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白马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简介

白马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简介



第一篇:白马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简介

白马村小城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情 况 简 介

白马村位于白马铺乡中心腹地,庆西公路边缘,是白马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该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647户、2971人;全村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共有耕地5660亩,果园面积2890亩,占总共耕地的50%;2009年度全村人均纯收入3500元。

今年,该村被市上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把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乡、村筹集民间资金4000多万元,在西庆公路和白马街道之间流转土地16亩,计划建成一处集居住、商贸、休闲为一体的中心村。该示范点建成后,可提供五幢60套6241平方米居民住房;商铺60间、2144平方米;购物步行街1条、80米;文化广场一处、3000平方米;建村文化活动中心一处、21间500平方米;同时配套文化活动器材10套、篮球场一处;栽植风景树80多株;建高位水塔两座,水冲厕所一处。

目前,该工程村委会办公大楼主体工程已建成,1—5号楼地基已处理完毕,预计全部六栋楼房主体工程于9月底完工,十月底连同广场、步行街等配套设施可全部投入使用。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简介

杨地镇小城镇建设简介

杨地镇位于山阳县西南边陲,地处郧岭支脉。界于东径109.30至109.47。,北纬33.14。至33.22。之间,距山阳县城75.2公里,东临南宽坪,南连郧西的小新川,西与镇安接壤,北与户塬镇毗邻。镇域总面积178.1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6610亩,辖14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总人口

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人。

一、城镇建设沿革

杨地早年多居杨姓而得名。1983年10月,杨地人民公社组织建立农贸市场,当时所谓的集镇只有供销社、邮电所、粮站、卫生所、政府、杨地初中六个单位。1997年4月,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合河乡并入杨地建立杨地镇。2001年7月,又将白马塘乡并入杨地。镇政府、镇中心卫生院、文广中心、电视网络分公司、供电所、电讯支局、邮电支局、移动分公司、农牧服务中心、林业站、扶贫分社、财政所、农村信用分社、粮食储备中心、杨地派出所、杨地中心校、杨地小学、镇中心幼儿园、杨地初级中学等单位,分布于杨地街道新老两条街道,占地1.3平方公里。

二、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多年来,由于缺少资金和项目扶持等多种原因,杨地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极为缓慢,商户经营场地窄小,长期以路为市,占道经营。2011年,杨地被列为全县小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发展重点镇,本届党委、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确立了完善老街,开发新街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建管并举,着力抓好以下五项工作。1.着手编制《杨地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管理措施》。2.实施了政府办公大楼的新建;3.美化、亮化新老两条街道,新街4319平方你马路砖铺设,沿街居民498米生活污水管道铺设,安装路灯68盏;栽植绿化树88棵;4.建设新街一条街道,利用冷安路硬化之际将原规划4.5米宽的路拓宽为9米,并栽植路沾石。5.净化一个环境即建设四人组成的环卫队硬化建设,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优化城镇环境,塑造良好形象。

三、项目建设初具规模:1.街道道路和供水排水项目(新街),道路由县交通局设计,冷安路施工个人承建,东从龙潭村办公室,西至杨地加油站,全长580米,宽9米,总投资103万元,该项目已全面完成;2.供水项目,由县水保局设计,镇水务中心站实施,提供水管两道2300米,总投资85万元,现已全面竣工;3.排水项目,由县城建局设计,冷安路施工队承建,埋100公分水泥管主管580米,80公分支管36处、360米,修检查井36个,总投资4.8万元,现已竣工。4.人行道项目,项目建设的道路宽21米,其中车行道9米,人行道各6米,绿化树20米一棵,共509棵,路灯35米一盏,共68盏,由县城建局设计,并承建总投资207万元,均已完成。5.杨地镇政府办公楼建设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125万元,目前楼房已竣工,院内硬化和绿化区域将在2012年初施工。7.“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相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想,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坚持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典型劳动、稳步推进的原则,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形式,明年将在杨中北边计划征地20亩,建杨地镇中心广场,为父老乡亲健身休闲娱乐提供良好去处;在新街西边修筑天蓬山寨入山大门,为打造旅游名片、建设文化强镇、改善城乡面貌、优化当地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总体规划,我镇将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为杨地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增强发展后劲,随着旅游项目的发展,城镇建设的开发,杨地的明天将更加灿烂。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范文模版]

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

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一、小城镇建设方面

(一)希依提墩乡现状

1、人口现状:希依提墩乡现有居民人口13631人、总户数2815户,其中农业户数2429户12489人,非农业户口386户1142人。

英也尔村(1村)161户903人,其中农业户数152户888人、非农业户数9户15人;

英吾斯塘村(2村)294户1581人,其中农业户数263户1498人、非农业户数31户83人;

希依提墩村(3村)317户1721人,其中农业户数291户1648人、非农业户数26户73人;

琼库尔买亥来村(4村)607户2514人,其中农业户数442户2011人、非农业户数165户503人;

英买亥来村(5村)163户765人,其中农业户数159户745人、非农业户数4户20人;

英阿瓦提村(6村)192户1148人,其中农业户数188户1139人、非农业户数4户9人;

依格孜艾日克村(7村)105户588人,其中农业户数103户575人、非农业户数2户13人;

喀克夏勒村(8村)100户507人,其中农业户数96户493人、非农业户数4户14人;

尤库日卡帕克阿斯提村(9村)74户358 人,其中农业户数73户356人、非农业户数1户2人;

托万卡帕克阿斯提村(10村)户 人,其中农业户数96户372人、非农业户数1户2人;

苏帕墩村(11村)143户653人,其中农业户数138户646人、非农业户数5户7人;

艾日克坎土曼村(12村)86户462人,其中农业户数86户462人、非农业户数0户0人;

一农场(13村)227户1148人,其中农业户数221户1141人、非农业户数6户7人;

二农场170户653人,其中农业户数117户502人、非农业户数53 户151人;

乡巴扎77户251人,其中农业户数3户9人、非农业户数74户242人。

乡集镇区域(主要指乡巴扎、二农场、琼库尔买亥来村)854户3418,其中农业人口562户2522,非农业人口292户896人。

希依提墩乡居民主要从事粮棉、瓜菜种植、畜牧养殖以及外出务工等,2009年全乡人均纯收入3999元。

2、交通现状:希依提墩乡集镇区主要对外交通为S310、S215(巴莎公路)两条省道。此两条省道管辖权属于自治区公路局,在县域范围内属于麦盖提县交通局,在乡域范围内属于希依提墩乡养路站。省道S310线在希依提墩乡集镇区范围内长1.4公里;省道S215线在希依提墩乡集镇区范围内长1.8公里。

集镇区范围内以省道S310、S215线交汇处十字路口为中心,向东至希依提墩乡道班为S310线(麦岳公路),里程1400米,路面正在重修当中;向西至希依提墩乡轧花厂为土路,里程500米、宽20米;向南至希依提墩乡原加油站为S215线(巴莎公路),里程2000米;向北至希依提墩乡新文化站为S215线(巴莎公路),里程500米。

3、供电现状:希依提墩乡现无变电站所,用电来自牌变电站引出的两回10KV线路供电。近5-10年年总用电量720万KW、最大负荷为2400KW。

4、供排水现状:希依提墩乡自来水水源采用地下水,水源位于乡政府以东4公里处,无水厂,依靠潜水泵抽水,水质状况一般,现有水塔1座,供水能力差、水压小,日均供水1100方左右,全乡供水受益户490户(主要为乡巴扎区域范围内包括琼库尔买亥来村315户、英买亥来村65户、二农场60户、乡巴扎50户),普及率达17.4%。主管道全乡已铺设完毕,达47公里,主管道管径25公分。

排水设施主要为明渠,在乡集镇区域主要为S310线两边各有1条宽为1.5米,深度1米的梯形明渠连接其他引水渠道。其他以小渠、毛渠为主。

排污设施无。

5、供热现状:希依提墩乡没有集中供热锅炉房,居民采暖等使用废弃木材、枯枝、煤以及其他土燃料。

6、环卫现状:希依提墩乡环卫设施欠缺,环境卫生较差,生活垃圾主要以填埋等处理方式为主。镇区绿地面积较少、无广场等基础设施。

7、乡机关办公住宿现状:乡机关占地14697.96平方米,其中机关办公楼,长42米、宽11.5米,占地面积483平方;“4211”第一办公区,长59.5米、宽14.3米、占地面积850.85平方;“4211”第二办公区,长20.5米、宽7.25米,占地面积158.87平方;

机关干部单身宿舍(土木结构危房)长60米、宽8.3米占地面积498平方;干部宿舍(砖木结构危房),长37米、宽6.7米,占地面积247.9平方;

值班室,长8.2米、宽5.5米,占地面积45.1米;应急排宿舍(危房),长8.7米、宽6米,占地面积52.2平方;原学区办公室(危房),长24米、宽9.5米,占地面积228平方;企业站办公室(危房),长18.2米、宽6米,占地面积109.2平方;司法所办公室,长18.3米、宽5.5米,占地面积100.65平方;军械库库房(砖木结构危房),长10米、宽6.5米,占地面积65平方;广播站办公室(砖木结构),长13米、宽8米,占地面积104平方;库房(砖木结构),长15.6米、宽7米,占地面积109.2平方;厕所(危厕),长10.5米、宽2.5米,占地面积26.25米。

8、教育现状:全乡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所,教职工总数165名、53个教学班级,中小学生总数205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15.04%。其中,三年制中学1所,共有教职工65人、14个教学班级、学生630人,学校占地面积26640平方、建筑面积4720平方;六年制乡级中心小学1所,共有教职工48人、15个教学班级、学生610人,学校占地面积14085平方、建筑面积2186平方;

六年制村级小学4所,共有教职工52人,在校学生810名。其中英吾斯塘村小学(2村小学),教职工16人、7个教学班级、280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8400平方、建筑面积993平方;英阿瓦提村小学(6村小学),共有教职工12名、6个教学班级、197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9156平方、建筑面积786平方;苏帕墩村小学(11村小学),共有教职工12名、6个教学班级、210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16211平方、建筑面积821平方;农场小学(13村小学),共有教职工12名、5个教学班级、123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10549平方、建筑面积732平方。另外,全乡现有“双语”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312名。2009年,全乡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为48.71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为36.14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4.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6.3平方米;

2008年-2009学年,全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8%;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7.05%;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69%;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4%;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19%。

9、卫生医疗现状:希依提墩乡现有卫生院1座,个体诊所2家,村卫生室13个。卫生院占地面积为15820平方米,门诊面积200平方米,住院部面积为280平方米,妇检室面积172平方米,各种医疗项目房面积为1152平方米。现有病床30张,职工总数35名,其中:业务人员30名、聘用人员5名,从事临床25人、妇幼保健3人、预防4人、财会3人。

卫生院技术人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上4人,40岁至49岁6人,40岁以下25人;职称结构为:中级职称3人、祝你13人;学历结构:本科1人、大专4人、中专30人。

10、商业网点现状:希依提墩乡镇区沿街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乡政府周围、S310省道、S215省道希依提墩乡交汇处十字路口四周。集镇区域共有各类商铺、饭馆、摊点135家,经营面积达3000平米左右,主要以个体经营主副食出售、零售小食品、小五金等为主。

11、集贸市场现状:希依提墩乡现有农贸市场坐落在乡政府驻地南侧一百米处,市场东侧为乡派出所,西侧为乡客运站及居民区,南侧为琼库买里村一组清真寺及农户居民区,占地面积8亩,共150个摊位,年营业收入不足2万元。市场空间狭小,摊位凌乱,基础设施落后,摊位凉棚均为简易木头凉棚,消防安全难以保障,垃圾污水处理回收场所无处可寻,群众、商贩供销秩序混乱,极大地制约了全乡农副产品销售及市场经济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希依提墩乡是典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以红枣为主可持续增收的自主产业尚未培育起来,集体经济增收缓慢,乡村农民增收难度大。农副产品销售空间狭小,是制约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农民收入低,资金筹措较为困难;

2、乡集镇区域布局散乱,主要表现在:一是道路不成体系布局混乱;二是居住散乱,不集中;三是没有形成规模工业区,不便于刮泥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建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有点、供电、给水、排水、消防、环卫、园林、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配套不完善或建筑年久失修,不仅不能满足近期要求,也不能为长远的发展提供保证。

4、集镇区域缺少可用来娱乐、休闲的园林绿地,农村生活环境。

5、小城镇建设中对原住房的产权问题、拆迁问题以及安置问题。

6、小城镇建设中就业的问题,无地农户的再就业问题。

(三)2011-2020年小城镇建设规划

1、小城镇建设定位: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农产品加工和商贸为主的综合性小城镇。建设以乡政府为中心的形成集办公区、文化活动场所、配套设施齐全的居民住宅区、商业区、物流园区、学校集中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2、基本布局情况:主要考虑城镇总体布局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布局,界定的希依提墩乡规划区:西至希依提墩乡道班,东至乡轧花厂,南至人事局设施大棚处,北抵集镇中心向北二农场机井处,规划控制区面积94.52平方公里。第一片区:由S215、S310两条省道形成的道路十字中心作为镇区的中心区,规划布置各类公建及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广场、公园、景观绿地及道路绿化带形成镇区的景观中心;中心区的外围分布着居住用地,规划为一类、二类居住用地,形成以居住为主的第二片区,并在居住区集中的地方规划相应的公共绿地;第三片区为居住地外围的生产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及农田果园,第三片区与第二片区之间有生产防护型绿地分隔,形成了既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格局。

3、需新建项目及投资预算:

一是计划新建希依提墩乡农贸市场一座。建设地点位于S215省道(巴莎公路)东侧,距S310与S215省道汇聚丁字路口以北250米处(加油站对面),占地面积50亩,预计投资总额500万元,由对口援建单位全程援建,需要援助资金500万元。

二是计划新建希依提墩乡人力资源市场一座。人力资源市场预计投入200万左右。

三是计划新建希依提墩乡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一座。实训基地位于希依提墩乡信用社旁(原文化站),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技能实训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实训培训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技能实训培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包括厨师累培训场地、农机维修类培训场地、摩托车汽车维修保养类培训场地、美容美发累培训场地等,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4、需改造提升项目及预算:

一是改造提升以乡政府为中心的政府机关、站所集中办公区,占地200亩,以及乡政府机关干部住宿条件改善项目;

二是将镇区现有的两所学校(乡中学、乡中心小学)建设为中、高年级分开的乡级小学。

三是建设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将新建文化站扩建为具有地方刀郎文化特色的乡级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刀郎舞及中老年健身中心、刀郎农民壁画观赏中心。计划占地100亩,其中文化站配套设施计划建设资金20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8万元,人员培训2万元。

7、需援建方投资项目及预算:

一是建设水、电、暖、天然气、污水垃圾处理场设施齐全,达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标准的集中住宅区,占地300亩,入住人口达到3500人;

二是在乡政府驻地南侧,结合现有林地建设一处1.45公顷的绿化广场,其内配置喷泉、雕塑等建筑,提高乡镇的景观形象和文化品味。

三是供排水建设,计划新建50立方水塔一座集变频调速装置。规划水厂位于集镇区域东郊,需配备相应水处理设备,规划水厂占地面积2亩。

四是电力建设,规划在中心集镇区西端建设一处35KV变电站,35KV变电站10KV线路二回,对乡域实施供电。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

(一)村庄基本情况(后附地图一副)

一是安居房方面:希依提墩乡截止目前以完成抗震安居建设2335套,仍有907户需建设安居住房。其中砖木结构所占比例为3%、泥土房结构所占比例为29%,木板夹心所占比例为78%。人均住房面积为26.41平方。

英也尔村(1村)已建安居房140户506人,未建安居房111户359人,已建未完成安居房12户43人;

英吾斯塘村(2村)已建安居房271户1107人,未建安居房89户435人,已建未完成安居房9户39人;

希依提墩村(3村)已建安居房273户1120人,未建安居房139户601人;

琼库尔买亥来村(4村)已建安居房348户1630人,未建安居房181户875人,已建未完成安居房3户12人;

英买亥来村(5村)已建安居房159户537人,未建安居房69户228人;

英阿瓦提村(6村)已建安居房223户913人,未建安居房58户233人;

依格孜艾日克村(7村)已建安居房123户515人,未建安居房18户73人;

喀克夏勒村(8村)已建安居房126户487人,未建安居房5户 20人;

尤库日卡帕克阿斯提村(9村)已建安居房39户190人,未建安居房12户58人;

托万卡帕克阿斯提村(10村)已建安居房90户275人,未建安居房31户97人;

苏帕墩村(11村)已建安居房132户575人,未建安居房19户78人;

艾力克坎土曼村(12村)已建安居房81户373人,未建安居房18户89人;

一农场(13村)已建安居房217户840人,未建安居房82户308人;

二农场已建安居房113户402人,未建安居房75户244人,已建未完成安居房2户7人。

乡集镇区域(主要指琼库尔买亥来村、二农场、乡巴扎)已建安居房461户2032人,未建安居房256户1119人,正在修建抗震安居房5户19人,其中砖混结构所占比列为4.6%,土块房所占比例为35.5%,木板夹心所占比例为59.9%。人均住房面积26.7平方米。

二是低保方面:全乡共有低保户779户1852人,其中农村低保699户1718人、城市低保80户134人。另全乡有五保户61户65人。英也尔村(1村)农村低保56户112人、城市低保6户10人;

英吾斯塘村(2村)农村低保98户217人、城市低保8户14人; 希依提墩村(3村)农村低保81户215人、城市低保6户9人; 琼库尔买亥来村(4村)农村低保123户335人、城市低保42户71人;

英买亥来村(5村)农村低保41户117人; 英阿瓦提村(6村)45户143人;

依格孜艾日克村(7村)农村低保37户90人、城市低保1户2人;

喀克夏勒村(8村)农村低保31户62人;

尤库日卡帕克阿斯提村(9村)农村低保20户38人、城市低保1户1人;

托万卡帕克阿斯提村(10村)农村低保25户45人; 苏帕墩村(11村)农村低保29户52人; 艾日克坎土曼村(12村)农村低保21户60人;

一农场(13村)农村低保55户125人、城市低保1户1人; 二农场农村低保37户107人、城市低保80户134人。三是“四老”方面:全乡截至目前共有“四老”人员59户60人,另有16人已上报但未审批。

其中英也尔村3户3人;英吾斯塘村7户7人;希依提墩村6户6人;琼库尔买亥来村5户5人;英买亥来村7户7人;英阿瓦提村6户6人;依格孜艾日克村3户3人;喀克夏勒村4户4人;托万卡帕克阿斯提村6户6人;苏帕墩村2户2人;一农场5户5人;二农场3户4人。

(二)希依提墩乡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投资1万、援建方提供1万、村民自筹3万的原则,群众建房积极性非常高,但是考虑到资金问题,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建设的方式是集中统一建设还是就原址改造提升?

(三)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

1、资金短缺问题:希依提墩乡目前正处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时期,以红枣为主的产业正在培育阶段,农业生产居民储蓄少,建房资金短缺;

2、土地使用权的问题;

3、拆迁困难问题;

4、新农村建设中就业的问题;

4、乡党委、政府积极热情推进新农村建设,但相当部分的农村和农民反映冷淡,不积极、不主动,很多地方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怪现象。

破解上述难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指导;需要乡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大力发展经济,为人民群众增收。

(四)基本设施配套如供排水、照明、道路、电信、供气、绿化等投资估算。

按照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连片的原则,建设低层高密度经济适用房800余户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每户农民建设8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抗震住房一套,并配套建设300平方米的暖棚一座,50平方米的棚圈一座,水冲式厕所一座,沼气池一座的现代农民新居室。实现村、组主要道路硬化柏油,完成自来水入户,使农民不再为水电发愁。

1、配套设施:水路、电网、气暖配套设施、卫生所(院)、垃圾处理区、治安管理区、公厕配套(一池三改)区、蔬菜生活品供应区、消防区、办公和刀郎文化活动场所、商业区、物流区、乡中心学校校区、乡养老及孤儿院、居民图书馆、绿化工程、农产品初加工区、多浪羊为主的庭院养殖及庭院经济区。

2、多元化附属配套设施:融入本地特有的刀郎文化,打造刀郎舞及中老年健身区、刀郎农民壁画观赏区、刀郎民族风味饮食文化区。

3、计划建设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指沿S310线、S215线的英也尔村、英吾斯塘村、希依提墩村、琼库尔买亥来村、英买亥来村、英阿瓦提村以及集镇区域的乡巴扎、二农场)休闲文化娱乐场所,计划投资3900万。

(五)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是乡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二是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中共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委员会 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人民政府 二O一O年九月二日

第四篇:下汤镇小城镇建设情况简介

下汤镇小城镇建设情况简介

下汤镇位于鲁山县西部山区,郑尧、两广高速在镇域内交汇,是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位于鲁山县上、中、下三处温泉最下泉而得名。总面积121.86平方公里,现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55个村民组,3.2万人。镇区面积

1.85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7700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拓宽硬化绿化环镇路2300米,硬化主干道7700米,铺建沥青路面1050米,硬化背街小巷道路5000米,建设两个自来水厂,引资开发建设了健春小区、和谐小区、民话苑等6个房产项目,开发沿街商铺3800平方米。镇区环境明显改善。铺设路沿石1800米、彩砖6000平方米,开挖修建下水道3600米,修复下水管道1400米,完成了镇域陈旧墙面刷新20余户、2700余平方米,完成了沿街342户商户门窗刷新2600平方米,统一更换广告门头3100平方米,安装路灯218盏,安装景观灯20盏,整修街道路面3500余平米,新建风景墙750米3500余平方,种植风景树1500棵,建设绿地1500平方米,修建花架长廊一处、磨菇亭一座,下汤滨河公园正在建设,新建改建公厕2个,增设临时停车牌4个、候车亭4个。“四线”入地工程马上完工。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争取大型垃圾运输车1辆,小型垃圾清收车2辆,投放垃圾箱30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处,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对镇区垃圾实行随时打扫及时清运,实行部门分包路段责任制,初步建立了市政管理的长效机制,镇容镇貌和城镇形象明显提升。

我镇的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镇区部分居民与商户的城市意识较差、店外经营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不相适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继续坚持扩镇区、兴旅游、带三产的工作思路,按照条件成熟、依法拆迁、有序安置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改造,进一步加快镇区改建步伐,扩大镇区规模,为全镇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跃升平台。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把下汤初步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旅游重镇、经济强镇,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州名镇。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简介

银山镇小城镇建设简介

银山镇地处鲁豫两省交界处,东濒东平湖,西临黄河,是省政府命名的中心镇、建材镇、旅游强镇,全镇辖44个行政村,5.8万人。近年来,银山镇党委、政府适应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坚持精品意识,注重近远期结合,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14.1公顷,商贸经营业户2000余户,居民小区8处,商贸市场6处,工业园区2处,各种社会福利事业有序发展。2011年上半年镇政府又投资6000余万元,对镇驻地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对道路两侧的建筑进行了仿古改造,下水道进行了清淤改造,广告牌统一按规划制作悬挂,取缔了落地广告牌,道路进行了扩宽改造,人行道铺设彩砖,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增设高标准垃圾桶400余个,成立了15人的环卫队,配置了垃圾清运车等环卫配套设施。为加强市容市貌的管理,成立了银山镇行政执法分局,利用宣传车、宣传标语、明白纸,对环境综合整治进行了宣传,有效的提高了镇驻地经营业户的环境意识,树立了城镇建设人人有责,建好城镇人人受益的共识。

2011年8月30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