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攀枝花市“十一五”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及2010年实施计划

攀枝花市“十一五”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及2010年实施计划



第一篇:攀枝花市“十一五”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及2010年实施计划

一、“十一五”期完成情况

截止2009年,攀枝花市“十一五”期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2230万元(未包含省直管高速公路),其中二级路网和地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8968万元,农村公路完成投资81545万元,公路渡口改造、渡改桥870万元,客运站点码头建设完成投资847万元。

“十一五”期间,攀枝花新建公路424公里(未包含高速公路),改建公路861.69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由2005年的1841.171公里,上升为3718.182公里。其中:国道主干线144.72公里,国道58.015公里,省道391.114公里,县道826.032公里,乡道621.545公里,专用公路31.277公里,村道1645.479公里。路网密度里程,由2005年的24.75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49.9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102%。

“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农村乡镇客运站41个,其中五级站6个,简易站8个,港湾式车站5个,招呼站11个,全市等级客运站总数达到32个。新建乡镇客渡码头5个,改扩建2个,乡镇客渡码头总数达到35个。

二、2010年实施计划

(一)地方重点路桥建设项目

1、渡口桥南立交D、E、F匝道:新建,全长1.13公里,计划建设年限为2008年至2010年,项目总投资9800万元。

2、新密地大桥:新建,全桥长296延米,计划建设年限为2008年至2012年,项目总投资9730万元。

3、G108(平地~挖断路):改建,全长10.04公里,计划建设年限为2009年至2010年,项目总投资4080万元。

4、S214(甸沙关~丙谷):大修,全长46公里,计划建设年限为2010年,项目投资估算6000万元。

5、S214(总发~平地):改建,全长35.87公里,计划建设年限为2010年至2011年,项目总投资18404.9万元。

6、S214线甸渡路(倮果桥-密地桥)及金歇路(金江-倮果桥):路面大修(车辙处理),全长15公里,计划建设年限为2010年至2011年,项目投资估算4000万元。

7、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新、改建,已开工上段,里程8公里,计划建设年限为2009年至2013年,项目总投资41000万元。

8、西攀高速公路安宁连接线:新建,全长1.4公里,计划建设年限为2009年至2010年,项目总投资6652万元。

9、机场路(K2+480~K2+510):抢险工程,计划建设年限为2010年,项目总投资400万元。

10、渡口立交1号桥、新庄大桥:维修加固,全长685延米,计划建设年限为2010年至2011年,项目投资估算2500万元。

(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2010年我市计划实施完成省“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内的剩余项目,其中,通乡油路(水泥路)64.35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233.5公里,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第二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监控,通过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方法,不断降低扬尘、减少土地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效率,项目重点实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开展施工扬尘防治工作日常检查,开展项目施工扬尘防治工作的日常检查工作,明确检查工作任务与目标。

2.严格控制项目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对水泥、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加以严格控制,切实开展蓝天工程。

3.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做到“六必须、六不准”。即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湿法作业、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高空抛撒溅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不准现场堆放未覆盖的裸土。确保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总体受控。

4.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在项目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治工作具体落实到操作层,并建立奖罚制度以推动施工扬尘污染控制过程。督促项目部与作业班组签定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对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施工区域的围栏封闭。根据规划范围,确保整个施工区域与外界充分隔离,严格要求在建项目在施工大门口设置冲洗设备、沉淀池及排水沟,施工运输车辆、挖掘机械等驶出工地前必须清除泥土作防尘处理,严禁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

(2)施工场地的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应平面布置要求做好主要道路、材料堆场、生活办公区域铺设混凝土路面工作,实行场地的硬化或绿化处理,确保无一处露土现象,以达到防尘控制要求。

(3)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安排保洁人员2名(佩戴标识)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2次的清扫,清扫前对路面进行洒水。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

(4)土方施工、堆放扬尘污染的控制。在土方开挖、回填施工中,主要采取淋水、降尘和防止车辆泥土外泄等措施。当雨天开挖、基坑回填时,应在施工临时通道上铺设麻袋。严格按挖土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挖土流程,堆土位置及车辆出入口线路进行指挥。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车况检查,指派专人随机跟车监督,保证按规定线路行运,严禁偷倒、乱倒。在场地内堆放作回填使用土方应集中堆放。同时,在土方未干化之前,经表面整平压实后,用密目网进行覆盖。定时洒水维持湿润,以有效地控制扬尘。

(5)建筑材料扬尘污染的控制。①砂石设置专用池槽进行堆放,控制进料数量,做到随到随用,不大量囤积。堆放时做到堆积方正、底脚整齐干净,并将周边及上方拍平压实,砂石料如过于干燥,应及时进行洒水。②施工用的粘土砖、加气砌块必须在指定场地进行堆放。进场后及时进行洒水湿润,定时由专人对堆放场地进行清扫。③其他易飞扬物、细颗散体材料(如塑料泡沫、膨胀珍珠岩粉末等),必须进行严密的遮盖或存放在不透风的仓库内,运输车辆要有防止泄漏、飞扬装置,卸料时采取集中码放措施,以减少污染。

(6)脚手架清理、拆除扬尘污染的控制。在脚手架顶部设置喷雾装置,以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扬尘污染。脚手架设专人检查、维护,严禁擅自拆开。在使用期间应采取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向外、向下散落。清理架体内的建筑垃圾和废料时,应采用洒水和吸尘措施,禁止直接掀翻、拍打底笆板。定期对沾上灰尘的密目网进行清洗,周期为2-3月一次,及时更换破损严重的密目网。拆除前,应先行清除脚手架中的杂物,并对积灰较多的密目网洒水湿润。

(7)混凝土、砂浆拌制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混凝土、砂浆搅拌操作间四周进行封闭围挡,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袋装水泥设置封闭的库房进行堆放,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定时进行清扫,保持库内整洁,地面无积灰现象。如需露天存放应采取严密遮盖措施。装卸以及拌制作业时严格要求工人佩带口罩,做到轻搬轻放。混凝土、砂浆拌制时严格按石子(砂)→水泥→砂顺序进料,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搅拌机储料池前应设置三面挡水,并做好排水沟、沉淀池,定期对沉淀池进行清理,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施工现场全使用商品混凝土。

(8)木工机械作业扬尘污染的控制。木工加工棚落实责任制,指定作业场所环境保护责任人,负责木工棚的日常管理。保持木工棚的整洁,及时清理木屑、刨花和边角料,必要时进行洒水湿润后再清理,并装袋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定期处置。

(9)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边、生活区域内场地适当位置安装一些水龙头,使洒水皮管、洒水车能就近使用,便于操作。道路安排专人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2次的清扫,清扫前需进行洒水湿润,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粉尘经分类袋装后及时地投放到指定的地点。

(10)运输车辆扬尘污染的控制。运输建筑材料、垃圾和泥土等的车辆,在驶出建设施工现场之前,要加强防尘冲洗、遮蔽、清洁等工作,防止建筑垃圾、泥土的散落,污染道路和周边环境。冲洗车辆产生的泥浆水应通过二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人城市公共管网。沉淀池派专人定期进行清理,一般为2-3天清理一次。

(11)砖槽切割加工作业扬尘污染的控制管线安装施工的砖墙沟槽切割,应采用湿作业法进行施工。装饰工程所用石材应优先组织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实施装配式施工,减少因石材切割、加工所造成的扬尘污染。现场石材切割加工应设置专用封闭式作业间,操作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以降低或减少扬尘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12)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止工作具体落实到操作层,并建立奖罚措施。

(13)项目部与作业班组逐级签定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对扬尘治理工作进行目标化管理。

5.沥青混合料实行集中场站搅拌设备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中的一级标准的规定。搅拌场站必须设在离开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300m以外的下风向处,且不能采用开敞式或半封闭式沥青熬化作业。

6.积极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发动群众参与监管,设立施工扬尘举报投诉电话,接受公众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举报和投诉。对违规扬尘的工地项目名称、相关责任单位、处罚情况,可以通过网站、报纸、媒体等向社会曝光公示。

第三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于洪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12年02月13日7

按照《沈阳市于洪区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功能,推进全区城市化发展进程,结合区情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区城乡基础设施现状

(一)道路交通设施状况

于洪区是沈阳市陆路交通的主要枢纽。区内现有乡级公路26条,县级公路13条,省级公路3条,国家级公路3条,京沈、沈大高速公路2条,公路总里程453.6公里,拥有高速公路出口7处。“十五”期间修筑硬覆盖村路40万平方米,乡村路网密度0.64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硬覆盖率70%。三环内城区街路总长度265.78公里,路网密度2.7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其中:“十五”期间完成了黄海路、长江北街等城市干路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了34条街路,改造小巷55条。启动了南十西路、马三家、造化等8座公铁立交桥建设,使于洪与市区的交通更为顺畅。秦沈高速铁路、哈大铁路等5条铁路穿越全区,沈西大型铁路编组站座落在区内马三家镇。全区现有郊区客运线路21条,行政村通客车率77%,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乡乡通客车。

(二)供排水设施状况

全区三环内城市建成区已纳入城市供排水管网,乡镇及村屯基本建成独立的供水系统,全区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十五”期间,全区共敷设排水管线85.3公里,启动了沈阳市西南部甲、乙泵站,使全区排水管线总长度达到240公里,覆盖城市建成区及于洪新城和产业集群地区。

(三)能源通讯设施状况

全区电力资源充足,拥有1座500KVA、4座220KVA和13座66KVA变电所,城乡供电设施完善。现有金山、隆炎等4家热源厂,集中供热覆盖面积1546.02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0%。

全区居民每百人拥有电话22.3部,互联网用户占全区总人口比重30%,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率100%。

(四)城乡环境状况

全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优良天数达301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处置率达到90%,在全市率先被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称号。

“十五”期间,全区完成绿化总投资5.47亿元,完成了西北楔绿地、烈士陵园绿地等城市精品绿地建设,城市规划区新增绿地252万平方米,累计植树45万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2.9%,人均公共绿地30.6平方米。以村屯周边和主要公路沿线为重点,乡村绿化植树25万株,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

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建立与基本实现“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

(一)发展目标

新改扩建市政道路77条,总长度61公里,城区道路总长度达到326.8公里,路网密度达到3.38公里/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800公里,公路密度103.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

新敷设供排水管网102.4公里,改造58.8公里。

新建东窑22万伏和观音、北李官、丁香、洞庭4个6.6万变电所。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5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1.6平方米。

地表水达到国家4类水体标准,达标率大于7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00天。

(二)发展重点及项目

1.道路交通方面

配合市政府完成区内城市地铁工程、沈彰高速公路、沈西工业开发大道、沈北工业开发大道、丁香货运枢纽站、燕塞湖跨浑河大桥及G304国道丁香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南里地区、于洪新城和北陵、陵东地区为重点,完成464.6万平方米城市街路新改扩建任务。完成G304、X104国道等18条国、省、县道和19条乡道的新改扩建工程,总里程298.3公里,修建桥梁27座。新建村路190公里。以于洪广场为中心,建设客运场站9处,开辟12条郊区小公汽营运线路和6条城郊小公汽营运线路,使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0公里。

2.供排水设施方面

启动沈阳市西南排水系统,建设和改造于洪新城至丹霍公路、沙岭至大潘两个区域供排水体系。扩大城市供排水管网覆盖面积,三环内城市规划区全部并入城市管网。建设沙岭、五金产业集群、造化地区供水厂。

3.能源通讯设施方面

加强城乡电网改造,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电供给。在于洪新城、大潘、造化、北陵、红旗台等地区建设供热能力在2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热源厂,规划建设沈北热电厂项目,提高供热质量和综合利用水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积极引进天然气、煤气等清洁高效能源,拓展燃气应用领域,搞好燃气输配管网新建、改造工程,环内建成区实现燃气管网全覆盖。建设覆盖全区各乡镇的光纤骨干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95%以上。

4.城乡环境建设方面

以建设生态城区为目标,在城市、城镇和农村开展绿化、水系建设。做好沿路绿化景观带及街头公共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采取草坪、优质灌木、乔木三结合进行立体绿化,重点做好浑河滩地、丁香湖公园、二三环沿线景观绿化工程。同时,加强环村林、作业路、沟渠沿线、河滩、荒地植草植树工作。做好仙女河清淤、蒲河改造以及沙岭连塘建湖工程建设,扩大水域面积。建立和完善城市、城镇和工业区生产生活垃圾、废旧原料及设备、“三废”的分类、收集和重复开发利用体系。加强对废水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提高揽军、仙女河及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

处理能力和质量,建设化学工业区、造化污水处理厂,鼓励工业用水、绿化和清洁用水、建筑用水实施中水替换,提高中水利用率。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要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上级在用地供给、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支持。

要坚持规划的“法定图则”,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严惩低标准建设和违规乱建等行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满足城乡发展需求。

(二)拓展投资渠道,保障建设需求

加大各级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投入力度,辖区内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要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用于城市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要逐年提高。同时,要争取省、市财力对全区城乡重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投资引导和资助作用,确保建设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加快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发展环境,凭借区位环境所产生的级差地租优势,获取更大的土地经营收益。建立政府资本融资和债权融资机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公益设施和产业发展,吸引民间资本和区外资金用于全区城市建设。同时,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多形式资本运作,促进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职能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并完善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组织体系。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创新区、街道、社区之间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服务职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与完善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各种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的活动。

环卫、绿化、城建、交通、执法等部门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加快乡镇变街道、村屯变社区的体制改革步伐,集中精力管理好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重要基础,举全区之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此,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是全区上下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2012年交通基础设施计划

莱阳市2012年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一、榆院线(榆科顶至西留段)

1、工程概况及建设标准:该路段全长8.7公里,东起榆科顶,西至西留,与省道209线、县路路莱线相接。拟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2、实施单位:交通运输局。

二、水昌线

1、工程概况及建设标准:该路全长8.4公里,东起小莱线,西至昌山,接至莱羊线。拟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2、实施单位:交通运输局。

三、赤万线

1、工程概况及建设标准:该路段全长13公里,北起赤山,南至万第,与小莱线相接。拟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2、实施单位:有关企业(万第现代高效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区)。

四、发埠线(大夼至万第段)

1、工程概况及建设标准:该路段全长12公里,北起万第,南至大夼,与小莱线、莱羊线相交。拟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2、实施方式:分、分段实施。

3、实施单位:交通运输局。

五、凤凰路(龙门路至富水路段)

1、工程概况及建设标准:该路段全长米,拟按城市道路标准建设,路基宽米,路面宽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2、实施单位:国土资源局。

第五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区交通运输局按照构建“一高速、二纵线、三连接、四射线、五大桥”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思路,以高速公路接入、省县道和区域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一、基本情况

建区以来,我区累计投资23.6亿元,基本建成“二纵线、三连接、四射线”的公路网络,实现了“以县城为中心,平坝乡镇半小时、其他乡镇1小时”的交通圈。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由建区时的21.3公里增长到732公里,增长3436%,其中:省道45.847公里,县道90.816公里,乡道48.443公里,村道387.98公里,专用公路9.09公里,规划外村组道路150公里。

随着农村公路通村工程建设的不断延伸,全区13条客运班线、92.3%的农村通达率,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五年来,全区累计完成站场建设投资1.5亿元,建立了以“物流企业为龙头、农村客货运站场为枢纽、乡村农村招呼站点为节点”的城乡村一体化新农村物流网络,共建成港湾式停靠站100余个,农村标准四级客运站4个,建设率达85%。“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投资1.04亿元,完成公路大中修162.89公里;投资2666万元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安装波型护栏110公里,治理公路高边坡10处等安全基础设施;配备基础养护设备,成立机养中心,将修补的坑氹能力提高到200多平方米/天;严肃查处超限车辆,卸载货物近万吨,将超限率下降到4%。生态文明公路s103线**段、农村示范路**环线和**碧山连片公路等品质型、生态型公路的建成,使全区交通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对外交通畅而不快。一是没有高速经过,缺乏铁路站点。**是全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县区之一,全区唯一一条铁路成昆线在**境内也是擦西南而过。当前正在规划的“**—**—**”高速写进了“十三五”规划,公路走向尚未确定,开工更是遥遥无期。二是高等级干线公路在我区公路里程中比例不高,仅7.6%。虽然我区的对外干线网络初具雏形,但标准普遍过低,全区还没有一条一级公路,区内的二级公路也只有省道103线及苏沙路,其余大部份是四级公路,连接**县的**路、**区的**路已经破烂不堪,并且都是低等级公路或乡村公路,路况差,运输效率低。

(二)对内交通通而不畅。我区交通内网建设虽然抓住了国家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省、县、乡、村公路连线成片且连片成网的网络化格局,但是由于山区交通建设标准不高,等级普遍偏低,要实现畅通目标,还任务繁重。一方面新修了井沙联网畅通工程**大道**段,但两端却要陷入通而不畅的境地;**公路原来基本闲置,**电站建成后虽然路面完成了硬化,但路基窄、坡陡弯急、等级低,且与****河一桥没有接通,无法开行客运班车。另一方面南北交通不畅,**河自西南向北横穿全境,目前在**河**段连通东西的桥梁只有**大桥、**大桥、**河一桥和**河二桥,几乎集中在县城上游,县城下游的**、**等经济较发达乡镇两岸没有大桥相连,不仅制约了东西两岸的发展,而且存在严重的交通绕行障碍。

(三)公交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通城市、城乡结合的公交路线,拥有安全、便捷、经济的公交出行方式已成为群众的迫切愿望,但部分道路还缺乏相应的公交基础设施。城区大部分道路因街道狭窄没有规划设置公交停靠站,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需加以改造,增设安全设施。

(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困难。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大、涉及面广、用地面积多(仅**大道、**公路工程就需征地1700多亩),项目落地难、政策处理难、融资难等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如bt项目井沙联网畅通工程**大道**段新建工程、**路城区至天车村段改建工程等。

(五)农村公路建设和修复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农村公路通村工程补助标准为80元/m3(不含安全设施),即5万元/公里,区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乡、村几乎没有配套资金投入,山区群众生活困难,集资难度大。加上山区地理条件差,工程造价与补助标准存在着6—10万/公里的资金缺口,意味着公路建设越多,欠账越多。此外,上级补助与区级养护资金仅供除草、保洁、清沟等养护,致使相当一部分水毁公路得不到及时修复;伴随着农村公路里程不断扩展,修复成本不断提高(现最高150元/立方米),全区公路修复资金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

(六)农村公路等级和路网密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区582.17公路里程中:高速公路为0、一级公路0.83公里、二级公路59.74公里、三级公路41.57公里、四级公路 480.03公里,等级结构配置很不合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家庭汽车、三轮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拥有量不断上升,而通村公路工程等级为准四级(路基4.5米、路面3.5米),部分早期通村公路工程还未增设错车道,不利于车辆交汇,影响交通安全。虽然后期工程设计增添了错车道,但很多公路还达不到开通班车的标准,影响了部分群众的出行和部分中小学生安全上学;部分乡村公路还存在断头路,没有实现村村互联互通,影响了路网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乡村、村村互通的农村公路网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

(七)农村客运配套尚需增强。农村客运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因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等诸多原因和40%左右的日常实载率导致多数农村客运班线亏损严重,城区到**、**、**、**等周边乡镇的班线基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原**至**煤矿的首个农村小巴班线亏损严重已停开。加之农村公路安全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影响了客运企业发展农村客运的积极性。

三、加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精心谋划,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加强交通系统专业队伍建设,引进一批交通运输、路桥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交通建设团队的整体素质。以成昆铁路复线和连乐铁路建设为契机,做好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衔接,精心做好**火车站区域站场、人流、物流信息中心及重要道路的规划;积极争取支持,开发铁路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有效发挥“建设一条铁路、带动一批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效应。

(二)想方设法,加大建设修复资金投入。随着农村公路养护里程的快速增长,路面养护压力将不断加大。财政预算应逐年增加公路养护资金,并安排一定的水毁修复经费。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支持,多方位、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和水毁修复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使用绩效。鼓励乡村两委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加强日常养护和及时进行路面小修。尝试推广农村公路养护“定人、定线、定价、定时”及水毁修复工程市场化招标等“生态管养”机制,并在养护资金和考核上加大对偏远山区以及部分承担特殊功能公路的倾斜力度。

(三)因地制宜,提升公路等级和路网功能。加快提升流通量大的农村公路等级,拓宽路面,按标准配备相关基础设施,尽力开通班车方便群众出行,使偏远山区路网更安全、更高效,从而带动偏远山区经济快速发展。注重加密路网,解决断头路,提高路网使用效率。关注偏远山区对外主通道工程建设,紧跟**大道建设步伐,尽快实施延伸线**—**公路工程建设,提升**河两岸公路等级和路网互通功能。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