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新变化
新农村新变化
回家的列车缓缓地、矜持地带领我驶回了久违的家乡。载着一车的思念,载着一车的期盼„„一下车,一阵农村特有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不含一丝杂质。在和煦的阳光下,我漫步在如今笔直、宽阔的水泥马路上,追随阳光轻盈的脚步,细听清风细絮的歌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儿时,脚下的这条水泥路泥泞不平,处处坑坑洼洼。特别是一下雨,这条上学的必经之路变成了“汪洋”。记忆中的我,就是在这条路上,完成了小学五年的求学。我的家乡曾经是各级政府最头疼的地方:这里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没有特别的风土人情,有的只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和那愁苦的面容。早些年,有的人家交不起农税、学费,躲进了大山里;有的人家因为超生而背起刚出生的孩子东躲西藏;还有的人家为了生计,甚至去卖血。想到这些,就好像一把刀在割我的心,泪水也止不住地流淌。
可当我抬起头来,再来看这曾经总是与“贫穷”挂钩的村庄时,心中的悲伤早已烟消云散了。一排排瓦房整齐地排列,不再是过去不能遮风挡雨的土坯房;一辆辆私家车停满了大街,不再是过去老式的自行车。
刚进村子,就听见村委会的广播站广播着:“今年我村推广农业科技,小麦、玉米、大姜等农作物喜获丰收„„”村主任的话音刚落,我就听见旁边的几个大叔大妈鼓起掌来,个个喜笑颜开,见他们又谈论着什么,我便也上去凑凑热闹。“今年俺家啊是是双喜临门,不但大姜取得了丰收,而且俺儿上城里上学还发补助金呢!”胖婶兴高采烈地说。“那可不,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啊,咱现在儿子闺女上学也不用交学费,买家电还有下乡补贴呢!”“嗯嗯,现在的农民不再穷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我也挤上一句,大家都看着我,接着哈哈大笑起来。
“新农村有了新变化,农村也在不断迈进!”回家的路上,我自言自语道。改革开放以来,党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义务,一切为民,改善民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有志少年,一个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奋斗起来。
“娃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耳畔又想起了姥爷那憨厚的声音。
评:本文以优美的语言,叙述了家乡道路、农业科技的巨大变化,突出了中国发展的迅速以及人们生活在中国的幸福感。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感情十分细腻,着实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第二篇:新农村新变化
新农村,我美丽的家园
“低矮的草房,枯涩的井水,”这是上世纪农村的写照,然而许多有志之士发家不忘故乡,“故乡啊,故乡,亲不够的家乡水,喝不完的枯井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得山也美呀水也美”是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在政策的吹拂下,农村三年五年大变化,十年八年新飞跃!
你看,名牌衣服乡间见,特步不算贵,李宁不稀奇,乔丹穿得起,匹克卡帕换得也挺勤;一日吃三餐,餐餐是美味,荤素巧搭配,营养讲均衡;小零食不间断,不是名牌不进嘴,牛奶不是伊利就是蒙牛,小厂的东西,农民也伤不起,农村不再是低劣商品的倾销场了;小洋楼,拔地起,一幢幢,一排排,样式追潮流,色调赶时尚,室内装修不再是水泥墙上抹白灰,钢化涂料早过时,绿色环保是主流,专业装修成首选,效果档次往往让城里亲戚叹不如;走亲戚,电瓶车,访朋友,摩托私家车。村村路面得硬化,阴天下雨不再怕。
你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成为历史,“面朝黄土背朝天”悄然过去。大型机槭庄庄有,科学种田人人懂。冰箱洗衣机,有了;自来水,通了;有线电视,架了;视频聊天,六旬老太太也会了!
你想,种田不交税,年年有补贴,千古未有;上学不交费,贫困有补贴,住宿一天还有三元钱,自古未闻;鳏寡孤独废疾者,生有所养,老有所终,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医疗险养老金,国家补,农民的实惠,后顾已无忧,颐养天年不再是梦!
千年前的先哲眼中的大同社会一展现在眼前,岂不美哉,岂不壮哉!当今的中国农村,新世纪的天堂;幸福的中国农民,一些人的梦想!依靠新政策,建设新农村,美丽家园更辉煌!
第三篇:新农村新变化
新农村新变化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实践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曾经是一个西南地区贫穷,落后的小村镇。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在党和国家以及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个寒假,在这还弥漫着弄弄年味的日子里,对农村的经济环境以及精神文明做了一番调查,对变化前后做了一个对比,希望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时间:2013/1/21---2013/1/24
地点:四川省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
方式:对村里个别家庭进行随机调查,走访同学亲戚家里进行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建设前后的变化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收益,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点建议
二、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以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
打工,村里的干部带领大家积极致富,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将农田承包给承包商,每年每个家庭就可以有800斤大米一亩田的收入,这样家里面中了一辈子田的爷爷奶奶就有点不习惯了,但是由于土地这样土地承包出去后,爷爷奶奶也可以去大棚蔬菜基地打工,又有收入又可以打发时间,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得到了变化,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过去村里人住的也仅仅是平房、瓦房,现在在新农村改革的春风沐浴下我们住上了自建小区,有统一的管理,和城市里也相差无几;过去出门要走很长的小路,现在小区门口就有公交车可以通往县城,这样方便极了;过去出门一般就是骑自行车,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瓶车,还有不少家庭买上了汽车,日子是越来越好了,现在在家网络也方便快捷,真的作为一个深深体会到新农村带来益处的孩子,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感激党和国家的帮助与支持。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在我的家乡实行了有整整6个年头,现在妹妹读书也只需要交生活费就可以了。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昆山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金桥镇昆山村位于双流县城西南部金马河流域,距双流县城6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
9.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2.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8亩,辖8个村民小组,农户733户,人口2720人。2005年初昆山村被列为全县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8月启动建设。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先后投入1211余万元,建成两个中心村和一个聚居点,集中农户255户,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509.2亩。全村道路四通八达,科技专家大院、文化室、阅览室、农民培训室、专家门诊、放心店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农户业余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由于昆山村的示范和带动,以昆山为核心的2万亩城市菜地,打破村域界限,向红石、新安、金沙、临江等村辐射,全镇现引进业主105个,其中大、中型种、养专业公司10余个,集中农用地12330亩,为全镇
农业新跨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昆山村成为全省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样板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县“统筹三个集中,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示范区”,并荣膺“全国十佳小康村”,由一个世代以来的落后村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先进村。
(二)、红石、金沙新农村建设情况
(三)金桥镇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昆山村新农村建设以土地整理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红石社区、金沙村以拆院并院为载体,以大统筹、大集中的方式将两个村的农户集中到红石新型社区建房。
二、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成效
昆山村引进了法国威迈、虹禾原野等28家业主,引进科技人才和种植能力36人,其中引进川农大专家3人,成立了四川农业大学——双流科技专家大院昆山分院。集中耕地由近100亩增至29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累计投资4800万元,成片种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日本黑大豆等20多个品种。红石社区、金沙 村先后引进了成都菊乐公司、四川苔青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和业主30余家,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3200余亩,成片种植物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田玉米等2700余亩,养殖产业120亩,花卉苗圃180亩。
(二)产业发展举措
1、以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为载体,推进农民向场镇集中,为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奠定充裕的土地保障和资金保障。
2、围绕蔬菜、食用菌基地、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充分利用园区优惠政策,抓好对竞争力强、能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的引进。
3、加快水利、道路、电力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为业主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4、充分利用园区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5、加大对区域内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素质和技能,满足企业、业主的用工需求。
三、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
昆山村新建、改建道路10.2公里,新建、整治斗渠5500米、U型渠1.1万米,完成风貌改造187户,修建昆山牌坊一座,绿化点一个;红石社区、金沙村整治浆砌渠9721米;整治田间道、村道6138米,改建村道2801米,完成菜园路沿线风貌改造250户,实施红石社区场镇风貌改造。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农村活力
一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金桥卫生院新扩建、新建昆山、红石两个卫生医疗点,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参合率达到90%。二是完
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新开工建设了金桥镇敬老院。三是完善农村低保体系。
五、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0人次,其他岗位培训1200人次,转移就业1000人,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二是启动农村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对农村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分别发50元养老金。
六、创新机制,完善农民集中区管理
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小区由所在村委会负责管理,每户每月收取4元的垃圾清运费,用于小区垃圾清理。
第四篇:新农村新变化调查报告
大学生“三下”活动调研报告
专 业: 姓 名:
会计学
高盛莲
班 级: 学 号:
2011级3班
201107810349
新农村新变化调查报告
在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时代发展的使命,更应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活动,我更为直接深入的了解了农村的新变化,并完善了我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质。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增强了我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为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2年4月4日至2012年4月14日,我应学校安排参与了“下工厂,下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此次实践调查活动我主要走访了山东省临沂市新桥镇,对该地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作了具体了解。除了进行实地调查之外,我还通过广泛的阅读地方经济报告,收集相关的经济数据并通过访问当地村民,收集村民的评价进行了解。
在此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我了解到新桥镇位于费县东部,与临沂市兰山区接壤,总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6.7万亩,人口52282人。该镇处在公路和日东高速公路交汇出口处;南临327国道,距临沂飞机场20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小城镇,是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由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整体的经济发展
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3亿元。该镇水稻播种面积3.5万亩,占全县水稻面积的1/2,年产稻谷1600万公斤。年种小麦面积4万亩,年产量1400万公斤。丰产林达到1.6万亩,绿色通道20公里。以油桃、大樱桃为主的果园发展到3000亩,大棚瓜菜3000亩。
镇驻地建有占地8800亩的民营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建筑装饰、生猪屠宰、1 制鞋、化工、塑料编织六大优势产业,其中板材加工企业户达670家,年收入4亿元。山东鑫星鞋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2000万元,有生产线6条,年产胶鞋、运动鞋、布鞋1000万双,年产值3000万元。卓勤食品有限公司(德国投资)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主要复烤加工大蒜片、洋葱片,年生产能力1000吨,产品全部出口。山东富平屠宰厂年屠宰生猪10万头,占据临沂市大部分市场份额。
就整体而言,在政策的扶持下,以及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农村的各项硬件设施也大面积的得到了完善和提高,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水品,都可谓让人欣喜。
二、农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村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一路走低,表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逐年改善。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外用餐支出的快速增长,反映了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再者衣着消费也进一步增加。随着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意识的改变,追求时尚、品牌,对衣着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年均衣着消费增长速度达到了平均7.9%左右。这表明城乡商品流通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对衣着的消费已基本实现商品化、成衣化、城市化。其次是关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文教娱乐支出上投入不断加大,以保证其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我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就有一位村民这样和我说:“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就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一个投资项目。” 其他方面还包括医疗保健消费提高。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保证基本生活消费的同时,不断重视自身健康问题。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十五”时期,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如今“十二五”,伴随住房条件的改善,住房装修在部分地区开始流行,同时微波炉、吸尘器等也逐渐进入农户家庭。与此同时,家庭设备及用品趋向高档化。
我觉得农民生活水平在这些方面的提高,最关键的动力在于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变和提升。农民选购种子时不在一味的求廉价,而是更追求优质、品牌种子。肥料也开始讲究要配方。早几年前,农民种田施肥,对成份配方讲究的很少。如今,通过农技人员指导,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家土壤和种植作物类别的专用肥料,已经日益成为广大新型农民的共识。再者就是浇水首选管灌的。原来农民种地都喜欢漫灌的方式浇水,这是一个极大的用水奢侈和浪费,而今,很多农民都开始用管灌浇地,既节约水资源,又大大提高了效益。还有的甚至采用上了移动水管浇地,使原 2 来不易浇灌的地也浇上了水。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都改变了过去不管遇到什么病虫害,都使用剧毒农药的做法,而是对症下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有了种植绿色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卫生农产品的思想认识。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商品经济意识日益增强增强,同时,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日益增多、种地增收日益明显,使得种地务工两不误也进入了农家生活。如今,在新桥镇,很多群众都充分发挥离市区近的优势,农闲时就进城务工,每天收入50-100元,种地务工两不误,还可照顾家务,三全齐美。
三、依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这些主要体现在:
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
农民素质仍有待提高。由于农村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地方的村民完全没有法律意识。遇到事情仅仅依靠常理甚至是武力来解决,根本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不能说出他们所交的费税中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也不知道国家对农村税收有些什么政策规定民工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家庭开辟了家庭收入的新渠道,而一般情况下,通过新渠道流入农民家庭的钱财比农业种植这一传统渠道更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家庭收入不足的问题。但却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劳动力缺乏。再有就是在农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伐柴烧饭。
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新桥镇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最后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活动,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才能共同作用促进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五篇:新农村新变化调查报告
大学生“三下”活动调研报告
专 业: 姓 名:会计学高盛莲班 级: 学 号:2011级3班201107810349
新农村新变化调查报告
在十七大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时代发展的使命,更应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活动,我更为直接深入的了解了农村的新变化,并完善了我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质。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增强了我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为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2012年4月4日至2012年4月14日,我应学校安排参与了“下工厂,下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此次实践调查活动我主要走访了山东省临沂市新桥镇,对该地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作了具体了解。除了进行实地调查之外,我还通过广泛的阅读地方经济报告,收集相关的经济数据并通过访问当地村民,收集村民的评价进行了解。在此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我了解到新桥镇位于费县东部,与临沂市兰山区接壤,总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6.7万亩,人口52282人。该镇处在公路和日东高速公路交汇出口处;南临327国道,距临沂飞机场20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小城镇,是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由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整体的经济发展
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3亿元。该镇水稻播种面积3.5万亩,占全县水稻面积的1/2,年产稻谷1600万公斤。年种小麦面积4万亩,年产量1400万公斤。丰产林达到1.6万亩,绿色通道20公里。以油桃、大樱桃为主的果园发展到3000亩,大棚瓜菜3000亩。
镇驻地建有占地8800亩的民营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建筑装饰、生猪屠宰、1
制鞋、化工、塑料编织六大优势产业,其中板材加工企业户达670家,年收入4亿元。山东鑫星鞋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2000万元,有生产线6条,年产胶鞋、运动鞋、布鞋1000万双,年产值3000万元。卓勤食品有限公司(德国投资)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主要复烤加工大蒜片、洋葱片,年生产能力1000吨,产品全部出口。山东富平屠宰厂年屠宰生猪10万头,占据临沂市大部分市场份额。
就整体而言,在政策的扶持下,以及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农村的各项硬件设施也大面积的得到了完善和提高,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水品,都可谓让人欣喜。
二、农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村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一路走低,表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逐年改善。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外用餐支出的快速增长,反映了食品消费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再者衣着消费也进一步增加。随着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意识的改变,追求时尚、品牌,对衣着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年均衣着消费增长速度达到了平均7.9%左右。这表明城乡商品流通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对衣着的消费已基本实现商品化、成衣化、城市化。其次是关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文教娱乐支出上投入不断加大,以保证其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我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就有一位村民这样和我说:“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就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一个投资项目。” 其他方面还包括医疗保健消费提高。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保证基本生活消费的同时,不断重视自身健康问题。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十五”时期,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如今“十二五”,伴随住房条件的改善,住房装修在部分地区开始流行,同时微波炉、吸尘器等也逐渐进入农户家庭。与此同时,家庭设备及用品趋向高档化。
我觉得农民生活水平在这些方面的提高,最关键的动力在于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变和提升。农民选购种子时不在一味的求廉价,而是更追求优质、品牌种子。肥料也开始讲究要配方。早几年前,农民种田施肥,对成份配方讲究的很少。如今,通过农技人员指导,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家土壤和种植作物类别的专用肥料,已经日益成为广大新型农民的共识。再者就是浇水首选管灌的。原来农民种地都喜欢漫灌的方式浇水,这是一个极大的用水奢侈和浪费,而今,很多农民都开始用管灌浇地,既节约水资源,又大大提高了效益。还有的甚至采用上了移动水管浇地,使原
来不易浇灌的地也浇上了水。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都改变了过去不管遇到什么病虫害,都使用剧毒农药的做法,而是对症下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有了种植绿色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卫生农产品的思想认识。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商品经济意识日益增强增强,同时,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日益增多、种地增收日益明显,使得种地务工两不误也进入了农家生活。如今,在新桥镇,很多群众都充分发挥离市区近的优势,农闲时就进城务工,每天收入50-100元,种地务工两不误,还可照顾家务,三全齐美。
三、依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这些主要体现在:
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
农民素质仍有待提高。由于农村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地方的村民完全没有法律意识。遇到事情仅仅依靠常理甚至是武力来解决,根本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不能说出他们所交的费税中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也不知道国家对农村税收有些什么政策规定民工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家庭开辟了家庭收入的新渠道,而一般情况下,通过新渠道流入农民家庭的钱财比农业种植这一传统渠道更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家庭收入不足的问题。但却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劳动力缺乏。再有就是在农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伐柴烧饭。
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新桥镇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最后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活动,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才能共同作用促进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