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于丹教授
读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作为教师的我,这个职业决定永远不可能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实当咱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就选择了牺牲和奉献。这时我就想想于丹教授所说的人的“视力”问题。假如教师总是用眼睛去看四周那些工作悠闲,工资优厚的人,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假如能够学会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内心,我想是能够从学生点滴的进步,从学生们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从家长们一句真心赞美的话语,你就会深切深地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职业快乐。真正做到:选择了教师这职业,我终身无悔!
作为教师的我,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有种特有的亲切、感动和感悟,任时间悄悄流逝,我心依旧沉迷。不知不觉间,厚厚的两本著作已经读完,思绪如游丝般轻轻吹拂,扪心自问,才真正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作为新时期“师者”的我,除了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我们还应寄托些什么?我们的精神支柱又何在?细细品位,慢慢咀嚼。《论语》这样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是啊,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呢!如果你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种遗憾,那么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又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吗?对我们教师而言,这种境界就是两个字,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鲁迅先生也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是啊,“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无私奉献、乐于创新的精神。只要我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爱演绎,用爱传承,就能奏出生命最美的乐章!让我 从“心”开始,我 定会因“爱”而美丽!
第二篇:观于丹教授
观于丹教授《感恩教育》有感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实际上这句话代表了如今的孩子们三个不同的教育方式“入则孝,出则悌”应该代表的式家庭教育;“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应该代表的是社会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应该说的是书本教育。这样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方式。然而现实的教育状况状况只是过分的重视书本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必要性,使得如今的孩子们丧失了很多他们应有的东西。
这样的状况造成了如今的孩子们只重视学业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是他们觉得家长们给予他们的一切都是本分,而不满足他们成为了一种亏欠,长久如此的下去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今天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孩子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孩子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然提高”苏格拉底如是说。
第三篇:观于丹教授
观于丹教授《感恩教育》有感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实际上这句话代表了如今的孩子们三个不同的教育方式“入则孝,出则悌”应该代表的式家庭教育;“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应该代表的是社会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应该说的是书本教育。这样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方式。然而现实的教育状况状况只是过分的重视书本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必要性,使得如今的孩子们丧失了很多他们应有的东西。
这样的状况造成了如今的孩子们只重视学业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是他们觉得家长们给予他们的一切都是本分,而不满足他们成为了一种亏欠,长久如此的下去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今天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
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孩子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孩子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然提高”苏格拉底如是说。
第四篇:读于丹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为营造书香校园,激发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今年四月份我校开展了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校长向每位教师赠送了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触动很大,心境敞亮了许多。内心涌动着对校领导的无限感激。这本书让心情在极度灰暗中的我见到了一丝亮光,心头的诸多困惑得以释然。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超凡的智慧,一种脱俗的为人处世的正确心态。它教会了我如何正确的看待人生,看待人生的价值。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就接触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其实并未真正读懂,只是机械地重复记忆。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古老的书籍,用现代人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诠释,无形中拉近了我们现代普通人和古代圣贤之间的距离。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是遥不可及的。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却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冗杂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一些人生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干涸已久的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高不可攀。朴素温和、平易近人中时时传递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导致人们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往往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不要一味贪图享乐,或是安于现状,停滞不前。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臵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三、交友之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要学豪猪。可见,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定不要过分的亲密无间。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并且在交友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正直、诚实、广见博识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交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正确的认识自己和正确的评价他人,使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不断得以提升。
四、理想之道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也解开了自己内心纠结许久的心结,让我从牛角尖中走出来。它让我有了许多的豁然开朗,让我以更好的心态,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工作和为人处事中,不再感到郁闷和憋屈;它让我感到周围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温馨。不由得让我这个曾经在死亡线上挣扎、彷徨过的人,对人生发出这样的眷恋之语:活着真好!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耐人寻味的。她也把这种感悟传递给了我,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哲理。它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那份归属感,我一定要像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淡定做人,快乐生活!如此,才不枉在世上走一遭,才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感谢孔老夫子教会我正确看待人生,快乐生活!
感谢于丹教授把一向令人望而却步的《论语》诠释的这样平易近人!
更感谢万校长把这样一本好书推荐、赠送给我们!
这本书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陪伴我走好人生之路!
第五篇:读于丹(推荐)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幸福的女人会给予心灵更多的滋养,以阳光般的心态让幸福照耀一生!近日来,有幸邂逅于丹老师的作品——《趣品人生》,读完以后,心中涌起这样的感慨:在于丹老师心里,人生是有“趣”的,而品品人生自然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最是喜欢,于夜半寂静时分,在一抹灯光的陪伴下,阅读自己所钟爱的书籍。黑色的夜幕下,只有纯粹的自己与平和的心灵,恰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在这丰富的安静里,完成自我与心灵的对话”。
于丹老师通过一文一字告诉我们要“趣品人生”,但在此之前,我们可得学会感受山水,亲近自然,让心灵做好准备。而于我看来,这便是一种心灵的修行,而且是一种毫无压力的清修。
这样的清修,便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培养。现实的压力总是来得那样毫无征兆,而个人的愿望又是那样急切地想得到满足。我们嘴上或许都承认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偏偏大家都想做自己的主。如若这时,我们没有让心灵清修一番,又如何能做到在重重的压力下举重若轻地智慧生活?我们可以把压力当成是磨练心理承受力的方式之一,但是,清修的必要从来都不曾改变。因为,谁都是不愿久居压力与奔忙之下的,我们的清修不是逃离,而是学会把紧绷的心绪放置在宁静的状态下。
当摆脱了现世的繁忙,完成了心灵的修行,我们似乎已经做好准备来享受人生的趣味。在书中,于丹用“茶、酒、琴”三物来推及人生之趣,从外物到心灵,层层荡涤我们的灵魂。所谓人生之趣,绝不像奢靡的享受那般无知,也不似附庸风雅的做作。趣,本是世俗的产物,但却是可让人心情愉悦,尽享清欢,从那样的平凡中硬生生地透露出高雅。
趣,是真正的心之所向。品趣之时,我们不再伤春悲秋地缅怀着过去,不再心心念念地急盼着未来,踏实地着眼于当下,活在当下。人生有味是清欢,正是那份趣味成就了清欢。我们在那之后,心境的变化是最大的收获,仿佛佛家三境界所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可是我们却是一个更为深刻且内敛的我们,凭借着这份人生之趣,我们可以活出一个人间好时节,而于内心中却终是自己。
现在的我,豆蔻渐远,魅力渐至。昨天,删去;今天,留给回忆;明天,争取。对的,坚持;错的,放弃。阳光洒在春的枝头,日子便绿了„„(李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