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锡盟水产业“一村一品”调研情况
锡盟水产业“一村一品”调研情况
全国发展“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召开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一村一品”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一村一品”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搞活了区域经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一村一品”,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发展“一村一品”,还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
农业部也将围绕培育“一村一品”主导产品和产业,采取一系列重点措施。其中第二大项目是壮大良种畜牧水产业。
按照内渔政发[2006]19号文件内容的要求,我盟组织渔业业务单位开展了“一村一品”建设调研。
一、我盟水产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盟渔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水产品。各级党委、政府对渔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渔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攀升,通过不断对各种天然水域的开发,养殖产量逐年增长,在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
二、渔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取得明显进展,一些名优品种在我盟天然水域占绝大多数的条件下已经成为我盟天然水域补充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引进移植到形成个体乃至有些品种已形成产量,这些名优品种如大银鱼、河蟹已经跻身于锡盟渔产量之列。冷水鱼中娇儿——高白鲑自2003年落户我盟水体后,生长良好。2004年我盟又相继引进虹鳟鱼、大口胭脂鱼等名优品种,这对我盟渔业生产增产增效起到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三、、推广盐湖水域螺旋藻、盐藻人工养殖的示范工作,深入研究加工技术,积极开展盐碱水域卤虫、钩虾的深加工,池沼公鱼、河蟹等名优水产品的冰冻保鲜和小型经济鱼类的精
加工工作。
推进一村一品必须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制定我盟“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抓好以下工作:
1、利用我盟大中水面水质优良、无污染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生产潜力,把发展无公害水产品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来提高我盟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继续抓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移植、增殖发展工作。大银鱼在我盟较多水面推广移植,大部分移植水域中均见到了个体,需对大银鱼的生长、繁殖及水域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深入研究,摸清自然规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产生效益,到“十一五”期末,大银鱼产量达到500吨,移植面积稳定在60000亩;
3、天然水域河蟹放养在我盟已实施四年了,通过河蟹放养项目的实践证明,是见效快、效果好的项目,冷水鱼类高白鲑在我盟水域环境中生长良好,很有推广价值。我盟的多伦县、正蓝旗、西乌旗分别进行了虹鳟鱼、大口胭脂鱼、青蛙的引进
移植试验,且通过监测生长状况良好,因此,按照“一村一品”的战略举措,我盟在名优品种的引进移植上,采取“品种增加、数量增多、范围拓宽”的办法,使名优品种大力推广开来,成为特色品种。
4、卤虫是我盟的特产,泥鳅的产量在我盟渔业总产量中亦占有较大的份额,建设锡林郭勒盟卤虫加工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卤虫及其休眠卵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努力做好渔业推广工作
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形势,逐步推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水产养殖科学管理、优良苗种放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健康养殖技术,保证水产养殖安全,推广生态渔业技术,优化渔业资源及养殖模式,建立渔业增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提高渔业的综合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生产优质水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是提高水产品安全的必备条件和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为充分发挥我盟天然水域无污染的优势,把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水产品作为
提高我盟水产品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一村一品”建设项目,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和实施支渔惠渔政策,根据“一村一品”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撑体系。
1、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支渔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不断增加“一村一品”发展的投入,增强“一村一品”发展动力。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一村一品”聚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2、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渔业生产开发,积极探索新办法,运用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投资领域,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投资,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锡盟水产管理站
第二篇:“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龙门镇观山村发
展茭白产业的调研报告
2012年5月12日 为了更好的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关注感受一村一品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特此利用假期时间,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通过走访部分农户,对本人所在的龙门镇观山村一村一品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现将汇报如下:
一、一村一品的定义及发展背景
所谓的一村一品就是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优势,集中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手段。上世纪70年代,日本大分县率先推行一村一品运动,振兴了农村经济,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成功典范。陕西是全国一村一品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2007年省政府更是提出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即在陕西省选择1000个村进行示范,辐射带动10000个村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二、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1、地理位置:在镇政府驻地西南1.7公里处,海拔115米。古称下园和观兰山。村委会设在观山,辖5个自然村:观兰山、溪州尾、后井、土楼角、福地厝。观山村东至龙门,西至湖山,南至翠坑,北到金狮。
2、人口与土地面积:观山村共分11个小组,共有人口3165人,面积5平方公里,农田760亩,森林1640亩。
3、近年情况: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与时俱进,争先发展,乡村村组水泥路全部铺通,田间道路宽广畅通,降低了村民劳动强度,提高了村民劳动效率。人畜饮水基本解决,电话、电器基本普及,医疗卫生设施齐备,医保、农保平均达到90%以上,村委办工条件趋于现代化,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种植也主要以水稻为主,种植面积约为700亩,亩产750斤左右。多年以来村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从2005年开始全村采用“统一规划、分户种殖”的模式,大力发展茭白种植产业,截止2011年,现有120户500余人从事茭白种植,村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500元左右。
三、主要经验
1、必须选准一个切合实际的产业。观山村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3500元,关键在于寻找到了一个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茭白种殖产业。
2、必须有一个团结战斗的班子。该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在茭白产业的发展上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茭白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总抓手。
3、互帮互助,良性发展。俗话说,同行使对手。然而观山村的广大农户亲如一家,自发成立“茭白种植协会”共同交流切磋,氛围融洽,相互帮扶,增进了感情。大家抱成一团,资源共
享,共同致富。全村茭白种植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三、一村一品发展存在问题
1、是市场信息不灵,盲目生产多,产业效率低而不稳。
2、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投入很少,只能用作工作奖励,不能保障产业发展。
3、是农业技术服务跟不上,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从目前的一村一品项目上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4、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发展,信用贷款难度大,对一些很好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
5、合作组织未发挥作用。限于政策、人才、组织化等方面的原因,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业化组织在产销连接、信息服务、利益协调中的主体作用还不明显。
四、一村一品发展建议
1、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2、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继续把发展茭白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深化认识,完
善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将茭白产业持之以恒的抓下去。
3、打造强势品牌,提升竞争能力。要立足资源优势,开展品牌创建,尽快注册自已的品牌,努力打造名优产品。同时,要向农民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4、健全服务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要强化科技支撑。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茭白产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二要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发展茭白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三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篇:“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 1
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四篇:一村一品调查表
上川口锣鼓村“一村一品”工程
问卷调查表
2012年5月
关于上川口村“一村一品”工程调查表时间:年月日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忙完成这份问卷调查。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填写这份问卷。先谢谢您的合作!这份问卷是为了调查上川口“锣鼓村”的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只需客观陈述您的观点,所以您无须有任何顾虑,谢谢大家!!
1.您的年龄段是?()
A.18岁以下B.18-25岁C.25-35岁D.35-50岁E.50以上
2.性别()A.男B.女
3.家庭年收入()
A.5000元以下B.5000元—1万C.1万—2万D.两万以上
4.您对自己家现在的收入还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5.本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A.锣鼓生产B.农产品C.外出务工D.其他
6.锣鼓的销售情况如何?()
A.非常好B.良好C.好D.不好
7.本村锣鼓的营销方式()
A.个体营销B.村企合作营销C.外出推销D.集体订单式生产销售
8.您觉得实行“一村一品”后,村子的变化大吗?()
A.非常大B.大C.一般D.没变化
9.你认为实行“一村一品”后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A村容村貌B思想观念
C生活习俗D发展方式
10.您认为贵村在一村一品产业带动下哪一方面的成就比较显著?()A调动村民生产积极性
B提高村民收入
C推进乡村文明
11.贵村是否组织过全体村民进行学习新技术?()
A.是B.否
12.在实行“一村一品”后贵村的锣鼓生产形势()
A个体作坊B本村及体作坊C村企合作D其他
13.实行一村一品后锣鼓的生产方式()
A全机械化B半机械化C传统生产工艺D其他
14.实行一村一品后锣鼓的生产及产品有何改变?()
A生产程序和标准规范化
B产品质量上升
C生产技术提升
D形成产业品牌
15.实行一村一品后锣鼓的销售价格与以前有何不同?()
A一样B略有提升C大幅提升D不清楚
16.您认为实行一村一品后锣鼓的生产出售状况如何?()
A非常好B好C不好D不知道
17.您认为目前本村村民对锣鼓生产态度如何?()
A一般态度B 非常积极C不好评定
18.您觉得目前贵村村民对“一村一品”政策是否支持?()
A不支持B 支持C非常支持D不知道
19.您是否认为贵村锣鼓产业再度兴起是因为实行“一村一品”政策吗?()A是B否不知道
20.您清楚“一村一品”的发展的重要性吗?()
A清楚B不清楚
21.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的地方是()
A村镇规划不合理
B卫生条件差
C教育严重落后
D治安状况不理想
E其它(生活呆板等)
22.(多选)您认为现在农村缺乏的是()
A科学技术
B生产资金
C有能力的带头人
D政策扶持
E市场
F其他
23.(多选)您认为目前本村的“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存在的问题()○1资金投入不够
○2公共服务能力较弱
○3劳动力不足
○4产品生产量不足
○5管理经营历年更新欠缺
○6村企合作在主导产业上没有普遍对接形成○7其他
24.谈谈您对我国实行的“一村一品”政策的看法和想法?
25.您认为贵村的锣鼓与同类型产品有什么优势?
❤再次感谢您的积极配合,身体健康,合家欢乐!祝您
第五篇:“一村一品”实施方案
2012年一村一品专业村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申报单位:XXXXXXXXXX 项目责任人:XXX项目编制人:XX 联系人及电话:XXXXXXXXXX 编制时间:二○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二、立项依据
(一)项目的立项理由
XXXX专业合作社,位于XXXXXXXXX。成立于XXXX年,现已登记注册6户。
由于XXXXX专业合作社所在的XXX位于县城西北部,依山傍水,远离居民聚居区和工业区,主要水源水质良好,是开发无公害蔬果的理想地。蔬果生产在当地不仅有传统历史,而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大部分蔬果农已掌握了嫁接、铺膜、施肥喷药等农业实用技术,有了一些栽培经验丰富的种植户和闯市场的农民营销人员,因此合作社在成立近几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和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依据晋农新农发(2012年)5号文件,根据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结合该村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蔬菜种植经验,提出了该村设施蔬菜基地项目。生产模式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过近两年来的生产运作及有关专家的多方论证和评估,认为项目确实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XXX位于XXX城西北部,距县城二公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交通便利,属温带大陆季节性气候。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土地宽广肥沃。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设施蔬菜生产是集工程设计、建筑、农艺、生物、环境、材料等现代技术和装备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设施蔬菜生产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的特点,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化蔬菜基地的建设可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力,为农民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项目设计方案
(一)项目目标
新建设施蔬菜大棚20栋,每栋面积1000平方米。预计年产蔬菜20万公斤,按每公斤平均3.5元计算,年产值为70万元。
(二)项目实施地点及规模
本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XXX。
实施规模: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20栋。
(三)技术措施
设施蔬菜主要生产技术与流程:
选购高抗专用新品种→晒种→浸种→催芽→小拱棚育苗→移栽定植→整枝绑蔓→人工授粉→采收→上市
(四)实施内容及资金使用计划
1、支持环节及资金补助标准
共计35万,申请上级扶持12万元,个人筹资23万元
2、实施内容及资金使用计划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单位:元
(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资金筹措采取国家投资与个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总投资35万元,需要上级扶持12万元,个人筹资23万元。
四、组织及管理措施
(一)财务管理
严格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范》和《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专户、专帐专用、专款专用。对项目设置专人进行管理监督,并严格按项目批复方案由专人审批列支,依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国家的有关财政法规、规定对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要求,实行工程建设预算制和决算制。严格按照项目核算程序要求,管理资金。
(二)进度管理
本项目的资金使用及工作量主要集中在施工与购买设备阶段。通过施工与调试,使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并使其形成不使用价值的工程实体。要充分注意到人、财、物得实力和调动的因素,适当考虑季节性气候的条件影响,既防止形式面过大,造成力量分散,物资紧张,资金短缺,又要防止开工面过小,造成工作面狭窄,资金利用率不高。在调试阶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正常投入使用。
五、项目效益评价
(一)项目社会效益
通过蔬菜大棚建设,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农业的又快又好发展,为指导和引导全县设施农业的建设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项目经济效益
计划新建设施蔬菜大棚20栋,每栋面积1000平方米。预计年产蔬菜20万公斤,按每公斤平均3.5元计算,年产值为70万元,实现年人均增收1005元。
(三)项目生态效益
XXX设施蔬菜大棚项目二期工程实施后,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实行节水灌溉,减少水资源损失,缩短轮灌周期,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一系列措施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它既弥
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
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