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走十五年》读书笔记
余秋雨在自序中就说过,这出走的十五年是他一生最好的时期。
他去的地方不是旅游团三天两头就领旗飘遍的地方,那种搭个车,拍个照就走的地方也不适合去写什么,他的出走,本就为逃脱城市的世俗,去寻找一种古风情,寻找一份清澈,这种旅行属于精神和文化上的回归。
一路上他走走停停,拜过佛祖顿悟的菩提树,进过中国文化界上最悠久的藏书楼;他去了罗马、埃及、安道尔,看遍了各国的人文和政治,却也不忘春秋的越王勾践,魏晋的竹林七贤。他所去的地方不全是赏心悦目的,有些仍隐藏着历史的阴晦,更有些,像蒙着一层灰尘,充斥着不敢直视的悲怆,或严肃或荒芜,或震撼或哀伤。
书中的文字没有太多的精致华美,所组成的意境更是一种清丽,没有频繁常用的字眼当束缚,创作的思绪、感触,如一泓清泉涓流,表现的极致,恰入我们每一个用心读的人的情怀。然而该直白的依旧是直白,该辛辣的还是不可回转的辛辣,一种意识流已经无法用单纯的“散文”和“游记”来概括了。
也许一种发人深思的力量,就是由文字来传递的,但首先要有一个人把这种力量记下,再其次,有人能够接受到这种力量。他的文章像日记,落款分明。写作的时间和我们相差近十年,但至今仍能受用。
第二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
很早就听说《万历十五年》非常精彩,立意深远,给人感触颇多。学校图书馆里这书也十分热门,几乎看不到这本书,都被借走了。近来在网上看了这本书,的确是名不虚传。只是我水平有限,无法说出什么很有思想见地的话,就在这大致讲一下这书内容吧。
本书篇幅精悍,每章专撰一人,围绕主角命运沉浮,兴衰际遇,融汇于历史时光中去演绎,作者以旁观者姿态,逐一分析事件原委、人物苦衷。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提及:此书“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第一章万历皇帝,深刻而集中的向我们介绍了礼仪在中国封建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以一个戏剧化的午朝事件拉开序幕,数以千计的官员被一个谣传蒙骗,万历皇帝为此事不损伤朝廷体统便应付差事似的下了一道圣旨平复此事件。他的这一举动正是出于礼仪所限,因为从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礼仪而言,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万历皇帝便是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从1587年3月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的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到几个月后,9岁的他穿着丧服接见臣僚;再到每年在先农坛附近举行的“亲耕”等等,在这之中皇帝的参加时间,穿着,谈吐无不遵循着各项礼仪的程序和规则。古人为礼所限,依礼而行是因为在他们眼中礼治所维护和倡导的道德是做人之根本,是第一位的。另外本章还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人物一是张居正,另一个是“大伴”冯保。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申时行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润滑剂,他不能改变政治结构中的任何一个齿轮,难免最后他所不安的是他所尽的心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对于皇帝最重要的人物张居正死后,这个旁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地陷入一个“宪法危机”之中。立储一事使万历皇帝与为他服务的文官集团进行了消极对抗,致使纲纪败坏党争纷起,国家基础渐渐松动,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理想的火焰被一点点熄灭。皇帝放任自流,臣下自甘下流。朝廷中那些有远见、有理想、有道德、有才干的人,在皇帝在这种为自己“放长假”的情况下也束手无策。明帝国就这样一天天地枯萎下去。在本章中作者提出“多少年来,文官以形成了一种强人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弃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事实上,当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而他又却是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他只需什么也不做,就足以毁灭或成全这个国家。
接着,作者又用了三章分别介绍了海瑞,戚继光和李贽。海瑞是个清官毋庸置疑,但他为清廉所做出的种种不合人伦的举止,让人无法用正常来评价,他一味提倡节俭,不懂经济,连甜食都不准民间生产,只知道用道德和政治压力管理社会。他的几起几落也是复杂奥妙得很,甚至不能引起现在已经知道真相的后人同情;而作为民族英雄的戚继光,其战争天赋终于在个人人格污点的强大压力之下,消失在了文官集团的政治角逐中;幻想哲学家李贽在1602年用剃刀自杀,这个现在看来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由于李贽平民代言人身份在封建统治下并不十分张显,而没有震撼到太多的人。
作者黄仁宇以这样一段悲怆的文字结束了全书:“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
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值得研读的书。作者的分析方法尤其值得学习,于细微处看大变化,通过有血有肉的重要历史人物来还原历史,解读历史。
第三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不是专业历史研究员,不是历史发烧友,仅仅是多了一丝求知欲,决定用两日看完这本美国学生的教科书《万历十五年》。寐前餐中,大概只能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就比预期多用了一日。书不厚,正文只有200多页,生硬的理论内容我大都略去,但还花掉不少时间。个中原因,是思考的时间太多了。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不管你了解或者赞同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与否,这本书都可以作为一本历史观和哲学观的启蒙读物来看。
这本书在学界固然自出世洛阳纸贵,但在坊间开始口口相传好像还是《明朝那些事》火了之后,读者求有没有和《明朝那些事》类似的书,这本纯学术性著作才被推荐并熟知。二者写历史的方法相似,不编年,不传记,依照作者意图作出相应的排列组合。但《明》作为故事小说看很好,风风火火,几百年风云变幻一个月看完,大呼过瘾。但是看完后会觉得除了感叹一下沧海一粟,时过境迁,接着就可以重新梳理心情去看下一本书了。书里写的故事很精彩,根据事实写出来的事情所以难免重复,所以我觉得《明》有一个缺憾就是没有把历史中轮回宿命的东西的升华出来,写地更加震撼心灵一些。《万》在点评李贽万年论史的著作时说“大段文章照史书抄录,所不同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意见改换章节,编排次序,再加上若干评论。”其实这个中性的点评也挺适合《明》的。作为美国学生教材的《万》又在深度上如何呢?
《万历十五年》第一章“万历皇帝”,看得我饶有兴致,因为和《明》用的是同样的笔法。9岁小皇帝成长,首辅张居正的勤政,通过一个个事例刻画地栩栩如生。看着看着不禁想这是不是又是一部借古讽今的作品。比如我发现原来中国官员需要官员打伞的传统是文化的传承啊~~!因为古时上朝,雨雪不断,但是官员要手持牙笏,所以批准由张伞的随从一同进宫上朝。但时至今日,牙笏没了,随从却传了下来~~于是就在这种看故事加上自己的发散中结束了第一章。
接下来的三章就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历史环境的情形及形成原因。(自此一下三个自然段均为我自己的一些薄见,不是书中黄先生所述)万历皇帝从起初的主动好学,准备励精图治,到后来的不理朝政,这和当时的文官强大有很大关系。皇帝和文官间缺少一个丞相形成一个三方博弈,所以皇帝只能以消极来作为两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这样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所以1587年就正好形成了一个转折;张居正生前的飞扬跋扈变成身后差点被挖坟掘墓,作者通过史实精妙的分析,但是最后也没有给张居正盖棺定论,很巧妙;申时行这个人物我在读此书之前是压根没听说过的(惭愧),他的特点是中庸,温厚,这种人最容易在政治斗争中存活,但是也一般没有什么大作为的,他的目的就是在他的任期内国中不要出什么打乱,自己不求名垂千史,只求不要遗臭万年。他个人是实现了自我,但是放在打历史的条件下,他无疑也不能被打高分。张居正死后的被清算,致使申时行不敢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甚至把张的一些积极的政策给取消。比如张
居正在位时的丈量土地方法被取消,全国要重新丈量以供税收。这样,张在位时一些秉公执法丈量十分详尽,把政策贯彻得力的官员反而因为新丈量方法的不同导致两次丈量土地偏差过大而被指责;一些张在位时模棱两可的官员此时却变成了有功之臣。
第五章讲了海瑞,这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官,真的没对历史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他的唯一作用就是当作了世人的楷模,时至今日依然是这样。他严格按照法度办事,国家给的年奉根本不够用,所有官员都在利用各种潜规则为自己中饱私囊,而海瑞依然只领固定的死工资,以至于在死后连做棺材的钱都没有。于是可笑的就是在道德高于法度的社会中,往往不道德却占了大多数。(似乎又在借古讽今)海瑞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没他的名声大。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好名声耿直的建立的确是在一件件为民的小事中而不是当时流行的“讪君卖直”中建立的。无奈名气实在太响,内阁首辅张居正都无法安排给他工作,安排的低了人民不愿意,太高的话以海瑞的耿直作风和威信自己可能就没饭吃了。最后找了一个二品大员,类似“齐天大圣”式的摆设职位给他。海瑞此时不干了,连孙悟空都看穿的把戏自己岂能忍气吞声,他给张居正写信,希望大人能帮帮自己。这时聪明的张居正找了个轻罪干脆让他回家赋闲了。这一去就是15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毕竟知识分子还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张居正下台后,海瑞以72岁的高龄重返仕途,以为自己可以老骥伏枥,但是没想到安排给自己的还是给百姓膜拜的不能动的佛龛,自己成了政治家愚民的玩
物,给皇帝反应,万历却还是只了解,不处理。于是海瑞连续提出七次辞呈,却没被批准,因为官员不能违背民意撤掉海瑞,而海瑞却极度地对政治失望了。正当矛盾激化时,在1587年年底,海瑞突然去世。政坛顽固的障碍被扫去,海瑞永远活着人民心中。
再说军事方面,本书第六章给我们还原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戚继光,作战英勇练兵有方的民族英雄固然鲜活,但是他由于张居正的赏识而发迹,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和张首辅的密切联系我却是首次耳闻,尤其是他向张居正献美女“千金姬”的这种做法让人大跌眼镜,但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却跃然纸上。张居正垮掉后,戚继光由于被人污蔑与张同谋,妄图谋反,致使兵权旁落。而“戚家军”却是一支严重依靠唯一精神将领的军队,所以明朝的军队也开始走向衰落。而申时行在当时是最有可能为戚继光翻案的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力大,精力不够?)申时行把自己的大半心思全放在了重树大明朝礼数上,而万历皇帝爷也在和自己的大臣玩着年复一年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博弈。于是在1588年1月17日,戚继光郁郁而终。而就在这一年前,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了全面征英的历程。
王小波说此书似一面镜子,我的确在万历的优柔与矛盾,申时行的努力寻求平衡等等上面看到了自己,以及自己对历史的新的感悟。
我的这篇文章在此可告一段落,因为本来此书的后三章依次选了文官、武将、思想家三个代表人物来写。但是我没想到最后一章对我的震动如此之大,所以接下来可以另开一篇来单说说第六章。
第四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二》
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开始万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严重旱灾时,甚至亲自步10里为百姓祈雨。但是经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现的人性和体制的复杂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对他严格说教的导师张居正个人生活被揭发是如此腐败,而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黄老先生讲明朝是文官体系为统治的,不如直接讲以儒家意识形态为统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难对这种意识形态有任何的挑战。最后万历选择妥协,以道家无为来默默的发泄他的不满和进行抵抗。书中儒家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冲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为。
张居正政治上厉行改革,做为万历的老师,对皇帝严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满口节俭,而私生活极其奢侈。厉行改革,却又不了解实际情况,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时也得罪了一批人。结果一死,整个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时行做为首辅,行为却和张居正完全不一样,在处事上他信奉调剂折衷的原则来调节文官间,皇帝官僚间的矛盾。这种行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协的产物。海瑞更是个争议的人物,他严格尊崇孔孟之道,对崇尚道德,严守法律。他的这种行为,当时的官僚对
其即希望是一个社会道德的标杆,又知其的脱离现实性,对其不重用,并排斥其很多行为。海瑞个人可以通
过自律及对价值的追求了来到达,但由于其很多理念本生脱离人性,必然不具备大众性。其很多行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于孝道极端推崇,休了两任妻子的,最后一任莫名死去;还有对个人欲望的极端抑制,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离的。其行为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效果,也颇受争议,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于社会的事情复杂,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往往起了并不好的效果。当时的精英阶层本身并不相信他,包括当时的知识份子,对这种行为也有争议,象李贽就明说有时清官比贪官更误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败也能赢当时读书人非常看中的名誉,处事固执而不知变通,往往导致事情往坏的方面发展。在写戚继光和李贽也真实的把其多面性呈现给了作者:戚继光有军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纳妾,行贿张居正的一面。李贽一个学者,思想家,其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妥协与抗争记述,也非常真实。这种性格多面性的记述更加体现了人性。
现代大众社会行为学说,通常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场,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观理性。黄老先生能客观理性的研究这段看似平常,确是很典型的历史时间,并且又能非常客观理性的呈现给大家,确实是读者的幸运。
读后,感觉最深的是,价值观的影响力,不仅对个人的行为,道德,和幸福观起决定影响,而且任何团体,社会,宗教,国家都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其影响深远,决定整个体制。决策面和执行面还有基层中间过长的距离和脱节导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对社会稳定其作用,社会发展更依赖于技术方法和本身的规律的研究。个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会群体中有时是矛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很多规律是相反的。
第五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观上无法看到的东西。
对于当时中国的日渐衰落,以及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学时候学了无数遍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点说,什么民主 自 由 文明什么的,都是建立在一种东西之上,那就是“契约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础。这一点,有赖于商业的发展,翻过来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国内都说“经济改革倒逼政治改革”。某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在一开始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到了瓶颈期,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这时,就会产生促进生产关系改革的呼声。
黄仁宇还谈到了市民阶层的重要性。不知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联想到前段时间广东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约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于北方的,这既是南方商业发达的结果,也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要实现富强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游牧气质和小农气质去掉,除了大力提倡发展经济外,如何改革上层管理模式也是今后面临的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