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篇: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是怎么产生的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a.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 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c.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d.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 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台风实际上是强列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象温带气旋一样,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愈靠近热 带气旋中心,气压愈低,风力愈大。但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如台风,其中心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即台风眼。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1989年以前,我国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也采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即: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 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

由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但由于热带低压破坏力不强等原因,习惯上所指的热带气旋一般不包括热带低压。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大多数的热带低压并不能发展为热带风暴,也只有一定数量的热带风暴能发展到台风强度,台风之间的强度差异也很大,有的强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5米/秒,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超过50米/秒的台风也不鲜见。如在浙江瑞安登陆的9417号台风,登陆时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就达45米/秒。

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一般可达一周以上,有的热带气旋在外界环境有利的情况下生命期可超过两周。当热带气旋登陆或北移到较高纬度的海域时,因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高温高湿条件,会很快消亡。

热带气旋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因其发生频率远高于地震灾害,故其累积损失也高于地震灾害。1991年4月底在孟加拉国登陆的热带气旋曾经夺去了13.9万人的生命。我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危害最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因其而造成的年平均损失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象9417号台风那样的登陆强热带气旋,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第二篇:台风形成条件

一、台风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必备条件:

1、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二、台风移动方向

促使台风移动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内力,另一种是外力.内力是台风本身所产生的力。因为台风本身是一团以反时针方向旋转着的空气,在旋转时,空气质点的移动方向,要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向。这种偏向往往是台风向高纬度的一侧比向赤道的一侧来得大;就整个台风来说,产生了一个向高纬度的力,这就是内力。就是这个力,促使台风向北移动。

外力是台风周围的空气运动时,对台风的推力。夏秋之际,太平洋上常有一个独立的高气压(一般称它为副热带高气压),这个高气压四周的风向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很有关系。台风发生在太平洋高气压的南部边缘,那里就劲吹东风,于是使台风向西行。

内力和外力合在一起,就促使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但它在移动时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很大。由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强度、西伸东缩以及断裂的情况不同,使台风的未来路径也就不同。如果副热带高气压西伸并加强,台风路径就在偏南地方向西行进;如果副热带高气压在台风北方东退或断裂,台风就可能在高压的西缘或裂口处转向北行,当绕到高压西北边缘,在西南风影响下,就向东北方向前进。总的来说,台风的路径往往形成抛物线形。

三、台风移动路径:

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1、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广西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2、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台湾岛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3、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最终大多变性为温带气旋.四、台风眼内为什么盛行下沉气流?

大气中一定环境下,一些小扰动会发展成低压中心,进而成为台风。台风的上升气流主要是在云墙(又称眼壁)中。上升气流到达云顶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外运动并下沉,且向眼区运动以补充低层大气在云墙处的上升气流;另一支在云顶向内运动并在眼区下沉。即台风有两个次级环流圈。

另外,云墙的上升气流将大气低层的热量、水汽向高层输送,造成低层大气变冷变干。如果低层没有热量水汽的持续输送,台风就得不到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就会很快消亡的原因。因为离了海面,水汽源骤减,同时陆面摩擦力增大。最后,眼区中心的下沉气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台风中心的发展。这也体现出大自然不断产生不稳定向新状态发展,同时又具备自我维持新状态并恢复平衡的自然哲学,就是自然的发展变化。

五、台风眼为什么风平浪静?

台风是热带海洋上猛烈的大风暴,它实际上是范围很大的一团旋转的空气,边转边走,它的中心气压很低,四周的空气绕着它的中心呈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很急。低层空气边转边向低压中心流动,空气流动速度越快,风速也就越大。在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通常称为台风眼。由于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得太厉害,在离心力作用下,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到眼区里去,所以眼区好像由云墙包围的孤立大管子。它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风很微弱,云常常是少云或是无云的。

第三篇: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教学反思

开发区二中 郭雪妍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是一堂难度较大的逻辑推理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由于卵石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卵石走过漫长的“道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若用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挂图,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利用录像教材,可以克服这种时空限制,使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来直接感知卵石的形成,恰当设置问题,以激发启发思维,并结合实验,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通过教学,效果较好。那么河道中的碎石又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看一看山上、山沟和山脚下堆满岩石的录像,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高山上的许许多多的岩石充满裂缝,摇摇欲坠,山脚处堆满着大大小小的岩石及上游河道中分布的许多岩石是怎么回事?同学们很感兴趣,热烈地讨论,一致认为是高山上的岩石崩落下来而形成的。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将一根玻璃棒加热后迅速放人冷水中,出现炸裂的现象。引导学生们联想日常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现象的发生,进而启发他们推导出:岩石变松、裂开,是由于昼夜、季节的冷暖变化引起的,除此之外,岩石的的崩裂还会因为岩石缝中的水结冰造成。为了证实这一自然现象,让学生观看铁制自来水管结冰后膨胀的录像,设置问题:铁制的水管为什么会涨裂?引导学生推测岩石缝中的雨水、雪水结成冰后,岩石会怎么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推导出由于岩行缝中的水结冰造成岩石崩裂。观看山上的岩石缝中长着大小不同植物的录像,并提问这些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对岩石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使学生推导出由于植物的生长使岩石崩裂。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由于以上三种原因会造成岩石的崩裂。这几种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通过恰当地运用录像教材并使之与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感知启发思维,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掌握风化作用造成岩石的崩裂。

第四篇:台风形成的条件

台风形成的条件

最近海马台风肆虐,广东多地受灾,面对大自然的强大力量我们只能尽量的规避,力求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那么台风肆虐的原因是什么呢?形成台风的条件又有那些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台风的成因吧。

在热带的洋面上有许多台风的胚胎,这些胚胎是由弱的热带漩涡发展起来,在这些胚胎当中也只有大约百分之十会形成台风。

台风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首先是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水温度高且蒸发性强,能够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的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

(2)其次是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

(3)然后是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扰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而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则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

(4)最后,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以上的条件仅为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台风的形成过程非常的复杂,因此即使具备以上的条件,也未必一定能生成台风。

至于台风的成因,至今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是根据大气内热带大气的扰动而形成,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受到太阳的直射而温度升高,形成水蒸气散布在空气当中,所以热带海洋上空温度高,湿气大,很容易上升从而和冷空气形成对流作用,循环往复形成热带低压,四周气压高处的空气向着气压低处的地方流动形成热带低压,在夏季太阳照射向北回归线偏移,迫使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南季风,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季风相遇,迫使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为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造成波动和漩涡,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低气压的漩涡继续加深,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漩涡中心流动。流入越快,风速越大当进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者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会称它为台风。

第五篇:台风的形成及演变

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水龙卷”

水龙卷(waterspout)是一种偶而出现在温暖水面上空的龙卷风,这张照片则是一幅较清晰的水龙卷影像。饱含水气快速旋转的气柱状水龙卷,其危险的程度并不亚于龙卷风,内部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二百公里。

水龙卷(waterspout)是一种偶尔出现在温暖水面上空的龙卷风,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直接延伸到水面,一边旋转,一边移动。这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水流被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

包含大量水滴快速旋转的气柱状水龙卷,其危险的程度并不亚于龙卷风,内部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二百公里。许多水龙卷形成在离雷雨系统很远的地方,甚至出现在相当晴朗的天气里。水龙卷可以是相当透明,刚形成时,只有经由它在水面形成的不寻常图案才会注意到它之存在。上面这张影像是1969年从飞在佛罗里达珊瑚群岛(Florida Keys)上空的飞机上拍摄的,该处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发生水龙卷的区域,每年可以出现数百个水龙卷。在大西洋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发生的许多神秘失踪事件里,有些人认为水龙卷可能是其中部分事件的起因。

水龙卷俗称龙吸水或龙吊水等。特征

水龙卷(waterspout)是一种偶而出现在温暖水面上空的龙卷风。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直接延伸到水面,一边旋转,一边移动。这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水流被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另外,要是有上旋式的陆龙卷向海面移动,行进的过程中也会形成水龙卷。龙卷风是一种小型旋转风,直径一般不超过1公里,小的龙卷风直径约25-100米,与直径1千公里的台风相比,看来无足轻重,可是它的风力却比台风大很多,台风最大风速不会超过100米/秒,龙卷风的最大风速可以达到120米/秒。在某些有利环境里,雷暴可能伴有强劲的柱状涡旋,以漏斗云的形态出现,龙卷风根据它发生在陆地还是海上,可分为陆龙卷和水龙卷。水龙卷的直径一般比陆龙卷略小,其强度较大,维持时间较长,在海上往往是集群出现,1971年7月底一张卫星云图上就显示出有7个水龙卷,真可谓是名符其实的“风霸王”了。水龙卷的移动路径一般为直线,移动速度平均每小时50公里左右;并且一般是垂直向下的,但有时因上空风比地面风大,它的上部会顺气流方向倾斜,一般就可以根据其倾斜方向判判断出移动路径,采取措施避开,就可免遭其害。形成条件

首先是空气必须具有高温、高湿。我们知道,温度高低反映其热能的大小,空气湿度大,一旦发生凝结现象,大量的潜热就释放出来,变成动能、位能;

第二要有旺盛的积雨云。积雨云是强对流的产物,在强对流运动中易形成涡环;

第三是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间的切变要大,也就是说两者气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强切变。我国南海很具备产生水龙卷的条件,特别是西沙群岛,在夏秋季水龙卷经常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水龙卷近千个。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为海水中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入口。那么这些盐类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侵蚀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盐分不断在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再汇成大河流入海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时间长了,盐类就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有的科学家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咸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据他们测试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咸,海水中盐分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个地质的历史时期,海水中含盐分的比例不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来的因素。海水中的盐分不仅有大陆上的盐类不断流入到海水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随着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岩浆溢出,也会使海水盐分不断增加,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以死海为例指出,尽管海洋中的盐类会越来越多,但随着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的不断增加,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盐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总之,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它会不会越来越咸?这还需要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蓝色。

原来,海水和普通水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说来,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还能提高海水的温度。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紫光的波长最短,反射最强烈,为什么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学实验证明,原来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见的,人的眼睛对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对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视而不见,相反,人的眼睛对蓝、绿光却比较敏感。

海洋绝大多数是蓝色的,如果海水中悬浮物质比较多,或者其他原因的影响,大海的颜色就不再是蓝色的了。如我国的黄海,它是古代黄河的入海口,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流入海中,把蓝色的海水“染黄”了。虽然现在的黄河改向渤海倾泻,但黄海北面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加上它要承受淮河、灌河等河流注入的河水,所以海面仍然呈现浅黄的颜色。

在印度洋西北部,亚、非两洲之间的红海是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海里生长着一种红褐色的海藻,由于这种海藻终年大量繁生,把海面染成一片红色,红海因此而得名。

太平洋东北部的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有血红色的海藻群栖,北部有科罗拉多河在雨季时带来的大量红土,海水呈现一片红褐色,被称为朱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它深人俄罗斯西北部内陆,北极圈穿过白海。白海由于所处纬度高,气候严寒,终年冰雪茫茫,加之白海有机物含量少,海水呈现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黑海表面有顿河、第聂伯河、多鹅河等淡水注入,密度较小;黑海的深层是来自地中海的高盐水,密度较大。上下海水之间形成了密度飞跃层,严重阻碍了上下水层的水交换。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与地中海进行水交换。由于海峡又窄又浅,大大限制了黑海与地中海的水交换,所以黑海深层缺乏氧气,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死亡后的尸体沉至深处腐烂发臭,大量的污泥浊水,使海洋变黑了。加之黑海地区经常阴雨如晦,风暴逞凶,就更增加了黑的感觉。

赤潮也可使海水颜色出现异常。赤潮是一种由于局部海区的浮游生物突发性地急剧繁殖并聚集在一起的现象。赤潮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看引起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是什么种类。由夜光虫引起的赤潮呈粉红色或砖红色,由某些双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或褐色,某些硅藻赤潮则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另外,由于太阳时而隐没在云层之中,时而透过云层放出光芒,海洋的颜色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海洋的颜色还取决于太阳离地平线的高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5/258706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