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练习3:非货币性交换+债务重组(定稿)
练习3:“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存货”
蓝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岛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凡资料中涉及的其它企业,需交纳增值税的,皆为17%的税率),所得税税率为25%。2007年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2月5日蓝岛公司以闲置的一块土地置换急需用的一批原材料。已知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余额为2000万元,累计摊销2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在交换日的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为2500万元,转让无形资产按5%的税率交纳营业税。换入的原材料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为1880.34万元,并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319.66万元。因材料价值较低,交换中对方企业按协议补付了银行存款300万元。假设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6月30日即中期末,按规定计提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上述原材料经领用后,截止6月30日止,账面成本为800万元,市场价值为750万元。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造成市场上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售价也相对下降。假设利用该材料所生产的产品售价总额由1050万元下降到950万元,但生产成本仍为970万元,将上述材料加工成产品尚需投入170万元,估计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15万元。
(3)8月15日,因蓝岛公司欠某企业的原材料款1000万元不能如期归还,遂与对方达成债务重组协议:
①用银行存款归还欠款50万元;
②用上述原材料的一半归还欠款,相应的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为350万元; ③用所持股票80万股归还欠款,股票的账面价值(成本)为240万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反映在账中,债务重组日的收盘价为500万元。假设在债务重组中没有发生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在办完有关产权转移手续后,已解除债权债务关系。
(4)12月31日,按规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用上述原材料生产的产品预计售价为700万元,相关的销售费用和税金为20万元,预计生产成本600万元;原材料的账面成本为400万元,市场购买价格为380万元。
【要求】
(1)对蓝岛公司2月5日以土地置换原材料进行账务处理
(2)对蓝岛公司6月30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进行账务处理
(3)对蓝岛公司8月15日债务重组作出账务处理
(4)对蓝岛公司12月31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进行账务处理。(单位:万元)
第二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综合题
1.甲公司、乙公司和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有关资料如下:
(1)2012年10月12日,经与丙公司协商,甲公司以一项非专利技术和对丁公司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换入丙公司持有的对戊公司长期股权投资。
甲公司非专利技术的原价为1200万元,已推销20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00元,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应交纳营业税50万元;对丁公司股权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均为400万元。其中,成本为35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为50万元。甲公司换入的对戊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丙公司对戊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 1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为1 200万元。丙公司另以银行存款向甲公司支付补价200万元。
(2)2012年12月13日,甲公司获悉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对应收向乙公司销售商品的款项2 340万元计提坏账准备280万元,此前未对该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3)2013年1月1日,考虑到乙公司近期可能难以按时偿还前欠货款2 340万元,经协商,甲公司同意免去乙公司400万元债务,剩余款项应在2013年5月31日前支付;同时约定,乙公司如果截至5月31日经营状况好转,现金流量比较充裕,应再偿还甲公司100万元。当日,乙公司估计截至5月31日经营状况好转的可能性为60%。
(4)2013年5月31日,乙公司经营状况好转,现金流量较为充裕,按约定偿还了对甲公司的重组债务。
假定有关交易均具有商业实质,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因素。
要求:
(1)分析判断甲公司和丙公司之间的资产交换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计算甲公司换出非专利技术应确认的损益,并编制甲公司有关业务的会计分录。
(3)编制甲公司与确认坏账准备有关的会计分录。
(4)计算甲公司重组后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和重组损益,并编制甲公司有关业务的会计分录。
(5)计算乙公司重组后应付账款的账面价值和重组损益,并编制乙公司有关业务的会计分录。
(6)分别编制甲公司、乙公司2013年5月31日结清重组后债权债务的会计分录。
(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第三篇:习题二 债务重组与非货币资产交换(范文)
习题二:债务重组与非货币资产交换
1、甲公司2006年发生如下债务重组的有关业务:
(1)甲公司2005年11月10日发生 的应收A公司账款120000元,2006年2月10日A公司与甲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协议如下:甲公司同意免除A公司40000元债务,余额用现金即刻偿还,甲公司已收到款项存入银行,未发生有关税费。甲公司已为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6000元。
(2)2005年8月1日,甲公司销售一批产品给B公司,价款为50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85000元,款项尚未收到。2006年2月20日,B公司与甲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协 议如下:B公司以其生产的产品一批抵偿该应收账款。该批产品市价为42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产品成本为400000元。甲公司已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58500元,收到的产品作为库存商品入账。债务重组时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已收到产品并验收入库。
(3)2005年9月 20日,甲公司销售一批产品给C公司,价款为15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25500元,款项尚未收到。2006年3月15日,C公司与甲公司协商进 行债务重组,重组协议如下:C公司以设备一台抵偿该应收账款。设备公允价值100000元,甲公司支付给C公司补价20000元。甲公司已对该项应收账款 计提坏账准备17550元。甲收到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债务重组时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4)2005年4月5日,甲公司销售一批产品给D公司,价税合计为650000元,款项尚未收到。2006年4月30日,D公司与甲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协议如下:D公司支付现金50000元;同时,以一台机器和债务转为资本偿还余额的50%,另外的50%延期至2006年12月31日。机器的公允价值为112000元,甲公司 取得D公司5%的股权,其公允价值为168000元。甲公司未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债务重组时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要求: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甲公司重组的有关会计分录。(假定年贴现率为8%,不足一年按一年折现)
2、(1)甲公司以其生产的产品一批换入D公司的一台设备,产品的账面余额为260000元,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0元,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为300000元。交换过程中甲公司支付给D公司补价15000元,同时支付相关费用5000元。
(2)甲公司以设备A一台换入丁公司的另一项设备B,A设备的原价为600000元,已提折旧200000元,已提减值准备40000元,设备A的公允价值为 400000元。设备B的原价为500000元,已提折旧为150000,公允价值为380000元。甲公司收到丁公司支付的补价20000元。整个交易 过程中未发生相关税费。
(3)甲公司以其持有的某项短期股票投资交换C公司的原材料,在交换日,甲公司的短期股票投资账面余额为300000元,已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5000元,该项短期股票投资的公允价值为320000元。换入的原材料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250000元,增值税为42500 元,甲公司收到C公司支付的补价12800元。除增值税外,整个交易过程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甲公司有关会计分录。
第四篇:债务重组练习
债务重组练习
1、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了一批货物,价款450 000元(包括应收取的增值税税额),按照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应于20X9年6月5日前支付该价款,但至20X9年11月30日甲公司尚未支付。由于甲公司发生财务困难,短期内不能偿还债务,经双方协商,乙公司同意甲公司以其生产的产品偿还债务。该产品的公允价值为360 000元,实际成本为315 00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乙公司于20X9年12月5日收到甲公司抵债的产品,并作为商品入库;乙公司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了10 000元的坏账准备。
要求:作出债务重组日甲公司、乙公司双方的会计分录。
2、20X9年4月5日,乙公司销售一批材料给甲公司,价款为1 100 000元(包括应收取的增值税税额),按照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应于20X9年7月5日前支付该价款,但至20X9年11月30日甲公司尚未支付。由于甲公司发生财务困难,短期内不能偿还债务,经双方协商,乙公司同意甲公司用其一台机器设备抵偿债务。该设备的账面原价为1 200 000元,累计折旧为330 000元,公允价值为850 000元。抵债设备于20X9年12月10日运抵乙公司,乙公司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用于本企业产品的生产。乙公司对该项应收账款未计提坏账准备。要求:作出债务重组日甲公司、乙公司双方的会计分录。
第五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摘要:本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旧会计准则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损益的确认和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利于更好的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关键词: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交易损益公允价值1998年发布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同类与不同类资产,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2001年对1998年发布的准则进行修订后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只是作为换入多项资产时的一个分配标准。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8年发布和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旧准则”)在定义及判断非货币性交易事项的标准上是一致的,主要的不同在于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计价基础,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方式进行了修改。下面对新旧准则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
一、新准则与旧准则会计处理的差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是否确定交易损益。
(一)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方面的差异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同时满足: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1、在不涉及补价的条件下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若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价: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若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旧准则与新准则以账面价值计价结果一样。
2、在涉及补价的条件下(1)支付补价的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旧准则与新准则以账面价值计价结果一样。(2)收到补价的旧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确认的收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其中:应确认的损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新准则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新准则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3、在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情况下不管是否涉及补价,基本原则是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总额、补价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新旧准则对换入多项非货币性资产入账价值的分配原则基本一致。从上面新旧准则对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可以看出,在新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管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多少,只要换出、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不变,以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均保持不变,这能较好地反映换入资产的实际价值。在旧准则及新准则账面价值法下,由于采用的折旧政策或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同使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化,所确认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跟着变化,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