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一流大学”,学经验何必舍近求远
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5月18日《新京报》)
且不说此次活动已受到公众对于公款游玩、浪费公帑的质疑和诟病,如此兴师动众赴海外培训,真的有效吗?真的有必要吗?
亚洲一流大学就在我们身边,可我们就是不屑搭理。近日,亚洲大学实力排行榜刚刚出炉,虽然我们的北大清华未进前十,可亚洲最好的大学却并非在日本,排名前四位的大学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可以先放在一边,先跟着亚洲一流大学学点经验长点本事,先建成亚洲一流大学,肯定也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当然可以质疑,向国外大学学习管理经验为何还要“舍近求远”跑去大洋彼岸呢,学一学香港和新加坡的办学特色岂不是更具有“黄皮肤”的可借鉴性?
其实,问题远远不在这些表面上的“向谁学习”的层面上。另外的角度而言,大学能建成什么样、建不成什么样,根本就不是人为给定义出来的,倘若我国大学都有建一流大学的环境、条件和土壤,即便不用学,便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建成亚洲一流、世界一流或是宇宙一流大学也是顺理其章的事。如果一流大学是权力想建就能建成得了,那么我国一干高职学校还不都得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啊?
学者丁学良在其著作《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提到,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有三个条件:物质实力、制度和精神气质。“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先生将高校或学术的最高境界定义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对于以上几者,我国大学都是比较缺少的。而问题的根源也是妇孺皆知——大学行政化、学术官僚化。毋庸置疑,我国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不可能,前提是首先要剔除行政化的官本位模式。
陈丹青先生从清华大学辞职时说,“我来到清华之后,整天开会填表,而真正的艺术不是填表填出来的。”而现在,组团出国考察学习本就是填表体制的一次大发作,这是一个“骑驴找驴”“让刀刃削刀把”的问题,用大学行政化这个短处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后也只能被后人当作笑话讲。
其实,“10年建一流大学”要比出国学习还要可怕。因为,出国学习只是浪费了几个公帑,而“10年建一流大学”却是典型的不懂教育建设与社会规律。建设一流大学不是计划经济,不是搞两个五年计划就能达到的。(王传涛)
第二篇:中国能否建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能否建世界一流大学?
背景材料:
1.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忧心忡忡地对温总理讲,“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4月15日《长江日报》)。
3.耶鲁2002届中国籍的毕业生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美元,这是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多数网友表示对张磊,为发展先进配备完善的耶鲁大学捐款表示不理解。
【试题预测】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此事的看法,你认为中国能建世界一流大学吗?
【答案提示】
结合上述材料,我认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大学和国外的一流大学如剑桥、牛津、哈佛等的差距在哪里?反思中国的教育体制,认真思考如何继承和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及品牌价值的同时,积极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反思中国大学体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术问题。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学术造假、剽窃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教授就连大学校长、院士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也深陷抄袭门漩涡。除了明目张胆的学术腐败以外,高校行政化、学术权力化倾向也比较突出。一些大学教授忙于社会事务、忙于经济创收,在校外上课、讲学,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导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或者在-1-
企事业单位兼职。国内名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2.精神文化沦陷。大学日渐注重门面工程,将教育资金过多用于校舍建设上;另外教授乃至校长都已经不再做学术研究,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赚外快上,大学精神文化呈现沦落之势,大学弥漫着官场化、学术道德异化的舆论氛围。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对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注重质量建设。我国大学教育近期一直在扩招,人人都能上大学,学生不断增多,大学的数量也在增加,注重数量上的扩大,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最本质的人才培养。实施课程改革,并改变授课方式。课程设置中,讲座式为主,而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中国高校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学生在大一(即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这么早的让学员选择专业,不利用学生后期发掘自己的潜力,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
总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头等大事,教育依托的载体是学校,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大学时期,所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培养实用性人才,对于国家发展也是异常重要的。所以我国教育事业应该追求卓越,注重教育质量,以此为核心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
第三篇:舍近求远成语解释
成语:舍近求远
【成语】:舍近求远
【拼音】:shě jìn qiú yuǎn
【简拼】:sjqy
【解释】: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
【出处】:《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后汉书?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示例】:可见咱们天天是~。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近义词】:小题大作、好高骛远
【反义词】:近在咫尺
【歇后语】:隔着井跳河;见钟不打铸钟敲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做事的方法
【英文】:seek far and wide for what lies close at hand
【日文】:近きを捨遠きを求(と)める,回(まわ)りくどい方法(ほうほう)を取(と)る
【德文】:Naheliegendes aufgeben und Fernliegendes suchen
舍近求远 成语接龙
【顺接】:远不间亲 远举高飞 远交近攻 远亲近友 远亲近邻 远人无目 远图长虑 远垂不朽
【顺接】:鞭长驾远 才高识远 弛高骛远 驰高骛远 驰高鹜远 辞微旨远 登高望远 洞幽烛远
【逆接】:白云亲舍 白云青舍 避军三舍 避君三舍 村邻乡舍 打家劫舍 打家截舍 当世取舍
【逆接】:舍军保帅 舍命不渝 舍命救人 舍安就危 舍实听声 舍实求虚 舍己为人 舍己为公
第四篇:上幼儿园避免“舍近求远”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家长不惜代价去寻觅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
“你的小孩让他到哪里上幼儿园?”在市桥东区的一个大型小区,许多年轻家长见面都在互相打听对方小孩上学的去向。其实这个大型小区本身有一个省级幼儿园,就近入学本来是最好的选择,但相当部分家长偏偏喜欢“舍近求远”。记者采访发现,和这个大型小区的家长持相同做法的家长大有人在。为什么? “小区幼儿园老师的素质跟不上”
早上8点,陈女士带着两岁半的孩子准时在小区门口等校车,陈女士住市桥东区,但她为小孩选择的幼儿园在沙湾,坐校车要半个多小时。为什么不就近选择幼儿园入读?“小区的幼儿园虽然硬件不错,但是现在私人老板承包了,收费高,老师的素质却跟不上。”陈女士说,他是听其他家长说小区幼儿园老师的素质跟不上,在社区的论坛里,她还看到一些关于小区幼儿园的帖子,让她更加感觉对小区幼儿园没有信心,所以就舍近求远,让孩子到沙湾那边上幼儿园了。
记者采访发现,该小区相当部分和陈女士是一样的看法,一些人宁愿花更多的钱,也要去别处找一家自己认为“更好”的学校。
为了孩子不停寻觅
为了女儿上幼儿园的事情,曾女士几乎对市桥所有的幼儿园都作了个详细的了解和分析,最后,住桥南街的曾女士把女儿送到德兴路的一家幼儿园。“经过比较后选择这里,感觉心里踏实了很多。这里的老师负责任,有耐心,能教孩子学到知识。”曾女士说,为了孩子,她愿意在接送孩子的时候辛苦一些。
家住德兴路的徐女士也为孩子上幼儿园头疼,徐女士的家就在一家幼儿园的对面,每天都可以看到幼儿园里老师上课的情形。“我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对面这家幼儿园的了,看到那些老师对待小朋友的态度,有时候很凶,我宁愿把孩子送远一些。”就在徐女士为孩子寻觅幼儿园的时候,上面提到的曾女士就为女儿选择了徐女士家对面的这家幼儿园。
接送孩子麻烦多多
“每天都要搭公车接送孩子,长年累月,真的不容易啊。”黎婆婆每天都要负责接送孙子上学,因为孩子的父母给孩子选择的幼儿园离家较远,要搭五六站公共汽车。“遇到上下班时间,抱着孩子坐公车时,有位置还好些,没位置坐也不安全啊,万一抱着孙子摔一跤,真不好交代。”黎婆婆说,上了1年幼儿园,孩子的父母终于感觉有些后悔了,但之前已经一次性交了那么多赞助费,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舍近求远。
相对自己坐公车,按理说坐校车会方便很多,但实际上也会遇到很多不方便。“校车8点准时来,没等两分钟就要开走,如果误了时间,就得自己送孩子上学。”邓婆婆说,有一次孙子迟到了几分钟,结果校车已经开走了,她只好自己打摩托车送孙子上学,没想到半路自己身体的老毛病发作,幸得摩的司机好心送她去医院。经过这次出事,邓婆婆的儿子和媳妇都感觉很愧疚。
第五篇:何必血色
何必血色
当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在文化方面其实很苍白。初看这个题目,不光读不通,关键是犯了语文上的语法错误,笑自己的无知。不光如此,更因为它让我想到了周国平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何必温馨》,所以惭愧自己有那么点班门弄斧的狂妄。
周先生的文章旨在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最实在的人生?爱情、家庭、人生理想,在作者看来,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爱就要爱得惬意,活就要活得轻松。
不禁想起了一年前在博客上写的一篇关于《血色浪漫》的观后感。事隔一年,又要重新勾起回忆。不说写的有多出彩,只是这部电视剧让我感动,主人公钟跃民追求的就是周先生所倡导的那种最实在的人生。按自己的意愿,想法来生活,对他而言,住豪宅与住窝棚的感受是相同的,彼此不相关联。试问,当今社会能有如此豪爽胸怀的又有几人?
然而,一年后,《血色人生》、《血色残阳》、《血色玫瑰》等电视剧的相继上映,让人觉得俗,又流于形式。我很想弄清楚到底什么是血色。于是翻开很久没动的字典查找它最初的含义,知道它本是用来形容皮肤红润的颜色,无他。那又何以可以频频走穴,亮相于各大银屏,实在让人费解。
一个词本身并无好坏,只是需要给它一个特定的语境,才能够彰显出它的魅力,一旦放错了位置,再完美的词也会让人厌恶,鄙夷它的粗俗,更何况滥用。
有的人为命运感到悲哀,但是今天,我却要为“血色”感到悲哀。那些自以为儒雅的人生生毁掉了一个更加儒雅的词,于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写到这里,我忽然悟到了自己为何要为“血色”鸣不平的真正原因。《血色浪漫》跨越时间的长河,从文革开始,以一群追求理想主义的青年为线索,演绎一场浪漫的人生。因为喜爱,所以不容别人染指。或许其中有自私的成分存在吧,但却找不到一个能令自己心情舒畅的理由,实在不愿看到“血色”一词的平庸化。
对于这些,我实在想不明白,更不知该如何收尾。想借周国平先生的笔来作个概括:
未必血色,又何必血色!
实在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主语,那就这样结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