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听后感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听后感
一、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刚开始感觉规模有点宏大,很有气势。慢慢的发现它旋律优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开始,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带有深切的探寻意味,随后旋律明澈柔美,充满了温暖和喜悦。然后,是一种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最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进入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结束全曲。
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旋律优美,技巧华丽,堪称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首先,这首曲子给人以快乐但又荡漾着点点忧愁,非常完美。接下来的一小段就非常抒情且醇美。此曲最后以奏鸣曲式收尾,给人以震撼。
三、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整体感觉很好,不像我听的其他小提琴有的那种悲伤。刚开始感觉规模有点宏大,很有气势,慢慢听下去就有种柔美与希望,有种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再接着听下去,就有点被打动的感觉,略带伤感,让人嗅到大自然清新的气息。这首曲的最后,有点激昂与欢快,节奏很强,给人以快乐的结尾。
四、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有种安详与厚重相辅的感觉。刚开始是一种
另类的悠然,在简短的华丽之后有点华丽。下一段,就是一种田园风格的旋律,稍稍有一丝荒凉的动人。最后一段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
总之,作为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这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是相当有必要欣赏下的。
电影《钢的琴》音乐片断赏析
醇厚的男中音, 优雅自如的俄语, 暖洋洋的和声, 诗化的歌词, 一切没有伏特加的浓郁激烈, 但是有伏特加一般的香醇和温度。这就是Lube, 这支来自俄罗斯的乐队在经历了两次大的风格转变, 完成了从流行摇滚到民谣摇滚的蜕变后, 愈显成熟优美。片中配乐极其精彩到位,动听的插曲不但充满了浓郁了异国风情,更给观众一种如看音乐电影般的错觉。片中不但充斥着大量东欧的歌曲,中国80年代初流行的如《张三的歌》、《心恋》、《跟往事干杯》等曲目更以点题加诙谐的方式出现在影片的各个段落,令观众看片的同时更过足了耳瘾。最令人意外的是就连《超级玛丽》这样的游戏歌曲也作为插曲出现在了影片中,并且该曲目还十分巧妙地起到了承上起下连接剧情的作用。
这部电影从始到末插入了很多音乐,很多音乐的华丽与现实的荒凉与无助混搭着颇有一股小人物的辛酸,给人一种无奈但是又有一种什么东西要冲出来的感觉,是什么东西我自己也说不出来。。
第二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听后感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听后感
音乐让人陶醉,音乐让人感动。从小就喜欢音乐,聆听着每一首自己喜欢的歌。静下心来,细心聆听这段经典的感人音乐,一个民间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在乐曲的演绎下,仿佛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展现眼前,让人为之感叹,为之倾倒„„
在沉醉于美妙的音乐的同时,思绪也渐渐的脱离了现实,进入到故事择取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三个情节中,也是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梁祝的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与音乐紧密相连,在竖琴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绎出了这经典的爱情主题。小提琴的乐音仿佛是祝英台在诉说衷肠,而大提琴的合奏,犹如梁山伯与直对答。再加上管弦等乐器的合奏,使全曲波澜起伏,荡气回扬。
第一段为显示部,开曲就展现了其经典的主题乐曲,让人瞬间就为之吸引,期待倾听后面的乐曲。而在“草桥结拜”中小提琴优扬、柔情的琴音让人感到春风扶面,快乐轻松,与大提琴的浑厚圆润的琴音紧密结合,如似兄弟情投义合。而“十八相送”的经典乐曲小提琴演奏的技巧极其丰福,节奏的快慢强弱,表达含蓄,演绎的抒情旋律,表达出深沉而复杂的感情,长亭惜别,依恋之情清晰印现。加上尾部的管弦奏出哭调主题,第一次呈现了全曲的悲调色彩。展开部的“英台抗婚”中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节奏,陈述了祝英台的悲痛与惊慌,同时乐队用强烈的节奏,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了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其中“楼台会”中小提琴奏出的琴音情意绵绵,诉说衷肠,同时大提琴的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柔和形成对答,把“楼台会”的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当梁山伯悲痛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途中,在坟前哭灵时,小提琴演绎出的哀痛欲绝的旋律,不禁让人悲由心来,也让悲剧色彩更浓厚。当乐曲突然变成低音的锣声中,祝英台纵身投坟,此时音乐在锣、鼓、管、弦齐鸣让乐曲进入高潮„„
当再现部全曲主题再次奏响时,“化蝶”段在轻盈飘逸弦乐、音色柔美清澈的长笛声的衬托下,同时小提琴的音色优美,感情丰福,抒情的旋律让这段音乐的意境得以升华为经典!仿佛我们眼前有一双彩蝶翩翩起舞,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梁祝的故事让人感动,经典的音乐令人沉醉。在聆听时,让人深刻感到,故事带给音乐本体,而音乐却给了故事生命!
第三篇: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听后感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翌年5月《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演于上海并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来,它飘洋过海,飞往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香港,它连续四次荣获金唱片奖与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乐曲被称作“蝴蝶的爱情”而广泛传颂,受到不同肤色人民的欢迎。
自问世以来,《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同时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它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采用奏鸣曲式,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可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受人喜欢很大程度上是由这段音乐决定的。然后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了梁祝二人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在第一部分结束部,音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给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在梁山伯从祝家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梁山伯坟上向苍天哭诉。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烈封建势力的重压。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次听这首曲子内心总会被某种东西所触动,《梁祝》——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经久不衰地传唱着。
说到梁祝的美丽传说,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那百花丛中翩然而舞的蝴蝶,悠然自得地上下翻飞,快乐逍遥。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脱俗而完美的结局才让人们记住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让人们在凄美的故事中对爱情仍然有所憧憬和希冀。是啊,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祥和浪漫的至高境界,让多少人为之神往,徜徉在蝶舞双飞的美好意境之中。然而令我心动的却是化蝶的那一瞬间。试想在梁山伯的坟前,祝英台悲痛欲绝,哀恸感天动地,此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交加,忽然一道电光处,坟墓裂开,祝英台毫不犹豫地投身入坟,令人敬仰。这时天彻底暗了下来,没有一丝光亮,人的心情也随之降到冰点,跟着绝望。就在这时,一道亮光划过,瞬间变得一片光明,眼睛被突如其来的光线炫了一下,再看这时,已然是另外一幅图景:百花丛中,一对蝴蝶翩翩起舞,追逐嬉戏,轻灵而飘逸,好不自在。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晶莹的竖琴、清脆的长笛,将人们引入了秀丽的意境,装有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色彩的终曲,同时展现了人们对梁、祝两人化蝶的美好遐想和祝愿。心在那一瞬间,也跟着豁然开朗,明媚起来。化蝶前的黯然、绝望与化蝶后的祥和、唯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反差给人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神氛围,而这种震撼和氛围来源于化蝶的那一瞬间,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在这一瞬间进行了转换,于是才有了那蝶舞双飞的祥和与超然。或许所有的美好都只有在绝望之后才显得更加珍贵,也只有在经历阵痛之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完美。
我比较喜欢听委婉含蓄的音乐,例如《东风破》、《逍遥叹》等,这些歌曲音乐优美,歌词委婉,和宋朝的婉约词一样耐人寻味,像一杯千年老窖一样越品越香。第一次听梁祝好像是在初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时就被这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住了,然后就想再次听到它,可是收音机不会总是放这首曲子,于是我拿着攒了好几个月的钱去买了一盘《梁山伯与祝英台》磁带.。磁带上有很多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例如钢琴版、葫芦丝版、古筝版等,但我还是最喜欢小提琴版的。它那优美动人的旋律每次都让我整个身心都静下来,聆听它的每一个音符,仿佛在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讲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结合戏剧构思,揭示反对封建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内容,把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和欧洲传统的曲式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矛盾冲突双方的形象,推演出对立、斗争终归统一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之处前奏响起,在轻柔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风荡漾起层层涟漪,我台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场景,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爱情的真谛。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过连接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描述的是粱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学同乐的欢乐的心情,把人们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与粱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欢。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测风云,总是这样甜尽苦来,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手起,琴响,一段远古的爱情,漫过岁月,穿越时空,像风华绝代的女子,由远而进,姗姗飘来.默默地徘徊在窗前,让激动静于寂廖.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惟恐惊动了低诉情语的蝶儿.蝶儿仿佛从西双版纳赶来,嬉戏在两弦上下,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书声蝶语,从弦上缓缓流出,天上宫阙,一时不知今昔何年.一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一声沉雷,将恩怨聚散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于生与死长眠的时空.一座孤纹静寂独立,拉开一道长长的思念!心碎,弦断,只有余音绕梁.人醉了,梦也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丽.多情的碟儿哪肯离去,依然守候在记忆里,编织着恒古的缠绵和凄美.是谁,在爱情的史册里留下了最经典的一页!我们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但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第四篇:小提琴协奏曲欣赏
小提琴协奏曲欣赏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教学重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教具: 音响、录音带、投影片、钢琴、小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式)(5分钟)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下面请一位同学,用她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来为我们演奏这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表演)提问:“你在多次演出中都演奏了这首乐曲,你是不是非常喜欢这首作品?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3分钟)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两个人物呢?(讨论)
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三、乐曲的结构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式(见分析图)
梁山伯与祝英台(奏鸣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结束部 春 鸟 主部 连 副部主题
景 语 A B A 接 A B A C A 十 长 英 楼 哭
化 人
花 爱 草 主 部 同 共 八 亭 台 台 灵 民
香 情 桥 题 窗 读 相 惜 抗 相、蝶 的
主 结 再 华 三 共 送 别 婚 会
控 同
题 拜 现 彩 载 玩 诉 情
乐、段 投
坟 下面依结构图欣赏作品(30分钟)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第五篇: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教案(精选)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欣赏学习,使学生感性地领略《梁祝》这部照剧情构思布局并综合采用交响乐音乐表现手法音乐特色,从而具体感受艺术的魅力。
2、方法与过程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结合乐曲音乐发展的线索,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的结构
3、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具体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协奏曲”的体裁特色,并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听赏音乐过程中了解音乐各要素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
四、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并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人民群众反封建思想感情的爱情悲剧。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画蝴蝶,猜故事。板书: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看资料,讲故事,列场景,哼主题
(三)分析乐曲的结构,作者介绍
提示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是一种如诉如泣的曲调。
1.引子
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
2.呈示部
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草桥结拜。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描写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结束部: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3.展开部:
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并奏出赞颂的音调。
4.再现部:
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是带入了神化的意境。
“化蝶”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人们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四)小结总结
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学生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