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艺术
含蓄是一种美德,但是,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一个度,而且现在我们需要在世界舞台上与世界对话,就需要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演讲是一种学问,甚至是一种艺术。我尽管有了一点儿经验,还是在学。比如我的普通话,到现在还不标准,是典型的山东普通话。再就是,说话总是快,结果,最后一两个字,往往让人听得不太清楚。有的时候,在报告之前,要用纸写上一个“慢”字,来提醒自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在这方面不断努力着,演讲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了。
可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几乎不敢在有人的场合大声说话。后来,一次次地被批判,一次次地要在公众场合作检讨,脸皮就厚了,甚至有的时候在被批判的时候还洋洋得意。当然,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演讲的至高境界,还是要有底蕴,一是生活的阅历,甚至是生命到达极限之后的体悟。二是文化的积蓄,如果少了这些东西,只是一味地表现,就会趋于肤浅。
文化是需要融合的。中国学生到国外去,就要学习好的东西。比如你所说的他们积极大胆的发言。这并不是有意表现自己,也不是不谦虚,而是一种能力的展示。
耐心地听也是一种修养。这在国外已经形成一种惯例,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有修养的人,即使对方说得完全不对,也不会轻易打断其谈话的。这一点,对我们的教师很有借鉴意义,有的老师一听学生说得不对就叫停。这不但没有风度,也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甚至连学生的自信也给打击下去了。
第二篇: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摘 要: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包含着适当的惩罚,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得批评。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的修枝剪杈;同样,一个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也需要批评和教育.老师在班级管理中难免要对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批评.但是,同样的批评,倘若方法运用不当,其效果往往不佳,乃至适得其反,造成失败的教育.这里的关键是在批评学生时,要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注意批评学生的方法.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爱的艺术。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赏识与惩戒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对学生付出了真爱,在于我们对学生的真爱是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就针对应当如何在教育中正确而有效的惩戒批评学生展开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请给予指导。
关键词:批评的艺术 惩罚 智慧
一、北风与太阳——让我们对学生的惩罚和批评像温暖的太阳 冬天,北风要与太阳比赛威力。看到野地干活的农夫,北风对太阳说:“看谁能够最先把农夫的衣服脱掉。”太阳点头同意。于是北风鼓足气,对着农夫拼命的吹拂凛冽的寒风。农夫冷得瑟瑟发抖,身上的棉衣越裹越紧。接着太阳上场,微笑地对着农夫散射温煦的阳光,不一会,农夫脱去了棉衣。
比照之下,有些老师的批评犹如北风,冷且无情,具有太浓烈的火药味和膻腥味,好象越是骂得凶便越有份量:“你近来怎么变得如此的差,是不是交了一些狐朋狗友?还是见鬼了,还是中邪了?或者是你吃错了药,神经短路了?”。这样的批评,既有失风度,更违背人性,其效果只会是雪上加霜,使人“越裹越紧”,学生越来越叛逆,离我们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而有的老师就是用关怀的方式:“最近看你的精神不是很好,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能够跟老师说说吗?其实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你的!”这样的话对于那位学生来说好比冬天的太阳,学生之后把那位老师当作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自觉地就改掉了以前不好的习惯。那这样说来,是北风的威力大,还是太阳的威力大呢?
答案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了,老师们,我们应该做那温暖的太阳,让我们用爱的温暖去感化学生,去引导学生。
二、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我想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 批评不仅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科学,就要讲它的科学性;是艺术,就要讲它的方式方法。一个完整的批评应该包括批评者所遵循的原则,使用的方法,应用的语言,取得的效果以及对效果的跟踪。批评学生,包括对群体的批评,也包括对个体的批评。下面,谈一谈我个人在对学生个体批评的时候所遵循的几点原则。
其一,要讲究一点环境氛围,注意时间、地点与场合,营造一个批评的宽松气氛。记得我在第一天走进教室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对于我都是嘻嘻哈哈,而且还有人扔了一本书,那本书直接飞向我,我不动声色的接住那本书,然后冷静的走上讲台,说到:“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同学们,早上好!Nice to see you!很高兴见到你们!”同学们本来以为我会大发雷霆,结果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马上安静了下来,那一节课是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自我介绍,学生们很快就喜欢上我了,这为我以后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下课后,我对几位吵闹的学生才实施“和风细雨”式的批评。试想如果在班上就火冒三丈,公开训斥,无疑会使孩子当众蒙羞,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我国在旧传统的家教中有“当堂训子”的说法,似乎不当众批评有错的子女有失家长的威严,似乎不当众批评有错的学生就有失老师的威严。这是惟我独尊思想的反映,显然在今天已经过时,我们不应再予仿效。
其二,要注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所谓“势”是指要善于掌握事情的由头而顺其自然;所谓“导”,是指用反话正说之法去引领。孩子年幼无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说错话,做错事,甚至会有“出格”之举。但“童言无忌”,作为老师应该允许,不应求全责备。记得有一天有一位老师向我反映在我们班上课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说了两个字:“妓女”,当时这位老师很生气,惩罚了这位学生,但是这时全班哄堂大笑。学生不但不知道错误,还在那里议论纷纷。而说妓女这两个字的学生平时是很乖的,于是在课下,我问了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不知道那两个字式什么意思,我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学的”,然后我告诉他:“电视中的很多东西并不全部是好的,所以不要什么话都学,”因势引导,孩子不仅容易接受,也会使消极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其三,要坚持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不要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我们有些家一遇到孩子出事,就气不打一处来。往往倾盆大雨,把昔日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一古脑儿抖落出来,搞“扩大化”,数落得孩子一无是处,这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难以增强改正缺点的信心。其实,今天发生的事未必与昨天前天的事有关联,即使有关联也不应“算总账”。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无限外延。这种批评看起来似乎有点简单化,三言两语而可作罢,但它符合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心理特征,往往能使他们消除对待批评的抵制意识,这样才有利于轻装前进。要想取得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就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这就是我们从此事中得到的启示。提起批评,也许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实则,那只是批评很小的部分。真正高明的批评,更多的是交流、引导和印证。毛泽东深明批评三昧,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包含一定的“治病救人”的性质――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同步成长。治病,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行为,医疗环境对医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尤其老中医,很注意调动患者的能动性,话语甚至语气运用都很谨慎。西医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把很苦的药制成“糖丸”。
尽管批评时以“尖刻”面目出现,但在本质上并非对抗性的行为。批评应是一种对话,一种感应,一种审读和再创造。始终没有被批评者“出场”的批评,是无聊的饶舌。仿佛医生要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批评也必须营造理想的“批评情境”,这是批评的有机组成部分。施与受完全和谐,才能构成美满的艺术批评,从而完成艺术的完整历程。因此,批评更需要站在“受”的立场实行“施”,这就是所谓善解人意亦易为人解。
落实到艺术批评,无论是评还是论,关键都在一个理字和一个情字。俗话说得好,有理不用高声,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理在情的评论,声不必高,只要点到要穴,虽仅只言片语,却如丽日和风,令人心悦,令人诚服。心诚理直,宽容便是力量,如水,无坚不摧。水顺势而流,随器而变,虽无形而具百态。批评如水,那是一种理想境界。成人教育大师卡耐基教导学生:要使别人接受,必先使人说“是”。一连串的“是”之后,就会有欢喜的“心肯”。这不仅仅是智谋,更是印证技术。有时,“今天天气真好”这样的话语,不一定就是废话,那是不可缺少的药引子。
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先让他们能够感受老师的关爱,爱心是管好学生最大的武器。让他们能心服你这位老师,然后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学生犯错了,不能够嬉笑批评,就要严肃批评,然后讲究一定的批评方法,这样,学生在老师严肃的批评下能够明白自己的错误,老师的批评也能够接受,学生也会改正。我们应做那温暖的阳关去感化学生,不要做那刺骨的冷风!
第三篇:劝说也是一种艺术
劝说也是一种艺术
“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满园的郁金香是孩子们爱心的积聚,更是牧师智慧的结晶,这抹阳光下的灿烂正是来源于牧师劝说的艺术。
劝说需要一种正视问题的理性,不是视而不见,不是一触而发,而是思虑后合理的劝解;劝说需要一种正确的方式,不是制止和强行改变,而是疏导和引领;劝说也需要一份胸怀万物的气度,为苍生而忧,为万物而感,所以,劝说也是一门艺术。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这其中更为重要也正是这劝说的艺术。曾经,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放逐。然而历史长流中亦不乏那委婉精妙的劝说。一件小事,邹忌思考它了一夜,将其上升为国家命运的高度,然而,当真正面对君主时,,邹忌反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以三人作喻,精妙地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来切入正题,最终 “战胜于朝廷”,与其相反的是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他先笑,又止,后加一句:“甚矣,汝之不惠。”最后被愚公噎得无话可说。
邹忌的涵养,体现在他遇事冷静理性的思考,心系国运民生的胸怀,更彰显在当面对至高无上的君主时,那掷地有声又不损人颜面的话语,不是告诉别人要怎样做,而是问一句,这样做会怎样怎样,您觉得对吗?,这些都是劝说成功的关键,而智叟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缺了一份思考,缺了一份担当,缺了一种正确的说话方式,其智也若愚。
当今社会,巧舌如簧的人云云尔尔,不要将劝说的艺术理解为一种阿谀奉承的谄媚,它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作出的大而皇之的论调,不是只注重辞藻华丽的空洞言论,而是立足于实际情况,升华于个人的理性思考,吐之则给人以警醒和指导,这需要一个人深厚的涵养和长远的目光。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话的精妙,国际社会也有目共睹,但倘若不是他切合美国实际的政策战略让公民看到了实际性,不是他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赢得了公民的信任度,不是他在演讲中对一字一句的斟酌和编排,再大的势头也不过是噱头。
不因一己之私,不为一时之快,亦或微言大义,情深意切,亦或机智灵活,要言不烦,亦或陪侃而谈,实现双赢,掌握了劝说的艺术,你收获的不仅是这满园的芳香,更将是一场人生的大丰收。
第四篇:交流也是一种艺术(推荐)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交流也是一种艺术
--------班主任与学生高一半期考试后交流的内容探讨
宜宾市一中 郑达平
高一学生转眼之间进校就二月有余了,于11月2日到5日进行了半期考试,首先我们谈谈对半期考试的认识。站在老师的角度而言:这一个半期考试不过就是很平常的一次考试,但是,老师们还是很想看看学生的真实水平,看看这两个月来,自己在课堂上的效果如何,随时都在说高效课堂,看高效课堂究竟是不是高效,换句话说:老师们想看看自己这两个月来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进入高中的第一次比较正式的考试,学生也想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想通过对自己成绩的了解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更想通过检测,看自己当初的计划和目标是否准确合理.也想通过检测反思后半期的学习的方法和时间安排的调整.当半期考试结束后,我们作为班主任老师就要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应该如何给他们做好工作,包括学法指导,心理疏导等等方面.其实,半期之后,学生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就是希望老师能够找他们交流一下,不一定是学习,还可以是生活,人生态度,观念等等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交流要看对象,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下面谈一下一般情况下,应该给学生交流的内容.1、心理疏导
现在的学生的心理一般都比较脆弱,现在的一代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富有,社会环境较好的一代,没有经受过磨难和挫折的一代,学生一般都不不能面对挫折,不能面对失败和困难,向现在正值半期考试结束,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是出工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进入高中后可能不怎么优秀,心里失衡。很多学生小学初中都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不懂什么叫奋起直追。班主任在对学生心理疏导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不要只是空口说套话,要给学生明确的做法指导。如:学生看待分数的时候,看待名次的时候,能不能看待绝对值,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从什么角度看待,更加合理;对待考试我们应该如何反思,从哪些方面反思,反思的内容,都要给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我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不见长进,是不是努力没效果。像这样的问题,班主任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进步。心理疏导是一个极其繁杂的工作,而且也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涉及到一个老师的工作经验的多寡,对心理知识涉猎的多少。需要我们作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们,平时一定要多阅读,多积累,争取班主任都是优秀的心理专家。
2、学法指导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无论是内容的多少和知识的难度来讲都是与初中完全不一样了,进入高中,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在学法上加以指导,这一方面对班主任是一个考验,刚开始表现不出来,但是,一旦考试,学生受到的指导的程度就暴露出来了。正是这样,就要求班主任多了解一些学习方法,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地说,在半期考试之后,班主任要对学生指导的东西有:首先要认真分析半期来的得与失,在半期考试中的得与失,在半期考试的试卷中,体现出的问题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是知识没有掌握,还是考试的心态问题,也或是自己的粗心大意。其实,这就是对半期和半期考试的总结。其次要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时间的安排,学生刚从初中上来,没有适应高中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安排,正因为高中的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要求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这也是教会学生规划时间,养成规划的习惯。再次是列出后期的学习的方法和总体思路,特别要有其实可行的学习的措施,同时要考虑到如何监督自己实现和落实这些措施和方法。
3、规范要求
再一次明确班规班纪,校规校纪,我个人觉得现在这一代的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手机的使用。首先家长都比较支持学生使用手机,家长不了解学生使用手机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没有意思到使用手机的坏处,而只是看到联系方便的好处。这一点班主任要和家长联系沟通和交流很关键。其次是学生来学校的目的不明确。由于目的不明确,就有对规矩遵守不够好的问题存在。很多学生,整天不知道该干什么,人生无目标。好像来学校是被父母逼得。从而造成迟到现象严重,课堂纪律糟糕的现象。尤其是早上第一节学生睡觉的情况太严重了。各时段的自习课,学生不是在找事情干,而是在讲话的特多。可否教育学生利用好这些时间在学习,总会有提高的。
班主任的工作是很繁杂的,无论是哪一件事,都需要细心与耐心。当然更需要班主任是随时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多学习,自己要多一些储备,在用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的。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第五篇: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2-18 10:34:00 ]作者:孙静编辑:studa090420
在我的工作中也发生过一个小故事,一次美术课上,一个小朋友哭着告诉我同桌在她的画上画了一条线,当时我一听,特别的生气,因为这个小朋友是我们班特调皮的一个男孩,经常惹事,我心里想好好的批评他一顿,可是,当我看到他低垂的小脑袋时,我又不忍心了,我请他把他乱画的这条线修改一下,和小朋友商量一下,添画成画里的东西,他点头答应了,告状的小朋友也不哭了,两人开始讨论着该画什么。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同样是批评,我们也可以处理的艺术点。那么,在批评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一、怀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在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需要理性的分析,有时候也要“糊涂”一点,这种“糊涂”的爱,是一种谅解、宽容。他淡化了教育的痕迹,“润物无声”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含蓄地批评,去没有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个孩子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适时地“放大”这些优点,学会欣赏孩子,善于从一些小事甚至是错事中挖掘他们的优点。另外,在批评孩子时,我们还要就事论事,不要将孩子以往的过错一次次地搬出来说。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孩子,尤其是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教师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教师让孩子有不被喜欢的感觉,或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孩子有时就会有“破罐破摔”的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很不利于我们的教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三、注意批评的场地、时间
虽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批评孩子时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尤其切忌在集体面前大声训斥孩子,这样一是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集体活动的开展。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可以私底下进行教育。但有时候,如果孩子的错误我们不处理会直接影响其他孩子时,我们就该适时处理一下了,总之批评要做到尊重孩子,以不伤害孩子为前提,另一方面,不要影响到其他孩子。
四、让孩子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
我们可以在故事、情境中引导孩子进行评价,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提高自身的认识,例如,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危险时,可以让幼儿看一些危险行为的图片,让孩子议一议这些行为对不对,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形成自身的认识。孩子年龄稍微大点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自我评价。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鼓励、表扬不可少,但合理的批评也不能少,只要我们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批评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