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乡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根据指示,县委办、县委农工委、县统计局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找村干部座谈、入户调查及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乡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我县北部山区,北接**乡,南接**镇,西接**乡,东与**市**县接壤。距县城7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67亩,辖6村37社1177户4655人,有劳动力2552人。境内山高坡陡,地广人稀,荒山林地面积为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全乡通公路里程为52公里,有1个村9个社未通公路。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铁矿、长石矿为主,现有矿产开采、加工企业10家。主产玉米、魔芋、油菜等粮经作物,粮食播种面积9685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2治理发愣功吨,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为65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16元。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找准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1、黄羊。去年全乡存栏黄羊4500只,今年计划发展养羊大户100户,新增黄羊5280只,其中新购黄羊2280只,配套种草500亩,年末存栏达10000只,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按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平均每只黄羊30斤,每斤市场价5元计算,可获收益30万元,扣除养殖成本10万元,农民可增收20万元,人均为42.96元。
2、中药材。主要计划种植天麻15000窝,大黄、黄连、丹参、芥子等中药材800亩。目前天麻项目已经与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进入实施阶段,明年可见效。今年种植的大黄、黄连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年内有300亩大黄可见效,较上年新增150亩,可新增经济收入19.5万元,农民可增收15万元,人均为32.22元。
3、生猪。全乡计划户均增养生猪2头,年末存栏达5875头,按户均比去年多出栏1头生猪算,共新增出栏1177头,按每头扣成本后均价150元算,农民可增收17.66万元,人均为37.5元。
4、魔芋。全乡新增魔芋面积300亩,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每斤按去年最低销价0.80元算,可实现收入48万元,扣除种子、劳力、运输等成本共30万元,农民可增收18万元,人均为38.67元。
5、劳务输出。今年,该乡白玉二社有20人进入**矿业公司务工,月均收入达1000元左右;火炬四社有110人在本乡农民何金钊开办的**天水县金矿务工,月收入800元以上;柳垭四社有85人在本乡农民罗国中开办的**灵宝县金矿务工,月收入750元以上;三处共新增劳务输出205人,全乡今年劳务输出总数达到678人。按每人每年扣除生活费等开支后的收入为2000元算,可实现劳务收入41万元,人均可88.08元。仅以上五项,全乡今年人均纯收入就可增收239.43元。
三、拓展思路,增添措施,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1、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制定出得力的措施。年初,乡党委政府就立足乡情,因地制宜,扬山区之长,避山区之短,提出了“强化三大产业,打造两个亮点”的发展思路,即:发展以南江黄羊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以天麻和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业,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打造黄羊养殖基地乡和天麻种植专业乡两个亮点。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符合全县农业发展方向的,是山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正确的路子。同时,还提出了“政府引导,农户实施,干部树榜样,群众跟着干”的二十字工作措施,做到了放手让农民干而不放任自流,干部参与帮扶而不全部包揽,促进了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使农民主动适应市场。
2、破解了山区农民增收的三大瓶颈。一是破解了资金瓶颈。乡政府主动为养殖大户协调小额信贷资金10万元,目前已落实到农户8万元。养羊户修建圈舍,国土部门只办手续不收费,林业部门按优惠60%收费,凡种草的农户,政府承担40%的草籽资金,增加了农户的积极性,减轻了养殖大户负担。二是破解了信息瓶颈。投资80多万元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养殖大户冯学平还花45
第二篇:关于××乡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根据指示,县委办、县委农工委、县统计局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找村干部座谈、入户调查及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乡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我县北部山区,北接**乡,南接**镇,西接**乡,东与**市**县接壤。距县城7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67亩,辖6村37社1177户4655人,有劳动力2552人。境内山高坡陡,地广人稀,荒山林地面积为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全乡通公路里程为52公里,有1个村9个社未通公路。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铁矿、长石矿为主,现有矿产开采、加工企业10家。主产玉米、魔芋、油菜等粮经作物,粮食播种面积9685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2610 吨,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为65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16元。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找准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1、黄羊。去年全乡存栏黄羊4500只,今年计划发展养羊大户100户,新增黄羊5280只,其中新购黄羊2280只,配套种草500亩,年末存栏达10000只,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按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平均每只黄羊30斤,每斤市场价5元计算,可获收益30万元,扣除养殖成本10万元,农民可增收20万元,人均为42.96元。
2、中药材。主要计划种植天麻15000窝,大黄、黄连、丹参、芥子等中药材800亩。目前天麻项目已经与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进入实施阶段,明年可见效。今年种植的大黄、黄连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年内有300亩大黄可见效,较上年新增150亩,可新增经济收入19.5万元,农民可增收15万元,人均为32.22元。
3、生猪。全乡计划户均增养生猪2头,年末存栏达5875头,按户均比去年多出栏1头生猪算,共新增出栏1177头,按每头扣成本后均价150元算,农民可增收17.66万元,人均为37.5元。
4、魔芋。全乡新增魔芋面积300亩,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每斤按去年最低销价0.80元算,可实现收入48万元,扣除种子、劳力、运输等成本共30万元,农民可增收18万元,人均为38.67元。
5、劳务输出。今年,该乡白玉二社有20人进入**矿业公司务工,月均收入达1000元左右;火炬四社有110人在本乡农民何金钊开办的**天水县金矿务工,月收入800元以上;柳垭四社有85人在本乡农民罗国中开办的**灵宝县金矿务工,月收入750元以上;三处共新增劳务输出205人,全乡今年劳务输出总数达到678人。按每人每年扣除生活费等开支后的收入为2000元算,可实现劳务收入41万元,人均可88.08元。
仅以上五项,全乡今年人均纯收入就可增收239.43元。
三、拓展思路,增添措施,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1、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制定出得力的措施。年初,乡党委政府就立足乡情,因地制宜,扬山区之长,避山区之短,提出了“强化三大产业,打造两个亮点”的发展思路,即:发展以南江黄羊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以天麻和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业,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打造黄羊养殖基地乡和天麻种植专业乡两个亮点。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符合全县农业发展方向的,是山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正确的路子。同时,还提出了“政府引导,农户实施,干部树榜样,群众跟着干”的二十字工作措施,做到了放手让农民干而不放任自流,干部参与帮扶而不全部包揽,促进了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使农民主动适应市场。
2、破解了山区农民增收的三大瓶颈。一是破解了资金瓶颈。乡政府主动为养殖大户协调小额信贷资金10万元,目前已落实到农户8万元。养羊户修建圈舍,国土部门只办手续不收费,林业部门按优惠60%收费,凡种草的农户,政府承担40%的草籽资金,增加了农户的积极性,减轻了养殖大户负担。二是破解了信息瓶颈。投资80多万元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养殖大户冯学平还花4500多元从4公里远的乡政府把电话线拉到了家门口,解决了自己和周围群众通信难的问题。同时,今年5月,乡政府还组织春笋、白玉等四个村村干部10余人到陕西参观考察,使他们走出了山门,学到了先进的药材种植和管理技术。三是破解了观念瓶颈。乡干部和助农增收团干部一道,逐村逐社召开社员大会,传达一号文件精神,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改变山区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为转变农户的传统种养观念,该乡还请县畜牧业局的专家举办黄羊养殖技术现场培训,现场发放养殖资料100余本,让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
3、探索出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一是机关干部当业主,实现了科学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该乡林业站站长黎贵孝筹集资金近10万元,在柳垭村种植黄连320亩,今年可收入6万元,并为本村群众免费提供黄连幼苗,带动全村种植黄连近500亩。二是实行股份制经营,实现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有机结合。该乡春笋四社张天安家只有劳动力2人,今年购买黄羊120只,自己饲养23只,其余的分别由本村的张光贵、李天安饲养,以后生产的小黄羊由饲养户所有,原来的97只黄羊由张天安所有。这样,既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又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了全乡黄羊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实行土地合理流转,实现了资金和土地的有机结合。许多农户为扩大药材种植规模,纷纷到本村或邻村租用土地,使租用双方实现了双赢。白玉一社王吉春,在柳垭村和春笋村共租用土地70亩,今年能增收5万多元,土地出租户每年户均可获租金收入800元。
4、发挥了示范带动的关键作用。一是抓好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全乡建黄羊示范点4个,天麻和黄连示范点各1个,在老百姓中树起了榜样,成为学习取经的好地方。二是发挥好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该乡要求,村社干部要带头实施好项目,并把示范带头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与务工补助和奖惩挂钩。该激励机制出台后,村社干部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势头,有2个村干部、3个社干部种植天麻面积都在50亩以上。三是搞好示范户建设。坚持每社发展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户,在农户中形成共识,使其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户适应市场的能力。
5、走出了内引外联之路,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完成了**铁矿的资产重组工作,成立了**公司,年创税100多万元,该乡有20多位农民长年在该公司务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共引进企业5家,今年又有2家已签订意向性协议。目前,乡镇企业总数达12家,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50多个,每年农民从企业务工收入达150万元,农民对企业提供肉食品、蔬菜等农副产品收入达1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引进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天麻种植。农户只需出土地和劳动力,不再承担任何成本,公司按协议对产品实行收购。三是搞好劳务输出。政府除主动提供劳务信息外,还鼓励本乡农民外出承揽工程、开公司办厂。今年,该乡有两位农民分别在外地办厂,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有近200农民在两厂务工,成为该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第三篇:关于××乡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高涨,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势头,有2个村干部、3个社干部种植天麻面积都在50亩以上。三是搞好示范户建设。坚持每社发展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户,在农户中形成共识,使其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户适应市场的能力。
5、走出了内引外联之路,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完成了**铁矿的资产重组工作,成立了**公司,年创税100多万元,该乡有20多位农民长年在该公司务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共引进企业5家,今年又有2家已签订意向性协议。目前,乡镇企业总数达12家,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50多个,每年农民从企业务工收入达150万元,农民对企业提供肉食品、蔬菜等农副产品收入达1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引进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天麻种植。农户只需出土地和劳动力,不再承担任何成本,公司按协议对产品实行收购。三是搞好劳务输出。政府除主动提供劳务信息外,还鼓励本乡农民外出承揽工程、开公司办厂。今年,该乡有两位农民分别在外地办厂,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有近200农民在两厂务工,成为该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第四篇: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下发后,我乡召开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小组会议,对省委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利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作“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来抓。现根据我乡实际,就发展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化、劳务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
1、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提升能力”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种植业品种质量,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引进优质马铃薯新品种500吨(50万公斤),五年后人均收入达到829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27%。
2、大力发展旱作高效农业
立足我乡旱作农业实际,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技物结合、科技入户的原则,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面积每年稳定
1在7000亩以上,创收520万元,实现全膜玉米较半膜玉米亩增产20%以上,每亩增产100公斤,增收160元,人均增收58元。
二、大力发展养殖业,走草畜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依托乡养殖协会,充分发挥乡冷冻精液配种站的科技优势,加快肉牛品种的改良,努力加快全乡以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1、在全乡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扩大优质种畜的引进和繁育规模。在原来养牛的基础上,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处,发展肉牛养殖300头以上,全乡每年牛饲养量增加800头,五年后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每年出栏8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1036元。每年羊饲养量增加2000只,五年后羊饲养量达到5万只,每年出栏2万多只,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人均收入207元。鸡饲养量达到6万只,规模养殖户300户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完成养殖业收入2060万元,使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以上。
2、饲草面积每年稳定在4万亩以上,每年改良更新优质紫花苜蓿5000亩。为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等科学技术,切实引导广大的养殖农户转变养殖观念,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增加
农民收入。
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监督,不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三、加强组织引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乡上要充分调查、研究开拓劳务市场,利用发挥乡劳务站的联系纽带作用,在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为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4000人次(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260人次)以上,创收1200万元,人均收入62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0%。在输转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坚持把“两后生”纳入培训重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的优势,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两后生”30人以上,大幅度提高转移就业培训率。
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1、加强水利、梯田、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炭山小提灌工程,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0亩;在全乡新修梯田8000亩;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
2、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每年在全乡实施250户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五年后农村能源沼气项目建设达到1250户。继续抓好沙湾老林带更新、退耕还林(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第五篇: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
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
在快速增长的背后
去年年初,我们到靖边县东坪村作了个专题调研,发表了《一个偏僻山村人均收入如何突破了八千元》一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岁末年首,又从靖边传来佳音,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9元,增速和增长额名列全省前茅。最近我们以惊喜的心情,再次踏上了这片热土,开始了对快速增长背后秘笈的探访。
现代农业引领
靖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位于榆林市西南部,所辖面积5088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其中农业人口26.7万人。近年来,靖边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6%,净增1568元。
高产马铃薯。马铃薯是靖边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50.6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4%,平均亩产量1.2吨,总产量60多万吨,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近年来,县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先后成功引进脱毒紫花白、高淀粉商品薯、专用薯等7个新优品种,同时加大科技投入,采用种薯脱毒化、施肥平衡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栽植大垄化、管理科学化的生产模式,创造了一个个国内外马铃薯高产的“神话”:57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超过了世界马铃薯先进生产国家的平
均单产水平,其中有60亩平均亩产达到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1140亩布尔班克商品薯经农业部测产组专家测定,亩产达5037公斤,创造了目前全国大面积高产最高纪录;东坑镇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单产达3810公斤,创全国万亩夏马铃薯平均单产纪录……今天,皮薄、眼少、口感好的靖边马铃薯已走出陕北,打入全国市场,供不应求。其中,布尔班克商品薯已成为北京、上海等地麦当劳、肯德基极为青睐的直销原料。
高效大棚菜。这几年,县上紧紧抓住生产基地建设,大搞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强化日光温室、拱棚、大田蔬菜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了“三大基地”同步发展。
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11.2%,其中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5.4万亩,设施蔬菜基地5万亩,新建温棚805个,大拱棚5008亩,小拱棚1.2万亩,主品种有辣椒、洋葱、台蒜、胡萝卜等。这些产自黄土高原的蔬菜以其品质优、耐贮运,目前已远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靖边已成为榆林乃至全省较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10年,蔬菜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1200多元。
优质靖边羊。靖边羊素以“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闻名遐迩。近些年靖边县黄蒿界乡因养羊而声名鹊起,全乡白绒山羊饲养量10万只,是远近闻名的“陕北白绒山羊良种繁育基地”。五合村养羊大户李树占,养羊200余只,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全家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养羊。该村家家户户都养羊,5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就有200多个.全村人均
纯收入的70%来自养羊业。
截至2010年底,全县羊子饲养量达到165.7万只,存栏107.1万只,出栏量58.6万只,较“十五”末增长39%,产值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36.8%,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约1300多元来自养羊产业。劳务经济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2010年全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多。
扶贫攻坚跟进
以移民搬迁为重要抓手的扶贫开发也是靖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县农综办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近几年来,他们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通过就地建设移民新村和将偏远山区散户搬迁到川道集中安置等形式,大打扶贫攻坚战,使3.6万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望夏村,距县城不到10公里。这里的村民都是从百里之外的白于山区搬来的。全村共有160户、800多口人。村民王石山告诉我们,他家原住在距这里100多里地的五里湾乡苏家湾村,一家三口有30多亩坡地,种一些马铃薯和玉米,一年下来全家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搬下来以后,政府给每户分了7亩水浇地,他和老伴在家种地,儿子在外打工,每年的人均纯收入少说也在万元以上。现在,吃、住、行就更不用说了,不像过去,连吃水都要从10多里以外的山沟里用毛驴往回驮,儿子找媳妇都困难。村民刘初军还在自家院子办了个养鸡场,养了3000只鸡,加上马铃薯、玉米的收入,今年全家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
过2万元。
刘正平,64岁,家住席麻湾乡东高峁村,是就地搬迁的移民。过去,一家9口人挤在距村子3里地之外的半山腰的几间破土房和土窑洞里,守着30亩坡地过活,人均纯收入2000来元。搬下来以后种了18亩水浇地,加上两个儿子打工收入,今年全家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问他搬下来感受到的好处时,他想都没想,“好处多了。过去住土房土窑洞,现在住110平方米的楼板房,当然好。出行方便了,娃娃上学方便了,沼气、太阳能也用上了。过去是大缸淹咸菜还不够吃,现在是新鲜蔬菜吃都吃不完。”
据县农综办的同志讲,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近6亿元,其中县级财政1亿元,建成扶贫重点村87个,移民点33个,并给这些地方的群众打了井、修了路、通了电,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全县的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6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4万人。
农水基建助推
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调查中,县上水利部门的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了近年来全县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通过兴修水利使旱地变水地、平整涧地沟道、修建宽幅梯田、加固淤地坝、新开坝地等,全县新增耕地10万亩,新增水浇地10万亩,粮食产量由“十一五”初的年16万吨提高到现在的26万吨。
王渠则镇地处靖边县西南45公里外的白于山区腹地,有8个行政
村,99个村民小组,人口1.3万,耕地11万亩,是全县的农业大镇。2008年以来,全镇累计投资1700多万元,打深井65眼,维修及配套旧井8眼,建设完善了相应的各类节水灌溉设施,使1.5万亩旱地变成能够进行半固定式喷灌的水浇地,粮食产量亩均增加了300公斤,增收8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720元,预计提高到今年的8500元。他还告诉我们,白于山区总共17个乡镇,其他16个乡镇的做法也是大体如此。
在闫米洼村,我们参观了5000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站在村委会门口的台阶上,指着这5000亩通过平整涧地沟道,集中连片、宽阔平整的高产田,书记对我们说,自从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这里的马铃薯产量由过去不足5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左右,玉米产量由400公斤左右提高到800公斤左右,闫米洼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突破1万元不成问题。
几点启示
靖边县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成功的做法,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三化同步”是趋势。我国已进入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靖边县在加速推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这一趋势、这一要求的生动体现。
启示二,加大投入是保障。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调整分配格局,加大“三农”投入。靖边县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能够重点突出“三农”,资金项目倾斜“三农”。2010年县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就高达4.37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30.1%。其投入之大、比例之高在全省乃至全国一些县区也是不多见的。
启示三,农水建设是基础。陕西农业发展的希望在陕北,陕北粮食增产的希望在沟道。近几年来,靖边县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增耕地和水浇良田20多万亩,项目区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四,抓住“两头”是方法。近年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虽有较快增长,但总体上看,在全国的位次还相对滞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省贫困人口较多,拉低了全省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靖边县采取抓“两头”的方法,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北部地区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能快则快,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南部立地条件较差的白于山区,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培育主导产业、移民搬迁等开发式扶贫措施,重点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使其尽量少拖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