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文体裁
文言体裁
文言体裁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类别。白话文中,文章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学作品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自古以来,文言体裁经过古代文人长期的创作实践,发展至今,已经定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词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不同的体裁,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言运用、义理辞章、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要求。学习文言文,了解文言体裁的分类和样式,分辨各种体裁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比较鉴别,对于理解和分析文义,加深认识和记忆,都是十分有益的。从总体来说,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还可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于白话文的写作。文言体裁的分类,特别重要的比较合用的两家,一家是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一家是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下简称姚《纂》、曾《钞》)下面结合实例对文言体裁简要地作一些介绍和说明。
(一)论辨类
这类体裁包括论说的文章和论辨的文章。论说偏重于“说”,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发,包括政论、史论、文论、事论等。先秦诸子的文章,有很多议论性的章节片段,都可看作是论说。例如:《孟子·鱼我所欲也》《荀子·劝学》。单篇最早的是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上、中、下)。“辨”就是判别。察事物的是非美恶,而能区别之,叫作辨,与争论是非的“辩”通用。论辨的文章有多种名称,例如议、驳说、说、解、难、原等都是,实例很多。还有通常的一事一议,例如周敦颐《爱莲说》、韩愈《师说》《马说》,柳宗元《捕蛇者说》、苏轼《日喻说》等。
(二)传状类
“传状类者,虽原于史氏,而义不同。”姚《纂》:“传”指传记,古代“为达官名人”作传。首创于司马迁,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以叙写人物为中心的“传”。例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绛侯周勃世家》。这些文章不但记叙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且还有许多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例如:项羽的帐中悲歌,廉颇的居功自傲及负荆请罪,突出表现了人物个性。除了国史立传,还有文士作传,一般写普通人的事迹,写法灵活多样,内容有所侧重。“又实录书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贤否。”(姚《纂》)例如柳宗元《童区寄传》、宋濂《王冕读书》、魏僖《大铁锥传》。除此而外,还有自述生平,兼写怀抱或抒发感慨的自传,例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行状就是品行状貌的意思,据姚《纂》中说:“文士作传,凡为圬者(泥瓦工人),种树之流而已,其人既稍显,即不当为之传,为之行状,上史氏而已。”作为文言体裁,多记述死者籍贯、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一般由死者家属、门生或故旧所作,目的是为向朝廷申请谥号或树碑立传而准备的参考资料,多溢美之词。也有写逸事为主的,例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三)杂记类
姚《纂》说:“杂记类者,亦碑文之属。”所记“大小事殊,取义各异”。而曾《钞》说:“所以记杂事者„„后世古文家,修造宫室有记,游览山水有记,以及记器物、记琐事,皆是。”
由此可见,杂记类包括范围很广,除传状、碑志外,凡是记事记物的文章均可归入此类。大体分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人事杂记等。
台阁名胜记是为修建亭台楼阁或是游览名胜古迹而写的文章。以介绍事情本末、建造者、建造过程、周围景物等为主要内容,作者可借题发挥,抒发个人思想感情、抱负、志趣和意愿。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都是台阁名胜记的名篇。
山水游记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例如有写竹、写水、写石、写鱼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写雪、写堤、写亭、写舟,风景如画、真切感人的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写景,兼发议论和说理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表现作者非凡才识和高超思致的苏轼的《石钟山记》。
人事杂记是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例如写史可法抗清事迹的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写家常小事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写病梅以讽刺社会现实的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四)序跋类
姚《纂》说:“序跋类者„„以推论本原,广大其义。”曾《钞》说:“他人之著作,序述其义者„„”序文常写在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前面,题辞也是这样,跋则在后。一般来说,序详而跋简。《史记》有《太史公自序》,《汉书》有《叙传》,《论衡》有《自纪》,都是序文性质的,并且放在书后。到南北朝时,序文才放在前面。主要是说明作者身世、写作缘起、内容、体例等,让读者心中有“序”,例如萧统的《文选》,孙中山为邹鲁的书写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有的序以记事为主,例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的序以议论为主,例如欧阳修《伶官传序》。跋似现代的编后记,是放在书后的说明文,一般比序短小简约。
(五)赠序类
《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赠序类是送别亲友而写的文章,即临别赠言。古代文人在饯别亲友的宴席上饮酒赋诗,诗成后请在场的人作序记其事,后来演变成两种情况:一是虽无饯别宴席,却赠文表示惜别、祝愿、劝勉之情,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是虽然宴饮赋诗,但无饯别内容,也写序文,记聚会之盛,饮酒作诗之乐,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六)公牍类
公牍类是指古代朝廷、官府通常使用的公文。牍原意为古代写字用的木简,公牍指官方文件、书信。诏令类:帝王给臣民的文告,有诏、令、命、制、谕等名目。奏议类:臣下给帝王的上书,有奏、议、章、表、疏、启等名目。常见的有表和疏等。表又称“奏表”,是用来向皇帝陈述衷情的,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都是感人肺腑之言。疏的本意是逐条述说,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言体裁,例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七)书牍类
指个人之间交往的书信。这种体裁也有不少异名,例如书、上书、启、牍、尺牍、简、帖、简帖、札、简札、书札、牒、笺、移等都是此类。古代如同现代一样也常用这种体裁,而且非常重视,把它作为交流思想、通报情况的媒介。许多书信写得词情意切、感人肺腑,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例如:陶宏景《答谢中书(微)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八)箴铭类
姚《纂》说:“箴铭类者,三代以来有其体矣,圣贤所以自戒警议,其辞尤质而意尤深。”箴就是古“针”字,古人以针石治病,故箴文亦寓“疗救”之意。铭是刻(或写)在日常器物、居室乃至山石上的警戒性的文字,“座右铭”则是指题后置于身边坐旁,以便随时警戒自己的铭文。古今铭文,刘禹锡《陋室铭》最佳,可谓前无古人。
(九)哀祭类
是哀悼死者所写的文章。曾《钞》说:“后世曰祭文,曰吊文,曰哀辞,曰诔,曰告祭,曰祝文,曰愿文,曰招魂,皆是。”哀祭文分“文”、“辞”两部分,文以记事,辞(用韵)以悼念。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都是哀祭类名作。
(十)碑志类
姚《纂》说:“碑志类者,其体本于诗,歌功颂德,其用施于金石。”碑是石碑,志是记识的意思。碑志文包括纪功碑文、封禅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其中以墓碑文数量最多,内容大体上有死者的籍贯、姓名、生平、生卒年月等。例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全面评价了柳宗元的一生。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为一次政治事件中五位死难者而写的,褒扬了他们在事件中的功绩。
文言体裁的分类,研究了各种体裁的源流与功用,以简驭繁,分合比较合理,类目比较适当,使人见其名就能知其何种性质,排列次序亦经过仔细考虑。
下面还要简略介绍形式特别的骈体文。
骈是两马驾一车,称全文使用对偶的文章为骈文。东汉时,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开始注意对偶、排比。魏晋的散文日趋骈化,到了南朝,连公文、奏章、书信,也多用骈体,唐宋时期仍经久不衰。骈体文在语言上的特点:一是句式结构相同,平衡对称,词语对偶;二是讲究平仄、押韵;三是用典多,使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措辞委婉,格调高雅。
例如:(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现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宏景《答谢中书(微)书》)——“高峰”两句对,“晓雾”四句两两相对,“两岸”四句也是两两相对。骈文以对偶为主,还夹杂散文句,对偶有的还对得不工。
(2)“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王勃《滕王阁序》)——这段文字主要是四字句与六字句,其中也杂有七字句。平仄协调,音韵和谐。全文几乎句不离典,或引古论今,或借古喻今,或思古悲今,纵横驰骋,出神入化,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张文海,语文特级教师,居湖北宜昌。
第二篇:作文体裁
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
(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5)告示类:
启示、海报。
(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
(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怎样把语言写的生动
一、要做到语言准确
语言的生动,是建立在语言准确的基础上的。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说王安石写这句诗时,“绿”曾经用过“到”、“过”、“入”等字,但他经过反复推敲,最后选定了“绿”字。因用“到”、“过”、“入”等字虽然也可以,但只能表现出春风的动态,而“绿”字不但用得准确,而且能生动地反映出春风来临之后给整个江南大地带来的变化,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美好印象。
二、词语要力求具体化、形象化
1、具体、形象的词语会增加语言的真实感,会使语言生动感人。一般来说,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词语,是具体形象的。
如: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分析:“乌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描写燕子颜色、形状的同就用得非常生动,读来形象感人。
2、善于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常见的修辞方法。
(1)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新月的样子。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比喻)(《威尼斯的小艇》)
作者把翘起的船头和船艄比作新月,把行动起来的小艇比作蛇,形象生动,并给人以联想。
(2)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夸张)(《可爱的草塘》)(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蟋蟀的住宅》)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是常见的,如下面段落中的例句:(4)秋天来临了。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似的。村前村后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分析:这段描写秋天原野景色的话,一共只有7句,却有5个是拟人句,如“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疑望着„„”;“白鹅欣赏自己„„”;“枫树的叶子喝了„„酒”;“稻子低着头弯着腰”;“雁群高兴地唱着歌”运用拟人的方法,把无思维的动植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它们像人一样会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有性格有行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排比的修辞
排比句也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这种句式由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排成一串。并且,常常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在各词组或句子中,起连锁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5)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教室,就在枣树林里上课;没有桌椅,就坐小板凳,双手搁在腿上写字;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土块代替。
(6)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7)阵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
分析:以上三段都是用排比句来写的。第一段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孩子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情景;第二段歌颂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的伟大精神;第三段则是描写柳絮飞向各处的景象。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生动、形象。 如下列例句:
(1).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像鹅毛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空中飞舞。
(3).踏进公园的大门,上百盆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黄菊花像一堆金,白菊花像一盆雪,红菊花像一团火„„
例句(1)先用排比“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后用比喻“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例句(2)前面三个分句是排比句,但每个分句又都是比喻句。排比和比喻兼用;
例句(3)则同时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三种方法。描写公园的菊花。先用拟人法说“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接着用三个句子结构整齐、字数相等的排比句,运用比喻的方法写菊花的颜色。
3、巧妙引用古典诗文、名人名言,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如:竹子外形典雅、婀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露、可说是集刚柔于一身,有一种自然生就的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自古以来,竹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又何尝仅在于观赏呢?(《隆冬活竹》)
分析:“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被引用到这里,不但使文章合理地从描写竹子的外形特征转入到介绍竹子的用途上,突出竹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更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美感。
4、恰当地使用一些生活化的词语,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口语、流行语)如:“都是月亮惹的祸„„”隔壁又传来鬼哭狼嚎的歌声,这己是本周的第四次“个人演唱会”了。我忍无可忍地大吼一声,“什么演讲比赛,见鬼去吧!,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不精神分裂已经是奇迹了,哪还写得了演讲稿呢!”我还在愤愤地想:对这种只顾自己的人就该以牙还牙!对,“以牙还牙”。我翻箱倒柜地找到了一盘最剌激的摇滚,飞奔到音响前,将音量拧到极限,然后将几道门大开,最后得意地按下了“PLAY”键,我坏笑着想:摇滚PK流行音乐,我准赢!(《音乐**》)
这段文字在使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后,显得生动而且风趣,表现了当时主人公的特殊心理状态。文字轻松活泼,贴近生活,而且这也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时代特点。时代在变化,语言文字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在自己的习作中加入一些时代的元素,那肯定会使文章增色,还可以成为自己文章的一种特色。
三、使用不同的句式,可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长短句一般是针对字数及句子容量大小而言的,短句短小精悍,简洁生动,节奏感强;长句能使表达更加严密,条理更加贯通。有时长短句联合运用,还可起到跌宕起伏的作用,让人感到有起有伏。
真痛快,我和妹妹在陶然亭公园玩了整整一下午,乘飞机,坐火箭,吃冰棍,又喝汽水,该回家,我把手插进兜,哎呀!钱不够了。(《我是中学生了》)
这几句话,多用短句,简洁明快,符合中学生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而且,短句的连用,让句子一气呵成,让人倍感痛快淋漓。所以在学生的习作中如能加入一些长句、短句的运用,也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篇:语文体裁
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①平实说明文
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
通知、通报、报告(调查报告、科学报告)、请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
(5)告示类
启示、海报
(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
①立论文
②驳论文
二、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
文学体裁,是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学样式。
(一)、诗歌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散文
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1)、散文的种类
①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的成分)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③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三)、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其他文体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2)寓言: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
(3)神话故事
(4)民间故事
(5)传说
(6)回忆录
(五)、戏剧
第四篇: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消息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
第五篇:古诗体裁
古诗体裁》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
2、学习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
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
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曹 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
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的不满,或对
。。。寄予。。的愿望。
善于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
》、《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
“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
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
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
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 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
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
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
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
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 响千古。