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文学类文本阅读-熬鹰(精选5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熬鹰(精选5篇)



第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熬鹰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熬鹰(节选)

吴万夫

①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到孙铺镇杏山时,一派莽莽苍苍。林深叶茂,遮天蔽日;鹞鹰盘桓,兔走狐奔,把古老神秘的杏山衬托得无限生机。仓爷是生活在杏山脚下的一个老猎户,也是方圆百里唯一的熬鹰能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仓爷的腿脚已不再灵便了。提一杆猎枪,为追撵一只兔子或是狐狸,穿梭在丛林里疾走如飞,已是遥远的事情了,却成为他永久的回忆。

②仓爷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家里熬鹰。熬鹰是一件颇为苦累的活计,几天几夜,人与鹰就那么对峙着,不吃不喝不眠,直至一方最终败下阵来,才宣告熬鹰的结束。一场活儿下来,开始还桀骜不驯、斗志昂扬的鹰,这会儿羽毛凌乱,蔫头耷脑;熬鹰的人,也眼布血丝,形容憔悴,走路不稳,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③仓爷七十三岁这年,在杏山上又逮住了一只鹰。这只鹰,个头虽不大,但野性十足,自仓爷逮住它的一刻起,就没有消停过。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左冲右突,扑腾挣扎,试图逃离笼子的束缚。仓爷递给它水和羊肉,它睬都不睬,扇着翅膀,带起很大的风,将仓爷手中的碟子都打翻在地。几天过去了,这只鹰的野性丝毫无减,仓爷伸手探进笼子,想摸摸它的羽毛,猛不防被它铁钩一样尖利的喙,拉下一道深深的口子,顿时流血不止。仓爷在心里说,自己真正碰上了强劲的对手啦!

④熬鹰是从这天夜晚开始的。仓爷用一条铁链子,将鹰拴在一根悬挂的横梁上,横梁摇摇晃晃,鹰就在上面不断地来回扑腾。仓爷说,横梁晃动,让鹰在上面不停地运动,可以锻炼掉身上多余的脂肪,更利于以后捕猎。

⑤仓爷手持一根棍子,守候在鹰的面前。熬鹰的日子里,是不给鹰任何吃食的,包括一滴水的饮用。仓爷也是不吃不喝,一直陪着鹰熬下来。仓爷时刻观察鹰的一切。那鹰,精力充沛,斗志昂扬,没有丝毫就范的意思。它紧紧抓住来回晃悠的横梁,用铁钩一样尖利的喙,不断啄击腿上的铁链子,每啄击一下,喙与链子都会发出金属撞击般的声音,异常刺耳。鹰似乎已意识到,它的自由,是与这根铁链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啄断腿上的链子,才能重回蓝天,自由翱翔。鹰执著地啄击着,每啄击一下,都像啄击在仓爷的心上,让他担心鹰随时都会啄断链子,摆脱束缚,一冲九霄。仓爷还看到,由于不断啄击,力度太大,血已从鹰的嘴和鼻孔里流出,结成了黑色的痂。

⑥后来,鹰在横梁上停止了无谓的挣扎,开始拿眼睛盯屋里的一切,扫视了一圈,最终将眼睛停留在仓爷的脸上,如豆一样金黄色的鹰眼里,闪烁着深深的仇意,隐隐还有一丝迷茫。仓爷感到,鹰的眼睛在与他碰撞的瞬间,似乎要啄透他的五脏六腑,洞穿他的一切。熬鹰几十年了,仓爷从没有发现有哪只鹰是这么用眼神看人,仓爷的身子不由震颤了一下。

⑦仓爷感到自己明显地胆怯了,仿佛做了亏心事似的,赶紧低下了头。仓爷想,是自己老了吗?不!即使是年龄的原因,自己也要坚持把这只鹰熬下来。仓爷自从逮住这只鹰后,就喜欢上了它,他决定熬完这只鹰后,就“金盆洗手”,给自己的熬鹰生涯圆满地画上句号。他不相信,自己熬了几十年的鹰,如今却要败在最后一只鹰面前!

⑧仓爷很快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态,又勇敢地迎上鹰的目光,和它对视起来。仓爷和鹰,就这么一直久久地对视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鹰终于架不住仓爷的目光,困意袭来,几欲闭上眼睛。仓爷清楚,这是到了熬鹰的关键时刻。那鹰每次耷拉上眼皮,仓爷都用手中的棍子拨弄它,让它始终无法闭上眼睛。仓爷这次看到鹰的身子开始颤栗了,眼里流露出乞怜的神色。仓爷伸手抚摸鹰的头时,鹰不再挣扎,没有了先前的凶悍,一动不动,任凭仓爷的手顺着它的头滑下,一直抚摸到它的脊背。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熬鹰成功了。在一阵欣喜中,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让他有一种虚脱般的感觉。正待仓爷转身欲拿羊肉喂鹰时,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

⑨也许,七十三是个坎儿,仓爷熬败了鹰,最终没有熬过自己。那鹰,每天盘桓在仓爷的坟头,长唳着,不忍离去。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

(选自《小小说选刊》)

19.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0.小说主人公仓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1.怎么理解标题“熬鹰”的含义?(4分)

22.文章最后写道:“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请结合全文,分析、评价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4.①描写大山苍莽、充满生机的景象,为仓爷和鹰提供了一个生长环境和背景。②突出形象,有如此雄峻的大山,才会有如此桀骜不驯的鹰和坚韧意志的仓爷。③引出下文仓爷驯鹰的情节。(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5.仓爷是一个坚韧顽强、经验丰富的熬鹰能手。(2分)

几天几夜不吃不喝,最终熬败了鹰,表现出坚韧顽强。(1分)

“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熬鹰成功了”表现了仓爷熬鹰的丰富经验。(1分)

16.①熬鹰,就是磨掉鹰的野性,最终听从主人的使唤。

②熬鹰也是熬人,是人和鹰的精神和意志的真正较量。

③熬鹰其实是对生灵的戕害。(前两条答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第三条2分)

17.观点:①被驯服了的鹰最终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②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生灵,恰是对生灵的破坏和戕害。

评价示例: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和万物和谐相处,才不会有悲剧发生。(观点4分,分析评价2分)

第二篇:《熬鹰》读后感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熬鹰》。文章详细描写了三天训练鹰的全过程。

夜幕降临,猎手与鹰对峙着。鹰的目光成血红色,在火光下,不怀好意地看着猎手。第二天,鹰更加燥了,开始啄着铁链,发出“啪啪”声,嘴角流下鲜血。第三天,鹰开始没有了锐气,似乎就要随时睡去,当猎手再去撩拨它时,它也无锐气,少了威慑,多了悲伤……又一个白日尽寒夜临,在猎手精心安排下,鹰感到无助,开始乞求猎手,一只鹰就熬成了。

这是一场激烈的对抗,是桀骜不驯的鹰胜利了,还是有谋有策的猎人胜利了呢?答案是猎手胜利了,就这样用多种方法把它熬成了!从鹰的眼神中,我们好似看到了它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人类驯服残忍,看到了自由魂的消失……

这样的事,也是常见的。

猎手捕获一只豹子,用铁索拴住它的脚。把鹿肉扔给它,豹子连头都不抬。夜晚,猎人用钢丝拨弄它,豹子发怒了,眼神死死地盯着对手,恨不能一口撕扯了他,一次次地扑上去,又重重地跌下来;它还不时地咬铁链,牙都开始松动,满嘴的鲜血。猎手又把一只驯服的狼叫来,让它和自己演一场戏。在夜晚,豹子刚一睡着,就被狼唤醒;豹子冲向狼时,再一次次被铁链扯住;在一次次的无助中,豹子终于用眼神寻找猎人了。猎人来了,他与豹子共同对抗狼,狼逃了,豹子驯服了……

鹰的驯服过程,豹子的无助对抗……这些事,说明了什么?就是以人的自身精神意志战胜鹰的精神意志;人类正是以这样强大不屈的意志,才成为世界的统领。

第三篇:文学类

文学类:柏拉图《理想国》,《海子的诗》,林徽因《一米阳光》(诗集),《席慕蓉经典作品》(诗集散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张爱玲《倾城之恋》(精装),史铁生《爱情问题》,周国平《人与永恒》,《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解读仓央嘉措),安意如《美人何处》,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余秋雨《文化苦旅》,张小娴《相逢》,简贞《旧情复燃》,《亦舒语录--黑白映画》,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美文及小说类:七堇年《尘曲》,梅子黄时雨《人生若只如初见》,梅子黄时雨《最初的爱,最后的爱》,《中国最美传世散文》(袖珍),励志类:《马云说》,《学习改变命运》,《发觉你的竞争力》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社科类:《哈,日本--二十年零距离观察》,《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世界神秘地带》(袖珍)《失落的文明》(袖珍)白岩松《幸福了吗》杨澜《幸福要回答》

哲学道理:《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女人身价经济学》《真爱没那么类,幸福没那么贵》《和佛陀赏花去》

职场:《你的礼仪价值百万》

养生医药:《李军红说“妇科千金方”》,《和眼镜说再见--改善视力的贝茨博士护眼法》《保健必知的100种国药常识》(袖珍)《黄帝内经一日通》(袖珍),《本草纲目》

美容护肤:《上班族最需要的养颜保养书》袖珍:《美白抗痘祛斑魔法书》《排毒减肥实战计划》《超简单四周瘦身法》《本草没人养颜经》

学习类:英语《每天读一点英文》,新东方《生而为赢》,教材:大学语文,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经济法,毛中特,马克思,思修等。

第四篇:中药熬法

一、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

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分便容易被煎出。

二、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三、药的服用: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四、(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五、特别提醒: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抓。如果为了节约,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中药,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而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还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

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第五篇:“熬”住人生

《东湖教研》第11期心灵鸡汤

做个纯粹的老师

刘成仑

十八年的为师体验,让我走出了功利的羁绊,摆脱了浅薄的束缚,澄明了现实的迷惘,点亮了洁净的师心,我越来越来想做一名纯粹的教师。

纯粹的教师意味着需要保持单纯朴实的本色,让生活走向简单,坦然地接受生命的平凡,在平和而静谧、稳定而安详、单纯而自足中培养出爱、感恩、忏悔、希望、信仰等精神元素,学会用心灵守望一篇“世界的散文”,给生命挣一个端坐的“首席”,从容地画一片“最后的叶子”。

纯粹的教师意味着需要坚守一份教师的道义与良知,挺立起拒绝“伪圣”的勇气,甚至不惜以教师的名义抗争出教育必需的真实,磨砺出积极、求实、豁达、乐观、勤勉、坚韧的人生态度,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中铸就心灵深处的师道尊严。

纯粹的教师意味着需要完完全全地属于课堂,不被世俗的功利左右,在不断的更新与改造中自觉探寻教学的真义,让充满仁爱、充满情趣、充满欢快的阳光照亮每一个生命,在生命相遇、心灵相约、探寻真理的精神漫游中营造“温热心灵、唤醒智慧、碰撞思想、润泽热爱”的诗意课堂,从而品悟成长的力量,真切地感受生命的厚重与强壮。

纯粹的教师意味着需要完完全全地属于学生,每天都能怀着儿童式的希望,倾注热情与鼓励,用心灵去倾听,用真心去理解,用博大去包容,用真情去感召,引领着孩子们去感受真理的伟大、智慧的迷人,体验发现的喜悦、创造的快乐,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能在被唤醒与感召中享受尊严与幸福的味道。

纯粹的教师奉献的是爱心和智慧,传授的是知识和真理,黑板上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滴,放飞的是希望,举起的是学生,懂得与天真的孩童分享生活的情趣,共同憧憬着前方的明媚,一起承受生命的苦难,以引领者的姿态去获取成长的愉悦,清除躁动的迷雾,简单地建设着内心的安宁。

纯粹的教师是单纯、质朴、平实魂灵的化身,平和与睿智的微笑是最生动的语言,乐观与豁达积蓄着文化的力量,涵养深厚的内心世界如宇宙般空阔旷远。纯粹是将现实的困难融化为润泽生命的因子,教育的行走,仿佛清泉在内心流淌。

(——摘自《教师博览》2009年第3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