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寒假,不少学校主动减少了学科类假期作业,增加了为家人制作美味佳肴、每日运动打卡等个性化作业。一些地方结合社会力量办起假期托管班,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以结果导向来看,“双减”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更有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撑起一片天。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提升“双减”效果不能只在校园里寻找方案,发挥好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协同力量同样重要。
一是优化辅导队伍。
丰富课外实践内容,优化师资配比,引入社会导师。邀请书法、音乐、舞蹈等名家进校园,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农实践,让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内容,让教师的工作回归教育,而非托管。二是转变考评方式。
将过去“唯分数”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唯能力”的多方考察,通过潜能考评、“非规范化”考核的方式减少非教学教研任务的检查、填表,减小基层压力、释放教育活力。三是加大人文关怀。
可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发放补偿性和激励性的加班补助等,对优秀教师适时给予奖励,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完善生活保障,给予晋升空间,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教
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不仅涉及众多利益群体,也涉及未来人才培养问题。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工作,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减少教师压力,尽可能让教育不因政策调整而受到影响,方能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