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以诚待人,以善对人

以诚待人,以善对人



第一篇:以诚待人,以善对人

以诚待人,以善对人

把握底线,做人的大智慧,一切入世者与成功者的真谛。有了底线,我们的价值观才能确立。我们的行为才能规避风险!越过底线,动摇了自己的人性堤坝,行为必然失去最起码的控制和约束,人生将是苦涩的,落寞的。你能坚持底线,才能享受到做人的快乐与最后登上巅峰的惬意。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做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做人的优劣和做事的成败;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一个人人生的走势和走向。

一、要有“会做人、能做事”的品行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品”就是品德,就是做人问题,“行”就是行为能力,就是做事问题。“会做人”就是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能按道德标准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能做事”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充分发挥自已的才智,做好各方面工作并获得社会认可。“品行好”就是道德修养好、“会做人”,业务能力强、“能做事”。

(一)成就事业、成就人生要具有“能做事”之“行”

人活在世上必须要做事,因为人的基本生活资料需要通过做事获得,人的各种素质在做事中形成,人的本质在做事中展开,人的潜能在做事中开发,人的能力在做事中发挥,人的成就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价值要在做事中实现。做事是我们立身成人之道。不做事,做人就没有内涵;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做事越少、惰性越大,收获就越小。只要我们养成做事的习惯,我们就会拥有越来越多奉献社会的资本。有人时常感慨自已碌碌无为而寄望于下一代的有为与成功,这反映人都有成就事业的渴望,那为什么不把握自己的现在奋发作为、成就自已的事业?

(二)成就事业、成就人生要具有“会做人”之“品”

做事要先会做人,是因为人格决定了做事的空间。做事必须先把握方向,识正道,才不误入歧途;做事必须先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以创造一个做事的良好环境,获得周围各种力量的支持。

“能做事”是立身成人之道,“会做人”是立身成人之本。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说道德不修养,学问不研究,这样听到了正义的道理也不能理解和实行,身上有缺点也不知道,不能改正。所以做人的道理知之越深,行之越多,做事就会越成功。品德不修养,不会做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根本,就不会、也不能做事。会做人的人有人缘,有得心应手的环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短处也能够弥补,其事业就会发展上升,对社会做出贡献,获得社会认可。

(三)成就事业、成就人生要把“会做人”与“能做事”统一起来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人们的取舍不同,在做人与做事问题上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有些人做事能力较强,有成绩,但忽视个人品德修养,做人的缺陷就阻碍了个人事业发展;二是个人品德修养不错,但做事的本领不强,使得自己的工作难有创新和突破;三是有些所谓的“精明人”,整天不琢磨事,专琢磨人,见风使舵,搬弄是非。这三种情况都属于做人做事有缺陷,都会妨碍自身的成长进步。只有两者统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会做人、能做事,就要讲良心、讲道德、讲礼节、立志向、养见习、充才干,就要在其位、讲其话、谋其事、尽其责。如果只谈做人而不培养做事能力,可能会碌碌无为;如果做事能力强而品德不正,可能会走向歧途,荀子说:“士不信悫而多有知能,譬之其豺狼也。”说的就是一个没有诚实信用的人,才干越多,就会像豺狼一样危险。

二、要时刻提醒自己怎样做人

做人的道理深隧而浩瀚,但自有其标准可循。中华五千年文明造就的优良传统、时代的道德要求都是做人的标准。

一是立志高远。干事业的人首先要立志,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明代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矣何所底乎?”人无志则无努力的方向与动力,不思进取,勿谈做事。立志要切合社会要求,符合道德标准,为向上向善之高远志向,且适合自身能力,能自励又可践行。

二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清代王夫之说:“质以忠信为美,德以好学为极。”做人要讲实话、办实事,为人正直,言而有信。一个诚实的人,还应该处事谦让、私心不重、富同情心。不守诚信、欺上瞒下的人必然遭人唾弃,终究四处碰壁、一事无成。

三是以礼待人。以礼待人,是营造为人处事良好环境之道。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礼,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是尊重他人的行为和言语。在言论自由的当代,说话也要讲四条原则。一是真言,说真话不讲假话。二是善言,誉言多说,劝言好说,自夸之言少说,多协商方式少命令口吻,多恭敬少刻薄。说话要有技巧和方法,注意措词和方式,善于把握表达时机。三是慎言,说话要谨慎,分场合说话,说与自已职责相适应的话,不造谣传谣,不说无根据的话。四是无谗言,不说加害诽谤人的话,不搬弄是非,当面有更多誉言不如背后无一句谗言。《劝学》曰:“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做人要慎对自己的言行。知恩感恩也是以礼待人的要求,是人的良知和品德的表现。四是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是做人的一种态度,是一种美德,能使人学到他人的长处,使人冷静思考,这对一个人的立身创业至关重要。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谦让》中说:“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谦虚谨慎,低调做人,恭敬和气,心淡人静,知进知退,便会富有人缘,获人拥戴。

五是自省知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能否知耻,能否及时反省与悔过、认识与纠正自己的过错和不足,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有修养的一个标准。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不怕有不足或做错了事,就怕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固执傲慢,执谜不悟,甚至对自己的错误言行加以掩盖和辩解。明代陈继儒说:“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人不固执,能经常反省自己,做错事能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而纠正自己的不足,就能使人更加完美。

六是崇能重友。崇尚有能力的人,尊敬有才华的人,是人向善向上的具体表现,也是良好人品的体现。崇能尊才能使自已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与动力,经过奋斗最终也能使自已成为有才华的人。因此,人不应妒贤忌能,不应为别人经历奋斗获得成功而感到心理失衡,更不应对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施以恶行甚至暗中加害,若如此只能使自己更不能明辨事理,从而将自己引向无所作为的极端。个人的学识与能力是有限的,要增长能力,成就事业,需要“人和”的环境,事业上的朋友是自己能力的伸延。古人言:“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人要讲交友之道,交德友能友,不能求人时讲友,达到目的后非友,要以诚待友,不能做过河拆桥甚至陷害他人的卑劣之事。

七是责任感强。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国家有忠诚的责任,对岗位有尽职的责任,对亲人有关怀的责任,对朋友有帮助的责任,等等。角色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所处的地位越高,肩负的责任也就越重。我们拿着国家的俸禄,是源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履行这个岗位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天职,是责任,也是良知。

从我们走出社会的第一步开始,可能就很想可以实现自己为自己所定的理想目标,有的人确实可以如愿以尝,可也有很多人还是事与愿违,虽然也很努力,也很认真.仔细想一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做人的标准很多,但是在我看来,做好人是最根本的.不是有这样的一句话吗?“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喜欢好人.”而诚信则是成为好人非常重要的一项条件.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资源.当你以真诚之心待人,当你用友善之心对人,并且总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你的真诚与诚恳一定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信任与回报!!

第二篇:以恶对事,以善对人-姜汝祥

姜汝祥:以恶对事 以善对人

在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标语,或者看到这样的企业理念,比如“先做人,后做事”,“品质就是人品”,“实实在在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如此等等。这说明,人与事是管理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每个企业家都把自己对“人与事关系”的理解,应用到实际的管理中。以法治企

“人”与“事”严格地说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这个问题其实在西方的大部分公司中不是问题,“就事论事”是西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中国的大部分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就很成问题。可见“人与事”关系本身并不是问题,而真正有问题的是深藏于我们血液中的“文化惯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小农经济传统的内陆国家,以耕作为核心的小农经济对人际关系文化有着内在的要求,那就是“以道德替代管理”,这不仅符合皇权“家天下”统治者的需求,更符合以家庭为基本经济组织单元的被统治者的需求。为了保证“家庭”这一组织的绝对稳定,以家长为核心,以邻里关系为辅助的道德伦理就远比管理更重要。

市场经济是以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竞争经济,企业这样一种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要有竞争力,前提是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要求,去整合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来获得最大产出,管理是为资源的最大产出服务的,这就明确了管理的基本逻辑:先确定做哪些“对的事(do right things)”,并明确做这些“对的事”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再探讨如何组织人把事做好(do things right)。

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之上,我们提倡的科学管理方式是:以恶对事,以善对人。做事最重要的是体现法治精神,约束的是人“恶”的一面,法不容情。对人最重要的是体现人文精神,弘扬的是人“善”的一面,利他就是利己。

以恶对事,就是“以法对事”,对事管理的起点是“我不相信”,只有在事实与数据的支撑下,才去相信。

曾任IBM总裁的郭士纳有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这句话讲清楚了对“事”的管理逻辑,那就是凡事不要讲愿望,讲希望,讲良心,而是要讲制度,讲流程,讲检查。与其相信人的良知,不如相信制度的力量。

对事为什么要用法治?或者说,做事为什么要先从最坏的地方去打算?这涉及到一个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即科学精神。理论上讲,一件事之所以能够做成功,是因为遵循了科学原理,或者说遵循了事情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当然,经营公司的规律性短期也许体现得不充分,不容易体现在每件事上,但如果把公司管理的科学性抹杀了,把经营公司当成“玩权术”,那是对这几百年产业变革的无知与狂妄。

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说明的就是只要按科学规律去探索,就总有实现的一天,由此我们知道了在做事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做事”本身的难度,事情做不成,最大的敌人是“人为破坏”。

众所周知,“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以消除“人为破坏”为目标的流程管理方法。“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思想,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优化流程减少人为因素”,道理很简单,管理中人为的因素越少,主观的因素就越少,客观的因素就会越多;管理中人为的因素越多,主观的因素就越多,客观的因素就越少。热衷于推行“六西格玛”的GE前CEO韦尔奇,说过这么一句话: “六西格玛不是关于平均数的问题,而是关于方差或波动的问题。”韦尔奇在这里显然是把“波动”上升为管理的基本问题,他甚至这样解释:“一旦你明白这句简单的格言——“波动是糟糕的”之后,你就是一个60%的六西格玛专家了。剩下的40%就是去除那个糟糕的部分。”

这就是说,“以恶对事”是一种预防管理,预防意味着在事件发生之前采取行动,把如何行动用流程提前固定下来,而不是事中或事后做出反应,把企业管理者培养成“救火队长”。严爱文化

以善对人,讲的是“以人为本”,对人管理的起点是“严爱文化”。与做事不同,在人的意义上,追求的是在做事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比如在检查的层面上,对事要设想人可能会“腐败”,会“偷懒”,但在人的层面上,检查与监督体现的却是“关爱”,所谓的“爱谁,就检查谁,害谁,就纵容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意味着,我们在企业要培养一种“严爱(严格规则就是爱)”的文化。中国现在被刑事处罚的官员越来越多,官位越来越高,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法治的力量在加强,但另一方面却反映出我们的体制不是基于“严爱”,而是基于道德说教的“溺爱”——权力不约束,害了官员呀。我不太相信有那么多官员腐败都是出在“人心”问题上,我更相信这是由于制度监督不到位,导致“以善对事,以恶对人”。

法治文化便是“严爱文化”,西方企业制度中有不少基督教的原罪精神,社会学大师韦伯很早就指出,西方企业制度与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督教的原罪文化。所谓原罪,讲的是:人就是人,是人都会犯错,没有人不犯错。既然大家都会犯错,那我们基于对错误制定的规则之上的“爱”便成立了。

我想,这就是对事要讲规则,讲规则要从抑制人性中基于“原罪”的“恶”出发,反过来,对人要宽恕,要慈爱,既然是人就要犯错,如果多有些敬畏之心,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就产生了。

以善对人,讲的是一种利他的合作文化,一种“利他就是利己”的团队文化。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说法,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客户,这一使命显现是通过员工去实现的,没有员工,就没有企业。从更大的范围上讲,企业的员工其实也是整个社会客户的一部分,企业的终极目的中当然也包含了员工价值的实现。所以,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员工的认同与自愿的付出,这显然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要求。

更重要的是,世界千变万化,环境日新月异,市场的不确定性每天都在增加,特别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正从以产品为核心的制造体系,转型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企业中大量的行为并不是事先可以规划好的,对客户需求的变化更需要每个员工的创新行为来适应。

这就是“以善对人”所包含的另一种意义,在这里显现有一个顺序,在做事前,要讲科学分析,讲流程优化。但做事的过程中,却是要以人为本,讲合作,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时候,就要假定人性是善良的,如果在与同事合作,或者说上下级一起配合的时候,再以“恶”对人,去假定别人会算计你,会陷害你,那合作起来的成本就会非常的高,事情也就难以进行下去。

以“善”对人,就意味着要抱着一颗合作的心,敞开胸怀接纳别人,这就是所谓的“团队利他文化”。利他作为单个人的行为,价值是很有限的,但如果利他是一种团队成员之间的普遍行为,就会成为一种文化,不利他的人会在这种文化中被排挤,难以生存,这无疑就是所谓的团队竞争力的来源。

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善”、“恶”皆价值,关键是取决于我们怎样应用,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错误莫过于用“道德之善”替代“法治之恶”,在有几千年传统小农文化传统的中国,我们有着以道德替代法治的历史,在现阶段,我觉得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法治问题,而不是所谓的“以德治企”的问题。

第三篇:以信交友 以诚待人

以信交友 以诚待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活动设计

【设计理念】

第二单元围绕“诚信”这个主题展开学习。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向学生们讲述了人们真诚待人处事的故事,让学生们为故事中主人公的真诚而感动。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

“以诚待人”是这些课文的延伸。教学中,要增强学生之间交际的兴趣,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让学生让学生们联想到自己生活积累中的真实情节,在真实的交际实践中体现出交际技巧;要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点滴去感受以诚待人的喜悦,去做到以诚待人。教学设计中,优美的过渡语言、课外知识的积累也可以进一步升华“以诚待人”这个主题。【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2.学会在生活中以诚待人。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2.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

1.创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体现以诚待人。2.向同学和社会提出以诚待人的合理倡议。【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2、难点:学会在生活中以诚待人。【活动准备】搜集有关诚信的小故事。【活动过程】

(一)激发谈话兴趣,理解以诚待人。1.回顾课文,揭题导入

①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接触许多精彩的文章,我想大家也肯定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谁能谈谈,其中的哪篇课文,或者是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学生交谈,教师引导:是啊,同学们谈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以自己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别人的赞许和尊重。那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把这种品质延伸到我们自己身上,一起来谈谈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以诚待人的故事。2.(板书课题:以诚待人)

(二)调动生活经验,感受以诚待人。

1.首先让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小品,请大家仔细看,待会儿咱们来讨论一下,怎样做才算是“以诚待人”呢?

2.学生表演:一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一个学生来劝说(严厉地指出他的缺点,并以扣分相威胁)[说前事先排练好] 大队委员:你把垃圾给我捡起来。

生:凭什么呀,你是谁啊,我为什么要捡。大队委员:你快捡起来,不然我就扣你的分。生:我就不捡,你扣就扣吧!

3.学生就这一事例展开讨论,为什么学生做错了,别人给他指出了,他却不改正,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怎样做,才算是以诚待人呢?

4.学生小组讨论后,反馈

①大队委员态度不够好,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诚意。②大队委员的语气较重,不容易让人接受。

师:那么,怎样说,怎样做,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来呢? 生反馈:

①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讲话要比较委婉,这样别人才容易接受,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来。(引导说出,比方说可以用上一些礼貌用语你请等等

板书:多用礼貌用语)

②要注意态度一定要诚恳,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来。(板书:态度诚恳)

③要和他讲道理,为什么不能乱扔的原因,这样也能表选出自己的诚意来,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要做到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

5.综合以上的几点建议,让我们再来看看,当这位大队委员意识到这些时,并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后,他又是怎么做的,事情的结果又是怎样呢? 把两位学生在次请到台上来表演,这次大队委员在讲得时候,非常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

大队委员:同学,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校园是我们的家,我们大家都应该来爱护它,这样我们的校园才会越来越美,现在你往地上扔垃圾,等一下别人也往地上扔垃圾,这样我们的校园不是要变成垃圾站了,再说这样的话,也会影响你的班级,使你的班级也因为你的这种行为而口分。这样你不时在拖班级的后腿了?

生:(听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低着头,小声地说)你说的有道理,我知道自己错了,我现在就把垃圾捡起来!以后我也会注意的,并提醒别的同学也不扔垃圾。

6.看了他们现在的表演,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他们表现出了自己的真诚吗?

引导评议①从大队委员这一方面,他做到了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委婉地向他指出错误所在,并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使得犯错的同学,感受到了他的真诚,让他心服口服,容易接受他的意见。表现了自己的诚意。

②从犯错同学这一方面,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能及时地诚心诚意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他也做到了以诚待人。

7.师:是啊,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讲话的方式,要发自内心地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这样,别人才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并乐于与我们交往,那么我想生活中类似这样以诚待人的事情你一定做过,比如说: 今天听课的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大家能弯下腰,礼貌地叫声老师好,热情地招呼他们,这是以诚待人的表现.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学校上课,你打电话问候他,或帮 他补习。这也是以诚待人的表现;在我们学校,常有学生家长来探望自己的孩子,因而向你询问在哪个班级,如果你知道的话,你热情地告诉了他,并给他带路;假如你不知道,你也真诚地告诉他,并帮他向别的同学询问。这也是以诚待人的表现.8.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真诚待人的经历或是你看到别人之间有过以诚待人的例子.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交流。①小组交流。

师:在同学们交流之前,我对大家有一个小小的提醒。(出示)

要求:A.说话的时候,注意把事例说地又条理,让别人听明白。(板书:说清楚)B.说完以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最能表现自己诚意的地方概括出来,在全班进行汇报。

学生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提示 ②全班交流。

师:刚才同学交流地非常热烈,现在我们就各个小组在全班之间进行交流一下,我这儿还有一个小提醒。(出示)

要求:A.说话的同学,声音响亮,概括汇报组员的每个例子。

B.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给发言的同学补充或提出建议。(板书:认真听)范例:

生1:有同学作业不会做来问我,我立即停下笔,耐心地教给他方法。直到他学会为止。我觉得这就是“以诚待人”。

生2:你做得很好。有一次,我看见有人在乱砍树木,我告诉他:“如果你乱砍树木,小鸟就没有了温暖的家,我们就看不到可爱的小鸟、听不到美丽的鸟叫声。我们的生活也因缺了小鸟而少一份快乐美好。”我觉得这也是“以诚待人”。

生3:在公交车上,我每次看见有老人,都会给老人让座。

生4:有一次,我不小心撞到别人,我主动地真诚地向他道歉,后来,他看我如此诚心地道歉,就原谅了我的。……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你的诚意,或者从什么事可以感受到你的诚意来叙述。(引导从语言上感受到有诚意,或者是从行动上感受到有诚意。)

教师相对应的点评应对:你说的很好,不仅说话大声,让大家都听到了,而且还做到了能有条理地叙述事情,让大家都听明白了,真不错。还有谁能超过他的;

你告诉我们的是当你交往的人是你的长辈的时候,你是如何做到真诚地对待他的;

你和我们交流的是当你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你是怎样做到以诚待人的。┅┅适当穿插口语交际的方法:是呀,我看到你在向我们讲述的时候,你身边的那位同学也听得十分认真,这也是以诚待人的表现,表现在了他的行动上。

我对你提点小建议:如果你在讲话的时候,声音能更响亮一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就更棒了,你能接受我的意见吗?

9.教师总结:老师真高兴,同学们以自己的生活实际告诉了我们怎样以诚待人。

(三)创设谈话情境,实践以诚待人。

1.让大家都知道应该以诚待人,那么,当我们与人真正交往的时候,在我们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说、怎样做,才能表现出我们的诚意,才能让人感觉到我们的诚意呢?

2.请邻座的同学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情境进行模拟说话,看看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以诚待人”,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到“以诚待人”。

①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

②路上,有人向你问路,你真诚地告诉他怎么走。;

③搀扶同学到医务室擦药;

④劝告小同学不要乱摘花草树木;

⑤诚恳严肃地帮同学指出缺点;

⑥……

3.学生选择搭档、场景进行练演。教师巡视,倾听发言.(适当引导学生说的过程)4.学生上台表演,分几个类别进行。如面对长辈的时候,该怎样做到以诚待人(增加礼貌用语,态度诚恳);面对的是我们同辈的时候,你又是怎么说的,(以道理去说服他,并且态度诚恳);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

5.请同学们评一评,表演的同学说的、做的、到底有没有诚意?

师:现在在座的各位就是评委了,你们一定要认真看,等会评一评参加表演的这几位同学。在表演中,有没有表现出他们的诚意来,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从从说话者的语言、说话的态度上进行评议;也可以从交谈者的应对上进行评议;

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评议。

师总结:其实,生活中,以诚待人的事例是很多的,我们概括是概括不完的,模拟也是模拟不完的.(四)提出沟通建议,倡议以诚待人。

1.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一些以诚待人的说法呀,做法呀,归纳总结一下,然后就以诚待人的例子,提出一些建议来,把它形成一份倡议书,发给我们全校的同学,倡议大家都来以诚待人.2.引导用上“当什么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说话.师:老师来举个例子,不如说,当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主动的帮助他.或者你们也可以说当什么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发现.温馨提示:①多用礼貌用语;②态度诚恳;③以理说服人…… 4.全班交流自己的建议。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给以诚待人提点小建议吧!

学生反馈交流,用上“当┅┅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的句式。

如:当别人感谢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真诚地说声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当客人来家里的时候,我们应该热情地款待他们;

当我们捡到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还给失主;

当有别的学校老师来我们学校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向他们问好;

当我们要像别人借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态度诚恳;

当我们去看望病人的时候,我们应该送去自己的慰问和祝福;

当你和别人有约定的时候,我们应该按时赴约;

当你不能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应该真诚地拒绝他;

当我们遇到同学伤心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帮助别人。

课后,同学们可以在班长的带领下,集中好的建议,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倡议全校同学都来以诚待人。

5.师: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以诚待人,更是在于同学情景模拟中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做到以诚待人。课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出示)以诚待人,像是为自己植一棵树,给世界一片绿荫,给人心一片清凉。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以诚待人,我们的生活就能更加和谐。

师:希望大家在今后都能做到以诚待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活动总结:口语交际《以诚待人》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园地二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万年牢》、《中彩那天》、《将心比心》及《尊严》四篇课文后。这一话题有一点的难度,真诚的情感较难以表现,因此教学中我抓住“真诚”二字进行交际训练。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由于话题对于学生来讲较难开口表达,因此在导入时,通过吸引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通过能够让学生有所感受的故事或是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初步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真诚”所在。

二、重视语言规范和情感交流

通过一节课怎样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在生活中进行真诚的交流呢?在课堂教学时便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对学生的动作、眼神、语言进行点评与指导通过范例的指导,多层次的练说引导学生进行真诚的表达。所谓真诚并不单在语言上表示,更是通过表情等能够体会的。

三、重视全体,训练到位

口语交际课堂有练说的时间,有展示的时间。展示的时间有限,主要是通过对展示的点评使全体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到如何进行交流。除此外,教师必须把握好练说的时间,力求达到全体参与,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练说小组进行倾听与指导。

四、重视倾听,引导评价

口语交际课除了交流同时也重视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评价,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在课堂中必须要求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在指导评价的时候也应该具有示范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倾听中了解到如何进行有条理和清楚的评价。

活动反思: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是一种真诚的谦虚,是一种相互间的尊重,是一种积极的赏识,是一种热情的期待,是一种无言的要求。但是课堂上偶尔出现一个学生在说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以致这个学生没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这给我敲了警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不仅要教会学生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合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

第四篇:以诚待人 以信待友

以诚待人,以信待友

内容摘要:我的脑海中,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而诚信做人就是诚实守信地做人。通过百度,我进一步了解到标准的诚信解释: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确,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个世界上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关键字:诚信 交友 信誉

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一个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首先要学会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诚信是做人的基础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无论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该遵循“诚信”二字。事实证明,一个人在官场上不讲诚信,那他为百姓就办不了事;一个商人不讲诚信,在商界中就不会有长久的立足之地;一个学生不守诚信,他将会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总之,诚信二字是非常重要,不得小看,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诚实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事业的忠诚与坚守。

二、诚信是交友的基础

每个朋友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如果有一天朋友之间没有了诚信那么他们之间的友谊会有多久呢? 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决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诚信是交友之道

所谓诚信,即诚实信任。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会取得信任;只有讲信用,你才会有信誉。民无信而不立。做人,首先是要诚实。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诚信是含义很多,但往往误解了诚信,那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偏离方向。在同学们的行中,“诚信”往往常被误解,一味地觉得诚信就是所谓仗义。仗义和诚信貌似相近,其实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道德概念。诚信是独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这些方面彼此尊重,绝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时都遵守规则,相互取长补短,取得信任。仗义却相反,一方面抹杀个性和个人利益,样样求同,不能容忍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共事时不讲规则,只讲义气。在商场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一开始因为哥们儿义气或因为面子而利益不分,规则不明,最后打得不可开交,终究成为仇人,这样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三、诚信是必然之路

现在,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其中的一块基石,诚信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时刻不忘诚信二字。忽然想到,当我们年华老去,当我们远离财富,当我们走出浮华。那么,我们还可以剩下些什么呢? 别忘了,诚信待人,诚信对己。为了灯红酒绿,为了豪华奢侈,他们丢掉了能丢的一切,包括诚信。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没有了诚信。对少数学生中出现的“说谎献媚”、“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脱离诚信道德的“两种语言系统”,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与引导,对不 诚信道德开展批评与帮助,制止不诚信的“两种语言系统”现象在学校生活的其它领域进一步蔓延。

三字经有道:“人之初,性本善。”无论是小偷,还是贪官,他们的灵魂最深处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我们像身边诚信的人那样诚信做人,诚实做事,用真情感动那些丢失诚信的人,即使他的灵魂一不小心受到诱惑犯了错,欺骗了我们,他内心也一定会不安的。这

时我们不要失望,也不要“以牙还牙”,我们要原谅他,宽容他,考虑到他的感受和不安,仍以诚相待,遵守信诺,终有一天我们会感化他,让他的灵魂回归人类的本性。一句话,诚信从我做起,再感化他人。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世界会在我们的执著诚信下变成一个诚信洒满天的美好世界!

第五篇:以诚待人

以诚待人

——读《狗·猫·鼠》有感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很感兴趣。鲁迅先生讽刺人的手段与方法很独特,他巧妙运用被讽刺者所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立场鲜明。借此寒假我阅读了他用来回忆旧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我最欣赏《狗猫鼠》一文。

《猫狗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猫虽然和狮虎同族,都食比自己弱小的动物,但猫却具有一副媚态。而写了隐鼠有趣可爱,十分乖巧。猫与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文表达了对某些“正人君子”的憎恶,和对弱小者的同情。猫作为捕食者玩弄弱小的动物,正如某些人,幸灾乐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慢慢地折磨弱者。

猫虽是猫科类动物,与狮虎同族。但它像某些人,可以掩盖自己的本性,用一副虚伪的脸孔待人,却望得他人尊重。

猫懒散却馋嘴,正如某些好吃懒做的人。从而警示他人,要勤奋刻苦,脚踏实地。

而鼠就代表弱小人群,但却遭人摧残,引人深思。

我觉得“猫”最令人不指的是虚伪。若不以诚待人,又怎么怪他人不与之结伴而行呢?

不禁想起那件事。去奶奶家的路上,看见路边的卖葡萄的老太太。

她买的葡萄很饱满,深紫色的外皮很水灵。停车在路边,就想买些葡萄送给爷爷奶奶尝尝。老奶奶双鬓已有银丝,身上围着围裙,见我们下车,搓了搓手,说:“葡萄要么?很甜的,水灵灵的。”我们本是对路边的小贩不太信任的,爸爸便说:“挑点好的吧,买点去。”老太太却让我们自己挑,还可以去她的棚里挑,说是人人口味不同,有人喜欢熟透的,有人喜欢脆一点的。我很诧异,便去挑葡萄。老太太和我们随意地交谈着:“葡萄要挑皮紫肉满的,不熟的千万别挑。”她拉拉围裙,“不好的我不卖的。”我心里暖暖的,那天的葡萄特别甜。

那个老太太我铭记在心,并不是因为她的葡萄好,价格公道,而是对她以诚待人感到由衷的敬佩。若商人忘记了顾客的便利,只图个人利益,又何来那份以诚为美的温情。

我无法揣摩鲁迅先生当时的情感,他用他的笔抨击世道的浑浊。“猫”的虚伪是一个警钟。我从中获得便是真诚,以诚待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5/26243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