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雨河岸柳读后感
JUN.19th2014 创新一班
3135405001
韩超强12号
Reaction to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In March this year, I have read the book,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written by Kenneth Grahame,which is a fairy tale, more suitable for children to read, but also deeply attracted me.The book portrays the warm spring, the golden summer, the sleepy winter, and those cute little animals, which is my yearning.This book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the mole and the rat, Mr.badger together to help their friend Mr Toad who liked exploring but runthrough the family fortune to correct mistakes and become a humble Toad.Mr Toad was pretty wealthy , and he was always trying new things , such as rowing boat, house ship and car so on , but soon he would become tired from those.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his rude arrogance, he rushed down the catastrophe so that he was wanted by the court.Later, with his good friends' help, Mr Toad finally regain his home, meanwhile , he also realizes his mistake.In the end ,he become a good toad.Kenneth Grahame, who was born in Edinburgh in 1859, died in 1932.He worked for the Bank of England for many years, is also a writer.“the
wind in the willows” initially is a bedtime story for his small son.Published in 1908, it beca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ldren's books in history.Having finished Reading the full story, recalling my childhood, the feeling is so similar.Those cute little animals are actually our childhood miniature :Some childs were calm and wise , some led a fast, others were of great enthusiasm.At that time,we were so naive, did not have all kind of importunate worries.I really miss the happy time that I once appreciated.I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the country ,as a result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approach the nature.when I read this book ,for most of the descriptionsof the scenery ,I can have the same feeling that is pretty enjoyable with the author.However ,as I grow old ,I have few and few access to be drunk in the nature.Even sometimes ,I find life very boring ,and what is worse ,I can not realize what is wrong with me.Fortunately ,this book reminds me a lot about my childhood time.I know now I am bored because I lack the special heart that I had in my early life.So now as long as I have available time ,I’d like to hang out in my campus just enjoy the nature like a happy rat without any other thought.
第二篇:《梅溪河岸》读后感
读了《梅溪河岸》一书,我体会到了罗拉和父亲的父女之情,《梅溪河岸》读后感。
书中的主人公是罗拉,罗拉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她有一个亲姐姐和一个亲妹妹,她们的爸爸和妈妈都很爱她们,读后感《《梅溪河岸》读后感》。
一次蝗虫来袭,把田里的庄稼都吃了,就不能卖庄稼还钱。罗拉的父亲就到镇里打工。这几天,罗拉天天想着爸爸,做梦也梦到爸爸。罗拉虽然调皮,但是爸爸在她们三个当中最喜欢罗拉,还把罗拉亲切的称为“小瓶子”。
还有一次暴风雪,爸爸又进镇打工,“比狼嚎还要可怕,她想爸想的流下了冰冷的泪水。”中,最能表现出罗拉十分爱她的爸爸。
本书中,每一个片断、甚至每一句话,都能渗透出爱。让我们仔细品读书中的爱吧!
第三篇:《柳林风声》(河岸)环境描写读后感
《柳林风声》(河岸)环境描写读后感
今天,我都读了一本名叫《柳林风声》的书,在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中,令我久读不厌的几句话,它是:
一切都那么美好,好得简直不像是真的。他跑过一片又一片的草坪,沿着矮树篱,穿过灌木丛,匆匆地游逛。处处都看到鸟儿做窝筑巢,花儿含苞待放,叶儿挤挤攘攘万物都显得快乐、忙碌、奋进。他听不到良心在耳边嘀咕:刷墙!他只觉得,在一大群忙忙碌碌的公民当中,做一只唯一的懒狗,是多麽惬意。看来,过休假日最舒心的方面,还不是自己得到休息,而是看到别人都在忙着干活。
我之所以喜欢这段是因为杨静远在翻译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写地这段在田野发生的事情时巧妙地运用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衬托出英国乡间原野的美。现在,环境实在是差的太多了,我真希望现在的环境和以前一样干净清朗。
美的环境、清洁的环境人人都喜欢,现在只有植树造林,别随便砍伐树木,才能共建一个美好地家园。
让我们一起爱护环境吧!
第四篇:《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雨天一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1在《风雨天一阁》里,作者看重的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精神,由此,作者才写道:”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文中的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对我有极大的震动。作者这样一个饱读诗书之人,我辈要不感到渺小与浅薄那才是一种耻辱。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只有当一个人可以产生思考的时候,这个人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得到发展。
面对选择,我们谁也很难立刻就能做出无悔的抉择;而历史中的抉择就更是难了!而范钦父子就不能不让我们钦佩了。范钦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还是一个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足够了!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这不正是一种向上的文化品格么!他的长子范大冲面对万两黄金与藏书楼的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承父业,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这种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一定的健全人格与人生的终极价值观作为支撑,否则,谁又不爱黄金而选择仍需长久开销的藏书楼呢!
秋雨先生正是通过这一艰难的历程,为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展示了一个文化贵族家庭的持久魅力与人格底蕴,并为今天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构建健康的、有益他人和世界的人生价值观的最佳参照,为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此番风雨正当时,我辈岂能后古人!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2文章向我们讲述了天一阁风风雨雨的历史。天一阁是宁波乃至全国最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它的藏书,经过几次有意无意的征用征用,盗窃,已所剩无几。但这座藏书楼和它的`精神,却永远地保存下来,为子子孙孙所瞻仰,传诵。
乾隆年间,一次大规模的皇家编书,征用了天一阁不少藏书,而后来,那些珍贵的藏书大多没有归还。有人说,这是天一阁的一次浩劫。但从某种意义说,连堂堂皇家编书都要动用一个私人藏书楼,这对天一阁来说,不也是一种肯定吗?从那次征用之后,天一阁名声大振。
我有幸去过天一阁,隐藏在宁波市中心的一角,步行走过去,没有高大的牌楼,只是一处高宅大院般的院落。高墙,院子里平添了几分安静,即使行走在院子中的游客,话语也不多,谁也不愿意打破藏书楼的幽静。拾级而上,登上院落的假山,在弥漫着书香的院落徘徊。曾经有那么多为保护书而设定的大楼,此刻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
在藏书陈列室,我俯下身,细细地看着透明展柜里的古籍,泛黄的书页,退色的红印章,悄悄地诉说着天一阁的历史。我仿佛嗅到一阵墨香,古老而新鲜的墨香。一代一代爱书人,把天一阁的藏书推向一个高度。我一次次地惊叹于这些藏书,它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多少人为了保护书籍,立下了近乎苛刻的制度,又有多少与藏书楼主人并不相识的爱书者花费巨金抢购,被偷儿偷走准备卖给外国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默默守护古老的天一阁。
如今的天一阁,藏书已不再向游客开放,今天我隔着玻璃看到的书,只是浩瀚书海中冰山一角,只是藏书楼极少数的一部分。即使这样,我们也能从几个影子里,看到曾经多么辉煌的天一阁。
战火中,天一阁大量的书被小偷和强盗掠走。他们只知道,今天的酒钱有了着落,却不知道,自己正在一点点地啃食着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私人藏书楼。
天一阁,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曾经,它是中国多少文人志士的向往。天一阁,一个多么坎坷沧桑的藏书楼,在它背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小小缩影。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3在头放假,我就已经在网上预订了余秋雨先生的几部书,分别是<文化苦旅>、《借我一生》、《行者无疆》,书来得很快,于是,在放假的头几天里,我一直在埋头阅读余秋雨先生的这几部著作。
读到今天,觉得《风雨天一阁》,写得确实不错,给我印象尤深。
天一阁的开办者,是明朝的范钦,是我的本家。“天一”的名称,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解释,本来我只以为它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在这里却做如下解释:天一生水,水能阻火,范钦用“天一阁”给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也就是说希望藏书楼能够避免遭到火灾,能够永远保存下去,可谓用心良苦。看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到了9班的学生谷天一,不知道她取名“天一”,是上面的哪一种缘由。
范钦穷其一生,藏书巨多,有很多是传世孤本,尽收于天一阁,天一阁可谓书籍大海,我想,当范钦每日徜徉于天一阁中,与那么多先贤智者的智慧之作在一起,应该是非常惬意的吧,我想这甚至也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在医疗条件那样落后的封建时代,范钦能活到80而终,我想应该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日里为书香所围。
自古以来能够进入天一阁阅书的,尽是文化名人,比如清初的大儒黄宗羲,余秋雨先生在天一阁历经300多年风雨之后也登楼参观,是他与天一阁的缘,我想也显示了天一阁在藏书界尊贵的地位,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界的声望,登天一阁应该是满够资格的了。
看了这篇作品之后我一直在不断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一览天一阁的风采,满足自己这个书迷的一个甜美的愿望呢?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4在变与不变中延续,天一阁流藏至今日不能不让人吃惊。我一直都认为天地万物都存在一种规律:开始就等于结束,它们并没有相对立,而是相互对立挨着。而很多事情难不在开始,而是开始后那一段旅程是否能延续,是否能像直线一般延长。当你抓住一些东西时,就注定你会失去另一些东西。天一阁存在的目的应该是藏书楼。它的内容应该是“书”。但为了它的延续,它存在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只能围绕“藏”。这不正是如此吗?我们不能对一样东西要求过高否则它将扭曲在无数个要求下。作为一个藏书楼在这个科技翻新的年代,仅仅只能是文物保护区。我们对它的关心也只局限与对它存在意义的参观与讨论,它以不能发挥自己的存在的目的。
在我心里隐隐的存在一个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天上洒下一股暖流如同到达天堂。在那个丛林深处,树林中树立着一些奇奇怪怪的树木,枝叶茂盛得遮挡了那一片夜空,星星从缝隙中闪烁着,倒映在那一片浅浅的芦花湖中,湖水平静着,而星星闪烁着,一静一动,神秘的就像这湖水下里面还有一个世界。然而透过它们有那一朵花,扎根于丛草中是显得那么不起眼,但幸好还有这一壶月光,它们倾倒与它的花瓣上,使他显得苍老了。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吐露芬芳与艳丽,尽管根本没人懂得欣赏,也无法懂得。他在风中摇曳一两下,像一朵不老的花,笑看无数个日出和日落,是那朵花就像天一阁在天一方,靠近它要经历不少风雨,而其实那朵花就扎根在你心里而已。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5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被天阁众多藏书所迷惑;也许是被范家子孙的精神所感动。当我读完《风雨天阁》时,心中不禁浮想联翩。
座古代普普通通的藏书楼,延续百年岿然不动。几百年的风雨,在范氏家族苛刻的祖训之下,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
这座没有在大火中毁灭的古书,没有在岁月中消失的古书,然而当近代兵燹来临之时,那些饱经风霜的古书,就那么轻易的消失了。曾经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日夜偷窃的枣核……
藏书楼就是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而范钦就是举办这场接力赛的主办方。范钦的长子范大冲从父亲肩上接过了这个重任。没有信誓旦旦,但却比信誓旦旦更加使人信服。重任就是接力棒,代代传下来。“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就这样,只要范钦家族继续繁衍,这场接力赛就永不停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真正地把藏书楼保存下来,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没有定的规矩是不行的。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范家也不例外,也许他们家的规矩比其他家族的规矩更加苛刻,更加严格。但是也正因为严格、苛刻,填个并没有在范家子孙后代中所葬送。虽然,后来也有被盗、被偷,但是饱经风霜的天阁依旧摇曳在风雨中,形成道风雨中独特而绚烂的风景线,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深邃而厚重!
“风雨天阁”被世人所称,这也然让范家子孙所崇拜、所骄傲的名字。它,不仅仅代表着范家子孙的骄傲与自豪,更多的是代表着我们华夏子孙的顽强与坚毅的精神!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相关文章:
1.风雨天一阁的读后感500字
2.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3.《风雨天一阁》初中读后感作文
4.余秋雨《风雨天一阁》简析
5.余秋雨散文《风雨天一阁》
6.关于天一阁作文
7.《暴风雨》读后感
8.《风雨哈佛路》的读后感
9.暴风雨的读后感
第五篇:《风雨天一阁》读后感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雨天一阁》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1也许是源自内心那份坚守和执着,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读完余秋雨《风雨天一阁》的那一刻,我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它的主人是范钦。范钦对书的痴迷,不言而喻,这使得他到处搜集书籍,成就了天一阁。
天一阁当然不会那么太平,不过“书不可分”已成了范家的不二法则。真正对天一阁造成巨大威胁的居然是小偷,先被小偷拆墙偷书,后又被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偷走了一半的珍贵书籍。幸遇商务印书馆馆长拨巨资抢救,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但此楼最终又毁于日军战火。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它这位满脸哲思的老人注视着一切后人,仿佛在说:“我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是不会被轻易破坏的。”
要想让一本书保存几百年,是极其困难的,必须防止火烧、水吞、虫蛀、霉烂和窃贼等一系列书的克星。可见,天一阁保存至今有多困难。可是它坚持下来了,一次次磨难,一次次挫折;同样,也是一次次洗礼,一次次升华。
确实,懂得坚守,内心执着的人,他们往往更容易成功。如余秋雨先生,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万公里考察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如杂技演员,在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之后,才换来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赵丽宏笔下的《顶碗少年》,不是失败了两次,最后一次才成功吗?又如运动员们,他们在训练的时候,在比赛的时候,在遇到各种对手的时候,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内心执着,朝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着。你说,他们的成功难道不需要坚守吗?
有很多坚持不了的人,他们失败了。弹钢琴时遇到难弹的曲子,便说“不弹了”;练毛笔时,遇到难写的字时,便说“不写了”;爬山时,头上顶着炎炎的烈日,脚下是陡峭的山崖,看见离山顶还有很远的距离,便说“不爬了”。这些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不知道啊,只有爬上山顶,才能见到最美丽的风景。
天一阁执着坚守、传承千年,但因历经风雨,也确实承载了太多。我们这个发明了象形文字,发明了纸,又发明印刷术的民族,为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如此艰难。“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历史滚滚的车轮把我们带向新的征程,也碾压了一切。
传统节日很少有人记起:端午节不赛龙舟了,重阳节不登高了。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地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
传统的歌舞面临失传: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所幸,这些已引起了重视;历史,终将被改写。
天一阁将永久屹立于风雨中。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2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人生是一道选择题,读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风雨天一阁》一文,对文中的范钦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更告诉了我选择的意义。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华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之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众所周知的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由其主范钦立终身觅书建楼,延续了数百年自岿然不动,先后遭遇过被人窃,被火焚烧等灾难,但仍屹立于宁波城。范钦的选择,使我们看出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走向生命的尽头,权利与义务的分割,对于大儿子和二媳妇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选择。反复的思虑,斟酌,后代要有人义无反顾,别无他求的`承担起艰苦的藏书职责。然而不假思索的答复和置之度外的利益诱惑,无疑又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范钦在闲适生活中放弃,选择在艰苦生活中挺身;范钦的儿子在安逸生活中选择放手,他又奋不顾身的继承父亲的职责;当然还有钱绣芸,这个可怜的女人,不知她为了知识放弃了多少荣华富贵,不知她渴求以慕的文化让她选择了多少磨难。但她却无法打破原则的城墙,最后郁郁寡欢。选择,是弗朗斯特笔下两条路的二选一,但他却因为选择正确从而决定了一生的道路;选择,又是莫尔先生笔下走遍全世界的极力渴求,最后却是在家中找到最爱的可笑与幸福。也许会被一时的脑热而丧失选择的机会或盲目挑选,而谨慎过后的果敢,又会给自己呈现出不同的画卷。
我们都选择过,也都被选择过。成功或失败在一念之间。选择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难题,同样也是必经的挑战,它难住了许多人,而对那些毫不犹豫却不失严谨,不假思索却不莽撞行事的人,这难题呀,应会望而生畏吧。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3对宁波天一阁,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间藏书楼上,但对于其藏书的艰辛,我直到读了《风雨天一阁》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弥留之际做的有些荒唐的遗产分配。
范钦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在其中挑选。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极其不公平的决定。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它可以让选择白银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楼藏书从收益上来看便仿佛一个代代相传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只赔不赚,入不敷出的,范钦的这个分配可以说是将范氏沉重的义务——一种对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上的遗产和范氏巨大的权利——一种对财富的继承这种物质上的遗产分割得十分彻底。
面对这两个一看便知道应该选择后者——这个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便可以取得权力稳赚不赔的选项,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了口,就在我刚想着他抢得了先机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犹豫时,下面的一段文字却立刻让我对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惊的是范大冲不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藏书楼,而且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来充当保养费,甚至开始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
他这个毫无犹豫的选择令我佩服不已,有谁会真正为了一楼藏书而放弃万贯家财?有谁会真正做到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甚至在深深体会到父亲藏书之艰难后给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锁并且让其代代相传?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守陵人,他们一代复一代地赔上整个家族、所有子孙去看守、坚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与其说是工作、义务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一种坚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过是从守陵人变成守书人罢了。那是一种不顾旁人的不解与嘲笑,不顾财富上的巨大开支,不顾岁月的流逝,不顾王朝的兴替,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在他们的眼中藏书楼这时不是一个单纯的`收藏着珍本、孤本的知识储蓄所,而是一个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他们藏书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为了某一个王朝,而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他们是为了用一本本书籍使我们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的精神天地变得整齐连贯充满凝聚力。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是中国文化保存与流传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范氏一样的家族、机构组成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实,我们也能在心中拥有一个天一阁,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传中国文化的事业。
也许我们没有天一阁中那种称得上是文物的书籍,但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流传至今、记载着各个王朝的兴衰历程的作品,它们的文化价值也决不输于藏书楼中的孤本、珍本;也许我们无法象范大冲一样义无反顾地放弃万两白银而选择藏书楼,但是背诵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也许我们无法象范氏一样世世代代忍耐着痛苦、寂寞执着地传承着繁华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将自己喜爱的古文古诗等与他人分享、交流,那么也是在传承并发扬我们的中华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阁是由一个范氏家族所支撑的,但现代的天一阁可以由我们共同支撑。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知识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书。取代了口耳相传,世界一下子因白纸黑字丰富多彩起来。书是不尽的财富、不竭的甘霖,但同时,它又是脆弱的。单薄的纸张似乎不堪文化之重,在历史的长河中纷纷流失,无数思想的结晶付诸东流,这不得不令人挽腕痛惜。于是,许多人挺身而出,甘当文化的守护者,纵使耗财耗力,默默无闻,这便是藏书家。
正如书中所说,中华文明太丰富了,中会文化浩如烟海,一个一个方块字串成句,一句一句话连成篇,一篇一篇文章又成了书,多如牛毛的书。然而,单薄的纸张太脆弱了,偏偏又成了传承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文化在书里栖身,而那么多书又将归往何处?战火、天灾、祸乱,每一样都威胁着它。于是,便有藏书家。
历代从不缺藏书家,但成功者寥寥。对这类人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他必须有足够的资产,有集书的夙愿并不辞辛劳,有敏锐的头脑及管理才能,精细的考虑和坚定的信仿,等等。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守护神。
很可惜,若大的中国,只有一人,范钦,通过了这苛刻至极的考核,只有他,为中华文化找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落脚点。这已是上苍对中华文明的极大眷顾了。
范钦穷其一生创建了天一阁,他身后,无数范氏子孙穷其一生地护了天一阁。犹如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连交接奉的那一刻也不容人喘息。就这样奇迹般地传了一代又一代,这份坚持令人动容。范氏的确实煞费苦心,建立了一整套护楼保书的系统,使天一阁挺过了无数风霜雨雪,屹立至今。他们与其说在藏书,不如说在养书。
他们有自己的矛盾,维持天一阁不倒似乎已不成问题,可是时间长了,范氏后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藏书的目的何在?意义何走在?护着这一楼书,不予人看,不准变卖,为了什么?神圣的传递渐渐成了苦难的延续。他们不知道,也许数百年前的范增在盼望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天一阁能够大敞其门的时代。于是,纵然不愿,子子孙孙恪守祖训,毫无目的地供养定楼书卷,恭敬而惶恐。这些都使这一切变得怪异而扭曲。无止息地走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行者寒心,闻者悲悯。
然而,天一阁依然屹立,从历史中沉重地走出来,来到我们面前。天一阁成了一件雕塑,一个符号,同时,它以丰富的内涵润泽现世,使成千上万人受益。范钦含笑了。无数范氏子孙可能先是惊愕,再从脑海中费力寻觅着藏书的最原始动机,最后释然。数百年的宿命烟消云散,饱经风霜的天一阁葬送了历史,迎来新的篇章。
不可否认,天一阁是一个奇迹,支撑这个奇迹的是文化保存和流传 的艰辛,无数人的努力,以及一个古老民族的气节与风骨。我们在华夏大地上生存,同我们的祖先站的是同一片土地。那从源头淌下的清泉,滋养了我们,应该让它继续左流下去。天一阁淌下的一脉泉水,终将成河成江,汇聚成海。过去虽然已成为历史,然而我想,范氏子孙的那种文化良知不会随历史消失,就像文中所写:“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子遗。天一阁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华夏文明在此落脚,理应由此发扬光大。不只文化良知,许多高尚品格也应如此,理应如此。”
天一阁,精神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