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回到原点-对于王安忆《长恨歌》小说的一些思考

回到原点-对于王安忆《长恨歌》小说的一些思考



第一篇:回到原点-对于王安忆《长恨歌》小说的一些思考

回到原点

——谈王安忆《长恨歌》中的轮回主题

支星晨

摘要:王安忆的《长恨歌》描摹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这个上海滩中的女孩典型——王琦瑶,从生到死的这漫漫一生,本来就是一个最大的轮回。小说中各种轮回交织在一起,相汇相离,共同建构起一个城市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人物都逃脱不了宿命的羁绊,也在城市的镜像中,从个体的特质融入到普适的概念里,实现了叙述者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长恨歌》轮回与宿命城市影像建构

正文:

王安忆曾经谈过小说创作的“四不政策”: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任务、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这一点同样贯穿在《长恨歌》的叙述中。王安忆采用了典型的零聚焦的叙述方式,运用了上帝般的全知全能视角,将这一曲旧上海的长恨歌娓娓道来。而故事叙述完,铅华洗尽,一切照旧,结尾那一句“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暗含了自然世界与人情世界相通的生生死死、轮回反复的宿命观,这种回到原点式的轮回主题在小说中是通篇遍及的,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独到的叙事哲学。

一、王琦瑶们的同心圆式宿命

王安忆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叫做王琦瑶的女子形象,这个形象从生到死,构成了小说的基本脉络,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轮回。

然而王安忆显然不只是为了叙述一个个体。小说的开篇部分有一节的标题就是“王琦瑶”,字里行间蕴含了“王琦瑶们”这个深刻的隐形角色群,这个群体有着王琦瑶几乎相同的个性甚至命运,而这种相似是弄堂赋予的、是那个年代普适的价值观所赋予的。王琦瑶们是典型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年轻女子形象,她们貌美而单纯,追求梦幻的爱情,期待外面的世界。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群女子,叙述者早在开始就表达了那一层凄凄的隐忧,或者早已迫不及待地昭示了她们悲剧的结局,“上海弄堂因为有了这情味,便有了痛楚,这痛楚的名字,也叫王琦瑶”。

王琦瑶们是矛盾而统一的,她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与后文的那个王琦瑶相似,但多少有一些差别。她们的宿命是建构在一个个同心圆上延展开的。同心圆最核心的内核是旧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王安忆在小说中把人物生活的环境人格化,令人清晰地感受到城市的脉动。而王琦瑶们的人生围绕这个灵魂,从外围的一点出发开始画弧,每个个体专属的这一段段弧连缀在一起,或长或短,或细或粗,不变的是处在中心的旧上海的华彩绚烂、人事浮沉和最终这段弧会回到原点的结局。

虽然这个同心圆式的悲剧,是王安忆没有在小说中直接表达出来的,但是这样一种轮回式的主题,是小说深刻的精髓所在,是叙述人对过去的时空反省和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圈圈同心圆所描摹的王琦瑶们这个群体的悲剧之外,似乎叙事者还展现了另外一支力量,这股力量,企图去冲破这种循环。这就是王安忆笔下的邬桥世界,这个世界是远远地独立于城市世界之外的,而这个世界同样被王安忆人格化,并与旧上海的灵魂产生强烈的碰撞,这种碰撞也是作者自身的一种人格追求,她试着在故事的环境中让故事外的读者也进行一种反思。叙述者的内心,其实是希望把原本的弧的中心拉到这个恬淡的邬桥世界的,这个世界是空灵的、安宁的、澄澈的、没有杂质的,作者所期望的是能够令王琦瑶们以这个点为圆心最后回到原点,但是期望终归是期望,叙述者也深知这是无法改变的宿命,在这样一种矛盾的隐隐的纠结中,作者也慢慢在叙述中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属于王琦瑶的性格世界,继续这一场悲剧。就在这样一种有一些虐心的惆怅之中,故事变得更加悲凉,而王安忆要表达的深刻的轮回主题也得以更加鲜明的昭示。

二、建构在城市影像之上的个体王琦瑶的宿命循环

回到文本本身。王琦瑶的悲剧其实早有伏笔,开头写她与吴佩珍去片厂的经历,提到一个演员饰演的那个死去的女人角色其实也预示了最后王琦瑶类似的结局。王琦瑶的一生,就像片厂里每天拍摄的电影一样,终究是一个梦,王琦瑶从这里开始她的梦,最终她死前出现的幻觉,则是这个梦的终结,于是王安忆笔下的这个故事显得那样的顺理成章,而这个顺理成章的梦也勾勒出了故事里最大的一个轮回,所以更能让人感受这故事的平凡性和真实性,但这个平凡性是最可怕的东西,人世浮沉、铅华洗尽以后,我们竟然发现这原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很真实的故事,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静默中。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上海滩的人们构筑了故事中的城市影像,在这个构筑的过程中,类似开篇描摹“王琦瑶们”,王安忆总是运用淡而不虚的笔法,每讲述一个人物,都好像在讲述着这样一群类似的人,比如写老克腊、比如写长脚的时候,也干脆直接点明“这其实是一类混社会的人”,这样的一种冷静的笔调,显示了这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却也因为这种“平凡”的阅读体验,更加彰显了生活中那些生命的流转所透露出的循环的关于宿命的主题。

王安忆首尾呼应式地设置开头和结局的情节,颇有模仿《红楼梦》之嫌。曹雪芹开篇的那些判词到今天都让人沉醉,原因正是在于其表现出的那种传统的中国哲学的生死、宿命的循环论。每件事情都有个开端、有个结局,生死就是个典型,《庄子·齐物论》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道家把死生都看做是无意义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的转换而已,是对等的,但不是对立的。而“判词”的魅力就在于此,把悲戚的死亡看做是一种宿命使然,把悲戚的点放在宿命循环的不可改变而不是死本身的痛楚上。于是就不难理解王安忆运用类似笔法的目的了,她要突出的不是王琦瑶的死,而是把王琦瑶的死作为整个悲剧的一环来写,而真正要突出的就是这样一种轮回。

这轮回不是封建迷信的天命观,而是在旧上海这个环境下人性的趋同所构建出的轮回。再次提到王安忆的小说“四不政策”,《长恨歌》里的男人女人们,都是那个年代再寻常不过的生活中的角色了,上海滩的繁华令人如痴如醉,但是没有人愿意去承认这其实只是个虚幻的梦境,梦总有到头的时候,倒是文中有一个导演曾经向正在竞选“上海小姐”的王琦瑶提出过警告,指出了这个梦一般世界的不真实,然而王琦瑶早已不是那个弄堂里的有着“忠诚老实的美”的王琦瑶了,或者说,王琦瑶还是王琦瑶,可是她已经步入了一种浮于外人、外事、外物的生存状态,其人格的本质也许还牵连着,但显然这根牵连着的细绳已经近乎绷断的边缘了。

谈到这里,必须说说王安忆笔下巧妙设置的一些意象:电影、镜头、橱窗、镜子,这四件东西,有着共同的特征,都和“反射”或者“折射”相关,这些意象的象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个镜像重叠的世界,通过这些“反射”、“折射”,个体建构起对于外部世界最直观和最深刻的观念,这些观念,在王安忆小说中,就是城市的灵魂,因此城市的这种人格化不是城市自己所有的,而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所赋予的,但是可悲的是、无法改变的是,人赋予了城市以人格,最终却消亡在城市里,而另一个人可能在他消亡的一刹那,开始了“又一季枯荣”,如此循环往复。正如法国作家博奈所说,“镜像是模仿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反映事物的原样,映出的是一个十分相似但略有区别的影子,由此,镜像揭露出真实世界外的另一个虚幻的世界,使镜子成为一种谜一般的能产生异象的人类自我认知的途径”。之所

以王琦瑶会陷入轮回之中,不是有什么上帝神灵在暗中插手,而是这个镜头下、橱窗下的环境反射出的光线让她睁不开眼睛,让她迷醉在这个虚无中,“镜头总是美妙,将杂乱和邋遢都滤去了”,殊不知这“杂乱”和“邋遢”才是生活本身,但是一切终无法挽回了。

王琦瑶已经浮在了“外界”这层薄薄的介质上,在成为“上海三小姐”以后、在结识了李主任以后、在进入了爱丽丝公寓以后,王琦瑶以为拥有了全部,但是很快,这个梦是破了,李主任意外身亡、她也搬出了公寓,唯一剩下的,是那个西班牙雕花的桃心木盒中的金条,这些金条,是王琦瑶仅剩的一点“资本”,虽然还有容貌,但是再美的容貌终有老去的一天。但是故事的最后,也正是这木盒间接地害死了王琦瑶,这便是又一个循环,而且这种循环多少带着一点对于欲望的讽刺和排斥,欲望本身其实也是一种虚无,在王琦瑶辗转的人生中,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了全世界、拥有了别的女子所渴求的荣华富贵,再到堕入一无所有的深渊,最后彻底幻灭,这个轮回的过程,其实说到底,就是个虚无的梦。在这里,王安忆在探讨一个中国哲学经常提及的“有无”的定义问题,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可见这不是由“物”来决定的,而是由个体的内在对于真实世界的认同感来决定的,而一旦如同王琦瑶这样,越来越疏离这种认同感,那么,结局必然就是在这个循环中不可自拔,即使回到原点,大梦依旧未醒,王琦瑶最后弥留的刹那,她看到的是40年前的片厂中的那个死于他杀的女人,然而即使看到了,在王琦瑶内心,这只能说是印证了她依然忘却不了40年前那些浮华罢了,而最后那盆夹竹桃,是从叙述者的视角看到的,这也再一次表达了王安忆对于宿命的认识:王琦瑶的这个梦破了,但是,对于时间来说,不过是又一个王琦瑶的开始,一切照旧,不会因为王琦瑶的死而改变什么,历史瞬间就会把王琦瑶抹去,这从某种意义上是自然的轮回,是这个我们触手可及又无法企及的自然的循环,没有人可以改变。

王琦瑶悲剧的一生中,除了李主任,还有一个角色是无法忽视的,那就是程先生,王琦瑶后来遇到了不少男人: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等等,然而与程先生的感情是最为纠结的,但是王琦瑶没有真正爱过程先生,他们纠结的不是相互的爱恋被阻碍,而是单恋造成的双方无休止的纠结。程先生的条件并不差,但是唯一的问题就在于他太平凡,在王琦瑶看来尤其如此,王琦瑶是个被重重镜像封闭起来的女子,在她最青春的年华里,她渴求的是一种超越,一种绝对的凌驾他人之上的快感,所以她是不会真正爱上程先生的。然而等到浮华过后,一切都没有以后,在经历了与康明逊、萨沙的感情后,在怀上了孩子以后,这时候王安忆笔锋一转,“还有一个程先生”这个赫然的标题,把这种人事的轮回道得犀利透彻,令人恍然大悟。然而程先生终究是个有血性的男儿,在为王琦瑶打理好事情以后,他选择了自杀,这自

杀也是一种解脱。程先生的再次出现于王琦瑶是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当初,但是毕竟不是当初,而于程先生也是个轮回,从不拥有到王琦瑶此刻的承诺,这之间其实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因为这段感情是只有恩,没有爱的。程先生的自杀可以看做是殉情,殉的不是爱情,因为本来没有,而是殉的自己对于这份单恋的执著。

程先生对于王琦瑶的恩,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王琦瑶的照顾,而这照顾又很大程度上缘起于王琦瑶的孩子。生育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轮回,有人死亡,有人新生,循环往复,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但是薇薇(王琦瑶的女儿)和王琦瑶之间,其实一直就是相互碰撞的,最鲜明的一个细节就是给薇薇的男友挑选西服的事情上,薇薇追随潮流,王琦瑶却坚持要旧款式的,这个细节展现了王琦瑶对于过去的留恋,她对于40年前自己“上海三小姐”形象的追思从没有改变过,这种对于过去的回望和光阴的流逝是相悖的,这种错觉给王琦瑶带来的是更深的迷惘,而薇薇表面上的“新”却也没有改变她“分明给人做了个出国的筹码”的结局,这“筹码”的命运和当初的王琦瑶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于是一切又一次回到了原点。

就这样,那些旧上海的故事在王安忆的笔下不断循环着,构建了属于王安忆的独到的叙事哲学:勾勒一个从一点回到一点的轮回,这个轮回中,也许某一部分的弧线会重叠,也许会支离破碎,但是最终还是回到那个原点,人物的生死、角色的个性、每个情节之间的藕断丝连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不断升华,最后也都回到了原点,实现了一种近乎“不叙之叙”的表达效果。《长恨歌》内涵的魅力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文中所有引用的《长恨歌》小说内容选自王安忆,《长恨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

司,第1版(2011年8月1日)

2.《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 ――与王安忆谈<长恨歌>》,东南早报,网络链接:

4.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镜像的历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周明娟,《都市女性的镜像式生存----王安忆<长恨歌>的别一种解读》,江西财经大学学

报2007年第4期

第二篇:王安忆小说《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评价
本人看了《长恨歌》这部小说感受颇深,于是我又上网看了根据小说改版的电影和电视剧。其中我对电视剧中的程士砥程先生这个角色相当敬佩,虽然原著中的程先生形象跟电视剧中 的有点出入,但是电视剧中的他真是专情到了极点。爱了王琦瑶一辈子,疼了她一辈子,无 怨无悔,直到死,还是念念不忘王琦瑶。我在想王琦瑶何德何能?身边有这样一位痴心绝对 的追随者,她还求什么?电视剧中有很多镜头都看的我好心酸。一个人,前世要修多少行,下一辈子才会遇到一个如此绝对的追求者?一个人要有多爱另一个人,才会放下尊严,放下 一切只求她一切安好?


第三篇: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

邓丽敏/文

哲人曾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来自相同的起点,又去向相同的终点。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原点。

人固有一死,正如草木经历萌发、生长、枯萎、凋亡的一秋,人的生命也从呱呱坠地到撒手西去的过程中耗尽。回到生命的原点,是人不可逃脱的宿命。君不见,秦始皇的仙丹灵药也挽救不了时光老人的脚步;君不见,才子佳人的海誓山盟终究抵不住一钵黄土的掩埋;君不见,无论是芸芸众生还是帝王将相,终将成为历史的烟云。在回到生命的原点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渺小与伟大没有区别,带不走金钱、权势,听不到来人的呼唤,我们都将赤裸裸地回去,正如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人生苦短,何其悲也!

但是,落叶归根可以化为春泥滋润新叶,我们与其衰吾生之须臾,不如高歌一曲,因为回到生命的原点不是终结,反而是新生。当万千繁花落尽,你我都将回到原点的那刻,你我都拥有什么呢?追忆往事,你会不会因为了碌碌无为而悔恨,因为全无贡献而失落,因为虚度年华而懊丧?回到原点时,你于他人是重于泰山抑或是轻于鸿毛呢?你能否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呢?这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要靠我们在回到原点的路途上的选择。

放任自己,荒废人生,蹉跎地回到原点,还是无愧于心,舞出生命的活力?贝多芬的回答掷地有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是任由自我膨胀欲望,追名逐利地回到原点,还是大爱无疆、倾尽所有去奉献?香港义工黄福荣、“麻风妈妈”傅玉珠、丛飞、特蕾莎修女等人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作出了坚定的回答。他们归于尘土的那一刻,弱小的身躯却让人感到有千钧的力量。是悲观失落地徘徊于人生的暮年,无奈地等待回到原点,还是抓紧每分每秒,唱出夕阳无限?曹孟德老当益壮,意气风发地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回答地无比豪迈。

生命可以短暂,但却没有理由不精彩。像他们一样去开拓、去奉献、去奋斗,我们在前进路上总会走出不一样的姿态,最终用自己生命之花的凋零孕育出灵魂之果的香甜。

霜露已经降,木叶尽脱,那里便是我们的原点和终点。终有一天我们将回去,回到生命的原点。在那个尘埃落定的时刻,我们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以一颗无怨无悔、无憾无争、无嗔无怒的心。

(2011年10月14日

高三第一学期)

第四篇: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

高三(9)班 周云芝

小时候,最常玩并且乐此不疲的游戏就是飞行棋了。运气不好的时候总是被敌机打回“老家”。当时是什么反应呢?先是带着惊诧且悲哀的腔调“哎呀”一下,再期盼着骰子赶紧来个“六”好再次起飞。那时,回到原点是这样的感觉——因为前功尽弃而懊悔不已。

然而,白驹过隙,春花秋叶随风而逝,我渐渐发现“回到原点”并非坏事,也并非如此简单的事儿。也许起起落落,兜兜转转,我们会在某个时刻忽然回到原点,但那早已不是最初的原点,因为我们的心中多了一些珍贵的玻璃弹珠,在阳光的照射下,落在人生的舞台上,晶莹剔透,流光溢彩。

俞敏洪先生是新东方的总裁。曾有人问他:如果新东方没了,怎么办?他说:“新东方早晚会没的。GE公司是美国的标志,前些天不照样濒临破产吗?新东方也可能变成历史的遗迹,但即使新东方没了,我依然很成功,因为我的心态很成功。我追求生命的那种向往和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不会改变。新东方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的这番话让我明白,回到原点没关系,重要的是珍惜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守护心中始终如一的目标和理想。天平的两端始终是平衡的,它让我们在拥有某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他物。我们常常惦念着自己失去的财物、青春或者其他珍贵的东西,却遗忘了这不铮的事实——它们原本就不属于自己。我们只是回到原点而已,回到本没有它们的原点。但至少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是真切的记忆,烙印在心间,不可磨灭。我们还是可以释然地笑一笑,至少我们拥有过那些美好的给自己带来欢喜与悲切的一事一物。我们回到的原点,不似从前一无所有,却捕获了藏匿于你我心中的领悟与了然。

有时候会听到老人说,人走的时候,什么都没带走,活着的时候就不要在意那些身外之物了。这大概就是人生最后一次回到原点了,也是最彻底最完整的一次终结。我愿意相信,每当一个生命陨落的时候,天上也会升起一颗明亮的星星,纪念他的一生,漫长或短暂,辉煌或平凡。总会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记得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做过的一件事。而他在回到原点的刹那,也会回忆起那些人那些事,终觉不虚此生。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飞行棋游戏。我们在起飞的时候,心中充满希翼与热情,却可能一次次地被意外打回原点。也许之前的努力都化为海面上轻飘飘的泡沫,但我们从未失败。有原点,就有终点。无论多少次回到原点,我们都可以再一次扬帆起航。我们拥有了更多不同的人生历程,我们的理想与目标一直在看得见的前方等待我们一步步接近它。

回到原点,其实是这样一种感觉——有些遗憾,有些叹息,却更加笃定自己要坚持下去,到达终点。

第五篇: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

麦哲伦船队浩浩荡荡向西航行,历经曲折磨难后终于完成环球航行,回到原点,证明了地圆说;一条小鱼逆流而上,寻找出生地,回到原点,履行传承生命的使命。回到原点,有非凡的意义。

回到原点,是对自我的深刻透视。唯有回到原点,我们才能正确地、深入地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汉武大帝回到原点,认识到自己多年的错误,“罪己诏”教人涕下;卢梭的《忏悔录》揭示了自我,回到原点,对自己做出全面的辩证的评价,教人钦佩。同样是回到原点,刚获取法网大满贯的中国网球选手李娜找回了自我,在单飞中挖掘自我,穿越自我。是回到原点,让她的个性魅力得以彰显,让她终于得以突破自己,成为首位亚洲法网冠军。回到原点,才是对自我的全面深刻的透视与评价,是通往成功之道。

回到原点,是对未来更好的展望。当你回到原点,回望过去,盘点如今时,未来的美好蓝图才更完整、更完美。纠正过去犯下的错,以后不再犯;认清现实,把握想要的目标,对未来做全面、合理的规划。越王勾践寄人篱下,失去曾经所有的荣华富贵,但他懂得回到原点的道理,在困境中认清过去和现在,对未来作出正确的规划并付诸实践,终于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帝国复辟之佳话。回到原点,才是对未来的铺垫与充足准备,是通往成功的坚实奠基石。

回到原点,是对生命的思考。惟有回到原点,人才能对人生,乃至生命作出最正确、最全面的思考。一代文坛骄子史铁生瘫痪在轮椅上,处处受限,但他却懂得回到原点,认识人生,深刻地思考生命中的林林总总,终于《我和地坛》享誉中国文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回到原点,让史铁生牢牢地把握住生命的内在意义,战胜肢体的残疾,成就了对生命的超越式思考。回到原点,才是对生命崇高的敬佩与深入探索,是成功的巅峰。

回到原点,我们迈向成功;回到原点,我们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