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第一篇: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叶芝

二、作家资料

刘建国: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叶芝

摘 要:从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政治诗歌出发,分析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其与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诗人对待整个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复杂情感,指出叶芝不仅是蜚声世界的诗人,而且亦是争取爱尔兰民族解放的卓越战士。

关键词: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叶芝;复活节起义

中图分类号:J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_)03-0070-04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和戏剧家、象征主义大师、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为宣扬爱尔兰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现代英语诗歌的创造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的英语诗坛上,其作用和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1923年,他因“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的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在他的诗中”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40年,T·S·艾略特对叶芝有过高度的评价:“他当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英语诗人,而且我还可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

[1]

叶芝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肖像画家,母亲是爱尔兰西部斯莱戈郡一位富商的女儿。叶芝年轻时就弃画从文,并于1891年与另一位爱尔兰作家王尔德建立了吟者俱乐部。他研究爱尔兰的历史、民歌和语言并鼓励其他作家挖掘和弘扬爱尔兰民族题材,积极地参与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运动。他坚信爱尔兰的文化艺术能够增强爱尔兰人民的民族凝聚力。1896年,叶芝遇到了他思想上的知音——格雷格里夫人。基于共同的文化理想,他们在都柏林建立了亚培剧院。在亚培,上演的戏剧题材都是关于爱尔兰人民的生活。1917年,年过50的叶芝才结婚。1922年爱尔兰独立,叶芝应邀担任议会的议员。次年,他被授与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他笔耕不缀,直到他寿终正寝。

叶芝早期的创作主要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的晚期创作则反映出他对艺术永恒的追求;而他的中期创作则主要反映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二十世纪初期(即诗人的创作中期)叶芝的创作思想及其与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

身处爱尔兰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叶芝写下了大量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诗歌。《费伦克兹·伦伊多么守口如瓶》(How Ferencs Renyi Kept Silent)中的伦伊是匈牙利1848年革命中的一位英雄,他为了起义大计不遭破坏,在亲人被敌人杀害后也没有屈服于敌人的淫威。在这首诗里,叶芝把爱尔兰比作西方的匈牙利,其革命激情可见一斑。《致哀——然后再前进进》(Mourn—and Then Onward),是献给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战士帕耐尔的一首挽诗。在此诗的结尾,诗入鼓励爱尔兰人民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为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而斗争。“致哀——然后再前进,决不后退/他在坟墓中指引你;/他的威名现在是一根高高的火柱,在黑暗中燃烧,就在你的眼前。”《一九一三年九月》(Septemper l913)在哀悼爱尔兰烈士的同时也深深遣责了爱尔兰那些唯利是图的市侩。《关于一个政治犯》(On a Political Prisoner)是关于爱尔兰复活节起义中的女英雄康斯坦丝·马凯维奇的事迹。在叶芝所有带有政治色彩的诗篇中,最振奋人心也最有名的当属《一九一六年的复活节》(Easter 1916)

1916年,英国借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拒不实施1913年英国议会就已通过的爱尔兰自治法,这一举措激怒了全爱尔兰人民。1916年4月24日,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在其领袖人物C·S帕耐尔、罗杰·凯斯门特、帕特里克·珀尔斯和詹姆斯·康拉利等人的领导下,在都柏林揭竿而起,因这天是复活节,故称为“复活节起义”。起义军一举攻占都柏林中心,并庄严宣告成立爱尔兰共和国。可惜的是,由于时机不够成熟,筹划不够细致,起义后五天就被英军残酷镇压而痛遭失败,起义领导人多被处决,共有几百人牺牲,一千余人受伤。一时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震惊了整个世界。

消息传来,远在法国的叶芝感到无比的震惊、愤怒和悲痛。震惊的是可歌可泣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愤怒的是英国统治者竟如此残暴,制造了尸横街头、无数人流离失所的惨案;悲痛的是被判刑、流放、处决的起义领导人有许多是他的朋友。

复活节的惨案使叶芝的心久久不能平静。1916年5月11日,他写信给与之共建爱尔兰亚培剧院的格雷格里夫人,他说:“我打算写一首关于就义者的诗歌——一个可怖的美丽再次诞生了。”这就是叶芝著名的描写和颂扬起义的诗篇——《1916年复活节》。

这是叶芝政治诗中的一首佳作。它体现了诗人对复活节起义乃至整个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认识和态度,显示出了诗人对起义的复杂情感,表达了他对爱国志士的崇敬和赞扬,反映了他要求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国家的美好愿望。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叶芝强烈的爱国热情。叶芝的祖国爱尔兰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她虽与英国近在咫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爱尔兰人民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大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十二世纪末,爱尔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以后一直饱受英国的欺辱、剥削和奴役。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祖国的解放,爱尔兰的优秀儿女、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不断地举行反英起义,革命斗争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终于迎来了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

全诗共分四节,其主调是:一切都变了,彻底地变了,一种可怖的美丽已经诞生了。诗的第一节写起义者是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他们带着活泼的神采/从灰暗的十八世纪的房子/从柜台、办公桌里走出来。”诗人和他的人民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没有自由,“我们不过是/在扮演丑角的场所讨营生而己。”第二节则不点名地提到了起义中的几位英雄。第一位便是聪明美丽的康斯坦丝·马凯维奇,她是叶芝童年时代的朋友。她“大白天心想着天真而美好的愿望,/晚上则参与辩论/直到她声嘶力竭。”起义失败后她被捕入狱,被残酷的英国政府判处无期徒刑。第二位“办了一所学校/骑着我们的天马。”他就是帕特里克· 珀尔斯,在起义期间当过五天总统,后被英军逮捕并处以极刑,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革命领袖。另一位“也许最终会成名/本性是如此的敏锐/他的思想大胆而美好。”他就是著名诗人兼戏剧家和评论家麦克唐纳,同样亦被英国政府残酷地杀害了。最后一位是约翰·麦克布莱德·他是茉德,龚因的丈夫。约翰和茉德结婚后感情不好,后来分居。茉德·龚因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演艺极佳,叶芝24岁时认识并疯狂地爱上了她。后来,茉德·龚因成为激进的民族解放战士。尽管她仰慕叶芝的才华和人品,但她还是把精力和情感全部投入到爱 ①① 诗的译文见《世界文学》1988年第4期239-242,袁可嘉译。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去,因而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叶芝的求婚。尽管如此,叶芝还是深受她的影响,也加入了爱尔兰民族解放的斗争。但是,叶芝和龚因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龚因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主张通过暴力来赢得爱尔兰的民族独立,而叶芝却反对暴力,主张通过和平理性的斗争方式,尤其是用文学这一武器来激发爱尔兰人民的爱国热情,从而最终取得祖国的独立,解放和自由。可是,为了得到龚因的垂青,叶芝主动和龚因一起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据龚因后来所写的回忆录《叶芝和爱尔兰》中所说:“1911年9月,我们站在诺曼底海岸。他给我朗读前一晚上写的诗,并请求我把崖石和它内在的火焰忘掉,去追求变幻的生活之美。可是当他看到我心如木石,一心只想回到爱尔兰时,他还是那么友好并且愿意帮助我。他帮我克服了政治上和护照上的困难,和我一起到了伦敦,然后才分手。我的生活道路和康斯坦丝·马凯维奇一样,通向了监狱,而威利的生活道路却是一条更加艰辛的外表恬静而内心矛盾的道路,这在他晚年的著作中是看得出来的。”

[2]

叶芝一生热爱茉德。龚因,不断地求婚,却连遭拒绝,而约翰·麦克布莱德却不珍惜她。在叶芝眼里,约翰·麦克布莱德“是个酒鬼,徒爱虚荣的傻蛋/他对我心爱的朋友/干了最痛心的恶行。”然而叶芝公私分明,他把民族利益摆在首位,不计较个人恩怨。“但我在诗中也把他列入/他也从偶然的喜剧中/辞去了他的角色/他同样的也变了/彻底地改变了。”约翰·麦克布莱德不仅参加起义而且也是领导人之一,最终英勇就义,因此赢得了叶芝的歌颂与尊敬。诗人终于抛开了个人恩怨,把他的情感上升到爱尔兰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之上。

在第三节中他把革命者描写成岩石。岩石象征着坚强的性格。“许多人心中只有一个目的/经过夏天,经过冬天/好象中了魔而变成岩石/要把生活的流泉打乱。”在诗人看来,起义者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洪流之中,纵使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从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起义的看法是:要革命就会有牺牲,而仁人志士是不怕流血牺牲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对起义人士的敬仰。诗的最后一节是对全诗的总结,它表现了诗人对起义和起义领袖们的矛盾心理以及对这种心理的解脱和超越。“太久的牺牲/能使心肠变岩石/啊,这种牺牲何时尽?/那要上帝来回答。”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叶芝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他怀疑暴力革命,甚至对英国统治者还抱有幻想,怀疑流血牺牲的必要性。但在诗的最后,叶芝还是公开赞赏了他在前面提到的人物,讴歌了他们的英勇行为,体现了诗人对为爱尔兰解放事业牺牲了的优秀儿女的深深怀念,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在现在或未来的时光/只要是披上绿装的地方/一切都变了,完全改变了:/一种可怖的美丽诞生了。”起义勇士们为祖国的自由而战,为了民族的解放而死,在诗人的心中,他们的形象是高大的。因此,他一定要为他们的英勇行为而讴歌,为他们的悲壮就义致哀,从而唤醒更多的爱尔兰人民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战斗,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

叶芝是一个有良心的诗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离不开政治,对起义抱着极大的同情。他虽然不赞成暴力流血,但他却始终关注并投入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之中。1899年,叶芝和格雷格里夫人,本着共同的志趣,并联合他们的朋友,在都柏林建立了“爱尔兰国家剧院”,即“亚培剧院”。叶芝苦心经营,既当导演,又作编剧,总共执导了二十六部戏剧。其中大部分是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戏剧。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有一大群剧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爱尔兰人民生活,表现爱尔兰人民的战斗精神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经过长期的斗争,美丽的爱尔兰终于在1923年迎来了她的独立.由于叶芝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卓越功绩,他被选为国会参议员。在任职期间,他继续为爱尔兰人民忘我地工作,并以更高的激情投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去。

叶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复杂的一生。他是伴随着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成长的。叶芝是一位文学家,是一位诗人,虽然他离不开政治,但他不是一个政治家,更不是一个完全的革命者。他不主张暴力革命,反对流血牺牲,而主张用文学来唤醒爱尔兰人民的觉悟,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解放热情,文学救国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叶芝首先是一位诗人,他是从一个文学家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来看待社会和人生的,如果他变成了一个彻底的革命斗士,那他也许就成不了诗人叶芝。叶芝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不公正、不合理表现出迷茫和失望,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矛盾,又从种种矛盾中写出了辉煌的诗篇。他是人民的诗人,是爱尔兰的优秀儿子,他对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所作的特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许多诗句,特别是“一切都变了,彻底改变了/一种可怖的美丽已经诞生。”已经成了世界文学中的名句,它使人们永远怀念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爱尔兰英雄儿女,也使叶芝本人和他的伟大诗篇同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永远联系在一起。

叶芝不仅是爱尔兰蜚声世界的诗人,而且是争取爱尔兰民族解放的卓越战士。他永远是爱尔兰人民的优秀儿子,他对祖**亲是如此的眷念,以至于身死异乡,却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并葬在其母亲的故乡斯莱戈。最终他的遗言实现了。1948年,人们将他的遗体从法国运回并安葬在斯莱戈,墓碑上刻上了他自己写的墓志铭:“冷眼看待生死,骑士,跨过去吧!”参考文献:

[1]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by Elisabeth B.Booz[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18.

[2]Stephen Guynn.Scattering Branches[M] 1940.

31、32.

[3]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fourth edition,1991. [3]从此,他长眠在祖**亲的怀抱,永远活在爱尔兰人民的心中。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年第3期

第二篇:野天鹅

《野天鹅》读后感

—— 黄碧莹

这个愉快的暑假,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徒生童话》这本 书,因为在那本书里面,我认识了很多的童话人物,有海的女儿,有坚定的锡兵,有勇敢的丑小鸭,还有小小的拇指姑娘,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吸引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野天鹅》里面的艾丽莎公主。

故事里面的艾丽莎是一位公主,她还有11个哥哥。他们的母亲也就是皇后死了以后,他们的父王又娶了一位新的王后,新王后是一位巫婆,她心眼很坏。巫婆很讨厌他们,就把11位王子变成了11只美丽的野天鹅,然后再把艾丽莎赶出家门。艾丽莎在森林里走呀走,见到了一位仙女,仙女告诉她可以用荨麻编成11件披甲穿在11位王子身上,王子就可以变回人形了,但是没有编好之前不能说话。艾丽莎很勇敢,她为了给哥哥用荨麻编织披甲,每天晚上都去墓地采荨麻,她的小手被刺出了很多血,并且大主教说要烧死她的时候她都不讲话。她坚持把11件披甲织好了,11只野天鹅穿上披甲终于变回了11位英俊的王子

。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我刚开始学弹钢琴的时候,很有兴趣,每天都会弹奏一小时左右,可是时间久了,我慢慢的坚持不了了,开始偷懒,不能做到每天都练习,有时候甚至会一个月才练一次,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我觉得我应该向艾丽莎学习,做到要坚持到底,每天都弹奏一个小时,提高我弹奏钢琴的能力。

第三篇:野天鹅

野天鹅

石岩塘头小学 二(2)班刘璐茜

公主艾莉丝的哥哥们被施了魔法,变成了十一只野天鹅。一位仙女告诉艾莉丝:“你只有用墓地里长着尖刺的荨麻,给每位哥哥都织一件披甲,才能救回他们。但是,在披甲织好前,你绝不能说话。”

从此,艾莉丝日夜不停地赶织荨麻披甲。邻国的国王发现了美丽的艾莉丝,想让她做自己的王后。但是,大臣们都认为艾莉丝是女巫。因为她从不开口说话,只是不停地织披甲,还常常深夜去墓地采荨麻。

当披甲全部完成后,艾莉丝把它们抛向十一位哥哥,哥哥们终于恢复人形了。大王子把所有事情都告诉国王。国王开心极了,他把艾莉丝娶回王宫。从此,艾莉丝成了国王最心爱的王后。

(指导老师:陈春霞)

第四篇:野天鹅读后感[范文模版]

野天鹅这篇文章表达了艾丽莎为了救出被变成天鹅的哥哥们而不顾性命的故事,也让我体会到了他们感人的兄妹之情。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野天鹅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野天鹅读后感1

读了野天鹅这个故事,我读懂了有一个国王,他有十一位英俊的王子和一个女儿艾丽莎。但是王后得病死了,国王新娶了一个王后是一个恶毒的女人。恶毒的王后把十一位英俊变成了野天鹅。又把公主送到了乡下。

在乡下的公主总是看到十一只野天鹅,但她一点儿也不明白那是他的哥哥们。转眼公主15岁了,公主不但聪明漂亮而且温柔善良。国王十分想念王子和公主。

公主想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哥哥们,于是她就开始行动了。公主来到了漆黑的森林里,她走啊走,遇到了一个老婆婆。公主问她是否看见有十一位王子飘过那里,老婆婆说她只看到有十一只天鹅在河边她们等了很久,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她们最后看到了十一只天鹅。当太阳一落山,他们立刻变成了十一位英俊的王子。王子告诉小公主他们中了继母的魔法,只有夜间才能恢复人形。婆婆告诉公主只要找到荨麻,然后织出十一件披风,披在那十一只野天鹅的身上,他们就能够得救了!公主千辛万苦采集荨麻,被人误以为是女妖,当她要被处死的时候,十一只天鹅团团围住了她,公主抛出了织好的披风。十一位王子的魔法解除了,哥哥现出了人形,大家最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兄妹十二人从此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继母实在是太狠毒了,公主的坚强勇敢我们向他学习,不要向继母学习他的坏!

野天鹅读后感2

读完《野天鹅》,我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通篇都是围绕小公主舍己救兄这个主题展开的。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小公主的十一个哥哥因受魔法的迫害,变成了十一只“野天鹅”。为了营救哥哥们,小公主只有用荨麻编织成披风,让哥哥们穿上,哥哥们才能恢复本来面目。这谈何容易?

在采摘荨麻时,手被灼成许多水泡,她强忍疼痛日夜不停地编织披风。荨麻用完了,又悄悄地去墓地采摘。因“犯禁”即将被处死。处死前,又不能为自己辩解。因为在第十一件披风完成之前,只要从她口中说出一个字,哥哥们就得全都丧命。

当她被押赴刑场时,还在不停地编织披风。当柴堆即将被点燃时,她最后编织完最后一件披风。随即,她一边抛出十一件披风,一边诉说自己的清白,在说明事情的真相之后,十一位王子的魔法被解除了,兄妹十二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小公主在危险时刻首先想到的是亲人,这种舍己救兄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野天鹅读后感3

在遥远的北方住着一个国王,有十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艾丽莎,王后死去,国王又娶了一个王后,狠毒的新王后把艾丽莎送到了乡下一个农民家里,又把十一个王子变成了十一只野天鹅。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十五岁的艾丽莎被农夫送回了宫,之后新王后又把艾丽莎赶出宫去,不久天黑了艾丽莎看到了被变成天鹅的哥哥们,梦里有个仙女告诉艾丽莎用荨麻织成披风这样哥哥们才会便成人。可仙女又告诉艾丽莎在没有织完之前不能够说话,不然哥哥们就会死去,荨麻用完了艾丽莎又从墓地里采来一些荨麻回来,艾丽莎应对荨麻的刺痛和一年不能说话的痛苦,坚持的为哥哥们把衣服织成了,她的哥哥们都变回了人。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信念持之以恒,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获取胜利。

野天鹅读后感4

今天,妈妈陪我一起看了安徒生的童话集之一:《野天鹅》。这个故事主要是讲诉了一个国王有十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在一起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随着王后的逝去,国王也娶了一个新王后,不曾想新王后极其歹毒,她用魔法将十一个王子变成了野天鹅,而公主也被她变得很丑。

为了拯救哥哥们,小公主不得不历尽千难万险,忍受极大的痛苦,最后终于如愿解救了她的哥哥们。

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懂得,我们做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退缩,要像小公主一样坚韧不拔,迎难而上,不屈服,不抛弃,不放弃。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了,就一定能够成功。

第五篇:《野天鹅》读后感

在安徒生爷爷的童话中,我认识了可爱的拇指姑娘、勇敢的丑小鸭、愚蠢的皇帝、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善良的夜莺、坚定的锡兵、聪明的小克劳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野天鹅》里的艾丽莎。

从前,有一位名叫艾丽莎的公主和十一个王子在一起生活的很幸福,他们的母亲去世后,国王娶了个女巫。女巫很坏,她把王子们变成十一只野天鹅,她又想了一个坏主意让国王把艾丽莎赶出王宫。因为艾丽莎非常爱自己的哥哥,就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他们。当她找到哥哥后,她做了个梦,梦见一位仙女,仙女告诉她织十一件荨麻衣就能解除哥哥们的咒语,并且告诉她,一旦开始织荨麻衣就不能说话,一直到织完十一件荨麻衣,否则她说的每一字都会变成尖刀杀死自己的哥哥。艾丽莎牢记仙女的话,开始织荨麻衣。因为她害怕哥哥受到伤害,她忍受了很多痛苦,不管是谁怎么追问,她始终不说一个字,直到织完最后一件荨麻衣。解除了哥哥们的咒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件事情坚持做到底,认真仔细,不放弃才能成功。我应该好好向艾丽莎学习,牢牢地管住自己的嘴巴。虽然我不用像艾丽莎那样不说一句话,但是我也应该听从同学的告诫,上课不插话,否则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的,并且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尽量把问题想完整再说。艾丽莎用顽强意志克服了困难,我也应该锻炼自己的意志了,我决定从上课不插话做起。而且,我写作业的时候要坚持写到底,中间不要间断,直到作业完成。

《野天鹅》和大多数童话故事一样,都得到了完美的结局,主人公艾丽莎凭着自己的善良、勇敢、毅力来完成了善与恶的斗争。我一定要学习艾丽莎善良、勇敢、有毅力的品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5/262747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