇农籍、撵出家门不说,还先后两次毒打受骗失足的小娥;就是在小娥冤死化鬼欲讨回公道而村民们都已屈服时,他又火烧骨骸、建塔镇压。他律己更是严格:明明喜爱孩子,却从来不抱一下;孝文堕落后,他毫不犹豫地赶出了家门;白灵逃婚闹革命,他就当她死了,不再认这个女儿。甚至腰伤刚好就吼着秦腔下田犁地,宣告着自己精神的坚强和胜利。但同时,他还以“父亲”般的胸怀呵护着白鹿原──这主要体现在以德报怨上。如果说他对赌徒和烟鬼的处置严厉中透着恩威并用的话,那么他对回头逆子白孝文的接纳,对多有龃龉的鹿子霖的营救,则好像父亲对自己不肖子的宽容一样。尤其是他对伤风败俗的、曾落草为寇的、并打断过自己腰的黑娃的态度,更是体现了这一点。试想当他得知黑娃已翻然改悔,打算认祖归宗,说出那句“凡离开白鹿原的男人,最后都要回来的”,内心是何等的愉悦,精神是何等的超越!可见,在白嘉轩那高尚精神的外衣下,无论“宽”还是“严”,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便是宗法社会的稳定和宗法精神的高扬。

我国古代统治者奴役人民的武器有两种:一是政统,一是道统;政统重在政权强制,而道统却重在精神奴役。较之政统,道统有着一种忧患意识,常常对政统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批判态度,像孟子就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而它也更具有迷惑性。作为传统道德精神的代表,白嘉轩和朱先生一样,都对任何政权、政治集团和政治斗争保持着一种疏离的姿态。尽管政治从来也没有放过他,可他却能独守精神情操,不谋取任何职位,也不染指任何政治斗争,一心只想着“耕读传家”。平生仅有过的一次政治事件──“交农”,也是农民自救的意识,而且是以“反昏君是大忠”这样的道统观念为出发点的。无疑,白嘉轩严以律己,坦荡为人,立得端,行得正,他的精神是坚强的,甚至还可以说是高尚的。但是,正是这种坚强与高尚,掩盖了其本质上的保守性。他一贯重视教子读书,教族人读书,但内容必须是孔孟儒学,对于新学,他本能地拒斥,这与鹿子霖积极支持儿子求新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瞧不起鹿氏祖辈的手艺出身,认为那根基太浅、德行太薄;更不用说他对黑娃、小娥真情婚姻的压制了。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思想是多么的保守、封闭、顽固,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就是这样深埋在高尚精神之下的。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深刻理解白嘉轩,不能深刻地理解《白鹿原》。课外拓展:

5、比较:白嘉轩作为白、鹿大家族的尊长,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这样封建家族的家长有何不同? 参考:《家》的主题是抨击封建家族制度与专制思想的罪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向旧的封建统治发出的“控诉”,而控诉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老一辈封建家长。所以,在巴金的笔下,高老太爷是专横的、虚伪的、腐朽的,是书中反面人物的代表。而《白鹿原》立足于“民族的秘史”,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抱有深深的怀恋,虽然其中不乏批判,但对其中优秀的成分是赞赏和留恋的。其代表人物白嘉轩,就是他精心塑造的小说第一主人公,是几千年中国宗法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就个人品质而言,他完美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程度。他的缺点,更多地是体现了文化本身的缺陷。比之高老太爷,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课后思考题:

文中还涉及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待文中的朱先生和鹿子霖的。

参考:鹿子霖

封建社会中能出人头地的,如果失去了白嘉轩身上的精神力量,就只好沦落为代表着封建政统力量的鹿子霖了。鹿子霖牢记“勺勺客”老太爷“中举放炮”“让人侍候你才算荣耀祖宗”的遗训,热中于出人头地,做不了族长,就只有走仕途了。通过钻营,他终于当上了十个村庄的“乡约”,便与田福贤沆瀣一气,倚势恃强,鱼肉乡民。因为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便表现为顺利时小人得志,倒霉时心灰意冷。他淫乱成性,长得像他“深眼窝长睫毛”的“干娃”可坐三四席。他乘人之危霸占小娥,又唆使她勾引、报复白孝文,暴露了他下流恶毒、不择手段的本性。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根基浅、德行薄的缘故,较之白嘉轩,他更有人情味,为人平易随和;或许正是他的不安现状和钻营向上,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比白嘉轩要快得多,因而显得较为开明一些。丧失了精神力量,便只有谋取物欲的满足;一旦再失去这些,他将一无所有。如果说白嘉轩最终还能赢得一些尊重的话,鹿子霖的结局就是人财两空了。

鹿子霖是宗法家族制度和思想的维护者和破坏者。作为勺勺客的后代,他始终牢记“让人侍候你才算荣耀祖宗”的祖训,把出人头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白、鹿两姓创始人的决定,他无缘充任白鹿家族族长,强烈的忌妒心推动他千方百计另寻他法以压倒白嘉轩。小说紧紧抓住他的这一隐蔽的思想动机写他怎样在修祠堂、办学、修围墙中大显身手而博得村民的赞赏,怎样策划由田小娥勾引白孝文给白嘉轩以精神上的打击,怎样在白嘉轩惩罚白孝文、拒绝为田小娥修庙等事件中向白嘉轩长跪不起,既收买人心又使白嘉轩难堪,怎样几次三番投靠田福贤,利用机会中饱私囊。他阴险狡诈又为人平易随和,他贪得无厌却又常常解囊助公。和王熙凤作为贾府封建传统的维护者和破坏者一样,他和宗法家族制度及思想关系也是一身而二任的。他的结局也带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色彩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23644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