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电工程导论
核工程导论报告
---核电安全以及核能发电
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的伟大成就。自从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实验核电站以来,截止202_年5月,全世界共有30个国家的436台核电机组在运行,总装机容量为3.7亿千瓦,发电量约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6%。核电与火电,水电一起,已成为世界三大电力供应支柱。
50多年的历史证明,核电是高效、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和供应能力强等许多优点。发展核电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缓解环境污染和保证能源安全的需要。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发展核电,80年代开始建设,90年代建成第一批秦山和大亚湾两座核电站3台核电机组。进入21世纪后,我国又陆续建成4座核电站8台核电机组,使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906.8万千瓦。202_年,我国的核电发展方针由“适度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其后,一批新的核电项目被批准建设或被列入规划。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2_-202_年)》,到202_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800万千瓦。
对于核电站来说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特别是在核辐射防护以及核电站安全方面: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和对核能应用的宣传,核爆炸与核能和平利用之间的区别渐渐为公众所了解,核电这种高效,清洁,安全的能源已经逐步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而核电站内部的具体运作状况和特点对一般公众来说还是新奇与神秘的。同为电力生产者,与常规电站工作人员相比,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在面对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常见工业安全风险以外,最特殊之处就是其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要面对辐射照射的风险。因此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即在利用电离辐射或辐射源的同时,提供并按照恰当的防护和安全标准,对人类可能受到的电离辐射和辐射源潜在的风险进行防护。目的均在于确保人员所受剂量低于确定性效应发生阈值,并在万一发生事故的情况下缓解事故辐射后果。根据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18871-202_《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对辐射实践活动和辐射源的相关活动必须遵循相关原则1.辐射实践的正当性2.辐射防护的最优化3.个人剂量的限制4.干预的正当性5.干预的最优化6.纵深防御7.应通过采用良好的工程实践,质量保证,人员培训,安全评价,经验反馈以及健全的运行操作程序和管理规章制度等综合措施,来保障源的安全。8.灌输,培育和提高安全文化素养9.获准从事辐射实验或拥有辐射源的法人,应对其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负主要责任。而对于人体受照射的三种模式也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外照射(时间放护法,距离防护法,屏蔽防护法,源项防护法),内照射(表面污染和空气污染的防护),皮肤污染照射(同内照射)。若发生了污染现象,则应建立污染隔离区并采取一定的去污措施以及个人防护用品以控制污染的现状。除了在进入控制区工作人员应穿戴基本防护用品的要求之外,核电站也会对进行一定的污染检测,实际上是检测放射性污染物发出的α离子或β粒子(主要是β表面污染的检测)。表面检测的方法则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对于表面污染的控制标准则以GB18871-202_为准。除了对环境进行一定的检测之外,核电站对员工也应定期进行检测以保证员工的受照射量在额定的安全范围内。由于核电厂的反应堆是一个强大的辐射源,与其运行,维修等生产活动相关的设备,系统和厂房多少也会存在放射性。为了降低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辐射照射的风险,便于辐射防护管理和职业照射控制,将核电站划定为不同的区域,对存放放射性的地方或者具有潜在照射风险的区域严加管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在核电站安全方面,尽管核电已经被公认为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同时随着核电的发展其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还不能完全排除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性。作为核电站业主,做好核应急的准备工作,保持应有的应急响应能力是电站责无旁贷的责任。核与辐射应急工作主要涉及三个阶段:编制应急计划,做好应急准备以及出现应急状态时的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的总体目标是要保护环境,保护公众,其实际目标则包括:重新控制状况,避免或减轻后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中出现确定性健康效应,尽实际可能地保护财产,环境和恢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同时为在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保护公众的防护行动,建立应急计划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及其后果或潜在后果的相对严重性对应急状态进行评价并划分等级,确定需采取的应急响应行动的范围和程度可以有效地实施应急响应。由于核事故应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应急响应能做到“常备不懈”,需要国家,核电站所在的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安全的设计理念,高标准的防辐射以及应急响应能力下国内核电站不仅满足国际现行的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标准要求,而且具有起点较高,技术先进的特点。
在确保了基本的核电安全以及防护辐射的基础上,核电站才可以正常的运行发电:原子核反应释放出能量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其中,通过重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是核裂变能;由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较重原子核释放出的能量是核聚变能。物质所具有的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以至一千万倍以上。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铀核吸收了一个中子而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变能量的转换,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的巨大能量,并产生两个或三个中子。在一定的条件下铀原子核裂变新产生的中子会继续引起更多的 裂变,这样裂变不断地自行持续下去,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即为链式裂变反应,可以释放巨大的核能。铀在反应堆中生成裂变,供应部分能量以供发电。而链式裂变反应则存在于核电站的反应堆中,反应堆种类很多,核电站中使用最多的是压水堆。压水堆中首先要有核燃料。核燃料是把小指头大的烧结二氧化铀芯块,装到锆合金管中,将三百多根装有芯块的锆合金管组装在一起,成为燃料组件。大多数组件中都有一束控制棒,控制着链式反应的强度和反应的开始与终止。压水堆以水作为冷却剂在主泵的推动下流过燃料组件,吸收了核裂变产生的热能以后流出反应堆,进入蒸汽发生器,在那里把热量传给二次侧的水,使它们变成蒸汽送去发电,而主冷却剂本身的温度就降低了,冷却剂的这一循环通道称为一回路。一回路由燃料组件构成的反应堆堆芯放置在一个特制的圆柱体钢质压力容器(反应堆压力壳)内。一个900兆瓦的反应堆主冷却剂系统是由压力壳及三个相同的环路相连组成。每一环路设有一台主泵、一台蒸汽发生器,与及连接管道。其中一个环路装设一台稳压器。每一台主泵会带动约155巴(1巴=100千帕)的高压冷却水(普通水)在其环路内经过反应堆堆芯循环流动,这些冷却水不但是用作慢化剂,也将堆芯的热能传送到蒸汽发生器。反应堆出水的温度约为摄氏330度,而入水口的温度约摄氏290度。在这高温及高压状态下的冷却水会处于欠热状态(即冷却水的温度与其沸点有一段距离,因此不会沸腾)。蒸汽发生器是一个约高20米的热交换器,其内部装设了U形传热管,以管壁换热的方式将一回路水的热能传送到二回路,然后把二回路给水转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发电机。在常规岛内,蒸汽会经过多级涡轮机,然后进入冷凝器。冷凝器再将蒸汽冷却成水,即凝结水(冷凝器的冷却水由泵房以海水泵从海中抽取)。从冷凝器流出的凝结水(即给水)会泵回核岛内的蒸汽发生器,然后再次转化为蒸汽。在这过程中,蒸气会将涡轮发电机作高速转动,从而生成电力及完成整个能源转化过程。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热能。用循环水(或其他物质)带走热量才能避免反应堆因过热烧毁。导出的热量可以使水核反应堆变成水蒸气,推动气轮机发电。由此可知,核反应堆最基本的组成是裂变原子核+热载体。但是只有这两项是不能工作的。因为,高速中子会大量飞散,这就需要使中子减速增加与原子核碰撞的机会;核反应堆要依人的意愿决定工作状态,这就要有控制设施;铀及裂变产物都有强放射性,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必须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反应堆在首次启动时,会放入含有-252(Cf-252)的一次中子源棒,以提供足够数量的中子进行初次核裂变。此外,亦会同时放入含有锑-123(Sb-123)和铍-9(Be-9)的再生式二次中子源棒,为反应堆的再次起动提供中子,以启动核裂变。为确保核安全及控制反应堆的核裂变,部份燃料组件装配有控制棒,控制棒组件由星型架及多根含银(Ag)、铟(In)和镉(Cd)的中子吸收体棒所组成,在反应堆中起补偿和调节中子反应性以及紧急停堆的作用。制作控制棒的材料其热中子吸收截面大,而散射截面小。好的控制棒材料(如铪、镝等)在吸收中子后产生的新同位素仍具有大的热中子吸收截面,因而使用寿命很长。核电站常用的控制棒材料有硼钢、银-铟-镉合金等。核电站通过专门驱动机构调节控制棒插入燃料组件的深度,以控制反应堆的起动、调节输出功率、特别是实现正常停堆与及快速停堆的功能。此外,压水式反应堆的核裂变也可透过调节一回路内冷却剂中的硼浓度来控制(硼亦是一种中子吸收体)。当反应堆启动及达到既定功率之后,会维持在临界状态,以确保其稳定的运作。在需要紧急停堆时,只须切断控制棒驱动机械的电源,控制棒便会因地心吸力而快速下坠至反应堆堆芯,立即停止核裂变。在裂变过程中,稳压器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一回路冷却水的压力,防止超压。稳压器直径约2米,长约13米,并与一回路内其中一环路的热管段接驳。稳压器上半部为蒸气空间,下半部被水注满。稳压器内顶部设有喷淋嘴,底部装有电加热器。透过控制稳压器内加热器和喷淋水的运作,便可调节稳压器内的水位与及控制一回路的压力。稳压器内的水位由一套精密的系统所控制,以确保稳压器在反应堆功率变化或瞬态情况下,能够正常运作。当压力下降时,系统会自动启动电加热器,以增加蒸汽;在压力上升时,稳压器顶部会喷水,把蒸汽凝成水,以降低压力。此外,控制系统亦提供保护信号,在稳压器内的压力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令反应堆自动停堆。而在反应堆运行时,其内的铀燃料会逐渐消耗。因此,在每个燃料周期完结时,有关核电机组会进行换料检修,换料检修通常每年或每18个月进行一次,视乎核燃料的铀-235浓度而定。在每次换料检修均会更换三分之一的燃料组件。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短缺日见突出。我国在国际发展清洁能源的大形势下也积极调整了核电发展战略,明确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能源政策,202_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准备到202_年,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即再投资4000亿人民币,再造31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使我国核电比例达到4%。经过多年的发展看,我国的核电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然而我国在大型先进反应堆技术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尚未掌握关键技术,核电国产化率仍然比较低,这依然是我国核电行业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第二篇:工程导论感想
工程导论感想
——对机械工程的认识
谈到机械工程先来讲讲机械,中国的机械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前的纺织机械、晋朝时期的连机锥和水碾、西汉时期的指南车和鼔车、东汉的地震仪、秦始皇时期的铜车马„„国外机械的产生要追溯到18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蒸汽机和一些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机械的雏形,再到19世纪20年代左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产生带来了新的动力机械,开始了机械的迅猛发展。从机械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一个社会机械水平越高,生产力水平越强。现代社会也是一样,机械是现代社会进行生产和服务的六大要素(人、资金、信息、能量、材料和机械)之一,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综上可见,机械是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机械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如此之高,那机械工程呢? 机械工程是运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和有关机械方面的专门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经验,经济有效地解决在设计、研究、制造和运行各种机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定义上可以看出,机械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全面的工程,可以尽可能合理的创造和最大化的利用机械。可见,在21世纪这样一个充满市场竞争和需要不断创新的时代,机械工程运用的好与不好,往小一点说,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存亡问题,往大一点说,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机械工业方面的软实力。机械工程对国家发展如此之重要,对于未来希望成为工程师的大学生的我来说,没有理由不好好的了解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包含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车辆工程。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理论
工程中力学包含: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震动力学、计算力学。这些力学是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础,学好这些理论才能知道运动以怎样的机构传递,能量以怎样的机器传递。
机械设计包含了很多的设计方法,除去传统设计方法不说,现代设计方法包含: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并行设计、绿色设计、创新设计、模块化设计和反求设计。其中有限元分析、绿色设计和反求设计令我印象深刻。利用电脑软件对设想的机械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可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利用行,如此以来,可以在不做出模型的情况下就可以清楚的了解结构的性能,节约了时间不说更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绿色设计方面,美国的废旧汽车利用可谓楷模,报废汽车再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再利用零部件重量超过旧车的总重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可以说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对环境有了一个很好的保护,这点反观我的祖国,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下,我国现在汽车每年的购买量都在大幅度上涨,随之而来的必然会有大量的报废汽车,这是新的产业,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这些设计方法中,最让我眼睛一亮的要数“反求设计”,二战战败国日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以“一代引进,二代国产化,三代改进口、四代占领国际市场”方针,迅速的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成果是对这种方法实质的最好诠释,中国也在使用这种方法,不过是歪曲了的,只顾模仿不懂得吃透他人的技术再创新,是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模仿不可怕,可怕的是照搬照套!用好“反求设计”实现“比他人做得更好”。
机械制造技术包含两方面含义:
1、指用机械加工零件的技术;
2、指制造某种机械的技术。在制造技术方面,先进制造技术显得更适合现代化,通过将多方面的技术进行交叉、融合和集成,综合应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过程,可以更经济更有效率更好的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特别是三维打印技术,可以通过电脑造型,再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模型来观察产品的合理性和可用性,方便效率高。
最后谈谈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现在是各个国家研究的热门项目,每个国家都希望在这方面领先全球,机器人就是典型的利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是机械和电子的有机结合。从20世纪中后期,机电一体化就代表了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众多高新机械产品,如:火箭、卫星、宇宙飞船、航空母舰、深海探测器。可见,机电一体化的前景非常不错,不过要想学好这么技术,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有必要好好的学学计算机和信息类的知识,毕竟机电一体化中电子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也为了赶上现代化的机械工程方向,我要努力的学好机械专业课的同时,多涉猎一些电子类的书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篇:工程导论论文
工程导论论文
一、对电气的认识
首先电气工程主要是研究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应用有关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的综合,电气工程中的工程任务是改造世界,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来解决某一特定的实际问题,工程是一项集体活动,要求每一个人协调配合一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强电为猪,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可以说所有的弱点专业都是强电专业派生和再派生出来的,所以学好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有利于学习弱点专业。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在理工科实力强大的学校中,都将电气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的支柱性专业,在几个基本性的工科专业中,机械与电气是所有工科专业中最具基础性的专业。
二、电气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
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高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也可从事管理经营和教学工作。我以此为目标对自己的大学及人生进行规划。工程师资格证虽然很难考,但是也要努力去参与一下。
作为电气技术人才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能力和知识: 1)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以及外语综合能力;掌握计算机软件编程、硬件基本原理级应用等知识。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信息处理、控制理论,并能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作。3)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较熟练的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4)了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前沿理论、技术,具有开发新系统与新装置、运用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
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特点
我习惯于在规定特定的时间内学习,对于复杂较乱、难懂的问题习惯于做一遍导图或写一遍知识在纸上,让自己巩固巩固。将知识用导图的形式贯穿起来,并加强巩固。对于学习有作便签的习惯,这可以及时提醒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我对于抽象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等有一定的兴趣,对于英语科目有一定的瘸腿现象,不擅长于记忆,喜欢于思考,自我控制力较差。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强,不善于表达,文采不佳。对于文体形式的知识,我的接受能力比较慢。个人粗心马虎,经常出现计算失误,容易忽略细节。
四、十年发展目标及规划
在开始的大学生活中,努力使自己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做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对于我这种笨手笨脚的人来说,做实验是个可怕的事情,多做一些实验,来提高自己动手动脚的能力。在大的方面来讲,首先在四年内的大学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这种瘸腿科目,做到扬长避短,学好专业科目,为以后毕业考研找工作做准备,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多做搬桌子的活,如果连一个桌子都办不好,以后会有谁要呢?努力完成自己参加的社团所给予的任务,努力完成老师、学校所给予的作业,修完规定的学分,尽量不是自己挂科,为以后考研做准备。在大二、三找一些打工的工作,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多考一些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证书考试。在第五年以后,首先以找工作为主,若找不到工作就去进行考研,在毕业前为考研做准备,若找到工作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找一个好老婆过日子。在大学里提高的不能仅仅是知识、能力,还应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培养自己的三观,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使我的心里变得更加平和,避免以后因心理问题而耽误自己的日常生活,不需要能够达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地步,但也要让我能学会应有的宽容之心、仁爱之心、忍让之心。
五、能力培养的重点及需要的帮助
重点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与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中不断前进的必备因素,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不光让我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可以不断的前进,也是我走向社会生活的动力。我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有一个好人脉的关键,幽灵人际交往能力就基本有了好人缘,有利好人缘,就有了好人脉,有了好人脉就可以在有困难时,拯救自己一把,并且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帮助,才可以更加适应社会。
在学生,需要舍友同学在课下的帮助,在生活中与舍友打好关系,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率,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熟悉温馨的宿舍环境中,让自己的大学过的充实快乐。
参考文献:《走进电世界》第一章 感谢;杜永
电气一班 卜桐 202_年11月21日
第四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模版]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报告
11电子 1 陈自立 11311120 21世纪是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以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自202_年2月至今,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已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经初步了解,电子信息产业是涉及面非常广的军民结合型工业。由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组成。依据《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注释(202_-202_)》,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雷达工业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工业行业,12个行业、产业,共46个门类。
如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飞速,已经在世界领域享有一定的声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多个消费电子产品产销量在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一。202_年,我国电子消费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0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占全国外贸总额达到了3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多个消费电子产品产销量在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一。202_年我国规模以上消费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规模达7.8万亿元,增长29.5%。消费电子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完成笔记本电脑、半导体、消费电子、手机及零部件的生产、组装。同时还承担部分的研发职能。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注重加强自主研发,华为,联想,海尔,中兴,长城科技,海信,四川长虹电子,TCL,北大方正,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是202_年全国电子信息十强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主研发的支持,它们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技术创新为动力、资本运营为杠杆,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做大做强自己,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电信公司。
不过,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较欧美国家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因此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2)信息能力处于世界低水平之列;(3)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4)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而解决这些问题,上到国家层面,下到我们这些知识分子,都需要作出一些改变。从国家角度来看,一来我们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二来需要大力发展与支持信息科技行业的创新性行为。从个人来看,作为电子行业的知识分子,我们不仅要掌握好新时代最前沿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扩充自我,实现创新性思维,在工作中融入新的思想,将我们的技术不断优化与创新。如此,我国才可以真正由一个信息产业大国变为一个信息产业强国。
近期国务院出台10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202_年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央行出台8项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同时,我国今年还3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了3770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大部分是机电产品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和减缓企业出口的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因此焕发蓬勃生机。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加上国民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信息业的舞台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水平将进入世界一流国家行列。
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带给我们这些信息类专业学生以无穷的动力。
就我个人角度来看,我在我的观念里将电子信息产业分为六大类,是在现有市场上的各类电子产品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分类,他们分别是视听设备制造业,通信工业,雷达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电子元件工业及电子器件工业行业,而这其中我兴趣最浓的便是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是将各类电子元件通过设计电路组合在一起,实现某一项功能为主要目的的行业,这需要设计开发人员既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又有娴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而我现在所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正是一个涵盖知识量众多,以掌握电路基础知识和信号与系统的设计为培养目标的工科专业,主攻方向为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生产设置和集成电路。本专业涉及电类理论知识众多,实践操作环节充足,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编程语言作为基础。我相信,只要我学好现有专业内的课程,扎实掌握电路方面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编程能力与娴熟的动手能力,不久的将来,我一定可以开发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子产品。
对于我而言,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现有的书本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这是学习与创新的源动力,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像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等,他们因为自己独到的科学成就与科学发现为后人所称颂,牛顿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他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了法拉第电解定律,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被后人赞为一代科学巨星;爱因斯坦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及广泛应用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他们的科学成就为世界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他们的努力奋斗带给后人无尽的财富。由此,他们被评价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界。很多人赞叹他们的科学成就,将他们神化,认为他们的智慧无人匹敌,他们的才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实,细细分析这些科学巨匠成功的经历,我们总可以发现以一些共同的地方,一些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我们可以掌握的能力,他们不是神,他们所获得的成就也是不断努力而实现的,经历了不断的努力,把握住了身边的机遇,我们也同样有可能成长成为一代科学巨匠,我们也可以为人类文明作出一定的贡献。
细细评味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经历,有一些细节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他们对科学研究具有很浓的兴趣,他们自小就热爱学习,并且只是单纯的热爱,没有任何附加的原因。第二点就是他们都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他们可以从前人的科学研究与总结的生活细节上得到启发,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拓展,以此来解释自己所看到的现象。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一心一意地进行研发,孜孜不倦地去学习与发现,知道完全解决了自己心头的困惑。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如此这样的科学探索精神,他们才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没有什么功名利禄的诱惑,只是一心一意搞科学,全心全意求真理,把学习新理论探求新知识当做一件愉快的事来做。科学家们成功的诀窍也正在于此。
转看自己的发展,我现在还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是有时对一些课本上的知识产生很强的共鸣时,才会非常感兴趣地去学习探索实践。当然,我也感受到了那样的过程是很愉快的,那样的学习效率也是是十分高的。我个人的生涯定位是毕业后获取更高的学历,参与到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去,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出更实用的民用电子产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电子设计工程师。可以说,如果要实现这些,我是要拥有很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的。然而,目前我的个人水平离我所需要的能力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学四年,我还需要更多的改进,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发展自我,达到一个标准科研人才的发展需求。
针对我的目标,我对我的大学四年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规划,大一的一年已经过去,我之前定位的大一的目标也就是学会如何在大学里学习生活,掌握更多的知识,现在就之前的学习成果来看,我已经基本实现了当初的预定目标。现在,我需要为了我日后更长远的发展制定新的学习目标了,我学习的目的不在于会考试,会操作,当然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在之后的学习中,我还要不断地融合各方面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建立属于自己的电路知识体系。在这一基础之上,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一些课程要求之外的系统电路的设计。并不断扩充自己在专业软件与编程软件方面的操作能力,努力在大学期间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建立,解决电路系统问题的技术开发人员。在今后的不断努力过程中,再加强思考,创新,以生活需求,及生活现象为基础,不断整合,实现再创造,开发出具有自己独立思想的电子产品。同时,我还要增加自己的实践环节,多参与工厂实践与电子设计比赛,多看多练,扩展思维,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系统化的学习,不断的归纳总结,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创新,如此,我才能得到能力的真正提升,当然,信息化的人才更需要掌握最前沿的资讯,只有跟紧时代,掌握电子信息领域最前沿的发展成果,我才能够不断制定出更适合于社会生活的设计方案,与思维方向来,如此,我才能切实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踏踏实实地干才是真道理,要想在电子信息行业取得一定的成就,就一定要沉得下心,可以用心地去学习与思考,如此,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第五篇:工程导论论文
复合材料工程导论论文
姓名:袁芳芳 学号:140400912 班级:卓越复材1402
0
目录
1.复合材料发展历史简介...................................................................1.1古代复合材料发展状况........................................................1.1.1中国古代复合材料发展状况.....................................1.1.2外国古代复合材料发展状况.....................................1.2现代复合材料........................................................................1.2.1现代复合材料简介.....................................................1.2.1常用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2.复合材料领域的热点.......................................................................2.1先进复合材料........................................................................2.1.1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2.1.2金属基先进复合材料.................................................2.1.3碳/碳复合材料...........................................................2.1.4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3.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及个人的兴趣点...............................................3.1本专业的主要课程................................................................3.2个人的兴趣点........................................................................4.致谢..................................................................................................5.参考文献..........................................................................................
多年前曾侯乙墓葬中,发现有用于车战的长达3米多的戈戟和受,用木芯外包纵向竹丝,以漆作胶粘剂,丝线环向缠绕,其设计思想与近代复合材料相仿。1000多年以前,中国已用木料和牛角制弓,可在战车上放射。至元代,蒙古弓用木材芯子,受拉面贴单向纤维,受压面粘牛角片,丝线缠绕,漆作胶粘,弓轻巧有力,是古代复合材料中制造水平高超的夹层结构。在金属基复合材料方面,中国也有高超的技艺。如越王剑,是金属包层复合材料制品,不仅光亮锋利,而且韧性和耐蚀性优异,埋藏在潮湿环境中几千年,出土后依然寒光夺目,锋利无比。
1.1.2外国古代复合材料发展状况
5000年以前,中东地区用芦苇增强沥青造船。古埃及墓葬出土,发现有用名贵紫檀木在普通木材上装饰贴面的棺撑家具。古埃及修建金字塔,用石灰、火山灰等作粘合剂,混和砂石等作砌料,这是最早最原始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但是,上述辉煌的历史遗产,只是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改进而取得的,同时都是取材于天然材料,对复合材料还是处于不自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1.2 现代复合材料
现代复合材料20世纪40年代,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大量商品化生产以后,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材料,同时相应地开展了与之有关的研究设计工作。这可以认为是现代复合材料的开始,也是对复合材料进入理性认识阶段。
1.2.1现代复合材料简介
早期发展出的现代复合材料,由于性能相对较低,生产量大,使用面广,被称之为常用复合材料。后来随着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性能高的先进复合材料。常用树脂基复合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用胶粘剂将云母片热压制成人造云母板。20世纪初市场上有虫胶漆片与纸复合制成的层压板出售。但真正的纤维增强塑料工业,是在用合成树脂代替天然树脂、用人造纤维代替天然纤
续出现金属基和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对结构用先进复合材料,除英国外,各技术发达国家均提出研制开发目标。如日本通商产业省制定的下一代材料工业基础发展计划(1981一1988)对复合材料提出的要求: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不低于250℃,拉伸强度达到2.5GPa以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不低于45℃,拉伸强度达到1.5GPa以上。
2.1.1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
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经60年代末期试用,树脂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已用于制造军用和民用飞机的承力结构,近年来又逐步进入其他工业领域。其增强体纤维有破纤维、芳纶,或两者混杂使用;树脂基体主要是固化体系为120℃或175℃的环氧树脂,还有少量聚酞亚胺树脂,以适应耐热性高达250”C的要求。几种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的制成年份依次排列如下: 1964年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965年硼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969年碳/玻璃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970年碳/芳纶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2.1.2金属基先进复合材料
金属基先进复合材料:70年代末期发展出来用高强度、高模量的耐热纤维与金属复合,特别是与轻金属复合而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克服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差和不导电、导热性低等不足。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金属基体的良导电和导热性,加上纤维增强体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模量,而且降低了密度。此外,这种材料还具有耐疲劳、耐磨耗、高阻尼、不吸潮、不放气和低膨胀系数等特点,已经广泛用于航天航空等尖端技术领域作为理想的结构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有纤维
3.2个人的兴趣点
我对复合材料中碳纤维这一块比较感兴趣。碳纤维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制成的结构材料简称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复合材料大家族中,纤维增强材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玻璃纤维与有机树脂复合的玻璃钢问世以来,碳纤维、陶瓷纤维以及硼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相继研制成功,性能不断得到改进,使其复合材料领域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接下来我想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碳纤维。
碳纤维的结构: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但与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比强度。碳纤维是由含碳量较高,在热处理过程中不熔融的人造化学纤维,经热稳定氧化处理、碳化处理及石墨化等工艺制成的。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43000Mpa亦高于钢。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Mpa/(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
碳纤维的用途:碳纤维的主要用途是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制成结构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比强度、比模量综合指标,在现有结构材料中是最高的。在密度、刚度、重量、疲劳特性等有严格要求的领域,在要求高温、化学稳定性高的场合,碳纤维复合材料都颇具优势。碳纤维是50年代初应火箭、宇航及航空等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在还广泛应用于体育器械、纺织、化工机械及医学领域。随着尖端技术对新材料技术性能的要求日益苛刻,促使科技工作者不断努力提高。80年代初期,高性能及超高性能的碳纤维相继出现,这在技术上是又一次飞跃,同时也标志着碳纤维的研究和生产已进入一个高级阶段。由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结合而成的复合材料,由于其比重小、刚性好和强度高而成为一种先进的航空航天材料。因为航天飞行器的重量每减少1公斤,就可使运载火箭减轻500公斤。所以,在航空航天工业中争相采用先进复合材料。有一种垂直起落战斗机,它所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占全机重量的1/4,占机翼重量的1/3。据报道,美国航天飞机上3只火箭推进器的关键部件以及先进的MX导弹发射管等,都是用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现在的F1(世界
5.参考文献
吴人洁.202_.复合材料.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丁永涛,王志,殷敬华.202_.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新进展.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包蕾,姜继森.202_.磁性微粒—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3(6):925~928。
李成功,傅恒志,于翘等.202_.航空航天材料.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