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我之舞(5篇范文)

我之舞(5篇范文)



第一篇:我之舞

《我之舞》读后感

“他们跳的一塌糊涂,一塌糊涂他们跳的。”这是故事里出现最多的一句,是有些傻的路经常在说的,但是路他不“傻”,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老孟也是这么觉得的。

讲述了“我”是十八岁那年,一直和路、老孟、世启呆在废园里,邂逅了一对死去的老人,这之后“我”就在所谓的两位老人的鬼魂的对话中,开始探索起“死”的问题。略带恐怖的神幻色彩,史铁生开始叙述起他对“死”——个世人一直回避、厌恶的话题。但这其中是有深度的,这是一位早年截瘫、对未来充满绝望的年轻人,在宁静安详的地坛里,自己寻到的光明。

地坛是个安静的好去处,对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是这样的,但对一个一心绝望的人来说决不是这样。都说人在寂静的地方会想很多,可这个时候确定了死的决心,那就糟了,可是史铁生他却看清了生死,寻到了生活的方向。他在地坛里观察到的点点滴滴,那些细致的观察成了他日后的材料,是他寂寞处境中的深思,推他抵达人生的窄门。

我敬重史铁生。他是真正有理有绝望的,但他却看穿了这个尘世,觉得 我总该活下去,看看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的。但我没有这样的勇气,明明是个四肢健全的人,我却想要逃避这个现世,总想着哪天能回到原来那个虚空就好了,妈妈总说我是“吃饱了撑的,到他们那个年代就不会这样想了”。我认可,但不认同。的确,如果处在他们那个饥饿、困苦的年代,我会辛苦地活着,没有闲暇去考虑这些“有的没的”的问题;可是现在不同,我衣食无忧,闲暇时可以读读闲书、看看漫画,又或者坐下来,想些事情——借以保持内心的宁静。这个时候我就忍不住在想了: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活,我这样的人到底有什么理由可以这样活着?然后就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是为了死去吧。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说明了一点——我是个懦夫!这个时候读到《我之舞》,也就燃起了一点信心:先活着吧,不管为了什么,活着总会找到理由的,死了就永远弄不明白了。

回到正题吧,路一直在念的“跳舞”,我渐渐懂了一点,也许是在说“他们”年轻时候在舞池跳的“舞”吧,也许是人们选择的路而过出的“生活”吧,这两者间暧昧朦胧的联系,也许暗暗指出作者对自己早年浑浑噩噩生活的讽刺:啊,我先前不该那么颓废的,耽误了那么多时光真差劲!但这只是我的臆想。

最有意思的是两个鬼魂的对话,他们总在辨证一些哲学上的问题,男的辩给女的听,女的笑他是在诡辩,可是辩证到最后变成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有没有来生”,老孟绝对是个智者他这么说的:“我赌你们没有来生。”因为“我们活在这一回,他就没输。我们活在下一回,下一会就变成了这一回。”所以说,不管我们有没有下一回,那总是这一回。总想着下一回会活得更好,跳得更好,不如像路那样仔细捉摸捉摸跳舞的事,认真把这支舞跳完。

就像那句话说的,人是活在当下的。我也是这么觉得。

可是生死的问题终究是任你怎么捉摸也捉摸不透的,不如抛开这个问题实实在在的活这么一回。

2012.8.12

高一七班

杜文茹

第二篇:烛之舞

情书给了我最大的勇气,让我为爱情为狂!--www.teniu.cc题 

作者:辛心

——献给爱人同志的挽歌

●辛心

此文献给那些付出真爱或者渴望真爱的人们。

——题记1

我用我最后的热情,唱一曲生命与爱的无尽的恋歌。

——题记2

灯芯卧倒在烛光中呻吟:爱人啊,虽然,我只有一颗心,也要为你燃尽!

烛光,我是烛光,是电灯光下霓虹群中那清纯自然的一束,倔强而微弱的一星。

曾经照遍了秦楼楚馆、三湘风雨,也照彻了万家灯火、千村碧树,而今,我只照你,只为你点燃。

你从来不懂得珍惜。而我绝望地立在一旁为你燃烧。墙上晃动的,是你孤单的身影和我无望的徘徊。

我的心与我的身等长,它直直地贯通全身,吮吸自己的血肉,燃放出明艳的烈焰,照亮了所有寂寥的时空。

童年时,伴你酣睡母亲怀中;少年时,伴你读破窗纸;再后来,陪你笔耕不止。我唯一的使命就是——为你点燃。

你不会知道的,一支燃烧的烛立在这里,便是一串凝固的泪,在光和热的作用下溶解,而纷纷然茫茫然渺渺然而义无反顾地冒。

每次每次,我都希望把自己燃烧得亮些,更亮些,更好地照亮你的小屋。而电灯光亮起时,你脸上的笑容让我灼痛的心更其灼痛。望着你的手慢慢伸过来,捺在我的头上,熄灭了我的热情的同时,——哦,可曾灼痛了你的指尖?

今夜,又是停电,你终于想起了我。我看到你硕大的头颅在天花板上颤动。你说你失恋了。我能怎样劝你呢?只有竭力把光线放得柔和些,不去照床、照窗、照椅、照桌上零乱的物件和狼籍的烟灰,我只照你的脸、照你的唇、照你的不愿看我的双眸。照我们对影而泣的两个,都满面尘灰。

如萤火,小小的一星如豆。窗外,有风袭来有雨打来,而你一任门窗洞开,你说受不了小屋的烦闷。摇曳也罢,挣扎也罢,但我不倒,但我不灭,只求在你身旁长明。而多少次,最后熄灭了我的,却是你吹气如兰的唇。

是的,我流泪。你不需要我流泪,我便流给我自己,虽然我的光是给你的。不想数你额上的皱纹,因为我自己也生了。也不敢去问你哪怕一些很随便很小心的什么。独自踽踽而行了这么久这么久,难得今宵你还能记起我,这就值得我为你流尽最后一颗眼泪。

比起电光,我太弱了,我知道。但我已经竭尽了我的全部。因为我只能照你和你的小屋,却无法照遍外面的世界。我只能释放温馨而不能打造喧哗。你若是讨厌我而向往灯红酒绿人影散乱的舞池,当初为什么要选中我?你让我燃烧了一半的心再为谁去燃烧?

今夜,细雨淅沥,你正在聆听;今夜,风又萧萧,你可以聆听。你善于聆听任何人的心曲,只除了我的。不为什么,我知道。我不愿知道。——难道仅仅因为我的心曲是伴着光伴着热伴着泪向你袭来的,它无言而坚韧,会灼痛你日趋麻木的灵魂和生命?仅仅因为我是一支不见容于现代社会的古典而又痴情、为谁燃烧到底的残烛?

残烛,床脚下废弃的心与身都残了一半的烛。烛泪凝固了,身躯布满灰尘,日夜相伴的只有爬虫和跳蚤却仍死死地在黑暗中苦熬,期待着你能再次将我唤醒,重新点燃我的心。唯一的担心是不能再将我的满腔热情为你燃尽。

为,你,燃,尽。你却决绝地扭过头去。你不看我,我便是为我自己燃尽了么?天,你和我都同样地不懂人生。

烛,生来就是为别人燃尽的。你总是把我与黑暗并列,又在曙光来临时将我遗弃。

多少载,夜夜,就在你的身畔,我都是在自欺欺人的光影中沉浮。有自取灭亡的飞蛾扑来,烧着它们的同时好像也烧着了我自己。我们都是同样地痴情于自己爱不了的所爱啊!

残烛,我是一只用自己的光与热与泪绝望地为你燃烧的残烛。我不能悲悯自己,也从不需要谁来悲悯,因为是你,我才这般心甘情愿地在你面庞的阴影下逐渐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一寸一寸地焚毁,慢慢地剥去我面孔的冷漠,把最后的身躯化作一颗琥珀般的烛泪,捧出一颗通红的心,伴着桔红色的火焰在跳跃,在舞蹈,在欢笑,辉映着你的面颊。终于,你被我闪烁不定的光线所获,抬起眸子良久地注视了我。这便值得我积聚所有的力量,再作一次辉煌的赞礼。

这一刻啊,鬼神远遁,天地无声,只有蓝色的火苗、金色的光芒在闪耀,那么旺盛那么深长那么执著,因了你的心,和我的心。

挣扎了最后一下,火光弱了,更弱了,直至萎缩不见。在满屋子的袅袅青烟中,我遂从容化禅。其实,我原本可以燃烧得麻木些、昏暗些,生命也许会持久些。但你诱惑了我。

因为开初那一夜,你伴我一起流了泪,并为我作了一首《烛之颂》。如今,但愿你能用它来奠我,奠我在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多事之春。

熄灭了,一屋子的袅袅青烟都是我最后的眷念和叹息,拥抱着你环绕着你亲吻着你抚摸着你。而你却咳嗽起来,并把窗户推得更开,让风儿驱散了我的回顾。我于无可奈何之中蹒跚地离去。窗外那一场欲零还驻的细雨,便是我的足音了。

别了,永,别,了,——我的一生的爱。


第三篇:鞋匠之舞

导读:奥尔夫音乐教案活动目的是通过元素性的节奏/律动/游戏等体会角色游戏的乐趣,培养幼儿模仿能力、想象能力,节奏感等。

中班音乐游戏:《鞋匠之舞》

活动目的:1.通过元素性的节奏/律动/游戏等体会角色游戏的乐趣。

2.通过图示体会音乐的曲式结构。

3.培养幼儿模仿能力、想象能力,节奏感等。

活动准备:道具(鞋匠的包);音乐《鞋匠之舞》、《玩具兵进行曲》;黑板、粉笔。

活动过程:1.律动《玩具兵进行曲》A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变换动作行进。例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体会运用身体乐器的乐趣。B教师提醒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玩具,边表演边行进。

2.欣赏音乐《鞋匠之舞》,老师模仿鞋匠,跟音乐节奏做缝和捶的动作。

3.引导幼儿画图并通过图示体会音乐的曲式结构:A-B-B’。看图示跟音乐做动作,体会A缝的动作及节奏;体会B和B’的节奏区别。

4.幼儿扮演鞋匠练习动作,启发幼儿在捶的动作时的创编,例如:不同方位的捶。

5.分角色游戏:一半的幼儿扮演鞋匠,一半的幼儿扮演顾客。提出要求,鞋匠要利用各种语言或方法招揽顾客。顾客在A 时找鞋匠修鞋,B时伸出脚,跟着音乐节拍做出得意或满意或不满意的表情。一个乐句结束时换脚。B’结束要付钱。第二次A 开始再换一位鞋匠修鞋。

6.小朋友交换角色,创编不同的修鞋方法,再次游戏。

7.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做活动小结。

8.听音乐开火车律动,离开活动室。

第四篇:死亡之舞

死亡之舞

你愿意是一只白天鹅还是黑天鹅?这是我看完《黑天鹅》后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在传统观念里白天鹅象征着纯洁,美丽,高贵,典雅;而黑天鹅则代表邪恶,欺诈,黑暗。就比如我们从小就学习的语文课本,它让广大的青少年从小就明白了,只要努力,丑小鸭也可以变成白天鹅。Nina在还没有全身心投入舞剧之前,可以说是一只纯洁无暇的白天鹅。她拥有精致的面孔,害羞腼腆的笑容,按时上下班吃饭,刻苦练舞,典型的乖乖女形象。这一切都是她妈妈所教导管制出来的。就像她后来生气的时候冲她妈妈所说地:“你实现不了的梦想,即当一个芭蕾舞后,就想让我代替你去实现。”这时的她隐忍着,小心翼翼的生活,带着想实现梦想的期望及妈妈所给的压力,一往无前的继续为梦想努力。当tom告诉她,她不适合同时演白天鹅与黑天鹅时。这一刻,让她期待已久的梦开始破裂,痛彻心扉,比她撕裂自己连在一起的脚趾还痛。这个白天鹅似的女孩,只是单纯的追寻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只真正的白天鹅。可是现实远比她想象的残酷。还有lily等跟她争夺这个角色,还有许多的黑天鹅在潜伏,伺机起舞。记得她去找tom时的表情,那么受伤委屈隐忍的对他说,我行,我能把它演好,请你相信我,给我机会。那个眼神深邃的中年男子引诱他说道,其实你有很多资源未开发。那种咄咄逼人的语调,那种单刀直入的动作,让年轻初出了解世事的女孩措手不及,表情极为的那为情。这也正好表现了这时的她,真如一只白天鹅,不谙世事。但对一个女孩来说,特别是这么一个女孩。从小生活在妈妈严厉规制的环境下,对于情爱或者说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需要什么都不了解的人,而能当上芭蕾舞后,是她心中的全部梦想。可是这时的她,定是不能同时演好黑天鹅这个角色的。舞蹈,不但要求的是技术的精湛华美,同时也要引人入胜的让观众深有同感,这就是感情的投入与释放。可这一种美妙的感觉对于一个连口红都偷拿别人的,没有谈过情说过爱的女孩是不具备的。她仅仅是一只白天鹅,刚出生的。这样的她,是传统的我们所喜欢的那种类型。可是时代在变,许多东西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那些形而上学的观点,也许不属于年轻的新一代。他们宁可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一反传统地选择自己人生的完成方式。

我们是否可以同时在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完美结合中重生?为了让她演好这个角色,编导tom在练完舞别人都走后,一个人当她的伴舞者陪她练舞。其中的调逗,触摸女孩的敏感部位等等,无不让Nina产生前所未有的兴奋感。而到高潮处,编导却嘎然而止了。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需要的是你来引诱我。”可以说,这是Nina蜕变的开始。是的,一切只是刚刚开始。那些在昏暗地铁,猥琐老男人的动作,我感觉她并没有产生不悦。我想:她年轻的心里兴许还会有丝丝的愉悦感,或者说把他当成了与编导的延续。这个在后面她在浴缸里的自慰有着同出一辙的体现。这时的她没有羞涩,反而给人一种很满足的表情。我想这是真实存在的感觉,不是她虚幻的。直至一滴血融入水里才把她惊醒。跟lily去混乱的从来没有去过的酒吧。在lily的怂恿下喝含有不明物质的酒水。跟陌生人欢快。甚至与lily欢好。对妈妈的责问不理不睬,甚至在演出的早晨还弄伤了妈妈的手。妈妈大声气急败坏的说:“你不再是我的女儿Nina了。”是的,她已经蜕变了。她已经从那个循规遵矩的顺从者,一步步地触碰到自己内心所隐藏的激烈的阴暗面,然后撕裂结痂,直击心中的真或者是恶,并与之反抗。在影片中印象颇为深刻的物质就是镜子了。镜子是一件有魔力的东西,如王后的魔镜般,可以投射出真善美丑恶。这就是电影的一个意象。通过它可以看到美,也可以揭露自己的卑劣,把内心的全部都一览无遗的映射出来了。例如: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肩上的伤,慢慢慢把它拔出,看着让人毛骨悚然。这就是现在的她了,应该蜕变的淡定不惊了。这不但是一种病变,同时也预示着心理的诡异变化。还有在和Lily的搏斗中,用镜子的碎片把她刺死了。从镜子中,她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诡异而自虐。记得心理学上说,这种现象叫做二重身。这样的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自己,但他们往往都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最终都以死亡告终。有时候二重身会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预言和警告,但亦有二重身现体杀死本体的事件出现。这就是要演好黑天鹅的代价么?她总觉的别人都要抢走她的角色。站在自己的世界中心,看别人都是诡异的表情,或者Lily跟舞伴在暧昧,这时的她已经快全部蜕变了。看不清了自己,这时的她超乎常人的冷静理智。比如:把Lily刺死后拖到卫生间,血流出来后拿毛巾被盖住,继续用心跳舞。好像这些可怕的事重来没有发生似地。她心中只有舞蹈,她的恶或者说黑天鹅的恶在上台展现黑天鹅之前的那一刹那彻底爆发。在最后表演黑天鹅的时候,我们穿过她深邃的眼神以及镇定的神态,一种无言以说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油然而生,随着音乐和优美震撼人心的舞蹈。我们看不见之前的Nina的唯唯诺诺,灰头土脸,担惊受怕的样子。其实使人更震撼的是,她把二者都能演绎得那么精确传神,她已经与物融为一体了。她周遭都是荧光,如天鹅展翅高飞般。是的,她是要走的,看她脸上的不舍表情,她甚至还看到了爱她的妈妈,泪悄无声息滑下。我们的呼吸与感情在她跳下的一刹那间停止。世界好像静止了,只听到自己的心跳,连别人的呼喊声都是一种背景。Tom跑过来抱住她说:“你听到他们说爱你了么?”是的,她听到了,在去另一个世界的路上。这时的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远比不上视频的画面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与激动。画面上那个女孩安静满足的表情,四周欢呼鼓掌的人群,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她的生命舞蹈的震撼效应。生命如此美好,经历疼痛以及那些巨大的幸福。特别是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实现做出如此的牺牲。不,她是心甘情愿的。生命的舞蹈,同时也是死亡的舞蹈,这是一份非凡的诗意,结合在生与死,理性与疯狂,在限制的生活环境中,完全的抒发自己。原来自己也可以蜕化成自己不敢想象的物体,与它融为一体,体验明亮黑暗。死亡,并不是结束,有时是一种解脱,生命的完成。Nina用生命去舞蹈,舞终,人也要散。Nina的死亡之舞,代表着新生,犹如“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死亡之舞,预示着生命的另一个开始。

《视觉文化》期末大作业

标题:《死亡之舞》

姓名:王霞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 学号:20092311310089

第五篇:生命之舞

~-5-22 字数:2777图书馆二楼文学阅览室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尤其面对新书架上的新书有一种阅读欲望,一来多是最新出版,感觉会有新的观点和思路,虽然事实常常并非如此;二来无形中满足下意识里“喜新厌旧”的情绪,虽然我同样喜欢在别人勾画的痕迹中对比和共鸣。借阅《凝视与守望》的理由便基于此。《凝视与守望》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散文》中的一卷《生命文化卷》,除此之外还有哲理、历史、地域、宗教、先锋文化卷等五卷。丛书编写的初衷是,“从文化、美学的角度对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进行检视,使读者在对世纪经典美文的欣赏中获得愉悦,于喧嚣、浮躁的生活里获得平和、超然的心境。”在丛书主编的位置上,我发现了刘湛秋的名字。最初知道他是源于顾城和英儿在激流岛过于疯狂的激情放纵和惨痛结局。一个天才和两个女人的海滨童话,摧毁了爱情,也疏远了刘湛秋和英儿之间有些暧昧的接触。他们的故事在《魂断激流岛》中有没有论述,没有亲见。但在英儿新作《伊妹儿情书》(?)中讲述的似乎就是他们之间风雨交往的经历。岁月风尘的磨砺之后,两个人重新走到一起。在人生的舞台上,这种爱恨情仇的表演从未中断,只是时间、地点、人物在不停地更换、交替。作家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命与思想的舞蹈,在二十世纪文化的大背景下,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宁静厚重的内心世界。此书的编排框架试图回避“绝对的时间排序、作者声名的排列,而在映衬、对照的审美观照下,让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关于生、死、时光、情感——思和说。”如此编排的好处在于,读者可以比较清晰的领略不同作家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论述,欣赏并比较。关于生与死、成长与暮老,刘如溪在《此生正在飞翔》中说,“活,仅仅是活着,取缔了诗性的介入,放弃了飞翔的渴望,生活只是一连串时日的消逝,没有前进,没有攀升,这意味着自我探寻的放弃,生命的永远放逐。”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积极态度,肯定了人之奋斗的意义与生命在“飞翔”中完善并充实的可能。庸常人生的卑微生命在现实与金钱的重负下,无法保持飞翔的姿势,而终归成为忙碌于陆地平面的灵长类。与渴望飞翔的激情形成截然对照的是张爱玲《烬余录》冷漠的描述。张爱玲对战争生活的冷静与反讽,令人无法不努力揣测这个不寻常女人的内心世界。关于战争,“和平反而使人心乱,像喝醉酒似的”;关于情感,“去掉了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关于人性“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事实是如此”。她从消极的立场上渲染了小市民社会中自私庸俗的人生态度。阅读~年代的回忆和倾诉,我憧憬向往《动物凶猛》中孩子在那个时代里天堂般的世界,即使那只是王朔文字欺骗的又一次成功的预谋;我无法明了《雪落黄河静无声》中那大于爱情的对祖国盲目的忠诚,可能我没有那个时代生命体验的真切感受;我唏嘘感叹于《无人部落》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折磨,但愿那一页历史永远雕刻于岁月的浮雕而不再重演……~中苟活与死亡,我看过不少,那种特殊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人之丑陋与崇高、妥协与抗争,我都可以理解,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不同。赵丽宏在《死之余想》中所描述的例子,几乎是我所听闻的所有~~中最为惨烈的一个。作者在法国作曲家圣桑的《死之舞蹈》的乐曲中,听一个素不相识的旅客讲述关于~死亡的故事。党支部书记是一个“血气很盛的中年汉子”。关押者为了防止犯人自杀,即使在上厕所、吃饭的时候,也有看守跟随,身边存在利器也是不可能的。绝望者所萌生的死之坚决并为之实行的勇气,常人是无法想象的。“看守站在他面前陪着,只见他拿起一双竹筷子,定定地看了几秒钟,突然抽出一根,用极快的速度塞进自己的鼻孔,然后猛地将头重重地向桌面上叩去,只听‘噗’地一声,长长的竹筷子整个戳进了他的鼻孔,戳到了脑子里!那党支部书记仰面翻到在地上,当场就死了,连哼都没有哼一声”。……天蔚《庄严的美,悲壮的诗》则呈现了一种死亡的诗意。伦敦举办一次国际芭蕾舞比赛当中,主持人宣布:下一个节目《天鹅之死》,由巴甫洛娃表演。观众骚动:她不是死了么?乐曲忧伤,聚光随音乐缓缓移动……观众在空旷的舞台上,仿佛看到超越了时空而永恒的巴甫洛娃在翩翩起舞……人到中年的感慨是因为走向迟暮的恐惧,还是回首曾经的懊悔,我无从知道。但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则告诉我们,中年的故事是那只扑空的精子的故事:“那只精子日夜在精囊里跳跳蹦蹦锻炼身体,说是将来好抢先结成健康的胖娃娃;有一天,精囊里一阵滚热,千万只精子争先恐后往闸门奔过去,突然间,抢在前头的那只精子转身往会跑,大家莫名其妙问他干嘛不抢着去投胎?那只精子喘着气说:“抢个屁!他在自渎!”这是一种略带荤腥的幽默,在紧张的思考与阅读之外,我们的确需要这样一种轻松的跳跃,否则,生命的沉重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快乐和微笑。文学不仅仅将一个世界变得复杂,更要让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充满诗意。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这种善意的蒙蔽中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追寻朦胧遥远的理想所在。残缺之美在于“念天地之悠悠”的沧桑、“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希望,和“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追忆。唐韵《宁愿残垣断壁》认为,“汉民族因为儒教的浸染而形成的宿命和中庸的集体意识,使我们奉献给人类文化祭坛上的牺牲只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却没有真正的大悲剧艺术。”陈超《懵懂岁月》的叛逆文字,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或《动物凶猛》,看电影在先)的短篇版。抽烟、打架、早恋、秘密阅读、旷课……那个时代的一切对我都是一种神秘的诱惑,尤其在我走进任何一个70年代便已存在的破旧大院,我都可以想象和感受到那种没有高考、电脑的青春是如何在暴力与激情中,释放最为本真的疯狂。那个时代的一切都是疯狂而丧失理性的。……以上的文字,几乎是不能称之为读后感的,我引用了太多的文字,复述了太多的文章和故事,而没有更多对这本书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评价。或许,我觉得那样作没有太多的意义,至少于我是这样。书中的文章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这一点很显然。文章的选择自然和编者的阅读面和个人素养有关,但对于美的感受,在最为基础的感受层面上,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我相信。除了那些号称先锋的文字无法为大多数读者接受以外,读者的审美眼光是趋于一致的,就像我们认可朱自清的《绿》与《荷塘月色》的优美文笔一样。单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它们即使不是无可挑剔,也是出类拔萃的,至于个别文章评价的分歧在所难免。因此,抛却编排分类略微凌乱的缺点,我几乎想出不其他不足了。甚至,这点缺憾都是因为散文写作的自由和驳杂而无法明晰分类所造成的。倘若在某个暖洋洋的下午,那些在纸上舞蹈的文字,能够照亮生命中为你忽略的某个角落的话,就足够了。生命还在延续,我们唯一能作的就是跳好那段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舞!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01611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