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师喜迎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11路车——自由舰轿车
我小时候,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11路车。那时,人们见了面,常这样问,你是怎么来的?我是坐“11路汽车”来的——意思就是走来的。那时,我们村头只有一条公路——庆淄路(从庆云到淄川),村与村之间还没有公路,只是泥土小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小学是在我们村里上的,没有体会到11路车的好处。上了初中,离家10多里,每次上学,和小伙伴一起走着去,坐11路车要用两个多小时,到学校就累得不愿起来。有一次,走在路上,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人家屋檐下避雨,雨小了,就把书包抱在怀里,继续赶路,到学校时,天都黑了。当时那种又冷又饿的感受,终生难忘。
过了两年,父亲因为工作的需要,买了辆金鹿牌自行车,就用自行车带我回家。坐在车上的感觉真是好极了。那乌黑闪亮的车架,锃亮的钢圈,引起好多小伙伴的羡慕与憧憬。
1988年,我师范毕业,父亲也给我买了一辆金鹿牌自行车,我就骑着崭新的自行车上下班,心里特别舒服。那时候,村里的人家也渐渐买上了自行车,人们的出行也多用自行车来代步了。即使没有的,出门的时候也要借上一辆来用。看到有行人的时候,按按铃铛,听着清脆的铃声,心里很是神气。
90年代初,自行车进入了千家万户,一户人家有几辆自行车已是平常事。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子加快,经济的好转,有的人已经买了摩托车。有一天,表弟来了,骑着一辆幸福250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让人着迷,坐上去,那风驰电掣般的感觉让人心动。一问价格,4000多元,太贵了。我的工资当时只有300多元。看到表弟骑着摩托车快速离去,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在卷起的灰尘中。那时拥有一辆摩托车简直是一种奢望。心想:我什么时候能有辆摩托车啊!
1995年,孩子出生了,一年后,送回老家,由我父母带着。每星期,我就和妻子骑着自行车回家看望老人、孩子。走在路上,想买一辆摩托车的愿望更强烈了。1997年4月3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亲友的帮助下,花了4300元,终于买回了一辆红色的轻骑木兰踏板摩托车。孩子上幼儿园后,我们一家常骑着它回家看望父母,一路上,孩子给我们唱歌、讲故事,其乐融融。孩子渐渐大了,车变得小了,条件也渐渐好了。2002年7月20日,我又买回了一辆春兰踏板125摩托车,这辆车的性能很好,奔驰在路上,动力足,行驶平稳,心里很踏实。
我们几乎每周都回家看望父母,岳父母家离我家不远,回去一次走两家,看看老人,聊聊家常,享受着凡人该有的幸福。到了寒冷的冬天,因为太冷,回家的次数就少点儿。春节放假回家,为了便于走亲访友,我就骑摩托车回家,让她娘俩儿坐客车回家。一路上,车速在20——30公里左右,虽然速度很慢,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身上依然彻骨的寒冷,两条腿在踏板上,冻得直哆嗦。那时候想即使有辆破汽车也行啊。
终于,在父母、弟弟的帮助下,2005年11月4日,又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付了59800元,把一辆崭新的黑色吉利自由舰轿车开回了家。那时在我们**县普通教师里面,大概算第一辆好车吧。从这辆车开始,老师们也渐渐地拥有了自己的车,我们单位近两年就增添了十多辆新车。随着条件的好转,我们出游的机会也多了。如2008年,我们一家就到过不少的地方欣赏美景:到寿光看蔬菜,龙口看大佛,蓬莱看海,九如山看瀑布,林海看荷花。既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有人这样说:“70年代的中国是11路车的天下,80年代的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90年代的中国是摩托车的世界,21世纪的中国,是汽车的普及。”是啊,从11路车到吉利自由舰,我,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出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从心底里为之喝彩,为之自豪。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第二篇:老党员喜迎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我出生于1930年,今年80岁了,虽然人老了,但我每次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时,仍然心潮澎湃,心儿随着飘扬的红旗一次一次回到解放前。
解放前,我们一家生活在港城青岛。一天,六岁的我跟着父亲到海边去玩,在沙滩上,我发现有些人长得和我们当地人不一样:有的人个头不高、留着仁丹胡,还有一些人头发蜷曲、眼睛
碧蓝。我好奇地问父亲:“这些人长得咋和俺们不一样?他们跑我们这儿来干什么?”父亲告诉我,留着仁丹胡的是日本人,眼睛碧蓝的是德国人。父亲又用手指着海面上那一艘艘大船说:“船上挂的旗子就是他们的国旗,那个白布中央画个太阳的就是日本的国旗。”说完,父亲锁紧了眉头,深深地叹了口气。
那时的我还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叹气,等我稍稍长大明白了其中原因时,日本的太阳旗已经插遍了中国的领土,无数的平民百姓死在他们的枪炮下。1945年初,我也参加了县地方武装,打击这些窜到我们国家作威作福的侵略者。那年8月,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举手投降,我和战友们看到日本太阳旗落下时,都高兴得蹦了起来。我知道,青岛港将不再出现太阳旗了。
解放后的青岛港仍然是船来船往,但是已经看不到飘着外国国旗的商船军舰了,那穿梭不息的船都是我们新中国自己的船只,那大大小小的船上都飘扬着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那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就像一团团火映红了海面,让人看了心里热烘烘的。
随着时光流逝,青岛港的船也越来越多,船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结实。记得刚解放时,海面上行驶的那些船只不少都是木头做的,个头也很小。后来,钢铁制造的大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海面上,有的船队竟然是由几十只大船组成的,非常壮观。当然最神气的还是我们国家自己造的那些高大威猛的军舰,每次,当飘着五星红旗的军舰出现海面上时,总会引得游客们一片惊叹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岛后,青岛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短短几年的工夫,就变得让老青岛人快认不出来了。别的就不说了,单说那海面上变化吧,南来北往的船只比改革前多了不知多少倍,船只比过去也更高大更威武了。更让人瞠目的是:那插着太阳旗的日本船只又一只只出现在海面上,不光是日本的船儿,那些飘着德国的、法国的、美国国旗的商船也经常出现在港口里,而飘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船只也越来越多地驶向五湖四海,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近两年,我从电视上看到,我们中国的军舰也经常远航,到外国进行友好军事访问,到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为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也让世界人民亲眼见证了五星红旗的风采!
每当回想起60多年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每当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时,我深切地感到: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我们的祖国富起来了,我们的中国强起来了。我相信,五星红旗一定会越来越红,五星红旗永远会高高飘扬。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我的祖国,我为你自豪!
第三篇:农村人喜迎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农村在进步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一直生活在农村,也一直感受着农村的变化以及农村带给我的变化。
拿起小时候的一张照片,思绪飞回到了十多年前。听妈妈说,在那个时期吃个鸡蛋就是种奢侈的生活,家禽生的蛋多数都是被卖掉的,留下的几个也是省了又省才吃了的。那是她们织布的工厂组织拍的大合照,妈妈抱着我,我手里拿着塑料的插花。妈妈
说,当时我吵闹着要吃旁边一个小孩手里的鸡蛋,又不好意思向别人要,就拿了厂子里的这束插花哄我的。那张黑白照,那件事在脑海里还有些隐约的记忆,我还记得,当时身上穿的那套衣服,后来又转手了好几个小孩,再后来也不知道在谁的手里终止了流传。
小时候的照片也就几张,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我都好好的保管着,那是一份很珍贵的记忆。第二张照片是我最得意的,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跟大伯家的女儿在当地一个照相馆照的。剪着齐耳的学生头,穿着订做的白黑格子的小马夹,记得当时我们俩激动得把头发梳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摆了很多姿势,挑了最合适的一个姿势照下的。当时相馆的相机像素不高,照相的技术也不行,所以照出来的自己脸白的很,反而有种“隐约美”,现在还老拿这张照片炫耀当时的自己。这张照片也是我第一张彩色照片,在当时应该算是很奢华、很值得欣赏的一张了。
第三张照片是初三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去拍的,有了华丽的背景,有了更多的现代的元素;第四张、第五张以及往后的越来越多的照片都一点点的在进步,融入了更多先进技术,也反映了社会在一点点的前进,这些照片就是社会进步最好的缩影。
看今天,住进了高房,拥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家里还正筹划着买个汽车,这些变化都在农村千家万户那儿带来。一座座小区、别墅像雨后春笋般竖起,一辆辆汽车在崭新的国道上奔驰。以前,农村人很少懂知识,只知道劳作,像父母这一辈的上到初中的也不多个,出来干苦力活的还是占多数。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奶奶还经常让爷爷教她识些字。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机器进入农田,收割机、摘秧机以及打药水的那种先进的机器也成为农民首先考虑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前七八年左右村里出个大学生全村人都跟着高兴,都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喜庆的话题,而现在一个个大学生在农村出现,考上大学已经不再是那么神圣,不可触及的事情了。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喜欢听妈妈讲她那些故事,讲她做姑娘的时候卖馒头的故事,讲她们兄妹因为东西分配不均匀而吵架的事。再想想现在的我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我充满了感激,感激社会主义,感激这60年来祖国的发展与进步。没有这些,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祖国经过这60年来的艰苦奋斗,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
五、神
六、神七以及嫦娥的成功发射,中国在向世界证明自己。虽然有雪灾,虽然有地震,但压不垮中国人的脊梁,在这些灾难中涌现出的人和事更让我们看到祖国的希望。中国人是压不倒的,中国精神会永存。
在这六十华诞之际,我要感谢祖**亲,是她带给我们巨大的改变,是她让我们在世界面前傲然屹立!城市的发展、农村的进步都离不开祖国,让我们一起为祖国喝彩!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时间里,农村将会更加繁荣,祖国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畜牧局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畜牧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经历了恢复和发展期、曲折和缓慢发展期、改革起步期、全面快速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发展方式转变期等阶段。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产品供应从严重匮乏到供应充足,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保障国家
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0年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一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肉、蛋、奶极度匮乏、市场凭票供应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各种畜产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多彩。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278.7万吨、禽蛋产量2701.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781.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5公斤,而1949年,全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只有4.1公斤和0.7公斤,奶类人均占有量则更少。
目前,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蛋类则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08年的52.9%,而奶类比重从1978年的8.2%提高到2008年的27.5%,肉类品种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49年到200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33.7亿元增加到2058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4%上升到35.5%。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到2008年末,生猪、肉牛、羊、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了56.0%、38.0%、44.6%、36.1%、81.6%和76.9%,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通过畜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也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截至2008年底,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6.91万个,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目前,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畜产品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排在前十名的省份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看,禽蛋由1982年的65.6%提高到2008年的79.0%;牛奶由1982年的75.2%提高到2008年的83.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畜牧业一直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基本支撑,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先后启动了一批畜牧重大科技项目,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种选育、饲料生产及安全、主要畜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国家级奖项26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5项。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应用,畜牧业生产效率、农牧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上个世纪的畜牧业发展中,配合饲料、畜禽良种的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依靠存栏和饲养数量的增加外,畜产品数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目前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经过60建设与发展,我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确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有力支撑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培育了中国荷斯坦牛、中国美利奴羊、农大褐3号等众多优良畜禽新品种(系)。建立完善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种畜禽原种场为核心,繁育场相配套,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与畜牧业区域生产格局相适应,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我国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2008年饲料工业总产值为4257.9亿元,同比增长27.7%。从1992年起,我国饲料产量已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国已形成包括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以及饲料科研教育、质量安全监测等为支撑的中国特色饲料工业体系,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畜牧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加大畜牧业环境保护力度建设,实行畜禽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走生态文明道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如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草原防火、草原治虫灭鼠等项目。在草原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带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开始转变,牧区畜群结构得到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区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第五篇:艺术学校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最美丽的中国人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是四川人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全国人民最痛心的时刻。那生与死的搏斗在汶川灾区的废墟中进行,每一次看到那揪心的画面和涌动的爱心,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我们忘不了,在救援现场留下这样的画面:66岁的温家宝总理不慎
摔倒,手臂受伤出血,但为了抢救遇难群众,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我们忘不了,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了为慰问灾区群众,连夜从外地赶回四川,整整三天三夜都没合一下眼,那是我们的国家主席呀!我们忘不了,那一个个撕裂人心的声音:“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年轻的战士哭了,失去亲人的人哭了,全国的亿万群众哭了。
为什么我们的眼眼中饱含泪水,是因为我们每个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地震消息传来后,神州大地上每个城市都自发行动起来,我们每一个中国同胞自发搭起通向灾区的爱心之桥,毫不保留我们的爱心,携起手来与灾区人民共度难关!坚强的中国人不哭!
面对如此不幸,我们除了悲痛之外,看到的这是一个个充满爱心的中国人,看看那贫穷的农民工将那5块、10块皱巴巴的票子都捐给灾区时,虽然金额不多,但此情此景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对汶川灾区群众大只热的爱心!
感动!感动!还是感动!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感动让我们如此团结,感动让我们如此坚强!
中国虽遭此难,但这些磨难却体现了国人的爱国之精神和那伟大的中华之魄。
那每一滴晶莹的泪水,都是我们国人的一个炙热的心啊!
相信——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会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