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读后感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读后感



第一篇: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读后感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看到慈禧了,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读后感。有所感,却很杂乱,努力想总结成一个系统的想法,但凭我缺乏逻辑的思维能力,实在无能为力,呵呵。

同样身处深宫,相似的身份,命运却可以有天壤之别。有一生享受皇帝的尊敬,死后哀荣倍至、有丈夫爱怜入骨,却又不见容于周围环境,以至红颜薄命,空使皇帝夫君几欲追随而去、有生前无人注意,不得不为了家族的利益陪葬,但即便无辜生命的陪葬,也换不来一个与君王同墓的身份........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深宫?一生尽凭命运拨弄。除去那些幸运的,也许这些深宫红颜最好的归宿,就是用一颗平静的心忍耐一生、清寂一生,无欲无求,也算是一种清福吧。不论是生前尊贵、死后哀荣,还是生前孤寂、死后冷清,她们惟一共同的一点,也许就是,活的太累太不易。因为环境(政治的需要、皇帝丈夫的垂爱、母以子贵......、因为性格、因为......很多的因为,读后感《正说清朝十二后妃读后感》。

或者我可以简单重复尽人皆知的一点,女人,天性与政治的阴冷强横是不相容的。但仅凭我所有的一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就有很多的反证。汉有吕雉、邓太后,唐有武则天,清有孝庄、慈禧,这都是直接参与政治的后宫女性,还不包括那些间接影响政事的皇宫嫔妃们。同样是女子,她们又是怎样抛却女性天生的软弱,来支撑一个王朝的兴衰?看了几页孝庄,深深佩服这些铁腕女性的坚强与智慧,绝非寻常女子所能望之项背。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也许确实如此。她们的一生,少有帝王的爱怜,却能将自己从狭隘的深闺幽怨中拔出,以非同寻常的眼界、智慧和胸怀望向更远的辽阔疆土,在其中纵横驰骋,红颜莞尔间天地变色......关掉页面的一瞬间,想到或许我们也可以让自己活的不那么太狭隘,太沉醉于儿女情长,稍稍开阔一点,会有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吗?

一瞬间的想想而已,软弱狭隘、过分儿女情长的天性,注定了我们容易在感情中陷于卑微。字打到这忍不住自个乐了,让我两个小时绞尽脑汁,杀死无数脑细胞凑出的几百个字,最终结尾稍一放松就又转到“情”字上,呵呵,这就是女性儿女情长现成的例子啊。无奈,却又是带一点小幸福的无奈。各有各的活法吧,高兴就好。

第二篇:清朝后妃份例详细列表

清朝后妃份例详细列表!!茶叶(每月)

答应:无记录

常在:无记录

贵人:安徽六安茶7两,安徽天池茶4两。

嫔: 安徽六安茶14两,安徽天池茶8两。

妃: 安徽六安茶14两,安徽天池茶8两。

贵妃:安徽六安茶14两,安徽天池茶8两。

皇贵妃:安徽六安茶14两,安徽天池茶8两。

皇后,皇太后:无记录

蜡烛(每日)

答应:黄蜡1支,羊油蜡1支。

常在:黄蜡2支,羊油蜡1支。

贵人:黄蜡1支,羊油蜡3支,白蜡1支.

嫔: 黄蜡2支,羊油蜡2支,白蜡2支.

妃: 黄蜡2支,羊油蜡2支,白蜡2支.

贵妃:黄蜡2支,羊油蜡5支,白蜡2支.

皇贵妃:黄蜡3支,羊油蜡6支,白蜡3支.

皇后:黄蜡4支,羊油蜡10支,白蜡5支,羊油更蜡1支.

皇太后:黄蜡2支,羊油蜡20支,白蜡7支,羊油更蜡1支.

炭(每日)

答应:黑炭(夏天5斤,冬天10斤)。

常在:黑炭(夏天10斤,冬天20斤)。

贵人:黑炭(夏天18斤,冬天25斤)。红箩炭(冬天5斤)。

嫔: 黑炭(夏天20斤,冬天30斤),红箩炭(夏天5斤,冬天8斤).

妃: 黑炭(夏天25斤,冬天40斤),红箩炭(夏天5斤,冬天10斤)。

贵妃: 黑炭(夏天30斤,冬天60斤),红箩炭(夏天10斤,冬天15斤)。

皇贵妃: 黑炭(夏天30斤,冬天60斤).

皇后:黑炭(夏天30斤,冬天60斤),红箩炭(夏天10斤,冬天20斤)。

皇太后:黑炭(夏天40斤,冬天80斤),红箩炭(夏天20斤,冬天40斤)。

副食(每日)

答应:陈梗米9合,猪肉1斤8两,鲜菜2斤.

常在:陈梗米1升2合,猪肉5斤,鸡鸭共5只(每月),羊肉15盘(每月),鲜菜6斤,白面2斤,白糖2两,香油3两5钱,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醋2两,茄子6个,王瓜6条。e:E:“elr]

|Fk>NX

贵人:陈梗米1升2合,猪肉6斤,鸡鸭共8只(每月),羊肉15盘(每月),鲜菜6斤,白面2斤,白糖2两,香油3两5钱,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醋2两,茄子6个,王瓜6条。tO$/|B74Bz)A}u)PH4O

嫔: 陈梗米1升2合,猪肉6斤8两,鸡鸭共10只(每月),羊肉15盘(每月),鲜菜8斤,白面2斤,白糖2两,香油5两5钱,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醋2两,茄子6个,王瓜6条. *”QR>n

ro DE?7x1

妃: 陈梗米1升3合5勺,猪肉9斤,鸡鸭共10只(每月),羊肉15盘(每月),鲜菜10,白面3斤8两,白糖3两,香油6两,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5钱,醋2两5钱,茄子8个,王瓜8条,鸡蛋4个,晒干枣1两6钱,核桃仁1两. B8){

W_:3Sj l'

贵妃: 陈梗米1升3合5勺,猪肉9斤8两,鸡鸭共15只(每月),羊肉15盘(每月),鲜菜10,白面3斤8两,白糖3两,香油6两,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5钱,醋2两5钱,茄子8个,王瓜8条,鸡蛋4个,晒干枣1两6钱,核桃仁1两.青酱8钱,面筋4两.

皇贵妃: 陈梗米1升5合,猪肉12斤,鸡或鸭2只(每日)羊肉1盘(每日),鲜菜12斤,白面5斤,白糖5两,核桃仁1两.)k)HQcfjD ,E8-:!r)6

皇后: 每日新梗米1升8合,黄老米1升3合5勺,高丽江米1升5合,梗米粉1斤8两,猪肉16斤,猪油1斤,羊肉1盘。鸡2只,鸭2只,鲜菜15斤,白面7斤8两,麦子粉8两,白糖1斤,盆糖4两,香油1斤6两,豆腐1斤8两,粉锅渣1斤,甜酱1斤6两5钱,醋2两5钱,茄子20个,王瓜20条,鸡蛋10个,晒干枣5两,核桃仁2两,蜂蜜4两,枸诘2两,松仁1钱,豌豆3合,青酱1两,面筋12两. b` a4SfbQS

=E-6ND8l@2

皇太后:每日新梗米2升,黄老米1升5合,高丽江米3升,梗米粉3斤,猪肉12斤,猪1口(重50斤),羊2个,鸡2只,鸭2只,鲜菜15斤,白面5斤,麦子粉1斤,乔麦面1斤,白糖2斤1两5钱,盆糖8两,香油3斤10两,豆腐2斤,粉锅渣1斤,甜酱2斤12两,醋5两,茄子20个,王瓜20条,鸡蛋20个,晒干枣10两,核桃仁4两,蜂蜜8两,枸诘4两,松仁2钱,豌豆3合,芝麻1合5勺,青酱2两,面筋1斤8两.

妃另

正月每日黄芽白菜2斤8两,菠菜12两,香菜3两,生菜10两,箩卜10两,大箩卜2斤,水箩卜1斤,胡箩卜3个,茼蒿菜10两,干白菜2两,冬黄白菜1斤,缸豆2两,干扁豆2两,葫芦条2两。

2月每日黄芽白菜2斤,菠菜12两,香菜3两,生菜10两,箩卜10两,大箩卜2斤,水箩卜1斤8两,胡箩卜3个,茼蒿菜10两,老根白菜2两。

3月每日菠菜2斤,香菜3两,生菜1斤,箩卜菜1斤,大箩卜2斤,水箩卜1斤8两,胡箩卜3个,茼蒿菜1斤,老根白菜2两,整芥菜疙瘩1个。

4月每日菠菜2斤,香菜3两,生菜1斤8两,箩卜1斤8两,茼蒿菜1斤8两,白菜2斤,曲麻菜12两,整芥菜疙瘩1个。

5月每日菠菜12两,香菜3两,生菜1斤8两,箩卜1斤8两,水箩卜2斤,白菜2斤,曲麻菜1斤,整芥菜疙瘩1个,笕菜2斤,薯豆8两,王瓜4个,瓠子2个。

6月每日香菜3两,箩卜1斤8两,水茄子4个,茄子8个,白菜2斤,曲麻菜1斤,整芥菜疙瘩1个,笕菜1斤,丝瓜2个,王瓜6个,瓠子2个,缸豆1斤,扁豆12两。

7月每日香菜3两,箩卜1斤8两,水茄子4个,茄子8个,白菜2斤,整芥菜疙瘩1个,丝瓜2个,王瓜6个,倭瓜1个,冬瓜1个,缸豆12两,扁豆12两。

8月每日香菜3两,箩卜1斤8两,水茄子4个,茄子8个,白菜2斤,整芥菜疙瘩1个,倭瓜1个,冬瓜1个,缸豆12两,扁豆1斤。

9月每日菠菜12两,香菜3两,大箩卜2斤,水箩卜2斤,胡箩卜1斤,白菜2斤,整芥菜疙瘩1个,倭瓜1个,冬瓜1个。

10.11.12月每日菠菜1斤,香菜3两,大箩卜2斤,水箩卜2斤,胡箩卜1斤,整芥菜疙瘩1个,黄芽白菜2斤。

答应:各色瓷盘8件,漆茶盘1件.

常在:五彩红龙瓷盘2件,各色瓷盘8件,漆茶盘1件.

贵人:绿地紫龙盘2件,各色瓷盘10件,漆合1件,漆茶盘1件.

嫔: 蓝地黄龙盘2件,各色瓷盘18件,漆合2件,漆茶盘1件.

妃; 黄地绿龙盘2件,各色瓷盘20件,漆合2件,漆茶盘2件.

贵妃:黄地绿龙盘4件,各色瓷盘30件,漆合2件,漆茶盘2件.

皇贵妃:白里黄瓷盘4件,各色瓷盘40件,漆合4件,漆茶盘2件.

皇后:黄瓷盘220件,各色瓷盘80件。金盘15个,银盘30个,漆合26件,漆茶盘15件,漆皮盘25件.

皇太后:黄瓷盘250件,各色瓷盘100件。金盘15个,银盘40个,漆合30件,漆茶盘15件,漆皮盘25件.

答应:各色瓷碗10件。

常在:五彩红龙瓷碗4件,各色瓷碗10件。

贵人:绿地紫龙碗4件,各色瓷碗18件。

嫔: 蓝地黄龙碗4件,各色瓷碗20件。

妃; 黄地绿龙碗4件,各色瓷碗30件。

贵妃:黄地绿龙碗4件,各色瓷碗40件。

皇贵妃:白里黄瓷碗4件,各色瓷碗50件。

皇后:黄瓷碗100件,各色瓷碗50件,金碗5个,银碗10个,各色瓷杯100个.

皇太后:黄瓷碗100件,各色瓷碗50件,金碗5个,银碗15个,各色瓷杯100个.

答应:各色瓷碟4件。

常在:五彩红龙瓷碟2件,各色瓷碗4件。

贵人:绿地紫龙碟2件,各色瓷碟4件。

嫔: 蓝地黄龙碟4件,各色瓷碟6件。

妃; 黄地绿龙碟4件,各色瓷碟8件。

贵妃: 黄地绿龙碟4件,各色瓷碟10件。

皇贵妃:白里黄瓷碟4件,各色瓷碟15件。

皇后:黄瓷碟40件,各色瓷碟50件,金碟6件,银碟10个.

皇太后:黄瓷碟45件,各色瓷碟50件,金碟6件,银碟10个.

答应:各色瓷盅6件。

常在:五彩红龙瓷盅2件,各色瓷盅6件。

贵人:绿地紫龙盅2件,各色瓷盅10件,嫔: 蓝地黄龙盅2件,各色瓷盅10件。

妃; 黄地绿龙盅2件,各色瓷盅12件。

贵妃: 黄地绿龙盅2件,各色瓷盅15件。

皇贵妃:白里黄瓷盅2件,各色瓷盅20件。

皇后:黄瓷盅300件,各色瓷盅70件.

皇太后:黄瓷盅300件,各色瓷盅70件

桌 :

答应:镀银铁云包角桌一张。

常在:釒兆银铁云包角桌一张。

贵人:镀银铁云包角桌一张.

嫔: 镀银铁云包角桌一张

妃: 镀金铁云包角桌椅板凳一张。

贵妃:镀金铁云包角桌椅板凳一张。

皇贵妃:镀金铁云包角桌椅板凳一张。

皇后:金云包角桌2张,洋漆矮桌2张.

皇太后:金云包角桌2张,洋漆矮桌2张.

答应:羊角手把灯1个.

常在:羊角手把灯1个.

贵人:羊角手把灯1个

嫔:羊角手把灯1个.

妃: 羊角手把灯1个.

贵妃:羊角手把灯1个

皇贵妃:羊角手把灯2个.

皇后:羊角手把灯4个,铁坐更灯4个,香几灯10个,戳灯20个.

皇太后:羊角手把灯8个,铁坐更灯6个,香几灯14个,戳灯30个.

1,器物里外施黄釉的器物,是属皇太后和皇后的用具。

2,内白外黄釉瓷,属黄贵妃的用具。

3,黄地绿龙器是贵妃,妃的用器。

3,蓝地黄龙器为嫔的用具。

5,绿地紫龙器为贵人的用具。

6,绿地红龙器为常在的用具。

第三篇:清朝十二皇帝简介

清朝十二皇帝简介

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女真族)。从外族的一个小兵变成了一个占领辽东的皇帝,努尔哈赤的父亲是佟氏,其实佟氏并非努尔哈赤亲父,是养父,努尔哈赤生有十五子,其中较出名的有长子褚英、四子阿巴海(皇太子)、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死因:被明将袁崇焕用炮石击伤,忧郁而死,享年68岁。

2.爱新觉罗·阿巴海,乾隆时期改称“皇太极”(满族)。清朝统一天下功劳最大的皇帝,曾经和袁崇焕斗智把袁崇焕给杀了,从而威震天下,皇太极生有十一子,较出名的有长子豪格、九子福临(皇太子)。死因:因爱妃海兰珠去世,十分悲伤,身体迅速衰弱,不久后病死于沈阳清宁宫,享年52岁。

3.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董鄂氏,董鄂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还没来得及取名就死了,而董鄂氏在分娩时,是难产,受了内伤,以后,不会有孩子了。当董鄂氏的儿子死后不久董鄂氏也死了,顺治多次想自杀,但都未成功,在董鄂氏死后四个月,顺治也郁郁而终。顺治生有八子,其中较出名的有二子福全、三子玄烨(皇太子)。死因:董鄂氏去世,悲痛欲绝,感染天花,死后火化,享年24岁。

4.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是清朝最伟大的皇帝,他收复疆城、平定三藩、擒鳌拜、管理西藏、统一台湾,从而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也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帝国。康熙生有三十五子,其中较出名的有二子胤礽、四子胤禛(皇太子)、十二子胤禟、十四子胤禵、十六子允禄、十七子允礼。死因:病逝,享年68岁。

5.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是清朝谜最多的皇帝,从他的出生到死都是一个谜,他杀了朝中最跋扈的大臣年羹尧和跟他母亲私通的隆科多,他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雍正帝生有十子,其中较出名的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皇太子)。死因:清宫谜案之一,有多种说法,根据宫廷的档案记载,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是吃丹药中毒而死,享年58岁。

6.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是清朝历史上比较好的皇帝,他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将清朝带上了高峰,同时,晚年宠幸和珅,将清朝带下了低谷。乾隆生有十七子,其中较出名的有五子永琪、十二子永璂、十五子颙琰(yóng yǎn)(皇太子)。死因:病逝,享年89岁。7.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他杀了在乾隆朝代胡作非为的贪官和珅,但他优柔寡断,白莲教起义在嘉庆帝时达到最高潮,嘉庆帝的执政能力使清朝走进了嘉道中衰。嘉庆帝生有五子,其中较出名的有二子绵宁(皇太子)、三子绵恺。死因:离奇猝死,享年61岁。

8.道光帝爱新觉罗·旻(mǐn)宁,原名爱新觉罗·绵宁,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从道光帝开始,清朝就渐渐腐败了。道光帝生有九子,其中较出名的有四子奕詝(zhǔ)(皇太子)、六子奕(xīn)。死因: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后病逝,享年69岁。

9.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zhǔ),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他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为清朝统治做出了挽救,他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位君主,但同时宠幸了叶赫族的女子那拉氏(慈禧太后)造成了清朝腐败,咸丰帝虽然为清朝的统治做回了一些挽救,但仍是无力回天。咸丰帝生有两子,其中较出名的有长子载淳(皇太子)。死因:史学界公认咸丰死于肺结核。享年31岁。

10.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chún),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他设立了总理衙门,同时,彻底消灭了在广西起兵的太平天国,在他18岁那年同治帝微行出宫,因到妓院去玩妓女而患上了梅毒,过了几月后同治帝就驾崩了。同治帝没有为清朝留下一男半女。死因:病逝,享年19岁。

11.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tián),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他成立了北洋水师,他又为清朝使用了百日维新变法,怎样看光绪帝他都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位拥有自己思想的明君,但是,他的百日维新被两宫太后破坏后,被囚禁在蓬莱洲,我想光绪帝的变法也只不过是个梦。光绪帝没有为清朝留下一男半女。死因:急性砒霜中毒,享年38岁。

12.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他一生中当过四次皇帝。在1912年退位后,他在皇宫里当起了逊帝,1924年他又被冯玉祥驱赶出了皇宫变成了一名战犯,1932年他开始当起了伪满洲国皇帝,当了13年之后中国解放了,他当了北京的一位公民,在北京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宣统帝没有为自己带来一男半女。死因:病逝,享年62岁。

第四篇:正说清十二帝读后感

《正说清十二帝》,《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从古代向现代发展的转型时期,当时的欧美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进行工业革命,中国的近邻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有人说,清军的入关使得中国历史倒退了300年,也有人说,“康乾盛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我看来,清朝的历史有过辉煌,但是最终又以耻辱结束,清朝的辉煌持续到乾隆皇帝执政末年,在之后便走了下坡路,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创者,奠基人,他成功的前提在于童年时苦难生活的磨砺。阎崇年对其的评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努尔哈赤的成功在于统一女真各部,统一东北地区,制定满洲文字,创建八旗制度(为后埋下隐患),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丰富军师经验,制定抚蒙政策,推进社会改革,决策迁都沈阳。他的一生几乎都用在了战场上,虽然未看到清朝的建立,但依然成为了清十二帝中最有分量的皇帝之一。他最擅长的是谋略。

清太宗皇太极,则是韬略的象征,是继努尔哈赤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皇太极少年立志登上王位,文武兼长。母亲的早逝使其在挫折中在青少年是就养成了自立、协调、心计、奋斗的品格。他在十五年精心谋略,终于登上了王位。皇太极在执政年间做了以下大事:革除弊政,调剂满汉;向北用兵,征服索伦;向南用兵,五入中原„„可是皇太极的悲剧性便在于易生气,重感情的性格上,健康状况不好的他没有等到自己走进紫禁城的那一天,最终也只得到“太宗”的称号,连自己的儿子顺治也不如。

说道顺治,人们便会想到他戏剧性的登上王位的历史以及他对皇叔多尔衮的仇恨。顺治并不是一个适合做皇帝的人,而他也并没有珍惜做皇帝,而是嚷嚷着要出家做一个和尚。同时他极其宠爱董鄂妃,把她称为国色天香,红颜知己,并为其尽改恶习。他同洋人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同德国人汤若望有着友谊。顺治皇帝最擅长的是佛学。

之后的康熙帝,是我认为的清朝最伟大的皇帝。他的身上有三种血统;汉族,满族和蒙古族,他又有着三种文化和品格,他是中国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也是最好学,勤政的皇帝。对于历史,他有着8大贡献:消平三番,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尼布楚合约》);亲征朔漠,善治蒙古;重农治河,兴修水利;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他对自己好学不倦,对朝廷勤慎理政,对臣民仁爱庶民,对子孙督教以严。清十二帝都是勤政之君便源于此。康熙是唯一一位重视西方科技的皇帝,他热心的学习西方几何,研究天文地理,为中国带入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只是他的子孙并不像他一样。康熙晚年并不幸福,皇子多为了立储之事明争暗斗,当时四阿哥,八阿哥的争储最为厉害。雍正随表面随和,同时又攻于心计。

雍正帝自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甚至他的死,也显得扑朔迷离。雍正的一生,留给人们很多话题。然勤政事、求政道、承康熙、启乾隆,成一代之明君。秘密立储的设定,军机处的设立,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这位勤政的皇帝自然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财富,也加剧了隐患的发生。

在我看来,自乾隆以后便是清朝的下坡路,乾隆皇帝便好似一列即将驶向山顶的火车,因为前辈的惯性跃上巅峰,随即又如石子般快速坠落,一发不可收拾。乾隆帝固执的认为闭关锁国,发展农业经济才是治国之本,却忽视了引进技术的重要性,以至于其对洋人置之不理。清朝的后期,在入侵和君主专制的混乱统治中无力挣扎,最终还是便为了溥仪退位的结局。

清朝的强盛,归根结底在于前3位皇帝的积极奠基,康熙帝的加速推进,雍正和乾隆的维持,清朝,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独特皇朝,也是谜团重重,距离我们最近的皇朝„„

第五篇:清朝十二皇帝生平

清朝十二皇帝生平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原姓不明,后改姓爱新觉罗,因为努尔哈赤曾入赘佟氏,后来的元妃佟佳氏为元配,故明朝文献称其姓童或佟,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后金太祖高皇帝。

努尔哈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 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显祖宣皇后。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队。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明朝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于万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诛杀。李成梁把努尔哈赤从小就收养在身边,以控制觉昌安、塔克世的建州左卫。所以努尔哈赤小时受到很深的汉文化的熏陶,并担任过明朝的下级军官。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王杲的儿子阿台所在的古勒寨(今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阿台之妻是觉昌安的孙女(努尔哈赤的堂姐),所以觉昌安、塔克世进城去劝降阿台,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努尔哈赤闻讯决心报仇。

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当时装备短缺,仅有十三副盔甲),也正式开始统一女真的大业。1587年攻克佛阿拉城,自称可汗。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朝廷偏袒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已经彻底地弃臵了他对当时汉族朝廷的信任。次年三月,后金发动萨尔浒之战,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大败明军,歼灭明军约六万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熊廷弼兵败被斩,王化贞下狱论死。1625年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1626年一月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四月,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七月中旬,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逝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死因众说纷纭,袁崇焕声称其在宁远受到炮击重伤而死。但事实上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之后8个月才死去,中间还远征了蒙古。根据支持袁说法的学者考证,努尔哈赤的死因应是抑郁症 驰骋疆场的沙场老将竟败于进士出身袁崇焕之手,精神上受到创伤;再者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对于传位大事,萌含着家庭之变,也是深怀隐忧。至于他当时有无受伤,此为满人所忌,今日已经无法考证。努尔哈赤死亡的时的年龄已经超过当时普通人的平均寿命。

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军事家、政治家。满族,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

皇太极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廿五出生。也称清太宗崇德(文)皇帝皇太极。皇太极在世时期,保护汉族人、减轻农民负担,并迁都沈阳(迁都是其父努尔哈赤的决定),即满洲盛京。1636年皇太极控制漠南蒙古后改国号为‚大清‛,改名元崇德,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攻而未克,皇太极亲临战场,目睹了八旗军最惨痛的一败。1627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发起宁锦之战,再次大败。后来,他诱使明思宗处死袁崇焕,又仿制红衣大炮,并建立现代化炮兵部队——重军。崇德六年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带病急援松锦之战,史载‚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碗‛,马不停蹄,昼夜兼行五百余里。在松山大败明军,生俘洪承畴,《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

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此役为后来清朝灭明征服天下立下基础。《清史稿•太宗本纪》评价:‚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皇太极脑中风病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时入关前夕,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孝庄文皇后的七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

清世祖--顺治皇帝 福临

清世祖顺治皇帝,满洲爱新觉罗氏,讳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公历1638年3月15日)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生于盛京,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崇德八年二月十六(公历1643年4月4日)承袭父位,时年6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实际清廷由多尔衮控制。1644年改元顺治。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公历1644年10月30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岁(1651年)亲政。亲政后,在其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他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子时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年仅24岁。《清史稿》和《清世祖实录》记载‚丁是夜子时,上崩于养心殿‛,至于世祖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世祖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驾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支持第一种说法。据历史文献记载,福临确实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度反对,最终未能成行;而不久则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

第二种民间传说就是说因爱妃董鄂妃因病去世,爱宗教的福临去当了和尚,而且这种说法一般还把董鄂妃与董小宛当作同一人。根据史学界的考证已经基本否定这种说法。明清史专家何龄修说:‚顺治的祭奠仪式阴森恐怖,可看出其死因复杂。‛1663年葬入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孝陵内。有8子、6女。

清圣祖--康熙皇帝 玄烨

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氏,讳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满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通称康熙皇帝,为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之一。康熙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1662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即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登基仪式。

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九年(1670年)从顾命大臣鳌拜手中夺回权力,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孙子郑克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1675年,他派兵驱逐了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侵略者,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7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康熙帝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规定垦荒有成绩,给予不同官职,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皇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再经雍正、乾隆的努力,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清世宗--雍正皇帝 胤禛

清世宗雍正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生于康熙十六年,卒于雍正十三年,死后葬于清西陵中的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实行集权、火耗归公与反腐败等一系列政策,对康乾盛世的延续起了重大作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争夺储位斗争转入暗处而更加激烈。胤禩因争夺意图过于明显而被康熙斥责疏远。胤禛表面不问时事,沉迷于佛道,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暗中与年羹尧与隆科多交往,加强自己的势力集团。同时向父亲表现孝顺,且在治理黄河水患上取得自明初至清初最杰出政绩成就,赢得康熙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十一月初七(12月14日)康熙在畅春园患病,初九胤禛奉命代康熙进行冬至祭天,十一月十三(12月20日)康熙病亡。当时胤禛并不在场,由隆科多宣诏传位雍正。雍正继位后,对其兄弟手段颇为毒辣,用各种方式进行迫害。例如: 康熙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驾崩后,从西宁抚远大将军任上赶回吊丧,雍正却不允许其进城,后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对其监禁。

评价:雍正四十五岁即位,雍正在位13年是清朝历史上一个能干的皇帝。政事治理: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中央体制: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经济政策: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火耗归公‛等制。民族政策: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归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及同化。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福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立储制度:创立秘密选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臵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问题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去世:根据正史的记载,雍正是因为工作过劳而暴卒的。不过,不少人认为这是托词,关于雍正的真正死因,亦众说纷纭,留下谜团。民间传说是雍正因病服了有毒的丹药(含有水银)后驾崩。

清高宗--乾隆皇帝 弘历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卒于嘉庆四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子颙琰,即为年号嘉庆的清仁宗。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嘉庆四年(1799年)驾崩,成为中国历史上实际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六十四年),而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为六十一年。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对待民族分裂问题上,乾隆帝粉碎了新疆地区大小和卓木的武装**,屠杀准格尔部统一了整个新疆并制度化管理。打败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这一章程,是我们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遏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乾隆大帝维护祖国统一,奠定中国版图。乾隆一生喜文喜诗,作诗曾多达四万首,但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除数量外,毫无文学意义可言。清乾隆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9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然这也是乾隆为加强对汉人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箝制汉人反清思想的传播。

晚年乾隆逐渐好大喜功,又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国库空虚。整个清王朝由盛转衰。

清仁宗--嘉庆皇帝 永琰

清仁宗嘉庆(睿)皇帝(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爱新觉罗氏,讳颙琰,原名永琰。是乾隆帝第十五子,母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封令妃之子永琰为嘉亲王。乾隆连立两位太子都早早去世,到乾隆晚年才第三次立太子,为十五子永琰。

乾隆帝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禅位嘉庆帝。最初四年乾隆帝仍以太上皇名义掌朝,至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颙琰开始亲政,时已39岁。

嘉庆在任期内显著政绩不多,比较值得一提的乃其亲政仅六天,即逮捕乾隆朝大奸臣和珅,迅即下诏宣布其二十大罪,赐和珅自尽,充公其家产,有野史称总值折合八亿两。此后就没有其他显著治绩。嘉庆帝时期,官吏贪污,政治更加腐败,还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抗争,社会冲突激化,鸦片流入中国、八旗的生计问题、钱粮的亏空、河道漕运的难题,清朝国势日非。历史学家称这时期为‚嘉道中衰‛。1820年秋,嘉庆帝在到达热河避暑山庄的次日,即9月2日(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突然死亡。1821年4月22日(道光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嘉庆葬于昌陵(清西陵)。

清宣宗--道光皇帝 旻宁

清宣宗道光皇帝(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爱新觉罗氏,讳旻宁,原名绵宁,仁宗嘉庆帝次子。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生母是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为智亲王。至嘉庆帝卒,绵宁继位,改名旻宁。即位时正值鸦片氾滥,道光帝为挽救国家财政危机,也主张禁烟,多次下诏禁止鸦片进口,禁止自种自制。之后鸦片战争爆发,由于道光帝战守无策,时和时战,清朝战败于英国,并与英人签订近代首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及开放五口通商。

道光帝一生俭朴,所穿龙袍甚至是宫内旧料所制,‚衣非三浣不易。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内务府掌司各官,皆有‘臣朔饥欲死’状。颂之者谓其俭德实三代下第一人,虽汉文帝宋仁宗亦不能及。‛满朝文武亦因此投其所好,所穿朝服故意打上补丁,以示清廉。曹振镛是道光帝第一重臣,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哲学。大臣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批评道光时代:‚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乃至太平天国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隐讳,不敢上报。

在位三十年,终年六十九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清文宗--咸丰皇帝 奕詝

清文宗咸丰(显)皇帝,爱新觉罗氏,讳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道光帝第四子。生于北京圆明园之澄静斋,二十岁继帝位,年号咸丰。

咸丰帝即位后勤于政事,登基后明诏求贤,先后将穆彰阿和耆英革职,朝政渐有生气。这时天灾人祸不断,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外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进一步丧失了主权,大清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最后被迫把东北大片土地割让予俄国。亦于咸丰八年,签定《天津条约》,更要屈下英法联军的耻辱。

在位十一年(1850年-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得年三十一岁。

大事年表

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奕詝出生。后受教于杜受田。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去世,奕詝继位。是年太平天国起事。

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在此,改名天京。九月,太平天国北伐军逼近天津。是年曾国藩建湘军。

咸丰五年四月,李开芳被俘,太平天国北伐军覆没。咸丰六年八月,天京事变发生。九月,‚亚罗号事件‛发生。

咸丰八年四月,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五月,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及《中法天津条约》。十月,太平军取得三河大捷。

咸丰九年五月,清大沽守军击退英、法舰队。

咸丰十年七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大沽一带。八月,八里桥和大沽口相继被攻占,咸丰帝逃往承德,亦不足两个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进占北京。十月,《中英北京条约》及《中法北京条约》立。十一月,《中俄北京条约》立。十二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承德去世。其子载淳年仅六岁,继承大统。咸丰委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辅政八大臣,辅助小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 载淳

清穆宗同治(毅)皇帝,爱新觉罗氏,讳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是咸丰帝的长子。其生母为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咸丰帝死后载淳的年号本定为‚祺祥‛。两位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后,将年号改为‚同治‛,以志‚同归于治‛(出自《春秋》, 或译为母子同治天下)的垂帘听政。

同治帝六岁即位,一直在母亲的控制下,十八岁亲政,次年即病死。同治在位的期间,西方列强未有入侵,而太平天国已被消灭,清室亦兴办洋务,颇有发愤图强之心。此段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帝婚后独宿乾清宫,在内监和宠臣引导下常常微服私行,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寻花问柳。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据清室记载,同治帝是死于天花。另民间传说同治是死于梅毒。也有人认为是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二疾并发而亡。香港电影《满清禁宫秘史》即采民间传说,述叙同治帝至民间寻柳,结识青楼女子桂莲,后因梅疮而死的剧情。

同治无后,慈禧即挑出咸丰之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是为光绪。相传慈禧是撕破同治的遗诏,故意立下新人选。大事年表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出生。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去世,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依照咸丰帝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䜣与慈禧夺权。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同治十一年九月,册立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陕甘**及云南**大致平定。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岁。

清德宗--光绪皇帝 载湉

清德宗光绪帝,满洲爱新觉罗氏,讳载湉(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于北京太平湖醇王府-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908年11月14日傍晚)崩于北京南海瀛台涵元殿;自1874年至1908年在位)。因年号为光绪,遂以‚光绪帝‛称于世。曾于亲政的较短时间内试图改革,任用康有为变法维新,最终不敌守旧派及其后台慈禧太后,被软禁瀛台至死。

生平:清穆宗同治帝堂弟和表弟。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太后之妹。因穆宗为文宗(咸丰帝)独子,又早死无后,慈禧太后便立和自己血缘最近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9岁。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他,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后,载湉逐渐在自己周围建立了以翁同和、汪鸣銮、孙家鼐、文廷式、志锐等为骨干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争夺政治实权。

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签定《中法新约》。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婚,翌年亲政。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战,但由于国家积弱与内斗严重而失败,中国战败后光绪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用玺。自此他锐意变法革新,为了‚不做亡国之君‛,于1898年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新政,并以谭嗣同等四军卿架空原有军机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当权保守派的反对。1898年8、9月间,由于两派斗争激烈,坊间盛传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阅兵‛废弑光绪帝的阴谋。载湉打算依靠自己亲自提升的候补侍郎袁世凯发兵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慈禧亲信)围颐和园(慈禧所居),但袁故意告密荣禄,令戊戌政变之失败,从此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由太后训政。从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起,到政变发生的八月六日为止(西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个变法维新历时不过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以上年已亥建储为背景,义和团在旗下权贵的支持下引起**,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逃亡至西安,并投珍妃下井,杀害珍妃。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后才回到北京。此后处境虽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软禁。1908年秋病逝于瀛台,年方三十八岁。1909年(宣统元年)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

死因:光绪帝之死为晚清迷案,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就死因诸说纷纭,没有历史定论。或谓慈禧太后,或谓袁世凯,或谓李莲英,或谓系自然死亡。

称光绪帝为慈禧授意近侍杀害者,认为主因是慈禧病重时,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臵,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清稗类钞》《崇陵传信录》等持此说)。

称光绪帝为袁世凯所弑者,以袁负恩反戈,陷帝于万劫不复,帝在瀛台,‚日书项城(指袁)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帝衔之者深,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见于光绪侄、末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瀛台泣血记》以为下手者系李莲英,颇不合李莲英素常‚侍上以敬,待下以宽‛的行迹。

称光绪帝为自然病死,但以前鲜为后人所采信,因为慈禧临终前似乎预知皇帝将早于自己寿尽,故已着手安排、物色可继位之人选。光绪无子女,或曰妃嫔曾有身孕,皆因故为慈禧所赐死,遂长年无后。端郡王载漪子溥俊曾为慈禧青睐,奉旨立为‚大阿哥‛,因‚庚子拳匪‛事件被废黜。晚年慈禧对小醇王(第二代醇亲王)载沣颇为看重,嫁以宠臣荣禄之女,最后立其三岁长子溥仪为帝(末帝)。小醇王于光绪帝为同父异母弟,世上盛传帝于病亟时密令小醇王杀袁世凯以泄恨,不果遂。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

近些年根据对清朝档案的研究,光绪帝在生前染病已经相当严重,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自然病死一说逐渐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但近年来借由科学验证,由光绪所遗留毛发中检验出过量砒霜成份,显示生前有受人毒害的可能性。

清宣统--皇帝 溥仪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即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因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末代皇帝,所以通称其清末帝。而其生前也有人根据其退位,称他为逊帝或废帝。满洲国在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家世:溥仪的祖父为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爱新觉罗•奕譞,外祖父为荣禄,伯父为光绪帝,父亲爱新觉罗•载沣继承醇亲王爵位,后因辅政为摄政王,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

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北洋军队将领张勋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张勋复辟的举动遭到共和势力的反对与袭击。张勋在反对势力的压力之下,仅12天便宣告失败。

被逐出宫:1917年张勋拥立爱新觉罗•载沣复辟,违反了(清室优待条件)。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包围紫禁城。鹿钟麟奉代理大总统黄郛之命,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与李石曾、张璧率众进入紫禁城,威胁以景山排炮轰击紫禁城,强逼溥仪签字,取消皇帝尊号并且限二天内赶走溥仪。最初,先是前往父亲爱新觉罗•载沣的北府居住,由国民军实行保护(软禁)。1925年2月24日,在郑孝胥和日本人的策划下,经东交民巷日本使馆,溥仪化装成商人,由前门车站乘火车匆匆逃往天津,先后居住于张园和静园。

大同时期: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建立‚满洲国‛,掳获溥仪,秘密将溥仪运往满洲,溥仪合作担任满洲国元首,年号大同。康德时期:1934年3月1日,正式登基称帝,年号康德,又被称为康德皇帝。当时,关东军为表慎重其事,还在登基前特别向‚通用汽车‛订购一辆凯迪拉克豪华都铎8C型礼车。车身前后方及轮圈都镶有满洲国徽章,表示对满洲国皇帝的祝贺。可是,这段期间内,虽然名义上贵为皇帝,但是实际上所重大决定都要得到关东军的批准。

苏联战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满洲国解体。1945年8月16日,溥仪被日本关东军挟持,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为空降的苏联红军逮捕。溥仪被带到苏联境内,先后被拘押在赤塔、伯力监狱。然而,在拘留所里受到优渥的待遇,令溥仪多次上书向苏联表示愿意永久居留苏联。苏联拘押期间,曾作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言中,声称自己在任满洲国皇帝期间,完全为日本占领当局摆布,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做为满洲国元首相应的权力和尊严,是自己被日本关东军胁持到东北的。但是,被转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溥仪承认由于惧怕日后被中国政府追究,作证时将部分责任推卸给日本方面(含如何到达东北),在部分涉及双方责任的地方皆有所保留。

中国战犯: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满洲国‛战犯,经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陆续在哈尔滨战犯管理所和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再教育与思想改造。此时,他的编号是981。

中国公民:1959年12月4日,溥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园丁工作。1964年,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全国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时期,身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2时30分,因患肾癌、尿毒症、贫血性心脏病逝世于北京。

身故之后:溥仪的遗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火化,而不是他的祖先的遗体所采取的土葬。火化后,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他的遗孀将他的骨灰葬于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清西陵附近)。此举动遭到爱新觉罗家族成员们的反对。

人们一般地称溥仪为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是因为帝制取消,他没有庙号和谥号。而继承它的中华民国及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给他上庙号和谥号,但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人在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宪宗‛和谥号‚ 襄皇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