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读部分生死场有感

读部分生死场有感



第一篇:读部分生死场有感

读部分生死场有感

一麦场

“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羊有印就的麻痕。” 生活的艰辛在麻面婆的脸颊上划下重重的一笔“两只蝴蝶飞戏着闪过麻面婆,她用湿的手把飞着的蝴蝶打下来,一个落到盆中溺死了” 想起一句话 蝴蝶飞不过沧海,可它不止飞不过沧海,它同样也难逃人类的魔掌。“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读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发颤,这王婆太可怕了。记得老师说过作品写出了当时东北人们对于土地的·敬畏与臣服,可这种臣服令我感到心酸。孩子还比不上土地,,我无法想象当时的世界的色彩。如果要我来形容,我会说是灰色的.,这让人感觉到一种对于生活坎坷的哀痛

二菜圃

“婶婶完全悲伤下去,她说:“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着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年轻人总有股热情,而过来人有自己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一种理解,所以我们无法说成业婶婶说的是错误的,甚至在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有种认同感,成业婶婶的话语,是她本身生活的写照,她对自身的命运有一种哀痛。她的命运可能也是当时许多女子的命运吧。“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土地真有那么重要吗,一棵茅草也比人有价值,很可悲。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生命的尊严似乎是一种笑话,一种要不可及的梦。这让我感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种艰难与无可奈何。关于土地,这似乎是代代中国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信仰吧,它有让人臣服的力量所在 老马走进屠场

“悲伤立刻掠过王婆的心孔。哑着嗓子,王婆说:“算了吧!算了吧!不下汤锅,还不是等着饿死吗?”为了生存,杀了自己精心养着的马,王婆是伤心的。可是为了生存,这种伤心是无法避免的。“只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把它送进屠场。就是一张马皮的价值,地主又要从王婆的手里夺去。”那个时代生存的悲哀在这里上演。活着,一切都是为了要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一切的彷徨,一切的苦难,都是为了在这个世间挣扎着,活着。人民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

不健全的腿

““你回家去看看吧!老婆、孩子都死了!谁能救你,你回家去看看吧!看看就明白啦”1二里半的老婆,孩子都被日本兵杀了,他心中充满无限悲伤,他是恨日本兵的吧,因为他们,他的家破碎掉了,他只剩下羊了“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远。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二里半未来面对的是怎么呢?我们不清楚,但未来因为未知而让人更有希望

第二篇:生死场

于绝望之中生

关键词:

压迫的世界

阅读《生死场》,感觉到通篇都充满着压迫。有生存对于村人的压迫,有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有生育和死亡的压迫,有遭他族侵略的压迫,有无路可走的压迫„„

而通篇读来,最深的感触恐怕是对于被压迫的女人的命运了。处在社会地位最低处的女人同时遭受的多方面势力的欺压,金枝的遭遇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美丽的金枝在少女时期幻想爱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男人成业给她的却是兽性地占有和担惊受怕。金枝和成业是这样出场的,“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着姑娘,象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金枝的爱情被置换成了原始的动物性需求,并且金枝并没有从中体验到令她震惊的感受,金枝得到的是令她担惊受怕的大肚子和宿命般的生活。怀孕和生产对于金枝来说并不意味着将为人母的幸福。在成婚以后,成业不顾金枝挺着大肚子,要与金枝温存,致使金枝不幸早产,差点丧命。成业甚至一时动怒,摔死了出世才一个月的女儿小金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所有的生活场景之中,金枝对成业说过的话是屈指可数的。与成业在屋子外面幽会的时候,金枝只说了两句话,一是“不行啦,娘也许知道啦,怎么媒人还没见来”,成业要与有身孕的金枝亲热,金枝按着肚子给他

看,“不是呀!„„不是呀!你看到这个样子啦”。这两句话用的都是央求的语气,但是成业却毫不在乎金枝的想法和身体,尽情发泄自己的兽性。这里明显暗示着女性话语权在男权社会的丧失,示意了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

婚后,金枝幻想的所有幸福都被“炎凉的人类”一一打破,金枝步入了麻面婆们的行列,走进了“生死场”的轮回中。

在日本人入侵东北以后,村子里便藏不下女人了,强抢民女的暴行和无米下锅的窘困迫使金枝向都市出发。都市混乱、噪杂、冷漠,女工店脏污、气闷,女工们“停滞的眼睛,黄色脸”,“好象每个患着病似的”,对待乡下来的金枝是冷漠嘲讽的态度。最甚的,是金枝在这个逃生的希望之地遭到本国男性同胞的侮辱。正如周大娘所言:“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这是痛恨,更是女性无力反抗男权、强势的无奈。金枝无法抗拒,只得令人心酸地“撕狂”,“对不起娘啊!„„对不起娘„„”。与其他女工不同,金枝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女工店的一些不知廉耻的女工以此为荣,认为男人的“宠幸”是“好运气来了,那是又来财又来开心”。而乡村的金枝并没有沾染大城市污浊风气,因为纯洁,因为不甘堕落,她重新上路了。

金枝带着满心的伤痛回到母亲身边,本希望得到母亲的抚慰,但是,母亲却堕于金钱。母亲在拿到女儿牺牲尊严而赚得的一块钱后,“快乐有点不能自制”,她忽略了女儿所受伤害,甚至催促女儿“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这何异于同性相欺、亲情

相残呢?乡村的淳朴就这样不堪一击,连母女情都耐不住金钱的洗刷,金枝诉苦无门。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这是

村里的流言蜚语是贞洁观念对金枝的压迫;成业的暴力和都市中受到的男性对她的凌辱是男权社会对她的压迫;小日本的入侵使得金枝在村子里呆不下去,是他族残暴势力对她的压迫;而女性同胞甚至是母亲对她所受伤害的漠视又使得她孤立无援,人生处处不无压迫。

金枝本着逃脱小日本魔爪的愿望去了都市,却受到本国同胞的侮辱和女性同胞的漠视,直接伤害金枝的不是可恨的小日本,而是封建自大、麻木残忍、缺乏感情以及民心涣散的国人。因此,金枝才会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的慨言。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这是因为,王婆反抗强权的压迫、反抗日本人的入侵,当然是积极进步的。然而,外族强权的入侵只是短暂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却是根深蒂固地绵长了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国民性有着这么多、这样大的缺陷,才导致了今日他族对本国的入侵。去过都市的金枝正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国民性的可悲之处,才有那样的慨言,因此作者才会说“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虽然如此,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

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

然而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所幸在当时,沉睡的中国总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从苦难中觉醒,举起刀戈走向光明的道路。相对于绝望,她们生活在无爱和无望的世界里,却坚强着生,这恐怕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了吧!

小说题名为“生死场”,小说从一开始就写二里半与他的山羊,且又以二里半与老山羊的离别作为结尾,这中间用了大量的章节(尤其是前十个章节生活流般的叙述)来叙述发生在村庄里的生生死死,表面上作者的这些努力仿佛只是在冷漠地叙述一个生死轮回的村庄和它的故事,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寇入侵杀害了二里半的家人以后,他最终觉悟,含泪告别了他的老山羊,走向革命的道路,这便是对生死轮回命运的挑战,对遭受他族欺凌的耻辱的反抗。

小说中有不少地方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如金枝在都市遭

受到自己同胞的侮辱,这使得这个年轻而脆弱的女性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悲凉感慨之音。然而在小说的结局,连二里半这样的“缺乏政治思想”的脑袋都醒悟过来,走上革命的道路,不能说这不算是希望。有探索就有出路,有反抗就有希望。

麻面婆“她的心象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象一块衰弱的白棉”,一遇到不快,就“象是一摊蜡消融下来”;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将爱情当作生命的女人,会被爱情控制命运。

每一次的离开都是探索。

与乡村“在而不属于”的关系。

第三篇:读《生死跳伞》有感

读《生死跳伞》有感

廖佳仪 初一八班

友谊,总是让人在最黑暗时,让人看见一束光芒;总是在人最危险的时候,给人安全感。这个故事也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启示。

汤姆有一架小型飞机。一天,他和好友库尔乘飞机飞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岛上。飞机已飞行了两个小时,还有半个小时就可达到目的地。这时,汤姆发现飞机的油不多了,估计是油箱漏油了。汤姆一公布这个消息,库尔一阵惊慌。汤姆安慰库尔,说:“没事的,我们有降落伞。”汤姆走向机尾,拿来了降落伞,对库尔说:“好朋友,为了减轻飞机重量,我先跳伞了,你在适当的时候再跳吧。”说完,他就跳了下去。飞机上只剩下库尔了,这时仪表显示油料已尽,飞机考滑翔无力的往前飞,于是,库尔一手抓紧操纵杆,一手在伞包里翻找降落伞,他发现:包里没有降落伞,是汤姆的旧衣服!

库尔大骂汤姆。只好使出浑身解数,能开多远就开多远。奇迹出现了,一片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嗵”的一声,飞机撞在了松软的海滩上。一个月后,库尔回到汤姆所居住的乡镇,拎着汤姆的旧衣服,在汤姆家门前发出狮子般的怒吼:“汤姆,给我滚出来。”汤姆的妻子开门,告诉他汤姆一直没回来,又仔细翻看了那堆旧衣服,翻出了一张纸条:库尔,我的好兄弟,飞机下面是鲨鱼区,跳下去必死无疑。我跳下后,能减轻飞机重量,你大胆的向前开吧,祝你成功!

有时候,我们只相信我们亲眼看到的,但是,我们并不了解真相就去轻易地判断是非对错。朋友表面上的逃避其实是在拯救你的生命。友谊是开在沙漠里的花,让你在绝望的边缘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友谊是雨中那把伞,在你被雨水无情的拍打时,替你遮风挡雨;友谊是无边黑暗中的照进来的一束光亮,让你看见了重见天日的曙光。

有时候,你所见的并非就是事情的真相。当你和你的朋友的友谊呈现非常态时,不要轻易怀疑友谊,否定友谊,也许你的朋友此时正在无言的为你做着牺牲。珍惜友谊吧,你讲收获更多。

第四篇:《生死场》读后感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第五篇:生死场论文

浅析《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初读《生死场》时并不激动,因为已经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些适应了她看似平淡的叙述,虽然开头并不跌宕起伏,然而萧红的小说总是有渐入佳境而引人入胜魔力的,一步一步深入其中时,你会发现许多种复杂的情绪已经随着书本上的行行文字充斥胸腔。

起初泛起的怜悯之心是看到二里半的老婆麻面婆的时候。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著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用清水洗过。她头发飘了满脸,如同母熊般„„这是一个弱智的妇女,她有一个跛脚的丈夫,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像草洞一样的家。我想,使我生出怜悯之心的不仅仅是小说里的麻面婆,不仅仅是这个因为不聪明所以收捡不干净受丈夫嫌的妻子。更多的是因为她而联想到的我身边曾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我有一个算得上是表舅的人,文化不高,小学毕业,人也不高,160cm,这样的条件也就和小说里的二里半差不多了吧,他讨的老婆和麻面婆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表舅妈小时候患有脑膜炎烧坏了脑子,后来经媒人介绍嫁给了条件并不好的表舅,一年后生下了一个10斤的胖小子,然而这个孩子的到来没有给这个家带来更多的幸福,在孩子10岁时,医生告诉表舅这个孩子只有7岁的智商,就这样为他打上了弱智的标签。同样不幸的人,同样不幸的故事,这样的弱势群体总是被迫承受这人们的同情或者践踏。

然而仔细读着《生死场》时,我突然意识到,纵使像麻面婆这样不聪明,理不顺自己也理不顺家的人也是有尊严知道维护尊严的。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全头发洒著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她为著要作出一点奇迹,为著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尽管最终奇迹没有出现,可是麻面婆却是有心的,她要今后人们看重她,她是坚强的,忍受这丈夫的轻视,她是反抗的,反抗命运的不公。然而在我看来这种自尊是不健全的,人要别人看重自己,那么首先自身就得看重自己。无法否认麻面婆不聪明,也正是知道自己不聪明,所以她不收拾也不懂收拾自己,不懂得从内心里看重自己。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这些足够证明她没有自信,没有真正看重过自己。萧红说她不好反抗,不好斗争,我想她实际是想说麻面婆不是不好,而是不会斗争,否则在找羊的时候她不会为着让人看重她而扬翻柴堆。

这是我真正的怜悯,不仅是因为二里半和麻面婆这对在某些方面各有残缺而挣扎在社会底层而怜悯,更是为了麻面婆那没有寻到的飘渺的自尊而遗憾的怜悯。

再读下去的时候,女性的悲剧角色一个一个展现在我的面前。不幸患了瘫病,丈夫却不闻不问,最后下体生蛆,浑身腐烂,活生生地烂死的月英;未婚先孕出嫁后被丈夫打骂虐待,连未满月的女儿也被丈夫摔死,最后愤而离家出走,却在城市看尽世态炎凉后而又回来了的金枝。一生悲惨,三次嫁人却不尽人意,在儿子被杀之后喝药自杀,却在下葬时又活过来了的王婆。太多的悲剧却并不让人麻木,反而触动了灵魂深处的震撼。

如同从麻面婆身上看到了我表舅妈的缩影,在这些人物之中我看到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这些故事并不因年代久远而与现实产生隔阂,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场景,换过了演员和导演,剧本却任然是那部剧本。而放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你能清晰的看到萧红笔下的《生死场》便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死场”。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看到萧红笔下的金枝时,我总隐约觉得,这就是作者自己生活中的片段。金枝的身上太多萧红自身的影子,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看《呼兰河传》时的状态—

—看小说版的自传。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萧红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在怀有汪某的孩子时遇见了肖军。1932年与萧军同居,脾气暴躁的肖军与她在爱情中跌跌撞撞,最终端木蕻良的出现让两人感情破裂。而再看《生死场》中的金枝,在与成业私下交往后珠胎暗结,嫁给成业后被他打骂虐待,嫌女儿和她拖累了自己成业连女儿都被摔死,而离开家进哈尔滨城后的金枝却连尼姑也当不成。这样的浓重的悲情与处在现实生活中的萧红虽说是言之有过,然而不得不说小说中成业的婶婶说过的那句话“等你娶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色;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着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却是从萧红心底里说出来的。而正是这么一句话,道尽了当时以及现在众多女性的悲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