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第一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咨询师的道路艰辛漫长而神圣--读《女心理师》有感

最近阅读了毕淑敏的部分作品,很受益。毕淑敏是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作家和医生。她的作品透着一种灵性的启发,咨询方向的导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的积淀。今天就重点谈一下她的《女心理师》一书带给我的思考。

第一,文学是一种人学,先把人做好了,再来作文。作家在序中明确的表示了她的这一观点。“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些。”“我珍爱生命。不单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

第二、对父母最深厚的情感是作家写作的主要动力。就在作家准备写作本作品时,她的父母相继离开了人世,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使她写作的计划搁浅,但长歌当哭,她不再哭,悲痛欲停,她没有停,而是把巨大的悲痛化作写作的动力。“然而想到爸爸妈妈在天空注视着我,期待着我,我只有在重围中跋涉前行,日复一日顽强努力。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爸爸妈妈”。“其实只有咫尺之遥。在我人生的行囊里,藏着对你们绵绵无尽的爱。我知道你们坟前的鲜花,那种有着极盛的火炭一样色彩的隆重玫瑰,飘荡幽香。我和你们相依相傍的记忆,如果每瞬是一块矿石,冶炼成钢铁,该铸起绵延到无垠的轨道吧?岁月驶过,锃锃闪光。如果相依相傍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块红煤,拢在一起燃烧,该腾起怎样的烈焰,你们就在这金芒中微笑。如果每一寸光阴都融成一滴水,如今它们全部化为咸涩的潮汐,在我心海奔涌不息。如果今生今世永怀的思念,每一刻都是一缕烽烟,它们旋转在一起,就是十二级的飓风啊,上九霄入地宫,搅起周天寒彻的雪暴。”

第三,作为心理咨询师本身一定要有充足的能量,咨询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能量的消耗,是对个案的一种牺牲,一种引导,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探幽。作品中作者利用文中的女心理咨询师之口,告诉世人心理咨询师咨询道路的艰难。“如果没有当过心理师,你不知道什么叫沧桑;如果你当过了心理师,你就最深刻地体验了苍老。”“心理师在给别人殷切排忧解难的同时,自己却行走于荆棘之地步步印血,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平安救赎的小道。”

同时作者利用女咨询师作个案的一些场合和对话也告诉我们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其

一、来访者的配合是心理咨询成败的关键。“你以为心理师是神仙,出手雷电,跺跺脚就能上天?那是神仙,我们只是凡人。我没有那个能力。束手无策。如果当事人不想改变,心理师没有办法让任何人改变,就像你不能改变遥远的织女星轨道。那是能力以外的事情。我只是一个老农,唯一的武器耕耘语言。语言是我的土地、种子和犁耙。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只要倾听和述说,就总会有东西生长出来。(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teniu.cc)这需要坚持,不单是心理师的坚持,还有来访者的坚持。有时候,坚持就是一切。”其二,心理咨询的过程只是一种澄清和暗示,并不是就事论事的回答问题,给出问题的具体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活在故事里,都在编辑自己的故事。故事有输有赢,有真有假,而什么是故事的真相呢?或者换句话说,世界上其实有没有真相这样一个东西呢?毫无疑问,是有的。可惜被我们心理咨询的对象的记忆所修改,拿到我们心理咨询师面前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那么,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是去修理已经变形的真相,而是梳理那些真相的内核。我们的职责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技巧,帮助求助者梳理情绪,准确定位,最后自己领悟一些道理,自己说出问题的要害,捕捉到灵魂的蛛丝马迹和生命的隐秘之途,最后,或许求助者原来的所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而是人生必要的成长。其三,心理咨询师的经验是实践的探索过程,是千千万万个个案累积起来的。作品中作者借用一个心理咨询专家的教导告诉我们“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呛的水。任何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堆积成麦垛的草,经验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了。记住,以后下雨的时候,你不要做决定。如果你一定要做,起码要把头发擦干。不然的话,你的决定就总有冷冰冰的味道。最好的决定是在艳阳高照的时刻做出的,会有干燥的麦子的味道,安全而饱满”。“每个人都是一组拼图,只不过很多人拼错了方向。心理师的工作就是让它们各就各位。”

第四,要想使求助者快速进入催眠状态,用烛火的郊果要远远好于水晶球。过去我在对我的个案进行催眠的导引时,总是习惯地用一种水晶球放在求助者面前,让他盯住水晶球,放慢呼吸,渐渐进入催眠状态。阅读了本书之后,我也认可了本书的催眠导引方法,那就是让求助者一动不动地看着蜡烛的烛火,这样能够更快的让求助者进入潜意识状态。我在自我催眠时,也做了多次的试验,觉得当你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那个跳跃的火光时,就会发生一种似幻非幻扑朔迷离的感觉。慢慢地你会发现那朵烛火好象是一滴倒悬的水珠的模样,它让你的心安静,透明,一尘不染。渐渐的进入一种超乎神圣的境地,这样的一阵催眠之后,你的思维会更加的清晰,头脑会更加的清醒,内心会更加的喜悦。

《女心理师》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咨询事业的神圣,咨询道路的艰辛和漫长,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不弃不离,坚持到底。

第二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范文网 www.teniu.cc)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用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说里,能够通过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动力,那就是心理的灵魂的伤痕。

没有一颗仁爱的心,是看不见这些伤痕的。

第三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曾经在一部警匪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篇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坐在22层飘窗上,远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几天读完的《女心理师》中的主角贺顿。性格上我是个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和书本的感化,读完这本书,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对于我这个不太读书的人来说很长很长,但是每天将宝宝哄睡着后我都独自来到飘窗点亮台灯细细品味,终于两个星期读完了它。说到细细品味其实有点不实,我品味的或许仅仅是心理师的成长故事,而毕淑敏那意味深长的文字我真的还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时间真正地推敲和学习。现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对这位女心理师成长故事的感触。

贺顿是个有想法有行动的人;如果是我,当我有一个比自己实际生活高多个层次的理想时,我的理想可能会在自卑和抱怨中灭亡,而贺顿没有。她是通过自己一次次努力获得了一步步的前进,最终实现了理想——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结果。尽管她失去了一些无法弥补的东西,但是她追寻理想的那股劲,她敢于尝试的胆量,是旁人难以抵及的。人,不怕贫穷,只怕思想贫穷。没有思想,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只会没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对照自己,大学毕业后,经济上我们的确能够自给自足了,可我们渐渐失去了理想,让手机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锻炼,生活变得无聊,时间飞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么也没干成。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些行动了,让想法不再停留于想法。尝试才能创造奇迹。

心理咨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样,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浅、知长短,通过尝试发现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我缺乏贺顿的行动力。希望贺顿能够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精神督导,驱除我性格的弱点,重塑一个高行动力、善于学习、坚持理想的新我。

篇三:斜飞的精灵——《女心理师》读后感

前一阵子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是本相当不错的书。里面的内容或许有点杂乱,但是包含了很多朴素的道理和智慧。李笑来在书里面推荐了两个系列的书,一套是《少有人走的路》,这套我已经看完了3本,这个月打算看完最后的第4本,非常惊艳,尤其是第一本,简直是人生的真理。还有一套是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毕淑敏的散文看过一些,印象还不错,再加上最近发现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下了两本电子版看。

本来是抱着仰慕之心来拜读的,但是看完之后却非常失望,确切的说,看完上册之后我都没有动力往下接着看了,唯一撑着我看完它的,就是不想虎头蛇尾的信念。

先说小说的结构。

其实这个小说开篇还是很吸引人的,女心理师奇葩的个人经历以及桩桩离奇的心理咨询交织在一起,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可是不得不说作者的组织能力实在是扛不起这么精巧的安排。明明开头是那么复杂的案例,到最后几乎都虎头蛇尾,完全没有深入进去探究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性,也没有引起读者(至少是我)对这些复杂人生的思考。可惜了那么多精彩的设定,要和101个洋娃娃一起火化的老太太,要和情敌决一死斗的女同性恋,一到正式场合就无法开口说话的高官,要大闹丈夫追悼会的妻子等等,在这本书里完全变成了吸人眼球的一种噱头,故事的展开无聊而乏味。

我怀疑,因为小说被作者拖得太长了(过多过多的晦涩描写),所以作者在前面文衔接的时候漏洞百出。比如在上册中,女主人公贺顿和情人的奸情被她老公柏万福撞破时,柏万福提出了离婚,而女主坚决不干。但是到了下册(里面各种倒叙和穿插,所以时间点又回到了被抓奸的那一刻),就变成女主主动说离婚吧,柏万福不干。看得我这个匪夷所思啊„„

再说说“心理”

至少至少,一个以“心理”做名字的小说,也得稍稍讲讲心理学方面的技巧吧,得突出女主角是个冰雪般聪慧的女子吧,可惜几乎完全没有,除了生搬硬套弗洛伊德的几个名词,通篇没什么有技术含量的心理学内容。而心理治疗简单得如同儿戏,几乎都是引发当事人的回忆,然后找到了症结,然后当事人就好了,喜笑颜开得道谢走人。如果只知道了症结疾病就能治愈,那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痛苦了。白血病患者知道自己是由于呆在刚装修的房子里才病倒,他的病就好了?杀人犯知道不该杀人,他犯下错就弥补了?我知道我不愿意剪指甲,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给我剪指甲过狠而出了血,尽管我一直都记得这件事,可是我仍然怕剪指甲。

然后说人物。

先说配角吧。可能是和作者的年代差距很大,所以里面的人物说话感觉都超级别扭。所有人,上至国家高层,下至低俗小市民,每句话都带着歇后语的,说的人不累我看着都累了。两个下岗工人吵架,有必要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还句句歇后语么?

再说主角,这个主角值得吐槽的地方简直太多了„„一个孤身一人从农村进城的女孩子,什么都不会,又黑又瘦又小,没有文化,还总是一副冷傲的面孔。给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保姆,照顾一个博学老太太的起居,然后就羽化了涅槃了,一转身就小土鸡变凤凰了,心也高了志也远了,多离谱的故事!这还不算什么,作者为了突出女主角的智慧,让她去当售楼小姐,结果把所有积蓄都搭了进去;推销化妆品,明知道是有毒的产品,还是昧着良心都卖了出去;有一天路过一个心理诊所,就开始想当心理学家,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换成了学费(卖身的时候还和那个老男人讨价还价,看得我一阵恶寒);之后因为声音犹如天籁,被一个广播主播看中,共同主持了一档心灵七巧板节目,然后就被这个高帅多金的男主播看中了,一番追求。女主利用了这一点欺骗了男主播,假装自己是处女,骗取了10万元;又为了房子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和房东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结婚,拿到了房产证,开起了心理诊所„„

这样的人开的心理诊所,你敢去看么?自己心理问题一大堆,只知道逃避,这种人能看好别人的心理问题么?

作者想千方设百计得想把女主描写成一个聪慧坚韧的女子,甚至不惜把她的外貌丑化来凸显“心灵美”。可是女主没有品位的服装、总是逃避的软弱、日常生活中的尖酸刻薄还有非常之低的智商完全出卖了她。在老松和大芳的故事里,大芳最后哭着对女主说起自己的家世,大芳的母亲是个小老婆,一辈子受尽欺凌,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一定要做大„„”,这时大芳问女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女主就在那为难得想了半天!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思考么?读者可以轻松猜出来的悬念有什么深度可言!

而女主心理问题的源头,更是老掉牙的故事,被继父强奸。这种看了开头知道她有继父就能推想到下文的戏路,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而女主也真是非常白痴+逃避责任。她的母亲在外出的时候都有将她送到村里的老太太家,并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自己回家,女主自己不听话跑回家被继父强奸了,就将这一切认定是母亲的不负责任„„无语啊。穷人家的父母还能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自己不能长点心么?

再说说最后解决女主问题的“权威”心理学教授,这位老教授为了治好女主,在明知道不能和患者发生性关系的前提下,和女主沟通通过上床来解决女主的问题。当然他也没有胁迫,女主思考了一段时间便答应了。教授通过重新制造当年女主被继父强奸的场景,打开了被女主封闭的回忆,然后女主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拯救。这时,女主倒打一耙,痛斥教授用不合理的办法医治她。我深感头大啊,可能我个人对性的看法比较随意,我倒觉得不管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最终能治好病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而且就小说里的描述,这是当时唯一的办法了。况且并不是教授要强奸她,是征求了女主本身的同意的。女主愿意为了推销化妆品和不认识的男人上床,却不愿意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付出代价。

最后说下小说的语言。

大量的歇后语、排比、比喻、描写,让人看的非常疲惫。可能也是因为个人喜欢比较干练的文风。比如,作者为了描写女主的嗓音,写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可是文字有个弱点就是,不管你如何形容,只能让人明白声音的好听,而很难清楚到底有多好听。()大量的描写只会让人厌恶。举例其中的一小段:“贺顿的声音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诱惑力,它不像一般女子的声音,单纯是性感而娇柔。它有一种柔滑的力度,柔滑让人生出怜爱,力度不等于膀阔腰圆的强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坚韧。贺顿的叹息也很有特色,先是轻轻的一个嘘声,然后是短暂的停顿,好像是叹息者不忍将心中的万千感慨和忧伤传及他人,正在进行着小小的犹豫。片刻之后,她好像作出了最后决定,轻轻的呼吸如同悠扬的风笛渐鸣渐响,虽然极微细,却连绵不绝,逐渐地响亮起来。又不是震耳欲聋的那种霸道,依然保持着优雅和高贵,绵延不绝。在叹息抵达顶点的时候,再次出现一个小小的停顿,好像是一个勤奋的登山者在临近山峰的路上暂时歇脚,极目四望浏览周围的景色,心胸渐渐豁然开朗。之后,叹息骤弱,不像一般女子的叹息柔肠寸断,而是在某个瞬间戛然而止。正是这种没有前兆的消失,更给人留下了追怀和惦念的韵味。”

看到了么?这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段,可能是我想象力匮乏,我实在不能理解被描写成这样的叹息是怎样的叹息,我都快被这个女心理师折磨成精神病了!

除了冗长无聊,这本书的文字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是非常沉闷。作者一直在可以营造一种非常抑郁的环境。比如心理诊所,正常应该宽敞明亮舒适的地方,作者确实这样描写的:“心理室到处都栖息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上,四分之一贴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事,藏在窗帘的褶皱里。一旦你在傍晚抖开窗帘,它们就逃逸出来,一只翅膀耷拉着,斜斜地在空气中飞翔。还有一些最凄惨的故事,掩埋在心理室的地下,如同被藏匿的尸身,在半夜荡起磷火。”看到这样的心理室,你还会对心理感兴趣么?你还敢走进这样的心理室么?充斥着阴郁和发霉的味道的心理室,能给病人带来好的治疗效果么?女主天天这样看待自己的心理室,心理能没有问题么?

通篇的描写几乎没有让人舒服的地方,没有阳光和鲜花,只有一波又一波沉闷的空气。而我个人认为,这些抑郁的气氛其实都是作者刻意去塑造的。比如女主和男主播的奸情吧,作者想把两个人塑造成相爱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除了滚床单还是滚床单,没有心有灵犀没有坦诚微笑,倒是添了很多的矫情和造作。

如果一定要再来一句结尾的话,我希望这本书还有这本书的女主,都变成那些窗帘褶皱里斜飞的精灵,敢飞出来我就用电蝇拍全拍死在墙上。

第四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对于女心理师,男性心理疾病患者会有这样的幻想:她温文,平静,有着很好的倾听能力,最好还很漂亮—否则部分患者非但不能得 到有效理治,反而会加重病情—许多影视作品就是这么来塑造女心理 师的,比如《无间道》中的陈慧琳。可是在毕淑敏的新书《女心理师》 中,她并没有打算迎合部分男性读者对女心理师的幻想,直接干脆地 表明,这是一个“并不美丽的矮小女子”。

和以往一样,毕淑敏仍然在用开药方般冷静犀利的笔调来完成 了这部作品,她曾经的医生职业背景,决定了在作品中不可能大段的 抒情。女心理师贺顿 在自己楼下开了一间心理诊所,对于这间诊所 的气氛,在书正文的第一页,毕淑敏用令人窒息的语言对之进行了形 容,“心理室到处都栖身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 上,四分之一贴在 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故事,藏在窗帘的皱褶里。”这样的描写,使得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充满悬疑色彩,作为读者打开它,也仿佛坐在 了女心理师面前软软的淡蓝色沙发上。

贺顿的心理诊所像一个舞台,射灯在角落里已经准备好,幕布也 已经拉上,音响通上了电,只等演戏的人上场。《女心理师》的故事 密集而紧凑,那些纷繁出场的人物会有些令读者眼花缭乱,他们开始

的时候都是在演戏,但通常会在优秀的心理师面前溃败下来,流露出 灵魂苍白、脆弱甚至长满脓疮的一面。所以,心理医生是世界上最残 酷的职业之一的说法,是成立的。

贺顿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从阅读这本小说开始,我就毫 无疑问地确定了这一点。对付面前坐着的、有着各种各样心计的心理 病人,她并没有坚 强的外壳和足够的心理防线来抵御扑面而来的阴 冷,她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如一个武林高手般将毒掌与暗器化为 无形。在与书中第一位出现的求助者老松经过一番心理较量,并初步 知道他是一个“寡廉鲜耻的男人,披一张道貌岸然的皮,一肚子卑鄙 下流”之后,贺顿开始害怕老松,却又不由期待他的出现,甚至因想 彻底了 解他而产生了依恋感——这是一个心理师的致命伤。贺顿令 人想起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联邦调查局探员史黛琳对变态人魔汉 尼拔的复杂情感,这是不能用常理解释的一种情感,那么贺顿,或者 说毕淑敏能否通过《女心理师》一书,为我们剥丝抽茧般解开困扰俗 世男女的心灵谜团吗?

毕淑敏好像并没有打算这样做。她并没有因为贺顿的心理师身份 而赋予她超于常人的抗纷扰能力,一方面她是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 的人,一方面她也 不断地需要别人帮助她

实现内心的安宁,在与丈 夫、情人、心理权威之间水草般杂乱的情感纠葛中,她像一个普通病 人一样无助。毕淑敏的笔触像冰冷的手术刀,贺顿在为人做着语言上

的慰籍。毕淑敏却为贺顿的灵魂做着血淋淋的手术。在书中,毕淑敏 没有任何的铺垫承转,故事的推进,人物的转换,都采取生硬的切换 方式,这种方式无时不在提醒你,现在是心理治疗时间,没有那么 多时间容你把谎言和退路想好。一个只上了培训班的,就可以自己开心理诊所,而医者自己本身 有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一个新兴的职业。但不是什么人都可 以当的。照这样,我也可以去读一个证什么的,开业收钱了。现代人 的心理问题的确引起大家重视,但有很多并不需要求助心理医生,自 己完全可以解决。现在电视台有很多心理访谈节目,其实是把心理 上升到太高的高度。一个心灵强壮的人,是无需要外界帮助便能解决 自己的问题的,自我救赎是打通内心光明最宽阔的一条大道。无数文 艺作品都精准地指出过方向,可人 们还是无力从中得到启示。女心 理师贺顿,在关闭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之后,在课堂 上遇到昔日权威,她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我要控告 你……” 至此,贺顿也许发现了自己一直站在黑暗之中,而光明与黑暗,仅一 线之隔,如正午阳光穿透玻璃窗在黑暗楼道中划开的光明领域。


第五篇: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只能是埋藏在自己心里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聆听者,我们也可以毫无保留地对他/她说出心中的积郁,我想这个人,心理师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可以对咨询者的情况保密,并适当地给人一些建议,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女心理师》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

乡下女孩绛香进入了城市,做了养老院的护工,因为工作出色,一家有贵族背景的病人将她带回家中,工作之余她受到了多方面培养调教。老人死后,绛香还做过售卖化妆品的直销员、楼市小姐等等工作,有一天她步入了一家心理机构,想要探索自己半身永远冰冷的秘密,高昂的收费和似是而非的解释,让她知难而返,决定自己学当心理医生,改名贺顿。一个有着灾难深重的童年,且相貌平平的半文盲农村女孩,凭着她的天资和好学,成为了首批有执照的心理师。

一个个精神濒临崩溃的来访者,一桩桩离奇古怪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丑与弱。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她接近心理崩溃边缘,于是她找到心理权威专家进行疏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专家应用非法残忍的手段,帮助她解开了自己半身永远冰冷的症结,追忆起深藏秘密的往事。苏醒过来的她深刻剖析了自己以前的生活和选择,正确面对以前的“绛香”,灵魂得到了一次升腾。后来她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

在小说中,无论是形形色色的案主还是贺顿自己的故事,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的琐事,如:小男孩因为不想要新妈妈而想要毒杀爸爸的秘书,夫妻之间因为鸡翅中的事情吵架等,都是一些平凡非常的小事,有些甚至读着有些乏味,但正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琐事”,恰恰困扰着不少当代人,其实有些案子像是镜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自己的影子,作者运用了理智而哲辩的笔,铺垫了一条探索之路,容我们去思考,希望受困惑的人们从中有所启示,有所收获。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应该就是主人公贺顿了。她平凡普通,却有个平常人不可能有的经历,因为事业她付出了很多,甚至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她爱学习,愿意探索,因为自己对于案子没有头绪而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专门的讨论。尽管她有很多弱点,但她凭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深造,自我完善,终于从过去懵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像蛇的蜕变,一步步聪颖起来。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什么是恶与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也就是真情,她也懂得了应该尊重什么,应该厌恶什么。这些才是一个心理师应该具备的最优良的品质,当然,也应该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同时,在贺顿的身上,她那种对知识深层探索的求知欲刺激了我。现在很多人都是安于现状的,甚至有些人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过活的,贺顿不同,她为了学习更深层次的心理知识,果断的关闭了心理所,后来还指出那个权威的方法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些领导、权威的话可以说是惟听是从,更不要说是质疑了。很少人会想着去超越,去提升自己的修养,或者追求更高的境界,或许是她们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也或许是她们害怕再从头来过,总之,铆足尽头,拼命干活都是少见的事情了。但是我想,这种劲头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竞争也更激烈。所以不要停留在一个层次,试着去发现,去开拓,我们会挖掘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