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记忆中的家乡小吃

记忆中的家乡小吃



第一篇:记忆中的家乡小吃

记忆中的家乡小吃光泽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交界处,是个有一千多年县龄的山区古城。文化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尤其是地方风味小吃独具特色,闻名遐迩。

光泽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交界处,是个有一千多年县龄的山区古城。文化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尤其是地方风味小吃独具特色,闻名遐迩。

光泽民间流传的小吃很多,著名的有“文子”、“花饼”、“糯糍”、“脚掌糕”、还有“泡粉”、“清汤”、“酸汤”等等。其制作技巧、风格和讲究的吃法等,已形成特有的小吃文化,让人们在品尝之余,感受到浓郁的山乡民风和地方小吃的风韵魅力所在。下面就介绍几种特

殊的小吃:

1.文子”清香永留心

------------------

“文子”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地方小吃,外人来到这里,都要一饱口福。特别是久别家乡的人一回来,非要先买上几个尝尝。

“文子”,是普通话的称呼,本地话“丸子”之意,又叫清明果,是当地一种著名的小吃。制作也比较简单,是用春夏季四野田头、水溪

旁生长的一种绿茸茸、毛绒绒叶子、会开小黄花的水菊草,将其舂烂后加入大米糯米配比磨好的米浆内拌匀,然后放进锅里用小火边煮边搅,煮熟至浓稠泥团状后,铲出放在案板上。再揪下一个个小团撖成皮,将腌熏肉、腌菜、笋、菇、豆子、豆腐、辣椒等“土货”作馅,包成一个

个拳头大小、外表绿油油的小菜包,放进锅里蒸熟即可食用。这食物从皮到馅都是“土味”,春夏季节用水菊草(我们本地人叫法),秋冬季

节用野艾叶替代。因为这两种植物都有清心明目、祛风提神、舒胃健体等功能。里面的馅菜又都是开胃之物,香辣可口,蒸熟后连吃好几个都

不解馋。吃完还有草叶的清香残留齿间,回味无穷。另外还有苎叶文子和淋碱文子等系列。“文子”在闽北光泽县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除自吃外,还是一种待客的好食物。来客人,包“文子”,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一来是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二来是为了炫耀,三来也是好吃,让客人高兴。更是邻里之间联络感情的媒介,一家做吃,大家来帮。一起包一

起吃,边吃边聊,感情格外热乎。

花饼里的乡思:走过了多少年,走过了多少地方,品尝过多少名吃小点,但闽北光泽县的地方小吃花饼总是让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2.闽北光泽县的花饼,是流传当地久远的一种著名地方小吃。每年春夏,这里漫山遍野长满了一种洁白色的金缨子花(又叫油罐子花)。一片

一片,花呈六瓣,很惹人爱。远远就能溴到阵阵散发的清香,放到嘴里一嚼甜滋滋的。金缨子花在植物分类上属蔷薇科,果实能酿酒榨糖,入

药有固肾保精,强身益气的作用。这时,特别是农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上山去采摘这花。回来洗净后调在磨好的大米糯米配比的米浆中,外加一些葱或韭菜之类香料和糖盐等佐料。然后薄薄地摊在锅底,用文火慢慢地烘贴,做出一块块外表黄、内里米白的花饼。咬上一口,清

香甜溢,不腻不涩,风味独特,好吃异常。光泽所处山区高寒地域,过去这里缺医少药,春耕时节,农民下田耕种,田水冰冷刺骨,金缨子花

在中药里有除湿去风,保肾壮腰,强身健体等功能,做成花饼既好吃,又治病,所以家家户户都爱做,人人都爱吃,成了当地这时节农家中一

道小吃风景,金缨子花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有一个姓金的姑娘,心地善良有事医生,经常给这的穷人治病,在这里的很多

农民春天下田活动因受水而导致浮肿,她为了给他们治好这病,上山采药,很多天都没有回来,后来大家找到她的尸体,发现他周围开满那这

白色的花,大家为了表示在心中留念她,把那花放进米汤里吃下,结果病都好了,大家都以为是金姑娘精灵所化拯救了他们,于是大家就把这

花叫做金缨子花。底下是金缨子花及它的果实(也是一种药材)的3.在闽北光泽县农家,一年四季都流行一种“打糍粑”的风俗。

糍粑,又叫糯糍粑,是光泽诸多地方小吃中较著名的一种,分糖糍和菜糍两种。糖糍是用当地产的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或锅里蒸

熟,然后倒进石臼里,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一下一下,直打到粘稠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这叫“打糍”。然后装进里,加上一

些香油点润,用手揉搓成一个个拇指般大小丸子,放进装有炒熟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粉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是一种人人爱吃的土食点心。菜糍是用打好的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管、香菇、目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

辣可口,增欲开胃,是农家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在光泽的农村,农家盛行这“打糍”风俗由来已久,相传很早以前,西路一带农家因生活贫困,营养不良,人人面黄肌瘦,做活无力。一

天,这里来了一位白胡子的游方老中医,给大家诊断后没有开药方,而是用招待他的糯米饭加当地的土球红糖拌和让大家吃,交代要吃上一段

时间。糯米和糖都有滋补身体、营养保健的作用,于是人们就经常煮甜糯米饭吃,慢慢地身体强壮起来。后来生活好了,不用再天天吃甜糯米

饭,就将这甜米饭改进加工成现在这糯糍粑,久之成为光泽一种著名的地方小吃。光泽县的许多人家都备有木杵和石臼这些打糍的工具,经常

可听到院子里传来“啪,啪,啪”的打糍声。每年新糯下来,家家都要打糍吃,这似乎成了一种规矩。逢年过节、过生日、盖房子、娶媳嫁女

等都要打好糍粑上桌。平时有空也会打糍吃,这家打了送那家,那家打了送这家,见面都会相互招呼:“到我家吃糍粑去!”相互聚会大家围

坐在桌上,你一筷,我一筷,吃得香喷喷的,一边吃一边聊天,谈天说地讲年成,说家事,大家同喜同悲,气氛浓烈,情感愈笃,肚饱人欢,别有风趣。更是待客的一样必不可少的食品,“客人来,打糍粑”很流行。请客人上桌,端上一盆刚打好的糍粑,一来好看,二来好吃,三来

显示是当地最好的土食点心,让客人感到欣慰和满足。

现在许多农民有了市场经济意识,打了糍粑在市场、街头摆个小桌叫卖,让人随时可以吃到。还有人搞手摇机械做糍粑,但人们总觉得不如手

工打的好吃、有嚼劲,缺少了一份温馨和亲情。

4.有特色的脚掌糍:民间传说是外地传入的一种小吃,因形状如人的脚掌而得名。用大米加少许的糯米磨浆,蒸熟铺叠成一层层,加肉菜一起

蒸而做成拇指般大小的层层糍糕,或干吃或就辣汤吃都可。吃起来油香满口,滑润不涩,多吃不腻,香咸辣风味俱佳。在街头、圩市上不少人

推装有炉子蒸笼的小车在叫卖这小吃,香味飘得很远,甚是诱人。

5.泡粉:著名的沙县小吃是“拌面、扁肉”,光泽可以与之媲美的著名的小吃就是“泡粉、清汤”了。泡粉,顾名思义就是汤泡粉。先将本地

特制的粉干(有粗有细)放进锅里煮熟,捞起来后放入大盆内用冷水漂洗、冷却,再把熟粉一把把捞起,卷成等量(二两左右)放在竹筛中备

用。吃时,将一份熟粉放入特制的竹提(竹编的,样子像大酒提,用于烫面条、粉干)里,放入热汤锅中加热数分钟,然后倒入大海碗中,浇

上熬好的肉汤,再加上配料,如瘦肉、猪肝、牛肉、牛杂、或是蔬菜炒豆芽、腌菜、榨菜。爱吃辣的可加辣汤和辣酱。光泽的泡粉有一个特点,经得起煮,不会断,也不会烂糊。入口爽滑有弹性。加上佐料,味道鲜美,叫人百吃不厌。光泽人哪怕走的再远、离开的再久,也忘不了家

乡的泡粉,时常有人将粉干带到外地去。在外地工作的光泽人,一回到光泽休假或出差,早餐都要去小吃店吃泡粉。凡是在光泽工作生活过的人,离开光泽后,念念不忘的还是泡粉。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光泽的打工者遍布全国各地,泡粉也随之遍地开花,听说都走出国门,飘

洋过海到外国去了。

此外,光泽还有酸汤、芋饺、米粿、绿豆丸等小吃,构成了光泽特有的风味小吃系列,让人难以忘怀 深圳神州小吃写作

第二篇:家乡小吃

家乡小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我家乡的特色小吃就是饺子。做饺子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不是很简单。

首先,从集市上买来新鲜的肉,把它切碎,剁成肉馅儿,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面粉放进一个盆子里,再加入适当的水,就可以和面了,三下五除二,面就和好了,接着把和好的面团放到蒸板上,拿起擀面杖,将面团擀一会儿,饺子皮就好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饺子皮不能太薄,因为太薄了,饺子皮里的肉馅儿会不听话,从饺子皮的缝隙当中钻出来;饺子皮不能太厚,因为太厚了,饺子放到水里煮就不那么容易熟。所以,饺子皮一定要厚薄适中,恰到好处。饺子做好了,就要把它放到沸腾的开水里煮,煮饺子一定要有耐心。过了两三分钟,饺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东躲西藏。又过了一会儿,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水里活蹦乱跳,嬉戏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锅子里面的饺子也一直在沸腾。过了不久,我见时间已到,便连忙拿来一个碗,盛了几个饺子,我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了嘴里。哇!真好吃,一股淡淡的汁水从我的嘴角里流了出来,真是只羡饺子不羡仙啊!我细细地品味着那个味道,就连天上的神仙也难得几回闻。我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说不出的感觉,似乎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说:“我以饺子为天!”家乡的饺子有着家乡那独特的味道。

我爱家乡的小吃——饺子!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6年级 徐万里

第三篇:家乡小吃

家乡小吃

螺蛳粉

享有“龙城”美称的广西柳州市,人杰地灵,风光旖旎。饮食文化也颇有盛名,其中地道的螺蛳粉,色香味美,名不虚传,可谓一绝。

螺蛳粉为广西柳州著名小吃,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人吃一想二。

螺蛳粉是柳州最出名也最受大众欢迎的小吃米粉。据说在很久以前柳州人只有单一的螺蛳吃法,除了一些配菜,几乎很少还有人在加入其它的什么东西。后来有一位开螺蛳店的老板异想天开把螺蛳配合青菜烹饪而后又逐渐加入粉丝(现加入米粉),没想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吃了以后都觉得味道奇佳,附近的店面也效仿其做法,螺蛳粉在1984年左右开始风靡。柳州盛产螺蛳,也爱吃螺蛳。柳州人吃螺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而柳州人一回到家乡都是在第一时间找一碗螺蛳粉大快朵颐,以解乡思。

螺蛳可以烤着吃、炒着吃,也可以煮着吃。煮螺又分几种吃法。螺蛳肉煨成汤后,与面结合就成了螺蛳汤面,与馄饨结合就成了螺蛳馄饨,与米粉结合就成了螺蛳汤粉,其中这螺蛳粉是最为有名的。味道鲜美,螺香扑鼻,使人胃口大开,食欲陡增。柳

州城从黄昏时分到凌晨二三点,小食摊上吃螺蛳粉的人络绎不绝。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时间长短,寻香走近摊点,一声“老板来碗螺蛳粉”,就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有些食客吃螺蛳粉的时候会抱怨:“怎么没有螺蛳肉?”事实上正宗的螺蛳粉是没有螺蛳肉的。

螺蛳粉之所以叫做螺蛳粉,是因为它的汤是用螺蛳熬成的缘故。外地人不习惯螺蛳粉汤的辣和腥,但这恰恰是螺蛳粉最大的特色。卖螺蛳粉的老板都说,在柳州,一碗汤淡而无味的螺蛳粉是不会有人吃的。螺蛳粉的历史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晚不超过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相关资料的严重缺失,确切的发源地已难考证,而有着浓重 “螺蛳情结”和“米粉情结”的柳州人,于无心插柳的不经意间,创造出一个名闻遐迩的柳州原创第一小吃——螺蛳粉。历史的巧妙安排之中,可能也有其必然的一面吧。关于螺蛳粉的传说

王记有阿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柳州市有一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店员每天早上需学习,学习完已是九点有余,来不及吃早餐的店员只好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王记阿婆螺蛳摊煮粉吃,店员觉得好吃,后来又买来青菜一起煮。卖螺蛳的王记阿婆也觉得此粉的味道甚佳,索性就卖起了这螺蛳粉。之后经过业者的数次改良,又加上其它配料,进而,柳州的经典小吃——螺蛳粉慢慢形成,满街飘香,民众为之狂然。

谷埠有夜市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民间商贸开始复苏,柳州谷埠街菜市逐渐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电影院的事业如日中天,数量众多的散场观众从旁强势拉动,谷埠街夜市也随之形成。而柳州人嗜吃螺蛳和米粉是一传统,一些精明的夜市老板便开始同时经营起煮螺和米粉来。当时,人们尚未有今日我们这般丰盛美味的菜式可选,故而肚内油水无多。所以电影散场后,那些饥肠辘辘的食客们,不免有意或无意间地要求在自己点的米粉里加入几勺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一同享用,这便慢慢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后其配料和制作工艺经过不断改良完善,逐步成型,一发不可收拾,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其第一个繁荣期,螺蛳粉作为柳州原创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无巧不成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几位外地人赶到柳州,饥肠辘辘中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可是米粉必用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剩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摊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又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这几个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摊主将此记在心中,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遂慢慢形成了现在螺蛳粉的雏形。

螺蛳粉的制作方法

1、准备米粉

这里所说的米粉不是北方市场上的那种河粉,得用柳州特有的圆米粉——米粉有两种,一为切粉,一为现榨的圆条“线粉”(在云南叫米线)。通常都是用线粉。线粉断面直径在3毫米左右,用水泡一个小时以上待其软化后待用

做米粉用的是陈年米,越陈越好,放久的米失去了油性,没有了胶质,加工成米粉后,吃起来弹性会很好。米粉煮之前要用冷水泡,否则,粉煮熟后会断,没有弹性,吃起来没有嚼劲。掌握好这一点很重要。

2、准备汤料

也就是螺蛳汤。真正的螺蛳粉是没有螺蛳的,米粉的味道基础来源于螺蛳汤。用田螺肉或江河中的小螺蛳肉均可,味道都差不多。先把买来的螺蛳(要活的)用清水泡两天左右,泡螺蛳的水中投入一块铁,用来促进螺蛳吐泥,同时可以抑制寄生在螺蛳体内的血吸虫,这样螺蛳肉才干净清甜。待螺蛳将泥吐干净后,取出,用铁嵌剪掉螺蛳尾部,因为一般在螺蛳尾部容易聚集淤泥,同时也方便螺蛳熟的时候吸食。

将泡好的螺蛳沥干,开锅烧热油,拍蒜,姜,红辣椒干,紫苏(尽量多加这些配料),爆炒出味后倒入螺蛳翻炒,加盐,鸡精,蚝油,料酒,至4分熟,加水小火炖2小时以上。汤的关键

在于加水的时候加的配料,各家都有秘方,好的汤料配方是要花钱买的,汤做好以后放在炉子上慢慢炖。

汤的特点是,油要足,辣椒要够辣,要在汤上面看见红红的辣椒油。螺蛳粉的味美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这汤料是由螺蛳肉、三奈、八角、丁香等13种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配制而成的,至于13种香料放多少又有着严格的比例。有了这么多精细的汤料,它能不鲜吗?

3、配菜

一碗好的螺蛳粉,好的配料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酸笋不能太酸,萝卜干不能太甜,腐竹和花生要炸得恰到好处。下面说说配菜:

1、油炸腐竹;

2、酸豆角;

3、炒木耳和酸笋;

4、油炸花生米;

5、切碎的萝卜干;

6、酸菜(云南叫腌菜);

7、新鲜蔬菜。

准备好了这些东西以后就可以开始做螺蛳粉了。

在锅里烧开水,下蔬菜,必须是绿色蔬菜,空心菜,生菜,油菜花都可以,菜8分熟后捞出,淋少许油。再下泡好的米粉煮熟捞出压在菜上,然后加上配菜,最后淋入螺蛳汤即可。

二、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要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圆的称米粉,片状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骨或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为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同时顺应北方士兵的饮食习惯缔造“桂林米粉”。今天,“桂林米粉”早已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最响亮的饮食品牌之一,经过专家考证米粉发源于兴安。桂林米粉产生于秦,在桂林米粉文化中有许多现象佐证:在桂林米粉文化艺术馆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原始的米粉压榨机,上面的“离合器”完完全全就是秦时的农具“耒”的形象;相传,过去卖“担担米粉”的小贩都是穿着木板鞋上街的,木板鞋在石板路上发出的响声,就象是小贩在叫唤“米粉、米粉”的有声广告。而木板鞋正是秦时履的一种;当年兴安一带参加过开凿灵渠的瑶族民工,以本民族口传记事的习惯记录下来,说米粉是瑶族同胞制作出来的,这就与当年秦军伙夫制作的史实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且当年瑶族同胞煮马肉米粉 的马头火锅,与如今出土的秦代兵马俑造型何等相似!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可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传说

传说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他有一个嗜好,就是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因为这两样东西吃起来很脆。来到漓江一看,发现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能捧起,于是命令船家赶快弄来。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条鲤鱼才炒出一海碗供他下酒。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一个多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急得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知道后警告说,帝王之事不能乱来,你还是另想办法吧。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桂林米粉由此问世了。

后来,秦始皇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欢他了,便把桂林米粉的传说改头换面,改成是桃花江上摆渡的年轻人,救了漓江的鲤鱼王。鲤鱼王问他要什么报答,年轻人是孝子,说老母亲有病,胃口不开,不知道怎么办。鲤鱼王听了,就教他制作米粉的工艺,老母亲一吃,觉得米粉又可口又消化,病也好了。米粉作坊的花格窗上.总爱挂一条木制鲤鱼,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来的。

桂林米粉的制作方法

桂林米粉的制作并不简单。米粉外表洁白光亮、细滑、柔韧,优质米粉往往是一团只有一根。具体的制作方法是:用清纯的漓江水,将桂林优质大米泡涨,研磨化为浆并滤干,揣成粉团煮热,然后压榨出根根米粉,再在水中团成一团,因为经过了反复揣揉,筋力极好。

做出来的米粉本身淡而无味,做成美味的桂林米粉关键在卤水。店家熬制的卤水都有各自的绝招,一般每家店都不同,而且不将配方外传,作为商业秘密。虽然各家不同,但是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一般是用豆豉、八角、桂皮、甘草、草果、小茴香等香料坐锅,放入猪肉、猪骨、牛肉、下水等,再加入三花酒、罗汉果等配料,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精心熬制,方能制出香气扑鼻味道纯美、营美丰富的卤水,与米粉拌和,佐以油炸花生或蒜末、葱花、芫荽、辣椒。下面介绍一下两种口味的卤水。桂林人口味

原料:

特料(水蛇、黄青蛙各一只),猪头骨、牛骨各2000克,草果、桂皮、甘草各10克,八角、香茅、丁香6克,小青椒100克,砂仁各25克,小茴香25克,丁香5克,香叶、花椒各10克,陈皮6克,阳江豆豉400克,干辣椒50克,老姜500克,干

葱头200克,桂林豆腐乳250克,盐80克,冰糖200克,酱油200克。

制法:

1、将水蛇、黄青蛙剖开去杂,把猪头骨、牛骨洗净,入沸水中大火氽10分钟,捞出放入不锈钢锅中,加清水15千克大火烧开,小火煮5小时,过滤留汤。

2、锅内放入色拉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草果、桂皮、甘草、八角、香茅、砂仁、小茴香、丁香、香叶、花椒、陈皮、阳江豆豉、干辣椒小火煸炒15分钟,捞出香料,用纱布包成香料包,下入汤中小火熬2小时。

3、锅内留油30克,烧至五成热时放入豆腐乳小火翻炒2分钟,放盐、味精、鸡精、冰糖、酱油小火熬开,出锅倒入不锈钢锅中调匀即可。云贵川口味

原料:

老鸡、汤骨、桂圆、生抽、老抽、冰糖、红糖、鱼露、盐、南姜、八角、桂皮、丁香、陈皮、川椒、芫荽仔、小茴香、草果、甘草、沙姜片。

制法:

1、用老鸡、汤骨、桂圆煲浓汤。

2、将煲好的汤倒入锅内,加少许生抽、老抽、冰糖、红糖,滴入少许鱼露,使汤变为淡咖啡色,加盐,略微咸一点,放入南姜、八角、桂皮、丁香、陈皮、川椒、芫荽仔、小茴香、草果、甘草、沙姜片。

3、将汤烧开,倒入香油即可。米粉店

在桂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米粉店。当地的米粉有倾城之恋之说。对当地人而言是最经济实惠的美食。其中以桂林溶湖饭店的最为正宗。其他比较知名的米粉店有味香馆、红鼻子米粉,还有十字街靠解放西路路口的石记米粉以及乐群路的又益轩,另外,瓦窑口的胜利米粉和正阳路步行街的担子米粉也都不错。米粉节

桂林米粉节于2007年开始在广西兴安县城举办,至今已经举办四届了,计划是每年的“五一”黄金周开幕,2007年的第一届桂林米粉节时间是4月30日—5月7日,由于2008年的节假日改革,第二、三、四届米粉节的时间为4月28日—5月3日。

第四届米粉节活动内容共26项。兴安县城用米粉制作了2只大型“米粉神福虎”和百米“米粉巨龙”向游客及市民展示。近20家著名米粉店和各种小吃云集米粉美食一条街。米粉节期间,将举办广西山歌大王争霸赛、古乐演奏大赛、吃米粉喝啤酒大赛、受市民欢迎的彩调专场,米粉世家才艺大比拼、桂林米粉现场制作演示及历史文化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四篇:记忆中的家乡

记忆中的家乡

时间:2013-03-03 13:00来源:原创再发 作者:像风一样 点击:896次

宣楼小榭

看透了花江烟雨,是否怀念那宣楼小榭,看过了名山江海,是否思念那小桥流水。自古文人多爱名川大山,奔涌之江,看到他们便情不自禁的去赞扬,高哄赞美之诗,于是有更多的人去追寻前人的脚步,不管是否看出什么,他们都会再次赞叹,然后江川山水便在人的视线中变的越来越美,有了“人间仙境”的美称。

但是,朋友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嬉戏的小河,翻滚的土地,还有那爬行的大树,而我还记得家乡的宣楼小榭,伫立在河边,一边在陆地之上,一边在河中,它是一个小二层,仅仅是一个老人活动室,一楼老人打麻将,二楼是老人们在唱戏,小时候我特爱往此处跑,带一小包玉米粒只为边听的旁边的欢声笑语边给河中金鱼撒上食物,让快乐带给每一处,这也是轩楼小榭存在的意义,在这里只有欢乐,人们发自内心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好是快活,每个周末我都会骑上我的小自行车,蹬蹬蹬的便去了,远远的望向宣楼小榭,渺小单薄,与它旁边的三四层楼房形成鲜明对比,到了近处,悠悠的唱戏之声传入你的耳中,让人不禁停下脚步细细聆听,江南的戏曲像个小女人一样幽幽凄凄,听了一遍之后便流连忘返了。小楼的顶如古代亭榭的风格,近处看如远古龙庭金黄与红色交错,大柱于水泥亲密结合,走到门前抬头一看便能看见大大的四个朱红色字“轩楼小榭”。进入之后一群老人在打麻将,他们老了,儿女又外出打工,陪伴他们的时间很少很少,所以只能聚在一起解闷,看着他们满怀笑容我也发自内心的在笑,对啊,相信等我老了后也会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吧,我和朋友早有约定老的时候就在一起打打麻将,下下象棋什么的,儿女若不在身边,那两个老头子就只能相依为命了,呵呵,但这也是以后的事了,相信真到了那么一天我和朋友也会这么做的。跑到二楼,有许多人在唱戏,你一句我一句,虽然人多嘴杂,但是多年的配合也不是白练的,唱出来的戏曲非常好听,而有些人会闭着眼睛,慢慢感受,虽然他们没有哈哈大笑,但是他们嘴角浅浅的弧度还是出卖了他们。看见我进来了,他们和我打招呼“小鑫,今天来晚了啊,刚才一曲可是非常好听的啊。”“小鑫,好孩子,来了啊。”“小鑫,好久没见你了,最近怎么样啊?”……看着他们亲切的样子,我会一一和他们打招呼,我和他们很熟。走到窗户边,看着下面的小河,河中的金鱼聚集在窗户的最下方处,不知道是否看见我来了,他们特别兴奋,摆起尾巴游来游去,呵呵,我和它们也很熟。我拿出玉米,慢慢的扔了下去,看着他们的争夺,我掩面而笑,若是有下辈子,我真想当一条鱼,游完一生,无何牵挂,无虑无忧,岂不快活?扔完玉米,我坐了下来,认真的听戏,那时还小,虽然听不懂,但是我却喜欢它的调调,它如流水一样淌过你的指尖,像丝绸一样柔软,暖暖的……

时间在此流逝,转眼一曲曲戏已过,我回到家中,然后吃饭。下次,我再去。思念那的宣楼小榭,思念那的小桥流水,思念那的小鱼而游,思念那的打麻将的老人,思念那一曲。

宣楼小榭,没怒江,没大山,不秀气,不完美,它只是一处普通的土地,大山江水是仙境,而我认为此处才是仙境吧。

朋友,看透了花江烟雨,是否怀念宣楼小榭,看过了名山江海,是否思念小桥流水?

第五篇:家乡的小吃

17.家乡的小吃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本地区的饮食文化,简单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着采用彩色面粉等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小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方式对家乡小吃的宣传,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家乡小吃的历史、习俗,加深对本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小吃。教学难点:

怎样把传统的小食品做得更有创意和新意。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民居的照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二、出示课题:家乡的小吃

三、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本地区的饮食文化,简单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1)、指名读目标(20秒钟)

2、出示自学指导

(一)1).出示各种礼物,激发学生兴趣。

2).播放影片,学生观看并思考:这个影片为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3).出示课题。

3、出示自学指导

(二)1)尝试着采用彩色面粉等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小吃,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家乡小吃的宣传,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现在请大家也给老师送份礼物吧,就请你们把了解的家乡的小吃介绍给我作为礼物。说说它的形状、色彩、口味等,如果知道它的名称由来和传说故事也可以说一说。2).学生介绍

3).教师介绍最具家乡的特色小吃。4).教师小结

谢谢大家带来的这么多礼物,让老师知道了咱们家乡有这么多有特色的小吃,还有精彩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美好的寓意,真是大饱耳福啊!三.当堂检测

(一).欣赏各地有名的小吃图片 1.包子。2. 抓饭。3. 拉面。4.羊肉串。5.混沌。

(二).师生合作,完成一份彩泥作品。1.完成作品。2.展示作品。四. 1.布置作业。(建议:(1).以同桌为单位创作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吃。

(2).为自己的小吃取名,并设计一句独特的广告语,宣传自己的小吃。

2.学生完成作业。3.是巡视辅导。五.课后评价和课后延伸 1.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2.宣读自己为小吃设计的宣传语。

3.课后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份真正的小吃送给他们。

六、板书设计17.家乡的小吃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