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
梦中的美景仍萦绕在脑海中,带着两分梦幻,三分坚持,四分追求,语录追寻至此。本是迷人的美景,却无暇欣赏。只因这山仍是昨日的山,这水仍是昨日的睡,而梦中人仍在梦中。
颓然坐倒在地。剩下的一分不自信无限放大,在胸膛里4虐,涨得生疼,渐渐褪去了眼中的坚定:这样的追寻是否还有意义
?
是去?是留?
很多人都说,若当初如何如何,今日便会是另一番图景罢了。殊不知,最让人懊悔的并非一念之差,也并非不曾涉足,而是离终点仅仅是一步之遥。试想,那东西本就是自己心心念念所想,现在搓手可得,只差一步,只需一步,就一步。。
既然已经坚持奋斗了那么久,为什么就不愿再向前跨一步?
只差一点,便把所有的努力都摧毁,任何人都无法接受。但事实往往是残忍的人生如同画圆,兜兜转转,只有画上最后一笔才算圆满。如若不然,无论画了多少,也始终只是一个弧,一个不完整的圆,一个永远的缺憾。
我常想,若我能再坚持一点,屋前的樟树是否已是茂密成荫?若我能再自信一点,我是否已经站在舞台上演奏属于自己的音韵?若我能再果断一点,我是否已能在最后一道题上留下一个完美的句号?若我能再向前跨一步,是否就不会有现在为时已晚的感慨?
那么,就再向前跨一步好了
右脚缓缓迈出,最后还是坚定的踏在了湿软的土壤行,震撼了新房。眼前豁然开朗。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柳暗花明。
第二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⑴ 让一个同学读“导语”。⑵ “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3、复述故事情节: ⑴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①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②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③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④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⑵ 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⑶ 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⑴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⑴ 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⑵ 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①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② 评论杰利。③ 评论四个孩子。⑶ 探究问题:
①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②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③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④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⑤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牢记着________叫我不要____________的训诫。
3、_____向___________攀爬。
4、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啜泣。
5、_______正纳罕____________。
6、暮色开始四合,______________。
7、暮色苍茫,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______的口气说_________。
10、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我的信心大增。
12、______________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片段或短文。
第三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过程和方法: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1.默读: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2.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发生在什么时候?? 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复习导入:作者?身份?主旨?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 讨论课后练习二
?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作业: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
第四篇:走一步.再走一步doc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赵长明
站在山底,面对高耸入云的山峰,景色总是那样的秀丽迷人,总有一种冲动——要是站在山顶,那该多好啊!于是踏上征程,走一步,再走一步,迟早会到达峰顶。
人生就如同登山,充满了曲折与荆棘。有的人望而却步,总是停留在山底,于是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的人,敢于攀登,走一步,再走一步,于是他们到达了山的顶峰,成为了一位成功者,成为了一名佼佼者。
那些平庸之人总在怀疑,是什么使他们成功,孰不知,就是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们喟叹牛顿的精明,我们羡慕爱因斯坦的通达,我们崇拜爱迪生的才能。孰不知,其实我们同样拥有它们的智慧,但缺乏的仅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走一步,你将成为名人,再走一步,你将成为佼佼者。
“只要肯登攀,铁杵磨成针。”我们缺少的不是成为天才的才智,而是缺少成为天才的坚持。想当初,爱迪生为研制出耐用的灯泡,曾实验过数以千计的材料,而没有放弃,老天是公平的,最终他成功的研制出灯泡,照亮了世界。水要想带动机器,必须达到二百一十二度,差一度也不成;人要想成功成才,必须经过足够的努力与坚持,少一步也不成。当面对困难,请记住,走一步,再走一步。
距离高考仅有五十几天的时间了,我们可能也累的几近不行,但请记住: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就有希望创造奇迹;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将刷新学校的记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聚少成多,我们迟早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源于点点滴滴的努力,成功需要一步一步的坚持。
站在山底,我们拥有相同的起点,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将先人一步,走向成功。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将走向成功!
◆孩子,用生命抗议爱情的背叛,值得吗? 【标签: 爱情
殉情
2009-08-15 |】
爱为何物,情又为谁。。
红尘世间多少痴情男女为爱一路悲歌,在情与爱的路上悲怆而行,由古至今,又有多少悲情的爱情故事让人高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于是乎,轰轰烈烈的爱、生死相许、死去活来的爱似乎代表着爱情的坚贞不渝。。常常从各种媒体上看到因爱所伤绝然离世的怨男怨女的悲情事例,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都不免伤情叹息。没想到下午时分,母亲的一个电话却将这样惨痛的事实拉到了我的身边,一个鲜活的生命居然可以不顾一切的为爱敢于从高楼一纵而跃,用生命为自己那份已然残缺的爱画上了永恒的句号,残缺的爱虽然被带走了,可是无尽的悲伤却永久的留给了活着的亲人,他们将永远的去承受失亲之痛带给他们的煎熬。。
素来和我们家是世交的朋友刚刚留学归来的女儿,就在学业有成,事业才刚刚开始,人生美好的前程才铺展开来的时候,因为男友绝情的离去,爱情的移情别恋给了她致命的打击,钻进情感牛角尖的她再也没有能解脱出来,无望之下,竟然不顾养育了她二十几年的父母的感受,选择了用生命去抗议爱情的背叛。
孩子呀,听到了你的死讯,我震惊的除了悲伤,其余的全无感觉,因为对你的熟悉,我
怎么都无法将死亡与你挂钩,可是母亲无奈的表述却又让我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人的生命既是坚强,又时时脆弱。
我真的无法想象,孩子,是什么力量促使着你居然连死都无以畏惧,连含辛茹苦养育了你二十几年的父母亲人都不惜抛弃,可以全然忘记他们的存在,可以决然不顾他们的感受,不顾他们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打击。。。难道仅仅是因为爱情的缘故让你不顾一切的一纵而跃吗?
如果真的因为爱情的背叛导致你走上这条不归路,孩子呀,你真的是大错特错了。人生之漫长,世界之广阔,在我们人生的整个过程里,需要有许多个环节组成,爱情只是人生之旅的一个部分,一次体验,我们活在世上也绝非只有爱情一事,多少怨男怨女在爱情来临之后,往往被情爱遮掩生命的本意,以为此刻爱情就是生命的全部,失去爱情也就往往寻死觅活的。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和举措,生命意义之广大,情爱只是生命的点缀,除去爱情,我们还有事业、亲人、友情。。需要我们关爱与经营,人世间的爱是博大深远的,为了一己之爱放弃所有的一切,那也未免过于狭隘了。
孩子,你是想用结束生命来抗议爱情的背叛,还是想用死报复他的无情离去,其实,不论什么原因,孩子你都选错了方式,想用死去抗议什么或者报复什么,其实都是徒劳的,除了你的父母亲人会用后半生去承受失去爱女之痛外,已经负心的他会为你的死内疚一生吗?内疚也许是会有的,可是人家毕竟是有人家的生活和日子要过,没有多少男人会因这样的殉情而独身一生的,终究他们会结婚生子,会过上属于他们的日子,而对你死去的内疚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他忘却,而你用死作为报复或抗议又有什么意义呢?你究竟又报复到他什么了?除了带给父母亲人撕心裂肺般的痛苦外,我想,你的死去会被他人渐渐遗忘,别人依旧有滋有味的过着属于人家的日子,而你却永远的与我们阴阳相隔,这样的死去,孩子,你值得吗?
不就是一次失恋吗?何足以敢用生命为代价去抗议爱情的背叛,爱是双向的,也是自由的,你有权利去爱一个人,哪怕爱的死去活来其实也都是你一人的自由与权利,与他人何干?人家也有爱你或不爱的自由。爱是情感的体验,在相互接触了解过后,人家其实是有选择的权利的,合适与不合适也都要两个人自己去感受,人家觉得你不合适于他,那么你们的这场爱情已然变得残缺不全,不是谁的婚姻都是一次爱情的结晶。
孩子,当他不再爱你,当爱离去的时候,已经说明这样的男人不是你可以托付终生的人,没有了爱的基础,你未来的幸福拿什么做保障呢?爱是自愿的,不可强求,或许你会说,当爱离去时,当他移情别恋后,我真的痛不欲生,因为我爱的很深。的确,这样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常情之态,人毕竟有着七情六欲,为情所伤,为情所困,我们无法做到象圣人般坚强的可以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不是这样的,爱随离去,可是痕迹尚在,所以我们可以允许自己痛苦,伤心、流泪,可以给足自己悲伤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孩子,世界之大,好男儿四处皆可寻,他既然放弃了你,足以证明这份爱其实根本不属于你,他不过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们的那份情也不过是生命过程的一次情感的体验,有了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可以更加明了自己想要的幸福之所在。而你为什么绝望的把自己吊死在一个不属于你的树上呢?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孩子呀,百善孝为先,难道你的父母亲人二十几年的养育之情还不抵一段情感重要吗?他们含辛茹苦的拉扯你长大,好不容易盼到你留学归来,满心欢喜的指望着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是,你自私的为了一己之爱竟然全然忘却自己未尽的孝道,残忍的将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强加于他们,知道吗,自从你走后,疼爱你的爷爷姥姥因悲痛相继住进医院抢救,你的父母不但要承受你带来的痛苦外,还要照顾伤心欲绝的老人,这几天的经历对你的家人来说是怎样的煎熬。。你的自私与残忍摧毁了他们本来应有的幸福安逸,将父母亲人无情的推向人间“地狱”。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
种悲痛,孩子呀,你根本体会不到,你真的就忍心让他们在余年里就这样苦苦的思念你,以泪洗面吗?
人生风雨无数处,失恋也罢,失业也罢,事业遇挫也罢,家庭变故也罢,这些都是生命过程的一次考验,我们要学会理智的面对这些挫折打击,我们不是常常在说“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这不仅仅是一句鼓励人的口号而已,是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和力量历练自己。生活也许的确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可也决然不是一无是处的。
鲜活的生命已离我们而去,我只想在此告诉所有正在恋爱和即将恋爱的朋友们,当爱来临时,请用心并智慧的珍惜它、经验它;当爱离去时,请坚强的面对现实,只有放弃了本不属于自己的,才有时间和机会去寻觅你的真命天子,寻找到真正属于你的情感,找到真正懂你、爱你、疼你的爱人。
为爱死死的纠缠甚至已死殉情,固然悲烈,可是毫无意义,只能给你的父母亲人带来痛苦和伤害,除此之外我真的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创造奇迹顽强站起来 高中自学考过二本线 ——脊髓炎女孩拄拐上大学
【日期:20090903来源:齐鲁晚报】
对大学生活,马驰充满信心与希望。
2日,山东中医药大学新生报到现场,身边一直放着一根木棍的一位女孩显得与众不同。
她是2009级中药学专业的新生,来自吉林省农安县,如果不是这根“拐杖”,很难想象这个名叫马驰满脸带笑的女孩,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 ;更难想象她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自学高中学业,还在高考中取得502分(理科)的成绩。
卧床不起,她改名叫“马驰”
如果不是她父亲含泪的叙述,记者很难看出眼前这个柔弱的大一新生竟与可怕的病魔抗争了十年,而且用医生的话说,这种病人站起来是“奇迹”。马驰的父亲马福生动情地告诉记者,他家住吉林省农安县莫波村,马驰原本是个活泼爱动的孩子,跑步是她的强项。12岁时突然有一天她感到双脚发麻,后来蔓延到双腿,从那时开始便卧床不起,从双脚到胸前都失去知觉,医生诊断为脊髓炎。医生对她病情的前景只是表示:“要相信奇迹的发生。”自那之后,她的两条腿就软软地不听使唤,一躺就是两年。她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定要站起来。她还给自己改了名字,叫马驰,她说:“驰是奔跑的意思。”
马驰14岁时的一天,突然感到一个脚趾动了,后来她的双脚、小腿、大腿都可以动了。马驰说,从爬到走的过程非常艰难,她每天练习,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直到现在她能靠拄拐走路了。她的主治医生看见她走路的样子说:“孩子,你创造了医学奇迹。”“别人建议我用双拐,我也知道用双拐舒服,但我担心会产生依赖,我要通过练习真正站起来,像健康人一样走路和奔跑。”
高中学业,基本靠在家自学。
马驰告诉记者,因为她所在的高中离家太远,她选择在家自学,一个月去学校几天,把不懂的内容问清楚。为恢复双腿行走能力,马驰每天4点钟起床,练习行走。因为双腿、双脚没有知觉,每坐一个小时,她就要活动身体,否则下肢就会僵硬。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读完高中课程。今年高考,马驰考了502分,高出当地二本线36分。她说能够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她的理想,她很想知道疾病的根源,也想通过自己所学,给自己还有他人治病,解除别人的痛苦。
马驰说,这些年我得到许多关爱。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得知她家境困难为她免了学费;每次去医院按摩,有三位出租车司机免费轮流接送她,一天没耽误。她说大家对她越好,她就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不辜负他们。
※爱心足迹:每个人都幸福 戴希
苏浅老师教的是一群有先天性残疾的孩子。他们都喜欢苏老师,乐意找苏老师交心。
“苏老师,我真的不幸福!”一天,双目失明的男孩孙方杰说。苏老师一惊:“你为什么这样想?”“因为我看不见花草鸟虫,看不见蓝天白云,看不见真诚友好的笑脸,我——什么都看不见呵!”
又一天,双耳失聪的女孩许敏也这样说:“老师,我不幸福。”苏老师一愣,很快在纸上写道:“你为什么不幸福?”“因为我听不到风声雨声,听不到歌声琴声,听不到亲切悦耳的赞美,我——什么都听不到呵!”
“苏老师,我感觉不幸福!”没过几天,余笑忠又对苏老师说。余笑忠是个双腿残疾、坐在轮椅上的男孩。苏老师温和地看着余笑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不能翻越高山,不能横穿沙漠,不能自由行走,我——哪儿都去不了呵!”
几日后,李南打着手势告诉苏老师:“苏老师,我很不幸福呢!”李南是个哑巴女孩。苏老师爱怜地望着李南,也打着手势反问:“你为什么感觉这样?”李南又痛苦地打着手势:“因为我不能说话,不能唱歌,不能讲故事,我——不能用口表达心声呵!”
„„
不断有孩子向苏老师诉说自己不幸福,让苏老师心里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沉重。
苦思多日,苏老师的脸才由阴转晴。她迫不及待地把孩子们招拢来,让他们坐在讲台下。
苏老师首先问孙方杰并在黑板上写道:“孙方杰,你要怎样才幸福?”“能睁眼看世界呀!”孙方杰脱口而出。“就这一点?”“对,就这一点!”“嗯,好!”苏老师点点头,还把他们的对话写在黑板上。
接着,苏老师问许敏并在黑板上写道:“许敏,你要怎样才幸福?”许敏不假思索:“能耳听八方就幸福了!”“就这一点?”“对,就这一点!”“嗯,好!”苏老师又点头,也把他们的对话写在黑板上。
然后,苏老师问余笑忠并在黑板上写道:“余笑忠,你要怎样才幸福?”余笑忠立马回答:“能自由行走就幸福了!”“就这一点?”“对,就这一点!”“嗯,好!”苏老师点点头,又把他们的对话写在黑板上。
再后,苏老师打着手势问李南并在黑板上写道:“李南,你要怎样才幸福?”李南激动地打着手势回答:“能开口说话就幸福了!”“就这一点?”苏老师打着手势追问。“对,就这一点!”李南又打着手势回答。“嗯,好!”苏老师还是点头,同样在黑板上写下他们的对话。
„„
“孩子们,”当最后一个孩子大胆地吐露了自己的幸福观,苏老师亮开嗓子、噙着泪花说,“知道吗?你们每个人只有一点不幸福,却有许多意想不到而又弥足珍贵的幸福。比如李南吧,不能开口说话是她的不幸,但她能看、能听、能走„„这些,都是其他孩子苦苦追求的幸福呀!换句话说,你们每个人的幸福都比不幸多得多!是不是——”苏老师下意识地停了停,充满深情地感叹道,“每个人都幸福?!”她把这句启示用红粉笔端正醒目地写在黑板的正中央。
仿佛有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孩子们阴郁的心扉。他们豁然开朗的面颊上,慢慢地爬出
蚯蚓一样生动的泪。
※
人生三境界
池莉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是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第五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学习写作技巧.2.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人生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培养从小事中获得人生哲理启示的能力。
难点: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培养从一件事中悟出人生哲理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3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这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处理他所面对的大困难呢,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的人生启示。(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检测字词,扫通障碍,疏通文意(4分)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重点字词,由学生来领读,老师在旁边纠正。(同学们,上节课结束时,老师让你们下去预习这篇文章,你们有没有预习呢? 那么老师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谁预习的最充分呢。首先来给PPT上展示的这些字词来注音,看谁回答的又快有准。)
注音: 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 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 qì)着眼(zhuó)迂回(yū)纳罕(nà hǎn)小心翼翼(yì)头晕目眩(xuàn)(大家齐声朗读一下这些字词)了解了以上这些字词的读音,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词语的意思怎么理解。
其次: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然后点出一些词语造句。
解释下列词语:
训诫
:教导,告诫。
嶙峋 :形容人消瘦露骨。纳罕 :惊讶,诧异。
啜泣 :哭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10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中注意速度。(每分钟大约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所以大约3分钟看完。)默读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速度,拿起笔勾画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也有利于我们待会很好的复述课文。2.思考问题:文章记述了一件什么事?默读完之后要复述故事情节。
(大屏幕投影显示出默读注意事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 复述之前强调复述故事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内容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应该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同学们默读玩文章了,加之课前的预习,同学们对文章更加深了印象,那么我们在复述之前先来个抢答,检测一下大家的默读效果。)
★ 接下来设置一些关于课文的问题,同学们抢答,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复述故事情节打基础。
★ 复述开始之前呢,同学们先来个抢答。看谁回答的又快有准。★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 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一个8岁瘦弱的男孩和其他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 4.那座悬崖有多高?(约20米高)
★ 5.岩石架有多高?(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所以岩石架的高度是约7米。)
★(好的,回答完这五个问题,我们在回头想想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小时候的一次从冒险到脱险的经历,最后悟出的人生哲理,那么根据老师提示的思路,请同学们想想下面这个问题。小组之间可以探讨,★ 6.文章共23段,怎样划分?
★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 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险的部分,注意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等等。学生复述。
★ 师:接下请下一位同学复述第二部分,即脱险,注意父亲如何引导我走下悬崖以及作者的心里变化。学生复述。
★ 两位同学分别复述了冒险和脱险的故事,都抓住了重点,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通过预习和刚才的默读课文,加之刚才两位同学复述,我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八岁那年的从冒险到脱险的一次经历,左后作者从中体会到人生道理,那些下面我们大家一起研读一下课文,看看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作者真证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深化主旨,探究细节(10分)
★大屏幕显示问题:(根据时间有针对性探究)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第一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课文主要写“我”跟小伙伴们爬悬崖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动词找准了是有很大的表现力的)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同桌之间讨论回答)
(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继而是萌发信心,随后是信心大增,最后是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追问:这种巨大的成就感是指什么?)
3.“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啜泣就是抽抽搭搭地哭,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第一次是因为恐惧、伤心,第二次是出于惊喜、委屈、感动、余悸和成就感。)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感受到它不同的内涵,像这样慢慢的感受,不断的积累,我们就会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4.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
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5.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我”下来,很值得人深思。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磨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父亲这样做,只给指导、鼓励,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对文章又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意图,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你还学到了哪些人生哲理呢)
(五)细读课文,品味哲理,学习写作技巧:(6分)
★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
▲倒叙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用笔俭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文章记叙了作者8岁那年的一次经历,时隔57年,作者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所以作者又记叙下了这篇文章,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就称之为倒叙,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这个是老师发现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再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现在和我们大家分享分享吧!
▲小中见大: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是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和音乐感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
▲以事喻理:文章先记述了脱险的经历,接着写了从中得到的人生哲理。这种叙事之后针对事情进行议论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写作技巧,都是由老师来具体的讲解,由于初次接触,学生不许完全掌握,只需有印象即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一详细的再次精讲。)★品味哲理
师:你从作者童年时遭遇陷境而最终脱险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
1、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勇于克服,就能战胜。生
2、路要靠自己走,不能让别人代替。生
3、做事要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同学们自己身边都发生过什么记忆犹新的事情,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课前让同学们准备了,现在我们节省时间直接请同学起来谈谈。)
(通过整片文章的学习,我们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一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那么让我们大家来齐声朗读感受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
(六)小结:《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作者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作者将这一经历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告诉我们:生活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个的小困难,从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当然,面对这一个个的小困难,还需要的是坚持不懈。(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道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从小事中感悟人生大道理。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 “走一步,再走一步”,伴大家到达理想的彼岸。(今天的主要教学就到这里,接下来看看我们的作业)
(七)拓展延伸:(作业)(4分)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作者,将怎么办?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同学杰利,你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走下来?(通过PPT展示出来)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讨论交流,整理在笔记本上,同时将文中的美词妙语也摘抄在笔记本上。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记忆犹新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下来,刚刚已经有两位同学简短的谈了谈,希望同学们下去之后认真对待,下次班会时我们来一次经验交流会(实践作业)
(八)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朗读汪国真先生的的这首短诗,在他的这首短诗中结束今天的教学。(齐声朗读)
四、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爬悬崖 走一步 爬下悬崖
冒险--------------------------脱险
↓ 再走一步 ↓
体弱多病 毫无信心→走一步
进退两难 ↓
再走一步←萌发信心
↓
信心大增→爬下悬崖,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
↓
产生巨大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