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测试
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测评题
一、填空题
1、埃菲尔铁塔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周年和1889年在巴黎举行()而建造的,工程师是(),是()骄傲和()的象征。
2、包装具有()()和()的作用。包装的形式有多种,如()()()以及()等。
3、制作留言册要注意()()()等每个环节。
4、雕塑在塑造形式上有()()()和()等
5、陶艺的塑造方法有()()和()。烧制方式有()()和()。
6、中国画按内容分类,习惯分为()()()三类。
二、连线题
溪山深处黄公望
山村飞瀑程允贤
泼墨仙人图李可染
富春山居图黄宾虹
墨鱼图梁楷
三、题
1、自己设计制作一张留言册封面,留下自己的祝福。
2、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请柬.
第二篇:山东省小学六年级环境教育下册测试
小学六年级下册环境教育测试题
一、填空
1、植树节是国家以()规定的以(),()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我国的植树节定于每年的()月()日。
2、()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而划定的特殊区域。
3、生态住宅是指()、()和()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一种住宅。
4、2007年末我国总人口约为()亿。
二、选择
1、我国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时间是()
A1999年3月1日B1989年3月1日C1990年5月1日
2、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好办法是()
A不能随手关灯B使用节能灯C用洗菜的水浇花
三、简答。(20分)
1、我县正在创建“园林城市“建设活动,因为植物与我们的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你知道有哪些关系吗?
2、你去过山东的哪些旅游景点?
第三篇: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测试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期末试卷
一 填空题:
1、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他认为建筑像音乐
一样有节奏、有旋律、有美感。
2、京剧有四个行当()、()、()、()。
3、()通常指的是色彩的量比关系和秩序关系应该符合视觉审美的心
理要求。
4、文房四宝是指()、()、()、()这四宝。
5、我了解的青田特产有()、()、()等。
6、()遗产时具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遗产。
7、三原色是指()、()、()这三种颜色,其中()色和()
色混合能调出()色;()色和()色混合能调出()色;()
色和()色混合能调出()色,被调出的这三种颜色称为三间色。
二 判断题:
1、画中国画必需的材料工具主要有文房四宝、毛毡、刮刀、笔洗等。()
2、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大师。()
3、自然遗产是自然景观和陆地及海洋的生物和植物,或者是包括地貌等在内的森林和山峰等的遗产。()
4、画家叶浅予的作品《白蛇传》采用了中国画的写意画法。()
5、《观鱼图》是画家程十发的作品。()
6、油画作品《睡莲》是法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
三 名词解释:8
1、邻近色就是()。如()
与()、()与()。
2、文化遗产是指()。
四:操作题画一张有特点的人脸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毕业美术测试试题
小学六年级毕业美术测试试题
(时间:60分钟)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46分)
1、色彩三要素是()、()、()。
2、人们的面部有()等各种不同的表情
3、()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的中华民族传统绘画。4.、太阳光由()等七色组成的。
5、色彩具有冷暖的性质,红色给人以()的感觉,蓝色给人以()的感觉。
6、中国画作品《八骏图》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之一。
7、文房四宝是指:()。
8、橙色是由()和()组成,绿色是由()和()组成,紫色是由()和()组成的。
9、以画马见长的画家是(),以画虾见长的画家是()。
10、中国画的用笔分为()、()、()等。
11、紫色可由蓝色加()调合而成。
12、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指色彩()的名称。
13、《蒙娜丽莎》是由意大利画家()画
14、中国画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写意画、工笔画。
15、制作纸工作品常用到:()等加工制作方法。(填4个)
16、人的五官是指:()()()()()。
17、水彩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可分为:()画法、()画法。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的哪一种色彩是暖色。()A、蓝色 B、橙色 C、绿色 D、紫色
2、二十世纪被中国文化部誉为 “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画家是()。A、徐悲鸿 B、张大千 C、齐白石
3、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有()
A、白纸、铅笔和彩色颜料 B、铅笔和油画棒 C、毛笔、墨、颜料和宣纸等
4、下面哪一项不是属于透视关系?()A、近大远小 B、近长远短 C、近窄远宽
5、蓝色加黄色调出的是()A、黄色 B、紫色 C、黑色 D、绿色
6、()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A、齐白石 B、张大千 C、徐悲鸿
7、油画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A、水彩画 B、版画 C、中国画
8、属于冷色调的颜色是()。A、橙 B、黄 C、蓝 D、黑
9、宣纸分为生宣纸和()。A、熟宣纸 B、水彩纸 C、白纸
10、《对虾》是以下哪位画家的代表作之一()A、关山月 B、张大千 C、徐悲鸿 D、齐白石
11、中国画中的用笔分为中锋和()。A、直锋 B、侧锋 C、斜锋
12、雕塑分为圆雕和()两种。A、石雕 B、泥雕 C、浮雕
13、《簪花仕女图》是哪位唐代中期驰誉画坛的人物画家()A、周昉 B、朱耷 C、黄公望
14、《向日葵》的作者是()。A、凡高 B、米开朗基罗 C、列宾>
15、中国画从题材上看一般分为三大类:人物画、()、花鸟画。A.彩墨画 B.风景画 C.山水画 D.工笔画
16、《两部蛙声当鼓吹》是国画大师()的作品。A、徐悲鸿 B、张大千 C、齐白石 D.傅抱石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2分。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在中国画中以意造型、笔墨简练、注重情趣,作画时一气呵成的画法是写意。()
2、无彩色是指金色和银色。()
4、淡彩画法可分为:铅笔淡彩、钢笔淡彩、炭笔淡彩。()
5、中国画的写意画法有“可一而不可再”之说()6.中国的山水画不拘泥于真山真水的描绘,而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7.古今中外的建筑均属于美术范畴。()8.建筑只具有使用的实际价值。()9.建筑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
10、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特有的化妆艺术。()
四、绘画题:
1、谁是你“最亲近的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弟弟,老师、同桌„„)他们的外部特征有什么特点,再根据这些特征为最亲近的人画一幅肖像画 以 “我们毕业了”完成一幅美术绘画作品,画种类型不限,如:绘画、手抄报、招贴画……….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下册
美 术 教 案
2017年2月
教师:董长霞
第 1课 请到绿色商店来
教学目标:
1、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
2、掌握商品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方法,为喜欢的产品做一个广告设计。
3、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4、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重点难点:
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准备:彩笔、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2、老师小结: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课件展示: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
二、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
1、小明和小强买了许多物品,请你找一找他俩买的物品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回答。
3、教师小结: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
课件展示:普通包装的物品和绿色物品包装两类,绿色标志明显。课件展示:几种绿色食品和物品。
三、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
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品名和产地等文字、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
2、包装的设计与制作(1)出示几种实物包装,学生观察并分析包装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归纳:简洁、醒目、美观。(2)设计的方法
A、运用抽象图形或具象图形表现。运用抽象图形的设计可采取色块组合的方法,色块可分为点状、条状和块状,色块的形可采用几何形、随意形或简洁的自然形。运用具象图形的设计则可根据所要包括物品的形象、功能、属性等进行图形创意,要注意图形与文字、图形与图形之间视觉要素的对比和统一。
B、包装的装饰配色可采用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组合,还可以采用渐变的形式,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当与商品的属性相配合。(3)制作
A、按照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需恰当合理。
B、参照教材上的示意图,运用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课件展示:呈现绿色食 品包装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课件展示:呈现多种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的绿色物品包装。
课件展示:图形、颜色、文字搭配合理协调的包装和与其相反的包装。
四、创造表现。
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展示交流,五、拓展延伸。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
3、欣赏世界各地有典型特征和特殊意义的包装设计。
4、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关于包装的知识。
第2课 城市灵光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2、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3、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教学准备:彩笔、硬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人
1、欣赏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影视片段。问: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画面定格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教师做简单介绍:中国银行大厦: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
3、导人课题。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板书课题。
课件1:香港和上海城市景色的录像片段。
课件2:图片显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课件3:以艺术字形式出示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换课前调查到的信息,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
2、交流欣赏。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3、教师小结提升。
课件4:展示学生所搜集到的标志性建筑的图片资料。
三、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 构想。
2、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课件5:播放轻音乐。
四、展示评价: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自由欣赏,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第3课 俯瞰山川
教学目标: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重点难点:
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彩笔、纸、蜡笔、图片
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师生看飞机起飞的情景,体验从地面飞向高空,视角急剧变换的特殊感受。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和课件,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1、看视频,师生交谈感受。
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
四、欣赏评述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中的图片集锦,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运用
将学生的思维引人到艺术表现的领域,通过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升华学生对俯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艺术表现欲望。
1、摄影作品欣赏:同一位作者的两幅作品,都是表现自行车,为什么拍摄角度不同?
2、动画作品欣赏:作者是怎么表现出俯视的感觉的?
3、绘画作品欣赏:如果这些画面采用平视角度来画,效果会怎样?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画坛巨匠 教学目标: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画的特点。,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画的同时,体会画画恩的心情。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欣赏国画,体会其中的美感。重点难点:
了解齐白石的生平,齐白石的作品欣赏,自己能绘出一幅简单的画。
教学准备:彩笔、纸、蜡笔、图片 教学程序:
一、赏画导人
课件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揭示课题:画坛巨匠——毕加索 课件:代表作品
二、交流、讨论(交流收集的信 息;了解画家生平故事、艺术风格特点。)分组交流、讨论、整合相关信息。
1、关于画家你知道些什么?
2、关于画家的作品你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并简介毕加索的生平、艺术风梅及艺术成就,讲述有关故事。课件:相关图片、解说
三、欣赏、描述
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课件:《格尔尼卡》作品及作品局部
四、赏析、评述
1、教师简介《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进行分析评述。
提问: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画家想表现什么?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牛代表什么?马的嘶鸣象征什么?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课件:《格尔尼卡》作品及作品局部
五、模仿、体验
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相关范画数张
六、学习评价
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第5课 音乐会
教学目标:
1、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初步感受艺术作品抽象的形式美感。
2、学会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方法,设计一张音乐会海报。
3、运用纸筒或纸片组合进行立体造型,体现节奏与韵律的美感。
4、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学会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方法,设计一张音乐会海报。
教学准备:彩笔、纸、图片 教学程序:
一、尝试作业
1、一段节奏有起伏变化的乐曲中,学生随意用纸简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使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3、学生提出创作难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什么方法来制作。难点:纸筒怎样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观? 怎样将纸筒黏合牢固?
二、方法指导
1、教师示范
(1)基本形的制作:将方形纸卷成纸筒。
(2)把准备好的基本形摆一摆,摆出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3)黏结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学生小结制作步骤
(1)制作单体数个。(2)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3)黏结要牢固。
三、拓展思路
1、出示三组用硬纸板切割制作成的立体构成作品。(1)一个基本形呈单一方向的反复排列。
(2)基本形像围棋盘一样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复排列。
(3)堆本形根据一定的数理比例的变化造成渐变的韵律感。
2、师:你觉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小结:单体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个作品,让学生重新排列。
四、观赏教材
1、把教材中的七幅图片分到七个小组。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评述。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作品配上一段乐曲,哼一哼,感受艺术上的交融。
五、再次作业:播放《茉莉花》的乐曲,学生利用纸筒或纸片制作立体形,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播放音乐。
六、评析作业
1、欣赏、评析作品。
2、学习迁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如: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场面和画面。多米诺骨牌,申奥会上的扇子舞,古人的书法等等。
3、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6课 瓶花与水果
教学目标:
能够探究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体验了解美的文具用品。
1、用画笔表达美的文具用品。
2、逐步养成美好习惯,用审美眼光观察身边的物品。
3、培养在美的探究中自主、分析、理解,表达美的物品。
4、尝试用不同工具(笔)表达文具用品之艺术效果。学习策略:
美在身边——探究发现美——分析交流美在文具用品上的表达应用——描绘身边的文具用品——美的展示。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怎么画线条、如何涂色。教学准备:
1、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具用品美在哪里?同时也拓展你家中的一些文具用品美在何处?2、准备一些书包之外的新的文具用品
3、教师:a.范图(用铅笔、水笔、线条造型)文具盒是布袋、塑料的、马口铁的;b.书包、书本造型(用铅笔简单明暗表达);c.利用视频展示仪看老师的范图(注意:不同技法、不同工具)。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圈桌而坐。视频展示仪显示学生的各种笔袋,文具用品,再看老师的范图。引出课题:身边的物品——文具用品(线造型、写生)。
2、揭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绘画内容,注意学习策略,让学生探究文具用品,去感悟文具用品的生命存在,体现自己情感(老师提问)。
3、让学生观察文具盒,看造型、结构、色彩、材质及利用情况。学生相互比较、对照,探究其美观性、实用性。再看书包、书本、笔记本、字典、计数器等文具用品。
4、让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提高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然后每小组由一至二位学生发言,分析文具用品之特点。
5、摆放文具用品成一组静物,注意摆放时的构图,前后关系等。
6、教师与学生相互表达交流文具用品特点,注意奖励评价修正学生观点。
7、在讨论探究基础上。老师展示范图,明确学生绘画可从文具用品中易掌握的开始着手,用工具也可以你喜欢的笔。以简洁明了的线条表达文具用品。
8、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在绘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视频展示仪上显示文字:表达、交流。写生要素:a.构图b.形状c.空间d.色彩。
10、与学生交流绘画形式,表达形式。热情点评学生作业。
11、视频仪上显示文字:文具用品——美的造型——美的表达——美的创造。展示学生作品。
第7课 兵马俑(活动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重点难点: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程序:
一、激情造趣,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
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课件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 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课件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 么特点?(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
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课件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课件展示,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四、尝试制作,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总结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播放古典音乐、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五、作品反馈,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课件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7课 兵马俑(活动二)教学程序:
一、激情造趣,导入课题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当地出土文物中有哪些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 学生各说各自的见闻。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参观博物馆的艺术珍品吧!
二、观察赏析,描述评价
1、课件展示“彩陶舞蹈纹盆”的实物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彩陶盆形是什么样的?盆口与盆底有什么特点?
2、这个彩陶盆是制作于什么时代?想像彩陶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样的情景?
3、讲一讲它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总结:欣赏一件艺术珍品首先应了解其时代背景,观察其特点,再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对准确完整的评述。展示“彩陶舞蹈纹盆”的图片。
三、探讨研究,学习借鉴
1、课件展示四羊方尊(青铜器)、汉墓T型帛画(染织品)、玉凤(玉器)、彩绘陶鼎(陶器)等代表不同材质的珍品图片。
2、学生分组,结合课前查询的相关资料观察研究,分析每一种艺术瑰宝的历史年代、尺寸大小、造型设计、纹饰特点、材质用途以及艺术感受。
3、开小型报告会,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研究成果。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尊”是一种盛酒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体现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
T型帛画: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帛画可分上、中、下三部。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
玉风: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晶莹洁净。体扁,侧身回首状。可系绳佩带,造型优美传神,制作古朴简练,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罕见。彩绘陶鼎: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纹。色彩艳丽如新。课件展示各种艺术瑰宝的图片。
四、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各组把四种艺术瑰宝的纹饰描下来,要求精细美观。
2、学生相互评价,师生一起讨论各种纹样的特点并列举代表作品。
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 作品。
五、课后拓展,调查了解
1、上网查询书中三种艺术品的相关资料。
2、课后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认真了解各种文物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第8课 光影变幻(活动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教学准备:彩笔、纸、蜡笔、图片、电筒、苹果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多媒体课件演示画家名作以及优秀的摄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揭示《光影变幻》的课题。
二、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三、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画板、铅笔、画纸及轻 音乐。
四、赏析作品,拓展思路
1、讨论评议: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作品、评分记录卡。
五、表现创作,总结评价
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评析作品: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第 8 课 光影变幻(活动二)教学程序:
一、玩一玩
1、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积木玩具、话筒。
二、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课件播放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石膏立方体、课件板书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三、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立方体、铅笔、纸。
四、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录音机、话筒。
五、想一想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课件:用三维动画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