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门市人口概况
天门市人口概况
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为1625798人,比2005年度增加4754人,人口出生率为8.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5‰。
2004年底,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1万人,比2003年增加14.4万人,增长速度为0.24%,与1990-2000年两次普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0.71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出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2004年全年出生人口50.66万人,出生率为8.43‰,死亡人口36.23万人,死亡率为6.03‰,全年出生死亡相抵净增人口14.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4‰。与2003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17个百分点,自然增长率上升0.08个千分点,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
2004年湖北省城镇人口为2627.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88.3万人,占总人口的56.32%,城镇人口比重与2003年的42.9%相比,增加0.78个百分点。男性人口3129.6万人,占52.0%;女性人口2886.5万人,占48.0%。0-14岁人口为1311.5万人,占21.80%;15-64岁人口为4269.0万人,占70.96% ;65岁及以上人口为435.6万人,占7.24%。
2004年全省6岁以上人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14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加了2.87年,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1.77年。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90人上升到2004年的518人,增长了3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为1538人,增加278人;实践文化程度3687人,增加256人;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为2974人,减少568人。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湖北省近年来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及增加教育投入,发展各类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第二篇:天门市
天门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市销5091谢锴学号:92009099
5摘要: 天门网讯(记者蒋名浩 通讯员李鸿)近日,天门市统计局对全市13个乡镇,每乡镇10户农户收入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212.3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84%。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00.15元,增幅达41.25%。其中人均外出从业收入为530.34元,增幅为31.35%;提供其他劳务人均收入为163.53元,增幅达60.41%。二是养殖业收入增长迅速。上半年农民人均养殖业现金收入为457.36元,同比增长23.34%。三是转移性收入增加。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19.60元,与去年上半年同期相比增幅为243.67%。四是渔业收入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民渔业收入66.58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为28.2%。天门市农村发展现状回顾
“十一五”期间,天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来抓,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1、主导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到2010年底,粮食总产量达到57.78万吨,棉花产量5.34万吨,油料总产量9.89万吨,肉类总产量9万吨,蛋类产量7.5万吨,果品瓜菜产量73.2万吨,水产品产量11万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86%,农业科技贡献达63%。
2、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已形成平原地区以发展优质棉、双低油菜为主;沿汉江沿线地区以发展地膜花生、三元猪、优质杂交牛为主;滨湖地区以发展双低油菜、水产养殖、优质水禽为主;丘陵地区以发展优质稻、名特水产品、水生蔬菜为主的高岗地区发展林果业;城郊地区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主的五大农业板块。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63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养殖业产值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了以防洪除险、引水蓄水、除涝建设与续建和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汉江干堤、汉北河堤、天门河堤为骨干的防洪网络,以引汉灌区及大、中型水库灌区为核心的灌溉体系,以汉北河天门河及境内骨干河渠、中小型排涝泵站为核心的除涝框架,工程效益显著。到2010年末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5%。
4、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产业化由起步转入加速发展阶段,棉花、水稻、油菜、花生、水果、蔬菜、生猪、水产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有反季蔬菜、供港活猪,优质油菜、名特水产、高效农业等各类农业产业化基地289处,总面积78万亩。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全市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5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生产农副产品160万吨,年创产值32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6%,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2%。
5、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途径由单一的依靠种养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打工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全市常年外出打工人数达45万人,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74元。年均递增6.0%,全市农民生活水平整体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
但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天门河等四大水系除涝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沟渠塘堰淤塞,排灌能力下降,综合抗灾能力脆弱,森林覆盖率较低。水资源短缺、耕地和水资源环境污染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
二是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低档次、大路货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高的名优特新产品明显不足;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不够,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水平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慢,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水平低。
三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农村科技教育落后,农民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市场、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驾驭能力差。
四是农村制度和机制创新慢,组织化程度低。从内部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发展不够,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紧密,机制不灵活,带动能力差。从外部看,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投融资体系和财政支持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十二五”农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国家政策对农业将进一步倾斜。党的十六提出建议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目前政策来看,农业税的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价收购等政策已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从长远政策来看,政府支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完善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取消农业税,国民经济收
入分配结构通过调整,逐步实现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一些“含金量”很高的农业政策将逐步兑现和巩固。
二是具有良好的自然和资源条件。我市气候兼南北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水较优,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同时,我市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禽蛋、水产品、蔬菜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为参与竞争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我市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显著。我市地处武汉—宜昌中心地带,基础设施较好,水陆交通发达,被省委省政府纳入武汉经济建设圈,加速了农业产业、信息、物流的对接,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空间。四是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出现了近些年少有的“争地热”、“投入热”,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回归,为我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实现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和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到2015年,全市粮食产量达75万吨,年均递增5%,棉花产量9万吨,油料产量达12万吨,年递增3.5%;肉类总产12万吨,年递增5.5%,禽蛋产量9万吨,年递增5%;水产品产量14吨,年均增长7%;森林覆盖率达20%,年递增5%;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0亿元,年均递增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6500元,年递增6%。全市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农产品商品率力争达到80%,农业科技贡献率由目前的63%提高到68%。
——实现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稳定提高一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以农业标准化为突破口,立足培育特色板块产业,优化种植业、改造林果业,突破性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十一五”期间,农业中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50%调减到30%以下,农村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3:7调整到 2:8。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年递增1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的比率每年至少提高0.1个百分点,建成10亿元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5亿元省级龙头企业10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0家;创建农产品国家级知名品牌3个,省级品牌5个,带动25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农业抗灾能力提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高产稳产田面积达到4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完成一批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引蓄水工程和防洪除险工程,森林绿化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0%,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以上,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
——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动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力争外出务工农民达50万人,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由60%下降到30%以下,全市城镇化水平由目前的38%提高到44%。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从严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天门河流域、引汉灌区、沉湖五七泵站、绿水堰等重点区域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抓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25万人饮水困难,做好高产田开发,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积极探索“小农水”建设的新机制,新途径。三是加快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农业节本增效(节肥、节种、节水、节药、节油)、水稻生产机械化、中低产田机械化改造等技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四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业数据库开发,广泛搜集农业及相关领域的信息,以天门气象网为平台,建设“天门农网”,满足市场农业发展的信息需求。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广泛采用无土栽培、生物工程等先进手段,减少农药、化肥的负效应,努力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废料的循环综合利用。六是加大气象科技现代化建设。建立气象自动遥测、数字化、多功能、高精度的探测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率,形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防灾减灾和农业气候综合利用的气象服务体系。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作物调整和品种调整并重,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板块农业”,种植业以保证粮食安全供给为前提,粮食面积控制在140万亩左右,主攻优质率,稳定棉花、油料,主攻单产,提升瓜菜。林果业,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稳定果树面积,调整树种品种,扩大花卉苗木,发展经济型防护林,积极营造速生丰产林;畜牧养殖业,大力改良畜禽品种,稳定发展猪和鸡,突破性发展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引导发展特种养殖业;水产业以提高产量效益、提高名特优比重,扩大精养面积为主,重点抓好45万亩水稻高产农田、60万亩优质棉板块、120万亩双低油菜板块、35万亩优质蔬菜板块以及30万亩水产养殖带和猪、牛、鹅、鸭等畜禽养殖小区的培育建设。
(三)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生猪、菊芋等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棉花加工以贤成、银田公司为重点,全市纺织能力达到150万锭,建成全省最大的服装辅料加工配送基地,油料加工以健康集团、永康油化、天德公司为重点,实现加工转化油料16万吨。畜禽加工以湖北冠建和楚天鹅业为重点,实现生猪屠宰150万头,鹅肝填肥加工400万只的目标;粮食加工以横林宇丰米面公司为重点,实行联合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菊芋加工以海力菊糖公司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二是突破性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广泛联合,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扩规上档。通过5年努力,力争贤成、冠建、天德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过15亿元,力争健康集团、楚天鹅业、永康油化、海力菊糖、银田、龙升棉麻公司、金芦荟、东湖禽业集团等8家销售收入分别过8亿元;市棉花公司、昌丰棉业、兴龙棉花加工、宇丰米业、天强公司、红星农牧、三添食品、戴克森公司、利达公司、林木加工等10家企业销售收入分别过亿元。三是突破性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格局。全面实施“432”工程;到2015年建成“四大板块、30个养殖小区、两个产业带”。即以丘陵地区60万亩优质稻板块;平原地区60万亩高产优质棉板块、120万亩双低油菜板块、35万亩无公害蔬菜板块;要围绕“一镇一小区、一村一单元、人平一头猪”的目标,大力实施“百户千头”工程,到2015年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30个,年出栏千头肉猪的“猪单元”发展到600个,建设30万亩优质水产品养殖片带和40万亩速生丰产林生产带。四是认真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品牌,力争成功注册农产品商标20个,发展绿色食品15个,创国家级农产品品牌3个,省级品牌5个。五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在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支持的同时,加强对外直接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我市特色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开发等领域,“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建和改扩建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个落户天门。
(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兴农战略。
一是全面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加快农业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推进“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提高农产品的优种率和优质率;抓好优质高产良种应用、高产高效种养模式、轻型简化栽培、稻鸭共育、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高产优质配套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减灾等十大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继续扶持发展岳口健康、黄潭万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切实把园区培育成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有效载体。二是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新的“以费养事”新机制,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咨询、入股等形式开展有偿服务,大力培植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中介服务组织、民营科技组织等。三是加强农村教育和对农民的培训。逐步建立起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民培训机制。以农广校为阵地,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对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到2015年,实现农村干部100%进校接受培训,平均每5户有1人持绿色证书。
(五)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基础设施的对接,按照“工业项目进园区,住宅进小区,农村富裕人员进城区”的思路,以竟陵城区为核心,多元化投入抓好基础建设,为
农村人口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不断完善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二、三产业的功能,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化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中青年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竞争择业的能力,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供法律援助,督促用工单位及时足额兑现农民工资,进一步优化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力争到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0万人。三是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突出荷沙线、皂毛线城镇发展轴,以全省重点镇(岳口、皂市)和中心镇(岳口、皂市、渔薪、九真)为着力点,以干驿、多祥、多宝为市域重点口子镇,以岳口健康村为试点小康村,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公路到十一五末期达到100%。依靠群众力量,开展农村公益性的建设,抓好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确保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六)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要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确保农村稳定,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有效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引导有其它就业门路和稳定收入的农户脱离土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步伐,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规范税费征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强化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扶持。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机制。财政要逐年增加支农资金的比例,金融部门要重点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特色主导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四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服务和保护力度,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搞好优质服务,重点抓好信息、科技、法律服务。强化农业执法、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违法经营行为,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预期完成。
第三篇:世界人口概况1
世界人口里程碑
世界人口达到: 1804年 10亿,1927年 20亿,1960年 30亿,1974年 40亿,1987年 50亿
世界人口可以达到: 1999年 60亿,2013年 70亿,2028年 80亿,2054年 90亿
世界人口增长率
目前世界人口,年增长率1.33%。尽管人口增长率在下降,但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800万左右。世界妇女平均生育2.8个孩子。其中,发达国家1.6个孩子,发展中国家3.1个孩子,最欠发达国家5.3个孩子。世界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4岁至66岁。其中,发达国家为74.5岁,发展中国家63.6岁,欠发达国家52岁。
近30 年来,中国大约减少了 3.38 亿多人口的出生,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 60 亿人口日将提前四年到来。
世界人口结构
发展中国家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约10亿。由于生育率的降低和寿命的延长,人口的老龄化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到2015年,60岁和60岁以上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13%。
世界人口健康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4日公布了该组织对192个成员国居民健康寿命的预测及排名顺序,预测出的健康寿命已减去居民一生中可能罹患疾病的时间。日本以居民平均健康生活时间74.5年位居第一。中国以62.3年排名第81位,在发展中国家里位居前列。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有史以来首次对各成员国人口进行健康寿命预测。据悉,这次预测的是1999年各成员国出生儿童的健康生活时间。在预测过程中,研究人员主要考虑了各国居民各种常见病和流行病的发病率、居民的生活习惯、暴力倾向、饮食结构、吸烟及酗酒者占全国的人口比例、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
根据预测结果,澳大利亚排名第二,其平均健康寿命为73.2岁;法国排名第三,平均健康寿命为73.1岁;美国排名第24位,平均健康寿命为68.4岁;俄罗斯排名第91位,平均健康寿命为61.3岁;印度排名第134位,平均健康寿命为52.3岁。排名在后的几个国家大多是撒哈
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中塞拉利昂位居最后,其居民的健康生活时间仅为26年。艾滋病是影响这些非洲国家居民健康寿命的主要原因。
世界人口卫生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20日在这里发表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表明,191个成员国的卫生体系之间差别巨大,发达国家拥有较好的医疗服务体系,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穷国在 不同方面则差距很大。
这份题为《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争取一个更为优良的卫生体系》的报告首次将191个成员国的卫生体系作了排名。排列前10位的国家是:法国、意大利、圣马力诺、安道尔、马耳他、新加坡、西班牙、阿曼、奥地利、日本。美国排在第37位,俄罗斯为第130位,中国排在第144位。排在末尾的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塞拉利昂。
报告指出,世界各地的穷人总是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报告说:“与其他人相比,穷人们不受尊重,他们甚至享受不到医疗补助,而且他们的治疗条件也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各国卫生状况的标准有5项:居民总的健康水平,居民中的健康差异,居民对卫生体系的满意程度,卫生系统的分布,以及各阶层居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
第四篇:西峰区人口计生工作概况3
西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概况
西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2011年1月
一、系统概况
西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对全区7个乡镇、3个街办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具体业务指导,包含1个归口管理单位(区城镇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2个隶属单位(区计划生育协会、区计生服务中心),4个股室(人秘股、统计股、宣教股、科技股)。机关现有工作人员39人(含招聘人员1名),其中局机关15人,区协会3人、区流动办7人,区服务站14人。工作人员中科级干部10人,一般干部25人,工人4人。
全区7个乡镇、3个街办均设有计划生育办公室和计划生育服务所,各乡镇、街办计生办均配有正、副计生办主任各1名(副主任兼任服务站站长)。全区乡镇、街办共有计生干部274名,其中主任(副主任)20名,专业技术人员23名。在全区100个行政村每村配有1名计生专职副主任,在各乡镇配有计划生育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642名。在南、北两个办事处15个社区配备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30名。计生专职副主任落实报酬每年为1200元,自管小组长按照管理对象数每月兑现50元—60元报酬,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
每月落实报酬550元。
二、工作情况
全区计划生育工作于1999年实现了“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2004年创建成为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2009年,迎接了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座谈会在我区的召开,2010年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先进单位”、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奖”、全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奖”,连续5年在全市目标考核中位列前茅。
(一)工作进展。截止12月底,全区总人口35.34万人,出生率为3.03‰,自增率2.06‰,农村计划生育率为92.95%,出生性别比为103.23。全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69132人,占总人口的19.56%,综合节育率为87.53%;征收社会抚养费360.17万元,其中当年31.47万元,占应征金额的41.03%,历年328.70万元,占应征金额的50.37%;流入人口持证率、验证率分别为98%、98.5%,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率为100%。
(二)主要作法:
1、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区上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确定19个区直部门、10个乡镇(街办)为成员单位。落实计划生育专题会议制度、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区乡领导联点包后进乡村转化制度和联点领导重点调研解剖等“四项制
度”。制定出台了《西峰区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意见》、《西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乡镇(街办)、村组配齐了计生专职干部,按照规范化要求配齐了乡所技术服务人员,建立健全了区、乡、村、组四级管理服务网络。区财政优先保障计生经费投入,足额拨付专项事业费,从2007年至2010年,全区投入计生经费分别为640万元、820万元、1081万元、1176万元,人均分别达到19.1元、25.08元、32.83元、33.43元,全面落实了“四纳入一保障”所需经费。
2、创新宣传思路。深入开展温馨宣传、亲情宣传、感动宣传、联动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改革固定标语宣传,彻底解决了宣传标语不规范,缺乏人文关怀、语言生硬、群众反感的问题,刷写、设臵的固定标语做到了图文并茂,布局合理,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将人口文化融入民俗文化产业,邀请香包、剪纸、刺绣等民俗工艺能手,对育龄群众培训、指导,引导育龄妇女开发制作反映新型生育文化的香包、剪纸、刺绣等作品,让群脱贫致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宣传计生政策。
3、规范区乡技术服务机构。2010年,区财政拨付206.8万元,对计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使全区8个技术服务机构均达到了示范化设臵标准,并纳入新农合医疗定点机构。区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达到了1500平方米,设臵了28个科室。乡站业务用房面积均在400平方米以上,合理设臵了“八室一校”,并增设男性专科、青少年性教育室等特色科室。各机关单位、村(社区)都建成了计生宣传服务室,并为各级技术服务机构配备医疗设备162台(件)。
4、加快信息化建设。建成了区乡人口部门内部办公区域网、广域资源网、人口计生部门公众信息网、人口和育龄妇女信息资源库、流动人口PADIS和GPL信息数据库。建立区、乡、村(社区)三级网络平台,横向与各相关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纵向延伸到村(社区)。开通了市、区、乡远程视频,实现了人口计生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全区6.96万名育龄妇女制作了阳光计生服务卡,建立了电子病历和服务档案。
5、深入开展典型创建活动。目前,建成各类示范点93处,其中:宣传教育示范点23处,示范化服务机构8处,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单位)12个,依法行政示范点19个,群众自治试点29个,农村计生家庭养老试点村2个。
6、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全面落实“313”计生利益导向惠民工程,在资金落实中,兑现农村“两户”“多算1人或提高30%”规定。目前,全区优先优惠政策达到了35项,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优先优惠政策资金198.52万元,受益人群达到3.52万人次。在资金发放上做到了“阳光操作”,按照“一册明、一折统”的要求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到人。
7、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实践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实行“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服务管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到了依托行业重点管、依托业主全面管、依托属地跟踪管、依托协会辅助管。为流入人口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 “七免两优”(免费发放计生宣传资料;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免费提供环孕情服务;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免费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服务;免收劳务输转登记费、报名费;优价治疗妇科病;对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优先评为“经济建设功臣”)亲情服务,实现了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
8、坚持依法行政。一是严格政策界限,依规审核城镇人口再生育;二是严查党员干部超生;三是严把干部提拔任用、评先关;四是重拳出击,严打“两非”行为;四是强化社会抚养费征管。
第五篇:中国经济概况:人口与就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5年底全国人口为121121万人(不含台湾和港澳地区中国同胞)。从1987年开始,全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连续下降,目前的自然增长率为10.55‰。全国从业人员接近7亿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最多,占52.2%;从1994年开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第二产业,1995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7090万人,占24.8%。在城镇中,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为11480万人,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的经济单位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总数已经达到1200多万人。按照登记数计算,1995年城镇失业率为2.9%。总人口市镇总人口(万人)乡村总人口(万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级市单位数(个)12112***17.126.5710.55640(不包括台湾和港澳地区中国同胞)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6)从业人员总数城镇从业人员总数国有经济单位人员股份制经济单位人员外资和港澳台投资单位人员私营企业人员失业人员68910***74520485520(单位:万人)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