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1.实验法。实验法是指能较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较自由地操作自变量,以发现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求得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主要分为两类: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的一种实验法。其主要优点是:1)变量容易控制与操作;2)结果较可靠,并较易重复;3)较合理理论研究。其主要缺点是:1)适用范围较窄;2)设计比较复杂;3)较不适合应用性研究。

现场实验法是指在工作现场进行实验的一种实验法。其主要优点是:1)较适合应用性研究;2)适用范围较广。其主要缺点是:1)变量不容易控制与操作;2)结果可靠性差。

2.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主试利用人的感官和相应的仪器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作为收集数据的主要手段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两类:参与性观察法与旁观性观察法。

参与性观察法是指主试主动进入他所观察的情景中,并参与相关活动的一类观察法。其优点是:由于主试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因此,被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比较自然,收集到的信息比较真实可靠。其缺点是:1)参与时可能会影响观察;2)观察到的数据不能马上记录而产生误差;3)参与时产生的情绪会影响到观察的客观性。

旁观性感察法是指主试完全不进入观测情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测的一种观察法。其优点是:1)观察内容可以十分广泛;2)可以连续进行观察;3)较易形成新的理论。其缺点是:1)研究时间较长;2)主试要经过培训;3)事先准备工作要充分。

3.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主试把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者某一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分析某历史资料,进而得出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的优点是:1)这种方法是体现理论和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2)它提供了许多研究建议,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做了许多准备。缺点是:1)由于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因此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2)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4.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与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语言沟通,以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法一般分为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面谈法的优点是信息的回收率高,调查者所得的反应丰富、确切。缺点是,因为面对面谈话往往会给人增加心理负荷,使人容易产生防御心理,另外这样的面谈较费人力和时间。

电话调查法的优点是花钱费时不多,能调查较多的人。缺点是不像面谈那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详尽询问和解释问题,使被调查者对问题产生误解。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1)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且花钱费时不多。此外,回答问题者可能不用记名,这样被调查者就能敢于如实回答一些敏感的或关于本人的问题。2)被调查者有较多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卷中提出的问题。问卷调查法分为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和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前者的缺点是回收率低;而后者回收率高,但花的人力和时间又会较多。

5.测量法。测量法是指主试按照一定的法则,运用数学方法对被试的属性进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来源:

点击数:

录入时间:07-08-16 15:54:47

1、人的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可控性

5.人的行为的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

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基础

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转变消极行为,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

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可以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组织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有利于管理者调试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 3.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搜集资料的客观性

1.边缘性

2.两重性

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

1.案例研究法

2.观察法

3.心理测验法

4.调查法

5.实验法 第二篇

个体行为与管理 三

个体差异与管理

1、社会知觉的内容: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2、知觉的过程:

1.观察

2.选择

3.组织

4.解释

5.反应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1.知觉防御

2.首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投射

4、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以事务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忽视事务的其他特性

就对整个事务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5、态度的特性: 3.协调性 6.间接性

6、管理者怎样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

他们真诚的关心员工的利益 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3.改善工作,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

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

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7、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8、个性的性质:

1.组合性

2.独特性

3.稳定性

4.倾 1.社会性

2.针对性

4.稳定性

5.两极性

向性

5.整体性

9、气质及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和抑止过程,基本特征为:

1.神经过程的强度

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10、气质类型的划分:

1.多血质(活泼型)

2.胆汁质(兴奋型)

3.粘液质(安静型)

4.抑郁质(抑止型)

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1.首创性

2.有用性

3.适应性

4.主动性

3、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1.技术发明型

2.科学发现型

3.艺术塑造型

4.组织管理型

4、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与作用:

1.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2.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

3.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5、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与自我培养: 1.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

2.善于发现问题 5.善于应用 8.坚持独立思考 9.勇于坚持到底

6、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组织环境

4.社会环境

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1、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以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3.勤于思考

4.富于灵活性

6.怀有好奇心

7.充满自信

2、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单位、要担负的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生涯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活动。

4、研究事业生涯的意义与作用:

1.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

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

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

6.有利于人尽其才,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5、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6、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

1.个人和组织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

2.必须有高质量的信息管理工作

3.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

动态管理

7、事业生涯按个人生命周期划分的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

2.探索阶段

3.创立阶段

4.维持阶段

5.衰退阶段

8、做好事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灵活。

2.要允许人才自由流动,给人以择业的选择。3.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给人提供平等就业就职机会。

4.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工作,做好双向选择。

5.夫妻之间双事业生涯的配合。第三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六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1、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 3.自尊需要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力需要

6.实现目标需要

2、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3.规范化阶段

4.有所作为阶段

5.中止阶段

3、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2.群体成员资源

3.群体结构

4.群体任务

4、群体规范的基本功能:

1.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

2.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3.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

4.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5、群体规范形成的方式:

1.群体成员所做的说明

2.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3.私人交谊

4.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6、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

1.能促进群体生存

2.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 3.能减少群体成员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7、角色的特性:

1.角色同一性

2.角色知觉

3.角色期待

4.角色冲突

8、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9、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10、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加入群体的难度

3.群体规模

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5.外部威胁

6.以前的成功经验 七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1、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

时更努力。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个人因素:1.智力因素

2.情绪的稳定性

3.自信心

4.个性特点

5.人际关系

环境因素:1.群体的气氛

2.群体的竞争性

3.群体凝聚力 6.群体的沟通

3、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

1.失真源

2.沟通焦虑

3.过滤

4.选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5.群体目标

择性知觉

5.情绪

6.语言

4、有效倾听的技能:

1.使用目光技能

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

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

5.复述

中间打断说话者

7.不要多说

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互换

5、群体决策的利与避:

优点: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

合法性

缺点: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控制

4.责任不清

6、群体决策技术的方法:

2.展现 4.提问

6.避免

8.使听

2.增加

4.增加3.少数人

1.脑力激荡法

2.命名小组技术法

3.德尔斐法

4.电子会议 八

群体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作用:

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

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2、三种人际需要: 3.感情的需要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个人的因素:容貌、个性特点

2.交往因素:邻近、相似、互惠

4、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1.社会测量法

2.关系分析法

3.参照测量法

5、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 3.混合利害关系

6、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1.动机

2.威

1.包容的需要

2.控制的需要

1.共同利益关系

2.利益矛盾关系

3.信息沟通

4.个性特征

5.组织文化

群体间互动行为

1、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 3.时间与目标取向

2、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 3.计划 6.工作团队 7.综合部门

3、冲突的五个阶段:

1.潜在的对立或失调

2.认知与个性化

3.行为意向

4.行为

5.结果

4、处理冲突的策略:

1.运用竞争

2.运用合作

3.运用回避

4.运用迁就

5.运用折中 第四篇

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十

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1.相互依赖性

2.任务不确定性

1.规则与程序

2.层次等数

4.联络员角色

5.特别工作组

1、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3、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 1.正式领导者一般是工作领袖,非正式领导者往往是情绪领袖。

2.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分离。

3.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领导者,必须同时将工作领袖和情绪领袖两种角色集于一身。

4、领导的特点:

1.示范性

2.激励性

3.互动性

4.环境适应性

5、领导的功能:

1.创新功能

2.激励功能

3.组织功能

4.沟通协调功能

5.服务功能

6、权力的构成: 3.专长权

1.资源控制权

2.奖惩权

7、领导威信的作用:

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

2.提高领导效能

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

4.有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利于吸引人才

8、提高领导行为的步骤:

1.计划

2.委派

3.贯彻

4.评价

5.奖惩

9、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 3.人员的满意度

4.人员的流向

5.出勤率

十一

领导理论

1、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

1.年龄结构

2.智力结构

3.专业结

4.知识结构

5.个性性格结构

2、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

把领导行为归纳为二个变量(维度):

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关心工作,健全规章制度,照章办事。

1.工作的效率

2.工作的效益

2.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协商办事。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

1.低规章、低协商

2.低规章、高协商

3.高规章、高协商

4.高规章、低协商

3、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

4、领导者工作作风的分类: 3.放任型

5、领导效果好坏取决的条件: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任务的结构 3.职位的权力

6、途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含义:

领导的管理行为应该以关心下属和组织指引为基本出发点,并以此帮助下属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其中还要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简言之,即领导应指明达到目标的途径。十二

领导的决策行为

1.集权型

2.民主型

1、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 1.决策是领导过程中最主要的职能

2.领导者权力的实现要依赖于领导者制定决策 3.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 4.决策是竞争形势的需要 5.决策决定着组织运行的方向

2、领导决策的原则: 3.系统分析原则 6.集体决策原则

3、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

1.对决策对象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2.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3.对社会发展的研究

4.决策要符合政策与法律规范

4、领导决策的程序: 3.核定价值准则 6.方案确定

1.信息健全原则

2.可行性原则

4.对比择优原则

5.时效原则

1.发现问题

2.确定目标

4.拟定方案

5.方案评估

7.试验实证

8.组织实施

5、良好的领导决策目标应具备的条件: 1.有明确的目标内容

2.有清楚的时间规定

3.有准确的计量标准

4.有确定的实现目标的责任

6、决策民主化的原因: 1.决策民主化是调

动员工积极性的必由之路

2.决策民主化是组织决策的未来趋势

7、决策民主化的特征:

1.决策观念的民主化

2.决策体制的合理化

3.决策研究的公开化

4.决策的法制化

8、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性:

1.组织超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2.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多变性的需要

9、决策科学化的特征: 3.决策方法科学化

10、决策民主化与决策科学化的关系:

1.决策思想科学化

2.决策程序科学化

1.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2.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3.决策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是任何有效决策都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11、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方法:

1.选准决策目标

2.提高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

3.发挥外脑的作用

4.善于运用逆反意见

第五篇

激励理论与研究 十三

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

1、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

1.自发性

2.因果性

3.目的性

4.持久性

5.可变性

2、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3、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同时并存的动机称为一个人的动机结构。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

4、影响人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

1.爱好和兴趣

2.价值观

3.抱负水平

5、动机按由来分类: 3.习得动机

6、心理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激励过程要素包括: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会使内心紧张,从而产生动机,进而引起行为,直到达到目标。达到目标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解除。这时,又会萌发新的需要,产生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直至人的生命的终结。

7、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十四

激励理论研究

1、内容型激励理论要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1.保健因素:即使得到满足也不能使员工的积极 1.原始动机

2.一般动机

性得到发挥。

2.激励因素:当存在这些因素时,员工感到十分满意,有助于充分、持久、有效的调动积极性。麦克里兰成就需要理论: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成就、权力、合群。

奥德弗ERG理论:将员工需要分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2、公平理论要点:

1.公平感不同于公平,因为公平是一种客观现象,公平感则是一种主观现象,是人们通过自身与他人、现在与历史的

比较而得出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2.产生不公平感的根本原因,不是个人所得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

3、行为改造理论(斯金纳运用强化的方法): 1.正强化

2.负强化

3.自然消退

4.惩罚

十五

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

和。

第六篇

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 十六

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组织内部结构包括:

1.纵向层次结构

2.横向部门结构

3.整体组织结构

3、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4、组织之间的结构包括:

1.规模和规模结构

2.专业化协作

3.经济联合 4.企业集团

5、传统组织结构理论:

1.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机械性体系 2.重视工作和制度,忽视人

3.把组织看作是一种权责分配和制度管理的体系 4.重视人的物质需求,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

6、行为组织结构理论:

1.组织是一种心理与平衡的系统

2.组织是沟通与协调的系统

3.组织是具有影响力的系统

4.组织是人与物协调的系统 5.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7、现代组织结构理论:

1.组织是开放系统和整体系统

2.组织的权变观念

3.强调人是组织的中心

4.强调领导权威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

8、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目标原则

2.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则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4.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

5.稳定性与适应性结合原则

6.执行与监督分开原则

7.精简高效原则

8.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

9、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标致:

1.组织目标设置的合理化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置的合理化

3.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

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

十七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1、从增强组织活力和保持动态平衡的角度看,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

1.组织有足够的稳定性

2.组织有足够的持久性

3.组织有足够的适应性

4.组织有足够的革新性

2、从组织应达到的功效看,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

1.要建立先进而可行的经营目标和工作目标 2.要确立和健全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 3.要建立科学合理和系统的组织结构

4.要健全对外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对内有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组织功能

3、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

1.变革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

2.变革的范围更快、数量更多 3.变革的内容更深刻、更彻底

4、组织变革的压力(压力变动力):

1.技术进步的压力

2.知识爆炸的压力

3.产品迅速老化的压力

4.价值观改变的压力

5.新法令、新政策的压力

6.劳动力素质的改变的压力

7.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压力

8.新的管理原理与方法的出现的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转变为推动组织进行变革的强大动力)

5、组织的成长阶段: 3.分权发展阶段

4.协调发展阶段

5.合作发展阶段

6、克服组织老化的对策: 3.走动管理 6.灵活用工 7.组件团队

7、组织变革的内容:

1.创立阶段

2.定向发展阶段

1.定期审议

2.破格行为

4.越级建议

5.人员平移

1.组织结构方面

2.技术方面

3.人事方面

4.影响环境方面

8、组织变革的步骤:

1.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发现征兆并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

2.诊断问题,提出明确的目标

3.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变革内容

4.分析变革的限制条件

5.正确选择变革的策略和步骤

6.制定具体的变革计划

7.实施变革计划

8.及时收集信息监控变革计划的实施进程 十八

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组织文化的特点:

1.积极性

2.民族性

3.整体性和个体性

4.历史连续性

5.创新性

3、组织文化的内容:

1.组织目标或宗旨

2.共

同的价值观

3.作风及传统习惯

4.行

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4、组织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 3.激励功能 6.效率功能 消极作用: 3.组织合并的障碍

5、进行组织文化变革的措施:

1.创造新的仪式和物质象征,作为组织新价值观体系的载体

2.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以身作则,成为新文化的典范

3.提拔、支持拥护新价值观的组织成员 4.通过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创造出统一的组织舆论

5.用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替代旧的、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1.目标导向功能

2.凝聚力功能

4.创新功能

5.约束功能

1.阻碍组织的变革

2.削弱个体优势

6、组织文化建立的原则: 3.卓越原则 6.个性原则 7.相对稳定原则

7、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

1.文字标识

2.物质象征

3.仪式

4.语言

5.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

6.现代科技方法的表现形式

8、组织文化按工作作风划分: 1.学院型:为成员提供培训

2.俱乐部型:重视年龄资历和经验,要有适应性和忠诚感

3.棒球队型:工作绩效是唯一标准 4.堡垒型:最重要的是组织的生存问题 1.目标原则

2.价值原则

4.激励原则

5.环境原则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

1.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在何种条件下工作效率较高

答:

1、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会计小组编制职工工资表的工作;

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体较为有效;

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由上述条件可见,一般来说,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

2、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1.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2.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结构为好;

3.凡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利。

2.团队和群体之间的概念区别

答:团队和群体不是一个概念。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相同利益或情感)的基础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有机集合体,构成群体有两个要素:1.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2.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于控制相互行为;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而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主要因素:1.共同目标;2.互补性技能的人;3.明确的团队定位;4.清晰的权限划分;5.具体的共同计划。

团队和群体的差异:

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第四篇: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导论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个体及群体行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及群体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组织中个体及群体行为的预测和引导力,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P1)

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四个原则:

1、研究员工完成任务的方式,并结合员工所具有的非正式工作知识,不断体验和改善工作完成的各种新方法。

2、将完成任务的新方法写成文字的运作规则和标准。

3、仔细挑选那些拥有和任务相匹配的技术和能力的员工,并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标准来培训他们完成任务。

4、确立公平或可接受的任务完成水平,并开发一套支付系统以将励完成或超过可接受水平绩效的员工。(P3)

3.X理论:人性恶。Y理论:人性善。(P5)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4.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P22)

5.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是由行为结果决定的。P23

6.强化物:是指能增强行为的行为结果。强化物可进一步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P24)

7.惩罚物:能减弱行为的结果叫惩罚物。惩罚通常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呈现性惩罚和消退性惩罚。(P25)

8.强化物(不论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是增强行为的,而惩罚是减弱行为的。

9.强化程序:

1、固定比率程序:是在做出固定量的行为之后才给予一个强化物。

2、可变比率程序:心管对行为有强化,但个体为获得强化而需要做出的行为数目是变化的、无法预知的。

3、固定时距程序:对强化物是定时给予的。

4、可变时距程序:的强化物给予时间不因定且无规律可循。(P27)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4个阶段:

1、注意阶段。这是鸡窝学习的第一阶段。一般而言,个体更为关注那些具有魅力的、成功的、有趣的和有名气的榜样。这也是很多学生仿效明星的衣着、发型和癖好的主要原因。在培训中,讲师可以通过呈现清晰、有趣、能引起员工新异感和新奇感的材料,通过激励等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保持阶段。一旦引起了个体的关注,讲师就可以示范行为,并给员工机会进行练习或复述。例如,讲师先给电话客服人员演示如何说出第一句话,然后让学员模仿并练习。

3、再现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尽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保持一致。在培训中,对学员的评价也要在该阶段进行。例如,学员进行了几次模仿练习后,其表达内容、语气语调是否与讲师示范的相似等。

4、动机阶段。这是观察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学员之的以模仿榜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增加被强化的机会。在培训中,要经常表扬学员恰当的模仿行为,并给予成绩上的认可。(P29)

11.个体行为塑造:指通过强化学习者逐步走近预期目标的每一步来教授新技能或新行为。(P30)

第三章 直觉与个体决策

12.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P43)

13.知觉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某事物时,总是有选择性的把一些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事物的其他部分作为背景来时行理解和解释。

2、知觉的整体性:指人能够根据个体的知识和经验,把事物的不同部分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他们标示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形象仍

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P 43)

14.归因理论三因素:一是行为者自身,二是行为所指的对象,三是行为发生的情景。(P45)

15.归因理论三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所有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普遍性高;反之,普遍性低。二是差异性原则。一个人对另一个对象也以同样的方式反应,则差异性低;反之,差异性高。三是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时,一贯性高;反之,一贯性低。

16.凯利提出归因模型三种特征:一,普遍性低、差异性低、一贯性高,即行为与众不同、不因人而异、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二,普遍性高、差异性高、一贯性高,即行为与从相同、因人而异、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所指的对象身上。三,普遍性低、差异性高、一贯性低,即行为与从不同、因人而异、偶尔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发生的情景。

17.维纳成败归因模型四个因素、三个方面: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而这四个因素可以按照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三个方面来划分。

18.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高估他人内在因素,而低估外部环境因素的现象。

2、行为者和观察者差别:指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做掏宝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已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做外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指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的现象。

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体某方面的较清晰鲜明的印象后,影响到他们对体其他方面的理解和评价;或者知觉主体对体有了整体印象后,影响到对体具体方面的评价;这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投射作用:指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以此进行归因,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

6、刻板印象:指人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是基于这个人或这件事情归属的群体或类型来进行判断的,认为这个人或事物具有其所属群体或类型的特点。

7、对比效应:指人们在评估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易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或事的影响。(P49)

19.量性决策六个步骤:

1、认识到需要做出这一决策,这种需要产生于期望阙云太与实际情况某种程度的不一致。

2、一旦确定了决策需要,接着就要确定对决策来说十分重要的标准。

3、步骤2所列出的标准并非同等重要,为了按先后顺序列出他们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有必要给这些标准设置权重。虽然所有标准都是有关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比另一些更为重要。

4、要求决策者列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这一步只需要列出备选的方案,而不需要对他们进行评估。

5、备选方案一旦确定,决策者就必须批判性地评价每一种方案。把这些方案步骤2、3中建立的标准和权重进行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每一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6、最优化决策模式的最后一步是从众多列出的、并评估过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侍方案。这一选择十分简单,总分最高即为最佳,决策者一般选择步骤5中总分最高的那个方案。(P54)

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20.个体差异:所谓个体差异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稳定的类型或特征差异,它由多种心理特征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P 79)

21.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在职业选择上,一般看来,典型胆汁质、多血质的人从事需要进行灵活反应的职业比较适合;而典型粘、抑郁质的人从事需要耐心、持久、细致的工作比较合适。当然,气质类弄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只是相对而言的。在群体中,两个气质类弄不同的人在协同活动中,比气质类型相同的两个人配合,所取得的成绩要好。气质特征相反的两个人合作,不仅合作效果好,而且还有利于团结。其次,从管理教育来看,如果需要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那么对于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员工来讲,管理者可以在当面和大众之下进行批评。但对于典型抑郁质类型的员工来讲,管理者在批评的时候需要三思,因为他们不适

应在公开场所接受严厉批评。再次,在人员的选拔和工作安置方面,气质类型需要得到重视。在人员选拔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职业和岗位来讲,需要对气质类型和特点进行严格把关。在安排工作时,管理者也需要理角,不同气质类型的员工在适应新环境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多血质员工适应环境的速度,要快于粘和抑郁质类型的员工。最后,在工作和管理中,也需要意识到人的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气质会因重大事件的发生和长时间的强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人经常以自已的性格特点来掩盖自己的气质方面的短处,所以在实践中也不要完全静止、绝对地看待气质特点。(P 85)

22.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从事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P 86)

23.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P87

24.大五人格:

1、外倾性:它描述一个人善于社交、善于言谈、武断自信方面的人格维度。

2、随和性:它描述一个人随和、合作、信任方面的人格维度。

3、责任心:它描述一个人的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格维度。

4、情绪稳定性:它描述一个人平和、热情、安全及紧张焦虑、失望和不安全的人格维度。

5、经验的开放性:它描述一个人幻想、聪慧及艺术的敏感性方面的人格维度。(P 97)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

25.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P104)

26.价值观类型:最早的分类:理性、经济、审美、社会、政治和宗教价值观。

一、工作价值观。

二、伦理价值观。

27.态度:员工对自己的职位或自己所在组织的看法和情感被称作工作态度。

28.工作态度三个组成部分: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P109)

29.工作态度:是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看法和情感,以及自己在工作和组织中应该如休行为的信念。(P108)

30.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所持有的态度,是个体对工作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P111)

31.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态度,是员工投入组织及认同组织的程度。(P129)

第六章 激励

32.激励的一般过程:P137 图6-2

第七章 群体

33.群体: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是在特定的目标和需要导向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稳定的、规范的、彼此认同的集合体。(P168)

34.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

1、任务型角色。

2、关系型角色。

3、自我型角色。(P172)

35.解释社会从众行为:当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和群体多数人有较大差异时,一般会产生心理紧张,从而产生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便个人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从而产生社会从众行为。(P176)

36.阿希实验:P176

3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目标。

2、群体规模。

3、群体的地位。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奖励方式。

6、成员的相似性。

7、内部的协作。8外部的竞争。

38.高凝聚力有助于更有效率地实现群体所追求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凝聚力群体一定会为组织带来高绩效。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内里对组织绩效有利;反之内里对组

织绩效不利,导致低绩效。(P181)

39.群体决策产生的结果:

(二)在生产率方面见书(P184)

40.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P186 表7-5

41.群体决策的优势:群体决策将性格、气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的人整合在一起,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群体决策实现了知识结构上的互补,增强了观点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完全的有助于决策的知识和信息。在群体决策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能够相互启发,在观点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从而使决策更全面、更准确和更具创新性。群体决策增强民主性、合法性。(P186)

42.群体决策的缺点:

1、办事缓慢、成本高昂。

2、常常导致妥协和盲从的群体思维。

3、极端化倾向。

4、责任分散。(P186)

第八章 沟通、冲突、谈判

43.沟通的一般模式:

1、发送者与编码:发送者是信息源,他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

2、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3、通道:是指传送信息的媒介物,由发送者选择。

4、接收者与解码:接收者是信息指向的客体。

5、反馈:如果接收者对发送者所编码的信息进行解码,而信息最后又返回到发送者,这就意味着反馈。

6、干扰:也称为噪音,存在于沟通过程的各个环节,给沟通造成失误、失败、损耗或使之失真。(P198)

44.非正式沟通网络:是建立在组织成员的社会关系之上的,亦即组织成员的社会一种交互行为。(P207)

45.人际沟通的障碍:

1、信息发送者的障碍。

2、信息传递中的障碍。

3、信息接收者的障碍。(P203)

46.人际沟通的改善:

1、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2、善于运用反馈。

3、学会积极倾听。

4、减少沟通的中间环节。((P211)联系实际 论述

第九章 团队性向诊断及优化

47.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协作性是团队最明显的优势。P231 图9-1

48.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1、清晰而超凡的目标:团队的目标必须是超凡的目标,即需要综合两人或人努力、各个成员的全力以赴才能完成。

2、相互的信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是指每个成员对其他人的品行、个性和能力都确信不疑,是有效团队的显著特征。

3、良好的沟通:群体成员产通过各种申通的渠道交流信息,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信息。

4、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富有合作精神的良好职业境界,一种互相开放心态的互动理念,一种沟通无障碍的生态氛围,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P244)第十二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49.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其核心价值观对其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策略和体系总和。(P302)

50.卢因的组织变革“力场”模型:三阶段变革实施过程:解冻—变革—再冻结。(P305)

51.个体层面的变革阻力:

1、习惯和惰性。

2、经济地位和利益。

3、对未知的恐惧。

4、选择性信息加工。

5、心理原因造成的障碍。(P312)

第十三章压力管理

52.压力的表现:

1、生理症状:新陈代谢紊乱,患上心脏病和中风,更容易感冒。

2、心理症状:一旦紧张性刺激被认为对我们有威胁,一系列基本的认知功能便会受到影响。

3、行为症状:嗜烟、酗酒、暴饮暴食或没有食欲,言语速度加快、睡眠失调等。(P331)

53.压力源:组织外部压力源,组织内部压力源,个体压力源。(P337)

54.个体层面的压力管理:

1、调整思维方式。

2、调整生活方式。

3、进行放松训练。(P342)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范文模版]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理论与设计》课堂作业 徐光 副教授

题目: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

姓名:

专业:

学号:

成绩:_______________

一、研究背景

组织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组织发展具有凝聚内力,增强外力的重要意义。然而相当多的各类型组织并没有意识到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往往是贴几张宣传标语,喊几句响亮口号,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作者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思考,试图对组织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从某种角度说,企业就是一个组织,组织文化就是企业文化。一般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其表现的具体特征有:组织鼓励员工创新、冒险的程度,员工做事方式的风格,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导向,团队精神,员工的进取心和竞争性,组织的稳定性等等。

组织文化之所以成为团队活力的源泉,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动力,就在于一方面它能把广大员工的潜力发掘出来,使之服务于该团队共同的事业;另一方面是 使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得到统一(“为提高丰台区小学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大目标,“成为本学科教学研究的专家”是每个教研员的奋斗 目标)。在一个团队里,什么样的行为受欢迎,什么样的行为会被禁止,什么样的行为才能为周围的人群所接受,组织文化可以发挥规范性作用。强调凝聚力的团 队,必定重视内部的干部教育、员工教育,全体员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命运与团队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业、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 开这个集体,从而与团队同甘苦、共命运。不仅使领导层之间、也使干部与员工之间产生凝聚力、向心力,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向心力和归属感反过来又可以 转换成强大的力量,促进团队发展。

另外,组织文化不同于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等等,它应该具有“实用性”,它是团队在现实中形成的,是作为现实的需要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又反过来对现实发挥作用,推动团队的发展。它应该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作用。

我们举一个美国的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组织文化的事例。员工在进入迪斯尼公司之前,必须经过层层的甄选过程。一旦被聘用,员工就要经历正规化程度较高,集体性、连续性的入门训练过程。同时,新成员需要了解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经营哲学、公司的服务标准。为了加强员工行为的一致性,公司为员工创造了多种具有迪斯尼文化特征的社交场合。因此,你从每一位迪斯尼员工身上,都可以领略到那种“像是一个尽兴游乐的孩子”一样的激情。正是这种“先进的”又合乎企业实际的文化赋予了迪斯尼公司发展的源动力,并使之生生不息。为什么要创建先进的组织文化

这里我们要强调“先进”两个字。我们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邮政企业的组织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建立一套锐意进取的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体系。

通过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和组织文化的建立,我们可以在几方面发挥文化在企业运作中的功能:一是强化组织成员对企业的认同感;二是组织成员不仅仅注重自身利益,更考虑组织利益;三是增强整个组织的稳定性,文化像一种黏合剂,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标准,把整个组织聚合起来;四是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系统,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中国邮政这样一个特大型的企业,特别需要一种强文化提供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保证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朝同一个方向努力。这是组织文化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一个功能。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理论与设计》课堂作业 徐光 副教授

二、组织文化的理论分析

(一)组织文化的定义

所谓组织文化,就是组织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具体地讲,它是组织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组织文化是某一特定群体的文化,因而它也表现出与社会文化不同的特点:一方面,组织的文化理念必然要包含中长期的准则和目标,顾及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组织文化的底蕴又必须要务实,追求实效,它只能在不断实现短期的利益中以谋得长远的发展。

(二)组织文化的构成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一个三层次的体系,从结构上它可以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在层,他们分别指组织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1.组织的精神文化。组织精神是组织文化的高度浓缩,它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组织精神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层,它是组织成员理念的最深层,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牢固的基础,所以是很难改变的。它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组织的业绩,它是组织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2.组织的行为文化。中间层是组织的行为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组织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组织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的折射。

3.组织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组织成员创造的成果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载体上,还通过生产和工作环境的改造,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组织的物质文化。

3.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的作用

(1)凝聚功能。组织文化像一根纽带,把组织成员和组织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组织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组织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2)导向功能。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组织价值观与组织精神,能够为组织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组织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激励功能。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组织文化所形成的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成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4)约束功能。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为组织提供“免疫”功能。

(5)塑造形象功能。优秀的组织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组织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组织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组织巨大的无形资产。

三、国内组织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文化现状

目前,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而对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理论与设计》课堂作业 徐光 副教授

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组织的管理者比较重视组织文化中成员发展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新、制度标准化等方面。

多数组织已经认识到组织文化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原因,组织文化建设与组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组织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组织所发布的理念和规范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管理体系中去,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未能对组织战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

总体来看,多数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

(二)组织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组织精神的提炼。使得组织各项管理工作非常零散,缺乏向心力。比如由于缺乏服务意识,会发生问题反复出现却没能解决的现象,工作不能令人满意,2.缺乏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些组织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下发到每一位成员手上,但有的得不到落实。成员对组织的一些措施如激励措施、员工手册等认识不足。

3.缺乏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比如没有建立起民主沟通的管理氛围,管理混乱,政出多头,屡屡出现越级指挥或管理以及工作指令重复下达等现象,管理层和组织成员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

四、组织文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组织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精神文化的提炼与设计

1.组织价值观体系设计。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及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换句话说,是组织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比如某组织将价值观概括为“开拓创新、超越自我、永不满足”。它包含着成员以在组织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追求,即首先使组织发展壮大,进而也使得个人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组织的管理者应不断地给组织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并加大对他们的激励力度。

2.组织精神的提炼。组织精神是指组织所拥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和信念,它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文化特征。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往往以组织的歌曲、训令、规章、徽记等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某组织提出“百纳精华,瑞泽四海”作为组织的追求和特征,代表组织在发展中广泛吸取各家之所长,吸引各方之英杰,造福社会的含义。

(二)行为文化的设计

1.制定成员的行为规范。组织为了保持规范、高效的运转,有必要为其成员制定出具体的行为规范,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比如某商场为营业员制定的行为规范包括:至少提前5分钟上岗,检查计算机、打印机以及触摸服务器等,做好营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作结束后,应清理好现场,不能留有残留物和污迹,做到设备、场地清洁;遇见熟人,应点头或微笑示意,不能因此影响手中的工作或怠慢了正在接待的客户。

2.完善规章制度。完善规章制度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规章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等内容。

(三)物质文化的实施

1.建立组织文化传播网络。组织文化传播网络是组织文化的最表层表现形式,它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向外界展示组织形象,向公众展示组织的整体文化内涵;二是在组织内部进行文化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凝聚组织精神。从具体内容来看,组织可以有自己的内部简报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理论与设计》课堂作业 徐光 副教授

BBS与局域网,除此之外,组织还可以实施广告、文化展、画册、书籍等诸如此类的文化传 播媒介。

2.实施视觉形象工程。组织文化的一个功能是外塑形象,实施视觉形象工程主要包括:规范组织各类简称及组织标准字;规范组织标志、专用字体、组织造型;设计并规范组织徽章、旗帜、臂章、胸牌、名片等;规范各种办公用纸、专用笔记本、信封等办公用品。

综上所述,组织要想真正发挥组织文化的作用,首先需要认真提炼和设计组织的精神,其次应根据组织的特点设计行为文化,最后应当从传播网络和视觉形象方面加以实施,从而使组织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更要注重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才有利于推进企业的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