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什么是比兴?关于这个问题,从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知道,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选取、联想习惯和理性思辩等方面的特征。借用著名的文人朱熹所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是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有些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兴,但是有些是通篇都采用该手法。而且,可以看出来古代诗歌大部分都有运用到比兴手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上就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乏多篇优秀的比兴作品,其中的《关雎》可称为比兴的典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诗通过兴句发端,以成双成对的雎鸠鸣叫,引出君子对淑女的倾心仰慕和热情追求,接下来再和关雎的行为进行类比,得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佳句,充分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赤诚相爱,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丰富。说到《关雎》,自然也少不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都采用“兴”法起笔,用秋景秋色烘托主人公相思之情,失落之感。情景交融,委婉动人,将一个热恋者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不过当时的比兴都比较单纯,一般对象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但是随着诗词的不断发展,比兴的对象和手法也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如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不得不说,该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寄托手法,善用比兴和典故,借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写暮春的景物,接着“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的复杂情感,来寄托他对南宋王朝国事垂危的忧虑和痛心,“更能消”三字起笔,实际上意指南宋的政治形势。下片托古喻今,以陈皇后寂寞宫守,佳期难继,美人遭妒来暗示自己南渡以来屡遭朝廷冷落的遭遇,抒发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同时也结合现实,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全诗看似婉约,实际上却极其哀怨沉痛,缠绵曲折。
似乎古时的诗人都极喜欢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忧愁,那些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诗歌都被赋予了极为优美的词藻,他们借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与悲伤。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上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极言眼前景物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的“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诗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比兴手法来表现悲愁之多。抽象的思维、情感在比兴的作用下变得更为微妙,主观之意作用于客观之物,赋予物拟人的特征,在形实情虚、情近旨远的融合中形成阔大的想象空间。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实际上是借咏柳来写离别,寄托作者官场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上片紧扣题目,从柳树上说出别离,“隋堤上”三句,写垂柳送行之态,“登临”句逆接,“谁识”句落到自身,“长亭路”三句更见长久漂泊之苦。下片写别后情怀,正面抒发离恨。别浦,斜阳冉冉,开拓出绮丽悲壮的境界。全诗以叙事为主,叙事中抒情,构思工巧,措辞典雅,不仅层层铺叙,始终不懈,一笔到底,而且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这般壮志难酬,忧思难解。不少的诗词也通过相同的手法但是采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情与心。
如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姣姣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歌借天上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神话故事来抒写人间的男女相思离别之苦,想象丰富,风格独特,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而且通篇看上去并没有使用比兴,但是仔细品读整个全是比兴,用法十分巧妙。
苏轼的《定**》,“莫听穿竹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平。”通过“竹枝芒鞋”等意向写出了作者在面对一切不幸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随遇而安,而下片的“也无风雨也无情”又可以看出作者的旷达不羁,享受现在生活,不悲秋伤春的情怀。这里运用的比兴手法,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另外一种情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真诚的感情。
不得不说,从上述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含蓄美的追求。正如我们所知,含蓄美的特征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传统、思维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重意象,常常以意象为媒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将主观之意寄托于客观之象,使得感情的表露不那么直接,增添了诗歌的一种朦胧之感,同时也将意与景相结合,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兴手法在诗歌中发挥的作用恰恰给这种含蓄朦胧之美提供了一种渠道,让诗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一些普通的事物之中,让品读他们作品的人自己去体会那种独特的情感与抱负。
比兴通常将物作为情的载体,让抽象的情感有了更具体的内容,使得读者对于此有更直接的感官。托物言情,是抽象的主观之情与具体的客观之物的交融。如同意像这个词语,是由“意”和“像”两者相组合而成的。客观物象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需要主体情感的加入。意象所包含的是诗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事物,更是一个载体,一个人内心的载体。那么,当诗歌变得形象可感的时候,它的情感也更容易表达出来。由于“比”“兴”在表达上的相似作用,在一般的作品中,两者基本上是连用的。比除了烘托、过渡的作用之外,还有比喻之意。比能够缩短事物间的距离,增强事物间的联系。古典诗歌借助比喻表情达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距离较小,符合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既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又不让诗歌流于生涩。
那些诗词歌赋经过了上百上千年的积淀在如今读来依旧充满着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不由赞叹古人独特的智慧,各种手法与方式的运用,将普通的词藻串联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对于比兴手法,我只能浅谈,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的是更加深入和仔细的探究,从而来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篇:赋比兴手法
创建时间:2009/9/10 9:13:00 赋比兴手法 一.诗经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
十.1.赋,铺陈其事而直言者也.随物赋形.A.形象思维的文字化(描写)
B.排比句式:浓墨重彩
C.夸张:辞虽已甚,于意无害.例:邶风静女(略)
阿房宫赋(略)
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2.比:打比方.局部用:明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一苇杭之
类比: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全篇用比:寓言,象征,托物言志的散文
例: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比的目的:突出形象特征,表达作者思想.本体可出现,可不出现
创建时间:2009/9/10 9:13:00
3.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例:孔雀东南飞
(内容,韵脚,情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橨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二.意象分析与比兴的对应关系(创新设计:P:260).三.猜谜语: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第三篇:诗歌手法比兴赏析难点解析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四篇:《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摘要:《离骚》是屈原倾注整个生命写作而成的伟大政治抒情诗篇,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自叙性浪漫主义诗歌珍品。自《离骚》问世以来, 一直震古烁今, 以其闲深的思想力量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拨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 陶冶着亿万读者的灵魂, 成为哺育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传统教材。《离骚》之所以历久不衰, 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爱国主义政治主题与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离骚》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之一则在比兴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本文就这一方面作一些综合性论述。
关键词:《离骚》、比兴象征、广泛性、多样性、深刻性
运用的广泛性
《离骚》比兴象征艺术的第一个特征在于运用的广泛性。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 比兴手法即已为众多的民间歌手所采用。然而, 将比较单纯的比兴手法发展为高超的比兴象征艺术, 更广泛地将其运用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与政治主题的表达,使之呈现出丰繁复杂、异采多姿的面貌,则是诗人屈原的伟大创造。综观《离骚》,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 诗篇几乎以90 % 的篇幅大量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 神话传说中的蚝龙凤凰, 王母佚女, 古代的先王圣哲, 昏君侯臣, 楚地的香草异卉、恶草臭木, 无一不根据诗篇政治性主题的表达与诗人浩荡激情倾泻的需要, 被驱遣于作者的笔端, 构成为一条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比兴象征画廊。在作品中, 诗人既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 又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既以之写自然, 又以之写社会, 既以之写天地, 又以之写鬼神, 既以之写物, 又以之写人, 既以之写实, 又以之写虚。众所周知, 文学艺术的特质是形象。政治抒情诗的特质则是在激烈的现实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 在《离骚》中, 诗人屈原集中笔力着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而为了使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诗人便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进行铺叙描写。假如说, 《诗经》的比兴手法还只是比兴艺术的朴素形态, 只是感物而发, 由彼及此, 或以彼喻此, 那么,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比兴艺术则比中有兴, 兴中有比, 合而为一, 寄托深远, 意在言外, 丰富多彩, 是它发展的高级形争态。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以一系列彼此衔接的比兴象征形分象表现了作品的深广内容, 从而使全诗熠熠生辉, 令人目不暇接, 百读不倦!表达的多样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还具有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色。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大略有下列四种方式:以古比今(咏史)、以仙比俗(游汕)、以男女比君臣(艳情)、以物比人(咏物)。关于诗篇比兴象征艺术方式的多样性, 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异物同喻,诗人选取不同的喻体, 对本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摹形容。另一类是同物异喻,即喻体只有一个, 而本体各异。正由于诗人在比兴象征艺术的驾驭上做到了异物同喻, 同物异喻, 诗篇更显委婉有致, 摇曳多姿。反复诵读《离骚》, 我们会深深感到: 诗人列举古时尧舜盛世, 莱封乱世等历史事实,正是为了比之当今的楚国, 诗人描绘九天之上的广阔空间, 正是以之象征地上的楚朝廷。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诗篇是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以恋人之间的离合变化象征自己政治上的荣辱得失。这就近一步显示了作品比兴象征艺术灵活多样的特色。如作品前一部分对既往历史的回溯, 诗人将自我喻为女性形象, 作为女性的抒情主人公象征形象一直忽隐忽现, 贯串于这一部分的始终。而在后面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中, 诗人立即调换笔法。诗人的自我印象由女性幻化为男性, 诗人变女求男为男求女, 以男求女喻己求贤,以及通过女性对爱情热烈追求的铺叙描写, 寄托了自己强烈的政治追求和崇高的政治理想。这样, 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诗篇的《离骚》也就具有更为迷人的艺术魅力了。
寓意的深刻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可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首先, 如前所述, 诗篇以香草喻贤才, 以美人喻君王,以天上喻人间, 以古代喻当代, 这些固然没有离开“ 比、兴”; 而从整体来看, 诗人写到女媭规劝,陈辞重华, 于是自己朝发苍梧, 夕至县圃,使日神驾车, 令月神开路, 飞上了高空, 都叫不开天国大门;于是又令雷神驾云,请鸩鸟为媒, 去向古代的宓妃简狄求婚, 结果也未能成功,;于是又问卜于灵氛, 乞灵于巫咸, 在们的规劝下, 又驾八龙, 载云旗, 登昆仑, 涉流沙, 向着遥远的西海进发, 正在飞升之际, 却回头望见了下界的故乡„ „ 通过这一连串纷纭繁复的比兴象征的运用, 诗人构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 并借此尽情宣泄了自己郁结于胸的满腔政治苦闷, 充分表达了自己倾注整个生命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 吐露了自己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拚死抗争的狄耿丹心, 寄托了自己缠绵徘侧的优国忧民的伟大襟怀。唯其如此, 我们说, 正是由于诗人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手法, 诗篇才深刻地表达了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巨大主题。因此, 诗篇的比兴象征既有丰富的形象意义, 更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
诗人屈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旋涡中, 娴熟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对战国后期楚国统治者的昏庸, 政治的黑暗, 人才的变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楚国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而对以自己为主导的楚国的进步革新势力则进行了热烈的讴歌。正因为诗篇通过比兴象征艺术的成功运用深刻地再现了当时楚国的政治生活, 反映了楚国社会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 因而诗篇才成为楚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宏伟的政治抒情史诗!结语:比兴象征艺术, 作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主要表现手段, 从它出现以后, 象一泓清润的山泉, 一直滋润着我国古代文学与现代诗歌的沃土。诗人屈原在《离骚》等作品中驰骋奇特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 驱遣多姿多彩的比兴象征形象,。回顾既往, 探索未来, 追求光明, 抒写襟怀, 挞伐黑暗, 表现理想, 这种神奇橘怪,气象恢宏的积极浪慢主义表现手段,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领域中开辟了一片风光明丽的天地, 使我国丰饶的诗歌沃土色香四溢, 开放出了无数迷人眼目的奇花异卉!
第五篇: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
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再如《哀郢》中诗人写到连鸟儿都爱故林,狐狸死了都朝着故山,更何况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诗人以动物自喻,表达了自己永恒的爱国精神;《橘颂》中以橘树为题,赋予了它正直、坚定、高尚等人的品格和精神,作者借物喻己,表现身为楚国高级贵族的不同流俗、品格高尚、才能卓异,为独立南方的楚国辉煌历史而自豪。
由此看来,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无限的魅力。
但比兴手法就仅仅停留在古代的诗歌上面吗?可想而知,比兴手法没有停滞,它逐渐发展成为所谓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并且沿用至今,在后世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在写作中,以比兴手法精彩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关注。如:话题“忘记与铭记”有人写: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由此看来,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通过比兴增强文章的美感和深度。
第二,在现如今民歌和艺术歌曲的歌词中,采用比兴手法创作,清新、富有文学韵味。如: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歌中以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我不得要说像这样的民歌中,运用比兴,可以使歌词音节和谐,更好地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结合,做到声情并茂。那么像现在的流行歌曲,那些作词者也不妨汲取其精华,增强词的深度,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的庸俗。
第三,在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阐释中,我们知道,比兴手法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也就自然被画家运用到笔墨的精神赋予和意态之中了。所以说从图画的布白和局控中,我们便可以参悟到作者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意蕴。像我们熟知的“梅兰竹菊”,它们已不是简单的植物了,而是被作者看作是四君子,被赋予了高尚的品质。
第四,在广告语的设计中,我们也会运用到比兴手法。
其实我们生活中运用比兴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之所以运用比兴手法,关键就在于运用比兴手法,我们可以增强事物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