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那年我高中毕业

那年我高中毕业



第一篇:那年我高中毕业

高考出分,哭了一批笑了一批,惨淡了一批灿烂了一批。那些难过的人以为他们是下地狱,那批高兴的人也以为他们真上了天堂了...只有上过大学的才知道,再SB的大学一样可以努力,再NB的大学也一样可以充斥着堕落!谁也别哭闹,四年后的风骚,谁的天下,都别说得太早!

1.一麻袋的钱上了高中,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2.高中就像校门口的公交车,坐上车,去了又回,那是又开始了一个学期;坐上车,去了不 回,就毕业了。

3.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4.抱着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来睡觉,醒来后发现通知书变成了毕业证,证明我曾经在这里睡过。

5.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多情还是树的不挽留;你我的离校是人生的催促还是青春的不停留?

6.人之将毕业 其言也善。

7.毕业了,才发现高中生确实是个好的职业。

8.母校是什么?你刚来的时候巴不得早点走,可真当你要走的时候又急切的希望能多留一两天。

9.年轻的懒惰,恶梦一样埋伏在彷徨的青春里,像裸露的伤口迸发炎症然后溃烂.....10.很多年后,我们把这个夏天叫做那年夏天,但是那年夏天,我们曾笑得很美,很绚烂。

11.别离是一朵孤傲的云,下雨,让她爱上了母校的土地。

12..不说再见,因为我们后会有期。

13.今年夏天,我们将会滚蛋...或许我们会烧调自己的校服,然后再祭奠已去的校园,无论是曾经的欢笑还是泪水,都被完全的保留在天地之间,混合着落花一起埋葬,埋葬在那个无悔的夏天…

第二篇:那年,我十八岁

那年,我十八岁

看着别人发表的日志感言和说说,心底有根弦“铛”了一下,淡淡的心事便浸润了心头。时间的齿轮不停的向前转,当初时常爱犯傻的孩子,如今也成年多年。那时候的自己,曾像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幻想着拥有一座华丽的古堡,幻想着如同白雪公主一样遇到一个白马王子。如今这些想法忽然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自己眼前,心头浸润的却还有着淡淡的苦涩。

十八岁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心也似乎慢慢变得宁静了。很喜欢这句话:内心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水马龙,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多年前的我在心田丢下一枚枚青涩的种子,静待它慢慢绽放它的美丽。陶渊明是“静”的,所以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那种境界我是忘尘莫及的。

花于无声处绽放最美,人于宁静处淳香愈浓。也许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路上走过一段后才终有的领悟,于是有了反璞归真,不再期望轰轰烈烈的爱情,亦不再苦苦相信着海誓山盟,然后伤的面目全非,心中千疮百孔,最后的最后在心里上了一把锁,那把锁叫寂寞,忧伤低垂在记忆的屋檐下,随风轻轻起舞。

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于是便有了午后轻捧一杯热茶,静听一首老歌,醉赏一篇美文,方才明白“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真正意境。我的十八岁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风霜雪雨,有的是纯真欢笑和神采飞扬。而如今的,当时心境早已不复。花虽艳,却也逃不过凋零的命运;风虽柔,也终究是要离开;雪虽美,却也不能长远拥有;于是我懂了什么叫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总是执着于得不到,却学不会珍惜真实存在的,不愿不想“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叹镜花水月一场空。心随风飞,试着让心去进行一次远行。

十八岁的我没有每天想着谈恋爱,十八岁的我在苦苦追求考试成绩,没有天天嚷嚷着减肥,十八岁的我只知道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会工作……十八岁的我特别喜欢到新华书店阅读散文,因为咀嚼起来口齿醇香,久久不散,心也会随着这淡淡的香微醉。是不是因为我是南方人呢,所以才更容易在水墨韵律中沉醉,读着读着心也似也被“净”了。

十八岁后的我渐渐长大,心也渐渐苍老。心绪更多地绕着笔尖慢慢起舞,左手华年、右手倒影,时光如流、岁月似沙,自指缝间流泻,再也握不住。曾今的曾今如今慢慢地成了一种留恋、一种想念、一种奢望。那些个年少轻狂,早已在时间的齿轮中湮灭,一首歌,唱着谁是谁的谁,一句话,又道出谁的心事。轻捧热茶,忆着童趣,看着现实……

那年,我十八岁,在阳光下,扑捉树叶宣泄下來的影子。那年过后,我的十八岁,放到了我最宝贵的盒子里……

第三篇:我该做什么 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我该做什么?高中毕业的学生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疑问。先说一下我自己:本人21岁,我前年毕业,也是高中毕业 我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但是我没有去上,为什么我不去上?因为当时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看了好多的新闻,上面很多都是这样写的,大学毕业就是失业根本就找不到工作。还有就是现在社会上本科生哪里都是,我还在想就我的下大专毕业证有什么用,拿出去有人要我吗?我心中的疑问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最后来还是没有去上大学,不是我不想去,而是我去了又能怎样,去上三年出来还是什么都不会,这样行吗?这样不行,现在这个社会,有好多的公司他们要的都是你的经验有多么的丰富,他也不管你的文凭有多高,再高的文凭你没有经验他还是不会要你的,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你要是没有经验你能做什么东西让人家盈利呢?试问有哪一家公司会去用心培养一个新出道的员工呢?没有。好多大学生也都是这样的大学毕业我该做什么?所以我就想去学一门技术,学一门可以在学校就可以动手操作的学校。现在的好多学校也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你要是想找到一个可以真正学到东西的学校那也是不会找的。

我就找到了现在社会的形式应该都是很明了的吧。现在好多行业都有失业的人,都在有人下岗,他们都在困惑我该做什么。为什么他们的人饱和了,不是吗?那就没有不失业的行业吗?有厨师,厨师就是一这么一个行业,永不会失业。好多行业都是人到多大多大的年龄就会下岗,但是厨师这个行业不是这样的,它是人的年龄越老越吃香。

现在的厨师学校也是非常非常的多,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早就看到了这一行的替力。高薪就业、永不失业,就是这个行业的特点。那就没有好一点的厨师学校吗?有,当然有。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就是这么一所学校,他们学校里的最强的师资力量,有最新的设施设备,每天都有实际操作课,都可以自己动手课,这样就学生就会有很多的经验,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上手了。出来就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好多高中生都在想毕业我该做什么?这个问题其实真的不好想。不过不要怕了相信你会成功的。

第四篇:我21岁那年读后感

《我二十一岁那年》读后感

在这样欢欢喜喜过年的日子里,总是会一反常态的想到那些令人伤感的人、亦或是令人伤

感的事。莫名的,一个熟知的名字突然在我的脑海出现——史铁生。

他又是怎样地看待生命?

“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有十二间病室,除去一号二号,其余十间我都住过”开篇的这句话刚刚映入眼帘,便深深地震撼了我。这透露出怎么的一种无奈与伤感?二十一岁,正是青春恣意舞动的年龄;二十一岁,正是梦想插翅飞翔的年龄;二十一岁,正是为未来奋斗铺路的年龄。但是,就是这样的年纪,史铁生却遭遇了不幸。在他生日的第二天,他便进入了医院。呵,浑浑噩噩的几个月,在医生、父母善意的谎言中度过,最后他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双腿残废、瘫痪的现实。命运如同一位冷静的雕塑家,也许在它眼里“残缺也是美”,厄运突降,不“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迸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想,史铁生也是值得这样的赞美的吧!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二十一岁的时候好,或者说现在,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不求像史铁生那般领悟生命与生活的真谛,我们却也不及他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我也同时在问我自己,二十一岁,我不会自己一人独立生活,我不懂这世间的纷纷扰扰,恩恩怨怨,我也同样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只是在过日子罢了,一天又一天。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同样悲惨的遭遇,我会如何选择,可是,胆小的我也不敢继续

这个问题,我怕到了最后,也只是在答案下透露出一个更加懦弱的“我”。

史铁生曾经自讽“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有次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他后来又换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那一刻,我又一次为史铁生所折服。有时候我会想象他生活的痛苦,光是想象都让人难以忍受的那种痛却也没能轻易夺取他对这个世界的信心。他的许多作品,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他对生命的一种坚持,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让更多同他一样的、或许被命运抛弃的人过了下来,即使他如今与我们永别,我们也无法忘

记他代表的种坚持与果敢!

二十一岁那年的史铁生也许是悲哀的,但那只是上帝对他开的一个玩笑,在以后的几十年

里,他用自己的努力,在中国文坛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第五篇:《回忆录》那年,我高考

那年,我高考

(文/白兆晖***)

2000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参加了高考,并很荣幸的被选进大学的校门。尽管那时是扩招的二年,但资料显示:在同龄人中,具备大学学历的不足4%。2004年毕业后,我又荣幸的进入一所中学工作。而今蓦然回首、闭目长叹、感慨万千。不为累累硕果或是那种曲折而扼腕叹息,只为了那段全心付出的岁月,为梦想拼搏的激情而沉思。

高考,在今天被上升为一种全民行为。不仅考生参与、父母陪护,还有教育局、监察局和考试管理中心联合出动,更有公交车司机、公安民警、无线电检测人员、城管人员、医院医生等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员共同配合。

那年的高考是一种单纯的学生行为,时间比现在晚一月。是7月的6、7、8三天。一共考5门,语文、数学、英语是必考科目;文科生再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再加考物理、化学。前3门是早上考,后2门是下午考。

临考前那一周,自己觉的复习烦了,不想再看书,资料也太多了,不知从哪一页翻起?临阵磨刀快3分吗?有点怀疑。怕看了混淆概念。

考试前夜,我难以入睡,怕考不上自己满意的专业和学校。当时的梦想是西北大学新闻系,出来做个小报记者,为人民的利益做不屈的抗争。时正值家里收麦子,心里很急,只想着立即考完就回去帮家人收麦子,就迷迷糊糊到了天亮。

第一门语文考完就没有啥感觉。语文,主要是平时积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很欠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限。所以,作文不仅难以做到字通句顺、而且老是文不对题,全文也没有深刻的主题。只是按照语文老师预先教的套路套下去,保证及格分。尤如到驾校学习一样,看准几个点打方向盘就能保证蒙混过关。

接下来就是政治,拿手好戏。只要你平时多看报纸、多做题、多讨论,一定会得高分。记得那时和几个同学坐在一起,常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扮演着热血青年的角色。

第二天早上考数学,这是我的强项。只记得我做题速度不紧不慢,恰到好处。除过不会做的,其余都能保证正确率很高。这

是5门课中最有把握的一门。三年高中,我把数学课本内容吃的很透。你随便问我哪一章什么内容,我都能说出来;或者你从课本上随便抽出个题,我能立即解出来并能知道这大概在那一页。

下午考历史,这是我的最强项。一路势如破竹,一气呵成。历史填空题考记忆,要学会鉴别选项,排除干扰。材料分析题一般考对史料的理解,再谈点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三天早上考英语。反正这是弱项,也是磨磨糊糊,没有感觉的。我认为只要平时常记单词,多做阅读,一定会拿下及格分的。

考完后如释重负,总感觉基本发挥了平时的实力,成功应该就在眼前。

考完那天下午,大家都迫不急待的钻进录像厅里释放压抑很久的情绪。全县城所有的录像厅、台球馆被高考完的莘莘学子抢占一空。老板见我们态度很客气,兜里鼓鼓的,那迷人的笑容似乎再告诉我们今天进银不错。

我心里轻松了许多,从此可以随意干任何事情了。回到家里,丢掉书本,立即投入到干农活中去。

20天后,大约是7月24日,可以查分数了。那时没有手机,得爬山到镇上邮电局去打电话。一个小时的山路,我用了20分钟时间赶到镇上。5块钱换了一个声音----“你的总分是621分”,我兴奋极了。当年文科二本线是581分,一本线是630分。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我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应该没有悬念。

大约是8月下旬,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邮递员直接送到我家里,还亲自点燃了一串鞭炮。当然,还强收了我50块钱,人逢喜事心情好,就权当请客一样。

10天后,也就是2000年9月6日。我和大江南北的大部分新生一样,第一次走出那座大山,来到省城西安。当时也是黝黑而略显发黄的肤色,简单不加讲究的穿着,还有眼神中透出的善良和朴实,正常人都能想象出我们生活的恶劣环境,中国还有多少亿万农村孩子和我们一样。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大山,渴望改变命运。上大学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因为它毕竟不再与出身、门第相联系„„。

从高考到今天,10年了,我经历了不少考试,每次的重要性几乎都不亚于当年的高考。这其中的辛酸和喜悦,只有自己知道。但那年的高考,却使我告别了青春。我想从那年起,脸上更

多了一份成长的责任和不可忘记的成熟。

而今时过境迁,百废俱兴,社会进步了。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还有职业教育、出国留学、读民办参加自考等也是出路。社会对能力越来越重视,学历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当年考上大学的同学反而混不过一些早毕业、早进入社会,从民办大学磨练出来的同学。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混的最好的也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整个社会在用人方面趋于理性,并不是都需要从学院毕业的人才。用人单位也比较实际,杀鸡不用牛刀,往日那种盲目要求高学历支撑门面的事情近乎绝迹。只要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状元。

高考,只是一次检阅。人生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高考”,它不是决定你命运的唯一东西,你可以坦然面对。高考,考上了或者考不上,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从零起步,考上大学的不能自满,落榜的也不要灰心丧气。无论怎样的结局,你务必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23097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