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巧巧手》课堂实录
美术学科“生本课堂”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片段
探究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创新,打开学生的思维,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以下是我设计的探究环节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大队委成立后,想在学校成立校园小巧手社团,听说他们要在我们当中招聘一部分人才呢。“大家伙想参加吗?” 师:“想”
师:那我们来看看擂台赛的要求和规则。【课件出示擂台赛的要求】
利用环保社提供“百保箱”内的各类材料来进行工艺制作,通过大家的巧手来制作,谁能将它们赋予更新更美的生命,谁就将获胜,即获得“巧巧手的荣誉称号和精美礼品一份。
比赛过程中共有“三关”,必须闯过前两关后才能进入第三关。第一关师比眼力。第二关是比口才。顺利通过前两关就能进入“第三关”:手工能力设计关
二、通过闯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的闯关开始。首先进行第一关:比眼力。
请你根据交流提示仔细,带着自己的思考认真观看微视频。【课件出示交流提示】
1、通过观看微视频,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观看微视频,你发现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展开想象的方法了吗? 【播放微视频】
师:视频播放完毕,请小组长组织组员围绕交流提示进行讨论交流,一会儿我们随机抽取小组进行展示汇报。
小组交流讨论,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师随机抽取小组进行展示汇报: 第四小组,组长一名,组员三名
组长:我是四组的组长,首先由我来进行汇报。通过刚才观看微视频我们了解到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铅笔屑,它的边缘是波浪形的,我们就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点做成狮子的鬃毛。
组员一:我来补充一下组长的发言,刚才他说的这个铅笔屑做成狮子是利用材料的外形展开的想象,是一种想象方法。
组员二和组员三:我们同意,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美术学科“生本课堂”教学案例
生1举手,学生示意他回答:我补充一下,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材料的色彩和样子展开的想象。
师:纠正“样子”更确切的表述是 “肌理” 师:还有补充吗?生:没有了 全体学生给与掌声鼓励,四组回座位。第二关:比口才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观察你们百宝箱中搜集到的材料,结合提示进行思考,时间2分钟:
(1)百宝箱里有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你想用它做什么呢?(2)根据这些材料的特点你想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制作呢?
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材料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准备了毛线,它一根根很细,我想用它来做一个小孩的头发,我打算先画一个小孩的头,然后剪成一根根的用白胶粘上。
生2:我准备了很多豆子和开心果皮,我想学习视频上的方法用豆子来拼贴一个向日葵,用开心果皮做枝干和叶子。
师:你们说的真棒,每种材料都有它的特点,根据它们外形和肌理等不同的特点来灵活的运用就能制作出意想不到的作品。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想不想看看老师的作品?(通过三幅画帮助学生了解创作步骤)生:想
我有一个朋友她很喜欢荷花,我想为她做一幅荷花图,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用铅笔在纸面上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构图,这样荷花、荷叶的位置就清楚了。(出示第一幅)
然后根据荷花的特点,我选择用粉色的皱纹纸片进行了裁剪和粘贴,为了让花显得更加丰富,我还用玫红色的皱纹纸进行了点缀。我用淡绿色的皱纹纸片粘贴了荷叶,又用深绿色的皱纹纸搓成长条粘贴了叶脉(出示第二幅)
画面感觉有点空,所以我又用瓜子皮在上方粘贴了两只小蜻蜓。(出示第三幅)出示创作步骤:
1、根据需要进行构思,并简单进行构图。
2、根据构思选择合适的材料,合理的利用材料的不同特征。
3、整体观察,完成画面。
整体观察画面,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完成画面
进入第三关:
手工能力设计关(略)
第二篇:美术教案《巧巧手》
美术《巧巧手》教学设计
郑威威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美术教材第五册第11课《巧巧手》。树叶、毛线、豆类、蛋壳、花布等等都是孩子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材料,孩子们虽然经常接触它们,但很少细心的去观察它们,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利用它们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在学生收集接触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渗透利用拼贴、剪、折、卷、插等基本制作方法来制作成精美的装饰作品。
学生分析:
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美术课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是很强烈的。本课中学生对材料的认识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使用材料进行拼贴、剪、折、卷、插等方法基本能掌握。但是对于同时把几种制作方法混合使用,以及色彩、作品造型的搭配等方面还是会有一定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计和引导。
设计理念:
以轻松自由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并且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和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培养他们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确认哪些材料是可利用的材料。过程与方法: 收集可利用材料,用拼贴、剪、折、添画等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体验设计制作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
知识要点:
1.学生了解并认识材料的来源和途径。
2.利用拼贴、剪、折、卷等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
3.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要有“求新求异”的创作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利用拼贴、剪、折、卷等多种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
教学难点:
多种材料制作作品。
教学方式:
以激趣欣赏、观察讨论、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欣赏作品、各种材料、制作工具
学生:各类可利用材料、卡纸作背景、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谜语导入:一棵小树五个叉,不长树叶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团结合作本领大。(老师讲述的时候结合手部的动作)学生应该能猜出谜底:手。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巧巧手》(板书)
请同学们看,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树叶、蛋壳、石头,他们都很平常,假如我们来些有创意的想象,再经过我们的巧手,它就能变成一幅精美的作品。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艺术品小世界”。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这些作品都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都变成了什么?请欣赏。
三、赏析交流,初步感知
1.出示欣赏作品:播放视频(教材)
(1)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刚才都看见了哪些材料,它们在画面中变成了什么?
(2)说说这些精美的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这一环节学生之间的讨论比较热烈,各自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异想天开的想法,对后面制作阶段有很好的帮助。)
板书方法:拼贴、剪、折、卷。
(3)怎样将这些材料变成一幅美丽的画,老师也想试一试。请看老师带来的作品。
2、教师演示制作步骤:(学生参与演示)
(1)构思、选材:根据材料想一想要做什么,选出材料,设计画稿。(树叶娃娃:选叶片时注意颜色搭配,大小形状的变化)
(2)剪裁:根据图形将材料剪裁成大小合适的。
(3)拼贴、添画:涂胶水要均匀,稍微多一点,不要涂在画稿外。示范:用较单一的方法给学生演示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制作基础平台。
3.“这些材料虽然简单,但经过我们的巧手加工,就变成了一件件漂亮的作品,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试试?”
四、制作过程
1.请大家打开你们带来的“百宝袋”
a.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你现在准备用这些材料制作什么?
2.在制作前,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温馨提示: a.巧用所带材料,制作一幅简洁、有创意的作品。b.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与同桌合作完成。c.注意保持桌面卫生、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3、大家开始制作,看谁的作品能上“巧巧手”(配乐巧巧手)(学生作品可用各类材料单件或多种材料混合制作,鼓励学生利用混合材料来制作,这样作品的效果会更好。)
a.学生进行创作.(指导要点:鼓励学生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创新。)师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制作,并辅助学生完成作业。
五、展示评价,交流心得
1.各组把完成的作品展示在“巧巧手”上。
2.“这么多漂亮的作品,同学们快说说,你喜欢哪一个?”
⑴ 互评: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价,说出自己喜欢这幅作品的理由。
⑵ 自评: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创意和设想,并评价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⑷ 师评:在学生互动评价中适时介入评定。(根据团结性、合作性、创意性,根据色彩的搭配、造型、创意等进行综合评定)。
六、课后总结,点题深化
同学们,(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把别人随手丢弃的废旧材料制作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老师真的佩服你们。你们每个人都是“巧巧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美化我们的生活。
播放歌曲《巧巧手》。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美术课巧巧手
三年级上册美术课《巧巧手》教学设计
课程类别:地方课程
课型:技能训练课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美术教材第五册第11课《巧巧手》。树叶、草、豆类、纽扣、石子等等都是孩子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材料,孩子们虽然经常接触它们,但很少刻意去观察它们,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利用它们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在学生收集接触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渗透利用拼贴、剪、折、卷、插等基本制作方法来制作成精美的装饰作品。通过这节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启发他们发现身边周围的美好事物,从中懂得体验生活和美术学习的乐趣。
学生分析: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美术课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是很强烈的。本课中学生对材料的认识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使用单件材料进行拼贴、剪、折、卷、插等方法基本能掌握。但是对于同时运用几种材料组合设计,把几种制作方法混合使用,以及色彩、作品造型的搭配等方面还是会有一定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计和引导。
设计理念:以轻松自由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并且通过“比赛招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和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培养他们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确认哪些材料是可利用的材料。
能力目标:收集可利用材料,用拼贴、剪、折、卷、插等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体验设计制作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
知识要点:
⑴ 学生了解并认识材料的来源和途径。
⑵ 利用拼贴、剪、折、卷、插等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
⑶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要有“求新求异”的创作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利用拼贴、剪、折、卷、插等多种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
教学难点:多种材料制作作品。
教学方式:以比赛、闯关方式,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教学场所:
⑴ 第一课时,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让学生与大自然有个亲密的接触,然后请他们仔细观察一下,哪些是可利用和值得收集的材料。
⑵ 第二课时,着重在教室共同探讨研究。
教具选择:课件、(注: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网络查找更多、更全面的图片。如有困难可利用投影仪播放书上的范图让学生讨论)图片、各种各样可利用的材料、硬纸板作背景、美工刀、剪刀、双面胶。
注:材料分类:
⑴ 纸质类:挂历纸、包装纸、糖果纸、牙膏盒、烟盒、牛奶盒、纸杯、纸卫生纸纸筒等。⑵ 塑料类:果冻壳、不同颜色的塑料片、塑料瓶、塑料盆、塑料杯等。
⑶ 木质类:冰棒棍、木条、不同质地的木板等。
⑷ 金属类:易拉罐、牛奶罐、各类废旧金属类物品等。
⑸ 布质类:不同质地的废旧布块等。
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以收集的,还有石子、树叶、豆子、火柴棒等等。另外一类可以是各地区特色的地方材料:如:棉花、瓦楞纸、高丽纸、蜡染、泡沫、尼龙线、麻绳、贝壳、麦秆等等。
学具准备:各类可利用材料、硬纸板作背景、美工刀、剪刀、双面胶。
评价主要把握几点:
⑴ 学生是否能根据这些材料的质地、颜色、形状等进行制作。
⑵ 学生之间是否有评价的能力。
⑶ 学生对其他废旧材料的拓展构思。
教学建议: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特色材料,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特色课程。例如:棉花的粘贴制作、瓦楞纸的制作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谜语导入:一棵小树五个叉,不长树叶不开花,能写会算真聪明,团结合作本领大。(老师讲述的时候结合手部的动作)学生应该能猜出谜底是手。板书:手
2.大家真棒。我这儿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校园环保社和校园巧手社团联合举办一台擂台赛。听说他们要在我们当中招聘一部分人才呢。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还真热闹。“大家伙想参加吗?”“想”那首先我们要先来看看擂台赛的要求和规则。
出示擂台赛的要求:利用环保社提供“百保箱”内的各类材料来进行工艺制作,(注:百保箱里的材料应事先让学生收集好了放在里面)通过我们同学的巧手来制作,谁能将它们赋予更新更美的生命,谁就将获胜,即获得“巧巧手的荣誉称号,和精美礼品一份。板书:擂台赛的项目:比赛过程中共有“三关”,必须闯过前两关后才能进入第三关。“
一、二两关均为智力知识类:包括
1.比眼力2.比口才3.比智力,这两关比赛中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抢答。这样你就将顺利进入“第三关”:能力测试设计关。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选拔”的方式,通过智力“闯三关”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且激发他们探知的欲望。)
二、发展阶段
想参加的选手赶紧入场了啊。“大家都要参加?”好的,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们马上就要进行擂台赛了啊。
1.出示图片,进入“第一关”
(注:除了给学生看书上的范图以外,可多找一些图片,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设计思路。)
2.大家看看这些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漂亮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范图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3.联系实际说说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
4.说说这些精美的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这一环节学生之间的讨论比较热烈,各自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异想天开的想法,对后面制作阶段有很好的帮助。)
5.你认为还有那些材料也可以拿来利用。(这一环节更实际的落实到制作的设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回合的比拼,让学生从本质上来认识原材料、了解原材料的来源,了解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才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想象。为后面的设计制作做铺垫。)
三、欣赏阶段
欣赏范作:音乐起:巧巧手……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动手制作吗?我们可以先用一件单一的材料来实际制作一下。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描述来进行示范。
根据学生说到的方法,拼贴:用火柴按一定的方向拼成太阳的形状;剪:把纸杯的上口剪开后,可折成花篮的形状;折:例如手工纸的一些折叠方法(千纸鹤等);卷:通过剪、折的方式以后,再用卷的形式表现(表现人物的头发和裙子的褶子花纹等)
(设计意图:用较单一的方法给学生演示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制作基础平台。)
请学生上来用这些材料来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材料有一个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制作过程
1.祝贺你们,进入第二关。请大家打开你们桌子上的“百保箱”
⑴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
⑵ 说说他们原来的用途是什么?你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
⑶ 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你还能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并使他们有更多更大的用途。
⑷ 学生根据百保箱里的材料。一一分析,并且说说自身的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教师给予一定的肯定并加以补充。
2.恭喜你们,“闯关成功”,进入第三关,加油!
⑴ 学生根据实际材料动手制作。
下面我们先来和我们的手指兄弟一起来运动运动,来做做《手指操》:大拇指见面点点头,食指见面挥挥手,中指见面鞠个躬,无名指见面碰碰头,小拇指见面拉拉钩,大家都是好朋友。
注意:制作时,你可以找朋友一起来制作,也可以自己制作完成。大家要大胆想象,人人动手,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比赛时间一到立即停手,不得再做。
要求:要知道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除了刚才几种方法以外,你还能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希望你能用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制作。
提醒:告诉学生在使用剪刀和小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⑵ 学生制作开始,(配乐巧巧手和图片循环放映供学生参考。)(学生作品可用各类材料单件或多种材料混合制作,鼓励学生利用混合材料来制作,这样作品的效果会更好。)
⑶ 学生进行创作,师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制作,并辅助学生完成作业。
⑷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小作者自己简单地介绍一下,同时可以让其他的学生来评价一下他使用的材料运用是否恰当。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自己手中的材料经过自己的制作变的美丽了,拓宽设计思路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评价阶段
1.评奖:要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学生只能为其他小组作品投票(插小旗)。
(每一组把做好的作品都放到黑板前的展示台上,学生下去参观完再评)
⑴ 互评: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插上小旗。
⑵ 自评:请获小旗最多的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创意和设想,并评价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⑶ 他评:请投票的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幅作品的理由。
⑷ 师评:在学生互动评价中适时介入评定,最后看哪一组的小旗最多,质量最高为获胜组(根据团结性、合作性、创意性,根据色彩的搭配、造型、创意等进行综合评定)。
(设计意图:把更多的表决权都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了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做到倾听别人的评价和学会自己如何去评价)
2.颁奖:根据每一组做的质量、数量和团队合作性等评出最终优胜奖,并授于“顶呱呱巧巧手”荣誉称号。
3.参赛选手每人均可获得一份礼物:巧巧手,大眼睛,细心观察,聪明屋。
六、总结
同学们,你们都是好样的,(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把一些别人认为没用随手丢弃的废旧材料制作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老师真的佩服你们。你们每个人都是“巧巧手”。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美化我们的生活。
第四篇:11、巧巧手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美术教材第五册第11课《巧巧手》。树叶、草、豆类、纽扣、石子等等都是孩子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材料,孩子们虽然经常接触它们,但很少刻意去观察它们,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利用它们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在学生收集接触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渗透利用拼贴、剪、折、卷、插等基本制作方法来制作成精美的装饰作品。通过这节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启发他们发现身边周围的美好事物,从中懂得体验生活和美术学习的乐趣。学生分析: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美术课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是很强烈的。本课中学生对材料的认识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使用单件材料进行拼贴、剪、折、卷、插等方法基本能掌握。但是对于同时运用几种材料组合设计,把几种制作方法混合使用,以及色彩、作品造型的搭配等方面还是会有一定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计和引导。设计理念:以轻松自由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并且通过“比赛招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和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培养他们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确认哪些材料是可利用的材料。
能力目标:收集可利用材料,用拼贴、剪、折、卷、插等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体验设计制作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知识要点:
⑴ 学生了解并认识材料的来源和途径。
⑵ 利用拼贴、剪、折、卷、插等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
⑶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要有“求新求异”的创作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利用拼贴、剪、折、卷、插等多种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教学难点:多种材料制作作品。
教学方式:以比赛、闯关方式,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学场所:
⑴ 第一课时,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让学生与大自然有个亲密的接触,然后请他们仔细观察一下,哪些是可利用和值得收集的材料。⑵ 第二课时,着重在教室共同探讨研究。教具选择:课件、(注: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网络查找更多、更全面的图片。如有困难可利用投影仪播放书上的范图让学生讨论)图片、各种各样可利用的材料、硬纸板作背景、美工刀、剪刀、双面胶。注:材料分类:
⑴ 纸质类:挂历纸、包装纸、糖果纸、牙膏盒、烟盒、牛奶盒、纸杯、纸卫生纸纸筒等。⑵ 塑料类:果冻壳、不同颜色的塑料片、塑料瓶、塑料盆、塑料杯等。⑶ 木质类:冰棒棍、木条、不同质地的木板等。
⑷ 金属类:易拉罐、牛奶罐、各类废旧金属类物品等。⑸ 布质类:不同质地的废旧布块等。
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以收集的,还有石子、树叶、豆子、火柴棒等等。另外一类可以是各地区特色的地方材料:如:棉花、瓦楞纸、高丽纸、蜡染、泡沫、尼龙线、麻绳、贝壳、麦秆等等。
学具准备:各类可利用材料、硬纸板作背景、美工刀、剪刀、双面胶。评价主要把握几点:
⑴ 学生是否能根据这些材料的质地、颜色、形状等进行制作。⑵ 学生之间是否有评价的能力。⑶ 学生对其他废旧材料的拓展构思。
教学建议: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特色材料,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特色课程。例如:棉花的粘贴制作、瓦楞纸的制作等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谜语导入:一棵小树五个叉,不长树叶不开花,能写会算真聪明,团结合作本领大。(老师讲述的时候结合手部的动作)学生应该能猜出谜底是手。板书:手
2.大家真棒。我这儿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校园环保社和校园巧手社团联合举办一台擂台赛。听说他们要在我们当中招聘一部分人才呢。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还真热闹。“大家伙想参加吗?”“想”那首先我们要先来看看擂台赛的要求和规则。
出示擂台赛的要求:利用环保社提供“百保箱”内的各类材料来进行工艺制作,(注:百保箱里的材料应事先让学生收集好了放在里面)通过我们同学的巧手来制作,谁能将它们赋予更新更美的生命,谁就将获胜,即获得“巧巧手的荣誉称号,和精美礼品一份。板书:擂台赛的项目:比赛过程中共有“三关”,必须闯过前两关后才能进入第三关。“
一、二两关均为智力知识类:包括1.比眼力2.比口才3.比智力,这两关比赛中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抢答。这样你就将顺利进入“第三关”:能力测试设计关。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选拔”的方式,通过智力“闯三关”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且激发他们探知的欲望。)
二、发展阶段
想参加的选手赶紧入场了啊。“大家都要参加?”好的,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们马上就要进行擂台赛了啊。1.出示图片,进入“第一关”
(注:除了给学生看书上的范图以外,可多找一些图片,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设计思路。)2.大家看看这些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漂亮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范图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3.联系实际说说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4.说说这些精美的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这一环节学生之间的讨论比较热烈,各自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异想天开的想法,对后面制作阶段有很好的帮助。)5.你认为还有那些材料也可以拿来利用。(这一环节更实际的落实到制作的设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回合的比拼,让学生从本质上来认识原材料、了解原材料的来源,了解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才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想象。为后面的设计制作做铺垫。)
三、欣赏阶段
欣赏范作:音乐起:巧巧手„„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动手制作吗?我们可以先用一件单一的材料来实际制作一下。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描述来进行示范。
根据学生说到的方法,拼贴:用火柴按一定的方向拼成太阳的形状;剪:把纸杯的上口剪开后,可折成花篮的形状;折:例如手工纸的一些折叠方法(千纸鹤等);卷:通过剪、折的方式以后,再用卷的形式表现(表现人物的头发和裙子的褶子花纹等)设计意图:用较单一的方法给学生演示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制作基础平台。)请学生上来用这些材料来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材料有一个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制作过程
1.祝贺你们,进入第二关。请大家打开你们桌子上的“百保箱” ⑴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
⑵ 说说他们原来的用途是什么?你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
⑶ 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你还能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并使他们有更多更大的用途。
⑷ 学生根据百保箱里的材料。一一分析,并且说说自身的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教师给予一定的肯定并加以补充。2.恭喜你们,“闯关成功”,进入第三关,加油!⑴ 学生根据实际材料动手制作。
下面我们先来和我们的手指兄弟一起来运动运动,来做做《手指操》:大拇指见面点点头,食指见面挥挥手,中指见面鞠个躬,无名指见面碰碰头,小拇指见面拉拉钩,大家都是好朋友。
注意:制作时,你可以找朋友一起来制作,也可以自己制作完成。大家要大胆想象,人人动手,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比赛时间一到立即停手,不得再做。要求:要知道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除了刚才几种方法以外,你还能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希望你能用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制作。
提醒:告诉学生在使用剪刀和小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⑵ 学生制作开始,(配乐巧巧手和图片循环放映供学生参考。)(学生作品可用各类材料单件或多种材料混合制作,鼓励学生利用混合材料来制作,这样作品的效果会更好。)⑶ 学生进行创作,师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制作,并辅助学生完成作业。
⑷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小作者自己简单地介绍一下,同时可以让其他的学生来评价一下他使用的材料运用是否恰当。(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自己手中的材料经过自己的制作变的美丽了,拓宽设计思路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评价阶段
1.评奖:要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学生只能为其他小组作品投票(插小旗)。(每一组把做好的作品都放到黑板前的展示台上,学生下去参观完再评)⑴ 互评: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插上小旗。⑵ 自评:请获小旗最多的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创意和设想,并评价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⑶ 他评:请投票的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幅作品的理由。
⑷ 师评:在学生互动评价中适时介入评定,最后看哪一组的小旗最多,质量最高为获胜组(根据团结性、合作性、创意性,根据色彩的搭配、造型、创意等进行综合评定)。
(设计意图:把更多的表决权都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了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做到倾听别人的评价和学会自己如何去评价)
2.颁奖:根据每一组做的质量、数量和团队合作性等评出最终优胜奖,并授于“顶呱呱巧巧手”荣誉称号。
3.参赛选手每人均可获得一份礼物:巧巧手,大眼睛,细心观察,聪明屋。
六、总结
同学们,你们都是好样的,(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把一些别人认为没用随手丢弃的废旧材料制作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老师真的佩服你们。你们每个人都是“巧巧手”。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美化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是否在课前仔细观察了物体的颜色,外形收集了相关废旧材料。2.能否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3.能否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4.能否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合理的回收和整理。5.在美术教学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物的研究。6.如何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对各种物体的外形,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引导阶段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观察各种物体,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废旧材料可以将它表现出来,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2、教师可适当分析几种物体的立体造型,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撑等,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
3、学生观察,并分小组讨论。
二、发展阶段
1、“奇思妙想阶段”,启发深长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伯立体的工艺品。
2、“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三、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四、课后拓展
1.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造型。2.在生活在,我们应仔细观察,将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教学后记:
在本节课中把11、12课作为一课来上,重要利用两个环节:
一、“奇思妙想阶段”,启发深长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伯立体的工艺品;
二、“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教案《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巧巧手》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斐斐课件园!/JiaoAn/MeiShuJAX/77887.html
第五篇:第九课 巧巧手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教案——李叙林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教案——李叙林
要不怕脏和累,理解小粉刷匠忘我的劳动精神和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编创与活动
1.认识串铃:看图,看教师示范手持串铃的正确姿势。2.分小组探索,让串铃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3.展示每个学生的探索。鼓励学生不同的探索。四.串铃及弹奏方法简介
串铃:俗称马铃,原为蒙古族、藏族的打击乐器。形状为:将十几个金属小铃系于皮条弯成的弧形带子上,也有的将铃系在塑料制成的圆环上(儿童打击乐中的圆环均为塑料制成),演奏时,用手摇动。常用于民间歌舞音乐的伴奏或器乐合奏中。演奏办法:
1.用左手持铃,用右手击左手腕部。
2.左、右手各持一铃,摇动时,左、右手在胸前交替动作。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教案——李叙林
3.指导学生看右面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