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师的苦恼
老师的苦恼
都说教师是让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然而, 身处一线的许多教师并未从职业中体验到“幸福感”, 反而整天忧心忡忡。或许, “教师”这个语词或者这个职业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献身、一种专注, 诉说着一种品位、一种个性, 践行着一种辽远、一种深邃。但是, 若连教师都感受不到职业的欢乐和充实, 连教师都体会不到角色的澄明与敞亮, 还遑论什么教师职业的幸福, 还奢谈什么教师事业的崇高?当教师丧失幸福感时,他能教导学生去感受幸福吗?因此,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教育的本质。
最近上课总觉得好烦,每天都带着一个好心情进入教室,但是才上了一会儿课,看到学生们都不积极配合,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不管我用什么方法,他们的成绩就是人家提不高。用了好多方法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可是总不见效果,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每年我都认真的上好课,做好辅导,批改好作业并讲解,工作都认真的做了。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可是学生的成绩却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刚刚算的绩效工资,我们辛辛苦苦的上课的老师,认真工作的老师都被扣款,上课的科目越少的工资越高。我的心情更加糟糕,几年来积累的委屈似乎已经无法再掩饰,就要暴发出来了。最近一上课,心情就不好,爱发脾气。我非常的苦恼,我身边的很多老师也这样,找不到很好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压力。听了专家的讲座,阅读了心理调适的文章后,我深思着,我要开始修炼:我要修炼坚强的意志;修炼上进的事业心;修炼博大的爱心;修炼自信的品质;修炼豁达的胸怀;修炼协作的精神;修炼认真的态度。
我知道了:
阅读以修炼心智,表达以绽放思想;
简单以聪慧大脑,歌唱以释放压抑;
舞蹈以洋溢快乐,运动以享受健康;
微笑以滋润心灵,豪爽以挥洒激情;
勤奋以充实人生,善良以获得坦然;
宽容以获取安慰,感激以体验幸福;
平和以净化灵魂,博爱以提高境界;
自强以振奋精神,真诚以换得信任;
尊重以赢得尊重,坚韧以成就自我。
我要好好调节一下自己,我要改变自己,我要努力做一个幸福的、快乐的教师。
第二篇:《苦恼》教案
苦恼教案
一、作者简介
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英语:Аnton chekhov)(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草原》、《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等。契诃夫小说言简意赅,冷峻客观,独树一帜。
二、时代背景
《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皇俄国黑暗时期,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笔,客观的描绘了这种社会现状,为不幸的人们抗争。
三、主题
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四、课文分析
1、说明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
2、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体现。
3、小说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
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3、对比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
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文章结尾出,姚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对比,一下子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完全映衬出来。另外,作者在进行对比时,有意将人与马的处境、神态、遭遇一一对应。比如那青年骂马“给他一鞭子”又骂“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这样来暗示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处境。所以最后姚纳与马谈话时,“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与那些人的粗暴无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成为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
4、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
人: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伛到的最大的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
马: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
这是小说一开始对雪中的人和马静态的肖像描写。这段描写一是细腻
逼真,写得形神兼备,写出了人和马的艰难处境和木然失神的麻木痛苦的状态。同时在描写人与马时处处加以对应,暗示着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为最后结尾时人与马的对话做艺术准备。由此可见,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巧妙之笔。
第三篇:《苦恼》读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第四篇:《苦恼》读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第五篇:《苦恼》小学读后感
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也经常流露出淡淡的苦味。
读完了《苦恼》,不经意地想到了立交桥下的衣着不整、穿戴破烂、脸面肮脏的神经病,街头的卖菜人和那些孤寡老人。
看到他们总让人心酸。
和他们一样,《苦恼》的主人公马车夫尧纳.波达波夫也属于这一类的孤寡人。他儿子死了,不明不白就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大的痛苦。所以他有一肚子的话,一肚子的苦恼全都憋在心里,可是没人愿意听他倾诉,都不想放下手头的杂事,于是尧纳十分苦恼。确实,当你憋着一肚子事却没有倾诉对象时,是最难受的。
尧纳驾车时,乘客不理他甚至讥笑他,而他却全然不在意----因为他的苦恼已胀满了他的脑子。他回马车大店时,同行们也不理他,都一心一意地睡觉,他只有喂马时,把心中的苦恼、烦心事全部说了出来。马像是听懂了似的,十分专心的样子,看着主人,把鼻息喷到主人手上。
这是个十分伤人心的故事,看过后仿佛自己也十分苦恼,好像自己也是马车夫尧纳,心中也十分憋得慌,总想说点什么。那时,就体会到了那一种感受。让人不想、不敢再看下去了,于是赶紧合上书,想摆脱这种感受,因为你知道,它本不该让你来承受的。但你很快发现,他已印在你的脑里了。我想这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最好解释吧!
实在憋不住了,就讲给别人听吧!让他也帮你分担些忧愁,让他也领略一下契诃夫的精妙文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