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冬牧场读后感之天边眼前

冬牧场读后感之天边眼前



第一篇:冬牧场读后感之天边眼前

冬牧场读后感之天边眼前

三五个人栖身于杳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室外永远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每日的活动除了与牛羊为伴便是堪称简陋至极的吃喝拉撒。这样的日子能有什么一丝一毫的趣味?如果不看李娟的《冬牧场》,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可能连想象一下的意愿都没有。但是书中却将这种旁人看来苦不堪言的经历叙述出活色生香的趣致以至于不断会有莞尔一笑的冲动。不能不佩服作者驾驭这些看似平凡质朴的文字的功力,当然更有她独特而深刻的观看事物的视角。看她的书真的能领会到什么叫格物致知。很多时候能产生创意的重点不在于你看事物的广度,而是你看事物的角度以及因为这个不同角度而掘出的深度。虽然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但有时还是会怀疑,其实走路也许更像是人藉以偷欢于勤力思维的一种方式而已。只是因为四肢或眼界在不停的游移之中,那么内心深处的思考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歇息懈怠。所以走遍五湖四海踏过大江南北激扬澎湃的慷慨陈词不一定就比静坐于漫天风雪掩盖下的温暖火炉旁的感恩之心和平静呢喃更有说服力,终归只有人的心胸才是无限的。领悟这一点,对于自身所处这个因物欲横流及信息爆棚让人混乱迷茫的现实生活大概还是有些帮助的。

好的作品似乎大多是作者在这种平常人看似普通的场景中发掘出了另一个视角。最近看的另一本书《江城》也是这样。一个外国人来描写中国最常见的某类小城市的生活,作者先天性地占据了这种

视角上的优势。从一种完全不同类型文化的视野来观看另一种文化生活,中间所产生的冲突和包容本身就具备极强的看点。比如作者看到电视上播出我们常见的少数民族大联欢时候在长城上的载歌载舞,他却会这样思考:欢欣歌舞者脚下的砖石,当年却是为了抵挡和消灭像歌舞者这样的人种而存在。。

所以看这样的书,对于喜欢摄影的自己倒是不停的有所提示。好看的故事,不论文字是否优美或者朴实,但表述的情节中一定有极强的画面感。《冬牧场》是这样,《江城》也是这样,看书的时候,自己时常为作者没有为其中的某些段落的文字配上当时所叙情形的照片而感到遗憾。自认为也许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更适合这种类型的写作。那么反过来看,能吸引人的摄影,不论画面是否精致或是粗糙,但传达的意境中一定需要有故事的感觉。对于摄影人来讲的三个进阶,第一,拍得清晰,第二,拍得美丽,第三,拍得有意义。那么,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视角,必定会是让意义发生的一种方式吧。

《冬牧场读后感之天边眼前》出自:言小范文网

第二篇:《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1

“我说:‘家里不是有狗了吗?’他说。‘谁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给梅花猫吃肉时,嫂子反对:‘豁切!’嫂子给猫吃肉时,加玛反对:‘行啦行啦!’加玛给猫吃肉时,我反对:‘它已经吃了不少了!’我给猫吃肉时,居麻反对:‘它吃得比你还多!’总之一家人就这样互相宠溺着它。”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七岁时,我在一个电话亭旁看到一个大哥哥,他背着一个书包,你做梦也不会想到那里面究竟有什么?那里面有猫,不是一只猫,也不是普通的猫,而是两只全身金黄,刚生下来没几天的小奶猫!

怎么才能说出《冬牧场》的有趣之处呢?如果说《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与一座山的水彩画;《红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只兔子与一只鹿地相遇,那么《冬牧场》则是一个人与一群马、一群牛、一群骆驼的合影。

在李娟笔下,如此凛冽的环境都能有着如此快乐的气氛。

也许,你不曾在一个夜晚,一粒牛粪掉进了你张着的嘴里;也许,你不曾为了打一个电话,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也许,你不曾因为冬天里的牛奶,而只给小牛喝了几口奶?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远离快乐的人。

如果,你曾经为了捉一只小鸟,而扮成一颗假树吸引鸟儿,却招来了许多蜜蜂;如果,你曾经为了和小伙伴一起快乐的吃蛋糕,却把脸上、手上涂得全是奶油;如果,你曾经捉了一条鱼儿,却被它的鱼尾巴扇了好几个耳光……

是的,寒冷的冬天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依旧在我的心中,告诉我没有风雨地吹打就不会存活。

“每当我独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着轻飘飘的月越来越坚硬,成为银白锋利的月亮”。

《冬牧场》读后感2

《冬牧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李娟在20xx年到20xx年的冬天跟随一个叫做局麻的牧民一家子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沙漠中为期三个月的游牧生活,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这种生活中去,与牧民一家子愉快地度过了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书中很详细地向读者们讲述了他们如何搭建冬窝子、如何放羊、杀马、嫂子如何泡茶等等生活的细节,这是我觉得整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它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知道了草原生活的艰苦以及牧民们的艰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热爱冬天牧场的生活。

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描写极为细致的大自然。作者在书中曾经数次提到自己有个照相机,并且写自己会不停地拍照。在书的最后还附上了自己所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拍的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窝子。体现了作者对冬天的牧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描写冬宰之后,李娟对羊的一生做了一个很经典的注解:“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因挨饿而生。"虽然她说自己不忍心看冬宰的场面,但还是想看并且鼓起勇气去看。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这种笔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敬和赞颂。

在《冬牧场》一书中,作者用诙谐而平实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向读者们表达了自己对游牧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这个世界没有变动,人们仍然往人多的地方挤,没有几个人走在旷野里,除非自己甘愿。

《冬牧场》读后感3

这是一部描写阿勒泰游牧民族在冬牧场生活的非虚构小说。作者把自己与哈萨克牧民一起转场、安营扎寨、共同在冬牧场生活劳作的场景,以作家的心境、当事人的感触、用质朴无华的文字细腻入微的,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让我恍惚如临其境,不由深深的为之动容…这对于出生并生活在新疆,时而会和哈萨克族人打交道的我来说,感觉很亲切又感叹那凿凿差异的深刻!

在寒冷冬季到来之前,哈萨克牧民局麻一家带着一冬的生活所需,骑着马赶着牛羊骆驼,缓缓的前往冬牧场,开启了又一年艰辛而又传统的游牧生活。在那荒野贫瘠的土地上,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人也罢、动物也罢无不竭尽所能。生存条件的恶劣,“美食”就可以慰籍,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时刻。比之更无奈的是荒野里的静寂无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无聊至极。(这让我多少理解了哈萨克的嗜酒者 )这个等孩子们放假回家了也就可以慰籍。他们的回归赶走了静寂与辛劳,带来爱和温暖,也带来了对以后生活方式转变的思虑。

这苍穹下,还有人必须承受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苦。当你在为自身物质生活非常不满时,这本书或许可以化解你过剩的欲望,开阔你能释然的眼界。这个社会总有多种多样的差异,在高旷的星空下,那些静默的存在,能不紧不慢,不慌不乱,谁也不比照谁,谁也不笑话谁,谁也不可怜谁,各有各的活法。多好!?

《冬牧场》读后感4

休假时,利用空闲时间读完了几本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李娟的《冬牧场》,这是李娟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的“荒野主人”在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该散文集讲述了李娟跟随新疆哈萨克斯坦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冬牧场生活的经历。在荒野中,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冬窝子是唯一躲风避寒的地方。李娟所在的家深陷大地两米深,面积不到二十平米,里面集卧房、厨房、客厅所有功能于一体。主人依靠勤劳的双手,把这个温暖的小窝打造得干净、整洁,加上自创的独特的民族刺绣装饰,简直可以称得上赏心悦目了。在我看到后面作者附上的冬窝子照片时,深刻感受到身处一片荒野的生活环境中,作者与主人一家积极、乐观、向上而生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的内心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平静。

关于宁静,作者在平时忙碌的劳作之后,总会怀着特有的心情,行走在一片荒芜的旷野之中,观察着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与景象。这些内容使我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空旷幽静,黄昏日落、羊群、牧羊人的孤独身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副落日余辉下的人、畜、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景象。这是我很喜欢的部分,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读着作者描绘的在冬牧场的生活场景及生活细节,我时常会心一笑。恶劣的天气和物质的匮乏对冬窝子的人们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欢乐、幽默、学习与分享,每个人都努力地参加劳动,尽力地维护整个牧场的正常运转,一切看似忙碌、充实近乎超能力的劳作,其实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是希望之源!

《冬牧场》读后感5

翻到了去年看李娟的《冬牧场》的读后感:

作者跟着哈萨克族居麻一家深入西北戈壁的冬季牧场,在“冬窝子”度过了一整个冬天。

那是和现代生活截然不同的一种生活,但是也并非全无现代生活的影子。

哈萨克族牧民的孩子们也都用着粉底液手机存储卡,他们向往着城里的生活,渴望着跳脱出父辈游牧生活的循环。随着“退牧还草”的政策,牧民们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几十万的赔款(TMD比我还富裕),也许游牧的生活很快就要永久地结束了。对于定居牧民们无一不是向往的,然而作者觉得可惜,因为游牧的种种传统、冬窝子里的宁静时光、牧民之间长时间形成的礼节、荒漠之中陌生人之间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也许统统要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但这种也许是文青们才有的情绪我看来有那么一点残忍,被浮躁喧嚣困住的时候有些人会渴望回归到大地和星空里去,但毕竟大多数人渴望的不过是富足安稳的生活罢了。

冬窝子里的时间是宁静的,是这个时代已经稀少的宁静。然而他们的生活并非是无所事事的,牧民以及牧民的妻子总是很忙碌的。但是放羊的时候也许算是无所事事的,就像“看灯塔”一样,好像也没有什么要做的事情,但是也没有什么能做的事情。其实也许没有什么无法忍受的生活。无聊和寂寞是能够忍受的,忙碌和束缚到窒息到头来也是能够忍受的。

另外居麻真的好搞笑。

第三篇:《冬牧场》读后感1000字

《冬牧场》读后感1000字

王安忆这样说: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冬牧场》就是这样的文字,写的是作者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的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游记,《冬牧场》中的作者扎扎实实地和牧民一起生活,从赶着骆驼进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为定居搭建冬窝子,砌羊粪墙、收拾家务,再到定居后每日的放羊、采雪背雪、找马找骆驼、绣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将这些平实的小事一一记述,并将个性饱满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绘,用羊、马、骆驼、猫、狗等动物装点,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画卷。虽然是记录着游牧生活中琐碎、平实的生活细节,但许多对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着读者的心田。

一是对自然的敬畏。《冬牧场》处处可见的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其中对星夜兼程的描述令我印象颇深:“同样在满天星斗的浓浓夜色中,我们朝着深入地平线一半的猎户星座启程。与此同时,月亮弯弯地挂在东方,同样还是在行走中伴随着太阳缓慢而威严地出升。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那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梦,让我久久回味。在那样的自然中,人们乐观而安然地咀嚼着自然给予的馈赠,荒漠、积雪、枯草、羊粪等等,气候环境的严酷、物资的匮乏逼迫人们贴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块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层,像皮肤紧紧贴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离”,渺小了人的个体,却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实相,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实。

二是对生命的歌颂。在描写“冬宰”这一幕时,她虽然对亲眼看到生命的结束表示难以接受,却还是鼓起了勇气去直视它。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让生命以力量的形式传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此外,《冬牧场》描写的牧民也都异常可爱,果敢勤劳同时爱耍酒疯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闲做活麻利却毛手毛脚的女主人,爱幻想爱打扮渴望嫁到远方的女孩加玛,恰巧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为邻居并一起劳动吃饭共享生活物资,素未谋面的过客成为了座上宾,一个假戒指的礼物都因为颜色鲜艳而变成珍宝,一粒糖的分享都显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于是便有了拓宽生命宽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来丰富生命的历程,于是便有了这些故事,感谢每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谢李娟,也感谢每一个听我讲故事的你。(作者:章静,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干警)

第四篇:《冬牧场》读后感

语言幽默风趣自然,常常让人忍不住大笑起来,冬窝子里的居麻,嫂子,加玛可爱又幽默,冬窝子里的生活艰难又贫乏,但是人们一间的情感却温暖又细腻。

一幅幅的冬窝子生活场景图鲜活生动的跳跃在我脑海里,酒鬼的居麻,打击李娟的居麻,抱着嫂子一顿亲的居麻,擦皮鞋的居麻,放羊的居麻,认真修牛圈的居麻,吃去痛片的居麻。

在炉火旁的嫂子,粘毡片的嫂子,背雪的嫂子,腰疼的嫂子,说豁切的嫂子,绣花的嫂子,爱美的加玛,独自放羊的加玛,学习汉语的加玛,抱着爸爸居麻撒娇的加玛,喜欢听音乐的.加玛,想去学校学习的加玛,想穿漂亮衣裳的加玛,可怜的加玛,寂寞的加玛。

加玛的弟弟忘记了(?Δ?∥)

冬窝子里的好客呀,互相帮助呀,寂寞与艰难呀,冬季里的羊群与大畜的困苦呀,都在李娟笔下笔笔生花,步步生莲,大自然里人所要面对的远比想象的要艰难许多,但是生命又远比想象中的要顽强许多,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生命间的相互照顾。好在冬天总会过去,牧民也相继定居,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未来的新生活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呢?

生活总是一边失望着一边期待着!

【《冬牧场》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冬牧场》读后感作文

2.《冬牧场》读后感

3.冬牧场读后笔记

4.关于冬的作文精选

5.冬的诗歌精选

6.冬为题目的作文精选

7.冬霜散文精选

8.精选诗歌:冬之恋

9.《牧场之国》教案

第五篇:《冬牧场》读后感

读《冬牧场》这本书时,我随着作者的视角,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似乎走进了苍茫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依稀望见那无边的牧场,踩着硌脚的沙地,细细体会牧场的极度严寒,感受牧民们淳朴的生活,从而获得内心最大的宁静。

这本书是作者随同熟识的一家牧民深入冬牧场后写成的。他们一起去了阿勒泰南部的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的荒野生活。作者回到家后,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谱写了这本文集。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充满向往。

这片沙漠是牧民们天然的家,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生活着,不辞劳苦地放羊、赶马,吃一些类似奶疙瘩、羊肉之类的既简单又单调的食物。在无事可做时,只是静静地坐着消磨时光。这一切都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全部写照。

我一开始就惊叹于这本书细腻、朴实的笔触,待我静静阅读时,总觉得像有人在给我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总能让我空虚的内心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宁静的抚慰。一个个故事看似支离破碎,作者却能把农民转场时的情景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遗。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宁静的心灵,就如同这一段描写:

“隔壁家的天窗开在地窝子西南侧,下午的阳光在床榻上投出一小方的明亮,几乎整个一二月间的下午时光里,我都坐在这方热乎乎的明亮之中,安静地行走针脚,长时间一点点扩散着毡片上的色块与线条。那团阳光移动一点,我也挪动一点,一直挪到床榻边再无处可挪时,便收工告辞。”

像我们这样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就很难体会到阳光的挪移。但作者怀着宁静的心情,感受着时光的流逝和迅速消失的一切,作者是那样的从容,这种“最大的平静”,便是作者所诠释的:

“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心灵的宁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平实的生活与温暖的感动,更有一种淡淡的悲哀。作者一路跟随牧民的艰苦生活恐怕再不会出现了,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进步,曾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活方式会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终将被放弃。

《冬牧场》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在“慢”中享受宁静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味生活;没有什么能抵挡时间的车轮,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让时间缓慢而又深刻地消失……

王安忆曾说过: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我想,读《冬牧场》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难以忘怀,更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对人生的一种思索。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