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讲稿

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讲稿



第一篇: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讲稿

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讲稿

华西初中 王改红

202_-11-26

《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

第一部分

《胡清汝简介》

胡清汝,男,1964年10月出生,1982年至1986年在河北省平乡县贾村小学任教,1986年至202_年在平乡县贾村小学担任校长并任教,202_年至202_年任平乡县常河镇学区副校级干部兼西位明德小学校长,202_年至今任平乡县常河镇学区副校长。先后多次荣获“德育先进工作者”“邢台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并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202_年,他们家被授予“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光荣称号。他的父亲是乡村教师,他的祖父是乡村教师。他本可以不再做乡村教师,但他还是选择了当一名乡村教师。他不仅继承了前辈的职业,更继承了前辈传下的一脉师魂。

第二部分 《 钟绳传到了胡清汝手中》

常河镇贾村小学,有一口古老的钟,几十年来,学生们听着钟声上课、下课,一代一代长大。

这口钟,胡清汝的爷爷胡金錡敲过,父亲胡庆瑞敲过。后来,钟绳传到了胡清汝手中。

《以胡清汝为中心的“胡家教师团”》

胡家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家族,在近70年的岁月中,四代人里出了20位乡村教师。在这个家族里,教书不

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代代相传,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德。胡清汝对于乡村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有两万多名孩子是他们家族的学生。胡金錡是胡家第一代教师,也是当时贾村小学里唯一的教师。胡清汝对祖父的印象是,逢年过节,家长们都带着孩子来答谢先生,给先生磕头行礼。胡清汝那时就感到,教师是一份令人尊敬的职业,于是他暗下决心,以后要做爷爷那样的教师。

17岁高中毕业,胡清汝成为村里一名代课教师。开始教书时,胡清汝并没有受过师范专业的培训,但家教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受父辈熏陶,年轻的他接过父辈的钟绳,很快跟学生们打成一片。他教导学生就算考不上大学做一个农民,也要做一个懂科学、有文化的农民。

第三部分 《刻着梦想的磁带》

胡老师说“点燃孩子们的希望,放飞孩子们的梦想,是老师的责任。”

92届学生孙丽华曾是孙庄小学的学生,由于调皮捣蛋,被迫转学。孙丽华的父亲找到胡清汝,请他接管孩子。刚到贾村小学时,孙丽华仍然顽皮,胡清汝就重点培养,利用课间单独辅导他,遇到阴雨天,就留他在自家吃饭。慢慢地,孙丽华变了,成绩也逐步提了上来。

在胡清汝送走的每一个毕业班里,都有这样一个毕业典

礼:为全班同学准备一盘磁带,录下每位同学心中的梦想。医生、教师、科学家、军人„„同学们心中的梦想是那么丰富多彩,这一盘盘刻满理想的磁带,成了学生们探寻未来的新起点。后来,胡清汝又把学生们的梦想认真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至今保存。

202_年,毕业近10年的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成就回到母校聚会,胡清汝拿出当年录有梦想的磁带放给学生们听。

“那时候我对胡老师说,立志要上医科大学,做医生。现在我梦想成真了,这离不开胡老师对我的栽培。”如今在平乡县医院当医生的王晓娟,听到自己当年的声音,激动地流下热泪。而当年顽皮的孙丽华,也已经实现心中的梦想,参军后在部队成长为一名连长。《链接》

第四部分 《扮演“五个角色”》

胡清汝初当老师时,贾村小学很破旧。为了修建学校,胡清汝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出资。进砖,他跑砖场;进瓦,他跑瓦场;买木头,他与人讨价还价„„学校盖了10天,胡清汝义务看守建筑材料,在野地里睡了半个月。

202_年,合校并班政策开始实施,新建的西位明德小学启用,胡清汝出任校长。虽说是新建学校,但当时只有一座空空的教学楼,配套设施全无,学校里杂草丛生,坑坑洼洼,建筑垃圾遍地。

为了不耽误开学,胡清汝天天带着教师填坑、铺路、清野草、焊栏杆。这些行为感动了教师家属和乡亲们,许多教师家属一有时间就跑来帮忙,乡亲们也主动开来农用车运垃圾,学生们三五成群地捡砖头铺小路。学校如期开学了,家长们说:“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我们放心。”

学校不能吃住,家长每天都得接送孩子。赶上阴雨天,道路泥泞难走,家离学校远的学生两三天不能来学校。为了建寄宿制学校,胡清汝四处奔走,骑坏了一辆自行车,瘦了11斤。寄宿制学校建成了,胡清汝的角色又多了好几个。哪个孩子病了,他第一个问询,联系医生;哪个孩子从学校跑出去了,他带队搜寻;课桌板凳坏了,他亲自修理„„老师们戏谑他有5个角色:护士、警察、木工、电工、水暖工。

为预防村里孩子们患小儿麻痹症,胡清汝定期发放药丸,联系医生定期为孩子注射疫苗。可他的妻子却因为繁重的家务,得上股骨头坏死病,落下了残疾。

“做丈夫有缺憾,做教师没遗憾!”在胡清汝看来,教师就得是这个当法。

第五部分 《人物评价》

常河镇学区校长马在兴这样评价胡清汝:胡清汝是踏实教书、本分做人的优秀教师,堪称楷模,我们的老师都应该向他学习。

贾村村支书王孟辉说:我是胡老师的学生,我父亲是胡老师父亲的学生。老师不仅教我们识字,更让我们明白做人的本分,村里人都非常敬重他们。

胡清汝四婶史新娥说:胡清汝是贾村最忙的人,村里修路、建学校、修自来水设施等各种公益事业,都是他带头捐款出力。有他在,对整个村子形成良好风气影响很大。第六部分 《 钟声悠扬 敲响乡村孩子求知梦》 走进贾村小学,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钟挂在当院,教室里是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当当当”,下课了。悠远的钟声,划过小学的上空,也回响在乡亲们的心间。弹指间,钟声已响过70年。

胡清汝的爷爷胡金锜1945年便是个教书先生,虽然教书的时间只有6年,但这6年,在平乡许多老人心中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在这个贫苦的农家里,尊重文化、重视教育,成为传统。在老人们看来,只有识字,才能读圣贤书,做一个明理的人。因此,每一代人中,都会节衣缩食,让孩子读书。胡清汝的父亲胡庆瑞1959年走上讲台,按照父亲的教导,成了村里的一名代课老师。后来,由于村里缺少老师,母亲也任教小学。胡清汝上小学便师从父母,学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父母站在讲台上的那份尊严和神圣。

1981年,胡清汝高中毕业。当时大学升学率很低,尽管他平时成绩不错,但那一年,他高考失利了。这时,村里缺一名代课教师,胡清汝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薪水很少,只有40元,但他很坚定。第一次,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那根钟绳,天一亮,便敲响挂在枣树上的钟,钟声响彻整个村庄,一声声召唤着乡村孩子的求知梦。

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敲响这口钟。在他执教的几十年岁月中,从开始月工资40元,后来涨到90元,150元,到后来的1000多元,尽管收入微薄,可这钟声一年四季却从未停止过。第七部分 《泪洒讲台,只为桃李芬芳》

开始教书时,胡清汝并没有受过师范的培训,但家教给了他最好的教育。他生长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自幼养成了礼让谦逊、勤勉好学的个性,年轻的他很快跟孩子们打成一片,上课教书,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他沉浸在当教师的幸福中。

胡清汝教的第一批学生已人到中年,至今还保留着儿时、当胡老师学生的温暖记忆。胡清汝老师接手的第一批四年级的几个学生基础不好,胡清汝把他们叫到自家,把两张地桌并在一起当课桌,每晚为他们辅导功课。无论风霜雨雪,辅导结束,胡清汝都一个一个送回家。后来,这个班里走出了4个大学生。

当时学校很破旧,为了建校,胡清汝在村里挨门挨户动员乡亲们集资,自家带头。他让村委管账,钱不过手。村民王孟银有三个没娘的孩子,他不在家时,孩子都是胡清汝叫到家里管吃管住。王孟银交不起孩子们的学费,胡清汝替他交。邻村杨尔庄蔡贵增二儿子学习优秀,但因为家庭困难,一到交学费时就不上了。胡清汝跑到他家里说,“你没钱交,我替你交。”蔡贵增说,“考上大学我更没钱。”胡清汝说,“大学我也替你交。再穷也不能把孩子耽误了。”

胡清汝后来转成了民办教师,但工资开始也只有七八十元,还要养家。对自己,他几乎节俭到了极点,多年里,上百次到县城办事,都没有舍得在外面吃过一次饭。但每次进城他都要去书店,买回教学方面的书籍回来学习。

他不错过任何一个业务学习的机会,仅在县三中、丰州镇北牌学校就悄悄听课百余节。1991年暑假的一天,胡清汝在县城参加小学语文培训班。遇到大雨,他冒雨往学校赶,近13公里路上,他摔了三次跟头。负责培训的老师看到全身湿透的胡清汝,感动地说,“就冲你这种精神,我不但照常上课,还要尽量多讲些内容。”

点点滴滴,胡清汝坚守着祖父、父亲为人为师的做法,在他的记忆和价值观里,老师就是这个当法,在清贫中坚守。

贫困压得胡清汝一家喘不过气来,家里的几亩地几乎成了全部的指望。为了种地,他的农具经常放在地里,起早贪黑

干一会儿,但从没有耽误过学生一分钟。即使是这样,赶上家里的事情多,常常需要借债过日子。对此,胡老师有《终身难忘的一堂课》

教师自述

终身难忘的一堂课

胡清汝

我17岁接过父辈的教鞭,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32年,取得各项荣誉25项,让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吸引了三县十二村的孩子,教学成绩全县名列前茅,我也由一名任课教师成长为常河镇学区副校长。这一切都源于我的家族对我的影响。

我至今仍保留着祖父纪念曾祖父的一篇文章。曾祖父虽然不识字,但友善乡里、助人为乐。一代代良好的家风,带给了后人基本的师德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好一个教师的根本。

1989年,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在家务农,全家就靠我那点微薄的代课工资为生,沉重的生活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当时平乡县自行车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内弟也在成都搞自行车配件发了财,回来鼓动他,“姐夫,跟我干,我投资,你们给我做车座子,一年最少让你们挣5万元!别当这个穷民办教师了。”面对当时一年五六万元的收入,我

动心了。我决定为同学们上最后一课。那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堂课。那次迈上讲台,步伐那么沉重。当我对同学们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时,突然,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声:“老师,你别走!”“老师,你别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趴在课桌上哭,我的心里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是我用全部心血建成的学校,回想起祖父、父亲在讲台上留下的成绩,我怎么忍心走呢?

至今回想起那一幕,我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我永远属于这里,孩子们需要我,乡亲们需要我。

如果不选择做教师,我也许会获得物质富有的人生,但我不后悔。把学生们培养成人,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笔财富比金钱更重。

后来贾村小学的老师依旧走马灯一样地换,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但胡清汝依旧坚守在这里,共28年。这28年里,他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学区名列前茅,从这所小学走出了47名大学生,贾村小学成了当地的名校。

胡清汝和老师们相处,从来没有校长的架子,待人温厚如兄长。后来明德小学分配来几名家在外地的特岗教师,每当这些老师要回家时,他就让儿子开着车送他们到车站,返校时同样到车站去接。星期天或节假日,就把特岗老师叫到自己家中,给他们包饺子吃。他们缺少教学经验,在教学上给予耐心地指导,一有时间就向他们传授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

经验。不到半年时间,他们都能胜任教学工作了,一年下来都成了学校的骨干。带领下一代献身乡村教育

今年,胡清汝的一个侄女大学教育专业毕业、一个侄女幼师毕业已在一私立幼儿园工作,这个教育世家,从胡清汝祖父算起,一共有20人当过老师,现在在岗的有13人,基本都是乡村中小学老师。

当地一位曾从教育行业改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即使是现在,乡村教师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干,特别是年轻人,1000多元的薪水对他们没有诱惑力,仍然认为乡村教师没有出息,在社会上没有人求,社会地位较低,与城市里大不一样。

但胡清汝的儿子、女儿和侄子、侄女们都选择了老老实实教书,家人中除一个堂弟考取了公务员改行之外,其余人都在中小学教书。他的子侄辈都曾是他的学生,一个家族的家风,职业的神圣感深深影响了后代,“我们家的人都喜欢这个职业。”胡清汝说。在平乡教育界,胡清汝被誉为乡村教育的“老黄牛”。

如今,胡清汝已被县教育局任命为常河镇学区的业务副校长,主管全学区的教学,他上任后依然兢兢业业,保留着“老黄牛”的本色。从教32年,胡清汝获得了“河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25项,两次走上央视„„就像乡间朴素的油菜花,不经意间就有了炫目的灿烂。

胡清汝说,“现在家里教书的人多了,知名度也更大了,我要带领着弟妹、子侄们,教好书,将爷爷、父亲、叔叔的师德,传承下去。”

第八部分 《 全县教师向胡清汝一家学习》

当各大报纸发表了《一脉师魂———平乡县一家四代18人从教薪火相传》的长篇通讯,报道了平乡教师胡清汝一家70年来从教乡村,世代传承师德的感人事迹,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近日,平乡县教育局号召全县教师向胡清汝一家学习。

报道刊出后,胡清汝一家四代甘于清贫、恪守为师之德、薪火相传70年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读者,省会退休教师何老师说,他们一家人的故事太感人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他们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楷模,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第二篇: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事迹材料

免费

分享

创新

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事迹材料

202_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事迹材料胡清汝,子承父业,继续担任乡村教师,继承了前辈传下的师魂,以下是管理资料网带来的胡清汝事迹材料 202_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事迹材料

“四世家传,一门师表,两万弟子”。胡清汝对于乡村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来自一个特殊的教育世家,这个家庭已经有近70年的从教历史,出过20名乡村教师,有两万多名孩子是他们家族的学生。胡清汝从教33年,让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吸引了三县十二村的孩子,教学成绩全县名列前茅。他教导学生就算考不上大学做一个农民,也要做一个懂科学、有文化的农民。因为清贫和家庭经济压力,胡清汝也曾动摇过。1989年,平乡县自行车业兴起,许多人因此发财致富。许多老师都辞了职,胡清汝也交了辞职报告,但在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时,被学生们的真情留住。在胡清汝送走的每一个毕业班里,都有这样一个毕业典礼:为全班同学准备一盘磁带,录下每位同学心中的梦想。这一盘盘刻满理想的磁带,成了学生们探寻未来的新起点。后来,胡清汝又把学生们的梦想认真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至今保存。为了修缮破旧的学校,胡清汝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出资,还义务看守建筑材料,在野地里睡了半个月。

以上这篇202_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事迹材料。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尽在:事迹材料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202_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事迹材料胡清汝,子承父业,继续担任乡村教师,继承了前辈传下的师魂,以下是管理资料网带来的胡清汝事迹材料 202_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事迹材料

“四世家传,一门师表,两万弟子”。胡清汝对于乡村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来自一个特殊的教育世家,这个家庭已经有近70年的从教历史,出过20名乡村教师,有两万多名孩子是他们家族的学生。胡清汝从教33年,让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吸引了三县十二村的孩子,教学成绩全县名列前茅。他教导学生就算考不上大学做一个农民,也要做一个懂科学、有文化的农民。因为清贫和家庭经济压力,胡清汝也曾动摇过。1989年,平乡县自行车业兴起,许多人因此发财致富。许多老师都辞了职,胡清汝也交了辞职报告,但在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时,被学生们的真情留住。在胡清汝送走的每一个毕业班里,都有这样一个毕业典礼:为全班同学准备一盘磁带,录下每位同学

免费

分享

创新

心中的梦想。这一盘盘刻满理想的磁带,成了学生们探寻未来的新起点。后来,胡清汝又把学生们的梦想认真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至今保存。为了修缮破旧的学校,胡清汝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出资,还义务看守建筑材料,在野地里睡了半个月。

以上这篇202_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事迹材料。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尽在:事迹材料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资料来源:http://www.feisuxs/data/grcl/

第三篇:最美乡村教师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看完这个纪录片,印象最深的是几个数字:全国846万乡村教师,有多达6600多万乡村学生。这是个看似困难重重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同时,6000多万个憧憬梦想的美好愿望,846万个感动的故事,摄制组的任务又是如此的庞大。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特别是那些乡村教师,他们扎根农村,不求任何回报,只求每个怀揣梦想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成就自己。几十年来,他们交出的学生源源不断地走出去成了社会的栋梁,可是他们却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守。用他们的话说:他们的一生已经离不开了这些孩子。

纪录片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戳中我们最大的软肋。这十个票选出来的老师是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环境中坚守农村小学,一干十几年、几十年,有的老教师甚至教出村里两代人。石兰松、薛跃娥、李修雄、庄巧真、杜顺、徐其军、张桂梅、任影、达芳、孙影共10位教师入选“最美乡村教师”。他们的课教得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包括有人升入名牌大学。他们的大爱浸润了学生,也深受学生、家长和乡亲们的爱戴。10人当中,半数身有残疾或身患重病。他们当中有的人担起了几个人的职责,独自支撑一所学校几十年。他们的收入不要说和科技人员、公务员相比,还不如当地普通职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他们的家庭靠爱人支撑,治病靠借贷。我们在被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之余,是否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他们有的甚至都没有“名分”,因为时刻牵挂孩子和课堂,他们没有时间去深造和培训,这更加使得他们丧失了转正和晋级的机会。

他们,坚守着内心的纯净淡泊,住着简陋的房舍,拿着微薄的工资;他们,用坚强臂膀扛起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重任,用爱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他们,是最美的乡村教师。他们或刚毅,或简朴,或严厉,或慈祥,然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了学生,甘愿奉献,甘受清贫,请把你知道的乡村教师的故事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为这些高尚的人加油!

永康五中马静黎

202_.8.30

第四篇:乡村教师最美

乡村教师最美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甘官屯明德小学耿喜莲 “乡村教师是基础的基础,乡村教师是基础中的铮铮塔尖。”看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让我真正地了解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所说:的含义。这10位教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心灵的震撼。他们每个人不同凡响的故事,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为了偏远地区孩子的教育,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献出了自己的青春,远离了自己的父母,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是生命。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愿清贫、甘受病痛折磨而无怨无悔。这种信念,这种理想,让我感到无地自容。

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让我感动,他们的故事让我震撼,离开父母15年,父母为自己的儿子颁发最美乡村教师奖看到他们抱头痛哭的时候,我热泪盈眶,儿子看后认为我怎么了呢?直喊妈妈。用爱感悟孩子的邓丽,用爱影响周围的同事,用爱使整个学校活起来,他给予别人爱换来的是更多人回馈的爱。

与他们相比我差的太多,与他们相比我奉献的太少,与他们相比我须努力的方面有很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许不会有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的牺牲,也许不会有宋玉刚的孤独,也许不会有徐德光的坚持,也许不会有邓丽的奉献,也许不会有肖山的洒脱,也许不会有于贵勤的执著,也许不

会有刘效忠的遗憾,也许不会有马复兴的感动,也许不会有陈万霞的积极,也许不会有吴金城的清贫。但是我要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对教育的不懈追求,虽然我不能做的轰轰烈烈,但是我要从教育的点点滴滴做起。今后要更加认真地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要更加爱学生、爱工作、爱学习、爱同志、爱家长。不遗余力地为乡村教育做贡献。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

邓丽,09届支教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现任高原小学副校长。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在学校,她担任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课程多,任务重,但邓丽老师却从没有怨言。孩子们现在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会了英语。她把学校的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六一,全校孩子要坐农用车到20多里外的集镇上,眼巴巴地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邓丽到高原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她组织老师们把破旧的课桌腿锯掉,拼成舞台;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和孩子们一起排节目,做道具,想创意。在邓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六一,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近三年来,邓丽在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她注重引导,不断鼓励,让一个个羞涩的孩子变得自信,让一群群成长的孩子增长才艺。邓丽班上有个9岁孩子叫春琼,这个孩子以前很害羞,很自闭,每次回答问题总是怯生生的,经常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邓丽不厌其烦的教她唱歌跳舞,用相机录下她的歌声,放给她听,引导着她逐渐放松自己,不断激发她的文艺兴趣。现在,春琼像个城里的小姑娘,落落大方。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2_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三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2_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三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邓丽在这个偏远高寒的学校一呆就是三年,她从没怨言!用自己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不理解的人说她是“傻女”,这么年轻在这里浪费青春。对此她只是微微一笑,依然把这份真挚的爱传递给这高山之巅的孩子们。

1.我啥也不图。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不能为了钱而活着。只要我的学生从我的付出中,能学到文化,能成为有知识的人,那我也就满足了。

2.今生别无他求,只求教书,我会坚持到生命结束。——马复兴

徐德光,男,1957年生,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金庄村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作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