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是由杨澜和朱冰著作,2011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此本书的时间从本学期开学至现在,将延续至以后。
说起我怎么会开始读《一问一世界》,这得谈到我相处了八年的好友,她真的很了解我,在我二十岁生日时,她送给了我这本书,这是我收到非常开心感动的礼物,她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很喜欢......她身上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我很开心,因为这不仅是对我的祝福,更表明她真的很懂我,了解我,这种放在心里却不用说出来的了解与关心让我非常感动,我很珍惜这份友谊。
确实,我喜欢杨澜,是因为她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虽然这本书是杨澜和朱冰一起著作的,但我更多的是关注杨澜的经历与建议,也许这就是一位你所钦佩的人对你的影响。自从收到这本书后,我就喜欢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床上,认真地阅读每一章节的内容,因为只有在夜里时,我才能静下心来,体会书中内容。我喜欢慢慢的阅读,只有那样我才能感受到她的体会与经验,读后也会想,当在自己遇到这中情况,我会怎么办。杨澜用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事实激励着我前进。
《一问一世界》内容简介
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
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杨澜亲自讲述她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
读后感受与体会
杨澜确实是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钦佩她,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因为她一路走来,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看过这本书后,我深有感受,我总结出一下几点:
1、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
杨澜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同时她也遇到很多的选择与坎坷,但是她能在面临这些选择时能够比较理智的去对待,认真思考后,作出自己的选择。1994年,她就做出了重大的选择,放弃了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赴各路比亚大学过级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她用经历告诉我,有时放弃眼前的华丽,选择对的方向会有更好的结
果。现在我就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以后是考研或公务员,还是直接就业,无论我选择哪方都要认真了解,思索。别人的意见有时也非常总要。最总无论选择了那方,都要尽自己最大的了努力准备。杨澜说:“自己既然选择了进大学学习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好。”现在的我也是这样的心态。
2、做事要做好准备,一切都不会是偶然发生的,功课很重要。
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面对何时、何地、何人都要有话题,有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好过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要引起大家的兴趣。要提出共鸣的问题就必须得事先准备。有时候在访谈中难免会问及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杨澜说这时诚意很重要。要让对方知道你并非刻意为难,而是更关心事实的真相,这样对方才不会拂袖而去。功课非常重要,这样不会让对方觉得对牛弹琴,当然,采访工作必须要随机应变,灵活以对。
我们生活中,对事还是对人,首先我们必须真诚,因为人有种奇特的感受就是如果你是真诚地对待他,他会感受到的。在交流时多谈谈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增强感情交流。
每次完美的采访不是巧合,都是她事先认真准备的,做了很多功课。我非常钦佩杨澜她在采访一位世界级名人时,为了不让对方感到拘束,放弃手中事先准备的稿子,顺着对方的话题谈下去。这是她长久来锻炼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3、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
杨澜从创办“杨澜工作室”到“杨澜访谈录”,这一路走来特别感谢她的团队,她说:“要是没有团队的合作,她不可能走到现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访谈”。确实,这个团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每次访问名人前都做了非常多的功课,相互帮助,提出建议。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为有了这么团结的团队,她的创业少了很多的困难。
让我联想到,大学生创业问题,大学开始创业也可以组建合适的团队,人多力量大,相互协调人力资源。一起努力拼搏。
《一问一世界》非常值得我们去看,它不仅讲述了很多杨澜访谈的经验,其中有其他名人激励青年们的肺腑之言,及在访谈中随机应变的方法,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深深感悟体会。很多时候读书一遍也许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但读三遍知道后我们总会体会到很多。所以,我将在以后的空余时间反复领悟《一问一世界》的精髓,我也会丰富自己在其它方面的阅读与内涵。因为成为一名睿智优雅的女性是我终身奋斗的目标。
第二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对于名人出书,一直不屑,这世道认个字都能出书,当个主持人都能写书,唱个歌都能卖书,反正自己不求上进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从粉丝时代到了现在的务实时期,但真是开卷有益,而且再用一次肤浅形容自己。
读杨澜的纯属等孩子练球时的无聊翻翻,无心看看。(这是西关学校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的,随手翻看,感觉很好。)这一翻一看间,却又肤浅了N次。甚至感受到杨澜对女儿读书的建议和女性优雅的气质再次折服。崇拜时,抽着下巴想:要是我也理个这样的短发,是显气质呢还是显大妈呢?这就是力量!
那一句“你沉睡的梦想,你准备何时唤醒?”梦想?沉睡?唤醒?梦想?有吗?梦想中过的生活年年叹息。灯下读书是梦想的一件事,香薰入室,静静品茗是梦想中的事,为孩子整理成长故事的梦想的事,为学生整理相处点滴是梦想的事,用高超的厨艺,爱心小粥是梦想中的事,洗着泡泡浴,玩着插花,练着瑜伽也是梦想的事,可是这些都是梦罢了,偶然想一想。
而梦早已被对生活的炮灰打得灰土一脸,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深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过自己的生活,想做自己的本性是越来越强烈的事情。《做你自己》杨澜在书中提到这本书,也是在无数次采访成功人士后人们所幸福的不是荣誉而自己的感受。文中有这一小段文字:张海迪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当时的年代,上台前领导交待把一头大波浪剪短,以保持政治敏感度。而她却在上台的一刹那,把头发一把放下来,让美丽的大波浪瞬间华丽呈现。那咱勇气是我们所没有的,所羡慕的。为何委屈,因为烦恼逢迎;为何憋屈,因为不懂争功。可是天高云淡,扪心自问后告诉自己,就做你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问一世界,极像一生一世界,这一字之差,折射了杨澜留学时的“耻辱”:她努力勤奋,认真刻苦,极具中国特色的好学生,却有一门课得了B,她和老师理论,老师说:印象中你好像没有提过问题。这就是差别。而真正的耻辱,是当老师面对中国学生,冷场无人提问时,老师拿出一美元,只要提问,哪怕是白痴的问题也可以把它拿走。这件事杨澜受到了冲击,而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震撼。我们今天还在重复着打击学生热情而举手越来越少,培养学习机器的事情。那个90年代的悲剧还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发生。
一问一世界,刚刚开始,而梦想怎样唤醒,怎样做好自己?今天认真地在儿子的小书桌旁,总结了放假以来每天发生的事情,而粗略地提出新的计划。读书是梦想,但静下心来读书,不浮躁地去读书还不是一件易事。一件件地做,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性格的孩子。今天认真地剪贴了电视报,觉得很有收获,也重温了喜欢的故事、哲理、人生。
深度阅读从静心开始!
第三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蜚声中外的台湾“云门舞集”现代舞团成功地将中国文化转化为能与世界沟通的身体语言,其作品以“天人合一”的动中之“静界”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其创始人林怀民先生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让舞者们在河边被水冲刷得光溜溜的大石头上躺下来,完全放松身心,让肌肉顺应石头的弧度,把石头变成一张天底下最舒服的床,看谁能先睡着!把石头变成最舒服的床?那得有孙悟空“点石成床”的本事;亦或者,他们是真的累坏了,如“饥不择食”一般地“睡不择地”了,睡着了也理所当然地会身心放松、顺应弧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佯睡,让自己感受劳筋骨、苦心志的非人体验,而后担当天下大任。
人与命运的关系有时候就像这个实验:躺在石头上睡觉。不管是你自己愿意还是被迫,你必须躺在生活河床的石头上,短期或长期。看起来光滑的大石头其实并不平坦,何况生硬,任谁怎么躺着也不得劲儿,可是你没法改变石头,你不得不调整心态,忍受孤寂,不停地变换姿势,寻找一个两者相宜的角度。
当生活把你逼入生存的死角,你无法控制局面,面对强硬的无奈,就得承认个人的局限,以孤独痛苦来砥砺性格和信念。画家黄永玉在文革中被批斗,经常被倒拎着双手做“喷气式”,背上被打得鲜血淋漓,可他就是死不改悔,为了更好地适应批斗,他自己在家苦练“喷气式”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由此不难理解他的荷画,为何在生动中透露着张扬与隐忍的混合气质。
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首先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石头的人。石头当然没有床舒服,可是有的人宁愿舍弃身体的享受而让精神栖息在“席梦思”床上。为了精神的安顿,他们摆脱了某种惰性,做好了忍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一切准备。就像著名作曲家谭盾说的,艺术创作的魅力就是让你在孤独中痛苦,也在孤独中找到一线无法比拟的光芒,成就你生命的意义。电影《梅兰芳》中,记得梅兰芳遇到了知音孟小冬,邱如白想拆散他俩的一句台词是:“谁要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纵有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也须继续戴着精神的“纸枷锁”——修炼。
修炼,要心无旁骛,平心静气。任何名利得失都须看轻看淡,否则,即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石头,也会因身心失衡而腰酸背疼不能安然入睡。陈凯歌投资三亿的大制作《无极》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了,他觉得棍棒加身,内外困扰,自己的艺术梦想在商业利益面前受到巨大的挑战,他开始反省。商业的解读不能作为艺术评判的标准,他只是迷失在利益里。放下野心、回归常理后的陈凯歌终于找到了来时的路,那就是对电影的兴趣和情感。当他收敛起自身的光芒,电影的光芒显得愈加明亮。
收敛自己,把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融入石头,才会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丰碑而不朽。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舍弃了一切物质的享受,过着僧侣般的生活,他把生命的力与美全部赋予了一块块顽石,使石头具有了光滑的皮肤、柔软的质感、澎湃的生命、宗教的信仰和生命的思考,他给了沉默的石头不朽的生命,而疲劳却把他的身体支离了、分解了,他在夜以继日的孤寂中将自己的生命抽丝剥茧般地转移到他的作品里,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在人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这一块块熔铸着鲜血、生命和伟大心魂的石头,被历史提升为崇山峻岭,跨越了国界,矗立在人们心上,我们仰望他膜拜他,调整呼吸和血流的速度,让心感受和颂赞永恒——孤苦的生命塑造的永恒!
当我们学会了尊敬痛苦和孤独,也就懂得了欢乐与生活、幸福与生命的本意。在石头上睡觉,也因此蕴育了成就生命的意义。
这是我读了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某章节后的一点感想。
第四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总觉得该写些什么
以前很少有写读后感的时候
但现在开始为了让自己更快得成长
总结是必要的
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女人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好多智慧的人我们都在一旁羡慕别人
其实都是事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后台付出了很多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过程的
杨澜也不例外
是一个很努力的好榜样
还有就是对梦想的追求
《杨澜访谈录》始终秉承着高端深刻
即使面临着收视率的挑战
但是她仍旧坚持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为了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奋斗一把呢
人生不就是短暂的几十年
为什么不活得轰轰烈烈一点呢
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这样才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不是吗
她访问了很多的人
包括各个领域
问问题,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读后感《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真的是一种功夫
跟别人交流需要很高的技巧
就像我整天跟别人找话题聊
结果最后找出来的话题别人一句“对的”“哦”“恩”“是的”“不是”
就结束了
经常为这样的时刻感觉到很尴尬
多学习还是
第五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时创作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诀;她如何在人生的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
最初认识杨澜,是在一次电视上的慈善晚会,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清新自然的气质使我折服,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杨澜,这个创造了无数神话的奇女子,这个被称为能够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新女性代表,她用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让我有机会和她一起分享世界的宽度,理性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
1996年纽约的秋天是最为迷人的,因为这一年是杨澜最有成就感的一年,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的大手笔,都让杨澜同时给做了,而且是一气呵成。
杨澜说:把持好自己的人生,需要的不是技巧,而只是天性。有歌者吟唱:每个人都是在单行道上寻寻觅觅的跳蚤。而杨澜却驾驭着心灵机车奔驰于生活和事业的“双轨”,以更快的速度,在更远的地方,看到了美丽的风景。
1996年3月18日,《纽约时报》财经版在头条位置登载了记者马克*兰德勒的报道“27岁的脱口秀主持人将改变中国电视”,而这个微笑着的女性,就是杨澜。1994年,她放弃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飞越太平洋,选择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在当时,也许这是个难以理解的选择,可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杨澜日后如日中天的事业。
从哥大毕业后,像几年前离开央视一样,杨澜这次又做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回国。于是,在上海,她有了自己的创作团队,开始了她十年的访谈路。
睿智,有事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像一个聪明的登山者,不是一味攀爬,而总在山麓小憩时,眺望云海去分辨到底那一座山峰最终将属于自己。
本着这样的信念,杨澜决定成立理想中的电视专业化频道“阳光卫视”彼时的杨澜已经在孕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但是她依然坚持亲自与卫星公司谈判。在她看来人生的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无论是孕育儿女,还是孕育阳光卫视,杨澜都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孕育未知,然后在希冀中等待幸福的悄然降临。“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机会来了,就要把握住" 艰难仿佛赐予了杨澜永不衰竭的激情,为了自己的电视理想,她最终以无畏的付出,将这股激情幻化成了那最美一刻的降临。
除了蒸蒸日上的传媒事业,杨澜也将自己的热情投入于慈善之中,如今身兼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数职的她,正将中国的慈善事业推向国际。慈善是个美丽的事业,杨澜正将这份温暖洒满人间。
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睿智,每一步杨澜都走的无比坚定。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宰,而最终决定高度的就是你愿意为这份梦想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在经历过考验之后是否依旧不改曾经的执着
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在石头上睡觉时,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顽石也会留下他的温度。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困难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我们可能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我们还要勇敢的站起来,通过这些考验,就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任何痛苦与磨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理想者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去唤醒内心不灭的火。面对强硬的无奈,有些人不甘平庸奋力拼搏,有些人埋怨世事的无常,杨澜的选择
无疑是前者。态度决定高度,我们都要做生活的强者,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相信幸福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在世俗的眼中,女人无法兼顾两方,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一样,或是美满的婚姻,或者是出色的事业。但是杨澜说,她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她不曾为事业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却最终收获了所有令人艳羡的美好。我更愿意相信,充满爱与温暖的情感世界,是通往成功最好的桥梁。
杨澜采访过五百多位世界顶级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明星大腕,她的每一次发问,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客观事实的谦逊,对自身的自信和务实。杨澜没有过客的心态,她只是驻足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世界就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一问一世界,这个未知的世界,足以让我们心存好奇和敬畏。
喜欢这本书,喜欢与每一位大师对话,探寻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辛酸与坎坷,感悟人性的闪光。巴菲特的慷慨解囊,王光美的豁达宽容,基辛格的儒雅智慧。不过,我更享受与杨澜一起成长的过程。英雄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她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杨澜访谈录》的常开不败。
结束了与这本书共同呼吸的旅程,但是人生的旅行还远远没有结束。希望在今后的每一天,我都能以这份自信阳光,脚踏实地的精神激励自己,感染他人。也希望《一问一世界》能够带给你更多的体悟,帮你更好的打开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