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晓风经典阅读
作家专线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走近作家张晓风
【作家档案】
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被译成各种文字。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并将她列为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她的散文总是充满发于自我的真情至性。其代表作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潘渡娜》;散文《初雪》《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只因为年轻啊》等。
花之笔记(节选)
张晓风
我喜欢那些美得扎实厚重的花,像百合、荷花、木棉,但我也喜欢那些美得让人发愁的花,特别是开在春天的、花瓣儿薄薄的、眼看着便要薄得没有了的花,像桃花、杏花、李花、三色堇或波斯菊。
花的颜色和线条总还比较“实”,花的香味却是一种介乎“虚”“实”之间的存在。有种花,像夜来香,香得又野又蛮,的确是“花香欲破禅”的那种香法;含笑和白兰的香是荤的,茉莉是素的,素得可以泡茶;水仙更美,一株水仙的倒影简直是一块明矾,可以把一池水都弄得干净澄澈。
栀子花和木本株兰的香总是在日暖风和的时候才香得出来,所以也特别让人着急,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有了。树上的花是小说,有枝有干地攀在纵横交错的结构上,俯下它漫天的华美,“江边一树垂垂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
朵万朵压枝低”,那里面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说不尽的故事。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刚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集中的美。
爬藤花是散文,像九重萝、紫藤、茑萝,乃至牵牛花和丝瓜花、扁豆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开到哪里的挥洒。爬藤花看起来漫不经心,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后回头一看,倒也没有一篇是没有其章法的——无论是开在疏篱间的、泼洒在花架上的、哗哗地流下瓜棚的,或者不自惜地淌在坡地上的,乃至于调皮刁钻爬上老树,把枯木开得复活了似的„„它们都各有其风格,真的,丝瓜花有它自己的文法,牵牛花有它自己的修辞。如果有什么花可以称之为舞台剧的,大概就是昙花了吧。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术,在丝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使我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蕊,而是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声的扩展的过程。
文学批评如果用花来比喻,大概可以像仙人掌花,高大吓人,刺多花少,却大剌剌的像一声轰雷似的拔地而起——当然,好的仙人掌花还是漂亮得要命的。
水生花的颜色天生的好,是极鲜润的泼墨画,水生花总是使人惊讶,仿佛好得有点不合常理。大地上有花已经够好了,山谷里有花已经够好了,居然水里也冒出花来,简直是不可信,可是它又偏着了邪似的在那里。水生花是荷也好,睡莲也好,水仙也好,白得令人手脚无措的马蹄莲也好,还有一种紫簌簌的涨成满满一串子的似乎叫做布袋莲的也好,都有一种奇怪的特色:它们不管开几里地,看起来每朵却都是清寂落寞的,有种伶伶然仿佛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的悠远。水生花大概是一阕属于婉约派的小词吧,在管弦触水之际,偶然化生而成的花。不但水生花,连水草像蒹葭,像唐菖蒲,像芦苇,都美得令人发愁。一部诗经是从一条荇菜参差、水鸟合唱的水湄开始的——不能想了,那样干干净净的河,那样干干净净的水,那
样干干净净的草,那样干干净净的古典的爱情——不能想了,想了让人有一种身为旧王族被放逐后的悲恸。
我爱鲜花,爱那明天就握不住的颜色、气息和形状——由于它明天就要消失了,所以我必须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
(选自《张晓风经典作品》)
1.如何理解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发愁”的内涵?
(答题点拨:本题为内容探究。解答此题,我们既要分析词语的限制对象,又要揣摩词语的语境义,这样该词语的内涵就会很容易地得出。)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别指什么?
含笑和白兰的香是荤的,茉莉是素的。
(答题点拨:本题为词句理解。解答此题,我们不但要结合语境,而且要借助“荤”和“素”的反义现象来解读。)
3.品析下面句子。
水生花大概是一阕属于婉约派的小词吧,在管弦触水之际,偶然化生而成的花。
(答题点拨:本题为语句品析。解答此题,我们先要选好角度,或是句式,或是修辞,或是用词,或是手法。角度选好后,我们再依据语句的内涵去品析、体悟。)
4.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点拨:本题为文意把握。解答此题,我们要积极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抓住选文的关键性词语和语句,在把握语句底蕴的基础上,感受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我在(节选)
张晓风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
在床上,望着窗外寂寂青山、迟迟春日,心里竟有一份巨大至今犹不能忘的凄凉。当时因为小,无法对自己说清楚那番因由,但那份痛,却是记得的。
为什么痛呢?现在才懂,只因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一起挨骂挨打都是好的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小脸还没有开始脏,小手还没有汗湿,老师说:“×××”“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然后,长大了,不必被点名了,却迷上旅行。每到山水胜处,总想举起手来,像那个老是睁着好奇圆眼的孩子,回一声:“我在。”“我在”和“某某到此一游”不同,后者张狂跋扈,而说“我在”的仍是个清晨去上学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回答长者的问题。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能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就连神明,其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天神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无限,而我是此时此际此山此水中的有情和有觉。
(选自《张晓风经典作品》)
1.选文行文过程中以什么为线索?
(答题点拨:本题为整体感知。解答此题,我们要整体感知全文:文章先写年少求学时喜欢点名时回答“在”,接着写长大旅游时每到山水胜处,总想举起手来回一声“我在”。这样答
案就会很自然地得出。)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望着窗外寂寂青山、迟迟春日,心里竟有一份巨大至今犹不能忘的凄凉。
(答题点拨:本题为词句品析。解答此题,我们要增强语境意识,不但要答出其语境意义,更要答出其语境作用。)
3.选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点拨:本题为写法赏析。解答此题,我们要认真分析语句特点,结合辞格特征确定所运用的辞格。至于其表达作用,既要答出通用作用,又要答出语境作用。)
4.读了选文,你对人生有何感悟?
(答题点拨:本题为个性解读。解答此题,我们要深入理解文本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去拓展、演绎、表述。)
参考答案:
《花之笔记》
1.这里的“发愁”是说花儿太美了,美得让人一见便生怜爱之意,美得让人无法用言语描绘出来。
2.这里的“荤”是指花香浓郁,“素”是指花香淡雅。
3.把水生花比喻成婉约派的小词,把花的形、色之美与管弦的音乐之美交融在一起,赋予花诗的意境,增强了感染力,并且能够引发无尽的联想。
4.表达了作者对花的由衷喜爱之情,也通过富有哲理性的思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我在》
1.以“我在”为线索。
2.“寂寂”“迟迟”分别写出了青山的寂寞和春日的迟延,衬托出当时因不能去上学,内心产生的凄凉感受。
3.反问。加重语意,增强语气,强调人与人之间,一切情
谊产生的前提是你我“同在”,这是一种缘分。
4.示例:存在于这个世界,与天地同在,就是一种幸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世界、面对生活。
第二篇:张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散文集》阅读测试
1、张晓风,现75岁(2016年),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江苏铜山人。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2012年作为亲民党候选人当选台湾地区第八届“立法委员”(不分区“立委”)。
2、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丶《我喜欢》。
3、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
4、张晓风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5、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6、张晓风经典名言填空:
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
句子华美透明到竟像是沾着月光下的江水写成的。——张晓风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我们只拥有百年光阴。其短促倏忽——照圣经形容——只如一声喟然叹息。——张晓风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张晓风 《我在》 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张晓风 《一一风荷举》
贴向生活,贴向平凡,山林可以是公寓,电铃可以是诗,让我们且来从俗。——张晓风
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都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使原来的数值倍增而已。——张晓风 《张晓风文集》
命运,你要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定慧。那一度经火的陶皿,此刻已?如古玉,婉似霜花 ——张晓风 《火中取莲》
我在酒里看到我自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的倾注。——张晓风 《我在》 其实,世事皆可作如此观,有浪,但船没沉,何妨视作无浪;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视作坦途。——张晓风 《种种可爱》
生命原来是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啊 ——张晓风 《火中取莲》 风雨并肩处,曾是今春看花人。——张晓风 《曾是今春看花人》
爱我,不是因为我美好,这世间原有更多比我美好的人。爱我,不是因为我的智慧,这世间自有数不清的智者。爱我,只因为我是我,有一点好有一点坏有一点痴的我,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我,爱我,只因为我们相遇。——张晓风 雨后初晴的早晨,山中轰轰然全是水声,插手入寒泉,只觉自己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而人世在哪里?当我一插手之际,红尘中几人生了?几人死了?几人灭情灭欲大彻大悟了? ——张晓风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
——张晓风
在整个死亡的阴影里,只有那孩子光洁的脸是一种救赎,他是新放下的一枚棋子,天机浑妙,可以挽回整盘棋的颓势。——张晓风 《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第三篇:《遇见》张晓风(范文模版)
《遇见》张晓风
品读是一种感觉一个五月的清晨,四岁的小女儿忽然尖叫起来。
“妈妈!妈妈!快点来呀!”我从床上跳起,直奔她的卧室,她己坐起身来,一语不发地望着我,脸上浮起一层神秘诡异的笑容。
“什么事?”她不说话。
“到底是什么事?”
她用一只肥匀的有着小肉窝的小手,指着窗外,而窗外什么也没有,除了另一座公寓的灰壁。
“到底什么事?”
她仍然秘而不宣地微笑,然后悄悄地透露一个字。“天!”我顺着她的手望过去,果真看到那片蓝过千古而仍然年轻的蓝天,一尘不染令人
惊呼的蓝天,一个小女孩在生字本上早已认识却在此刻仍然不觉吓了一跳的蓝天,我
也一时愣住了。
于是,我安静地坐在她的旁边,两个人一起看那神迹似的晴空,平常是一个聒噪 的小女孩,那天竟也像被震慑住了似的,流露出虔诚的沉默。透过惊讶和几乎不能置
信的喜悦,她遇见了天空。她的眸光自小窗口出发,向亮的天蓝那一端出发,在那个美丽的五月清晨,它们
彼此相遇了。那一刻真是神圣,我握着她的小手,感觉到她不再只是从笔划结构上认
识“天”,她正在惊讶赞叹中体认了那份宽阔、那份坦荡、那份深邃——她面对面地
遇见了蓝天,她长大了。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 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仍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暗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 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
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
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
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馀,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 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我至今仍然常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 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长成,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遇见“品质是一种内在,品味是一种格调,品读是一种感觉”。
读张晓风的作品,透过文字你仿佛觉得那是寒冬银白天地间闪现的一片新绿,让你欣喜自己走进了另外一个季节,另外一个世界。让你不得不认同,经典作品弥
久犹香,醇厚绵长,一口气读完她的这本经典之作。说不清触动自己的是她文字的
优美,还是她对视生活的视角,或许是她细腻的感受,深刻的洞察力,总之心中涌
动不息的是,想合书掩卷细细品味已滋生的那挥之不去又理不出头绪的点点情愫。遇——“遇者,不期而会也张晓风对“遇”的诠译。“生命本生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
睢鸠,——于是有了诗。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 物的深情。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
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
样了。一个遇,给了千百年来多少炯异的人生,也派生了多少传颂千年的故事。曹雪
芹遇见了红楼梦,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巨作;徐悲鸿遇见了马,于是有了大师永不褪
色的佳话;杨立伟遇见了神州五号,从此有了中国人的惊叹和对宇宙的神往......每个人都有一刹的相遇,一旦相遇,人生从此不再一样,永远不再一样了。不是吗?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曾有难忘的一遇:求学路上,你遇到了一个给你人生 启迪的良师,于是你选择了生命的航标;爱情路上,你遇到了一个梦回千转似曾相识
心心相通的伴侣,于是在婚姻的殿堂你春光无限其乐融融;在事业上,你遇见了一个
赏识你知遇你的上司,于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你脱颖而出一路高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音画资料源自网络
向上传者致敬!
第四篇:张晓风介绍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现71岁(2013年)。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肄业(上了,因故离学)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
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等。
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张晓风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张晓风自选集》中的《行道树》一文,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七课。
第五篇: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一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读后感)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晓风,晓风——《张晓风散文》读后感二
或许,晓风的散文就如她名字般如风飘萦在我心间。
她的散文意蕴丰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实景所示中自由骨气奇高,不是感性沦为软性。没有那种现代另行的忧郁轻飘的文风;她的散文叙述自然,冲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引领人们一步步走入一条条美丽的水域;她的散文,句法上有弹性,语汇中有声色。
晓风的散文,句式充分发挥中国文字波折流动的特点。文言句法的简单浑成、西式句法的严整新颖、话本戏文的活泼口吻,被她熔于一炉。古典诗词的典雅文辞、引车卖浆的俗言俚语、现代社会的流行词汇,在在她的笔杖下,交响整一个大乐队。
她的散文里的敬畏与宁静,尊严与气度,正是来源于长期的良仔,默默地积蓄。它并非纯然空灵,也不是冷漠无情,而是在人生的风浪中大彻大悟的精神结晶。
所以说,读她的散文不会是你觉得枯燥无趣。
因为她的文章意象丰富,大多都是由生活中的景色和事物中通过她的思想、她的手,在笔下流淌出优美动人却又恍如出世的汩汩文思。
所以说,读她的散文不会是你觉得舔你轻浮。
因为她的散文并不是只有大量华而不实的浅词薄句堆积而成的,而是由心而生,由心而悟的。
读她的散文,会是你感觉到一股清新之风,好像远离喧嚣,驾着一叶扁舟去寻觅一个尘世之中安静的角落,恍如出世,其实只是心在平静中静静流淌,流淌出一字字一句剧的沁人心脾的馨香。这就是传说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吧!
晓风,随着年华逝去儿沉淀感悟,对着经历喜悲儿积累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