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乡镇恢复重建工作汇报[推荐5篇]

乡镇恢复重建工作汇报[推荐5篇]



第一篇:乡镇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8.30”地震共造成我乡2336户民房倒损及其他房屋和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826.41万元,是武定县的四个重灾区之一。列入民房恢复重建户有212户,其中:统规统建点1个44户(平田),统规自建点1个43户(所所卡),分散自建125户;中损修复792户,轻损修复1332户;列入恢复重建村委会

2个(庄房、水口),机关站所3个(**派出所、**卫生院、乡计划生育服务所),修复加固村委会综合办公用房2个(**、白马口)及民政福利设施1所(**敬老院),修复加固小坝塘1个(水口)。

二、进展情况

目前,民房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统规统建点、统规自建点已通过县级验收,分散自建户已通过县、乡、村三级验收,全部重建户已搬入新居。其中,平田、所所卡两个统建点水电路改造等附属后续工程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各中、轻损户修复加固全面完成;庄房、水口两个村委会综合办公用房正在建设当中,其中,水口村委会综合办公用房一层墙体支砌完工,庄房村委会综合办公用房完成主体工程,进入墙体粉刷阶段;**派出所地基平整、挡墙建设已完工,待招投标后启动实施;**卫生院住院楼建设已完工并通过县级验收、医技楼建设待招投标后启动实施;乡计划生育服务所综合楼建设主体已完工正在粉刷装修;**、白马口两个村委会及**敬老院修复改造工程即将结束;水口小坝塘修复加固工程已完工并通过乡级验收。

三、整改措施

2009年3月29日——3月31日,县恢复重建验收工作组到我乡检查验收恢复重建工作,对我乡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及分散自建点恢复重建工作通过质量抽验给予合格结论。同时提出两点整改意见:一是中、轻损户补助资金没有完全按规定发放,部分村组出现平均发放现象;二是痕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我乡党委政府已于4月3日及时召开了党政班子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解决以上问题的整改措施。并随即召开了各工作组、村委会干部职工会议,全面贯彻传达整改意见:一是要求各工作组必须在4月8日前将部分村组平均发放中、轻损的民房修复资金设法追回并按兑付花名册将修复资金直接兑付到中、轻损户手中;二是要求乡民政所4月10日前查缺补漏进一步按要求完善所有痕迹档案资料。目前,已全部整改结束。

四、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

乡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关于加强“8.30”地震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管理的通知》(武监发〔2008〕9号)的通知精神及《武定县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办法》(武重建发〔2008〕6号)的文件要求,坚持抗震救灾物资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合理分配的原则,管好用好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资金物资:截止目前,已兑付救灾资金670.7万元,涉及农户2331户。其中,统规统建44户,补助资金150.9万元;统规自建43户,补助资金100.6万元;分散自建125户,补助资金268.9万元;中损修复787户,补助资金78.7万元;轻损修复1332户,补助资金66.6万元;临时救灾补助5万元。东甸5户中损户因已列入四立四柱加固退出中损修复补助,余5000元已交县审计局。共接收到的大米8吨,三色彩条布100卷,铁丝38圈,铁钉8箱,棉被150床,衣服300袋,夹克衫150件,毛毯280床,家庭包100包等各类物资已及时发放给受灾农户,没有截留、挪用现象。

五、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情况

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乡恢复重建档案资料严格按照《武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抗震救灾相关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进行整理,做到账账、账实相符,按保管年限、种类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及归档。

第二篇: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中共青川县委 青川县人民政府

(2011年4月)

“5.12”特大地震发生近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尤其是浙江人民的倾力帮助下,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下,全县人民大力发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青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一、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不屈的青川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一是克服了县城重建时间紧迫的特殊困难。县城选址2009年5月底才正式批复,比其他灾区晚了近一年时间。二是克服了建设用地不足的困难。青川是典型的山区县,农民建房找不到宅基地,城镇建设缺少平坝地。靠开山劈地、围河筑坝寻找建设用地,全县新增建设用地3255亩。三是克服了重建任务繁重的困难。青川灾后重建面广量大,全县36个乡镇全部受灾,需恢复重建;全省38个重建重点集镇中,我

2生活困难。广电通讯实现全覆盖,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居民点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农村“三孤”、“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扩面,1.6万城市低保对象、2.5万农村低保对象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建立城乡困难群体贷款担保基金,有效解决困难弱势群体贷款难题。筹集各类教育基金575万元,2920名贫困教师和学生受到资助和救助。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公租房、安居房、廉租房全部交付使用。二是各项社会事业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就业援助行动,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76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连续保持较低水平。农民工转移输出就业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6亿元。竹园“智慧岛”教育园区和全县52所学校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县级医院和35所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医疗水平实现整体跨越,230个村级卫生站全部建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农合参保率达97%以上。三是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集中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投入各类资金2.4亿元,启动实施生态小康示范片1个、生态小康新村107个,统筹推进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扶贫攻坚改造,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四是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大下访、乡镇大接访和联系领导包案活动,妥善解决了征地拆迁、安臵补偿、住房保障、质量安全、劳资矛盾等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四)实现了重建项目和援建工作的预期目标。截至目前,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完工852个、完工率93%,完成总投资215亿元、占规划任务的90.7%,“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如期实现。同时,加大了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全县共排查出12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79处、排危除险168处、避让搬迁434处,完成监测预警网络建设492处,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浙江举全省之力援建青川,全体援建干部克服重重困难,发扬“四个特别”、“四不怕”精神和“五干”作风,坚持科学援建、高效援建、安全援建、廉洁援建,为重建美好新青川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累计完成援建项目547个,完成投资86亿元,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浙江对口援建工作圆满完成。浙江省及其44个市县与我县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援建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五)实现了经济持续向好发展。2010年,全县GDP实现15.94亿元、增长17.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1亿元、同比增长14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507元、达到387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1506元、达到11723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8%。一

6坚决查处各种危害软环境的行为,大力营造企业发展良好氛围。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农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山珍食用菌、茶叶、生态水产、干果油料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基地。瞄准大城市,以富民为目的,大力发展风景林产业,强力推进“银杏富民”工程,农村群众每人栽植10株银杏树,力争两年内全县完成220万株银杏树栽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提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长期持续增收。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美化县城、完善功能、开发竹园、活乡强镇,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二是建成生态旅游强县。坚持“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精品景点,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服务体系”的思路,注重旅游资源开发的民族性、地域性及独特自然山水风貌,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形成产业开发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三是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诚信社会,做到政府带头讲诚信,企业自觉讲诚信,社会人人讲诚信;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开展“感恩奋进、回报社会”主题教育;建设廉洁政府、廉洁社会。

(三)发展措施。一是坚持产业支撑。突出项目工作,多上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二是坚持基础先行。全力支持广甘高速、青川到平武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争取在3年内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目标。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改革行政运行机制,优化政务环境,解决办事拖拉、服务欠佳、从政不廉的问题。四是坚持改善民生。在全面落实省、市各项民生工程的同时,切实抓好青川“贫困救助、司法救助、白血病救助、火灾救助、基层干部因病返贫救助、贫困党员救助和老党员定补制度”等各项救助制度,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上新台阶。五是坚持党建保证。以县、乡换届和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富民惠民安民”党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争做“政治坚定、勤奋工作、真心为民、廉洁从政”的表率,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第三篇:农牧业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玉树州农牧业损失情况及恢复重建工作进展情况 发生“4.14”强烈地震后,我州结古等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州农牧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在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省农牧厅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及时成立了州农牧系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并下设灾情调查组、动物防疫组、救灾应急组和综合协调组,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统一部署、统一行动,齐心协力,对本系统分片区域受灾群众、干部职工及全州农牧业生产进行了及时救助,并对灾害中的损失做了详细的调查、统计,为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农牧业损失情况

(一)农牧系统各单位损失情况:

州、县两级农牧系统在地震灾害中,共毁损办公用房44372平方米,各类库房5148平方米,毁损职工住房90395平方米;全州农牧系统共伤亡109人,干部职工在震中死亡12人,其中:在职干部9人,退休干部3人,干部职工家属死亡47人;重伤62人,其中干部职工43人,家属19人。

(二)农牧民住房损失情况:

在这次地震中我州农牧民的房屋损坏比较严重,共有58686户农牧民的594万平方米的房屋被损坏,涉及农牧民233570人,其中:砖混房屋损失面积101万平方米,涉及农牧民12015户、人口49147人;砖木房屋损失面积348万平方米、31472户、121177人;土木房屋损失面积145万平方米、15199户、63246人。

(三)畜牧业损失情况:

全州畜牧业共损失牲畜62563头(只、匹),其中:牛28959头、羊33134只、马470匹;损失农机具大型机械561台套、小型机械7109台套;基础设施毁损畜棚26711栋、面积119万平方米,毁损畜圈65730处、面积60.8万亩,毁损贮草棚21800栋、面积32.9万平方米,毁损围栏903.6万米,种草损失13.1万亩。

(四)种植业损失情况:

全州种植业总户数49982户,总人口203115人,地震中损毁基本农田6.4万亩,损失种子6468吨、化肥6007吨,日光节能温室153栋、普通温室6850栋、损坏温室棚架12814套。

二、抗震救灾及恢复重建工作情况

(一)农业部、省农牧厅对口救灾物资及时到位。4月14日至18日,农业部和省农牧厅分七批对我州农牧系统捐助帐篷、棉大衣、棉被、汽油、动物防疫器械、消毒药品以及生活用品等价值达528.1万元。按照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总体安排,大部分救灾物资上交州指挥部统一发放。动物防疫器械、消毒药品等全部下放到州、县兽医站统一使用。部分生活用品发放到玉树县农牧部门、州局机关以及下属各单位干部职工。对口救灾物资的及时到位,大大缓解了农牧业生产和干部职工生活问题,有力的推动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紧急安排部署当前农牧业生产工作。地震发生以后,为确保不误农时和农牧业重点项目的进展,省、州农牧系统及时召开多次紧急部署会议。一是签订了灾后农牧业恢复生产目标责任书,详细制定了《玉树州农牧业生产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间表》,明确了工作内容、目标和时间进度,进一步落实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是在省农牧厅工作组的指导帮助下,不失时机地狠抓了农业春播生产,组织专门工作组与各县农牧部门一道,深入东三县10个重点乡(镇)的23个村,逐家逐户了解春播进展情况,各县及时向灾区调运青稞种子560吨,豌豆种子60吨,洋芋种子260吨,化肥330吨,其余农资正在调运中,可以满足春播需要。截止5月10日,全州共播种各类作物13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的68%,其中播种青稞11万亩,占计划的78%;播种油菜0.5万亩,占计划的50%,洋芋播种已经开始。预计本月15日前大田作物可以完成播种。

(三)狠抓了以灾后动物防疫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确保了灾期无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一是狠抓灾区动物防疫工作。从4月15日开始,国家农业部和省农牧厅在第一时间向灾区紧急调运消毒药品13吨、喷雾器550个、防护服1500套、手套1000双、口罩1000只、雨靴100双等救灾应急物资。经省、州农牧部门统一指挥,紧急从海南州和我州各级动物防疫部门抽调工作人员210多名,分8个工作组,在结古镇区分区分片、逐家逐户搜寻、捡拾、无害化处理死亡动物尸体。同时,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向玉树县其余8个乡镇扩展,主要对牛羊、藏犬等动物紧急开展以炭疽、口蹄疫、狂犬病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的免疫注射工作。截止5月7日,共无害化处理牛羊尸体40792具,藏犬3573条,马58匹;消毒面积达32万平方米;共免疫注射人畜共患病炭疽66.84万头只,狂犬病免疫注射4.43万条,基本完成了结古地区暴露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和免疫注射工作。对深埋在废墟地下的动物尸体,随着废墟挖掘清理工作的逐步推进,精心组织州县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分片包干,通过巡回检查和公告来电报告形式,及时处理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动物尸体,密切注视疫情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二是结合灾区总体规划,努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省、州农牧部门多次深入生态畜牧业建设村,调查了解灾情情况,认真登记核实基本情况,宣传动员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及时制定了《玉树灾区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以玉树县为主全州六县共选择112个村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建设村的确定工作,各县正在编制生态畜牧业实施方案。在编制实施方案过程中,生态畜牧业建设与当前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相结合,预计5月底前可完成生态畜牧业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通过组建牧民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优化畜群品种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富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力度,最终实现人、草、畜和谐共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

(四)狠抓了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地震中,全州有1923栋温室损坏,蔬菜生产的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影响了蔬菜的生产。按照省第十一次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精神,我们把温室的重建和维修做为农牧业恢复生产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尽早行动,目前重建和维修温室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州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囊谦县青土村的温室已经开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建棚任务。从4月26日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在认真调查核实灾情的基础上,制定了《玉树县州损坏温室重建方案》,在损毁的1923栋温室中,玉树、称多地区的1325栋温室倒塌严重需要重建,于7月底完成;囊谦及西三县的598栋温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维修,于5月底完成。重建和温室维修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把玉树重建为旅游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尽快恢复温室生产增加蔬菜供应量为目标,立足建设保温性能好、抗震力强的高标准温室,建成农牧业重建的标志性工程。重建和维修温室的布局是:围绕州府县城,重点在公路沿线建立设施蔬菜基地。《玉树县州损坏温室重建方案》已经邓省长审核批准。于4月30日召开了玉树州农牧业重建工作会议,玉树州和各县农牧局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将重建和维修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县、乡、村。在重建的1325栋温室中,州本级任务220栋,玉树县870栋,称多县235栋;在维修的598栋温室中,囊谦县425栋,曲玛莱县81栋,治多县42栋,杂多县23栋。

2、认真选址,做好设计。我厅从西宁海东选派了10名温室建设的专家,分别到玉树、称多、囊谦县,按照《玉树县州损坏温室重建方案》,现场查看、选址测量、规划布局,进行设计。目前大部分基地的设计任务已经完成,称多县称文镇的温室基地计划于5月7日开工建设,囊谦县香达镇的大桥村温室基地于5月7日开工。其它重建和维修温室的基地也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3、特事特办,做好议标准备。我们考虑如果按照常规的招标程序确定施工队伍就会推迟开工时间40天左右,加之玉树地区施工期短,就会错过最佳施工期,无法按期完成重建和维修任务。为了确保早日完成重建和维修任务,尽快恢复温室生产。我们和玉树州政府提出了对重建和维修温室项目简化办事程序进行议标的申请,得到了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批准。目前项目议标的文件和议标程序已经制定完毕,州、县农牧局正在联系施工队伍,做好议标的准备。

(五)切实加强生态畜牧业示范建设工作。在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将全州的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协助玉树县农牧局及时成立了我州甘达、禅古两个村的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社,为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在全州范围内推开奠定的良好基础;二是会同省农牧厅和各县农(畜)牧局先后制定了全州6县6个示范村、86个启动村,共92个村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

第四篇:富蕴县2010年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富蕴县2010年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2010年10月23日)

自去冬以来,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入侵影响,富蕴县遭遇了60年一遇的持续性强降温暴雪天气,县城平均积雪厚度达1.4米,后山积雪厚度达3米,暴雪造成8.8万人受灾(其中因灾伤病人员3人,紧急转移安置5250户21009人);倒塌房屋180户541间;损坏房屋564户1431间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21万元。同时,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山区积雪融化较快,两河流域流水量迅速增大,额尔齐斯河最大流量达740m3/s,乌伦古河最高流量为499 m3/s,峡口水库最高泄水量为600 m3/s。融雪性洪水致使31126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290人,居民房屋倒塌412户1334间,损坏居民房屋2212户5589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900万元,潜在性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为切实保障受灾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有力地推进了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全县385户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第二阶段已经完成,326户基本完工(已打现浇),41户主体已完成,18户正打地基。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常委任组长的富蕴县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全县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与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对全县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科学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具体抓的分片责任制,制定了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县直部门包乡(镇)制度,确保每个乡都有2名四套班子领导、多个部门蹲点包乡,指导、督促所驻乡(镇)灾后严格做到“包安全、包技术、包质量、包验收”。确保房屋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兑现到户 按照《富蕴县2010年雪灾暨融雪型洪水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做到专款专用。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程序,全县确定了共有385户符合灾后房屋恢复重建标准,县财政对符合抗震安居标准的重建房屋每户补贴3.5万元,并根据工程进度,分别按启动基础、修建墙身、盖房三个工程段付给建房资金,要求村委会、包村领导、联系领导根据工程进度层层签字认可后方可支取,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确保了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截止目前,全县协调牧民定居、抗震安居资金192.5万元,争取上级灾后重建资金1000万元,合计1192.5万元,按照工程

进度,目前已为全县385户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居民拨付685.5万元。

三、严格标准,切实保障工程质量

针对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的特殊性,严格落实灾后重建工作的安全质量监管人员,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由责任人充分考虑节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地质灾害等因素,按照抗震安居房的标准要求负责协助建房户作好选址规划、地基挖掘、建材选购、施工过程监督与管理等工作,每户住房不得低于80m2,水、电、路、卫、浴等基础设施健全,通过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管理,确保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切实抓好倒房重建这项民生工程。

四、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进展顺利

各乡(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进村入户随时掌握重建进度动态,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按时、准确上报灾后重建数据。县委、政府定期组织民政、财政、建设、水利等部门每半个月对各乡(镇)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督导,每十天向县领导汇报灾后重建情况,随时了解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一批不符合标准的住房进行了及时整改,确保了重建工程的有序进展。

第五篇:广元市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广元市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汇报

广元市卫生局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市医疗卫生人员死亡11人,受损医疗机构1239个,受损房屋面积894784m²,经济损失92670万元;受损医疗设备11041台(件),价值12164万元;药品器械损失2567万元;其他基础设施及财产损失4038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共111439万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卫生厅的指导下,在兄弟省区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中央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全市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一、重建规划

全市卫生灾后重建规划以极重灾区青川县、剑阁县为重点,市直属、四县三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期规划调整后项目850个,其中:乡及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303个(拉动内需2个),村卫生室547个(拉动内需35个)。规划总投资22.63亿元,建筑总面积884670平方米。

二、项目进展

截止目前,全市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850

-1-

个,开工率100%,竣工849个,竣工率99.9%。其中:乡及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竣工303个,竣工率100%;村卫生室已竣工547个,竣工率100%;拉动内需项目竣工37个,竣工率100%。全市已落实各类卫生灾后恢复重建资金208600万元,占总规划的92.1%,其中乡及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03500万元,占规划的92%;村卫生室4763.2万元,占规划的100%;拉动内需374万元,占规划的100%。

其中市直属医疗卫生单位12个项目,规划建设面积220834平方米,总投资64976万元,现已竣工6个(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职工医学院、市中心血站、水电五局医院);正在建设中的6个(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二期、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执法支队、市紧急救援中心)

市中心医院新建业务用房47323平方米,购置设备21台件,总投资20500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8154万元,捐赠资金7000万元,到位率74%,土建部分中标11397万元,目前主体已完工,进入装修阶段和设备采购。

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业务用房63636平方米,购置设备5台件,总投资11080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900万元,中海油资金8758万元,到位率88%,维修部分中标275万元,中海油项目全额,目前中海油项目已竣工,维修加固部分已竣工决算。

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建业务用房16125平方米,总投资5500

-2-

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1500万元,土建部分中标2530万元,目前进入竣工决算。

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建业务用房23856平方米,购设备26台件,总投资3945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1800万元,土建部分中标1558万元,目前进入竣工决算。

市中医院拉动内需新建外科大楼10000平方米,购置设备40台件,总投资3148万元,资金来源:拉动内需资金1250万元,地方债券1485万元,土建部分中标1448万元,目前项目已进入竣工决算;第二期新建住院制剂综合楼15000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3000万元,到位率67%,土建部分中标3428万元,目前主体已完工,进入装修阶段。

市妇幼保健院购置设备60台件,维修设备10台件,新建业务用房14475.3平方米,总投资5633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1633万元,捐赠资金4000万元,到位率100%,土建部分中标3428万元,目前主体已完工,进入装修后期、手术室装修、设备采购及环境绿化、污水处理等。

市疾控中心购置设备91台件,维修设备60台件,新建业务用房8709.84平方米,总投资4725万元;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购置设备55台件,维修设备10台件,新建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总投资1409万元;市紧急救援中心购置设备41台件,新建业务用房1252平方米,总投资689万元。上述四个单位统一建设,-3-

资金来源:中央资金7013万元,红十字会捐赠资金4000万元。土建部分中标2477万元,目前主体已完工,进入装修后期、实验室装修、设备采购、信息平台建设等。

市中心血站购置设备15台件,改建业务用房3296平方米,总投资498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290万元,到位率59%,土建部分中标124万元,目前已竣工决算。

广元职工医学院新建业务用房10858平方米,总投资3169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3169万元,到位率100%,土建部分中标2338万元,目前已进入竣工决算。

水电五局中心医院购置设备15台件,改建业务用房3303平方米,总投资180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资金80万元,到位率40%,目前已完成维修加固和设备采购。

三、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建中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注重当前与长远,标准与实际,重点与一般。农村卫生与城市卫生、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国家医改与区域卫生规划,标准建设与能力提升,地方人文特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统筹建设。在总的项目中,农村占96%,市级占4%,估算投资中,农村占71%,市级占29%;建设规模,农村占75%,市本级占25%;规划床位数中,农村占70%,市级占30%。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等项

-4-

目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适用,得到上级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二)、抢抓机遇,争取资金。规划调整后,重建需资金226300万元,而中央只安排了75400万元,占规划的33.4%,缺口达150000万元。卫生系统发挥抗震救灾精神争取资金,以真心、真情、实绩感动援建者,争取到援捐建资金115400万元,加上单位自筹部分,使到位资金达到92%以上。

(三)、突出重点,力求突破。一是突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为重点,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上求突破;二是突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重点,在能力建设上求突破;三是突出医疗、卫生流程合理、科学、便民为重点,在标准化建设上求突破;四是突出夯实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在提升上求突破;五是突出建筑结构设防为重点,在建筑风格上求突破;六是突出统筹规划布局为重点,在可持续发展上求突破。

(四)、落实措施,强化监督。一是将重建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二是实行领导包片,办事人员包项目跟踪督导,三是定期通报项目进展,以通报促进展,四是现场办公解决难点问题,五是部门联动,协调配合,六是严格程序,加强监督,严把八个关:即项目选址关;工程设计关;工程招标关;施工质量关;用材用料关;资金使用关;竣工验收关;廉政纪律关。

四、存在的问题

-5-

(一)、存在资金缺口:全市规划资金226300万元,已落实资金208600万元,有约17700万元的缺口。

(二)、个别项目存在低价中标、清单漏项、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加、价格调整及材料的变化,给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一些难度,要求项目单位按照合法程序进行申报和变更。

五、下一步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督导,在保证灾后重建项目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全面完成重建任务。

二是加强已竣工项目的财务决算、结算及审计工作。三是根据国家、省的安排,做好项目单位的设备采购,人员的技术、管理能力的培训。保证房屋、设备的充分利用,达到房屋、技术、人才、设备、管理五配套。

四是加强项目单位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业务及管理水平,使项目建成后能充分发挥作用,服务于人民。

-6-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