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智慧》后感
《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智慧》内容概要:本书是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书中提到,《周易》的启示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和中庸精神,这四条启示,无论古今,都是非常受用的。首先,人或国家,没有忧患意识都是危险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危机意识是保护自身安全的首要点,沉浸在稳定安详的气氛中很容易招致祸患。其次,理性态度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尤其重要,不盲从,抵制诱惑,全面看待问题。接下来,我们现在仍然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变革精神也表现出其重要性,这一点还可以延伸至创新精神,我们长期被冠以“中国制造”之名,对任何人都是一个警醒,要崛起,要强大,就要创造、创新,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之路。
关于中庸精神,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同样,易中天对“老子方法”、“魏晋风度”和“禅宗境界”的解读,也让我们对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对这些思想的理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去,那便形成了一种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指导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正解处理各种关系,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顺遂,更加宽广。
但是,在这本书里,说到男尊女卑,君尊臣卑,这一点虽然在古代成立,现在则应该被坚决的摒弃,现在应该讲求的是平等,男女平等、人人平等。那种分三教九流的等级思想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文明社会。不可否认,在一些思想较为封闭的农村里面,重男轻女的现象难以抹去,甚至因为重男轻女引发过很多不愉快的事件,但是,我坚信,社会在进步,人也在进步。平等和谐的社会在向我们走来。古代以礼来规范秩序,当代以法制约社会,以道德端正人心。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第二篇:读《宣传智慧》后感
读《宣传智慧》后感
从重庆来山东的时候,我走得太匆忙,就带了一个保温杯、三身衣服、一套被褥。此外还带了四本书,一本是王尔德的《自深深处》,另外三本是李立峰老师的书:《不走寻常路》、《司法新时代》和《宣传智慧》。
之前我已经写了《不走寻常路》了,今天写一写我作为宣传外行看《宣传智慧》后的所悟。
但凡工作稍微久一点的朋友,多多少少会在工作里遇到很多让你或震惊、或扼腕、或畅快、或痛心的人人事事。一直以来,我都有心想记录下来这些宝贵的情愫和记忆。可惜能力不足,常常词不达意,甚至不知如何下笔记叙。
尝试着看过一些提升的书,要么过于专业晦涩难以消化,要么过于小众片面不适合我的本职工作。
我把我的困惑同中文系毕业的好朋友讲了讲,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问题不在写不出文字,在于不知道如何写出你心里的故事,说白了,就是思维没有转换过来,不懂宣传。浮躁的中年妇女急功近利,此后我一直想找一本关于宣传的快速入门读物。
直到我收到《宣传智慧》一书。作者在文中说本书只讲他熟悉的领域,法律、宣传、检察,也正好是我想记录的领域。作者记录自己在宣传路上的真实感受,行文口语、朴素、理性,让阅读本书的人“不管是任何专业的人读起,都能够读得懂;不管是从任何一页翻起,都能够读得下去;不管是入行宣传多久,都能够有所启悟”。每一篇都是满满的干货,都有划重点的知识点。
作者在《宣传如何做到曲高和众》一文里写道“宣传,是给读者看的,是社会公众,那就需要讲故事,会翻译。”换句话说,宣传就是把你想传递的价值观通过故事讲出来,让社会公众发现你、了解你、靠近你、支持你。
《宣传,从故事到事故有多远?》一文里教授我们如何从工作中提炼故事。故事绝非无中生有、生搬硬造、拼凑嫁接,它来源于工作但高于工作,是案件事实之外需要捕捉和提炼的现象,要传递的是案例背后的法治价值、法治精神、社会意义。换个角度来看,听故事的人也更愿意听到的故事是干货,是务实有效的内容,是执法办案中展现的司法智慧和司法艺术。文中的举例说明在此不赘述,总之是实实在在的分析方法、提升要点。
《写稿要避免方向性错误》总结了日常处理的大量通讯员投稿中常见的“常识性错误”、“方向性错误”。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通篇没有细节”。我自己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昨天下午发了一篇小文请老师斧正,老师阅后直言文笔细腻,缺点细节。上次写的演讲稿也是,廖处说细节不足,缺乏有烟火气的故事。“故事感人之处在于细节,通常一篇报道看完,有一两句话、一两个场景让人记得住,这篇报道就是成功的。”没有细节亮点的故事,文笔再好,也不过是让人手指一划,划过去就算了。
《做好宣传的“三个秘诀”》中告诉我们“不是先有材料,后有宣传,而是先有采访,后有宣传。不是以案子为主,而是以办案人为主”。办案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斟酌审查报告时力争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而通过办案人讲述出的案件背后的故事则拥有更多引人思考的空间,由办案人之外的人写深案件本身的启示和典型意义,才能更立体呈现办案工作的全貌。
……
最后我想说,“司法报道,最重要的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要让老百姓爱看、满意。切忌浮在表面,防止违背常理常识常情,防止自嗨式倾向。要说人话,接地气”,这段话,读起来真带劲,我将时刻提醒自己:讲好故事的基本要求是说人话。
第三篇:读“一杯智慧茶” 后感
读《一杯智慧茶》有感
新哨镇中心小学黄丽新
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幼儿教育,是一项平凡的职业,也是一项很不平凡的事业。怎么喝一杯茶,体现的是生活智慧,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象中国人的喝茶智慧一样,追求简单的乐趣,以和为美,宁静恬淡。怎么做幼儿教育,体现的是育人智慧,追求的是教育的发展,每一个人的最优化的发展。中国人喝茶聊天,聊的是生活的智慧,把最真实最热情的生活细节拿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自然这聊天中就蕴藏了很多智慧的光芒,带给育人者许多思考。
在《一杯智慧茶》中,作者收集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话题,轻松自在,妙趣横生,沏上一杯茶读这些故事,在中国式的喝茶聊天的话题间体会中国哲学,中国教育„„这些小小的故事带给我智慧的清香,随着茶的清香沁润着我的头脑,让我身心舒畅,感悟良多。感悟一:让孩子拥有快乐和拥有智慧一样重要
“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快乐的心灵,可以更有把握地走近成功。”这种快乐的心境和能力,正是在幼儿时期培养的,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多么重要!回忆自己儿时的时光,放学后和小伙伴去田间割草,一把小石子,几块旧布头,那些自制的简陋玩具,简单的古老游戏,虽然是清苦的生活,涌上心头的却是甜蜜和快乐的回忆。曾经看过一位家长写的随笔《要第一还是要快乐》,说出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体验:最重要的是快乐的生活,人不可能
事事处处都得第一,也没有必要,凡事尽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应该达到的水平就很好了。孩子都是花,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美丽,夏荷秋菊,自自然然地怒放在属于自己的季节,才能给整个世界带来风情万种的四季。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有收获的快乐的值得自己终生去回味的童年的生活。正如新《纲要》所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在任何环境中保持快乐的心态。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说说很简单,实际上却涵盖了教师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教师对每一个孩子童心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对每一个孩子内心需求的关注并满足。这让我想起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一千只手,每一只手心里都有一只眼睛,象征着对生命的细致关怀。一个教育者,必须从心里长出众多的眼睛,怀着慈悲的心眼,无时无刻地观察身边的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帮孩子做事,而是帮助孩子自己做事。不由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在孩子断奶的那段时间,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两个老人常常把孩子放在儿童推车里坐着,也不跟她交流,等几个月后回到我身边的时候,几乎就成了一个“问题儿童”:无论周围的人怎么逗她,她都象睡着了似的没有反应,“乖乖地”在小椅子上一坐就是半天,从来不会开口跟人说话。有件印象深刻的事,幼儿园的同事哄她喊阿姨,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试过,哄骗威吓,都无法让她开口。后来上幼儿园小班,也是如此,近一月,才开口喊了一声徐老师,把徐老师激动得从教室直奔办公室:你女儿开口叫我了!作为幼儿教师,我清楚地意识到,孩子长
时间得不到必要的刺激,大脑被闲置了,被荒芜了。作为母亲,我本能地逼着孩子跟周围所有接触到的人打招呼,逼着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根本无济于事。我开始反省,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于是,我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带孩子到各种儿童游乐场所,不厌其烦地跟孩子说话,使她尽可能地受到影响。大概延续一年左右的时间,女儿才慢慢地苏醒过来。后来进了小学,每次考试后女儿都会躲在门角落里一声不响,原因是她总是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我就想,是否是我每次临考前给她的压力太大了?作为母亲,我总是希望她能够有出色的成绩,在言语中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看到女儿那个不快乐的样子,我也很不开心。慢慢地,我不再问她考试的成绩,只是告诉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评不上三好学生,我安慰她,你尽了自己的努力,有这样的成绩,妈妈很开心。小学阶段那一次作文获奖,实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当时曾问我:妈妈,如果我作文得奖了,你会不会真的带我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我不以为然,你的作文能获奖吗?女儿信心十足:妈妈,我会努力,但你不能食言。后来真的获了奖,女儿开心得不得了。我带她去北京,倒不是觉得这个奖有什么了不起,而是女儿的那份快乐让我觉得欣慰,我不能对孩子食言。
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提升人,其次就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所以,不管做什么,怎样做,首先就是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在生活中感受幸福,让孩子拥有快乐和拥有智慧同样重要。
感悟二:让爱成为最美丽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总是越分越少,唯有爱,给予他人
时,却是越分越多。只要能够带着爱上路,走过的路旁就一定会开满芬芳的花朵。
看过一个“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融在洗脚这一细节中的爱,透过电视镜头无声地渗透着,孩子的小手接过了爱的接力棒,带给我们无限的温馨。只有爱的眼睛,才能看到美丽;只有爱的举动,才能播洒阳光。生活的每一天,我们都要让自己有机会感激人生,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的美丽,传播爱的信息。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应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平淡的生活才有可能焕发迷人的光彩。每天微笑着迎接孩子,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精心地安排每一个活动细节,细心地照顾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孩子在细节中学会感受爱,在生活中学会传递爱,让爱成为最美丽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如果将人的素质比作一棵树的话,“人”是根、是干,“才”是枝、是叶。或者说,“才”里面的“能力”是枝,“知识”是叶。美国科学家曾通过对一些成功人士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否成功,情商的比重占80%,智商比占20%。实际上,一个人想要成为人才,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的素质构成中还有比情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文情怀,就是爱,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作为教育者,经由我们老师传递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有着很高文化智慧的爱。孩子的心灵就象最珍贵的艺术品一样,是最纯洁美好的,需要我们用心思用灵魂好好感悟,爱是教育的前提。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面带笑容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孩子入园、送
孩子回家。有一个固定的动作就是俯下身跟孩子说“早上好”、“再见”。在这样一个接一个力图平视孩子的俯身动作中,我向孩子们传递着我对他们的细微、潜在的尊重和关爱,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孩子的笑脸以及孩子对我的爱。有一天早晨,我蹲下身来迎接托班的怡怡,怡怡从园门口向我飞奔而来,一下子扑到我的怀里,我一时没站稳,倒在了地上。怡怡就那样伏在我的胸前,格格地笑着,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怡怡的妈妈跑过来扶我:呀,你这孩子,轻一点啊,看把老师都推倒了。我告诉她,这是我最开心的一刻,因为我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换来了孩子对我的爱。我们要用爱和智慧,用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口气、表情、身心所散发出来的信息,为孩子营造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氛围,让孩子感觉到美好、祥和、关爱以及很高的文化品味,滋润孩子的心田,帮助孩子成长。
感悟三:重要的不仅是让孩子体验成功,更是让孩子体验价值
并不是所有的砂都能变成珍珠,但每一颗砂都发挥着自身的功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验成功,但每一个人都能从生活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有一个伏上鹰背的故事:小鸟借助鹰的力量飞得比鹰还要高。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万能,只要懂得发现身旁他人的优势,并能够借用过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就能让自身体现价值,让人生减少遗憾。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体现自身的价值。学期结束的时候,很多孩子甚至家长因为没有得到好娃娃的奖状而失望,甚至找到老师问: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奖状?或者就在教室门口责备孩子:瞧瞧,别人都能得到奖状,你怎么就没有?真没出息!确实,每个孩子都通
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进步,我们应该奖励孩子的这种进步。但是,这种奖励并不单纯通过奖状来获得。而家长对老师或者孩子的责问,仅仅只是为了奖状,似乎奖状体现了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成功。于是,我告诉孩子,回去数数素质报告单上的星星,每一颗星星都是自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或完成了一个新任务而得到的奖励,这都是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只要继续努力,得到的星星就会越来越多,也表明小朋友越来越能干,这就是每一个孩子自身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把目光盯着成功,更要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价值。
教育自古以来肩负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用一种手段或者说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3-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和培养对自己的信心,让孩子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就是要让孩子发现,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好许多事情。
中国茶从绵长的历史中走来,缕缕清香飘逸着无尽的岁月,小小的故事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捧清茶一杯,读新书一本,祈愿自己和孩子共同拥有快乐,拥抱爱心,在平凡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2012年7月8日
第四篇:丰田智慧----读後感
<<豐田智慧>>-----讀後心得
AVC group:Stone
“豐田智慧”此書精簡地介紹了日式企業在二戰後異軍突起,圍繞”人”為核心, 以Kaizen改善為精髓,努力塑造濃厚地工作與人文氛圍為目標,大有歐美發達國家向日式企業取經地趨式.結合AVC實際現狀,我歸納出了一些有關改善方面的點子或守則,可作參考:
1.真正落實”5S或7S”,做到三無現象(Muda,Muri,Mura).便於後續工作展開.2.有計劃,有方向性地訓練員工,以”八分法熟練度圖示”培養”多能工”為目標,提高作業水平.3.運用”後拉式看板生產”,採用彈性制造(ANPS)以滿足多變地訂單模式.輔以前期合理有效規劃產品加工流程,車間高效率布局和考量員工操作”順手”性等人性化方式.從而提高勞動生產力,縮短交期,降低庫存(包括半成品),節省生產空間.提高設備的可動率.4.制造部可輔加”Product Engineering”單位,以利於規劃產品的加工效率,計算出瓶頸工位(或車間),採用效率編成模式,平分”瓶頸工位(車間)”,以達到”一個流(One piece)”為目標.5.規范出一套簡易可行地”標準作業動作”.並輔以”OK圖示(實物)”,”NG圖示(實物)”說明,將產品加工過程,品質客訴的不良品,不良現象依”人,機,物,法” 分類歸總, 以”Pareto”模式對前三大或五大不良點
作”D-FMEA,P-FMEA”.多問幾個Why,輔作DOE實驗,找出問題地真因,水平展開作PDCA.改善固然可喜,維持更是重要,維持即是遵守標準作業.謝謝
第五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易中天的大名是早有耳闻,也零星的听过他一些讲座,感觉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又有名家风范。一个月前,偶然得到这本易中天的《中国智慧》,一看小标题,竟大多是我感兴趣的,思辨的哲学贯彻始终,这正是我喜欢的,便作为囊中物一直携带品读。周易的启示 说到《周易》,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八卦,没错,现在很多人迷信的风水八卦的确出自这本古老的书籍。还有我们常用的口头禅“你怎么变卦了?”也是从这儿来的。但这只是其一,《周易》其实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智慧的昆仑山,万水之源。它试图以最简约的系统解释最纷繁的世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大成之卦)——这就是《周易》“可爱的野心。”我这么个凡夫俗子自然是读不懂《周易》的,但看了易中天的解说,恍然大悟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原来从来没有废弃过。阴阳相生相克也好,忧患意识也好,变革与中庸也罢,无不闪耀着文化瑰宝的光芒,甚至连“九五之尊”这个后人冠以帝王的称号都是从卦辞上衍伸而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用在《周易》身上再合适不过 了,哲学家读出了变革,史学家读出了忧患,儒学家读出了中庸,科学家读出了理性,阴阳家读出了风水------当之无愧的人类精神文明的“金字塔”。中庸的原则 孔子有三个最高境界:做人——仁;治学——乐;做事——权。“权”是权益、权变。有经有权谓之中庸。“经”就是不变,“权”就是变。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庸之道就成为我们民族的正统思想,它延伸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处。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庸思想最典型的处世哲学。我们现在提到中庸,多少带有贬义,老好人啊,和稀泥啊,没原则呀------其实都是对中庸本质的误解。中是不走极端,庸是不唱高调,所谓守住底线,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灵活权变,切实可行谓之中庸。兵家的思考 从来都认为战争是残酷无比的,没想到还有如此彬彬有礼的战争,“远古无章法,春秋讲规则,战国无底线”。炎黄时代是不开化的,自然就是群殴、乱打一气。到了春秋,那规则可大了,日出以后集合打仗,打完以后吃早饭,最长也就打到日落收兵。地点只在边疆(疆场就是这样来的)。礼仪特讲究,“列阵如球赛,宣战如请客,格斗如竞技”,彬彬有礼,绝不越雷池一步。游戏规则也多:一是不斩来使,二是不鼓不成列(对方没有摆好,不能击鼓进军),三是不重伤(重复受伤,即对方受伤了不能再打,无论伤在哪),四是不擒二毛(头发花白之人),五是不逐北(原来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敌人打败了逃跑不能追,要追也以五十步为限,跑五十步就不会做俘虏了,不必跑一百步。)更有趣的是有一次晋楚作战,晋国军队逃跑时,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跑不动,楚国军队追上来了,就教他们怎么办,教 了两次,晋车跑掉了,然后晋国逃兵一边跑一边掉过头来讽刺楚军:到底是大国的军队啊,逃跑的事很内行嘛!你说,有这么可爱的战争吗? 当然有,但仅限于春秋时期,到春秋末期就逐渐变味啦,战国就简直无底线了,将“兵不厌诈”用”到了极致,也将残酷用到了极限。孙子是一个“战争经济学家”,对利弊权衡得十分精到,于是提出慎战和善战,战争不是儿戏,“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可随便用兵。理性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是《孙子兵法》的本性。战争不是慈善事业,更不是游戏,没有规则诚信可言,所谓道德诚信,那是留给太平盛世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充满理性的孙子是早就认识到了的。老子的方法 孙子讲用兵,老子讲做人,只是老子的人道常常被兵家借鉴,因此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兵书,也不足为奇。只不过老子的出发点还是做人。所谓“上善若水”,因为“水”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德若谷”,兼收并蓄,虚怀若谷的包容才是最伟大和崇高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正话反说,祸福相依。老子永远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难怪古代皇家都自称“孤、寡、哀家”,看来老子的影响力是扎了根的。《周易》讲变革,老子喜欢不变,孔子讲中庸,老子喜欢否定,韩非讲斗争,老子喜欢转化。所谓“无为而治”既可以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可以是“无为而无以为”。总之,人往低处走,一切就OK。魏晋的风度 魏晋人的肆意洒脱是很多文人墨客追求的,我也心向往之,看了这一节,再将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看一遍,却原来荒诞与洒脱背后,正是古人对真善美的不懈的追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人活得率真而高雅。在我们凡夫俗子看来,那样的崇尚和追求是 高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