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杨庵良种场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杨庵良种场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第一篇:杨庵良种场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杨庵良种场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一、项目背景和项目单位概况: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高药残的农产品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高。无公害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主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不仅注重生活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型的绿色、安全农产品,而且对休闲、观光、旅游也有越来越大的兴趣和要求,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发挥园区的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五河县杨庵良种场为国有农场,隶属五河县农委,位于五河县城东郊,距县城10公里,东与江苏泗洪接壤,是五河最大的作物良种生产基地。现有土地面积4000多亩,优质水面1000余亩,大中型农业机械28台套,小型农业机械110台套,固定资产100万元。在职职工195人,现有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8人。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优质良种示范展示园2000亩,名特优新瓜果观赏采摘园1000亩,千头养猪场和500头养牛场各一座,以休闲垂钓为主要内容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场1000亩,建可容纳100人的垂钓休闲中心一个,必要的道路和园林绿化建设。

三、项目投资估算

估算项目总投资约452万元。其中优质良种展示园投入66万元,瓜果菜观赏采摘园投入120万元,养猪场投入43万元,养牛场投入120万元,水产养殖场投入38万元,休闲垂钓中心投入20万元,道路绿化建设投入45万元。

四、项目建设基础

2000年该场投入120万元,按照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标准,成功开发了2200亩大苇低洼地,2004年又投入50万元对开发后的低洼地进行改造,使2200亩低洼地田成方、沟相通、林成网、路相连,旱能洪、涝能排。现已建成高标准新优品种示范园1000亩,反季节塑料大棚200亩,名特优水产养殖场1000亩及养猪场等,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养殖-水产为一体的良性生态农业园。

五、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年可获纯利润143万元。照此计算,三年多可收回全部投资。

2、社会效益。项目完成后,将充分发挥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示范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和高新农业科技,辐射周边,带动全县。同时也为全县的观光、旅游业增添了一个新亮点,为广大城镇居民在节假日休闲时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六、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独资、租赁

七、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安徽省五河县农业委员会

联系电话:0552-5021541

联 系 人:李建兵

第二篇:生态观光农业可行性报告

川西生态农庄的空间布局 观光园的生态农庄布局在滨水区与生产区过渡处,充分体现“以观光带体闲,以体闲促生产”的设计理念,几要通过整体的优化地形处理,对现状建筑景观特色化处理等优化生态农庄的规划布局。

用地形营造小气候环境。规划区的生态农庄位于洼地处,洼地地形有利于集聚土壤养分,规划在调查原有地面排水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将地面降水汇集至道路、生产区、建筑周边等排水通道,一部分汇入河道,一部分经过简易净化后储存起来,用以灌溉;规划在保留部分现状地形、地貌的同时,搭配不同植物,形成屏蔽小空间,形成游人游憩节点,提供观赏、体憩空间。

场地与道路,生态材料、乡土材料的选择。通过营造道路旁植物群落的立体种植凸显植物生态与美学功能,加强与自然联系,现状区域的滨水植物群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空间结构,规划将其作为生态保护区的植物展小部分永久保留;关注乡土植物使用,并用当地的材料如木材料进行道路边界设计,增加观光农业质朴感与自然感,延续村落肌理。规划改造现状村落为生态农庄服务区,为游客提供餐饮、食宿、展览等服务。

并保留一部分典型川西民居为传统民居的展小。规划延续了川西民居,基本

单元“院”的结构,灵活组织各个单元模式。新建建筑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木、石灰、青砖、青瓦。

滨水区的生态规划设计 现状滨临涪江区自然景观良好,卵石嶙峋,水陆交接处植被丰富。通过增加水岸衍生带设计增加生态观光农业园的生境类型, 以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和耐水湿植物等组成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与园区生态廊道和防护林带相结合,完善园区的生态防护系统,形成向自然逐渐过渡的景观。同时在该区域内安排生态观光活动,游人玩踩水车、跳水床等实际上都是在参与曝氧、增压渗透等生态过程,这样一来,在快乐的活动,游人加强了生态意识、增长了环保知识、参与了生态实践,体现园区的生态教育意义。

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生态规划,的农业循环系统遵循减量节能高效利用的生产模式,规划,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观光果园、有机蔬菜地等。生态观光果园将不同季节成熟的水果种类合理搭配,形成各个季节皆有果可观的复合型果园,并且建立“畜一沼一果”的循环系统,有机蔬菜地可在现状种植基础上进行轮种、套种,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利用效率。

同样也在蔬菜地、沼气池、家禽家畜之间形成了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链。在整合合理的规划布局与良好的物质利用方式后,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生态规划设计巧妙运用空间、材料等形成一个具有趣味感与生态感的园林式现代农业生态农庄。国自古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如何凸显农业优势,发抨农业体闲性与生态性,观光农业园的出现满足了这些需求。

对农业景观的表达,既要程式,又要打破程式,既要考虑自然美的独特性,又要考虑具体地点的社会意义;既要注意突出和开发自身的自然美,又要切忌农业的庭院化和公园化。在顺应农业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持农业环境面貌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文也是在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方面论述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模式,并结合项目实践提出“田的回归”的设计理念,论述理论的可实践性。

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开发立足平武,对现有资源实现最佳的结合和综合利用,将乡土人文景观、农业景观、自然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保护和利用,通过内涵的设计延伸及分区功能和理念表达的融合,使之具有景观欣赏、体闲参与、知识宣传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实行苗圃地的产业升级,从粗放型农业产品向追求精品的质量型转变,希翼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不断提高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产业设计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第三篇: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形成政府、科技界、农民、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格局。目前,尽管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不少地区也形成了一些自发的生态农业协会等组织,但由于目前的生态农业社会参与机制缺节断链,或参与机制很不完善,导致生态农业建设一头热一头冷,无法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宣传不到位,没有得到农民和消费者的的认可;地方领导认识上的差异,或者是热心政绩工程,主抓领导换人后出现生态农业建设不连续;没有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投入生态农业一线建设,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和高科学技术的正真结合,生态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扶持机制,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少。以上问题导致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在旧水平上徘徊不前,无法产生飞跃。

这些问题需要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不断摸索生态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带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生态农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薄弱环节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函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C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薄弱。农业生产具有外部性,生态农业的正外部效应往往被忽视。常规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口益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农业尽管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来看,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不如常规集约化农业,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积极性不足。同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认证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个级别的生态农产品标准也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从识别生态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区别,难以刺激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

组织管理中政府行为较浓,群众主动性不足,企业参与薄弱。纵观中国生态农业二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其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推动,主要做法是在全国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县,在示范县设立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各级政府把设计生态农业示范点作为政绩工程,很少考虑农业生产者的意愿,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经常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许多在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的示范点在政府扶持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渐趋于没落。

生态试点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中国农业生态建设重建轻管现象严

重,各级政府只重视申报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关心的是产中环节,管理模式以行政干预为主,很少关注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的销售渠道,使得生态农业的产业组织难以融入区域乃至区际市场交易大循环,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市场价值。

投入动力源不足,缺乏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国家投放的资金很少,一个生态示范县的国家资金一般少于3万元,大部分建设项目由国家、省、县和农户共同承担,但实际上省县二级的配套资金经常不到位,资金的不足使得示范点示范片的管理者只能虚报建设规模,重点建设样板工程以供验收。企业以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投资于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态农业由于生产工序比较复杂,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工厂化生产,使得龙头企业在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一般不愿意进入。

市场机制培育不足,信息体系薄弱,绿色消费体系远未形成。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生态农业建设二十多年还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其自组织发展,生态农产品无法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农业生产者的科技与市场信息渠道依然很少。

第四篇:乌达区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建议书

乌达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建议书

一、基本情况

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是一项农业产业,农作物的生长和加工过程可以用于体验观看具有了商品价值,农业的性质发生改变,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形成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就要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细农业。高科技可以获得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创造出极高的劳动生产率,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也是现代发达的科技型农业,高投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是其显著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除生产功能外,也具有旅游观光功能,它将成为发展的一种方向。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规划建设8600亩的农业生态园,其中划分露地果蔬菜种植区、设施温室种植区、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区、观光旅游农业采摘区。该项目将建设成为复合型地产业态,集生态农业、旅游、居住、休闲娱乐、商务为一体的项目,弥补乌海无复合地产业的空白。

三、资金估算及使用

计划投资2.4亿元,开辟8600亩农业生态园,资金用于土地征用,生态观光果园建设,引进新技术经济蔬菜培育种植,温室建造,旅游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

四、项目编制依据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文件第十六条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

五、效益分析

若该项目得以实施,可以推动乌海市在城市建设中打造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城市品味提升和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第五篇:生态观光农业可行性报告,观光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内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

台湾省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 我国台湾地区吸收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认为生态观光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生态观光农业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综合于一体的产业。

台湾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原因首先是由于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城市人口的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超过80,农民收入与市民收入之间差距缩小,人们的旅游需求迅速增加。但受地理条件限制,城市中的户外休闲游憩的空间不能成比例地增加。因此,旅游市场产生缺口。这就为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的转型提供了一次市场契机;其次,台湾的农业成本偏高,农业面临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而生产性的、初级的农业在台湾的发展空间也己被缩小,特别是谷类粮食作物农业受到很大影响。消费和独具地域特色的台湾生态观生产两方面的需求,也推动了农业的转型。

台湾省的生态观光农业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多样、精致、独特的观光旅游资源。并且将自然景观、农产品及农村人力等各项资源结合并动员起来,产生资源的叠加效应,促进生态观光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台湾省自2001年起开始推动“休闲农渔园区计划”。

该计划在增强园区内的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整合园区内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软、硬件兼顾并互相配合,园区居民积极参与,同时注重产品开发与创意,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供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以增加园区居民的收益以及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台湾观光农业园区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 “社区”理念来进行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走在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前列,对大陆地区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设计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