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工与新能源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全面阐述了化工与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围绕化工环境技术和可持续的能源问题,全面阐述了化工与新能源的发展、能源与社会进步、能源与环境、能源安全,纳米化工新能源材料产业化进展及应用等问题。《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特别重点介绍太阳能利用中纳米技术的应用,并突出发展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处理技术。介绍了国内一大批新型的化工节能环保型的由纳米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正在兴起与世界范围以纳米技术与环境技术和新兴能源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能源环保产业化的崛起过程。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实用性强,专业应用实例众多,通俗易读,能获得读者喜爱。为具有广泛参考价值的化工与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技术综述著作。可供从事化工与新能源、新材料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产、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编辑推荐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1 第一节 概述1
一、新能源的定义1
二、新能源的分类2
三、未来的新能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5
四、化工与新能源6
五、世界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革命7 第二节 国内外新能源与节能产业最新进展7
一、世界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8
二、中国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12 第三节 化工与可再生能源材料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15
一、提高可再生能源材料利用率技术15
二、可再生能源材料发展战略18
三、可再生能源技术政策18 第四节 制定“十二五”可再生能源与产业规划20
一、“十二五”能源产业规划研究课题20
二、可再生能源产业清洁生产技术与化工节能技术21
三、纳米新能源技术的研发21
四、能源战略重心西移对制定“十二五”能源规划有积极影响21
五、未来20年中国能源技术发展方向22
六、新能源拉动经济实例25 第五节 纳米新能源环境材料和可持续能源化工产业化27
一、纳米技术使资源利用持续化27
二、纳米技术使尾气排放无害化27
三、纳米技术使污水处理纯净化27
四、纳米技术使噪声控制有效化28
五、纳米技术使绿色节能产品多样化28
六、纳米环保巨头使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迈进一步28
七、实现科技创业的机会与英福特节电技术平台29 第六节 新能源技术解决世界化工环境问题初探29
一、借助纳米技术解决世界能源问题29
二、纳米技术的相关作用30
第二章 化工与生物质能资源清洁转化及应用32 第一节 生物质能的概念32
一、生物质能32
二、生物质光合作用32
三、生物能利用特征33
四、生物质能分类33
五、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展望35
六、生物质能在能源系统中的地位39
七、生物质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40
八、未来生物质能发展采取的战略40 第二节 生物质能资源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45
一、生物质能资源现状46
二、生物质能源技术应用现状47
三、我国非粮生物质能应用现状47
四、我国农村生物质能发展态势50 第三节 国外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与应用前景52
一、国外生物质技术发展情况52
二、芬兰建设生物质气化制柴油中型装置53
三、美企将开发第二代生物原料利用技术54
四、瑞典、德国、意大利等国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56
五、美国加拿大生物能源效应实例59 第四节 国内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与应用前景61
一、国内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61
二、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方法和(Highzones)技术66
三、生物质能源及其清洁燃烧新技术69
四、生物光化学电池新技术72
五、生物质成型燃料及木炭利用技术73
六、解决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门槛与难题73
七、新型生物质能固化成型设备自主创新75
八、生物质能:清洁能源的聚富效应76 第五节 生物质发电技术79
一、生物质发电技术79
二、我国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发电技术路线80
三、华东最大生物质能发电厂句容市开建85
四、中等规模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85 第六节 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产业化86
一、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方向及趋势86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途径87
三、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时机成熟89 第七节 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战略91
一、石油安全驱动了生物液体燃料产业91
二、生物燃油产业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91
三、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潜力92
四、中国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战略讨论与发展建议92 第八节 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94
一、农村新能源生产与再生产95
二、油菜籽直接“变”柴油95
三、植物油能源利用技术96
四、酶法生物柴油的合成技术96 第九节 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利用与阳光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100
一、我国农村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100
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101
三、农村地区阳光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102
四、对策建议103 第十节 国内外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纳米技术的展望103
一、纳米技术渗入生物柴油工业领域103
二、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104
三、采用纳米技术可从海藻浸提液中分离提取水溶性多糖104 第十一节 纳米技术与生物质液化和气化技术105
一、生物质气化发电优化系统及其示范工程105
二、植物油基稀土润滑油及植物油基高性能生物柴油产业化105
三、生物质洁净能源研究进展107
四、甜高粱茎秆制取30万吨/年无水乙醇107 第十二节 纳米技术与生物燃料和生物质燃烧技术108
一、纤维乙醇燃料开发108
二、研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燃料108
三、高蓄能植物优良种质繁育109 第十三节 纳米技术与城市固体废物能源处理技术109
一、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概况110
二、焚烧处理112
三、生物质直燃锅炉技术112
第三章 化工与洁净煤技术生产及应用115 第一节 洁净煤技术的由来与市场115
一、洁净煤、洁净煤技术与煤化工115
二、美国、欧共体的洁净煤技术116
三、日本的洁净煤技术116
四、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17
五、洁净煤技术巨头在中国拓展市场117
六、推进洁净煤发电技术118 第二节 国内外洁净煤技术发展动态118
一、洁净煤技术国外发展概况118
二、美国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CCTP)118
三、我国有望获得全球最先进煤炭气化整体技术119
四、日本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CCTP)119
五、洁净煤技术国内发展概况119 第三节 国内外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前景与主要问题125
一、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性127
二、国内外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现状128
三、洁净煤发电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现状129
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主要问题132
五、推进我国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意义及对策133 第四节 洁净煤综合利用技术134
一、煤的增压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134
二、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结论138 第五节 纳米技术促进洁净煤发电新技术139
一、高活性超细煤直接液化纳米催化剂139
二、863“洁净煤技术主题”在煤炭直接液化方面取得成果142
三、提供高水平的洁净煤技术及高性能碳材料142
四、“煤变油”能源转换的重点示范工程143 第六节 纳米技术解决CO2控制及在洁净煤技术方面的应用145
一、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影响145
二、采用纳米新技术解决CO2控制146 第七节 世界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47
一、世界煤化工发展趋势147
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149
三、中国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52
四、煤化工产业中远期前景157
五、发展中国西部煤电煤化工产业示例159 第八节 中国洁净煤上市公司及煤化工企业项目161
一、洁净煤上市公司一览161
二、其他脱硫除尘相关上市公司164
三、煤化工产业企业分类165
四、202_年各地企业拟建、在建、已建成煤化工项目165
五、国内16个企业引进壳牌(Shell)煤气化技术的项目167
第四章 化工与风力发电开发及应用169 第一节 世界风电发展状况170
一、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发展170
二、西班牙风力发电现状171
三、德国风电产业的成功经验分析173
四、丹麦风电企业风电产业的高科技研发176
五、挪威海上的石油业转向绿色风电产业176
六、西班牙风电行业分析178
七、世界风能市场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182 第二节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182
一、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资源与现状182
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与配套环境185
三、我国风电发展前景与基本思路186
四、中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时期阶段与市场188
五、1200亿风电投资项目拉开新能源建设序幕189
六、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前景广阔192
七、我国发展风电产业路径分析193 第三节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风险和瓶颈及转型中的反思196
一、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瓶颈197
二、中国风电产业转型中的反思198
三、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风险200 第四节 中国风电产业科技创新与“有序发展”202
一、我国风电产业创新的现状202
二、自主创新促进我国风电行业“有序发展”203
三、中国风电产业“有序发展”的发展模式204
四、中国发展风电的几点建议204 第五节 中国风电产业集群与“七省区域”风电发展创新205
一、风电产业集群与区域风电经济创新206
二、我国“七省区域”风电发展情况207
三、“七省区域”的风电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分析209 第六节 空间知识溢出与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213
一、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214
二、知识溢出对我国风电产业创新的作用机制214
三、知识溢出效应对我国风电产业政策分析215
四、我国风能产业技术如何创新216
五、提高FDI对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对策217 第七节 化工复合材料与中国风电产业化219
一、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风电产业219
二、经编复合材料在风电产业应用与实践219
三、先进生物质复合材料在风电叶片中的应用220
四、多轴向经编针织物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223
五、国产最关键的风电化工复合材料224
六、化工胶黏剂与风力发电机的叶片粘接技术进展226
七、胶黏剂对生物质风力发电机叶片阻燃性能的影响226
第五章 化工与太阳能利用及应用230 第一节 太阳能和太阳能电池230
一、太阳能研究230
二、太阳能材料研究235
三、全球光伏发电产业扩张迅速236
四、国外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特点236
五、国内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概况238
六、国外光伏电池产业发展的特点241
七、国内光伏电池产业链的发展243 第二节 国内外太阳能利用245
一、德国太阳能利用245
二、美国太阳能利用技术247
三、日本太阳能利用的“阳光计划”248
四、俄罗斯太阳能利用技术248
五、中国太阳能利用技术249
六、东南亚与发展中国家251
七、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绿色照明251 第三节 国内太阳能利用产业与产品分析253
一、太阳能加热和制冷254
二、太阳能空调技术254
三、中国太阳能热水器255
四、太阳能热泵技术及其供热应用256
五、高效太阳能利用透明蜂窝陶瓷材料259 第四节 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与应用市场260
一、世界光伏发电产业的特点260
二、中国积极合作,共同推动这一领域和市场的稳健发展261
三、光伏(PV)发电应用市场261
四、用废弃IC晶片再生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262
五、5MW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262
六、太阳能电池材料国内补白262
七、太阳能光伏技术及产业化水平263
八、太阳能手机电池板在沪问世263
九、太阳能电池应用前景广阔263
十、光电太阳能应用市场263
十一、全国第一个太阳能试点新民居264
十二、“太阳能小区”试点碰到的难题265 第五节 太阳能建筑节能的利用技术265
一、各种参数对空温的影响266
二、太阳能节能住宅设计原则267
三、太阳能的节能住宅方案267
四、太阳能节能住宅方案设计原则268 第六节 纳米材料与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268
一、太阳能热电动力与高效太阳能电池268
二、太阳能光热复合发电系统269
三、关于电热发电模块269
四、复合发电系统VS光热太阳能电池技术270
五、太阳能传输转换为热能技术271 第七节 纳米材料与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271
一、纳米结构半导体电极的光电能量转换271
二、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塑料技术274
三、光电太阳能应用展望275 第八节 纳米材料制备高效太阳能产品275
一、纳米技术有望为太阳能产品发展找到突破口275
二、纳米技术生成太阳能电池276
三、热超导太阳能集热管277
四、太阳能空气源热泵278
五、吸收式制冷机278
六、国际纳米太阳能电源研制技术279 第九节 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及应用280
一、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280
二、纳米TiO2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结构284 第十节 纳米氧化钛在太阳能光反应器中的实际应用285
一、污水处理用太阳能光反应器的类型285
二、空气净化器290
三、防雾及自清洁涂层292
四、纳米抗菌材料294 第十一节 纳米TiO2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制备方法295
一、纳米TiO2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295
二、纳米TiO2薄膜及晶电极制备方法298
第六章 化工与氢能和燃料电池及应用300 第一节 氢能概述300
一、对氢能利用的基本认识301
二、关于发展氢能与氢经济的不同看法305
三、氢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308 第二节 世界氢能的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311
一、国内外氢能发展状况311
二、国际氢能经济竞争发展态势312
三、国外氢能研究水平与技术概况314
四、国内氢能研究水平与技术概况316
五、储氢技术最新发展状况317
六、国内外发展氢能的对策321
七、国内外氢能应用的主要问题322 第三节 化工与氢能和氢能经济发展323
一、石化业中氢能利用323
二、氢的来源与资源评估324
三、石化业中氢能发展现状324
四、石化业中氢能发展预测325 第四节 世界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现状326
一、全球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特点326
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动态328
三、中国燃料电池发展状况分析331 第五节 国内外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应用332
一、燃料电池运行的资源状况332
二、燃料电池的特点与原理333
三、燃料电池的分类与发展阶段336
四、燃料电池发电系统337
五、国外燃料电池发展状况338
六、我国燃料电池的发展状况349 第六节 纳米技术与燃料电池的发展352
一、神奇的纳米技术与燃料电池352
二、小型反应器的纳米燃料电池354 三、一种新的固体纳米氧化物纳米燃料电池356 第七节 纳米技术实现燃料电池超小型化357
一、燃料电池的电极的构造概念357
二、燃料电池中的物质移动与自燃料电池产生358
三、纳米技术应用精密制造技术制成的电极358
四、纳米水平的高性能催化微粒子作用359
五、固体电解质型纳微米燃料电池(SOFC)359
六、高温纳米陶瓷膜燃料电池(SOFC)360 第八节 使用碳纳米管的大容量携带式小型燃料电池360
一、镁镍合金和碳纳米管360
二、携带式小型燃料电池360 第九节 纳米技术推动氢能经济的发展362
一、纳米技术促进氢能的研究362
二、发现一种制造氢燃料的新物质363
三、氢为动力的超强“人造肌肉”364
四、储氢技术前景看好366 第十节 中国的氢能经济与前景目标及对策366
一、发展中国的氢能经济366
二、中国氢能的发展预测367
三、我国氢经济研究的重点与目标367
四、我国氢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368 第十一节 燃料电池标准化发展规划与寻求“氢经济”突破369
一、燃料电池标准化发展规划369
二、202_年燃料电池标准化发展重点369
三、寻求“氢经济”突破370
四、我国开发燃料电池技术问题与 展望370 第七章 化工与“绿色二次电池”及应用372 第一节 中国新型锂电池产业市场及应用373
一、国内外动力锂离子电池应用市场373
二、国内外锂电产业发展现状379
三、超级电容将成为锂离子电池的良好补充设备380
四、超级电容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380 五、二次电池: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380
六、我国锂电池产业亟待抢占动力电池制高点381 第二节 绿色二次电池技术研究进展382
一、国内镍氢电池关键技术及材料研究进展382
二、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的研究383
三、锂金属二次电池开发展望385
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386
五、国内动力镍氢电池技术进展387
六、镍氢电池行业自主技术标准389 七、二次电池测试方法及检测设备389 第三节 锂离子二次电池隔膜的发展390
一、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391
二、隔膜生产工艺及生产厂家391
三、国内隔膜的使用和生产情况392
四、隔膜应用前景和展望392 第四节 纳米动力锂离子电池393
一、高温(加锆)纳米镍氢电池393
二、锂钛纳米晶体与纳米蓄电池393
三、新型纳米动力锂离子电池394
四、绿色二次能源纳米锂离子电池394 第五节 锂离子电池行业面临的难题395
一、隔膜纸与电池的技术升级问题395
二、“电池门”与电脑的锂电池问题395
三、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隐患问题396
四、用纳米技术突破太阳能电池瓶颈396 第六节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制备技术399
一、锂离子电池技术用途与特点399
二、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制作工艺400
三、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制作的关键技术400 第七节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材料高科技企业402
一、锂电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402
二、澳柯玛研制成功多种新用途锂电池403
三、春兰投资镍氢电池18亿, 建设“绿色能源”产业链404
四、如何才能成为电池强国404 第八节 纳米氢氧化镍在电池中的应用405
一、纳米材料在电池中的应用405
二、纳米氢氧化镍材料的研制406
三、纳米氢氧化镍在电池中的应用409 第九节 锂离子电池中纳米碳管的应用410
一、碳纳米管作为电极材料的研究411
二、纳米碳管制备方法411
三、纳米碳管嵌锂机理412
四、纳米碳管用于电池负极与特性412
第八章 石油与天然气能源的可持续发展413 第一节 石油与天然气能源概况413
一、化石能源是当前的主要能源413
二、化石能源存在的问题414 第二节 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利用与产业化414
一、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利用414
二、乙醇汽油开发利用415
三、天然气资源的优化利用与产业化的重点416
四、石油勘探技术及设备产业化的重点416
五、油品加氢技术及设备产业化的重点416 第三节 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发展机遇与可持续发展416
一、寻找环保新能源迫在眉睫416
二、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在国外417
三、新能源革命,市场前景无可限量417
四、英国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418
五、乌克兰燃气冷凝锅炉和改进后的热电站418 第四节 纳米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作用419
一、石油化学工业中的氢能利用与发展预测419
二、纳米技术在制氢技术中的作用420
三、纳米技术在储氢技术中的作用420
四、纳米技术处理石油污染的研究进展421
五、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421 第五节 纳米材料在石油制品中的应用424 第六节 纳米结构净化剂和助燃剂产业化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425
一、汽车CO尾气净化催化机理的计算研究获新进展425
二、纳米催化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425
三、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治理废气废水及清洁高层建筑物外立面425
四、推动绿色化学品的开发426 参考文献428
序言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和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石油化工与天然气能源和绿色化学品等一次能源以及二次能源中的氢能等。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是指一切能量比较集中的含能体材料(如煤炭、天然气及石油)和能量过程(如风与潮汐)。化工与新能源不但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严重影响国际社会的安定。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能源危机,如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危机来说,其本质也就是为了争夺一种传统能源——石油而引起的国际争端。因此,开发新型能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点投资和研究的课题。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与劳动和资本一样,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和经济系统的基本生产要素。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问题研究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重大挑战。目前我国已进入资源集约的发展阶段,推动化工与新能源产业,调整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劣势化工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书介绍了化工与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围绕化工环境技术和可持续的能源问题,全面阐述了化工与新能源的发展、能源与社会进步、能源与环境、能源安全,纳米化工新能源材料产业化进展及应用等问题。
希望本书能起到扩大化工节能意识宣传和教育空间的作用,使更多读者意识到化工节能的重要性,转变个人的观念、生活方式。文摘
插图:
氢能虽然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但要充分利用氢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即储运问题和安全性问题。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目前所采用的储氢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法储氢是指储氢物质和氢分子之间发生纯粹的物理作用或物理吸附;化学法储氢主要是储氢物质和氢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具有吸收或释放氢的特性。总体来看,氢能的储运主要有:液化储运法、压缩储运法、固氢一液氢混合储运法、金属氢化物储运法、有机液态氢化物储氢、无机化合物储氢、活性炭吸附储氢等。近年来,随着碳纳米管研究的不断深入,碳纳米管在氢能储运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正日益显现出来。
当前氢能研究的直接目标是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汽车,近年来几个发达国家纷纷展示了各自的原型车,但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规模化车载氢供应系统尚未切实解决。因此各国科学家均致力于研究高储氢材料与系统,其中最有潜力是碳纳米管的吸附储氢。2.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植物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通过热化学转换技术将固体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焦油等,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转换成沼气、酒精等,通过压块细密成型技术将生物质压缩成高密度固体燃料等。生物质能源包括:能源林木、能源作物、水生植物、各种有机的废弃物等,它们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而成的可再生资源。
生物质能由太阳能转换而来,它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有机体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质作为能源利用,在转换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为人类造福,它具有全程良性循环的特征。生物质能既可直接利用,也可以通过转化成氢气、乙醇、沼气等含能物质间接使用。
第二篇:新能源与自然辩证法
新能源与自然辩证法
摘要
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的重要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能源,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由于对能源的低效利用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维持人类自身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利用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等理论,论述了能源问题、新能源技术、创新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类能源史和当前能源现状的分析,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哲学的角度指出了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需找解决能源危机的各种途径。关键词
人类;能源危机;新能源;自然辩证法;创新;可持续发展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在能源结构上以煤为主,同时我国能源相关产业具有“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等特征,这也使我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能源形势。石油、煤等传统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即将在若干年后消耗殆尽。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产业领域倡导创新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的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哲理上看,其核心就是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而这正是自然辩证法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
1.能源危机
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能源的不充分,而不是能源本身的不足。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能源转化的方向性,即并不是所有的能源都能够被人类利用;二是能源分布的不均性;三是日益增加的人口导致能量分配不足。由于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 体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统称能源危机。
二次大战后,世界工业发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能源不断被新能源所代替,因而能源的更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大力发展和利用常规能源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探索和发展新能源。发达国家在廉价石油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先后完成了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能源转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而经济的增长又导致了对石油需求迅猛增加。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世界能源会议统计,世界已探明可采煤炭储量共计15980亿吨,预计还可开采200年。探明 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预计还可开采30~40年。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共计119万亿立 方米,预计还可开采60年。探明可采铀储量合计235.6万吨(未包括中央计划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的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能源的日益紧缺也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大国纷纷加强对能源产地的控制,以夺得未来竞争的优势。
据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凡是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具有全球规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涉及到整个人类当前和长远的共同利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并需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通过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都称之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危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资源总量已达极限、产量即将出现拐点、同时人类还没有找到能够大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而导致的结果。
导致能源危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的泛滥开采,同时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复杂的大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因素,这就是能量转换的守恒定律和能量转换的不可逆定律。前一定律指的是宇宙间的总能量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既不创生也不消失;后一定律指的是宇宙间的能量总是从有效能向无效能转换,转换过程中其方向是不可逆的,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定律。正是这两大最基本的能量定律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必将日益短缺,环境逐步恶化。这是因为,无论是自然界的演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能量这个最基本的要素。能量是一切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动因,关于能量的基本定律也正是一切物质存在和运动所必须遵从的基本规律。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还需遵从更高层次的发展规律,但是作为自然的物质的一面,人类社会也必然要遵从这最底层的基本规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而且在人类的活动中总会把一部分有效能转换为无效能。
从人类利用能源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旧能源不断被新能源所取代的过程就是一次能源危机与解决能源危机的过程。由此得出,能源危机不仅仅是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的原因,它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层代价。假设地球上没有人类,地球也不会安然无恙的存在下去,仍有它诞生、演化和衰亡的规律,只是在人类诞生以后自然界不在按照原有的缓慢的规律运动,而是逐步演化成了人化的自然。其运动的速度因人类的活动而大大加剧。这次能源危机与以往的能源危机相比,其本质仍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能量定律的作用,其不同的是人类活动的程度。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人体,人类的开采已经使地球的五脏六腑步入了中年。
因此,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能源危机由于自然规律和自然演变的结果,但是从能源危机的程度上来说却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后果。
2.新能源的环境价值
在传统的认知中,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天然的,会永恒的为人类活动提供保障,资源也会永远富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环境被肆意污染,资源被无限制的索取,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经远远不够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环境价值。环境价值以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基础,是指环境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人对环境有需求,人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生产和发展,而环境为人的生产和发展提供物质来源。环境价值的内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们应该有享受清洁优美生存环境的权益;第二,人们有使用环境容量,利用环境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来从事生产、生活的权益;第三,人们有投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而获得收益、回报的权益。
“环境价值”概念所引导的思考是:“如何保护和优化人的生存发展环境保障人自身?”其实质是强调人类在使用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更加提高和放大人类的权力和责任感,它要求人类在一定的环境容纳力内活动并及时修复环境创伤,探索二者的有效结合,和谐统一。现如今,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保护环境,真正彰显了环境价值。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能量。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新能源能够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及环境之间的矛盾,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3.解决能源危机的策略
能源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应对的策略也必须是全人类共同努力,仅仅靠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是不能帮人类度过这次困难的,一方面我们要节约能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配置方式来说,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宣教手段、科技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要做好开源节流这一举措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技术的属性具有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这两个属性是对立统一,因此我们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的制约因素。综合了各种因素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来解决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行动方案。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具体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降低能源消耗强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一是国家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号召节能减排,让每位社会主义公民都将节能减排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加以履行。二是要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开发利用新能源。新能源的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水能、氢能、海洋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一方面能有效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还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危机、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都是新能源,要综合考虑各个能源的优缺点,从而找到能够取代化石能源又对环境没有危害,而又廉价的新能源。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能源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巨大挑战面前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担起应对能源危机的重任。能源问题通常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影响涉及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为此,国际社会既要同舟共济,加强协调,重视开展国际和地区合作;也要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统筹兼治。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当一如既往,本着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加强与国际社会就发展、安全等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提高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节能减排的能力。
第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转变生产与经济发展模式。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决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阐述了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六个缺口的自然科学成果。他还强调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用新技术来防止和消除旧技术的负面效应,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论述启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还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合理运用,必须努力转变我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篇:化工与画工
论化工与画工
李贽评《西厢》《琵琶》有“化工”“画工”之别,依据正是剧作者是否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是否空言其道。通过对比《西厢》《琵琶》女主人公思想、感情、行为的不同,再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这两部戏剧在塑造人物上的差别。
李贽曾经这样评价过《西厢记》和《琵琶记》:“《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何为“化工”,何为“画工”?李贽是这样解释的:“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可见,“画工”是情意未到的雕琢之作,而“化工”,则是不平则鸣的宇宙自然的造化;真正可以引起读者和观众共鸣的,是《西厢记》一类的“化工”,而非语句华美工整的刻意而为的《琵琶记》一类的“画工”。
这两部同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琵琶记》和《西厢记》, 又是在哪里分出了“画工”与“化工”之别的呢?我认为,不仅仅在语言上,同样,在剧情安排,人物塑造上,都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时的用心,是“不平则鸣”, 还是因为过多的雕琢词句、承载伦理而湮灭了作品本身的“真心”。
《琵琶记》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候,陈留县的秀才蔡伯喈,告别父母和妻子赵五娘,进京赶考,得中状元。受到丞相器重,被强迫招赘为婿。就在此时,陈留县正遭受着连年的严重灾荒,他年老的父母因为饥贫交加而死去,贤良的妻子没法生活下去。她剪下头发来卖, 为翁姑料理殡葬以后,独自一人进京去找寻久无音信的丈夫。因为没有旅费,就身背琵琶, 在漫长的旅途中卖唱度日,受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夫妻团聚。《西厢记》则描述了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在和母亲送父亲的灵柩回乡的路上,与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里相遇, 并一见钟情, 从而不顾母亲的阻挠, 不顾门第的不同,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 私自结合。崔母被迫承认, 但要张生上京赶考, 于是崔张二人被迫分离, 最后张生中举归来, 终于和莺莺团圆。在这两个故事中, 女主人公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琵琶记》中的赵五娘, 有着舍己为人、勤劳善良的传统妇女的特点, 她不愿丈夫上京考试,但却又不愿违背公公, 最终她的丈夫离开, 再没有音信, 而她也被迫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来面对饥荒、贫困、恶吏。她的这个形象, 正是古代千千万万妻子的形象的集合。和她有着类似遭遇的:《秋胡戏妻》中秋胡的妻子罗梅英被一别十年再次见面的丈夫调戏,《莺莺传》中莺莺被中举的张生无情的抛弃, 这些悲剧有着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社会伦理道德的深深的束缚。但是剧作家高明并没有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控诉和批判, 反而对默默忍受这种束缚和压迫的赵五娘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她是作者心目中的传统妇女的完美代表, 是古代封建社会下被歧视, 被不平等对待的女人们的行为楷模。高明作《琵琶记》是为了通过这个故事来表扬赞美孝子、贤妻, 以行教化、正风俗的。在《琵琶记》的 “副末开场”中说: “少甚才子佳人。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 不关风化, 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 也不寻宫数调, 只看子先与妻孝。”带着这样的载道的目的刻意来塑造一个人物, 就会显得僵硬、不自然, 也许在初看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却不能仔细琢磨, 越是琢磨的深了, 越是会发现这个人物的形象单薄, 没有血肉;除去美丽的外衣, “赵五娘” 的形象就只剩下道德伦理和说教了。
比如蔡伯喈父母和赵五娘在连年遭灾的情况下痛苦生活是塑造赵五娘形象必不可少的舞台和背景, 但是它有着明显的漏洞: 即使蔡伯喈被强招为婿不能回家看望父母, 他又为什么不能寄些信、捎些钱, 而只是一去无踪影, 任爹娘活活饿死呢?这又 1
是孝子所为吗?所以即使作者再三强调蔡伯喈的身不由己, 这个人物却依旧不能令人同情, 而同时, 剧作者所创造的为了烘托赵五娘形象的生活背景也就显得僵硬、不自然了。作者对于赵五娘是有同情的, 但是更多的, 是想借着她来强调在那个男性为主的社会里, 男性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来支撑家庭。所以赵五娘有着极强的利他主义精神, 她的自我牺牲使她完全没有自我, 她活着似乎就是为了丈夫和公婆, 就是“代夫行孝”, 这就是她, 也是所有妇女的本分: 在赈济粮被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想到了自杀,但是为了公婆,她又放弃了死的念头;她“糟糠自餍”、“祝发卖葬”, 表明了她的善良坚毅,但除此之外我们看不到其他,看不到她的自我意识,看不到她的作为“人”的感情。赵五娘对于丈夫和公婆,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而非感情,就像她自己说的:“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
相比较于赵五娘的单薄形象, 《西厢记》中的莺莺就丰满很多了。与青年男性私下结合,不愿服从父母安排的婚事, 大胆自由的追求爱情, 这与当时的社会道德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 也正是这样, 也更加可以看出剧作者王实甫创造这个人物是注入了真是的感情的, 是为了“真心” 而创作的, 是有感而发、不平则鸣的。崔莺莺这个少女形象, 就象是死气沉沉的社会伦理道德下, 一阵清新的风。她的言行是那么的自然, 那么符合她的性格和生活环境, 又是那么鲜活。王实甫沿袭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于唐代元镇《莺莺传》的改动, 改去了张生“女人祸水”,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 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的错误思想。而对莺莺与张生的结合(尽管不合当时的礼法)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
与赵五娘相比, 莺莺有着自己的感情, 她敢爱, 也敢于追求爱情。她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与高明对赵五娘的塑造是为了教化不一样, 剧作家王实甫对于莺莺有着深切的同情和热诚的歌颂。莺莺不安于父亲安排的与郑恒的婚配, 即便在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 非呼招不得辄入中堂” 的严格的管教下, 她依然可以在佛殿上与张生一见倾心, 私下互相爱慕。当她在与张生最终成亲, 却又在次日因为张生被迫上京赶考而别离时, 她抒发了对于封建功利意识的极端不满, 她也叹:“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 妻荣夫贵, 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也叹:“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她更是称考试做官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是她对于远行的丈夫的不舍,是她对于功利思想的不屑, 是她争取自己幸福的不平之声。虽然王实甫最后仍旧让张生赴京赶考并高中而归, 但这并不是《琵琶记》 中为蔡伯喈“忠孝两全” 镀金的工具, 也没有宣扬男人必须考取官名, 女人必须辛苦持家的观念, 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为了给莺莺最后的幸福,只能让张生中举归来——试问, 如果张生没有中举, 那么, 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之路还会是多么崎岖、多么艰险啊。从这里, 我们看出了剧作者的无可奈何, 看出了这种妥协之下的控诉: 张生考上了功名, 但普天之下又有多少才子佳人, 因为这门第, 这礼教, 而不能成眷属, 而被迫分离啊。在《琵琶记》第五出《南浦嘱别》中, 赵五娘也有一段表示不愿丈夫外出做官的话, 她说道 :“六十日夫妻恩情断, 八十岁父母教谁看管” ,她念着夫妻情不愿丈夫离别, 但她更念着为父母尽孝。这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妇女, 为丈夫为公婆, 宁愿舍弃自己的幸福;这也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女子:顺从丈夫, 顺从公婆, 给予他们爱而不计回报, 也不在乎自己的幸福。
相对于赵五娘形象的十全十美, 始终如一, 莺莺的形象却是有起有伏的。最初与张生私下暗暗爱慕, 本想等退了孙飞虎的兵之后可以正大光明的结合, 却又遭到了老夫人的阻挠, 美丽的梦幻被打破, 莺莺也经过 “传简”——“赖简”——“赴约”这一系列波折, 终于完成了对自我的战争的胜利。莺莺是相国门第, 从小生活的环境中,2
管教极为森严, 所以她追求爱情的举动是她内心深处的教养所不允许的, 她也佯装过道貌岸然的卫道者, 也曾义正言辞的拒绝过张生, 但最后她依旧是屈服于自己的“真心”, 抛弃了虚伪的道德。
除此之外, 两部戏剧中与女主角息息相关的男主角也很不相同。蔡伯喈虽是未尽孝道, 却不是他自身的责任。他辞考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 却从未愁过衣食, 家中即使灾荒依旧有妻子操持, 最后他依旧身居高位, 过着一夫二妻荣华富贵的生活。看上去这个人物真是讨巧之极。一切过失都不是他犯下的错误, 高明用了各种完美的借口来为他辩解, 正所谓, 高明是站在蔡伯喈的角度来写此剧本的。至于《西厢》的张生,不仅与他最初《莺莺传》中的形象不同, 更与蔡伯喈有着极大的差别。他一直热情、诚恳、忠实于爱情、敢于向压迫他们的伦理道德挑战, 在佛殿见了莺莺之后将科举考试放在脑后,一心追求莺莺。他的这样“离经叛道”正好表现了他的蔑视旧时习俗。他因为莺莺相思成疾, 因为莺莺的自我斗争而跟着快乐, 跟着痛苦。可以说, 王实甫塑造张生的形象是客观的, 甚至是为了莺莺而塑造的, 并没有让他成为卫道者。也没有为他写尽一切讨巧的之事。男主角的不同又从一个侧面昭显了女主角的不同, 《琵琶》中的赵五娘多少带了点被动的色彩,而《西厢》的莺莺,却是主动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明作《琵琶记》,是站在一个统治者——男性的角度上, 塑造了他所希望的女性形象, “载道”之心多于“抒情”;而王实甫作《西厢记》则是站在崔莺莺的立场上, 用她的角度思考问题, 所以他的戏曲更能抒发真实感情, 也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而李贽为何评其有“画工”与“化工”之别。也似乎更加可以理解了。李贽认为艺术造诣有“化工与画工”之分,“画工”是一种人为的极工尽巧,它虽能夺自然造化之细腻工巧,却无法与真自然相比,所以李贽认为高明的《琵琶记》没有能深入表现人物真实自然的爱恋之情,而是极尽工巧地去刻画人物之全忠全孝,结果失去了感人的力量。所以真正的作品应如自然界的万物,有其自身的生存规律。李贽显然侧重表现作品人物之真实自然。故其“化工”乃指对客观对象的描述要达到逼真生动的程度,“画工”则指违背自然真实的人为加工。李贽所追求的“化工”即自然之美,它不遵循于形迹法度,不在于字句、结构、对偶之间,也不在于道理、法度。
班级:202_级舞台美术姓名: 彭清华学号: 011490782011年12月9日3
第四篇:化工与生活
化工与生活导论
论文
院系名称: 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 国贸F1202 学生姓名: 刘 金
学
号: 201218910204
化工对人类进步的认识
【刘金】
【摘要】
化工的产生,离不开化学做基,化工是化学发展的产物,人类化学起源很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学会使用火,原始居民并开始制作使用陶器。步入封建社会,在古代中国,人们就学会冶金,并且掌握了金属铜,铁,金,银等金属的性质。近代西方化学的诞生与发展更为化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8世纪50年代,卡尔金勒发现氮,氯,锰,钡,氟,钼,钨,氧元素,19世纪初,戴维发明电解,1808年约翰道尔顿发现原子性质,不久,意大利的阿伏伽德罗测出原子质量,19世纪末,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率。一切的一切,都使化学更加普及,催生了近代化工的出现,工业因此走向历史舞台,至今独领风骚!
【关键词】 化工
生活
污染
进步
【正文】
化工,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化学工业!化学是一种理论,化学通过与公司结和,变成一种行业的时候,就诞生了化工,化工是利用科学机器设备来加工某些化学元素并生产出新的物质,近代化工的产生促进了当代人类的生活。可以这样理解人类与化工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代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化工产品,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到文化艺术、娱乐等精神生活,都需要化工产品为之服务。有些化工产品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它们的生产和应用,甚至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一定历史阶段。
化工与当代的生活密切相关。笔者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来浅谈化工对当代生后的影响。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丰富多彩的合成纤维更是化学的一大贡献。现代建筑所用的水泥、石灰、油漆、玻璃和塑料等材料都是化工产品。用以代步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不仅需要汽油、柴油作动力,还需要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以及机械部分的润滑剂,这些无一不是石油化工产品。此外,人们需要的药品,洗涤剂、美容品和化妆品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也都是化学制剂。化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
衣服的制作则是化工对当今人们生活贡献的一大贡献。制作一件衣服需要以下工艺:面料 →面料检验 → 首件生产工艺确认(组织、颜色、手感等)、对款(检查衣服款式跟样板、资料是否一致)、度尺(量度尺寸)→裁剪→裁片检验 →缝制→ 首次检针 → 全部检品→ 整烫 → 再次全数检品 → 包装 → 再次检针→ 总检检查→ 入库出运。其中面料制作,燃料制作,检验,整烫等工艺都离不开化工的。衣服也分很多中,就面料而言可分为:、棉布,麻布,尼绒,丝绸,皮革,化学纤维混纺,纳米等。其中:尼绒,皮革,化学纤维,纳米等与化工联系紧密,也是日常所见的。皮革:是经过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面料。它多用以制作时装、冬装。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革皮,即经过去毛处理的皮革。二是裘,即处理过的连皮带毛的皮革。它的优点是轻盈保暖,雍容华贵。它的缺点则是价格昂贵,贮藏、护理方面要求较高,故不宜普及。化纤是化学纤维的简称,是利用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纤维的纺织品。通常它分为人工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门类。它们共同的优点是色彩鲜艳、质地柔软、悬垂挺括、滑爽舒适。它们的缺点则是耐磨性、耐热性、吸湿性、透气性较差,遇热容易变形,容易产生静电。它虽可用以制作各类服装,但总体档次不高,难登大雅之堂。混纺是将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纺织而成的织物,可用来制作各种服装。它的长处,是既吸收了棉、麻、丝、毛和化纤各自的优点,又尽可能地避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而且在价值上相对较为低廉,所以大受欢迎。纳米,所谓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寸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开发新产品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根据这个定义,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纳米服装、服饰的三防效果都是让某种纳米级的微粒覆盖在纤维表面或镶嵌在纤维甚至分子间隙间,由于这种微粒十分微小(小于100nm)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在物质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厚度极薄的、(用肉眼观察不到、手摸感觉不到)、间隙极小(小于100nm)的‘气雾状’保护层。正是由于这种保护层的存在,使得常温下尺寸远远大于100nm的水滴、油滴、尘埃、污渍甚至细菌都难以进入到布料内部而只能停留在布料表面,从而产生了三防等特殊效果。同时,由于形成保护层的纳米级微粒极其微小,几乎不会改变原布料的物性,如颜色、舒适度、透气性
人们的食物和化工也紧密相关的,食物的味道和鲜艳的颜色就是化工的杰作。诸多的食品添加剂为我们丰富的食物增添诸多光彩,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2_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但是应该控制添加指标量度,否则就会危害人体健康。一些过量有致癌作用。在居住方面,住房所用的材料,比如混凝土,板砖,砂石和涂料都涉及化工的。混凝土的不同成分会影响他的性能,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用途的混凝土,有的适合建造高楼大厦,有的适合桥梁,有的则适合铺设马路。板砖砂石等原料也是这样的。
在行走方面人们一般会驾车去某些地方,此时,你的能量则会是个不小的问题,如果 3 你开的是电车,还好,化工为你提供了蓄电池和快速充电设备。
蓄电池按成分不同可分为铅酸蓄电池,梅兰日兰蓄电池,UPS蓄电池,磷酸铁锂蓄电池,超级蓄电池等几种,其原理可以用专业的化学式来分析。
另一种则是汽车,燃烧汽油。了解汽油,就应该先从石油入手:1920年美国用石油生产化工品,这是大规模发展石油化工的开端。1939年美国标准油公司开发了临氢催化重整过程,这成为芳烃的重要来源。1941年美国建成第一套以为原料用制乙烯的装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化工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价有机化工原料,同时由于化工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甚至不产石油的地区,如西欧,日本等也以原油为原料,发展石油化工。同一原料或同一产品,各化工企业却有不同的工艺路线或不同催化剂。由于基本有机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单体都以石油化工为原料,所以人们以乙烯的产量作为衡量有机化工的标志。80年代,90%以上的有机化工产品来自石油化工。例如,过去以电石乙炔为原料,这时改用氧氯化法以乙烯生产氯乙烯,用丙烯氨氧化法以生产丙烯腈。1951年,以天然气为原料,用蒸汽转化法得到一氧化碳及氢,使得到重视。石油变成汽油和其他的东西,但其他东西也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不饱和烃外,还含有甲烷、乙烷、氢气、硫化氢等。裂解气里烯烃含量比较高。你打火机里面的气就是丁二烯,而其他的也是大家经常听说的。
石油确实是个宝,但终究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另外,石油的使用也使大气受到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出现,臭氧层的破坏等等都是人类不善驾驭化工热惹的祸。此外,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也危害了人的健康,环境同时遭到破坏。
【结语】
化工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适当利用化工来来造福社会,而不是一味的追逐个人利益,对于化学化工对生活的弊端,科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成为推进化工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的主要动力。世界化学工业在21世纪将进行不懈的努力,通过推行环境友好工艺技术,重视环保投资,以节能降耗,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环境质量。以期在为全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树立本行业良好的形象。那时,你会了解,化工并不是危害和污染的代名词!每个人都会享受到化工对人们的益处的。
【参考文献】 《化学工业杂志》国内刊号:CN 11-5590/TQ国际刊号:ISSN 1673-9647 2《当代化工》202_.8第23卷
3《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_年6月期 4高中二年级化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5百度知道
第五篇:新能源汽车与环境保护
新能源汽车与环境保护
摘 要:自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装有内燃机的汽车开始,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现代汽车诞生了。经历了130年的迅猛发展,汽车日益融入到了世界各地,现在已成为人类生活比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有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汽车需求量的增长使得人类对能源,尤其是车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严峻的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突出问题。全球石油资源匮乏,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国内汽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汽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对比了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对环境的影响,以探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汽车、环境、矛盾、新能源、一、燃油汽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就中国而言,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我国自1993年起,即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中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2_年进口原油1.4518亿吨,同比增长14.15%。有关专家预计,近期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会超过50%。202_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现状同样不容乐观,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新能源汽车大开发与使用势在必行。除了能源的短缺外,燃油汽车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汽车排放的废气污染最严重
汽车的废气是目前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公害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显示,目前城市中的空气污染50%来自燃油汽车的废气排放,而汽车拥有量最集中的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空气污染源的60%来自汽车废气。据测定,汽油、柴油动力汽车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害物质达160多种,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汽车废气污染严重威胁着环境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二)报废汽车及零部件破坏环境
采用非环保工艺或零部件生产的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和报废后,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可忽视。例如,轮胎、座椅、仪表盘等非金属产品和玻璃钢制品、蓄电池回收利用不好,它们的存在对周围的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三)汽车噪音污染
汽车数量的增多以及制造工艺水平和维修保养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交通噪声污染。据统计,我国部分城市的交通噪声约占城市噪声的75%。给广大民众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当今世界国际汽车工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重组,由于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开发成本大幅度提高,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汽车工业联盟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90%以上大汽车公司的“强强联合”,使之形成集团优势,更具竞争力。而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各大汽车厂商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应用研究。事实证明,新能源汽车更符合未来各个行业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趋势。而纯电动汽车发展迅速,则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主力。
以下是各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一)日本 :混合动力,节能发展
日本多年来始终在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多种技术共同发展的态势,但其在混合动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上取得的成就更加突出。特别是日本丰田公司和本田公司在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国际市场的推广上处于领先位置。以日本国内市场为例,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居民以公共交通为主,家用轿车的年行驶里程较短,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激励弱的特点更为明显,发展的潜力很大。
(二)英国:多重扶持,效果显著
在伦敦,你会发现,路面上行驶车辆中很大一部分是混合动力汽车,购物中心和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停车场内也停着各式各样正在充电的电动汽车。就未来可能持续的低油价环境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英国汽车制造和交易协会表示,英国政府扶持政策制定是立足中长期的,并且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微调。当前购车激励政策框架不会发生根本变动,同时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相信202_年英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一步延续此前快速扩张趋势。
(三)德国: 稳步推进,市场扩张
近几年,德国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目标明确、稳步推进,希望在未来继续保持自己“汽车王国”的桂冠。目前,德国电动汽车已经进入市场扩展阶段,德国政府希望电动汽车能够得到快速推广。目前德国电动汽车制造业正在朝国际领先的方向发展。截至202_年底,德国汽车生产厂商已向市场推出17款电动汽车,预计202_年将推出12款。研发投入、标准化以及教育培训水平都已达到国际水准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电动汽车生产国。拥有4800个交流充电桩和100个快速充电桩,为进入市场扩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四)美国: 政策激励,增长快速
在未来节能清洁汽车技术的方向选择上,美国正由以往的注重燃料电池技术的单一化格局向多种技术共进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多年以来,美国节能清洁汽车的发展重点主要在燃料电池汽车上,氢+燃料电池模式是清洁节能汽车的最终解决方案。近些年,美国开始重视混合动力汽车和先进柴油车的发展,目前,美国是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先进柴油车在美国发展也很快,过去3年美国先进柴油车的销售增长了56%。美国总统奥巴马202_年在其国情咨文设定的目标是美国在202_年成为世界第一个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的国家。截至202_年1月,美国共销售新能源汽车5924辆,同比增加6.7%。
(五)法国:提升补贴 追加投资
在法国首都巴黎,可以在城市的各个主要街道见到巴黎市政府力推的电力汽车及其充电桩与专用停车位。法国政府与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重点推行发展的是电力能源汽车,目前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据法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信息网站avem统计,202_年1月法国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数量为924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7%。此外,从今年4月1日起,法国政府正式推行了新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方案,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法国电动汽车未来或将继续扛起法国新兴产业崛起的大旗,为法国国民经济的纾困作出重要贡献,其前景值得看好。
(六)中国
国内电动汽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当时的研究开发都是零散和小规模的,投入也很少。近几年,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电动汽车市场已出入端倪。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的法规、标准与管理体系,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汽车研发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各大汽车厂商也通过积极投入人力、物力研发电动汽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各国政府和各主要汽车厂商均不约而同地将新清洁环保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汽车厂商在研究开发清洁节能汽车时普遍采用多项技术兼顾、某项技术有所侧重的发展策略。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混合动力则是过渡技术。
由于电动汽车在成本和性能上与燃油汽车相比差距较大,市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电动汽车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条件,中长期发展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尽管如此,目前社会各界对电动汽车都抱有极大热情,政府仍在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电动汽车推广的最核心问题是市场,这是政府支持难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电池技术的突破,然而技术发明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可以规划的,也需要市场的推动。因此,电动汽车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时间的检验。
从中长期看,即使电池技术进一步成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两条技术路线仍然是并行的,只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电动汽车适合城区短途运输,长途、大型客货运输仍将主要依赖燃油汽车。此外,随着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燃油机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在仅考虑终端能源消耗的情况下,采用煤电作为能源来源的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相差无几,若考虑储运、转换等过程的损耗,电动汽车的表现要更差。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建立在新能源的产业化基础之上,只有电动汽车的动力完全来自清洁能源时,其节能和环保优势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有专家乐观估计,202_年电动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将超过15%,以此为基准,按照国内汽车年产销量202_万辆计算,届时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000万辆。按照这一估计,电动汽车尽管能够替代上千万吨成品油消费量,但与数亿吨的成品油需求量相比,其比重尚不及5%。因此,借用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说法,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而言,电动汽车“不是近期,也不是中期,而确实是远期的解决办法”。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需要一个过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难题,但总会出现新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难题,不能急于求成,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我相信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必定会有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