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

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



第一篇: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

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

甘泉县人民政府

(2009年9月 日)

甘泉县辖3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17个村委会,2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2万,其中农业人口5.75万。县域总面积2300.7平方公里。有耕地32.5万亩,其中川台地9.8万亩,是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份。

近年来,甘泉县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按照“菜畜富民”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坚持把大棚蔬菜业和畜禽养殖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退耕还林的首选产业和决战产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大力推动、能人积极带动、农民自觉行动的一村一品浓厚氛围。2008年我县被评为省委省政府授予发展“一村一品”工作先进县,一村一品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一村一品省、市级示范点个、专业村个、专业户户,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元,一村一品成为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坚持因地制宜,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针对农村经济无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增收缓

慢等诸多问题,我县从2003年起,从甘泉地处延安近郊,交通便捷、水源丰富、土地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优势出发,通过研究论证和总结县内外成功经验,确立了“菜畜富民”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按照“一村一品” 的经营模式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 的区域布局规划,在210国道、甘志路沿线的川道地建设蔬菜产业带,在沿线拐沟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专业村、专业户。明确规定,每村70%的农户拥有一项产业、每户收入的70%来源于主导产业,每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在加快专业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分析、村民讨论、村委会把关、农业局审核、农村工作指挥部审定等层层把关的方式,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定位,制定下发了《甘泉县实施“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发展规划》和《甘泉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的安排意见》,将全县具有产业基础的114个村,分类确定为10个示范村,61个推进村,43个发展村,计划到2015年使全县114个村全部达到示范村建设标准。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0646座,菜田总面积达到2.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7.8万头,鸡饲养量130万只。初步建成城关镇黄瓜、高哨乡辣椒、下寺湾镇番茄、桥镇乡无刺黄瓜、东沟乡小番茄、道镇西甜瓜、劳山乡养鸡等7个一乡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共规划建设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43个,畜禽养殖示范村61个。先后建成姚店、关家沟、安家坪、雷家沟、六里峁、甄家湾、芦庄等“一村一品”示范村

17个,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日趋明朗,特色产品效益日渐明显。

二、突出科技作用,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县始终把科技投入放在提升菜畜产业效益的突出位置,注重科技的带动作用。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蔬菜生产先后引进和推广了美国、以色列、荷兰、台湾等地优良瓜菜品种9大类48个,瓜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推广应用了工厂化育苗、嫁接栽培、配方施肥、全地膜覆盖、节水滴灌、双膜保温、生物反应堆等生产技术,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特别是2007年通过学习辽宁海城大棚蔬菜生产经验,在全县大力推广“海城模式”示范棚生产技术,收到了显著的生产成效。全县“海城模式”示范棚棚均蔬菜产量达到9800公斤,是普通日光温室棚均产量的1.93倍,棚均收入达到17800元,较全县普通大棚棚均收入高出5666元,其中单棚最高收入达到了

2.81万元,实现了日光温室蔬菜产量、效益双翻番。畜禽养殖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要求,统一建圈标准,全面推广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等现代养殖技术,实现了科学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县良种仔猪繁育能力达到8万头,仔鸡繁育能力达到300万只,猪、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98%,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畜禽良种供应基地雏形初步显现。二是强化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多次组

织相关人员到省内外参观学习“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开阔思路,更新观念。聘请国家级蔬菜专家、西北农林大学教授邹志荣为甘泉县蔬菜产业发展顾问,聘请市农科所高级园艺师白登峰等指导我县产业发展、人员培训。邀请部分专家教授做市场分析,讲授一村一品的重要意义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民认识。每年由农业部门制定具体的农民科技培训方案和实施计划,县财政预算专门的培训经费,抽调农业系统各单位业务骨干,深入全县117个村进行拉网式培训,保证了户户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两年多来,农民人均接受培训达8次以上,有80%的产业户熟练掌握了关键的生产技术,130余名群众培养成 “土专家”,成为指导我县农村产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树立典型示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典型户 为了使示范村、典型户真正发挥效益,辐射周边,带动整体,我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建一户、成一户、见效一户,牢固树立了一批生产典型,做到乡有典型村,村有示范户,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劳山乡发展较快的养鸡一村一品村林沟村已经成为全乡养鸡产业发展示范的核心,建成全县养鸡规模最大,标准化生产、科技含量最高,效益最好的20000只规模养殖小区,辐射带动了周边的苏家河、芦庄、杨庄科等村的养鸡产业逐步壮大向“一村一品”目标迈进。芦庄村2007年仅有13户人养鸡,每户人均收入达到3100元,在良好的效益带动下,今年该村的养

鸡户达到了户,使养鸡户占到全村户数的%。做为全县典型的辣椒一村一品示范村雷家沟村,最初种植辣椒的并不多,由于辣椒种植户的高收益,让其它农民消除了顾虑,思想认识全部统一到了发展辣椒品种上来,使全村194棚大棚全部栽种了辣椒。城关镇姚店村已有近15年的黄瓜种植历史,生产水平和效益一直走在全县前列,在该村的带动下,全镇1337座大棚有95%发展黄瓜生产,成为典型的黄瓜生产专业乡。

四、加强龙头带动,努力健全和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一是狠抓龙头培育。今年,我县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省级设施蔬菜示范县工程项目和工厂化育苗中心、育苗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余万元,目前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全部建成投用,由企业实行管理和经营。建成后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将成为我县的蔬菜龙头企业,对带动我县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设施蔬菜科技含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全县已建成高哨乡丰源、劳山乡圣茂、下寺湾镇丰裕、城关镇利源四个父母代种猪场和东沟乡陕西彩虹祖代种猪场,建成高哨乡荣盛、劳山鸡业两个父母代种鸡场,实现了龙头企业带动所在乡镇的畜禽产业发展的目的。目前,全县四个万头仔猪场、四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正在抓紧建设当中,在满足县内养殖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供给周边县市,逐步将甘泉打造成陕北地区种畜禽繁育基地县。二是树立特色品牌。申请注册了“甘泉放心菜”、“劳山村牌富硒蛋”等农产品品牌,形成了劳山鸡蛋、高哨辣椒、城关黄瓜、六里峁

香瓜等一批无公害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申报认证国家无公害蔬菜产品7个,绿色产品6个,在西安、咸阳、铜川、榆林、延安等市级以上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窗口10个,在县级以上城市建立直销窗口23个,提升了甘泉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健全协会组织。按照村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要求,先后在84个村委会组建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资供给、技术培训、生产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雷家沟村的菜农协会还建立了自己的批发市场,长期与多地菜商保持产销关系,蔬菜生产销售日益火爆。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了县蔬菜局、畜牧局、农业信息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和乡镇蔬菜站、畜牧站等机构间的衔接联系,在生产指导、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检测、畜禽防疫、技术培训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跟踪服务,有力地保障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大政府扶持,着力优化“一村一品”发展环境

我县高度重视发展一村一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打造 “一村一品”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先后制定下发了《甘泉县农业产业化扶持办法》、《甘泉县大棚蔬菜综合技术示范村扶持办法》及《甘泉县畜禽产品营销企业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以扶持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为重点,对于新建的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大棚,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落实了畜禽产品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

对生产规模达到规定要求的通过以奖代补予以补助,通过抓村定品、资金捆绑、集中扶持,努力实现示范村在农业设施装备、科技水平、经营方式、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二是强化资金投入。2004年以来,县财政每年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扶持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今年预算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资金达到万元。落实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几年来,县财政共兑付以奖代补资金万元,其中用于标准化养殖的奖励资金达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全县累计投放养殖业信贷资金万元。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强化部门包建。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制度,要求所有部门、单位都要严格按照县委提出的“三实”作风和“三三制”包村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全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到“一村一品”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全县上下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建设一村一品

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及乡村经济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稳步增长,国家建设的重点慢慢向中小城市转移。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亮点。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多,因此,小城镇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更是任重道远。我县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从发展小城镇建设入手,抓好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为抓手;结合新农村建设,发掘农村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特色农业、历史人文景观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将是我县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应着手实施。

当前我县这一层面的工作是有一些很好的看点,比如:XX葡萄基地、高规格建设、无公害生产,引来众多参观者;农家山庄饭店即方便参观者就餐,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即活跃了市场,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横溪村委的公塘村,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加上葡萄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我县还很多乡镇都在实施农业升级,打造特色农业,并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辟如要做好高规格建设,基础设施很重要,交通、水利等农业生产要素目前还很不建全。而这些若要改善都必须增加投入,农村农民经济本来就不宽裕,如此一来会增加农民创业的难度,降低农民创业的信心,这些需要我们去关心和支持,增加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创业信心,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使我县在发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一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取得辉煌业绩。

XXX

2012年7月20日

第三篇:某村“一村一品”建设经验介绍

文章标题:某村“一村一品”建设经验介绍

高峰村是讲治镇的水果产业重点村,也是**县的水果产业重点村之一。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04户,总人口2776人,地处海拔450-800米,幅员面积8.48平方公里,耕地2148亩,其中田1236亩,土912亩。建有村级道路14.5公

里(其中:7公里为水泥路),由于该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民主要从事水果、粮食等种养植业和运输业。

高峰村从1997年开始栽种果树,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为群众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聘请果树行家为果农讲课,使每户都能自己成为懂技术的种果能手。全村果品的商品率达到了80%以上,效益连年位居全镇之首。现有果树面积2350亩(其中:本地李子1100亩,葡萄600亩,桃子300亩,梨子200亩,草莓150亩),2006年,全村总收入达900多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其中:仅水果人均创收就达1000多元)。2007年,该村种植大户李三文种植的10亩葡萄,收入达3.5万元,朱宗强种植的7亩李子收入3.75万元,李宗富种植的4.5亩油桃收入4.68万元;

为了做大做强水果产业,促进一村一品更快发展,近年来,该村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以认识促发展。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组织广大群众学习省、市、县有关“一村一品”的文件精神,使果农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本村及家庭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十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二是科技指导,打造优良品质。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优良品种,聘请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种植水平。同时,积极与县农业局联系,争取新型科技培训项目,印发科技书籍、实用技术资料,建设部份懂科技、用科技,具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户。通过他们把推广优良品种、实用技术落到实处。近年来,我村的高峰水果(特别是葡萄、李子等)在邻近县已经小有名气。

三是示范户带动,转变群众的思想意识。组织村干部及农村典型户、示范户走出去,到外地去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使他们视野更开阔,追求目标更远大,要求标准更严格,意识更开放,从而促进自己的事业更快发展,在全村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头作用。这样,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社,逐步形成了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四是配套服务,解果农之所忧。村成立了果业协会,在生产上给与技术指导、销售上给与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极大地增强果农的信心,解除了果农的后顾之忧,促进了我村“一村一品”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环境。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我村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建有村级道路14.5公里(其中:7公里为水泥路),建有果园灌溉池21口,进果园水泥便民路5300多米,为果农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

六是项目扶持,重点倾斜。我村积极向上多方争取水利、扶贫等多种项目,用以改善我村的生产环境,但是,这些项目首先满足的就是改善果农的生产环境,这样极大地鼓舞了果农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水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篇:一村一品经验介绍材料

创新方式谋发展一村一品促增收

---×镇×村发展一村一品经验介绍材料

×镇×村位于×县×镇北部13公里,金井河中游。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60户,970人,耕地1097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部、村委会以“一村一品”发展为主线,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创新发展方式,狠抓特色农业。以柞水县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大力发展鲜切花卉、规模养猪、水产养殖、肉鸡养殖和设施蔬菜,带动全村“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转变发展观念,培育优势产业。

近年来,紧紧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以及毗邻西安的区位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建设和市场营销为突破口,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企业带村”的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区域布局,规划引导,依靠群众,政府扶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形成专业村和特色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方式,在金台村四组建成了柞水县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园区引进产业项目5个,注

册有柞水县卉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柞水明月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和柞水县昌乐农民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园区按照〞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带动发展〝的模式发展,占地200亩,已投资1160万元,以鲜切花卉、规模养猪、水产养殖、肉鸡养殖和 设施蔬菜为一体,实现畜、沼、花菜循环利用。

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优势品牌

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以企业为龙头,以“公司+农户+协会+基地”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把产业园区建成“一村一品”龙头企业稳固的生产基地。

目前,园区卉丰公司有标准大棚80个。以玫瑰和剑兰为主,同时利用秦岭山脉特色观赏植物资源采用嫁接技术对秦巴山区丰富的野生藤本蔷薇资源进行特优鲜切花品种的快速扩繁与生产,在科技示范园进行品种改良试验。公司年可产各类献切花和绿化苗木1500万株,年产值800万元。明月公司建猪舍10栋和附属设施。年生猪存出栏达到1万头,年产值400万元;昌乐肉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建起标准化鸡舍8栋,办公及其他附属设施400平方米,年产值600万元,设施蔬菜建日光温室3个,年产值21万元。水产养殖年产值12万元。园区年产值可达1833万元,可安置150多个剩余劳动力长期就业,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000多元。2009年8月园区已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三、抓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带动促增收。

近几年,为了做好“一村一品”建设,金台村园区累计投资500多万元,新建大型沼气罐一个,对园区内200亩土地进行了加工改良,新修滴灌、喷灌系统和排涝渠,完成了园区生产道路硬化,争取水利项目资金15万元新打机井一眼,水塔一个,新增暗管输水管道1公里,实现灌溉渠、井双保险,整修硬化生产道路,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为发展生产创造便利条件。打造水、电、路、讯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

在园区发展的同时,以企业和农业产业协会为平台,以“公司+农户+协会+基地”的模式,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带动周边村组的100余户群众参与花卉种植,养猪、养鸡,户均年增加收入5000元,真正实现一村一品富目标。,

第五篇:海尾镇“一村一品”情况介绍

海尾镇“一村一品”情况简介

海尾镇位于昌江县西北部,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96.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5450亩,其中水旱田20620亩,坡地34830亩。管辖15个村(居)委会,37个自然村,共6553户,总人口32042人,其中,渔业人口年人均收入6200元,农业人口年人均收入3800元,创全县农业人口收入之最。海尾镇属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雨水丰沛。镇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以甘蔗和冬种瓜菜为龙头,兼种橡胶、哈密瓜、西瓜、菠萝等热带高效经济作物;海洋资源丰富,远洋捕捞业和近海养殖业优势明显,主要有马交、红鱼、鲤鱼、鲨鱼、石斑鱼等优质鱼类和麒麟菜、江漓菜、海菜等养殖产品。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铺开,基本实现人畜饮水健康和道路通畅。境内有海南一号能源工程之称的海南昌江核电厂、石英沙厂等厂矿企业,国家一级渔港——海尾港和新港、沙渔塘港等渔业港口,以及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投资环境独特,人居环境和谐。

近年来,海尾镇围绕“造大船,闯深海,突出渔业重镇;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打造工业要镇;发展设施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彰显农业大镇;发挥区位优 1

势,统筹城乡发展,树立城镇化新镇;利用湿地资源,建设西部绿色生态景区,做强旅游业”的“四镇一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经济优势和特色品牌优势,按照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理念,着力推行“一村一品”模式,建成了11个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白沙村发展哈密瓜种植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白沙村哈密瓜种植示范基地坐落在海尾镇白沙村西侧,基地面积200余亩,主要采用钢管大棚设施和地膜滴灌种植技术,通过成立昌江白沙惠民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经营主体为村民个体的纯农户模式,目前主要种植“脆甜”、“密农”、“金香玉”等品种,每亩产量约6000斤,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通过哈密瓜的种植,有效带动白沙村社会经济发展,有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海农村瞄准市场,做大做强紫色地瓜产业

海农村紫色地瓜种植基地,以农户个体经营的方式,采用地膜滴喷灌种植技术,从日本引进优良品种“川山子”地瓜,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优质种苗基地,大

力推广无公害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推广普及“川山子”地瓜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贮藏保鲜,全村紫色地瓜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目前,海农村“川山子”地瓜种植面积约为600亩,预计每亩产量为3000斤,每户年净产值约为5万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南罗村力争建立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基地

南罗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围绕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蔬菜规模化种植为主导产业,力争建立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的南罗蔬菜基地面积约为500亩,经营主体为农户个体分散经营,主要种有包菜、茄子、西红柿等30多个品种。

三联村把玉兔养殖业做强做大

三联玉兔养殖场,从国外引进优良兔种,具有遗传性能稳定,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抗病能力强,产仔率高,出肉率高以及肉质鲜嫩等特点,每户农户投资20000余元搭建了8个兔房,村民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优势,发展禽畜饲养业,镇村二级

还积极为饲养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目前,全村有年饲养玉兔100只以上的饲养户有8户,平均每户年可创值约5万元。

打显积极发展香蕉种植业

打显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香蕉生长,且群众一直以来都有种植香蕉的传统和经验,打显村委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大力引导群众发展香蕉种植,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并联系上级部门到村开展技术培训。目前打显村香蕉种植面积达3500亩,每年为群众增收6万元。

海尾社区发展麒麟菜养殖和造大船闯深海项目

海尾社区“两委”一帮人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领群众充分利用近海资源,大力发展麒麟菜养殖业,初步实现了“新浅海、旺养殖”的发展目标。目前,麒麟菜养殖总面积3000亩,有养殖农户160户,预计每亩年利润达到10000元。

海尾港是国家一级渔港,总投资约310万,现有大小渔船320艘,其中铁板大船2艘,百吨位以上的渔船23艘,渔民渔业人均收入8000元,初步实现了“造大船、闯深海”的目标。

髙石塘村“大棚西瓜”种植项目简介

髙石塘西瓜钢管大棚种植示范基地,主要由“金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采用大棚地膜滴喷灌种植技术,目前种植面积为150亩,采用一造两期管理技术,每年每亩产量约为8000斤,亩产收入20000元。

髙石塘“大棚西瓜”项目对于发展高石塘村的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生态海尾,绿色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五联村豇豆种植蓬勃发展

五联村委会林好豇豆种植基地,是由村委会负责平整土地和提供技术服务的一种纯农户种植方式,采取农户分散种植、村委会统一技术管理,从广东汕头引进目前国内最好的豇豆品种---“翠秀”,目前种植面积为5000余亩,每亩产量达到4000斤。为充分发挥豇豆的区位经济优势和特色品牌优势,五联村按照产业化的经营理念,着力推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新港对虾养殖基地

新港社区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全村现状,结合实际,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采取外出参观学习,请专家培训等措施激发了广大农户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使全村的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新港对虾养殖基地,是由公司加个体经营模式,引进肉质美口感佳的日本对虾,目前养殖面积约200亩,年收入达200万元。通过组织及企业的带动,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养殖积极性,为农民创造发展的机会,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

大安村委会发展杭椒、青枣种植业,打造绿色基地

大安村委会永安沟杭椒种植基地是我县第一个杭椒种植基地,也是全省规模较大的杭椒基地。以统一备耕、统一育苗、统一肥水管理、统一定单销售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种植模式,种植面积428亩,每亩产量6000斤,直销北京中央瓜菜批发市场。同时,该基地设有一个种植试验基地,目前试种的辣椒品种有28种,为今后发展种植多样化提供了新渠道。另外,大安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引进台湾“五十种”青枣,种植面积

为1000亩,亩产6000近,年产值为1680万元,目前,基地种植的“五十种”青枣供不应求,产品畅销岛内外。“五十种”已经成为大安村绿色农业发展的标志性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优势产业。

五大科学种植西瓜、菠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五大林瓜套种基地面积2300余亩,农户每亩投资3800元,种植品种主要有“黑美人”和“黄沙无籽”,该基地在优化了品种结构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西瓜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五大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抓班子,带队伍,创建党建先锋村”主题实践活动,成功引进钢管大棚项目,建起了300亩的钢管大棚地膜滴喷灌哈密瓜种植基地。同时,还引进台湾优质菠萝品种---“香水菠萝”,这种菠萝营养价值、生物效价都高,且其味美香醇可口,老少皆宜食用,深受消费者喜爱。该种菠萝植基地有700亩,目前,“香水菠萝”每亩能为农民创收24000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