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亮剑》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轮播出的时候,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0.3%,排在了2005年电视剧收视率的榜首。后来,又很快进行重播,仍然很受欢迎。李云龙这个形象就是《亮剑》的主人公,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富有魅力的英雄。同时,由于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也带动了小说原著的畅销。不少报刊也对同名小说《亮剑》,纷纷进行连载。一时之间,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亮剑》现象。
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好评如潮呢?李云龙这样有些另类的军人形象,为什么会得到老百姓喜欢呢?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品位,好好地来品评。那么我们来考虑一下,李云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呢?
李云龙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先来看看在他的上级眼里,在他的友军眼里,在他的敌人眼里,李云龙是个什么样的人?先看在上级眼里。在李云龙的长官那里,比如八路军的总部,李云龙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承认这小子是块打仗的料,使起来也很顺手。”
;
可是,李云龙也很难驾驭的,是一匹烈马,一不留神就会给人闹出乱子来,所以领导对他的评价,是既喜欢又头疼。陈庚旅长就说过:趁早毙了他,也好给我省省心。当然这是气话,不能当真的,但也反映了李云龙是这样一个很别致的人物。那么在友军眼里,怎么样呢?这里所说的友军,是指的阎锡山的部队晋绥军,和李云龙打交道的有一个358团团长叫楚云飞,他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国军方面军人的形象。在楚云飞眼里李云龙怎么样呢?说他是:有勇有谋,不循常规,是胆大包天的骁勇战将,他是土包子出身的作战天才。没有经过军校,他也是有英雄气概的,值得交往的一个血性汉子,是个硬汉子。当然,在楚云飞眼里,李云龙也有很不好的一面,就是这个人是个只能占偏宜,不能吃亏的主。在有些时候有些无赖,有些难缠。他的政委就曾经开玩笑说,楚云飞和李云龙打交道,叫做君子碰上了小人了,你君子就占不着便宜,这是在友军眼里李云龙是这样的形象。
那么在敌人眼里怎么样?在日本鬼子那里,李云龙是不循常规出牌的,一种神秘可怕的对手,当然也是恨之入骨的敌人。日本人一开始,根本没把他看在眼里。但是吃了几次大亏以后,日本人开始发动了他们的情报部门,来好好地研究他,研究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来路。那么研究的结果,情报部门给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李云龙性格桀骜不驯,胆识过人,意志坚毅,思维方式灵活多变,多采用逆向思维;处事从来不拘泥于形式,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纪律性差,善做离经叛道之事,不是个守规矩的人。关于他的军事素质怎么样?日本人是这样解释的:实战经验丰富,战斗中心理素质极其稳定;精通射击术,能够双手使用手枪,达到首发命中;受过格斗训练和刀术训练,科目是中国武术,级别不详。日本人的材料可以说是,搞得相当地细致的。
那么我们现在来进一步看一看,李云龙究竟是个什么人。报一下他的简历,他是大别山区人,当过蔑匠,就是编竹筐的竹匠,据说读过一年或者三年私塾,但是无可考证了,有没有文化,上没上过学是无可考证的。他是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红军长征时期,就当过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团长,是当年徐向前元帅的老部下,资历是很老的。可是他因为老是闯祸,这中间经历了五上五下这样一个波折。到了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团长。这个团长的经历都已经十几年了。大家知道在那样一个抗战的年代,部队的牺牲是很大的。很多时候,越级提拔都是常见的,军事干部很缺。可是李云龙因为屡犯错误,还是个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当了
师长,这个师长怎么来的呢?还是粟裕将军,发现了他的军事天才,破格提拔,没当过副师长,直接当师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了副军长、代军长和军长。他的大体的一个履历,就是这样的。
李云龙身上表现了,很多复杂和矛盾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概括一下,能不能从这三个方面看他的复杂性。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他要不是屡建奇功,早把他拿下去撸了,但是确实是个军事天才。但是他也是个惹事精,一不留神就弄出麻烦来了,这是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他是顶天立地,好奇豪气干云的大英雄,可是又是脏话连篇,喜欢吹牛,缺乏文化修养的粗人。一个地道的农民、粗人,这是第二个矛盾。还有第三个,他率真、义气、性情粗犷,又精于算计。他不仅仅是一个猛张飞,他又粗中有细,精于算计,从来不吃亏,有粗中有细的这一面等等。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结合体。然而在李云龙和他的部队身上,最闪光的,也是最有感染力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战斗意志。请注意这里说的,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这样一种战斗意志,是驰骋沙场,快意恩仇的大智大勇,是不畏强敌放手搏杀的一种英雄气概。
显而易见,《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英雄人物,他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那些英雄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很不一样。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看来,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分析一下,李云龙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按照我的看法,李云龙的性格特点,可以提炼成三种特点。第一,他是强悍好斗,桀骜不驯,执着而且倔强。而且李云龙是很难驾驭的,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霸气和傲骨,他是个硬汉子,不愿意服输,不能吃亏,甚至是不惜抗命也要表现他的一种血性和勇气
有人说,李云龙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就是又像正面人物,又像一点反派人物,叫“亦正亦邪的人物”。说他生性好斗,桀骜不驯,满口脏话,好酒,喜欢喝口酒,耍赖、蛮横、霸道,没有文化,缺乏修养,身上带有一些兵痞的气息,甚至是有点匪气。这应该说,讲对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李云龙他确实文化水平比较低,又没有经过像黄埔军校、保定军校,或者上什么讲武堂这样的军事院校,接受正规的培训。就是文化的底子比较差,又没有经过军校的培训。他也的确有好酒、吹牛、骂骂咧咧、蛮横、霸道的这样的习性。大家如果对剧中他的台词有印象的话,可能印象比较深的,好说“老子”怎么样,“你小子”怎么样,很有“他娘的”怎么样。
“老子打的就是精锐,传我的命令,全体上刺刀,准备进攻。”
“你小子敢发牢骚,小心我揍你。”
“什么他娘的精锐,我就不信这个邪。”
这好象是他的口头禅一样,似乎和李云龙整个形象是融为一体的一种语言,骂骂咧咧、霸道的习气。另外,还有他多次违反军纪,胆大妄为、起哄闹事,确实是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方面和李云龙其他方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李云龙的这些缺点,又是他的独特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他的勇猛顽强、多谋善断,还有豪爽义气,与他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与他的“逢敌必亮剑”、“快意恩仇”等等,与这样一些精神品质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李云龙形象的丰满的血肉,共同体现了李云龙这个形象的魅力,我们应该这样来看问题。这样的李云龙形象,的确并不完美,可以说毛病多多。但他更
加真实,更加典型。
徐放鸣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会说,李云龙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典型呢?他这样说,是否真的有道理呢?因为少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文艺形象,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李云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他在形象的塑造上,总让人觉得,多少还是显得太原始,缺少应有的升华。那么,这样的人物形象真的具有普遍性吗?他真的能够代表当年,我们军队将士的形象吗?
因为他真实地还原了,当时战争环境当中与日寇殊死搏杀的八路军将士的形象,成为当时众多的泥腿子出身、土包子出身的八路军将领的典型代表。咱们试想一下,当年在八路军的团队里边,真正受过正规教育的,正规军事院校培养的有几个人呢?比如说,进过黄埔军校、保定军校的有几个指挥员呢?很少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像李云龙这样的苦出身,是这样一种土包子出身的作战天才。但是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身经百战当中,在血与火的考验当中成为优秀的指挥员。这一点应该说,也是一个基本事实,就拿李云龙来说,他可以不知道拿破仑是谁
可以说这段话,也是李云龙在军事学院学习以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一种新的升华,新的表达。回想一下,最初他讲“亮剑”,讲这种“亮剑”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是进古代剑客遇见高手。明知对方是第一剑客,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那是“亮剑”。而现在,他把它解释成是一支部队共同的精神气质,把它看做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一种意志品质,还有是一种竟是风貌,是一种从个人到整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军魂,上升到军魂的高度,认为这就是我军能够打胜仗的最根本的精神动力。
这的确是整部戏所体现的军人气概的一个恰当的总结,应该是一个恰当的结尾。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情节结构,也是一个圆满的大团圆结局。我们说是一个封闭式的结构,意味着李云龙通过了抗战时期的殊死搏杀,通过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种奋斗。到了1955年授予少将衔,反映了一个从农民到将军的历程完成了。从一个意义上来讲,是封闭的,就整个《亮剑》的电视剧来说是可以这样结束了,可以这样处理了。这应该说也反映了大团圆结局,是大家心理的一种共同的渴望。
集中的说,《亮剑》有三大看点。一大看点就是人物性格,李云龙也好,楚云飞也好,人物性格十分生动。第二大看点,就是战争场面,战争场面的悲壮惨烈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第三个看点,那就是人物关系,敌手关系还是爱情关系,人物关系相当的复杂动人。所以这三大看点决定了,这部电视剧是成功的。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好作品,有更多的像《亮剑》这样的好作品能够取得叫好又叫座的这样一种双重的艺术效果。相信我们的文艺舞台上,人物形象会更加富有魅力,更加富有多元化的魅力。
EET103李心硕
第二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第三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的确,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们一谈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时,往往是“勤劳”、“勇敢”一类的词藻,一说到中国文化时,无不产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实这种枝离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传统显然不能与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不可否认,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人。它所倡导的“仁”、“礼”正固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与先进一面。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至始至终都未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所采用的“官方政策”。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并未真正的被统治阶级认可过。究其原因也许就在于儒家思想并不能平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吧!
然而正是如此的一种一边是老百姓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而另一边是统治阶级拼命叫嚣为“另类思想”并加以控制抵毁的对立状态一直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使儒家思想在很
大程度上已远远偏离它所倡导的主旨。也正是由于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不能统一的“历史惯性”,注定了中国文化“左右不定”、“模糊不清”的艰难发展历程。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一直在这样一种畸形模式下生长、发育……这种根深蒂固的“畸形”形态逐渐变异成“内敛”文化。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奥运领奖台上国外运动员的喜形于色的兴奋之情:获奖的兴奋、大叫、手舞足蹈,和着国歌而歌唱……而中国运动员却显得较为“含蓄”,给人感觉似乎十分“镇定”,相信大家对此深有同感。难怪有人这样形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一个夫妻团聚的场景,丈夫在机场迎接回国的妻子,西方人可能会紧紧拥抱,会把自己的情感现场就渲泄出来。而换成中国人,可能就只是丈夫走上前去,帮着拿行李,握住妻子的手,问候一声“还好吧”?虽然这种说法言词较为绝对,但我们仍可从中藐出端倪,那就是中国人不善于、不敢于“秀”出自己。这也难怪,每当我们一谈到中国文化时,不是进行较为尖刻的抨击;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在这并不是鼓吹西方文化的高尚或是先进,也并非贬低中国文化之意,恰恰相反我们在此向大家阐明的是:我们所抱怨的,抨击的所谓“中国缺乏自身的文化”,实际上就代表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产物——“内敛”文化。希望这种抱怨、抨击是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我的开始。
第四篇: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观后感
工程132谢仕琳2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礼仪就是其中之一。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的遗产。所谓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
今天晚上,看了关于“娱乐与礼仪”的视频后,我深感羞愧,我对社会上的礼仪了解甚少。作为学生,我们接触到的交际范围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所用的礼仪都是最基本的,并没有太多的讲究。但看了视频后,我对礼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大部分人对礼仪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们学习更多有关礼仪的知识。
当我们参加别人的生日晚宴时,客人不能打扮得比主人更美丽。如果客人比主人打扮得更美丽,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在宴会上,一定要带异性伴侣,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男女比例平衡。目的之二是为了避免在场的人没有舞伴的尴尬。跳第一支舞的时候必须和自己的伴侣跳。如果有机会,尽量去邀请主人跳舞,那是对主人的一种尊敬。在晚宴上,不仅自己的举止要有礼貌,而且说话也要有讲究。当别人请你跳舞时,你不想跳了,要学会用委婉的语言来拒绝。为了避免这种场合闹出笑话,我们还得对一些晚宴说的话有所了解。比如,当别人说:“小姐,可以请你跳支舞吗?”可以回答“我刚才已经跳过了,谢谢。”这时,你应该明白那位小姐的意思,不能再对别人纠缠了。礼仪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修养与文化品位。公众可以从礼仪水平上来评价一个人或一群体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
中国的礼仪文化与西方不同,为了世界的人都能够更友好的相处,我们不仅要了解和学习中国的礼仪文化,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如果想请西方人唱歌,刚开始的时候就不能放《友谊长存》这首歌。在中国人看来,这首歌是表示我们对朋友的欢迎与重视,表达我们的友谊很深。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首歌就是要在结束的时候放的。一开始就放这首歌,在西方人看来就是要赶他们走,表示对他们不欢迎。由此看来,西方礼仪我们也要学习和了解,这样我们的礼仪知识才能更丰富。
礼仪无处不在,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社会精神文明的构成,都离不开礼仪氛围的创造。任何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那样才能在社会交往中避免尴尬的场面,才能体现自身的素质与道德修养。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的态度。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得礼貌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我们要善于展现自己,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去表现礼仪之美。如果我们都能礼貌待人,那么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
第五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篇二:百家讲坛观后感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篇三: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飞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着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