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2014年1季度湖北省浠水县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1季度湖北省浠水县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第一篇:2014年1季度湖北省浠水县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1季度湖北省浠水县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开年以来,浠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秀美新农村,不断促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一季度,全县农村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业经济平稳增长。预计一季度现价农业总产值168529万元;同比增长6.1%(按可比价算);现价增加值109412万元,同比增长4.0%(按可比价算),其中现价种植业产值33540万元、牧业84870万元、渔业49377万元,服务业742万元。

(二)农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夏收作物面积稳中有增。据调查,全县夏粮夏油播种面积比上年增1.47万亩,增长2.7 %。其中,油菜种植面积45.9万亩,比去年增0.9万亩,增长1.02 %,小麦播种面积4.2万亩,比上年增0.7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5.5万亩,比上年减0.17万亩。二是“两夏”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去冬秋播期间,我县持续40多天干旱无雨,导致油菜较大面积迟播、迟育、迟栽、迟发,生长发育极不平衡。年前全县出现两次有效降雨,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加上气温偏高,油菜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据调查,全县一类苗面积13.6万亩,占29.8%,同比减4.7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20.9万亩,占45.7%,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11.2万亩,占24.5%,同比增加2.7个百分点。小麦播种期间正遇上冬旱,冬至苗比上年略差,但年前温度较高,光照充足,开春后促弱转壮措施得力,当前小麦长势与上年差不多,预计有效穗18.6万,比上年减0.1万。三是农资价格下降幅度大,市场供应充足。据对农资市场调查分析,全县农资供应充足、供大于求,种子、肥料、农药等春耕生产农资准备充足,主要农资价格下降幅度大。尿素每吨1800元,每吨下降400-500元,氯化钾每吨2600元,每吨下降400元左右。农膜价格1.5万元/吨,与上年1.25万元/吨相比增0.25万元。

(三)畜牧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1-3月份,全县生猪出栏37.2万头,存栏59.2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05%、-6.33%;家禽出笼761万只,存笼2670万只,与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91%、-16.04%;但由于生猪价格同比下降,家禽市场低迷。据市场价格调查统计:3月生猪平均价格为11.6元/公斤,同比下降13.8%。猪肉价格为23元/公斤,同比下降11.5%。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淘汰鸡和鸡蛋价格低迷,鸡蛋价格一直在6.8元/公斤—7.6元/公斤区间振荡。近几年,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居高不下,饲料原料价格走高,人工、防疫成本上升,养殖成本加大,导致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四)渔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县水产放养面积17.72万亩,同比增0.02万亩;产量达到4.5万吨,同比增长42.7%。按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理念,结合全县渔业基础设施的现状,采取政府引导、渔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办法,大力实施“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工程”,去冬今春完成1.5万亩改造任务。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在品种结构上求突破,全县已投放优质鱼种1.6余万吨。大力推广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中禾粮油集团计划今年进行稻鳅共生种养试验,将泥鳅养殖和有机稻种植结合起来。同时,不断加大和巩固现代水产园建设,有利推进了我县水产业的发展。

(五)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通过农业招商引资,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7家,实现加工产值达到2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润2000多万元,同比增3.2%,其中,湖北神鹭集团农产品加工产值5.6亿元,中禾粮油加工产值3.8亿元,晨科集团加工产值4.2亿元,万嘉油脂加工产值2.2亿元。随着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升,质量的提高,出口创汇额快速增加,元至3月份神鹭集团累计出口创汇200万美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田地抛荒严重。

(二)畜牧养殖受市场影响,农户经济压力增大,导致养殖户补栏补笼少,影响了生猪和蛋鸡生产。

(三)农业机制体制不顺,农村活力不强,农民应对市场能力差,农民承担的市场风险大。

(四)农业生产散、小、乱现象突出。种植业不成片,无规模,集約化程度低。养殖业无规划乱建设,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督办,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引导农民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恢复和推广单改双种植模式,增加复种面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速度。加快完善柳界线现代农业示范带及产业园规划;加快项目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带、产业园建设。全面落实省委“四个一批”工程,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扶持中禾、神鹭和晨科等企业,打造百亿产值企业,尽快实现早日上市。

(三)加快推进集体土地改革。稳步推进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全培训机构,提升农民技能水平,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切实保障农户收入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

第二篇: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季度分析报告(定稿)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季度分析报告

**年1-9月份,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线,突出抓好农业基础建设、主导产业建设两个重点,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着成果。据初步统计,1-9月份,全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0亿元,同比增长6.5%;前三季度我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136.65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工资性收入2343.11元、家庭经营收入1983.01元、财产性收入96.68元、转移性收入713.85元,同比分别增长10.4%、12.1%、106.1%、15.8%。

一、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主要指标稳中有增。

1、粮油生产。落实早稻播种面积33.5万亩,同比增长2.3万亩,增幅为7.4%。早稻单产340公斤/亩,比去年342公斤/亩略减;实际完成一季稻播种面积18.1万亩,同比减少1.3万亩,目前禾苗长势较好;完成晚稻播种面积35.3万亩。预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0万吨。今年油菜收获面积25.89万亩,总产2.46万吨,较去年增幅为3.8%。目前我县油菜已育苗1.2万亩,确保了明年育苗移栽面积在10万亩以上。我县现有茶园面积5.665万亩,采摘面积3.85万亩,据统计共产茶叶4200吨,产值5350万元,春茶由于气候等原因产量减少,但今年茶叶销售形势比去年要好,各类茶销价上涨10%以上,因此全县春茶产值略有增加。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9万亩,受今年雨水较多影响,蔬菜生产呈现量减、价升、效益较好的态势,产量1.24万吨,实现产值21240万元。

2、畜禽生产。1-9月份,全县生猪发展、出栏、存栏分别为154.9万头、82.4万头、72.5万头,存栏母猪7.23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5%、4.99%、4.02%。牛、羊、蛋产品、水产均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增长。

3、林业生产。1-9月份,全县竹木胶板企业运行132家,实现产值17.6亿元,其中竹业产值为12.8亿元,收缴育林基金680万元,代征地税217万元。完成造林1.52万亩,实施幼林抚育1万亩,封山育林0.4万亩,在桃花江林场、禁牌、桃花江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实施毛竹低改2万亩,全面完成市下达任务。

4、水利建设。重点工程。桃花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小农水项目、渠系建筑物改造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县已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7座、山塘整修850口、渠道防渗360公里,维修改造电排电灌190处,资江河道疏滩阻洪砂堆15万方,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7处。救灾补损工作。今年1月1日至8月22日,我县累计降雨1331mm,比历年同期偏多8%,特别是进入汛期后经历12次强降雨,造成山洪暴发,水利设施毁坏严重。据统计,全县损坏水利设施4000多处、小型水库33座、堤防1000米、河堤10.37千米、水闸160处、灌溉渠道138.2千米,冲毁塘坝578处,紧急转移群众12万人。通过召开抗灾救灾会议,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积极组织生产自救,目前已修复水库16座、山塘110口、干渠60多千米、受损河坝45座、电排机埠4处。资江河道整治工作。全市资江河道和砂石场整治工作会议后,全县统一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对非法砂石场和挖砂船只进行了集中整治,到6月底止,大部分非法采砂场和挖砂船只已靠岸停止作业。7月4日,组织了首次资江河道砂石采矿权拍卖。

5、农机生产。前三季度,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4.2万千瓦,同比增长8%。拥有各型农机具10520台(套),同比增长8.3%。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2%。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1、示范片建设初出成效。示范片今年计划完成九大工程建设,目前4000亩竹林低改一期工程如期完成,株木潭农科园东侧河渠维修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穿衣戴帽”和美化靓化工程进展较快,绿化带工程已全面动工。签订流转合同600亩,新桃缘第三期工程已全面启动。桃益一级公路沿线凉席加工退出和园区建设工作有力推进,沿线58家凉席加工企业已退出益桃公路视线以外,两个园区均已开工建设,可望在月底入园生产。

2、示范村建设纵深推进。制定下发了《桃江县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目标考核细则》。4月份和6月份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和示范村驻村工作组组长会议。县主要领导十分关注新农村建设,县委书记黄进良就后盾单位帮扶资金作出了专门批示,县新农村办下发了专门文件,将于近期对20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一次工作督查。

3、农村清洁工程稳步实施。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安排,明确了县级领导办点经费的50%用于乡村清洁工程的“以奖代投”,明确了今年的工作目标是:围绕“四创”活动,重点解决20个新农村示范村,桃益、桃沾、桃灰公路两侧的材料堆放、垃圾清运、乱停乱靠、沟渠淤塞等问题,对15个乡镇所在地集镇和50%面上村进行环境整治和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1、“一事一议”成效显着。从7月份开始,县综改办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五到基层”活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走近农民群众,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办实事,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一线工作法”。从8月上旬开始,对全县15个乡镇232个项目村的“一事一议”项目程序、项目预算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审查和现场察看。

2、国家绿色能源县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积极配合县发改局做好了国家绿色能源县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县能源办编制了《2010-2020年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发展规划》。6月份“桃江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更名为“桃江县农村生态能源局”,成为益阳市第一个农村生态能源局。

3、农业安全生产常抓不懈。一是防汛工作取得阶段胜利。面对上半年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实现了“不垮一库一坝,无人员伤亡”的目标。二是动物防疫工作毫不放松。我县切实加强动物检疫,强化疫情监控,扎实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目前为止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三是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到位。从9月20日起,已启动全县森林防火特护期,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总方针,以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和重特大森林火灾为总目标,进一步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二、前三季度农业生产形势走向分析

今年我县早稻生产因气候原因导致单产略有下降,但总产因面积增加不会减少。全县实际完成一季稻播种面积18.1万亩,同比减少1.3万亩,目前禾苗长势较好。晚稻秧苗足实,可望完成晚稻面积35.2万亩。预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0万吨。生猪生产总量保持稳定,但养殖效益出现波动。但7月后价格逐步回升。最近这段时间,生猪价格在13-14元/公斤之间波动,保证了生猪生产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面对周边严峻疫情防控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全县未发生一起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一些散发疑似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和扑灭。

客观分析今年农业农村经济走向,有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好。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下半年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民收入势必有所增加。二是价格稳。粮价因农资价格上涨、市场需求加大等因素影响,预计早稻开秤收购价格将稳中走高,整体农产品价格除生猪外都有所上涨。三是工价高。农民工资较去年同期增长15%左右,有利于农民增收。不利因素也存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今年杂交稻种子价格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据大户反映,土地租金、人工工资、农机维修费用等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二是气候条件不利。由于上半年降雨量较大,全县大量的围山渠道和一些承担重大灌溉任务的拦河坝被洪水冲毁,这些工程短时间内无法恢复。三是市场风险承受能力不强。受全国生猪大市场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且上半年生猪的平均收购价格一直下滑,养殖户基本处于亏本状态,补栏的积极性下降。当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动物防疫工作难度大。

三、下阶段工作目标

(一)突出抓好粮食、生猪生产,确保粮食大县、生猪大县建设目标不动摇。

进一步加强生产指导和工作督查力度,确保晚稻播种面积落实,全面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尽快制定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分配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和生猪产业发展。同时,认真抓好农口立项争资及项目工程实施,搞好项目衔接和申报,为实现全年农口系统立项争资目标而努力。

(二)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目标不动摇。

成立桃江县整合涉农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新增粮食产能县建设三个平台,抓好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申报等环节。认真完成“一事一议”、新农村达标、能源项目建设任务。

(三)着力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确保农村稳定发展目标不动摇。

认真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构建完善的防汛预案和责任体系,完善防汛抗旱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狠抓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和松材线虫病等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动植物防疫安全。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提高农机安全工作水平。

(四)切实抓好“四冬”生产,确保全年农业农村工作圆满结局。

我县已于9月21日召开全县“四冬”生产会议,明确了**年全县“四冬”生产总目标,即: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6000处,完成土石方1000万方,累计投入资金9500万元;完成秋冬作物种植面积53万亩。其中油菜27万亩、蔬菜7万亩、冬粮8万亩(其中马铃薯2万亩)、绿肥11万亩;完成油茶造林0.6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0.3万亩、竹林低改5万亩(其中修山4万亩、垦覆施肥1万亩)、笋材两用基林0.5万亩;确保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动物标识率、产地检疫达到100%,严防重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

第三篇: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季度分析报告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季度分析报告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季度分析报告

一、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主要指标稳中有增。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1、示范片建设初出成效。示范片今年计划完成九大工程建设,目前4000亩竹林低改一期工程如期完成,株木潭农科园东侧河渠维修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穿衣戴帽”和美化靓化工程进展较快,绿化带工程已全面动工。签订流转合同600亩,新桃缘第三期工程已全面启动。桃益一级公路沿线凉席加工退出和园区建设工作有力推进,沿线58家凉席加工企业已退出益桃公路视线以外,两个园区均已开工建设,可望在月底入园生产。

3、农村清洁工程稳步实施。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安排,明确了县级领导办点经费的50%用于乡村清洁工程的“以奖代投”,明确了今年的工作目标是:围绕“四创”活动,重点解决20个新农村示范村,桃益、桃沾、桃灰公路两侧的材料堆放、垃圾清运、乱停乱靠、沟渠淤塞等问题,对15个乡镇所在地集镇和50%面上村进行环境整治和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3、农业安全生产常抓不懈。一是防汛工作取得阶段胜利。面对上半年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实现了“不垮一库一坝,无人员伤亡”的目标。二是动物防疫工作毫不放松。我县切实加强动物检疫,强化疫情监控,扎实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目前为止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三是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到位。从9月20日起,已启动全县森林防火特护期,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总方针,以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和重特大森林火灾为总目标,进一步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二、前三季度农业生产形势走向分析

三、下阶段工作目标

(一)突出抓好粮食、生猪生产,确保粮食大县、生猪大县建设目标不动摇。

进一步加强生产指导和工作督查力度,确保晚稻播种面积落实,全面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尽快制定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分配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和生猪产业发展。同时,认真抓好农口立项争资及项目工程实施,搞好项目衔接和申报,为实现全年农口系统立项争资目标而努力。

(二)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目标不动摇。

成立桃江县整合涉农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新增粮食产能县建设三个平台,抓好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申报等环节。认真完成“一事一议”、新农村达标、能源项目建设任务。

(三)着力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确保农村稳定发展目标不动摇。

认真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构建完善的防汛预案和责任体系,完善防汛抗旱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狠抓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和松材线虫病等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动植物防疫安全。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提高农机安全工作水平。

(四)切实抓好“四冬”生产,确保全年农业农村工作圆满结局。

第四篇: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酒泉市2011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 及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情况汇报

尊敬的刘省长:

根据您的指示,我及时召集和组织有关部门对酒泉市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现将基本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总体评价

今年是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最复杂多变,国内宏观调控压力最大、各种困难矛盾最多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酒泉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抑通胀、调结构、稳增长、开好局”的目标,以新能源产业为牵引,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今年1-9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60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2.2亿元,增长42.3%;财政收入47.05亿元,增长2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77亿元,增长2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846元,增长2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2%。总体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达到了省上确定的预期目标,呈现出“增速较快、效益向好、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的特点。

一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1-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0亿元,增长18.3%,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高9.2和5.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9.5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8.5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1.97亿元,增长15.2%。从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看,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4%、69.6%和2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9、12.74和4.58个百分点。从三大需求看,投资保持较高增速,1-9月全市开工规模以上建设项目1105个,增加20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53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3%,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消费需求明显提速,1-9月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4%,同比加

第五篇:2013年上半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委、镇政府全面贯彻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促发展”为主线,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全镇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总体目标。

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夏收作物喜获丰收,面积、总产实现“双增”

2013年全镇夏粮收获面积12300亩,比去年减少60亩,减少0.5%,总产3762吨,比去年增1010吨,增长36.7%。其中,小麦收获面积8000亩,与上年持平,总产2600吨,比上年增960吨,增幅58.5 %,亩产325吨,比上年增120公斤,增幅58.5%;油菜籽收获面积5000亩,与上面持平,总产10500吨,比上年增2361吨,增幅29 %,亩产210公斤,比上年增48公斤,增幅28.8%。

增产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气候条件及收割条件良好。今年上半年,雨量适中、气候良好、昼夜温差相对较大,风调雨顺的气候条件,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我镇在收获期间大力组织机收机打和机械联合收割,抢打抢晒,确保了颗粒归仓。

二是宣传培训,提高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率。在春播期间利用三解三促、科技入户、农民培训等机会,组织县乡农技人员进村到户,宣传、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以多种形式举办培训班,大

1量推广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三是狠抓抗灾生产,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全镇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一喷三防”:即通过药肥混喷,实现一次喷药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效果。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壮丰胺、劲丰等新产品,增强小麦抗倒伏和抗病能力,切实提高了小麦增产能力。

(二)畜禽养殖收益逐渐减低

受国家政策、养殖环境和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回落,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养殖收益逐渐走低。上半年生猪存栏32510头,比上年同期增加10.2%。生猪出栏价格总体呈下行走势。据调查,六月生猪出栏价格为12.22元/公斤,比一月份16.94元/公斤下降27.98%。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镇委、镇政府坚持“农民为主、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并推行“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生产模式,不断延长扩粗产业链条,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经营机制,增添了新的活力。俊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依托新裕农业建立“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地方群众增收近500万元。

二、制约我镇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我镇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仍无法战胜气候异常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困难,低温阴雨、梅雨降水量集中以及经常性台风给粮食、果蔬生产、水产养殖业造成较大损失。

(二)农业技能不足,影响农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我镇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的生产者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种田知识,只能按“老办法”从事农业生产,这种“老办法”必然制约农业生产的的快速发展;二是我镇当前农业知识普及力量不足,除播种,收割知识传授外,还需要在后续秸秆等作物进行田间辅导。

(三)专合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

我镇有的专合组织停留在完成种养殖原材料供给、再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处理的低层次基础上,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户利益,但却没有形成基地(农户)与专合组织之间真正的产业化链接,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系。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及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借“三万”活动东风,按五年建设规划,通过投“两工”、筹“一事一议”、争“以奖代补”、跑项目建设等,多措并举,拓宽投入渠道,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逐步解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

二是采取措施,稳定生猪生产。一是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加强生猪市场预测,及时掌握生产量、交易量、生产成本、流通环节加价、政府储备等具体信息,正确引导养猪户合理生产,适时启动生猪收储应急机制,避免供求失调。二是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鼓励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打造生猪知名品牌,大力发展肉制品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是 持续推广专合组织,努力提高农技水平。一方面打造好本镇新裕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种植兴趣,带领群众致富。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科技兴农的步伐,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田间指导,鼓励农民进行科学种田,让科学种田的理念在农民的心里扎根,使科学种田对农民来说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长期坚持的生产活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18663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