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管理学作业

管理学作业



第一篇:管理学作业

2012级文化产业管理

作者:刘光辉

观“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视屏有感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观乎天文,考究地理。无论在远古时代,还是在当代。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不乏这种智慧。诸葛亮辅佐刘备,造就了三足鼎立。管仲扭转乾坤,实现了越王之梦。而今,马云剑指苍穹,缔造了他的商业王朝。古人前世已成佳话,流传千古。今人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演绎着一代代传奇故事。同样为世人成就传颂,膜拜。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成就,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他们善于择人任事,有远见卓识,紧跟时代步伐,将所有的一切管理的恰到好处,有条不紊。就像一句古语说的那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如今,一个企业兴衰与命运也与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一个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抵达成功彼岸。我想一种好的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如此,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横空出世。

曾仕强,著名学者,台湾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用自己的毕生绝学和独到见解,创造出了一套合乎中国国情和广大民众乐意接受的中国式管理方法。不仅在整个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飓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强烈反响。还将这飓风刮到了大洋彼岸,引起了西方国家不小的震动。究其原因,那就是这是一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和西方国家有着本质区别的管理模式。其中,它不仅凝结了古人和今人的智慧,是古人与今人穿越时空的对话。并对古人的思想进行深入整理、剖析、浓缩,最后

独成一家的传世管理方法。是古今思想的完美结合。而且将其理论真正付诸于实践,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当今企业的管理中。可谓良苦用心,独树一帜。同样也为中国企业的明天指明了方向。开启了中国企业的富强之路。吾辈只望洋兴叹,自愧不如。借此,通过一次曾老先生一次视屏讲座谈谈自己对企业管理的心得。虽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让我终身受益。

1、治心:中国是唯一一个历史绵延几千年,没有间断过的国度,这和中国人向来的一种性格有很大关系,那就是不屈不挠,宁死不服输的反抗心理。而这种心理也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保留了下来,而物极必反,这种心理也慢慢随时间的流逝变成了个人情节。中国人不喜欢被别人管,因为这样会感觉到有失尊严,时刻被人牵着鼻子走,总是感觉浑身不自在.简而言之,就是吃软不吃硬的独特性格。就像弹簧,你给他多大的力气,它就给你多大的反作用力。我本人就是一个不喜欢被别人管的那种人,所以我对曾教授的观点甚是认同。已然。我们不能用管束来限制别人。不能过度用权。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而更多应该是人文关怀。与其使别人被动,还不如让人主动。学会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心”。才能让企业在未来的管理中发挥人才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游刃有余。所以谨记“得民心者得天下”。

2、治力: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确实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曾教授这里提到的“力”并不是那种简单的人的体力。它还包括智力、财力和物力。我们的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如果将这几种运用到恰到好

处,合为一体。在动态中达到平衡。那么一个企业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总有一天这股力会厚积薄发,发挥出惊人的效果。就像一只鸡蛋,你给它施加不同的力,他会有不同的效果。用整个手掌握住它,然后用力,他很难碎掉。如果再换用一种方式,拿尖锐硬物去戳它,一击即碎。不费吹灰之力。同样,李小龙的寸拳也是运用了这一种原理。方寸间能将敌人制服。所以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让员工各司其职,因材施“力”。让每个人发挥其潜力。不可过度干涉下属的想法和做法。那样便会越俎代庖,不仅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会影响到财力、物力、智力的有效利用。多的充其量是你的个人意识。到头来只会徒劳无功,精疲力竭。化力为一,才能力压群雄,力挽狂澜,才能为企业加足马力,开启成功的“诺亚方舟”。

3、治变:“兵者诡道也”。这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纵观古今,那些正人君子虽行事光明磊落,行侠仗义。到最后,往往被奸臣所害,为什么?就是他们不会变,不会去“耍一些花样”。性情刚烈,最终害了性命。只能让后人为之惋惜伤感。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有了四季轮回,昼夜更替,风霜雨雪,阴晴圆缺。因为有了变,我们的生命才会如此多彩。才有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无限遐想。难以想象不变的世界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如果那样,这世界该是多麽的单调与乏味。那么,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人在变。我们的企业只是坐观其变,坐以待毙吗?答案是明确的。相反我们应该应时而变,随机应变。在变中把握市场动态,引领市场先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唯有这样,才

能在变中求突破,在变中求生存。不要让世界总是改变你,而是让我们自己试着去改变世界。

4、治气:气存在于无形之中,但却时刻在我们周围发挥着不可估量作用。每个人身上也附有不同的气,一个人如果气足,那么做什么事都会精力充沛,百战不殆。一个人如果气弱,那么做什么事都会精力憔悴,一蹶不振。一个有希望的公司必须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让员工气血充足,随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和姿态。这样他们就会时刻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待到用时方能避其(其他企业)锋芒,挫其锐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此,企业主管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卑不亢,待人如己。不要处处刁难下属,让下属屡屡受挫。这样会大大挫伤他们的战斗力。时时刻刻不忘给员工一种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坏境。让员工拥有归属感,而不是距离感。使员工气定神闲,让企业“气”宇轩昂。最终成就伟业。

以上就是我对曾老教授管理思想的浅层分析与理解,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身体力行,践行其思想。为不久的未来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2012.12.12

第二篇:《管理学》作业

《管理学》作业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作业要求:题目可打印,答案要求手写,该课程考试时交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被称为是“科学管理之父”。

A、亚当·斯密B、泰勒C、罗伯特·欧文D、亨利·法约尔

2、()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A、马科斯·韦伯B、泰勒C、梅奥D、亨利·法约尔

3、关于“组织文化是由四个亚文化构成的一个群”的观点认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物质文化B、管理文化C、形象文化D、精神文化

4、()经营单位的特点是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

A.“瘦狗”B.“幼童”C.“明星”D.“金牛”

5、在公司层面的战略中,所谓()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获取所有权,在同一行业中扩张活动范围的战略。

A、横向一体化B、纵向向一体化C、多元化D、相关多元化

6.某公司有120名作业人员,如果基层管理幅度为10,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为3,则该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应该是:()

A、3B、4C、5D、67、以下属于不利于分权的因素是()。

A、组织的规模B、活动的分散性C、政策的统一性D、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8、乡村俱乐部型的管理位于管理方格图的()。

A、9.1B、9.9C、1.9D、1.19、某人因为迟到被扣了当月的奖金,这对他的同事来说是何种性质的强化()

A、正强化B、负强化 C、惩罚D、消除

10、企业对进厂原材料进行检验,这属于()。

A、前馈控制B、同步控制C、现场控制D、反馈控制

二、判断题(对者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者题后括号内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效益原则应当是管理的首要原则。()

2、梅奥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3、量本利分析属于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4、在组织规模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正比。()

5、为了合理发挥参谋的作用,可以授予参谋人员必要的职能权力。()

6、根据激励理论,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便能使人们体会到满意。()

7.领导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力只能建立在职位权力的基础之上。(8、在情境理论的领导生命周期模型中,授权式阶段对应于下属成熟度最高的阶段。()

9、环式沟通网络的信息是经由中心人物而向周围多线传递的。()

10、管理者监控问题的产生是伴随着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的。()

三、名词解释

1、计划

2、组织文化

3、管理幅度

4、权责对等原则

5、法定性权力

四、简答题

1简述泰勒制的主要内容。

2、简述扁平组织结构的优点和局限性。)

3、如何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4、简述路径——目标理论中支持型领导运用的情境。

5、简述前馈控制的优缺点。

五、论述题

试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六、计算题:

某企业打算生产某种产品,根据市场预测,今后的产品销路有销路好、销路一般和销路差三种市场状态。生产该产品有三种方案:大规模生产、中等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各种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收益值如下表。

单位:万元

1、用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进行决策,应该选择哪一种生产方案。

2、如果销路好的概率为0.4,销路一般的概率为0.3,销路差的概率为0.3,用决策树进

行决策,应该选择哪一种生产方案。

七、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北京某无线电厂是一家大型电子企业,以生产精密无线电元件为主。以产品为标准,全厂分成三个事业部。李欣任第一事业部部长,全面主管事业部工作。

李欣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1984年大学毕业后即来该厂工作。最初李欣从事技术工作,他理论知识扎实、勤奋好学、工作兢兢业业。两年以后,他成为事业部的技术骨干,开始独当一面。1986年底,经厂里考核,他被提升为事业部副部长。1989年,事业部部长退休,李欣任部长。

李欣任部长以后,凭着技术功底和几年做副职的经验,抓了三项重点工作:(1)新产品开发;(2)控制产品质量;(3)强化内部管理,将考核指标分解到人,实行工效挂钩。采取这三项措施以后,事业部的经营发生了显著变化,销售收入明显增加,职工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一事业部也连续6年保持全厂销量第一,其销售额占全厂总销售额的40%。

李欣在厂里干部考核中,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多次获先进生产者、优秀党员称号。鉴于此,厂长和党委书记一致决定派他到经营困难、职工思想混乱的第三事业部任党总支书记,协助事业部部长搞好经营工作。

李欣虽然有10年党龄,但对如何做思想政治工作考虑不多。任党总支书记后,面对职工思想混乱、积极性不高的局面不知如何下手,同时又在事业部如何经营方面与部长存在严重分歧。调任4年来,工作一直打不开局面,在企业民主评议中被职工评为不称职干部。

厂长和党委书记意识到李欣无法继续在第三事业部工作,但是各行政部门都有负责人,调整谁都感觉欠妥,于是决定成立机关党委,调他任机关党委书记。厂党委书记找李欣谈话,李欣不同意,表示愿意干业务工作。书记反复做工作也没有结果。

最后,由于第三事业部呆不下去,其他部门又无法安排,厂长只能安排李欣到厂里下属的合资公司做一般技术人员。合资公司经理分配他负责产品的出厂检验。

半年后,李欣提交了调离报告。

1、李欣离职的原因是什么?其离职会对他本人及企业造成什么影响?

2、如果李欣的调离报告交到你手里,你会怎么办?请说明批准的理由或不批准后

将采取的对策。

第三篇:管理学作业

对《林校长的困惑》的案例分析:

案例中,林校长已经找到了学校办学质量居中游,不好也不坏的原因了,就是没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林校长也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为教师提供免费的午餐、逢年过节发水果,副食,鼓励教师出去进修等等。之所以产生的效果不明显,那是因为林校长采取这些措施都是“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所以林校长的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案例中的林校长忽视了激励因素的意义,而一味的强调保健因素的作用,他片面的理解和运用了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管理者首先要注意的因素也就是中低层次的需要,案例中提供的免费午餐等就属于中低层次的需要。但要想充分有效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需要提倡“工作挑战”、“工作成就感”等激励因素了。

比如我认为林校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激励教师,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比如: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对教师重视“情感投资”。例如:成立编辑组,与出版社形成横向联合,为教职工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提供方便;对离退休教职实行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可以充分体现学校领导关心教师的疾苦,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使教师真正的体验到领导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从而产生对领导的信任感,敬佩感,由此而服从和支持领导的工作;同时,情感激励的方法还能增加教职工的归属感,激发教师对学校的热爱情感,进而努力工作。又如:参与激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实行民主管理,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师当家作主的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激发教师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教师受尊重和归属感等心理需求,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另外还可以采取竞争激励和榜样激励等方法和措施。

其次我认为作为领导者平时要善于与员工及其周围人士的沟通,通过与其周围员工或他的朋友的沟通,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他的心底的愿望;还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员工或下属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员工的工作动机以及付出的劳动的艰辛程度,站在他的角度考虑个人的劳动或付出汗水以及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多大的作用;还要善于观察其工作与生活言行,综合这些方面从而准确把握他的现实内在需求、或价值或奖励的形式等。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通过换位思考。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分析了解企业员工的需求困难,它们是处于哪一个层次,在确定了这些因素后,再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规避不合理的需要或引导向高一层次提高。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制度,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即物质方面的有形激励,包括薪酬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奖金制度、股票期权及有形服务和福利等各个方面。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主要是包括向骨干教师授权,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的认可,公平、公开的晋升制度,提供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的机会其目的旨在向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

所以,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如何运用激励方法、制定政策,是每一位领导者面临的最首要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管理学作业

管理学作业1(截止时间前网络直接粘贴提交,不能用附件形式)

1、联系实际,论述管理者在决策中应遵循的原则。

答:一般来说,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应遵循:

1、情况明了的原则。它是进行决策的首要原则,为此必须加强预测,预测是决策的前提。

2、系统思考原则。这是决策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为此必须考虑整个系统,与其相关的系统以及构成各个系统的相关环节。

3、科学可行原则。决策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必须从实际出发,经过科学论证,确实其可行性和优化程度。

4、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倾听不同意见,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集团决策。

5、满意准则的原则。人们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决策,常常只能满足“满意”决策。

联系实际: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完全取决于决策的成功,而之所以能做到成功的决策,那是因为遵循了决策的原则。60年代世界汽车市场上流行的是一种耗油量大的豪华型汽车。但日本经过大量调查,作出了正确的预测。认为中东石油不会廉价,节油汽车会成为顾客的首选之一。以丰田汽车公司为首,决策设计和生产小型节油汽车。70年代,中东爆发石油危机,石油涨价,日本汽车就乘机一举打进占领国际市场。

2、联系实际论述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

答: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

人本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是人本观念应树立的基本观念。即在观察、处理、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知识是人才的基础,人才是知识的人格化。因此,要加强科学教育事业,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3、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这是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实质内容,是高层次的人本观念。

4、“人和第一”的观念,在管理中树立“人和第一”的观念,既包括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团结合作,上下同心同德。也包括团体或组织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或组织外良好的社会关系。

联系实际: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迅速从废墟中崛起,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主要得力于励精图治的五大人才群体:一是优秀的工、农业生产大军,二是优秀的科技队伍,三是优秀的社科队伍,四是优秀的政府官员队伍,五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家队伍。可见,一个国家的成功就在于牢固树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一个企业的成功也同样必须树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

3、联系实际,阐明战略观念的涵义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和地位。

答: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现如下:

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目的性。有了战略观念,就有了较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就能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根据未来控制现在,实现未来。

2、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目前我国各层级管理主体都面临着从单纯执行者向决策指挥者,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这就要求管理主体确立战略观念,实行战略指导。

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从全局、长远看问题,树立牢固的战略观念,使战术服从于战略,近期服从于未来。

联系实际:厦华是一家具有十几年历史,以彩电为主的企业,2000年刚刚获得全国驰名商标,2001年却发生大幅亏损。厦华的资产只有15亿元,却有5大产业(彩电、手机、电脑、传真机、显示器),根本不足以把这5个产业都发展起来。“5个孩子”都长不大,而且都不会有什么效益,最终维持在现有的状况上。所以,厦华调整的只能采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一些获利能力低、耗用资金量大、需要再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产业“嫁出去”,通过与别人合资,甚至让别人控股,由他们去创造上市的计划,从而减轻财务上的压力,加强核心产品生产的资源保障力度。在遇到危机、感到资源贫乏,才意识到企业需要战略思考。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战略观念在企业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篇:管理学作业

管理学基础作业

2一、综合分析题(100 分)项目:分析某行业的竞争状况。内容:选择你熟悉的某个行业,如家电、汽车业、钢铁等,对该行业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并完成以下问题:该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竞争强度怎样有哪些潜在威胁?有哪些替代品?他们是否构成危险?要求:3-5 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文字材料。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竞争分析报告中国保险业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入世以来,保险业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内财险市场主体有了快速的增长,新公司的成立、分支机构的扩张,带动了国内财险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是保险公司开展竞争的舞台,是保险公司提升竞争力的外在动力,是促进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国内市场上的商业财产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是指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业务;财产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入世以来,国内财险市场主体的数量快速增长表 1。截至 2005 年底,国内市场上共有财产保险公司 35 家。其中,美亚上海、广州和深圳 3 家分公司统计为 1 家公司。从 1996 年至 2000 年间,国内一直没有再增设新的内资财险公司。2001 年,中保国际在内地成立太平保险公司,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2003 年,中国再保险公司在重组改制过程中,设立了中国大地财险公司。1992 年至 2004 年间,外资财险公司的发展速度相对乎稳,平均每年成立一家外资财险分公司。2004 年,保监会批准筹建多家财险公司。上海安信、永诚财险、天平保险、安邦保险、阳光财险、渤海财险和都邦财险等多家财险公司已经于 2004 年和 2005 年先后正式开业,财险公司又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在监管机构的积极推动下,在保险公司的积极努力下,保险公司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内在素质不断增强。随着中华联合完成重组改制,内资财险公司全部转为股份制企业。新成立的内资保险公司均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

二、国内财险市场总体竞争格局分析截至 2005 年年底,国内市场上已经正式开业的商业性财险公司共有 35 家,其中外资公司 13 家。以 2001 年以来的公开数据为基础,可以分别计算财险市场保费收入等指标历年来的 CRn 和 H 值,分析国内财险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化情况。

1、2001 年至 2005 年国内财险市场集中度CRn 指数分析2005 年是国内财险业高速发展的一年。新兴中小型内资财险公司加快了市场扩张速度,导致了财险市场集中度的下降。2005 年是近几年以来,市场集中度下降最快的一年。2001 年至 2005 年,国内财险市场保费收入集中度 CR3 和 CR5。从中可以看出,2001 年以来,国内财险市场保费收入集中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特别是 2003 年和 2004 年这两年,随着新兴主体的增加和分支机构的扩张,市场集中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对照贝恩分类方法和日本通产省分类方法,国内财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占 I 型”或“极高集中寡占型”市场结 美国财险市场是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构。2003 年净承保保费收入排在前四位的公司的市场份额总计为 28.601。通过横向比较来看,也可看出国内财险市场的集中度偏高。从国内财险市场具体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来看,保费收入排名前三位的公司一直没有变化,排名第四至八位的公司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 3。国内财险市场上,保费收入前三名一直为人保财险2003 年以前为“中国人保”、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 3 家公司所占据。第四至八名的市场份额争夺则比较激烈:华泰在 2001 年排名第四,2005 年已经被挤出前八名;中华联合2002 年以前为“新疆兵团”4 年来排名持续上升,2005 年已经跻身第四名;天安、永安、华安、大众等 4 家公司保费收入排名有升有降。

2、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从国内财险公司的经营现状来看,可以从市场份额和经营区域两个维度来判断某家公司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是企业市场地位的直观体现。2005 年国内务财险公司市场份额排名见表 4。但是,市场份额的高低不仅与公司的经营历史和业务扩展能力有关,也受到经营区域的约束。在 2004 年以前,受产业政策的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地域是存在差异的。例如,一些中小型内资财险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区域性公司” ;外资财险公司大多采取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在一个省市范围内开展保险业务。根

据2004 年实施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在满足资本金和偿付能力要求的前提下,保险公司的经营区域不再受限。这项政策限制取消后,中小型内资财险公司明显加快了市场区域的扩张速度。由于新法规生效时间还比较短,还未对市场格局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在国内市场上经营历史最长的、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人保财险公司占据 50以上的市场份额。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和中华联合近几年的分支机构发展速度很快,市场份额相当,但与人保财险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大地财险和安邦财险的机构建设速度也很快,但是,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业务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农业保险公司在发展初期,其经营地域还不会迅速向全国扩张,而且由于业务特点的原因,农险公司不会对财险市场格局产生大的冲击。其他内资公司的经营地域也都还非常有限,外资财险公司目前也只在 1 至 3 个地区开展业务,这类公司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3、国内财产市场竞争格局展望2004 年以来,国内财险市场准入机制的变化及各类公司的发展战略调整,正推动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公司及分支机构设立条件降低,新兴财险公司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和扩张期。保险业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财险公司经营地域限制已经完全取消。2004 年新修订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删除了以前将保险公司分为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规定,将设立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统一规定为 2 亿元人民币,并提高保险设立公司分支机构的自由度。保险公司以法定最低资本金额即 2 亿元人民币设立的,在住所地以外的每一省级区域内首次申请设立分公司,应当增加资本金至少人民币 2000 万元。保险公司资本金总额达到人民币 5 亿元,在偿付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增设分公司可不再增加资本金。比原规定要求的额度 5000 万元和 15 亿元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以资本金和偿付能力作为基本要求,使得市场准入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促进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在新的市场准入政策引导下,中小型保险公司开始加快扩张步伐,大批新公司开始筹建。市场原有的“区域性”保险公司和新成立的公司,都开始构建全国性经营网络。随着经营区域的扩展,新兴财险公司和中小型财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将得到释放。通过净资产占比与市场份额之间的比较 表 4,可以看出各财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成熟程度。人保财险、中华联合、天安、华安和永安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净资产占比,业务发展比较成熟,资本金得到充分利用;太保财险、大地财险、大众和太平的市场份额与净资产占比大体相当,表明其业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其他新兴财险公司,特别是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还远低于其净资产占比,表明这些公司还蕴藏着巨大的承保能力,还有较大的业务扩张的空间。随着新兴公司承保能力的释放,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下降。2004 年以来,新成立内资财险公司,给财险业新增了 58亿元的资本金,占国内财险业净资产总额的比例已经接近16.43 以各财险公司 2004 年末净资产为基础。如果这些新兴公司达到有效的保费规模,市场格局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外资财险分公司纷纷开始申请由“分公司”改建为“子公司”,以降低其增设分支机构的资本要求。中银国际和香港民安的申请已经得到批准: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改建为独资子公司,改建后的公司名称为“民安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保监国际2004800 号;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改建为独资子公司,改建后的公司名称为“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保监国际2004801 号。2005 年,经保监会批准,韩国三星火灾上海分公司改建为韩国三星火灾海上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日本财险大连分公司改建为日本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外资财险公司改建为“子公司”后,有可能会凭借其资本优势加快市场扩张速度,凭借其技术优势提供创新型产品,有可能会在短期内挤入第三类公司之列。当然,外资财险公司的区域市场选择和业务领域定位及其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与发达国家地区保险市场相比,国内财险市场的竞争程度还比较有限。但是,入世以来,国内保险市场逐步放开,保险主体迅速增加,市场竞争日渐加剧。竞争性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并且还在不断深化,市场集中度还会进一步下降。在竞争性的市场上,财险公司追求“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愿望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 管理学基础作业

3一、理论分析题(40 分)试分析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特点。

1、无形资产经营所创造的利润将超过有形资产一些企业便将

自己的核心业务逐渐转向研究与开发、品牌经营、资产重组、产权经营等价值增值高、利润高的业务领域,而将那些需要大量有形资产投资和重复性劳动的物质产品生产、物流配送业务外包或委托出去,交给那些专业化公司来完成。这些专业化公司不断提高其作业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客户信赖度,增加其产品或服务的知识含量和价值含量,进而不断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在创造利润中的重要性。

2、知识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将共同治理企业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资金和生产能力,而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企业技术知识或管理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校因此,让知识所有者拥有企业部份股权,参与企业治理,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顺理成章。许多企业的所有者将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以技术入股、职工持股等方式让渡给企业的知识所有者,以留住他们,让他们作为股东参与企业治理。

3、创新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生产上、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但得不到新的市场,还会失去原有的市常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还需要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包括制度创新)。

4、经营战略将围绕发挥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制定进入 90 年代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下跌和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迫使企业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附加价值高、自己拥有垄断优势核心业务领域,而将不创造价值或创造价值较少、其他企业能够比自己干得更好的业务外包或剥离转移出去。

5、市场营销活动将以赢得客户信赖为目标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围绕满足顾客需要这个核心,逐渐形成了 4C’S 整合营销(指消费者、成本、方便、沟通的有效整合)、概念营销、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营销新概念、新方法,这些新的营销活动将以赢得客户信赖为核心。

6、企业生产将向个性化、柔性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企业通过生产管理技术多方面的创新,已经形成了比较先进和稳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生产管理技术和软件的发展和完善,使企业生产的个性化、柔性化水平大大提高。

7、生产配送体系以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互联网的发展使单个企业变成了整个满足顾客需要的产供销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顾客可以在进入这个链条的所有企业里寻找自己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并直接和他们签订合同。在这种物流和资金流有可靠保证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和速度方面的竞争。

8、财务管理将向战略型、集成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进程,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财务管理从静态的事后核算向动态的、参与经营过程的财务管理方向发展;财务管理从战术性、事务性的管理向战略性、全局性的经营理财方向发展;财务管理从内部的、独立的职能管理向开放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的集成管理方向发展,等等。总之,这些变化和发展,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向战略、集成化方向发展。

9、信息资源管理将向知识资源管理转变。自计算机技术应用以来,企业的信息管理经历了围绕产品设计、财务管理、库存管理、职工档案等的单机信息处理阶段,人、财、物、产、供、销等多环节信息综合起来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阶段,以及基于内部网络的数据库管理阶段,目前正向知识资源管理方向发展。

10、人力资源管理将以发挥员工的潜能为目标企业人事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工作成为员工的一种享受,而不是刻板的义务;使企业成为员工学习知识、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而不应成为不容差错和失误、束缚个人自由发展的流水生产线。尤为重要的就是成本管理的特点主要就有:1.提高工作效率2.引进现代管理手段,增加科技含量而减少工人数量3.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过程成本降低4.产业链优势,贸易成本降低5.价值表现多元化

6.商业联合边际增多,竞争成本降低

二、案例分析(60 分)杨瑞是一个典型的姑娘,在她的身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北方人的热情和直率,她坦诚,有什么说什么,总是愿意把自已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她在上学期间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今年,杨瑞从某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她认为,经过四年的学习,自己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了较强的人际沟通技能,因此她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很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毅然只身去广州求职。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反复投递简历和面试,在权衡多种因素的情况下,杨瑞最终选定了东莞市的一家研究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公司。她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该公司规模适中、发展速度很快,最重要的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尝试阶段。如果杨瑞加入,将是人力资源部的第一个人。因此她认为自己施展的空间很大。但是到公司实习一个星期后,杨瑞就陷入了困境中。原来该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家族企业,企业中的关键职位基本上都由老板的亲属担任,充满了各种裙带关系。尤其是老板给杨瑞安排了他的大儿子做临时上级,而这个人主要负责公司研发工作,根本没有管理理念,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他的眼里,只有技术最重要,公司只要能赚钱,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但是杨瑞认为越是这样就越有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在到公司的第五天杨瑞拿着自己的建议书走向了直接上级的办公室。“王经理,我到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我有一些想法想和您谈谈,您有时间吗?”杨瑞走到经理的办公桌前说。“来来来,小杨,本来早就应该和你谈谈了,只是最近一直扎在实验室里就把这件事忘了。”“王经理,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来说,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我来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据我目前对公司的了解,我认为公司主要的问题在于职责界定不清;雇员的自主权力太小,致使员工觉得公司对他们缺乏信任;员工薪酬结构和水平的制定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合理的基础,因此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都较低。”杨瑞按照自己事先所列的提纲开始逐条向王经理叙述。王经理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公司也确实存在,但是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公司在赢利。这就说明我们公司目前实行的体制有它的合理性。”“可是,眼前的发展并不等于将来也可以发展,许多家族企业都是败在管理上。”“好了,那你有具体方案吗?”“目前还没有,这些还只是我的一点想法而已,但是如果得到了你的支持,我想方案只是时间问题。”“那你先回去做方案,把你的材料放这儿,我先看看然后给你答复。”说完王经理的注意力又回到了研究报告上。杨瑞此时真切地感受到了不被认可的失落,她似乎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第一次提建议的结局。果然,杨瑞的建议书石沉大海,王经理好像完全不记得建议书的事。杨瑞陷入了困惑之中,她不知道自己应该继续和上级沟通,还是干脆放弃这份工作,另找一个发展空间。回答下列问题:1.王瑞所遇到的问题是她还是王经理造成的(15 分)2.这个案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15 分)3.如果你是杨瑞在不离开企业的情况下你如何处理(15 分)4.如果你是王经理你该怎么做(15 分)要求:根据个人理解进行案例分析,没有标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从两个方面看首先杨瑞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周时间就提出三个问题并下了结论有些仓促其次王经理是小型家族企业经理又是负责研发工作的他根本没有管理理念也不关心杨瑞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见解

2、在此最关键的问题是沟通障碍杨瑞和王经理两人的想法完全没有达成一致从组织角度讲上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