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XX村新农村建设项目

XX村新农村建设项目



第一篇:XX村新农村建设项目

黄家学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建设的必要性

黄家学村位于县城南郊,全村共有6个社,535户,1949人,耕地面积4652亩。我镇积极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今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和“自主施工修建”的“三统一、一自主”的要求,在黄家学村一社、六社建设农宅示范点1处。同时在黄家学村三社建设“东湖新村花园”小区。示范点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崎岖不平,自来水不能入户,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村民生产生活要求,完善黄家学村六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黄家学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规模及内容

1、道路硬化工程:完成黄家学村一、三、六社5.5公里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埋设供水管网1.8km;

3、绿化工程: 在黄家学村六社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树木1000株。

三、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概算总投资154万元,其中:道路硬化116万元,饮水工程36万元,绿化工程2万元。

四、项目进度安排

2007年底完成路基工程,2008年完成工程建设。

五、效益分析

该工程是我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它的建成对于推动黄家学村经济的发展,改造乡村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大直镇南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钦北区大直镇南江新农村建设

项 目 申 请 报 告

钦州市钦北区大直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

目 录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项目建设背景

三、主要内容及规模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五、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六、效益分析

七、综合评价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大直镇南江村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单位:

大直镇人民政府英雄村委会南江村

3、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4、项目建设地理位置

位于钦北区大直镇英雄村委会南江村,贵台至防城二级公路旁、距离大直镇、八寨沟旅游景区8公里,与王岗山森林公园相距约15公里,处于王岗山与八寨沟旅游景区的之间。

5、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规模

移地新建农村居民住宅130户,第一期建筑总面积40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场地平整,土建及装修,供电供水以及配套道路等;

6、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11年10月开始,至2013年10月完工;

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农村居民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

8、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是大直镇规划任务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大直镇区域规划的需要;是实施打造大直镇整体形象的需要;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需要。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实现农 2 业生产水平的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我国农村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数百万个村庄,像满天星一样撒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不少村庄一院一屋,独院平房,东一处、西一摊,临田而建,依势而居,布局杂乱,点多量大面广,占据了大量土地,其中不少是可以耕种的好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大直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四、建设条件

该项目建设的南江村紧靠大直,与大直镇相距8公里、新建的二级公路在南江新村面前而过、也是钦州、防城、东兴等地通往八寨沟、上思的必经之路、以南江村为中点附近有水车村、央塘、板修、定晓、那茅冲、上高江、那平等10多个自然村居民,人口3300多人。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3 村民收入稳定提高,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该村开展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城市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开辟生态庄园风光和农家乐旅游,旧危房改造,使村民融入城镇,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使农民逐步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

为实现“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依据该村的交通、自然条件和产业特点,根据大直镇南江村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进行村容村貌整合统一规划,促进大直成为重点镇或强镇之崛起。

1、住宅小区建设工程

新建可解决130户村民居住的住宅以及形成生态园旅游步行一条街,住宅分两个档次,大户型和小户型以满足村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2、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工程

项目区新建服务中心一个,服务中心应包括活动中心、文化室、卫生室、球场等。

3、广场及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占地2000㎡的小型休闲广场,道路两旁种植常青树种1000株。

4、垃圾池和公厕建设工程

新建公共厕所5处,建设垃圾池1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项目投资主要包括: 居民住宅小区建设投资:2200万元; 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工程投资:500万元; 广场及绿化工程投资:200万元; 垃圾池和公厕建设工程投资:100万元;

五、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六、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借助本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以及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均可为村民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2、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大直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新民居。这种新的生活 5 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3、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七、综合评价

本项目建设是大直镇“十一五”规划任务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大直镇区域规划的需要;是实施打造大直镇整体形象的需要;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需要。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因此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第三篇:永昌县六坝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议书

六坝乡六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六坝乡六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六坝村 社

3、项目建设单位:永昌县六坝乡六坝村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09年6月开始,至2008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乌中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 %,www.teniu.cc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05家。是乌中旗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乌加河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乌中旗“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 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05年,乌加河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乌加河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乌加河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 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 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 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乌加河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乌加河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乌加河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

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第三章 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乌加河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 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 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3)供电

乌加河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乌加河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 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 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 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 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 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 1 套,埋设供热管网 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00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 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 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 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 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

;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第五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 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 万元。第七章 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00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乌加河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第八章 结论

本项目建设是我镇“十一五”规划任务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乌加河镇区域规划的需要;是实施打造“河套第一镇”整体形象的需要;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需要。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因此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关于南段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

报 告

县xxx: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为了XX镇XX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改善居民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经村民提议,村两委会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全村上下达成建设新农村共识,村两委班子及党员群众都迫切希望XX镇XX村能列入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为此,经研究,现拟文申请,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现状

(一)、XX村概况

XX村位于XX县XX镇北部,与XX镇接壤,距镇政府xx公里,距县政府xx公里,319国道与赣龙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根据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我村为XX片区城市规划区外的12个中心村之一,位于XX片区城市规划区和XX片区城市规划区之间,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有xx个自然村民小组,xx户,xx人,目前新旧总建房面积xx亩;总耕地面积xx亩,其中水田xx亩,旱地xx亩,退耕还林及抛荒地xx亩,林地xx亩。村内所辖山地植被良好,水土保持良好。村辖区内水库2个。村内道路总长xx千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元。

XX村已初步形成以烤烟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和特色种植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烤烟种植面积达到xx亩,为我镇烤烟种植示范区,每年就烤烟种植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柑橘及其他水果种植面积达到 xx亩,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2013年开始,有村民自发前往漳平永福及明溪县取经,已经开始了珍贵苗木红豆杉的景观苗种植;劳务输出前景广阔,目前已累积输出劳动力xx人,收入达到xx多万元;因XX村上游无工业污染,养殖发展良好,目前专业养殖XX鸡的养殖户达到xx户,土鸡养殖规模达到xx万只,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土鸭养殖户达到xx户,养殖规模达到xx万只,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生猪养殖户达到xx户,养殖规模达到xx头,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四大产业已成为促进XX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成为XX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二)、XX村目前存在的不足

XX村总计xx个自然村民小组,跟本镇其他村相比,各个自然村相对分散,村里无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部分村民建了新房留旧房,搬了新房留旧屋,原有村落房屋密集且残缺破败,主房与牛栏、猪圈交错混杂,不仅浪费了土地,而且给村民生产生活和环境卫生带来较大的影响,且乱占耕地建房时有发生;不能有效的建设好农村公共生活设施,村民业余休闲场所无法建立,各个自然村的垃圾处理无法统一处理,到处乱丢,卫生脏乱差。这就客观上制约了对我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我村许多村庄偏远,小孩上学困难,很多家庭小孩读书只能特地在城里租房,大大增加了村民的负担,而唯一的小学面临着生源枯竭的困境,更无法成立幼儿园。

由于劳务输出因素,在为村民创造了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部分不利因素:当前村里有相当一部分自然村的常住人口多是老人、妇女和 小孩,由于居住分散,这些留守在老家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应对自然灾害时,很难统一规划和协调兼顾,给这些家庭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我村有些家庭劳动力外出,有些家庭则以农业种植为主。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家庭有意往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却面临耕地面积不足,而劳动力外出的家庭,所承包的田地由于不集中,无法租赁出去,导致田地抛荒。

二、XX村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农村转移。从国家到地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接二连三。

国家级的先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和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省级的有《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

市级的有{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岩市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中共龙岩市委办公室、龙岩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

我们XX县在以上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XX县府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又出台了不少适合XX县情的扶持政策。

三、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建设有特色的新农村。

2、新村位于XX村xx地点,规划占地面积xx亩。规划供xx户入驻,分xx期进行,第一期入驻达到xx户,优先考虑把xxx自然村、xxx自然村、xxx自然村、xxx自然村等较为偏远的村庄逐步迁移到新农村建设基地的同时,其他村庄的村民经申请也可提前入驻。

(二)、主要建设内容。

1、水利设施建设。配合县市水利及林业管理部门,对村内现有河道进行规划和保护,利用村里现有的xx水库和xx水库,率先完成XX新村自来水入户工程,逐步完善XX村新村外各自然村自来水入户工程。

2、公共设施建设。在新村新建占地xx亩的科技文化广场:xx平方米的篮球场、xx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和xx平方米村卫生所、建立xx平方米科技文化活动室并配备各种科技书籍、科技联网设备以及根据本村村情举行相应的培训;新建一所幼儿园;建成XX村警务室及森林防火工作组,配套警灯及各种应急物资。

3、生态环境建设。在村内主干道、广场周边及落间的村路两边栽植以xx为主的风景树,在村民庭院及房前屋后栽植景观树。

4、整治全村环境,从除旧布新着手。集中清除历年堆积的垃圾、柴草等物品和拆除路障。在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点,合理选择建成若干 个垃圾收集点,在新村下风口离村庄较远的地方选择建设垃圾回收站,并与镇、县的垃圾填埋场联系,统一处理,集中掩埋。对主次干道两旁形成的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和乱搭乱建的临时房、厕所、猪圈进行集中清理,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5、废弃宅基地复垦工作。为了切实做好耕地的占补平衡,依法保护耕地,村里统一协调,做好老村庄搬迁户宅基地的复垦工作,然后按复垦地1︰1.2的标准优先还原所占地群众,剩余新增地由村民受益。

6、对于不愿入驻新村的农户,鼓励农户建立沼气池,合理利用废弃沼气液等有机肥料,争取建立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村委计划请相关专家培训并建立一支专业的沼气池施工队伍,以确保沼气的建设能安全标准的建立并正常使用。

7、供水、供电按标准实施。

四、XX新村建成后的效益前景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我村新农村建设,我村将统一协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1、通过村里统一协调,做好责任田转承包的工作,以继续扩大以烤烟种植为主的家庭联营形式的较大规模新农业产业。

2、在XX-饶坊片区充分利用上游无工业污染的优势,整合原来的XX土鸡、土鸭及生猪养殖户,规划并引导村民进一步发展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养殖-沼气-种植的绿色产业链,让我村的特色养殖往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

3、在原有的特色经济景观树木及果树种植的基础上,规划并引导村民往规模化及合作化放向发展。

4、通过新建房屋工程,XX中心村将整合土地资源,拆除旧房,建设新楼群,将原来零散的、废弃的旧宅基地复垦,为发展现代化农业解决珍贵的土地资源。

5、利用本村离XX城区较近,位于XX城区、XX城区及稀土工业园的交汇点这一无可比拟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我村特色的绿色种、养殖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村民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绿色食品建立农家乐,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以上五点措施,很显然的能使我村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迈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二)社会效益

通过我村新农村建设,产生三个方面的社会效益

1、农业项目整合朝规模化和联合化发展,必定产生一定的就业机会,让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效益,改变了以往守着责任田却无力经营的困境。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我村群众通过新建的科技文化活动室以及村里组织的培训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结合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从而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对现代化较大规模生产掌控能力,机械化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增加了本村村民的社会竞争力。

3、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随着我村新农村建设的绿化、亮化工程、排 污工程、沼气建设工程,必将使我村居住环境有根本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健康得到保障。

4、相对集中的居住环境,方便了村民小孩上学困难的情况;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医疗、安全方面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村里的文体娱乐设施和环境也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生态效益

按照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的各项工程,群众在治脏、治乱过程中,必将改善全村的面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旧房基地复垦、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举措,将为我村乃至我县的生态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结论

从以上本村的概括、规划分析与效益分析以的情况来看,本村的中心新村确实有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过我村的新农村建设,给我村带来的各种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有力体现了我县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的执行力。

但是我村目前缺少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和扶持政策。特此,敬请各级政府及各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充分考量,准予立项并给予各方面的扶持,让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进行。

中共XX县XX镇XX村支部委员会

XX县XX镇XX村民委员会

二0一三年四月三十日

第五篇: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

报 告

县新农村办: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为了XX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村委会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全村上下达成建设新农村共识,村两委班子及党员群众都迫切希望XX村能列入2008年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为此,经研究,现拟文申请,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概况

XX村位于XX乡北部,距乡政府7.5公里,水罗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656户,2618人。总耕地面积10432亩,其中水地3200亩,旱土地4432亩,旱砂地280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30元。

二、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一)产业优势

XX村已初步形成以高原夏菜、皋兰金枣、劳务输出和汽车运输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

农业产业初具规模。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皋兰金枣面积达到4500亩;劳务输出前景广阔,目前已累积输出劳动力600人,收入达到280多万元;汽车运输发展良好,目前拥有大中型汽车100辆,具有品牌特色的车队一个。1 四大产业已成为促进涝池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成为XX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二)项目整合优势

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经XX村积极争取,乡政府大力支持,县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2008年共整合政策性项目4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整合塘坝建设项目,建设8万方塘坝1座;整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农户145户,新建住宅小区145户;整合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农户安全用水入户工程;整合整村推进项目,重点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XX村建设特色产业型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大高原夏菜、皋兰金枣、汽车运输、劳务输出四大产业,整合实施设施农业、安臵小区、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文化广场、卫生所建设、塘坝建设和生态绿化等八项工程。

(一)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1、发展金枣产业。2008年栽植枣树500亩。同时做好补植工作,使全村枣树栽植面积达到5000亩,成活率在85%以上,使枣产业成为XX村的支柱产业。

2、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充分发动群众,2008 年发展日光温室50亩,2009年20亩,2010年达到100亩。2008年发展高原夏菜800亩,2009年达到2000亩。

3、做大劳务产业和运输产业。按照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的原则,巩固兰州大砂坪、五一山两个劳务基地,进一步加强劳务培训,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2008年输出50人(次),2009年输出20人(次),2010年确保95%的富裕劳动力均能就业。汽车运输户2008年达到110辆。使全村年外出务工人员年创劳务收入稳定在320万元以上。

(二)新村庄建设。

2008年整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山大沟深、交通、通信不畅的涝池小彬草沟八、九队145户649人整组搬迁安臵到耿家沟口至陈家坟湾一带,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住宅小区145户。

(三)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设施建设。2008年修建8万方塘坝1座,维修衬砌渠道10公里;全面完成XX村自来水入户工程。

2、道路建设。2008年重点硬化8.7公里的主次干道。

3、公益设施建设。2008年新建占地2亩的科技文化广场,120平方米科技文化活动室和120平方米村卫生所;争取市县支持,配套广场、卫生所、学校、文化活动室有关设施;争取发展有线电视户600户。

(四)生态环境建设。

2008年,在村内主干道及水罗公路栽植以国槐为主的风景树4000株,在庭院及房前屋后栽植以香水、葡萄、枣树 为主的树木2400株。栽植中采取铺压保温保湿膜,拉水点浇等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证苗木成活率,达到绿化美化的目标。

(五)环境整治。

整治全村环境,从除旧布新着手。2008年,集中清除历年堆积的垃圾、柴草等物品和拆除路障。在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点,合理选择建成15个垃圾收集点,并在离村庄较远的地方选择建设一个垃圾集中处理点,定期清理垃圾,集中掩埋。对主次干道两旁形成的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和乱搭乱建的临时房、厕所、猪圈进行集中清理,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六)加强民主管理。

2008年重点抓好软硬件建设。硬件设施建设上主要是建成XX村警务室,配套警灯、各种办公用品。软件方面,一是抓思想宣传。在村内主干道设臵大型宣传牌8个,宣传内容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主;二是抓制度建设。对村级各项制度进行整理,装框上墙,进行规范化建设;三是抓协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已成立的红枣协会,2008年成立红白理事会、水管协会、农文协会、农技推广协会、晚霞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农产品专业合作协会、妇女专业协会、文明社等10个群众组织,选举协会组成人员,制定协会章程。

XX村党支部书记: XX乡政府乡长:

二OO八年一月三十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