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为什么难
垃圾处理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2010年,导演王久良拍的一部《垃圾围城》的纪录片举世震惊。纪录片展示了华灯璀璨的北京被400多个大大小小的垃圾场包围着,它们组成了北京的“七环”。2019年相关报道显示,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已经深陷“垃圾围城”困局。但是垃圾分类在我国推进的成效一直难以凸显。
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尽管分类投放垃圾桶已经在全国推广,但是后续的分类处理和回收环节的设施仍有不足。我国的垃圾回收再利用设施有限,大部分垃圾处理方式还是传统的填埋和焚烧。不过,相信这一点将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解决,加大力度建设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畅通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渠道。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于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价值。而且不少地方的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搞一些表面化的活动,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尚未受到充分重视。比如一些学校曾举办垃圾分类黑板报、手抄报的比赛,但是比赛过后,学校的垃圾分类情况并没有得到实际改善,而老师们同学们投入到学习中,不再关心这些“生活小事”。而去年以来,各地热火朝天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推进垃圾分类,党员示范先行”、“垃圾分类进社区,我是党员我先行”等口号出现在街头巷尾,许多党支部还将垃圾分类作为党日活动的主题。相信经过党员们的身先士卒、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能够极大地改善人们的这种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